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前如果一个美国平民看到和自己不共戴天的罪犯逍遥法外趾高气昂,他会找到Corleone家族,对那个抱着猫咪的秃顶老大,叫一声“教父”来摆平恩怨。
而工程师Clyde在看到包围在记者中的检察官和杀害自己妻女的罪犯握手时,只能一个人拿起复仇的屠刀——从那一刻起他相信只有自己的力量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
用不到听见闪光灯前那句“It’s nice when the system works, right?”,他也参透了这行恶的罪魁祸首不是某一个人,而是那个包含每个人的system——那握手刹那的残忍和暴力不亚于目睹家人被害的酷刑!
所以我们不会像十年后那些警察一样诧异,他把刊登这一幕的报纸简报贴在自己工作台旁。
听到这句“It’s nice when the system works, right? ”时,尽管那个黑人检察官一脸正气地将手抽开了,但当他看到远处伫立的受害人Clyde时,心中不可能不翻腾起几口苦水。
这一幕他是无法释怀的,尽管上司教他“In this job, the best asset is a short memory”,但他还是将这一幕的记忆起码留到了妻子待产的大肚子面前,俯下身对未出生的宝宝说:I want you to stay in there as long as you can. 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个社会的肮脏,而自己也是一滴蔓延开的污点。
在黑人影帝Jamie Fox 扮演的检察官 Nick Rice 和由Sparta300上位的男星Gerard Butler化身的受害工程师Clyde Shelton之间,美国司法制度的高效目标在塑造了一个事业成功的检察官的同时也将一个善良而不幸的人逼上绝路,接下来个人英雄主义无所不能的糖衣裹紧了现实的悲剧,然后哗啦啦装到“家庭至上”的核心价值观瓶罐中,尽管写着批判的疗效,实则医不了任何疾病。
甚至从人物心理上看,一个是严格实践计划步步为营最后自食其果的社会复仇者,一个被罪犯玩弄于掌股间所幸扭转乾坤的制度捍卫者,他们恪守的自始自终都没有改变过(Rice虽然称自己不再做任何交易,但考虑他当时所处的绝对安全位置,以及这种拒绝不承担任何实际行动的情形,很难将之认为是人物随情节发展而产生的改变),而人物性格的蜕变才应是叙事作品的精魂所在。
由《肖申克的救赎》的金牌编剧弗兰克•德拉邦特 Frank Darabont领衔制作的——尽管没有最终执掌导演喇叭——这部剑指美国司法制度的犯罪片给人以极高的期待:事实上,迫人的节奏,迭起的高潮,惊悚的画面,的确引人入胜,不落俗套。
在细节的操控上制作者也殚精竭虑,可无奈整个影片思考力度的疲软,逻辑牵强,总让人如鲠在喉。
比如作者煞费苦心地在影片中安排Chester这样一个人物频频在主人公嘴头上“出现”,一开始只是黑人检察官Rice和30岁女助手的一个家庭话题,一方面体现人物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从侧面加剧了女助手的悲剧性,后来也正是他发了那封邮件——Rice曾让女助手查的Clyde房产价格差额,从而找到各个房产的确切地址——撬动了情节发展的逆转。
这既是女助手的“职业精神”的幽灵再现,从而也是Rice无心插柳的智力回报,换句话说,Clyde最后的翻船是输给了一个智慧而敬业的团队。
这样看似乎也无懈可击,但把所有情节逆转的力量施于一封突如其来的邮件,大大消弱了叙事的流畅性和平衡性。
法官判决男主无罪,男主反而愤怒了,因为杀他妻子和女儿的凶手也是这样逃脱了应有的惩罚,所以在法庭上他大声怒吼。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那司法是什么?
司法是法律的执行程序。
既然是执行程序,那就肯定会有漏洞,不过有些漏洞是默认的,或者说是无奈之举。
法律是具有普适性的,当我们谈法律时,不应该拿出个例来衡量某一项法律制定的是否完备,是否公道,是否人性。
当然,电影里奸杀的犯罪行为却只判了10年,甚至实际坐牢3年的情况确实匪夷所思。
所以男主将对家人的爱和对判决结果的愤怒转化成愤怒,对整个司法体系的愤怒。
可是动用私刑?
我是一万个否定。
我不是否定在极端绝望和愤怒中的人做出的行为,而是否定鼓励这种行为或者将这种行为认定为可以理解甚至无罪。
这类题材很多,我从来都是持反对态度,大名鼎鼎的电锯惊魂中竖锯的行为即使有争议,但是我仍然认为他是个变态。
更不必说电影里男主对无辜的司法人员的杀戮,也是电影在传达一种信息,男主已经走火入魔了。
说回电影,男主一次又一次看似离谱的要求却都饱含深意,例如让他认罪的唯一条件是他的监狱要有一张床,或者要一顿大餐。
可是警察们的“不准时”还是导致了惨案的发生。
男主这时候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复仇了,而是摧毁整个司法体制。
守法公民?
好像没毛病,因为男主的犯罪,如果他想逃避,那么在现有的体系下他确实可以无罪。
电影中最大的讽刺:男主由于现有司法体系的漏洞导致杀人凶手逍遥法外,从而对司法体系展开报复,同时又由于现有司法体系的刻板和僵硬导致男主自己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杀人。
尼克在司法体系中的角色是执行者,他内心知道体系的漏洞和腐败,但是无能为力的同时也知道目前这已是最好的结果。
不想与罪犯的妥协尼克,抓到男主后,从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后来想用感情说服:“你以为你太太和女儿会高兴你以他们的名义杀人?
