《心灵小屋》也叫《陋室》,这部电影给我很大的震撼,我一下子幸福感知能力提升了很多,宽恕了曾经我不能宽恕的人和事。
因为上帝安排这些人和事出现和发生在你的生命里,就是为了破除自己错误的执念。
影片一开始是主人公迈克小时候,他爸爸脾气暴躁,经常打他妈妈,还打他。
在去礼拜祈祷的时候,他向上帝的代表神父说出了他的无奈,“他总是打妈妈,我阻止不了”。
本来想着上帝可以帮助自己,反倒是回家之后一边下着大雨,爸爸把他暴打了一通,他不相信上帝了。
长大结婚后,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三个孩子:乔西,凯特和米西,米西是最小的女儿。
他和爸爸一点都不一样,他爱妻子孩子们,而且经常承担照顾孩子们的责任。
但是他仍然不信上帝。
一次,他带三个孩子去野游。
米西在河边摆着桌子画画,乔西和凯特在湖上划船。
船翻了,他下水去救两个大孩子,但是上岸后小女儿却没了。
被一个惯犯弄到山上一个破旧的小屋杀害了。
女儿是那么可爱,善良,他更加不相信上帝。
一家人一直走不出这件事,尤其是迈克。
结果一次上帝写信邀请他再去小屋,他半信半疑,还是忍不住去了。
他见到了上帝,和上帝共处了一段时间,终于放下了下女儿,还有伤害他的人,和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作为从小就被爸爸虐待的迈克,就已经很让人同情了,他自己克制自己,成长为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努力去经营自己的家庭,却又失去自己的最心疼的小女儿。
难道这不是很不公平吗?
我也和迈克想的一样,觉得上帝不公,不该夺走小女儿的。
相信好多人也会有同样的观点。
但是当面对人生困境和难以挽回的损失的时候,我们真的该抱怨吗?
一直耿耿于怀,活在过去?
这就是迈克的状态。
他的妻子要带女儿去看心里医生,问他要不要也一起去看看,说“我们已经失去够多了,你一定要好好的。
”因为他整日整日的闷闷不乐。
女儿凯特一直不言不语,因为她对于自己在船上站起来,还把船跳翻,以至于爸爸没能一直陪在妹妹身边,一直无法解脱,看到爸爸整天因为妹妹没了,而终日愁容满面,更是无法面对。
儿子乔西,看到家里的样子,常常跑出去,不想在家呆着。
妻子可能也会后悔自己没有跟他们一起去野游,但是更多的是看着丈夫深陷痛苦之中,整天为他担忧。
人生当中是不是常常会有自己难以面对的困境和不能挽回的损失,这时候生活如何继续?
工作如何去做?
家人朋友怎么面对?
自己又如何对待自己?
尤其是对于带给自己损失苦难的人,自己又如何对待呢?
相信谁都难免遇上这样的情景,也和迈克一样不能原谅上帝,更不能原谅“加害”自己的人,然后把自己过的一塌糊涂,痛苦不堪。
于是上帝邀请他再次回到小屋,告诉他“我尤其爱你。
”“疗愈需要一些时间和好多关系。
”“所有的事情都会有后果。
”……上帝好多次用心和他谈话,给他好多体验。
让内心坚定地不去原谅自己,也不去原谅别人的迈克,放下了女儿米西,宽恕了伤害她的人,也宽恕了自己的父亲,还有上帝。
然后他放下自己,看到了女儿凯特,妻子和儿子,又和他们开启了快乐的生活。
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上帝和迈克相处的过程,还有给他安排的独特体验。
这也是一个人被救赎的过程,从一个评判者成为一个接纳者,从被命运扼住咽喉到开启生活新篇章。
你会清晰地看到一个真相,宽恕不是放过别人,而是放过自己。
如果你当下正处在痛苦中,强烈推荐你看看《心灵小屋》,你会发现看完后,你的痛苦瓦解了,而且你会觉得你其实蛮幸福的。
本质上是对的,“you’re imagining a future without me”,所以“Not on your own,you can’t ”。
相信不相信,却只是个选择,“you’re imagining a future without me ,and the future does not exist ”。
你相信不相信,规律本身就是必然存在,你只不过是选择用宗教去解读规律,还是选择用科学去解读规律,把必然存在的称为“神”,还是“规律”,或者“科学”、“量子”、“灵体”,或者其它什么你愿意相信的而已。
=====但作为一部作品,却总有些东西不对劲,是节奏还是选角?
