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影片,刚开始上海一群吴侬软女的妇女在家长里短,互相调侃。
表现原本生活的平淡无奇烟火气十足,而后就是日本兵的到来小镇生活翻天地覆。
由卖鱼为生的一家遭到变故,表达军民一家亲,表达日本人的惨无人道,有点蜻蜓点水。
可能这几天刷二战题材的电影刷的有点多吧,就把眼光刷高了。
从《美丽人生》、《辛德勒名单》、再到《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突然在其他地方看到《那些女人》心想终于有镜头关注日本侵华下弱小无助的一群人的生活了,结果烟火气很足,明星阵容很强大,演技很好。
就是剧本有些实话就是无厘头。
1、翻译官的老婆雨夜蜡烛之后,穿着自己的戏服就跳河了???
为什么?
2、新四军怎么就被篱笆墙挡住了?
等着里面的人里应外合?
3、后面卖鱼女人又是死了男人、又是挑粪、挑水、装殓。。。
篇幅太长了。
无关剧情太多使得剧情不紧凑。
4、殷桃在剧中的一句台词不错:身子脏了心不脏,与《金陵十三钗》12个女子穿着学生装去往日本军营洗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骂名异曲同工。
5、强行悲壮有点尴尬,新四军从草垛里出来救群众,感情有点薄了,卖鱼女人手撕国旗固然有合理之处,但看起来就是有些无脑,后面打仗就是死一个另一个人就要在他身边站起来当靶子,打两枪之后什么都做不了了。
是不是有点强行悲壮。
这些有的没的让整部剧的高度一下子就降到尘土里了。
再看《金陵十三钗》一群青楼女子,唱着笑着,弄头发,裹胸,砸玻璃,把玻璃渣子留在身上,到最后嫌弃她们身份的女娃娃叫她们姐姐。
一气呵成,好像是在赴约的笑脸下面全是悲剧。
看了就是想哭,忍不住。
《那些女人》去掉抗日元素,只不是就是另一个描写下层人民困苦生活的题材片了。
让我惊讶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豆瓣评分,竟然才那么点,然后点进去几个一星的看了以后发现他们吐槽的点根本都非常的主观。
这部电影因为知道是一个沉重的题材,所以一直拖着没看,昨晚看了以后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演员阵容很浩大,很多都是熟悉的面孔,但是妙就妙在没有一个主角光环。
马伊琍出来几下就没露过面,姚晨没出过几次自家的酒馆。
他们都是电影中平凡的一员,不是说大角儿就得大戏份。
其次呢,很多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也显得特别接地气,还有那些编剧揣摩过的台词,很久没看到文艺性那么强的台词了。
演员们的演技也都特别棒,每一个神情都是一段对话。
何赛飞把一个粗俗的乡下女人也演到了极致。
在面儿上的善妒,那纯粹的恨,初始厌恶惠姑娘时气的跺脚,还有与女儿离别时的视死如归,孩子与丈夫死亡时的心如死灰。
太极致了!
殷桃演的妓女,那风情万种的步伐与神情,在那些女人中也恰到好处的存在着,对乡下女人的鄙视,源自于自卑,之后多次帮助良家妇女与黄花闺女,自己献身给日本鬼子,好把脏病过给他们,对于日本鬼子的仇恨她并不比别人少。
那句我身体脏,但是心不脏。
随后哭的鼻涕直流,这种爆发力,太棒了!
很多人觉得,这种演的方式是不是过于夸张了,但是参照历史背景和人物特征,并不。
在抗战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总是拥有最深的仇恨,最大的压抑。
能够讲点黄段子,拿着家乡话跟乡亲们唠嗑,都是一种幸福。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日本鬼子,所以当困难来临时便异常的团结。
而这帮粗俗的乡下人,让我看到人性最有趣的一面,很多时候人一旦步入名流便不足为观。
因为他们没那么有趣了,他们都带着龟壳前进,因为一旦往下跌已然是万丈深渊。
而粗俗的乡下人,他们活的热烈,爱的深刻,恨的纯粹。
就连插鱼,洗韭菜如此平凡的动作都显得那么生动有趣,这不就是人存在于大自然中的行为吗?