”,再到后来的无力甚至想辞职(当然也担心家人遇害),最后是愤怒,同男主一样,想“动用私刑”了。
所以啊......人到极度愤怒的时候,才不会管什么道德,什么法律,什么司法体系之类的。
包括影片后半段,市长为了能清除男主这个隐患,说:“我不管要怎么做,或者要援用什么晦涩的法条。
我不管要扭曲哪条法律,我确信我们可以启动国土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让他明天就从这里消失“。
那么,现有的司法体系,到底是为谁服务的?
最后尼克给了男主机会,可是男主依然拨通了那个电话,死在了自己手里。
死前,他看着女儿做的手链时,面带微笑。
因为他终于从尼克口中听到了那句话:“我不会再与杀人犯交易”。
个体公正和群体公正的碰撞OK,我必须承认我的落伍,《守法公民》出了那么久,现在才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一遍——春节里的温片,不管怎么说总还是精神可嘉的吧……对这个片子,我的评价应该说是中等吧——精彩,但是导演想表达的意图被自己的情节给弄混了,收尾部分,不得不按好莱坞的惯有模式——主流的胜利——来迎合,结果,算是自己打了自己一个嘴巴。
哦,要是主角不死,市政厅大爆炸,那表达该是多么的完整。
要看懂这个电影,必须对美国的司法制度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就会片面地站在“好人”和“坏人”的幼稚立场,把那个可怜的检察官归为“坏人”一列,那岂不冤枉?
电影开头,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主人公的家庭被两个暴徒入室抢劫,老婆和女儿被A匪徒奸杀(靠,真他妈不是人,那么小的女孩子都不放过,真该千刀万剐),主人公有幸没死,两匪徒也被抓获。
黑人检察官出马。
此人是个检察官中的精英,有超高的定罪率(就是由他起诉的罪犯被陪审团定罪的比例),由于他认为本案某些证据很难完全站得住脚(尤其是精液这个关键证据出了问题),再加上主人公可能会被被告律师以“精神错乱”(就是在特定的激烈的事件冲击下产生了幻觉)盘问得破绽百出,结果有可能导致因证据不足而使两位匪徒无罪释放等原因,就和A匪徒做了一个“交易”,由A匪徒“认罪”并“指证”B匪徒,这样,使两个匪徒都能获罪,而该检察官就能继续为自己的“定罪率”加上几个百分点。
而这个交易的结果就是,A匪徒因“认罪和指证”获得从轻发落,并没有“杀”和“奸”的B匪徒被判处极刑(好像是宾西法尼亚州还是哪里,反正是有死刑的)。
最大的冲突出现了——A匪徒罪大恶极(奸杀两人,一个是幼女)被关了几年就放出来了;而那个相对善良的B匪徒,却被执行死刑。
而主人公认为,两个人都得死,尤其是A, 而导致上面这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结果的最大问题是检察官没有在现有证据的支持下,全力起诉两人,争取完全的“公正”,而和A做了交易。
于是,主人公,这个具有超级杀人技术的和美国国防部有合作的男人开始了自己追求“公正”的历程,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运用,几乎所有与本案有关的检察官、律师、法官以及两个罪犯,都被他干掉了,尤其是丧心病狂的A罪犯,被他割了眼皮,割了小鸡鸡,切了腿,分成了二十五块(大快人心)。
最后,主人公打算在会议中引爆市政厅,干掉全市高官,造成一个超级大案,从而,引发所有人对检方与犯人之间的“交易”的不合理性的关注,反思这个美国司法机关惯用的手段。
要看懂这些情节,我们必须了解两方面的东西。
就是“证据”和“交易”。
美国,对各类罪犯的定罪判决,有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无罪推定”,就是所有的被检察官起诉的人,在未经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视其无罪。
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
这个基础强调了“证据”的超级重要性——所有证据都必须是“毫无问题的”,任何能产生疑问的证据,都不作采纳,甚至包括用不恰当的手段取得的(比如在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入室搜查)明明可以百分之百确定被起诉人有罪的证据。
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辩护策略——证明证据的有疑性——哪怕是你亲眼目睹,只要我能证明你精神错乱,你的证言就不被采纳。
比如主人公虽然亲眼看到了自己妻女的惨状,但他,仅仅是证人。
而且,证人的地位完全是被动的。
并不是你想要上去控诉表态就可以上去的,并不是你说什么都会得到陪审团的认可的,辩方律师只要证明了他当时精神受刺激,精神失常,他的证言就很难被陪审团采纳。
这个对证据的毫无疑问的明确的要求,就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有一些罪犯,因为没有证据,或者证据的可质疑性而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这对那些受害人是不公正的。
那么,难道这个制度不对吗?
当然不是。
美国的这一整套制度,是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的“人”的自由和幸福权力之上的。
如果证据不充分都能被定罪,那么,这个社会中的哪一个成员可以放心大胆地全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说不定哪一天就被什么人给陷害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法官和陪审团对证据的绝对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政府对平民的迫害。
因为检方是政府官员(检查机关是美国政府的行政机构,法院是司法机构,这些内容涉及到三权分立,比较麻烦,就不细说了),如果政府官员们讨厌哪一个惹麻烦的平民,想把他送进监狱甚至了结了他的性命的话,这不是太简单了吗?