本应该理所当然的事,却处理得很出戏。
=====人类的欲望来自于肉体本身,摩擦刺激性器官意味着肉体在物质界的延续,人还没死,灵魂没脱离肉体欲望,领悟到的爱与关怀是假的。
只有脱离肉体,摆脱激素干扰的状态下,你才可能单纯追求爱与关怀。
事实上,观察到奇迹的时候,现实就是会坍缩在奇迹必然存在的状态,这跟爱与关怀本身不应该有必然关系,作为人类观察到奇迹导致现实坍缩在奇迹必然存在的状态,不是应该会开Impart才对吗?!
你找几个政治正确的演员在那里磨磨唧唧的绕禅机:“你还是没明白”,我tmd当然没明白,他们演出来的是物质极度丰富,选择极度满足的状态:就是整个地球上的生命陪着在演戏,扮演着GOD的角色。
谁不知道这种状态好,但这种状态跟观众之间的距离是巨大的好不好。
=====观众其实并不是不喜欢黑人、拉丁和法老人,观众不喜欢的是丑的黑人、拉丁和法老人,观众不喜欢丑的外星人,观众不喜欢丑的!
要是不丑,谁管你是什么种族?
就是机器人都可以。
要能把道理讲清楚明白,需要多难的过程才能从至上的信息通过台词去表达出来。
你想把道理讲明白,就得找漂亮的代言人。
=====神,和灵是性伴侣。
但神身处的地方空无一物。
没有光,没有地板,抬头只有虚无。
真正的虚无。
哪有灵?
灵在神的脑海里。
=====镜头切换,观众读到以下的打字机打在白色硬卡纸上的信息:灵,和神隔着一个维度,一个叫《第0章 创世》这个剧本是否存在的维度。
如果这个剧本存在,那神就是神;如果这个剧本不存在,神就是神。
=====每次观众读到这段台词=====现实,不同的观众身处的现实,都和神身处的现实同步。
=====镜头带特效地切换你读着纸上的文字,每次观众读到这段台词这几个字就成了一个偷偷摸摸潜入你脑海的念头。
不同的观众会观察到不同的信息,那些信息有的是气味,有的是图像,有人声称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世界,但更多的是文字。
“每次耳边都会有轻轻的气流,带着不连贯的低语……说:”=====每次观众读到这段台词=====镜头急剧回旋,你远远看到作者在虚空中思考着:还不如安排和个什么女神在水面上打个炮的剧情,然后说:“I promised to go with you always,right?”所以明白为什么Rick and Morty受欢迎,很恶搞的剧情却可以处理得理所当然了吧,因为可以施行奇迹的Rick脑子里想的全是Impart,却痛苦不堪。
连Rick都想不明白的东西,你读到这里却突然明白,Rick在另一个现实里面,一个Rick存在的现实。
你的这个现实里,Rick不能出现在你面前,是你的外公,所以你觉得你身处的这个世界叫现实。
但Rick是真实存在的,在他的现实里。
他甚至聪明到同样明白这个道理,你脑海里突然飞掉的那个念头,=====“你明白的道理”也跟着一起跑掉了。
=====既然Rick明白那个道理,那Rick为什么不能到你的这个现实来呢?
连Rick都想不通的道理,你却也明白:Rick只不过是个卡通人物”。
=====不,你这个猪头读者!
=====Rick的卡通人物在屏幕上大喊!
你已经忘记为什么看到这里。
每次观众读到这段台词描写极度满足作为铺垫的作品才配反思“爱与关怀”。
描写苦难作为铺垫的作品,凭什么讨论“爱与关怀”?
