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看这片子时还是上学,学校组织集体观看,一直到现在印象中还留存着那个音乐娃娃的印迹。
只记得刚开始日本女孩不是善意的目光,富大龙扮演的中国农民那夹杂着仇恨痛苦及矛盾的眼神。
昨天在电影频道竟然又重温了这个故事,记忆中大片的黄色山林在汽车的奔驰中迅速跑开,向前却仍是一眼望不到的黄,诗歌一般的优美,或者一会闪现出的战争的虐杀,这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的画面让人深深扼腕并为之叹息,不禁让人痛斥侵略者的无耻残暴,尤其向往美好的和平时代。
小学几年级忘了,学校组织在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
那是我第一次去电影院,印象深刻,很开心的去了,年幼的我什么也不知道,战争有多可怕。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哭的不成样子,看到男主角回忆日本鬼子杀害他的母亲和孩子的时候,吓得捂住嘴,眼泪却不受控制一直往下掉,男主角睚眦欲裂,青筋暴涨的样子到现在还能在我脑海里回放。
长大的我只能说演员的演技真的很好。
我还记住了如果遇到草原大火,就把自己身边的草烧掉,留出安全区,居然也有野外生存教育意义,真是好电影。
电影结尾我不甚满意,日本人刨腹自杀无法缓解我的愤怒,日本女孩被杀死的时候我无法接受,天呐!
人,这个世界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人。
从此我不爱看悲剧结尾的作品,会让我难过很久很久,就算事实更残酷也好,至少谎言慰藉了我的心灵。
长大后我都不太敢看战争片,因为他们太真实了,真实到恐怖,令人发指,因为太真实所以比恐怖片还恐怖,果然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比人更恐怖。
最最无法忘记的,在我泣不成声的时候,我旁边的同学们一直谈笑风生,他们嗑瓜子,他们在男主角崩溃的时候笑出声,只因为男主角哭泣的时候流出了鼻涕。
我不理解,真的,我因为电影愤怒的时候,更因为同学而感到怒不可遏,可惜我那时候没有勇气发声,我真是懦弱。
看完后老师让我们回去写电影观后感,我记得我是哭着写完的,我还写了同学的表现,我在作文里怒斥她们的行为,我希望老师作为正义的化身,应该上课的时候把那几个同学骂一顿。
但是这些都没有发生,只剩这部电影和回忆,留在我的脑海里。
时至今日,我仍无法理解,但是我尊重每个人的想法了,这个世界这么多人,不可能每个人的想法都一样。
只愿世界和平!
《紫日》是一部很经典的影片,该片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为背景,讲述三个不同国籍的青年,在经历了重大的生死考验后,如何从敌对变成朋友的故事。
片中既有壮丽的景色,又有精心雕琢的细节,大气浑然又舒展流畅,影片里中、俄、日三国演员均为年轻的新秀。
影片展现了宏大的二战背景,惊心动魄的坦克大战和海空战为国产片中罕见,航空母舰的使用也是国内首次。
影片的导演冯小宁“战争与和平”六部曲的收山之作《紫日》中,在中、俄、日三个角色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故事,三个语言不通、相互敌对的人之间充满了戒备,有时甚至要杀死对方才能得到自己的安全。
而影片的主题也是战争,人类各民族之间本来都可以做朋友的,但侵略别人,就会造成人间悲剧。
正如影片所述:太阳本来是人类共同的生命象征,一旦蒙上法西斯的阴影,就会改变颜色、降临灾难,只有消灭了法西斯,鲜红的太阳才会重新照耀人间。
一些杂感,不成体系,没有逻辑,随感随写。
1、“战后的日本人纷纷自杀明志”——只有那些被仇恨、强权和军国主义喂养长大或蒙蔽至死的人,才会成为一个狂热的战争信徒。
2、“杨玉福从未忘记被屠杀的同胞,从未忘记母亲身上所刺的刀,但他也没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地对秋叶子报以原恨”——放不下仇恨,又不会被仇恨吞灭。