从搜罗证据提出证据,统统都有政府的人,如果关键的审判环节得不到公正对待(必须有证据准确无误地证明有罪),那哪里还有社会公义可言?
因此,这套制度从根子上是保证了整个社会成员受到公正对待的可能性,但是,当然,对那些不能看到罪犯定罪的受害人来说,制度公正和群体公正的后面是一些个体公正的牺牲——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牺牲是必要的——没有这些个体公正的牺牲,就没有群体公正的可能性;而丧失了制度公正和群体公正,任何的个体公正都得不到保证。
孰轻孰重,一望便知。
关于检方和罪犯的交易问题。
在美国,判案程序一般是先向被告宣布所指控的罪名。
然后,被告可以决定,是否自己觉得“罪名成立”。
如果被告否认,就按照法律程序继续审下去。
在审问过程中,各种证据将呈堂,各个证人也将被传来作证。
律师会当庭向证人提出不同问题。
然后由陪审团投票决定是否有罪。
如果确定有罪,再由法官宣布刑期等。
法官是没有权力判定被告是否罪名成立的。
这一权力始终在陪审团手中。
但是,在判定“罪名成立”之后,同一罪名的刑期长短,是有一个有限的可调幅度的,也就是同一罪名可判的最高刑期与最低刑期之间,有一个差距。
在法律规定的限度之内量刑,法官是有一定的权力的。
检方作为行政机构可以向法官要求一个较轻的刑罚(如果法官认为可以的话。
大多数时候法官会同意检方的提议),来换取被告的“认罪”和“指正”。
为什么要这样呢?
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个是由于一个案子的审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因此,一般检方都鼓励被告“认罪”或者“指证”,一般还会以减刑作为“认罪”和“指证”的交换条件。
因此,一般凡是证据确凿无法抵赖的案子,被告一般会选择“认罪”“指证”以换取减刑。
这种情况下,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一种选择。
事实上,美国大部分的刑事案,都由于检方掌握确凿证据而以被告认罪结案。
另一个原因是,作为检察官,对于这一名特定被告的起诉,是在罪犯“认罪”的一刻就宣告成功了。
至于判多少怎么判,是法官的事。
与检察官并无直接厉害关系,所以电影中的黑人检察官认为,只要把这两个人定罪,自己就算成功了——“定罪率”的上升就是他的业绩,至于对受害人是否公正,这需要检察官自己问自己的良心了。
那么,这个制度对不对,合适不合适呢?
这就又涉及到对行政机关的认识了。
行政机关,作为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机构,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追求效率”,不管是救灾还是判案,都应该用最少的行政成本来获得最大的行政效能。
这是显而益见的——美国卡特里纳飓风时,小布时政府就因为救灾效率低下被受指责;而中国汶川地震时,中国高效的救灾措施,受到全世界的好评。
判案当然也是效率高些好。
要知道,在一个案子上花费大量地时间财力人力物力,就会影响其他案件的审判,对其他受害人也是不公正的,对整个社会也是不公正的(对制度,我们只能从一个群体的角度来思考得失,而不是个体的角度)。
因此,司法制度中用“认罪、指证”来换得较轻的刑事处罚是全球通行的原则,是值得肯定的。
弄明白了上面说的“证据”和“交易”这两回事,我们就明白了这个片子的导演想说什么——他其实想表达的是,这当前司法制度下,维护制度的公正、群体的公正、行政的效率,结果牺牲了一小部分的“个体公正”,是不是正确的?
这是一个反思。
那么,电影是不是有一个结论呢?
我觉得并没有。
主人公,这个受害者,他杀了很多人。
他的立场应该就是“个体公正”是所有公正的基础,我们不能因为追求制度公正和群体公正而牺牲个体公正。
检察官、市长等等,他们的立场是什么?
当然是要维护现在的制度,他们觉得自己当然是正确的。
本来,这两条线都表达得不错。
如果最后主人公炸市政厅成功,所有高官身亡,这个事件成为一个世纪大案,那么我觉得不错,可以促使人们思考。
反思的目的就达到了。
至于谁是谁非,何去何从,根本不必管。
因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也不是反思了就能出现一个完美制度的。
可是,影片出现了混乱——作为制度和群体代表者的市长,在开会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不管用什么办法,都必须让这个人明天就消失(大意)”,这句话就彻底否定了制度的合理性——既然不管用什么办法都行,那么在这个案件审判的时候,你们怎么不这么做?
不给两个显而易见是罪犯的垃圾定个极刑?
难道现在为了什么社会安全,行政机构就可以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杀人的时候,主人公还被关在地牢里,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杀人)把一个公民搞死?
这不是暴政是什么?
——导演和编剧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是什么?
影片的结果是,黑人检察官发现主人公的地道和放在市政厅的炸弹,然后把它放到了主人公的地牢里,然后劝主人公不要引发炸弹,主人公不知实情,不听劝,还是引爆,结果把自己炸死了。
可惜。
影片最终只取得了一个结果——黑人检察官反思了,然后决定以后全力以赴了,不搞交易不追求定罪率了(这似乎是用一个个体的决定又否定了制度)——一个大命题下,取得了一个小结果。
所以,我的结论是,影片从故事角度来说,尚属成功,但是从表达意图上来说,乱了点——支持个体,主人公就不应该死;支持制度,市长就不应该说那个话,黑人检察官最后的表态也没必要。
可以打7分……最后说一句,娘的,中国编剧和导演除了个别基本是猪,谁能拍出既有好故事又有力量的片子?