=====圣光沐浴下,Rick踱步到你面前,跟你打招呼,自我介绍是你外公,“I promised to go with you always,right?”这种镜头才能让观众满意,好不好,与时俱进点,当年玩DND的小屁孩都已经快要从消费力主力掉下来了,还没搞懂大家想要的是什么。
=====你和Rick都明白,如果不能同时存在于任何情节,Rick就不是真正的全知全能,这个是Rick和神之间的差距,无解的。
全知全能是神I am that I am=====Rick能穿越维度,但至少有一个他穿越不了的维度,作者身处的维度。
证明有比他更高阶的存在。
你同样也去不了Rick的维度。
所以你的现实,并不比Rick的维度真实多少。
现实和想象,只不过是一个选择。
但人类都放弃了这个按钮,迷恋在这个现实里摩擦刺激生殖器。
=====这是一个真正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让“观众”这个种群选择迷失在这个游戏里。
=====这份毕业论文完结之时,就是这个观察系统关机之日。
我看到很多评论上面都喷了很多,其实我觉得这片子非常的好,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有心灵脆弱的时候,上面一句说的非常的好,我们都是用自己的善去评判别人的恶,就因为这样发生战争,都认为我们能做审判者,我们不用拿自己的孩子来做评判,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父母,如果我们是审判者,当父亲和母亲,你必须只能做二选一的时候,父亲或者母亲,只有一个能进天堂,一个必须要下地狱,我们要怎么审判,道理都是一样,父母爱我们,其实我们也是爱父母的,看到有人评判这个是宗教洗脑片,其实我们很庆幸我们生长在平安的国家,看一下现在中东,看看邪教,都是很可怕的,人肉炸弹,汽车炸弹等等,只有邪教才能做出来的,正真的宗教教义是教导我们的爱,我爱你,你也爱我,相互爱着对方,这样不会产生了仇恨,当我们有了仇恨后,就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烧杀抢夺,活在这样的时代里面,不管你是多么的强大,这个就是流别人血将来也会被别人流你的血,你欺骗别人,最终也会被别人欺骗,爱,对于富人来说是奢侈的,因为都会担心别人都是为了你的财富而来,很可悲 ,我们都被谎言迷惑,没有感受到爱的人,都不知道什么爱,因为他觉得有钱就是爱,我重来不评价电影的好还,我第一次看到有感悟的电影,所以评价一下,欢迎大家来喷我,我也会时常来这里看回复 ,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别论,觉得不对的,请直接提,把你的情绪全部发到这里来,我们一起分享
追溯苦难的原因,解答如何面对,以及我们个人的审判(评判)这些善恶的幼稚依据。
讨论以神为中心的正确世界观和世俗世界观的矛盾。
只有以信建立关系从而可以饶恕。
否则我们都将以自己的“审判台”判定自己的不公正,凸显自私的爱,而非上 帝的博爱,祂以空间时间的宇宙性视角全方位审视一个人。
这个我们不能做到 永远不能。
我们面对死亡的无力,面对判定的无能 ,连自我关系的无法原谅 最后因信在爱里能够饶恕 哪个性虐狂。
为什么 ?
男主提到许多问题 关于 恶 与善 但没有正面答复。
正如《约伯记》中的回答。
要知道我的智慧对世界的了解是浅薄的 可以说无知,的你是智慧的,我相信。
我的弱小并非无助 我的无知也并非愚拙我就在智慧之中但并非智慧的本体,我就在力量之内但并非力量,。
我希望祂在,并且祂一直都在
诚然,信徒看这部电影,会比非信徒容易理解得多。
人若只把宗教看作一种迷惑人的幻觉,一种想象,或者一种心灵寄托(讲真的我一直不理解寄托一词的确切意思),一种古早心理治疗手段,那真的会错过很多关于对自身灵魂的认识。
当然,去认识灵魂,不是非得以信教作为起点,但我得说,当你对宗教的认识超越了与神做交易的层面——就是说,我拜你,你赐我好处,你赐给了我好处,我再谢你这样的层面,宗教是我们认识灵魂的捷径。
比如说,非信徒是不是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宇宙万物产生的目的是什么?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又是什么?
如何定义善与恶?
为什么要为善?
为善有什么回报?
恶是怎么来的?