固守了小百姓的劣根性,也守住了中国人民人性的底色。
3、“娜娃和秋叶子的打水仗”——如果战争是一场戏水,各国之间的隔阂、相异、偏见、无名之恨可以在水中消解,那么和平就不会再是空想,无辜的人不用再为贪婪者的野心死去。
4、“秋叶子跟杨玉福道歉,想认他做哥哥,却未能如愿。
”——那么多条人命,不是一个国家的无条件投降可以抹去的。
事情可以过去,事中的人却不会过去,他们永远是同胞们心上一枪透底的子弹孔。
历史代表过去,而历史中的人将被铭记在未来的碑上,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仅仅是为了记住他们。
5、“战败的日本百姓被说服着自杀,日本儿童天真懵懂,也被自己人杀死。
”——被军国主义荼毒久的人,把杀戮视为使命和光荣,不得杀戮视为耻辱与失败,那么结局就是以自取灭亡来结束深受折磨的内心。
6、“秋叶子没有死在中国人手里,没有死在俄罗斯人手里,却死在了最相信的日本人手里。
”——杀死他们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
他们抛弃和平,心无定所,最终也没有办法让灵魂安居,哪怕是同乡人的魂灵。
7、“秋叶子跑向自杀的人群,却被将要自杀的人杀死”——国籍的归属感不等于政府的认同感,对祖国的眷恋并不能换来对等的庇护。
拿着鲜花奔跑在山坡上,传递着和平的讯息,像鸽子一样的秋叶子,凋零在布满金色丝草的战场。
而这战场,是他们自己臆想出来的坟场。
8、“不同时段的广播,不同语言的广播,宣布着日本投降的消息,与此同时,战败者们无法忍受野心的落空,纷纷死去”——反战不是盲目的,而是清楚地看到,战争带给双方甚至多方的灾难与遗留在心灵上的创伤,是多么惨重。
执迷不悟的战争者们,和平与爱无法拯救他们,只有死亡才是得其所愿。
9、“紫日”——那个可爱的日本少女死在了紫日中,成为最后一片云翳的牺牲者。
8、杨玉福、娜娃的回忆——只有鲜活的人才能抵御冰冷的历史和渐渐被遗忘的过去。
9、秋叶子,落在了那个秋天。
被人用滥了的抗日题材。
却没有英雄、没有游击队、没有枪林弹雨、没有地下工作者。
一个中国农民、一个日本女孩、一个俄罗斯女军官,当三个生活轨迹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完全不同人的命运在同一片土地上被紧紧捆绑到一起的时候,在涉及生与死的瞬间,每个民族最纯朴的个性不可避免的被显露无遗。
在紫日面前,也许迷茫,也许向往,生命的路上很长很宽阔,需要坚持。
电影从一个侧面看抗日。
战争,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件极具摧残的事。
【CCTV6】先说一下服化道,看见有其他评论提到苏联女兵穿短裙不合理,我没去查证,不过有其他几点可以写一下。
①原始森林走了很多天,娜佳和秋叶子的的膝盖和大腿皮肤完全没伤,不合理。
②秋叶子被污泥浸湿的白衬衫不可能用清水洗得如此干净,甚至裙子和白衬衫还有型。
③娜佳的长发从来不扎。
我想,这个电影情色部分肯定不重要,但不得不承认,它绝对有意识提供香艳的场景。
所以才会有穿着短裙、披着头发的两个女人。
不过,我认为娜佳脱掉军装跳进江里游泳不是为了情色服务,而是为了展现战争结束的自由和如释重负的欣喜。
然后写角色。
角色们的身份属性很明显,每个人都有两层。
第一层分别是有军事素养的苏联军人,有血海深仇的中国平民,被俘虏的日本学生;第二层是冷淡的女青年,强壮的男人,纤细的少女。
电影中因为第一层身份产生冲突,因为第二层身份和解。
基于身份讨论,我不喜欢的桥段是杨玉福总是包容秋叶子,却对娜佳横眉竖眼。
我知道他感到娜佳和苏联红军不尊重他。
娜佳的态度就是苏联红军的态度。
是的,一开始苏联红军击败那个地方的日军救了即将被射杀的杨玉福,看他光脚给他鞋子但是很轻蔑地扔给他,坦克上娜佳给伤兵换药冷漠地让他拿着瓶子,在林中追逐时有人掩护大家逃跑,沙科夫想抛弃杨玉福娜佳却坚持带着。
这些很容易看出他们的态度是愿意帮助杨玉福,但是没有温柔和尊重,更别提照顾。
这些都是他反抗的理由。
所以,在秋叶子逃跑后,他没有跟着娜佳,反而跟着秋叶子跑了,甚至还对娜佳大发脾气,大喊他是一个汉子。
我想,此处他有勇气反抗娜佳,并不是平民对军人的反抗,而是一个男人对女人的反抗。
我为什么这么说?