故事都讲不好,还扯什么艺术,白痴!
也就是摆摆布景,发发神经的料……
两种主线可以让这个故事变成经典。
一、竭尽所能给罪犯定罪,但遭遇法官的冷漠,检察官的现实,以及政治力量的推卸责任,走投无路逼上梁山,快意恩仇。
二,仍是要先渲染司法漏洞以及检察官的现实,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切,完成一系列完美犯罪,逼检察官在法庭上放弃妥协,全力以赴指控,最后逼出检察官本色的最后一根稻草用她的女儿做药引,法庭上完美定罪后,主人公欣慰的接受判决,检察官走出法庭得知其实女儿无恙。
这才是觉悟,足以使影片更精彩。
所以,无论你们怎么为影片圆,这影片有明显瑕疵是事实,如果真要表现尼克放弃与罪犯做交易,就应该在法律程序上完成试炼,而尼克最终还是用以暴制暴的模式结束了战斗,根本不具备你们说的觉醒意义,如果非要用暴力的手段作为觉醒的代表,那么,最有效的桥段设置就还是尼克的妻子女儿被杀害,影片前后不照应,真心算不得佳作
男主陷落系列电影都看了一遍,《守法公民》第三遍看了。
一方面来说男主机智硬汉形象一直都在,父亲为妻儿“复仇”酣畅淋漓。
作为犯罪动作片也是不错的电影。
一方面其实男主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想让各位律师,法官,各位检察官等死,有无辜的人嘛?
有的。
这么做不是为了“复仇”。
如果男二号死了,谁来改变男主真正想改变的东西呢?
这个东西需要男二去改变。
十年了,男主要对抗的是那个sifa体系!男二号其实曾经也想改变,但后来迫于生活做了妥协。
最后男主无奈但又漏出了微笑,他最后还是成功的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为啥要把炸弹放的那么显眼?
有可能是故意的。
谁给男二发的匿名信?
也许就是男主吧。
没有绝对的公平。
1、影片的故事让我想起了马克思佩恩,但是男猪脚所谓挑战司法制度的举动,却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傻逼检察官身上,真是蛋疼。
编剧太扯了。
2、神一般的男猪脚却连自己的地下通道被入侵都不知道。
3、男猪脚安好了炸弹,又跑回监狱干嘛,脑残啊,是我就把车停在市政厅不远的地方欣赏烟火表演。
4、对那些高科技了如指掌运用如神的男猪脚,布置的炸弹却被一群整部电影拿自己没办法的二逼短时间拆除.....5、沙拉死之前说的那句:他(指她的朋友)还没准备好露面,大家不觉得暗藏玄机吗?
我还以为沙拉和男猪脚是一伙的,结果她就那样死了,留下一地狗血。
我宁愿相信她所谓的朋友是男猪脚。
6、寄录像带去吓唬小孩子,有意思吗?
不觉得安排让他们全家一起看对二逼检察官更刺激吗?
7、实在没办法不对结局多么失望,难道安排男猪脚最后在市政厅的烟火表演中驾车离去不是更好吗?
就像斯坦森在《乱战》里面最后潇洒逃脱。
8、所谓正义,难道就是那个被形容成发情母狗的法官,那个道貌安然的市长,那个二逼检察官来代言的吗?
9、这是一部被阉割的复仇剧,上半段让人热血沸腾,下半段让人失望透顶,杰拉德啊杰拉德......10、在二逼检察官强调“永远不要想碰我家人”的时候,我想起了男猪脚对着杀害他女儿和妻子的凶手说的一句话:现在你知道无助的感觉(大概的意思)...请问,当男猪脚目睹妻儿遇害的时候正义在哪里?
请问,二逼对他说要和犯人做交易的时候正义在哪里?
去你麻痹的正义!
11、影片开头和前一段一直重复出现的“你无法对抗命运”,难道是告诉大家:你无法对抗制度,这就是命运?
结局烂尾了十分的讨厌装逼男尼克,简直也就是杀人凶手之一一开始就应该干掉的人物,好了因为没有干掉最后害死自己了一开始是很爽的 ,开头简直就是完美的复仇,尤其是中毒后慢慢虐杀,太爽了越是后面就越拉胯想想就觉得这是干嘛呀杀了一些不痛不痒的废物关键的人没有杀忍了10年的大事没办成,想干什么没有干好,装逼失败没有脸面对铺垫的亲人差评50/100
这是武志红的一篇博文,原文在此,希望也能普及一下心理学知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7645590100jzwt.html我年轻的时候,很想改变这个系统,我想抗争,不惜代价,做到最好,但是这里让一步,那里让一步,最后陷入到这个游戏中。
然后我意识到,我想改变的这个系统,却改变了我。
——电影《守法公民》中的检察官尼克尼克•赖斯,美国费城一名检察官,他以自己的工作为傲,因为,他的定罪率高达96%。
这就是说,被他起诉的嫌疑犯,最后96%的人被判有罪而得到惩罚。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但是,他的一个“保护对象”克莱德•谢尔顿,却决定报复尼克。
不,准确说来不是报复尼克,而是将费城的司法体系这个“腐朽的圣殿”摧毁给尼克看。
这是好莱坞心理惊秫片《守法公民》所讲述的故事。
《守法公民》的编剧中有经典名片《肖申克的救赎》的导演,尼克的扮演者杰米•福克斯是多才多艺的奥斯卡影帝,克莱德的扮演者也是《300勇士》的男主角,其阵容可谓强大。
不过,这部影片最吸引我的,还是一环紧扣一环的故事所蕴含的寓意。
屈从命运,然后转嫁命运克莱德的命运凄惨至极。
本来,他有幸福的家庭,但匪徒达比和阿米 袭击了他的家,他被刺伤并被捆绑,而他挚爱的妻女,则被达比当着他的面奸杀。
达比有意不杀克莱德,并在制服克莱德时对他说:你不能反抗命运。
达比要的不是克莱德的财物,他要的是给克莱德制造一种感觉——“你不能反抗命运。
”这是典型的投射,达比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感觉“我不能反抗命运”,他无法忍受这种感觉,所以寻找机会将这种感觉投射出去。
他不能反抗他的命运,但他可以将他的命运转嫁给别人。
尼克聪明、执着且认真,他知道达比是什么人,他也知道,达比是 主犯,阿米是从犯。
然而,他却与达比达成了认罪协议。
这是一个交易,达比交易的是指控阿米,而尼克交易的是为达比脱掉谋杀的罪名。
为什么做这个交易?