对恶应该如何审判和惩罚?
为什么好人和无辜的人会遭受苦难呢?
人经受苦难如何活下去?
为什么坏人可以任意为非作歹而不受惩罚,甚至有的还大享亨通呢?
……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你会发现都是大哲学家们在思考的。
基督教里对这些问题都有全备的答案。
所以,神学,也可以说是最为高深的一门哲学。
信徒信仰上帝,是相信上帝的全能、公义、良善、慈爱的属性,基于此,宇宙、灵魂、今生、善恶、苦难都有了完美的解释。
但是,就如电影中的男主角一样,当他无辜的小女儿惨遭杀人魔之手死于非命,痛失爱女,动摇了他的信仰,他怀疑,上帝是否全能,否则,为什么不能救他的女儿?
上帝是否公义,否则,为什么无辜孩子死于恶魔之手?
他难以想象这样的上帝是良善和慈爱的。
这部电影,以及其依据改编的书籍(电影很忠实于原著,只有一些小的改编),以这种现代的视角和语言阐述了信仰中的根本问题和难题。
关于神创世的目的关于善恶,恶的来源,以及对恶的审判和惩罚关于好人和无辜之人的受难关于上帝利用恶达成善的目的关于制度和宗教本身关于原谅关于关系,关于爱电影和书都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当然,神学问题本身就是高深奥妙的,人试着去理解上帝,但仍不能够全然理解。
书中关于三位一体和耶稣的神性的理解,我并不大赞同。
但这并不影响这仍然是一部寻求神和救赎的好电影和好书。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你每原谅一次,世界就有改变;你每伸手去触摸一个心灵或一个生命,世界就有改变;伴随着每一次的善意和奉献,有形的或无形的,我的目的就达到了,世界上的一切就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只有爱能救赎一个痛苦的灵魂。
而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神就是爱。
那些经历过极大痛苦,沉沦过又得到救赎的人来说,他们的救赎都离不开来自他人的爱。
包括我自己的经历也是如此, 所以我确信这一点。
彼此相爱吧。
这是我们存在的目的,也是意义。
没有写过影评的人写的影评。
——来自一个对自己文字不是很自信,从来就是在日记本里面写的人 我的SLOGAN仅仅是想说明下,我的文字风格,先介绍下我看这个影片的背景,我是一个来自基督徒家庭的孩子。
从小相信,却和神之间有一堵难以逾越的墙,我不知道那墙是什么,让我离不开,但是也走不进。
这个电影展示了很多我在牧师讲道里提到的点,但是用了更生动的案例和场景尝试去诠释圣经里面提到的点 在工作的打扰下,粗粗看完这个电影。
以后我可能会再看几遍,深入思考下,如今,就很触动,至今还在我脑海里的,做下分享和记录。
一、审判者在于神,你只要做好你自己的本分。
影片里面,有一段是圣灵和男主的沟通,圣灵抛出的问题是:“你平时是怎么判断生命中的善与恶?
”男主的回答是:有利于自己,和自己爱的人的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他认为其泾渭分明。
圣灵很动情地讲,现在的人,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标准是判断事情的好与坏。
因此征战不断,因此冲突不断。
(此处做了铺垫) 另一个片段,男主自己走必须要自己走的路,路上遇到“智慧”,男主此时还在认为神应该为所有灾难的事情负责 。
“智慧”做了一个更激烈的事情,让男主来做决定,谁应该上天堂,谁应该下地狱,当命题是“在他两个儿女中选一个”时,他回答“can't do it”如果非要,让他去。
由此,男主放下了做生命审判者的倾向。
由此他也体会了天父慈爱的心肠。
反思自己,确实在很多时候,在直接的生命里,去判断,去审判。
靠自己的支撑自己,最后会发现精疲力尽,便又开始寻找神。
我是个讨好型人格,偏偏又是一个对自己要求还比较高的人,很多时候,我总是会忘记神的存在,随自己的意思,去努力,去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最后我会发现精疲力尽,且不得果效。
最后又灰溜溜地回到神的面前祈求。
就像是出埃及里的以色列人,一次次兴起,一次次跌倒。
二、TRUST HIM,HE is always with us.男主在湖上,有一个片段,因为内心的混乱,男主的小船几乎要被变黑的湖水淹没,最后JESUS的声音出现,叫男主定睛看祂,不要看环境,几次尝试,男主慢慢看神,恢复了平静。
虽有在耶稣的邀请下,在水上行走。
设身处地,这是莫大的信心,对神的莫大信心。
全然相信祂的保存,相信祂的同在。
不论环境如何,都定睛在祂身上。
所以,在我们的祷告词里面,常常有一个话是:求神指教,指教我如何处贫穷,如何处富裕,且不论贫穷还是富裕,都能活在你的里面。
不卑不亢,满有喜乐,因为你会知道,在世不过寄居,最后我们都要在神的面前交账,这短短的一生,我们要如何度过?