平凡人生烟火气,希望世界和平。
看到这个电影名字,起初很好奇,但我是觉得可能不会好看,鬼使神差的还是点开了简介和演员表,对于本身很喜欢战争片的我来说,演员的阵容俘获了我。
在那个年代下的女人,大多数在我的印象中都是朴实,刚毅的,但在这部影片中,刷新了我很多的认知,大多数谍战片都是以男性为主,这部影片更侧重于战争时期的女性,每一个角色都有她不同的坚韧。
给我最大感触的是殷桃饰演的惠姑娘,虽然是个妓女,但她总是用别人鄙夷的方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所从事的是什么,我们更多的不应该看表面而应该看清她是否是心地善良!
身为南通人,看这部电影实在是亲切,里面的台词好多是南通方言,地点全部都是小时候待过的,我老家唐闸的,奶奶现如今还住在天生港,天生港电厂就在奶奶家旁边,从唐闸去天生港会经过五接桥,从唐闸进城会经过十里坊,有太多太多的共鸣了,包括电影一开头保剑锋出演,他就是正儿八经的唐闸人,电影真是用心了,评分却如此低…
唯一的一星给演员, 阵容是相当豪华,基本都是熟脸老戏骨,个个能担主的,比不上建×系列,也没差太多,王千源,姚晨,夏雨,马伊琍,周冬雨,佟大为,老中青三代基本都全了,随随便便一个路人都是叫得出的演员,甚至还有巩汉林。
除了个别年轻演员,其他演员基本都hold住了。
何赛飞饰演的女主,殷桃的惠姑娘,夏雨的狗腿跑堂,马伊琍的江家嫲嫲,尤其出色,这4个是唯一融入角色,和本身气质差别比较大的几个演员,台词口音身段都极为到位,王千源戏份太少就不算入了。
其他演员不是不好,只是相比这几个真的差了一截。
全剧最差周冬雨,演技真的好烂,还配音,吵架戏,情绪上来只会瞪眼,而且非常不贴角色,一个唱戏出身还会跳舞的角,她一不媚,脸小气,身段还不行,那脸日本人被迷住真是一点说服力都没有。
这剧用如此豪华的阵容,却用敷衍的剧情,敷衍的后期,一般的选角,囫囵吞枣的来完成这部电影,大框架随便一架,细节一塌糊涂,产品堪比小作坊出品的成本不到50万的抗日剧。
先说演员口音问题,故事发生在南通村镇,扮演当地老乡的口音真是五花八门,普通话,儿化音,上海话,还有配音,五花八门。
不走心程度可见一斑,几个主演要不是演技撑住,真是违和的不得了。
部分选角失败,陈龙根本不适合汉奸,他的脸真的太憨直了,张一山的小兵一出现就想让人想笑,水芹的扮演者太一般了,一般到我都不知道为什么日本人和老太爷看上他啥了?
剧情简直是烂到发指,如果说前面人物关系和角色性格展现,导演还算认真拍,后面抗战部分简直跟闹着玩一样,新四军前面被追着打,后面怎么逆袭根本就没拍出来,好像只是剧情需要你逆袭,打死日本人,就可以打死,剧情不允许,你就赢不了,不和逻辑,没有铺垫。
周冬雨扮演的小玉前面还粗蛮无礼,贪生怕死,没有任何铺垫,突然就醒悟帮助新四军了,莫名其妙就自杀了,自杀前还给了那么多单人镜头传达悲伤,只想问:这么需要人的时候你死什么啊?
帮忙啊大姐!
最后的全体牺牲,画面处理之粗糙,bug到令人发指,强行集体领盒饭没有带来一点悲壮感和感动,有的只是和一般不知名抗日剧一样俗套的结尾,让人无趣和翻白眼,这部分剧情烂的连演员都没有办法挽救,毕竟每个人的死法都是啊啊啊叫着拿着枪扫射一波再两三枪被带走,连倒下的面部表情都差不多。
其他剧情细节不衔接,强行煽情的还有很多,简直吐槽不完。
只能说,除了殷桃扮演的惠姑娘还和电影名沾点边,成功完成人脏心不脏的角色任务,其他都是什么鬼,不壮烈,不感人,不值得
看前两分钟的时候我对着熟悉片头(仿佛AE模板)有点想走。
前五分钟,我被演员的演技吸引开始期待。
前十分钟,我看着了一段很接地气的妇女吵架场景开始愈发期待后面的转变。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
看前两分钟的时候我对着熟悉片头(仿佛AE模板)有点想走。
前五分钟,我被演员的演技吸引开始期待。
前十分钟,我看着了一段很接地气的妇女吵架场景开始愈发期待后面的转变。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镜头,整部剧镜头时好时坏。
我知道演员演技很好,真的很棒,你想烘托气氛的时候给特写给特写给特写。
但是,好歹注意一下镜头好么,这么???