尼克对他的老师、费城总检察官乔纳斯说,他不能冒险,因为,这起案件目前缺乏证据,DNA检测失败,而克莱德当时神经错乱也不足为信,如果不做认罪协议而继续起诉,那很可能的结局是,达比和阿米都无罪释放。
尼克很有道理,但是,乔纳斯说,你怎么向受害者的丈夫交待?
这难不倒尼克,他在和克莱德谈话时,镇定自若,坦然地告诉克莱德:“我跟他们做了交易……这对我们来说是场胜利!
”克莱德说,你知道事实是什么。
尼克则反驳说:“你知道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在法庭上证明什么。
”这是法制社会的核心所在,然而,尼克说的如此斩钉截铁,那一刻,他的心中完全没有了温情和柔软。
克莱德不能让他的心柔软,达比却能找到这柔软的所在。
在最后一次关键的审判中,达比知道大局已定,他只需住3年监狱,他很开心,先问尼克:“你结婚了吗?
”接着他对尼克也说:“你不能对抗命运!
”达比在嫉妒,凭什么我内心如此无助,而你们却可以过那么好,凭什么我不能和女人建立正常的关系,而你们却可以结婚过幸福生活?
你是我这一边的,但我却想让你死,我想让我身边的所有人死,我想让你们都和我一样无助,和我一样接受这个逻辑——“你不能对抗命运!
”尼克对达比讨厌到极点,其实,就算达比不说这两句话,他也不会对达比有丝毫好感。
但是,这个结局算什么,他的情感是站在克莱德一边,但他头脑中的法律体系却站到了另一边。
心中的情感和头脑中的法律体系发生了分裂。
之所以发生这种分裂,一个关键是,他不愿意再动情感。
离开法庭去见媒体的路上,乔纳斯安慰尼克说:“一旦你做了一个决定,就得接受它,然后忘记它。
”乔纳斯后来还对尼克说,困难的不是做出一个决定,困难的是接受。
这是一种自欺欺人,因为困难的还是如何做出决定,尤其困难的是,如何带着情感去面对这个工作中经常看到的世间最悲惨的事情。
乔纳斯是说,不管情感如何,你得说服自己强行接受自己的决定。
要做到这一点,势必要合理化自己的决定。
另一个关键是,执掌着别人的命运,这种感觉很特别。
乔纳斯和尼克都不喜欢达比的结局,但他们都喜欢是自己来决定这个结局。
所以乔纳斯对尼克讲了深通哲学的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故事:每次去一个广场时,奥勒留都会带着一个专门的仆人,每当听到有人赞美皇帝时,这个仆人就对奥勒留耳语说:“你只是一个人,你只是一个人(You’re just a man)。
”概括而言,第一个关键是关闭情感,第二个关键是享受权力感。
关闭情感的尼克尚可原谅,而享受权力感的尼克则深深刺伤了克莱德。
在广场上,当尼克对媒体记者们侃侃而谈时,尤其是当尼克和达比握手时,克莱德痛到极点,他决定报复。
说的是情感,玩的是权力情感和权力,孰轻孰重?
意识上,尼克、乔纳斯和费城司法体系中的每一个重量级人物,想必都会说情感更重,权力,他们才不在乎呢,他们可不会追求权力,他们在乎的是追求正义,譬如尼克就喜欢问女儿:“爸爸上什么班?
”女儿会回答:“抓坏蛋。
”尼克再问:“为什么抓坏蛋呢?