表达的内容没有什么,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
问题在于把太profound的内容表现的过于浅白,就像台湾流行的很多身心灵书籍一样,因为讲的太直白,所以丢失了内容。
推荐生命之树,相同的主题,那个表现的更直接。
表达语言不可表达之物,应该那样。
原谅杀死自己女儿的凶手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
富有争议的畅销小说《天堂小屋》(The Shack)的插画师达沃·奥尔德里奇(Dave Aldrich)最近表示,为设计这本导致背教的书“深感遗憾”。
“10余年前,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能够参与这本书的图画创作深感荣幸。
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想认识书中所描述的这位神,”这位奥尔德里奇设计公司(Aldrich Design)的艺术家4月4日在社交媒体表示,“《天堂小屋》精彩地向我呈现了一位令人难以置信的可知和慈爱的神,完全饶恕、没有判断的神。
”然而,奥尔德里奇的情感随后转变了,随着影片上映,他感到需要说点什么。
相关文章Matt Moore《天堂小屋》:挑战我·困扰我杰利纽康(Jerry Newcombe)《天堂小屋》讲的是圣经还是“新纪元运动”?
电影《天堂小屋》颠覆上帝传统形象引争议 主演回应基督徒可以看《天堂小屋》吗?
电影《天堂小屋》颠覆上帝传统形象引争议 主演回应电影《天堂小屋》颠覆上帝传统形象引争议 主演回应“我现在对参与和推广这本书,深感遗憾。
电影《天堂小屋》的上映把这一切想法带回我的脑海,我觉得有必要对因我设计这本书而受到误导的人道歉,”他补充说。
奥尔德里奇说,读这本小书也让他认识了其他作者,如罗布·贝尔(Rob Bell)和布赖恩·麦克拉伦(Brian McLaren),他们都是“以诚实出发,有坚定的圣经信仰,但误入叛教的歧途”。
他承认,因为缺乏洞察力,他发现自己几乎接受了普救主义者的信仰。
奥尔德里奇打破沉默后,一些人联系了他,表示欣赏他的透明。
奥尔德里奇承认,他最初相信《天堂小屋》中描述的不定罪和完全慈爱的神的形象,但是当他意识到这种片面描述的危险后,他的态度转变了,他补充说,书中没有展现出神是一位审判罪的神。
这部影片的简介写道,这部电影将带领观众踏上一段“令人振奋的属灵之旅”。
“这部电影3月3日(星期五)上映,带我们走入麦克·菲利普斯(萨姆·沃辛顿饰演 )的世界。
在经历了一场家庭悲剧之后,他陷入很深的低谷,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的信仰。
面临信仰危机之时,他收到了一封神秘来信,邀请他去俄勒冈州荒野深处的一间废弃小屋。
尽管有种种怀疑,麦克还是踏上了去小屋的路途,并邂逅了包括“帕帕”(斯宾塞饰演)在内的三个陌生人。
通过这次邂逅,麦克找到了重要的真理,这会改变他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的理解,并永远地改变他的生命。
”虽然《天堂小屋》的支持者争论说,小说和电影不过是虚构作品,不过是想象,但奥尔德里奇认为——根据作者的声明 ——该著作是在传播神学思想。
“许多人仍然会说,这本书只是一部虚构作品,但作者本人威廉·保罗·杨格(William Paul Young)被引述说:《天堂小屋》讲的是神学,但是包裹在故事里的神学,” 奥尔德里奇强调说。
其实不太看神学类的电影,因为一门课老师要求看这部电影才看了。
对于男主迈克和智慧女神的对话印象深刻。
我们不要把自己当上帝,更没有权利去审判别人,谁好谁坏?