推移的镜头可以用的么???
认真的么???
怕不是只拍了一条没有备用的?
至于镜头语言??
不,我看到的只有演员的演技。
其次,这后期剪的也有毒。
蜜汁转场好么!
河面已经浮上来了,上个镜头的人脸还在缓慢缓慢缓慢地消逝???
这个认真的么?
真的看着很难受昂,他们颜色不搭混在一起简直可怕。
这背景音乐。。
真的就是全程出戏了,不是单单一个有毒可以形容的。
最后,大概也是最重要的,这个剧本有毒。
立意很好,题材也是好题材,群像剧,这么看来真的很不错。
但是,不知道编剧怎么想的。
蜜汁剧情。
情节转折极其生硬,节奏前期拖沓,后期???
人物形象真的是全靠演员立起来的。
有些东西交代不清,人物改编不合常理。
叙述方式,表现手法令人全程无语。
真的。。。
我感受到编剧大概是想写出点什么,但是。。。。
所以,我的评论总结一下一句话,三星给演员,演员辛苦了,虽然都是戏骨,也挺不容易。
《那些女人》(2018)随笔写。
建立在抗日爱国主义题材电影背景下的女权主义电影,表达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女性的付出,那么宏大故事,要想讲的好,需要小人物的故事讲的好(可参考《风声》《金陵十三钗》这两部电影就是女英雄的抗日电影,明显质量更上乘)。
虽说该片是主旋律电影,但并不是高分电影。
理由如下:1、演技方面,开场演员演技浮夸。
因为是群像式的演员阵容演出,很多名演员也都没有人物刻画,导致很多演员用力过猛,作为观者带入感不强。
马伊琍演的好作!
很多场景的演员舞台般的仪式感太强。
2、地域方面,开头保剑锋说姓保是南通的,一看电影开头字幕有南通广播电视台作为出品方。
另外落荒的乡下女人穿的衣服也是南通流行的蓝印花布,这在当地非常有名,我曾去过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3、场面调度方面,更多是在局限的空间表演,像是舞台戏剧的演出,戏剧电影。
4、台词方面,空镜头、诗意化的镜头少,细节太少,都被语言台词铺满了,一场戏接一场戏,台词一刻不停歇,节奏很快。
旁白的娓娓道来,想起红高粱的旁白,可是开头的故事性旁白叙事太少,带入感不强。
5、穿帮镜头,倒开水,一会儿有盖,一会儿没盖。
6、绿布抠像明显。
整个场地是在人造的影视基地和摄影棚拍的吧。
缺乏实景的烟火气。
7、剧情方面,任性化。
佟大为从草堆里出来,这么突然,没有任何铺垫,英勇就义,着急领盒饭?
何赛飞10岁的小儿子,被询问跑的莫名其妙,为了营造泪点而强行制造,缺乏铺垫和细节。
结尾反转太快,陈龙就这么被几个佯装的中国人围剿推下河?
反转的计谋商量这个环节编剧本来可以展开,中国人是怎么筹划的,然而并没有,全是强行反转。
8、结尾撕日本国旗,营造仪式感,升华主题。
感觉毛毛躁躁,没有精雕细琢,像是为了让演员们把自己演的部分快点杀青一样,片段化的,碎片化的。
看到有个弹幕说:“这片演着跟闹着玩似的”(27分22秒,目前我也认同),由此可见明星太多、人物角色太多不见得是好事儿,人物太散,散点化,不聚焦。
剧本台词量大,所以需要演员不停的说。
电影演的、剧情很尴尬。
另外,马伊琍在结尾怎么不出现了呢?
前面铺垫出来的群众其实也可以出现在结尾处,如牛犇老师等,剧情中的中国人群像可以出现,结尾作为现代中国人群像也可以出现,但是导演并没有这么处理。
当然,演员都是好演员,但给人一个很尴尬的感觉,那应该就是导演和编剧的问题了。
吴贻弓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想必只是挂个名儿吧。
整体而言电影具有老导演的手法,但是又是与新技术结合的造就处理,所以是全方位的尴尬。
当然,何赛飞在剧中有施展的空间,演技炸裂!
好演员,适合学习表演的学生学习。
这个电影看下来特别像是戏剧作品,适合改编成戏剧。
一星给主旋律电影,一星给何老师,一星给吴贻弓导演,总计3星,不能再多了。
抗日神剧不能碰,砸招牌。
问题是你咋知道是神剧呢?