很简单,因为娜佳和秋叶子是相似相反的角色,杨玉福对秋叶子的包容和放过不是因为他知道秋叶子是个没有武器的俘虏,而是因为他觉得秋叶子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是个无辜的少女。
(东方主义和大男子主义真相似,白人觉得他们是救世主,要拯救黄女。
而男人觉得他们是强大的,所以要照顾柔弱的少女。
)如果不这么解释的话,人物就无法逻辑自洽了。
如果他敢于反抗有武器的士兵,那为什么在鬼子进村时没有因为反抗而死,反而身上没伤地被捆在柱子上眼睁睁看着鬼子刺死母亲?
如果他敢于反抗被俘虏,那为什么他沉默着听从指挥搬运同胞的尸体,沉默地看着鬼子烧死同胞?
如果他一直是个暴脾气的人,为什么面对苏联军官时不爆发,面对沙科夫也不爆发?
我甚至想过,沙科夫之死是不是导演故意的。
除了电影开头,后续展现战争残酷的死亡是坦克开进敌营那一段,一车的士兵英勇战斗,却因为寡不敌众被陆续杀害。
而沙科夫的死有两个作用。
一是为了展现秋叶子是个被复仇蒙蔽的少女,为了她的祖国和死去的姐姐,她把他们带进地雷区。
二是为了后续剧情铺路,一个有武器有战斗经验的苏联男兵,如果他活着,后续剧情的冲突就不成立。
如果他活着,人员结构是两位苏联士兵,一位中国农民,一位日本女学生。
娜佳和他是一个阵营,他们可以商量行动,算是共同的队伍头领。
那么,①娜佳决定要杀死秋叶子并指使杨玉福动手不成立,第一,苏联男兵没死,娜佳不会仇恨上头要杀秋叶子;第二,就算决定要杀秋叶子,苏联男兵会果断动手,不会给杨玉福展现情绪的机会。
②秋叶子看到飞机试图逃跑(可能以为那是情人),杨玉福抛弃娜佳去追秋叶子不成立。
第一,两个训练有素的士兵不会控制不了一个小孩,除非杨玉福不帮苏联红军去帮带他们进雷区的日本人。
第二,就算真让秋叶子跑了,杨玉福也跟着跑了,两个苏联士兵也不会跟着跑,更不会存在娜佳害怕一个人在原始森林所以跟上去的情节。
我想坦克上的其他士兵同样死于给逃亡小队人员结构让路,沙科夫多活了一段剧情是为了塑造秋叶子的人物形象,要不然他也会在树林追逐战中死掉。
真可惜,本来可以塑造得更完美更有血性,但是编剧为了达成中苏日三人在森林独处的情节,写了那么多情节铺路,却让他在面对娜佳时第一次爆发,唉。
不过,后续他对秋叶子的爆发引出反战思考,和娜佳一起进攻鬼子爆发最顶点的愤怒,这两个很棒。
不喜欢的第二个桥段是杨玉福放过秋叶子的处理。
如果要算不杀秋叶子的仁慈,应当算在娜佳头上。
有个前提是,娜佳是沙科夫死后队伍中掌握暴力的一方。
第一次娜佳从战友手中救下秋叶子,第二次秋叶子害死娜佳战友,娜佳没有一枪了结她,第三次秋叶子因为杨玉福掉进沼泽,娜佳也主动帮忙,以及娜佳每次煮食物都把大饭盒那份给秋叶子,自己捧着比盘子还浅的饭盒盖。
娜佳和日本人之间的血海深仇不比杨玉福少,她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远东打仗,她的战友一次次死在眼前,最后好不容易逃过林中追逐战幸存的唯一战友被日本人引进日本的雷区牺牲了。
新仇旧恨算一起,娜佳有足够的理由杀死日本人,但她没有,她放过秋叶子正说明她反战的一面。
可是电影的处理让很多观众觉得放过秋叶子一次的杨玉福是秋叶子活下来的关键。
我知道,两人的身份带来的复杂度是个好的讨论话题,如果一开始就主动刻画不愿伤害秋叶子的人是杨玉福会不会好一点?