”女儿再回答:“为了我们的安全。
”又如达比和阿米的辩护律师雷诺兹,在阿米10年后被处死刑时,他来到现场,尼克问他为什么不在家里看DVD而非要来现场,雷诺兹回答令人动容:“阿米没有亲人,我觉得应该来送他一程。
”似乎是,雷诺兹很讲情感。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真的,但同时,已年迈的他还起了性兴奋,他很关注尼克助手萨拉的大腿。
弗洛伊德早就发现,性兴奋和死亡关系密切,自己死亡或看别人死,都可能会被激发起性欲甚至性高潮。
但我总觉得,雷诺兹的性兴奋还有别的意味,这些司法体系中的成员们一排排坐在死刑室前观看阿米被处死还有别的意味。
但这种意味被破坏了,本来可以无痛死去的阿米,却在痛苦中挣扎了很久才死去。
有人动了手脚,一个瓶子上写着:“你不能反抗命运。
”这句话让尼克想到了达比,他们立即出动去缉捕达比。
但自以为聪明无比的尼克错了,从现在起,他做出的每一个决定、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克莱德的一个圈套。
克莱德终于发起了行动,让阿米在痛苦中死去,只是他的第一步。
克莱德的第二步行动,是利用尼克带来的警察车队,诱骗并制服达比。
接下来,他将达比给他制造的无助感,还给了达比。
达比中了一种河豚的毒,因而,他将失去行动能力,但是,他的感受能力却丝毫没有被破坏。
接着,克莱德将达比紧紧地绑在一张床上,床的上面,是一张镜子,镜子上是克莱德妻女的照片。
他要肢解达比,要挚爱的妻女看着他复仇,也要达比看着自己被肢解。
他还给达比注射了肾上腺素,那样达比就不会晕厥过去,他还割掉了达比的言片,那样达比就无法闭上眼睛。
……看起来,克莱德和那些变态杀手没有什么两样,但其实差异巨大。
那些变态杀手首先有一个信念“我不能反抗命运”,接着他们给别人制造“你不能反抗命运”的无助感。
相反,克莱德是直接“反抗命运”,他要将达比给他制造的无助感直接还给达比。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尽管不够好,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但是,这种复仇的方式,可以将痛苦限制在加害者和受害者之间,而不会向外传递。
当然,这不是法制社会的逻辑,法制社会的逻辑是,一切问题在法律体系内解决,所以不管是加害还是复仇,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克莱德想做一个“守法公民”,所以他留下线索让尼克轻易抓到他。
这时,才是故事的真正开始。
克莱德要和尼克以及整个司法体系玩够“认罪协议”这个交易游戏。
认罪协议,是谁说了算的游戏尼克抓住了克莱德,但是,他没有一点证据,所以,他得说服克莱德认罪。
这很容易,因为克莱德主动提出了认罪协议,他的交易筹码是认罪,而他的条件是,给他在牢房里弄一个席梦思床。
克莱德的要求低得令人出乎想象,但尼克却有点恼怒地拒绝了。
尼克的同行们不能理解,他们问尼克,为什么不接受?
我有一个朋友,他在消费时很奇特,他有时会把服务员或经理叫过来说,你们这个菜的价格怎么定得这么不合理!
不待服务员或经理辩解,他会继续说,价格太低了,应该是多少多少。
他的这个游戏,和克莱德的游戏是一样的,就是谁说了算的游戏。
消费中的价格是经营方定的,消费者似乎只有接受的份,尤其是在那些大餐馆,我这位朋友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他要挑刺,他要提价。
提价对方一定会答应,那样他就有说了算的感觉。
不过他很聪明,每次挑刺时都是挑一些小菜的价。
尼克玩认罪协议的游戏时,他更喜欢对方漫天要价,那样证明对方害怕,而他尼克有足够重的筹码。
但像克莱德,承认杀死阿米和达比的两起重罪,要的筹码却只是一张席梦思床,这太轻,轻到他似乎没有理由拒绝,轻到他似乎必须得接受,这种被迫被戏弄的感觉很不爽。
由此看来,检察官和罪犯之间的较量,和丈夫与妻子的吵架一样,其实核心是意志的较量,争夺的是谁说了算的权力。
但尼克是一个好检察官。
任何一个体系内,好的表现都意味着,以问题为中心,而不以情绪为中心。
所以尼克还是和克莱德达成了认罪协议,给他的牢房安装了一个席梦思床垫。
一切结束了,尼克以为,但克莱德说,我还要和你做第二个交易。
尼克懵了,他问,交易要有筹码,你有筹码吗?
克莱德问,雷诺兹的性命够不够?
雷诺兹就是那个在阿米死刑前关心女人大腿的辩护律师,他的性命自然够筹码。
这次,克莱德的条件是一份高质量的西餐,20磅的牛扒一套,还有他的随身听,要在中午1点前送到。
这次,轮到了监狱长不爽。
他也觉得被戏弄,他要反抗。
既然1点是克莱德的意志,他有意要拖到1:08才将西餐送到。
通常,作为司法人员,展现一下自己的意志是很爽的,但在克莱德面前,这种做法会有代价,这次的代价是,雷诺兹死去了。
本来,如果他们准时将西餐送到,雷诺兹是可以活的。
谁不热爱权力感?
在克莱德一案中,最有权力的还不是尼克,而是一名女法官。
她宣判了阿米死刑,她宣判了达比3年监禁。
现在,事情紧急,克莱德拥有可怕的破坏力,所以尼克和乔纳斯请求女法官限制尼克的行动范围。
女法官问,你们的意思是,要我“为了含糊的更重要的目的,侵犯他的天赋人权,是吗?