全是大牌,演技杠杠。
怎奈编剧太烂,观众都能看到的不合逻辑,一堆专业人士看不出?
什么时候能拍个靠谱好看的抗日剧?
给00后、10后们树立个正常的抗日英雄、展现一下真正的抗日历史,要对得起那些牺牲的无名英雄。
中华民族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希望通过影视剧让人们记住那段历史。
不要把抗日再拍成神剧!
刚刚看完,过来看豆瓣的评分和评论。
首先有点惊讶这部片子评分这么低,其次在看影评的时候脑袋里是不是会冒出些问号。
第二篇长评里面提到的那些让他疑惑的点都有人在评论区解释过了,他是真的没有好好看电影吧,难道导演是要把人物情感心思变化都在旁边备注以便于你理解吗?
还有说陶老师演的角色是祥林嫂加江姐,wtm?
祥林嫂招你惹你了?
江姐招你惹你了?
要我说你要是真在那种大环境下,你都不一定有人家那份勇气好吗?
照你这么说当时深受入侵者伤害之后向往着为国家报仇为亲人报仇的人都是祥林嫂加江姐?
有必要吗在这里好像是站在一个“专业电影”的什么标杆什么制高点上来评价这部电影,然后说他一塌糊涂乱七八糟。
还有说是为了电影阵容才给星才来看什么的???
你不想看没人逼你看呀,明星阵容又招你惹你了。
然后说姚晨演的角色啊后来没出现,人家一个情报转移的点,为什么也要跟你去拼上自己的命,那这样这个镇就真没有后路了。
还有说只体现出了家仇没提及国恨的,emmmm我觉得国家也就是由一个个小家组成的吧,国家之危必定会造成小家之难,两者分不开,所以不知道评论者到底是个啥意思。
还有说最后妇人把入侵者国旗撕掉了这个镜头感觉很好笑很像抗日神剧,这部分在我理解来看应该就是妇人在个人意义上为家人报仇之后引申到国家层面,她会想到是因为入侵者侵入到了我们的土地上才让人经受这么多痛苦和灾难,试问当你看到路上高高挂着入侵者国旗的时候,你不会膈应吗?
我很想问,电影的意义是什么。
国外那些制作精良十分炫酷的大片,对,他是让人看了很爽你也很想看他。
但是它能真正给你留下什么吗?
在我看来电影的一部分意义在于能给人留下启示吧。
《那些女人》确实有很多地方做的不是十分到位,但是他的意义在于他能引起人心灵上的共鸣。
实话实说我二十岁了,没有受过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爱国教育,我不怕人喷,革命先烈的故事、各种战役的惨烈、人民解放军的贡献,这些我是都是听在耳朵里但是心里没有引起过什么特别巨大的波澜的。
但是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在自己家里住莫名其妙被入侵者踹开门,莫名其妙被打,到江南小镇本来和谐有趣的生活环境,开始一点一点被入侵者践踏蹂躏,他们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肆意妄为,我是真的感受到了他们对我们的伤害,也真的觉得,这些不应该被忘记。
我们应该去了解这段历史,应该去学习我们先辈们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可是现在,有几个人会说,或者意识到,应该真的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应该真的承担起自己对于这个国家的责任呢。
爱国真的不应该成为一个标语口号。
或许豆瓣真的是有很多对电影对书籍很热爱也很专业的人吧,大家都在讨论着电影的退步,but,你又为我们电影的进步做了些什么呢,我认为,假如你对电影或者说文艺工作的发展没有作出任何贡献的话,那么批评的话,你也没什么资格去说。
但是言语自由,谁也不能剥夺你说话的权利,这个权利,只有自己的良心在限制他。
思想可能还是不是很成熟,说话可能也不恰当,有哪里说的不合适还请指正。
我觉得这部电影虽然没有拍很多那种一个大部队啊这种很大场面的片段,而是描写了很多在抗战后方,男人们后方的那些女人们与鬼子们的场面,但三位导演想表达出来的情感我完完全全地感受到了,那种虽然过着市井小民的生活,受着侵略者的压迫,无论受到了多大的侮辱却依然会为了家伙挺身而出的你们口中的那些市井小女人们,她们平时可能针锋相对,但为了家国还是会舍弃一切去奔赴。
我想三位导演是想通过女人们的角度、平凡的生活的角度去突出国家在那一时期的平平凡凡、真真实实的历史。
希望大家可以不把这部片子当作是抗战片去看,可以当作是《二十二》的角度去看,这只是部描写抗战后方那片被侵略者压迫、侮辱的那片净土。
写了这么多的字,只是不忍看到这么好的片子被埋没,不忍看到这么好的电影被许多观众看过之后说“失望,这不是我想要看的抗战片!