或者把娜佳的士兵属性加强,让娜佳没有主动放过秋叶子,而是在杨玉福的行为下放过秋叶子,这样会显得杨玉福救下秋叶子的功劳比电影中更合理。
不过,这样写显然牺牲了娜佳的立体。
秋叶子,军国主义教育下长大的少女,有着青梅竹马的爱人,也有野兽的杀欲。
幸好她还太年轻,幸好这已经是战争的末尾,否则我毫不怀疑她会杀人。
她把队伍带进雷区害死沙科夫,她多次想拿枪杀了苏联少尉和中国平民,哪怕最后一次她说她是想逼她们投降也难以令我相信她无害。
杨玉福和她的对话是借日本少女之口向中国平民道歉,他们的和解可能象征年轻人可以走出战争的森林。
可是,最后秋叶子是被她的同胞杀死。
日本军国主义跑到中国的土地上杀人,还要欺骗自己同胞,杀死小孩、妇女。
我并不单指电影中的桥段,历史中南洋小姐只是他们残害同胞的冰山一角。
除了以上提到的不合理,其他都是优点,夸奖的评论很多了,我就不说重复的话了。
这部电影确实非常精彩,很棒。
打小我就爱看战争片,尤其是抗战的.最开始时是觉得"好玩",因为每次都是游击队胜,不但小鬼子丑态百出,而且游击队几乎是零伤亡.后来再看时觉得整体上发空.-没有艰苦的环境,没有残酷的战斗,就很难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观众描绘的一清二楚,紫日并非一部具备史诗规模的影片,在冯小宁执导的“战争与和平”六部曲中,它也算不上扛鼎之作。
但它值得我们去关注与讨论,因为它生当其时。
最震撼我的镜头就是杨和他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张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的奶奶那一幕:杨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到被责打后丧失心智疯狂地把奶奶刺成筛子似的鬼哭狼嚎。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
而影片伟大之处就是接下来的处理:杨的奶奶被日本人用这样残酷的方式捅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劳工却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他的伙伴用汽油活活烧焦,最后他们还要被集体枪决——可以说他对日本人的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限,但是他和苏联女兵娜加面对把他们引进雷区的秋叶子仍然没有举起军刺;明知粮食只够俩人吃,却还是和娜加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救了陷入沼泽的秋叶子。
——甚至他以一种农民的可爱在情感上莫名地和会说中国话的秋叶子站在一边而固执地同娜加持相反意见。
秋叶子是被他们俘获的,或者说是被他们救下的——毕竟是苏联男兵抢下了她打算吞下的毒丸。
但她仍然把他们引入雷区。
就是在他们仨已经培养起很深的感情后,她依然把他们带回了日本军营,最后还用枪对准了患难与共的朋友。
当然这不是恩将仇报,仅仅是秋叶子简单幼稚地行为,最后她也为自己的单纯和可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满捧的鲜花撒向天空,当可爱的八音盒无助地滚落山野,当秋叶子圆睁双眼中弹倒下时,她也许仍然不愿意相信,她会死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下,竟然会死在已经从她口中亲耳听到国家战败的消息后却依然举枪的同胞手中!
杨和娜加是善良的,他们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还放走了一头枪口前的麋鹿,当然更不会在仇恨的怒火下杀死一个无辜的日本少女。
秋叶子也是善良的,可是她却消失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残忍的军国主义情绪中。
这就是《紫日》的伟大!
仅凭这一点,《紫日》就可以傲视中国一切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傲视一切揭示人物性格的中国影视作品——这体现在作品对秋叶子的人物刻画: 《紫日》对秋叶子这个日本人的刻画并不象以往的影视作品一样处理:先是冥顽不化,然后被俘,在我军或乡亲的感化之后化敌为友,立刻成为我方的军事力量——因为这不符合实际的人物性格,尤其是不符合长期受到军国主义教育的日本人的性格。
这种可怕的复杂的民族情感在我们这些曾经受过侵略的民族面前的确让我们感到气愤、可怕,但我们镇静下来想想,是否应该想到“耻辱”这个词?
是不是应该想到“敬佩”这个词?