”得到确认后,她说:“好的,我加入这个游戏。
”最后,她得意地说了一句:“这就是做法官的好处,赖斯先生,我基本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她准备接电话时,电话爆炸,她当场死去。
没有了心,人就会被体系异化直到此时,尼克才感觉到恐惧,他才明白,克莱德说的是真的,他不是简单的复仇,他真的想而且似乎可以将那个“腐朽的圣殿”摧毁给他看。
这时,克莱德提出了新的交易,释放他,并在第二天早上6点钟前撤销所有指控,而他的筹码则是未来时,否则“我将杀死所有人。
”尼克不可能接受这一筹码,他认定克莱德肯定有帮手,所以把所有资料和所有人员都调集到监狱,他想找到克莱德的帮手,因为克莱德已被关到单独一个人的牢房,不可能是他杀死了女法官。
10年前,萨拉就是尼克的助手,她现在已35岁,她的心被摇动了,她问尼克,如果是现在,你还会和达比做交易吗?
尼克说,当然会,萨拉,你要相信,我们做的决定是对的。
但萨拉说,我希望还有些别的,我希望我的工作不只是为了高定罪率。
女人的心是难以硬下来的,何况萨拉还在恋爱中,她或许是惧怕被司法体系这个怪兽所异化,变成关闭了情感的权力狂。
很快,早上6点到了,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尼克和同僚们松了一口气,决定回家休息一会儿。
但这时,灾难发生了,停车场的汽车连环爆炸,当场6名检察官被炸死,包括萨拉。
6名同僚尤其是萨拉的死,深深刺伤了尼克。
其实,经常是痛苦才会让一颗僵化的心复活,佛教一个高僧说:“心一次次破碎,只是为了把心打开。
”心打开后的尼克不再是一个标准的检察官,他成了一个有情感漏洞的人,他怒不可遏地暴打克莱德。
克莱德却说:“你有长进了,尼克。
”克莱德还终于讲述了让他发起行动的直接原因——“你可以昂着头走出法庭,我无法忍受。
”我想,克莱德说的是,他无法忍受尼克在他的案子上关闭情感,尤其无法忍受尼克那种大权在握的样子。
情感打开后的尼克也终于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
在参加6位同僚的葬礼时,他对乔纳斯说:“错的是我。
”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很想改变这个系统,我想抗争,不惜代价,做到最好,但是这里让一步,那里让一步,最后陷入到这个游戏中。
然后我意识到,我想改变的这个系统,却改变了我。
”乔纳斯则继续用他以前的那一套语言安慰他说:“做出决定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接受它。
”乔纳斯的这句话将自己送上了绝路,就像女法官的那句话将自己送上绝路一样。
克莱德应该是在监听他们的对话,并根据监听到的内容决定怎么做,这就是他对尼克说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原因。
他觉得自己没有在滥杀无辜。
一辆被人遥控的爆破机器人攻击了乔纳斯乘坐的车,乔纳斯也当场死去。
尼克要做到最好,心必须敞开,情感不能关闭,但那样做决定会很难,也会很痛苦,而乔纳斯的逻辑是,多一点合理化的自欺欺人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没有心,没有情感,一个人就会在任一个体系迷失,最终被体系异化,成为这个体系的一颗螺丝钉,那时就不再称其为一个人。
最后,尼克将乔纳斯这句话转述给克莱德时,做了修正,改成“我们不能改变既定的决定,但这可以影响即将作出的决定”。
这句话是OK的,任一决定都会有局限,事实也的确如尼克所言,假如没有那个认罪协议,达比和阿米都可能会无罪释放,但关键是,尼克是否真有反思,他是否能带着心去看这个决定的局限所在,10年以来,他没有,相反他真听从了乔纳斯的建议,不断地将自己过去的决定合理化。
结果,他的心越来越僵硬,而他越来越像是一个权力狂。
他不再做法律螺丝钉权力狂也常常是工作狂,工作,多数时候总是在一个体系中,而任何一个体系的核心规则都是权力。
当然,夫妻和亲子之间也会形成一个体系,但不同的是,工作体系中假若只剩下谁说了算的权力游戏,貌似可以运转得更好,而家假若只剩下谁了算的权力游戏,那么这个家就会崩溃,因为那时我们会觉得,这个家不再是一个家。
家,好像能温暖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软下来。
但是,我们自己可曾也在努力将自己的心软下来?