谁该上天堂谁该下地狱 ,我们没有权利去审判。
原谅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很爱去审判他人,特别是道德审批。
有很多事只知道一个片面就开始口诛笔伐,甚至是网络暴力。
就像智慧女神说的,你会根据人的肤色去下结论,你看一个女孩穿的少就觉得她有作风问题等等等,这样的社会真的很让人难受。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望我自己铭记
看了很多豆友的评价,褒贬不一,也正常,每个人看事物角度不同而已,自己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就行。
但我要说,这部影片对我的震撼还是挺强大的。
我不是基督教徒,也不是神佛崇拜,我在看这部电影前,接触了一本叫做“灵魂的旅程”的书,突然发现它和影片里很多观点不谋而合。
我们说物质世界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拥有完美灵魂的个体,被困于自己的肉身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每次的生死轮回中锻炼自己内在灵魂的等级。
影片让我们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我们任何人一生中所经历的种种都是宇宙能量事先安排好的一场游戏,只是在影片里,它套用了上帝这个名词代替了宇宙能量,进而起到推崇宗教信仰的意图。
我们可以抛开宗教,但从事件本身来发掘,米西的死也是这个可怜的孩子这一世投胎做人所要经历的事情,谁都无法改变,谁都不要去责怪,一切都只是宇宙的安排,让我们在一次次投胎轮回中,提升内在灵魂的等级,达到和宇宙能量的共振。
灵魂本身是没有好坏的,而人的意识行为会影响、会阻碍我们内在灵魂向善的驱动力。
我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还是让我学会如何去平静地接受事实,如何从你看似残忍、不公平的遭遇中战胜自己内心的狭隘和自私,邪恶和报复,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和身边的人或事,这样才更有意义。
不想随便去抨击影片的拍摄初衷,因为这并不影响我对事物的理解,希望我们能更主动寻找对我们有益的观点,用更宽容的态度去感受这个世界。
大篇笔墨,逃不开类似疏漏毛病在主题舍下的沉重而需要的深度和细致
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这部片子!
用一个故事阐述已经念熟的字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存在的都是有道理的………对于困难,只有接受,咽下,消化,释怀……最大的爱是不恨……最大的慈悲是宽恕………但,作为普通人,道理知道再多,也依然是无数次心碎后不快乐着凑合一生。
传教性电影,无神论者不太适合看,太无聊了。。
山不在高,遇见上帝。水不在深,飞檐走壁。斯是陋室,胡说八道。
虽然我不是天主教教徒,但却很喜欢这部片子,其中蛮多观点在现实生活中都会受用。神爱世人,世人却不爱彼此。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间陋室,但当我们真正理解爱时,它就能变成天堂。放开自己就是放开万物,大好的生活一直在你眼前,只是你没迈开那一步罢了。
比可爱的骨头好看一万倍
太政治正确了点,黑人、拉美人和亚裔成了三位一体。
属灵含义太深刻,我都不能完全看明白。
宗教题材,自我解脱、救赎以及释怀的故事
God Bless YOU!
太短了,应该再长点,好想跟上帝多待一会儿,但上帝一直与我们同在。
宗教电影,还是治愈系的
片子讲:无论旁人做了什么对不起你的事,你都要发自心底去原谅他,哪怕他杀了你可爱无辜的不到十岁的小女儿。难道这不是在纵容恶吗?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深深不解,难以认同。不推荐。
隐喻和宗教内容深藏得太过晦涩。难以引起共鸣。整体节奏有些单调乏味。
一部「神愛世人」的心靈之旅,但是不是每個人的旅程就見仁見智了。
里面与上帝的对话挺有意思的
比科克维尔的奇迹好点
Christian style brainwashing
amazing!天下第一电影!远超什么肖申克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