”
全明星流水账
在抗战正剧里还行,能看,有亮点人物塑造不错,也有hold不住角色的青年演员,周冬雨和陈龙简直是车祸级别的演出。我觉得这种明星拼盘的方式拍历史题材正剧很不好,过多注意熟悉的面孔是谁演的分散了角色本身的力量。女主和妓女塑造很好,我们不会去意识这位演员是谁,只记得角色。前面很好后面槽点越来越多,导演手法很老,音乐也像带入公式得到答案。但我还是全片掉眼泪。小西天电影资料馆
剧情弱,演员阵容大,一群女人能干翻鬼子?乡下女人拌嘴吵架还是有点还原度,其他就马马虎虎了。
瑕不掩瑜,五星好评。以小见大,家国情怀。
这么强大的阵容 居然排出了这种效果 真心服气 糟蹋钱呀 看完了有三个感觉 第一 本片导演绝对是上年纪的老科班出身 而且老也没拍片了 拍出的东西绝对怀旧 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的原汁原味 完全是给领导看的不是给观众看的 二南通市委宣传部绝对大关系大力气 拍了一部南通抗日记 不管什么幕后故事 我记住南通了 三感觉整部剧是话剧改的 一幕幕全是话剧的痕迹和表演 只有樱桃和周冬雨 演的是电影 真心问一句 电影能不能与时俱进 ? 白瞎这点投资和阵容了 这多好的女演员凑一起 真心不容易 阅遍天下烂片无数我心不悔 2020 10 25
江平挂帅吴导私心明显的一部非市场作品,倒是南通的吴语没想到这么正宗
演员撑起
像是电影频道出品的电视电影,高级感全无。电影聚集了一众大牌的电视剧演员,表演也免不了小荧屏的热闹聒噪。挑出周冬雨和殷桃来讲,匀给她们的戏份不多,但沉稳自然,贡献了惊喜和泪点。姚晨的角色可有可无,似乎只是来平添星光罢了。
最出彩的殷桃,我身子脏了,心没脏
妓女也有情只是将军…
从剧情片角度客观看这部主旋律影片,仍然可圈可点,演员阵容自不必说,无论从故事铺陈,桥段过渡,都显示出编剧老辣的功力。尤其是几个女人碎嘴似得叽喳,战争年代依然保有各阶层个性色彩的举止,无不交汇着这个时代舞台的众生相,部分长镜头的运用,更在硝烟战乱的年代给人一丝柔和的感觉,渗透者影片更多女性复杂的色彩。
结尾很。。。。而且中间很多情节很像话剧
明星真多,演技也是炸裂,就是剧情太过真实
国产抗日片,算不错。演员戏好。
看的解说,殷桃好美呀
这几个演员一起把电影拍成电视剧的话,应该会更好看点。
几个女演员的演技还是蛮出挑的
多给一星纯粹是因为引发了思考。本来挺好的一个题材,看了十分钟赶紧打开确认到底是不是近两年的电影,要不是看演员还以为是80年代的电影重新上映了呢。一看导演是城南旧事的导演。18年竟然有和80年一模一样的镜头和演员表现。如果同一个导演40年都用固定的手法拍摄导演,是艺术还是过时。
我把所有的好都给这些老演员,虽然台词烂,剧情差,但是这些演员还是很好的完成任务了。这部电影真的非常差,导演叙事混乱,用光单一,剧情粗糙,配乐丝毫不能烘托气氛,个别地方甚至连配音都差的,比如陈龙从桥上落水的时候,配的没有感觉。总体给人的感觉像是要拍一个类似芙蓉镇一样有艺术感的片子,但是却拍成了网剧的样子。把这些好演员生拉硬拽串起来,拍一个主旋律,但是主旋律也要有升华吧,一味地抗日屠杀,难道不能有一些更高标准的寓意?还有,能看出来导演在拍远景上比近景要更有技术一点,是的,只有技术,近景拍摄连技术都没有,抓不到有冲击力的表情,我不相信这些演员做不出来,唯一的答案就是导演太差了。不想吐槽了,糟点太多,就是个网剧的水平,浪费了这么多的好演员。
各位女演员表演都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