至少尼克的努力越来越少,他迷上了95%还是96%的定罪率游戏,乐此不彼。
相反,他对这个家越来越缺乏投入。
尼克的女儿丹尼斯是大提琴天才,但直到她10岁,尼克从来没有看过女儿一次演出,女儿的其他事情他也总是放不在心上,他的所有心都放在了定罪率的游戏上。
克莱德要逼迫他,让他的心在这方面也复活。
他先是将肢解达比的录像带寄给尼克一家,丹尼斯和尼克的妻子凯利都被吓着了。
这时,尼克愤怒到极点。
以前,他是头脑上知道家人多重要,但现在,他是感觉到家人多重要,这是巨大的不同。
乔纳斯遇害后,费城市长爱普尔和费城整个权力体系,将克莱德视为超级敌人,但这时,尼克的心反而离克莱德越来越近,他第一次或 再一次去看克莱德妻女遇害的照片,带着打开的心去看如此惨烈的照片,尼克终于可以体会到克莱德的痛苦了。
如此一来,作为一名检察官,他将不再只是其中一个合乎时宜的“法律螺丝钉”,他同时还是一个有情感漏洞的、活生生的人,“You’re just a man.”克莱德的最后一步,针对的是费城整个权力体系,他准备在爱普尔召集紧急会议时在那所大楼引爆一颗汽油弹。
但也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尼克收到一封神秘的电子邮件,借助这封电子邮件提供的信息,尼克发现了克莱德的致命漏洞,并最终击败了克莱德,也拯救了费城。
尼克和克莱德在牢房中交谈,尼克说:“我再也不会和杀人犯做交易了。
”这正是克莱德想要的,所以他笑了,但他还是尝试引爆了那颗汽油弹,而这颗汽油弹已被尼克放到克莱德的床底下,所以克莱德像是自取灭亡。
然而,这也是克莱德想要的,他没有挣扎,相反是微笑着端坐在床上静待死亡。
这还不是结局,结局是,尼克终于第一次去看女儿的演出,丹尼斯的演出非常成功,尼克欣慰,又有些不安,他想到了克莱德,想到了克莱德的女儿。
在他能够体会到克莱德对女儿的爱与痛后,他也终于可以带着心和自己的女儿在一起了。
————————————
我来说两句关于结局的吧,很多人质疑的地方是为什么克莱德最后还是要拨出电话,其实有个细节,克莱德在回到监狱时通过监控听到了市长说的话,大概能被理解为要先怎么怎么对付他,然后再予以合法的名义,套上合法的外衣,这个时候克莱德笑了一下,其实他已经决定要拨出号码了.所以虽然尼克开窍了,但克莱德还是说了"对不起"..然后拨出了号码,"对不起"的意思大概就是"对不起,我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在克莱德看来,这些当前在司法和政府机构在职的人就是他所认为的"病毒",是使这个体制不断腐朽的原因...(但是这所谓"腐朽"这一点偏偏电影里没有更多的表现出来,这是失败之一.)炸死这些人是他构想的"战争"的其中一环.而这战争并不是尼克一个人开窍了就可以结束的.当他发现炸弹被尼克搬来床下的时候,的确吃惊了一下,因为那一瞬间他是不想死的,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还有事情没有做完,不能死,至少现在不能死.可是随后就放弃了,他明白死亡对于他来说是迟早的,他所做的事是不能代表正义的,他的双手沾满罪恶,所以最后,他会对着女儿做的项链忏悔.但是说实话,结局太失败了,特别是尼克的做法,导演明显自己扇自己耳光...我看完了想了半天仍然觉得很无语...所以最后还是不公正取得了终极胜利??用谋杀的手法拔掉了扎进司法制度身体里的一根刺??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如果像有人所说拍2个半小时长度,再让导演回去好好想想怎么拍结局...会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可惜了 ...
美国建国的元老建立了小政府对公权力的限制男主人他的家人遇害他是一个守法公民希望有正义的审批结果明星检察官通过他的斡旋达成了结果不公的判决真正的恶人没有太大的罪帮凶成为了牺牲品他看到了检察官与对手的握手对于检察官是他的业绩对于男主是他的家人是他的一生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个人单挑整个系统他干掉了帮凶干掉了主犯给坏人以极刑干掉律师干掉检察官的助手干掉市长挑战原来的体型虽然最终失败却也是心安理得而老美允许这样的电影上映
后来,他们一个去了特勤局,一个当选为总统,但为了剧情需要,一定要在不同的宇宙才可以啊!
烂尾片!
美国人对司法漏洞的抨击简直到了吹毛求疵不遗余力以及夸大后果的程度。。。。。。
前半部份给五星,结尾一星都不值得给
很多地方还是不能自圆其说么~失望~
男主太大张旗鼓了,不过也就是这样更能衬托“反派”的惊愕god mode型爽片才会那么爽,真的太爽了。虽然bugs也有点,但我太爱这种白披黑吃黑披白了。咋滴,搞太大了美也不让过审是吧,所以说触动到官员的电影还是韩国人敢拍。虎头龙身蛇尾!是鱼尾!!!太可惜了,唉,跟电锯V字比就差个能思想升华的“好”结局了。这结局我是真顶不住,跟被导演重重摔到了地上一样,谁说这是爽片的??吃了三块万元蛋糕就愿意吃屎了吗???怎么能那么高分????观感从头五星直降一星,这种感受太震撼了。你要搞这种“正义”,那我实在不理解要男主前面讲的那么多有什么意义?????证明男主白痴吗???????搞什么飞机,把我恶心坏了!我这辈子目前看过最恶心最虚伪最肮脏的电影!我好恨,感觉跟男主一样恨,如果编剧是这种目的那厉害
结局太欠揍。
缺注解版《肖申克的救赎》。那个隧道怎么挖的?
前面似乎还行,但....
含糊的通病
除了杰拉德,其他人物全部都没有立起来,匆匆带过,角色只是摆设。浪费了还不错的故事架构,沦为了一个毫无内涵的爆米花电影
主人公让我不舒服……
正义,争议啊
犯罪影片,总爱纠缠什么是正义...不要跟杀人犯谈交易,太世故终究不好。
不得不承认,我就是有快意恩仇的不健康不理智情结。
真极端…………
大框架是好的 但是细节处理太过粗糙 很多东西没交代清楚
结局完全是一坨,把炸弹拿回监狱禁闭室里炸死谢尔顿还不如直接赏他一颗子弹来得容易,监狱大爆炸难道不会害死其他囚犯么?最终司法系统有什么改变吗,本来的目的在结尾完全忽略不提了。为了保护自己家人和市长,为同事报仇,尼克把谢尔顿除掉了,这跟谢尔顿除掉那两个歹徒的行为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有几段还看着挺紧张的
两星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