为自己的民族从1931.9.18-1945甚至至今对日本的暧昧态度感到耻辱,为日本民族的这种可怕的精神感到敬佩?
虽然他们遵循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我们却连基本的民族尊严都没有保留呀!
若鲁迅先生在天有灵,知道他的一些后世子孙看到影片中日军刺杀中国百姓的场面而哄堂大笑时,一定愤恨难平。
虽然电影中的场景是演戏,但在日本侵华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中,这样的外侮暴行很多,这样面对外侮而无动于衷甚至从中取乐的中国人始终不少。
当年,鲁迅先生因愤恨少数同胞的不争而弃医从文,寄望以笔开启国人心智。
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我们不要轻视冯小宁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苦心孤诣。
他对国家和民族有一份深沉爱心,有一种责任感,更有一种危机感。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即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今世,天下也并不太平。
就在中国的家门口,总有那么几个鬼子鼓捣,所谓亡我之心不死,我们怎能继续沉醉于惰性之中、幻想着歌舞升平?
与我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
看一看好莱坞的主流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U-571》、《珍珠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便会捧出一部警世大作。
他们一直念念不忘战争的阴影,而在我国,冯小宁却孤掌难鸣!
当今的中国电影缺乏一种主流精神。
这种主流精神应当具有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也离不开开阔的世界视野和文化胸怀。
对比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它们哪一部不是在强调所谓的美国精神,正因为如此,好莱坞主流电影才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
像冯小宁这样孜孜不倦于中国近代战乱的忧患历史,用发自内心的情感讲爱国主义、也具备开放视野的中国导演实在不多,而他的影片竟然受到嘲笑,这一定是我们在哪里出了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段历史都有着其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好莱坞电影反复宣扬的“自由、爱国、勇敢、忠诚”主题就代表了美国的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
近代百多年来先贤们前仆后继、孜孜追求的强国梦理应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它是以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世界视野为基础的,在这方面,中国电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
不要忘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冯小宁的《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既拍给中国人看,也要给世界上的人们看一看,给美国人、日本人看一看。
对过去的历史,我们永远都不可以忘却,而13万万颗中国心如果能连在一起,是现实中任何一种强权都抗衡不了的。
电影不能强国,但确实可以开启民智。
历史不会慷慨地给中国许多机会,让我们及早地从少数国人对《紫日》的嘲笑中警醒吧
关于《紫日》的臆想snake_eyes 出去喝酒,酒桌斜对着电视,因此看了一部叫做《紫日》的片子,产生了一系列的推测及联想。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第一片子并没有看全,没看到开头和结尾。
第二因为太吵没听到对白。
在我看片子的这段时间里,始终只有三个人:一个中国男人,农民;一个俄罗斯女人,军人;一个日本女孩子,学生。
至于这三个人是怎样凑到一起的,不知道--不是影片不知道,是我不知道。
想来影片里应该有某段情节让他们凑到一起吧?
我按自己的思路想了一下,如果我是这个作家,我会怎样写呢?
那么也许是战场上的某段攻守让俄罗斯人和大部队失散,然后日本人开始搜捕她们,然后在某个地方发生了激战或者意外,于是只剩下一个俄罗斯和一个日本人,这时又闯进来一个中国人,或者中国人就在激战或意外发生时出现。
说实话,真的很佩服作家的想象力和功底,因为就这样一个开头已经很难写--不过也很让人期待。
让我来说明一下我是怎样发现他们国籍身份的。
我开始看的时候,是男人用一把枪把日本女孩子从沼泽里拽出来,然后他们在某个地方烤火。
这时候中国男人就用很仇恨的眼光看着那个日本女孩子--在这个地方我产生了两个误解:首先因为我看到了枪和俄罗斯女人军装一晃的镜头,所以猜到是抗日的影片。
而日本女孩子剪的又是“五四”时期很流行的那种头型,所以就想:现在抗日影片也太悬了,用这么年轻的女孩子来演革命先烈,是不是有点太追求票房了?
当然这时还不知道他们的身份背景,所以看到男人那种仇恨的眼神,还以为是很色很野兽的那种目光,于是开始为我们的“革命先烈”担心。
其实这也是让我后来把这个片子能看下去的动力之一,只是没想到全弄错了。
没多久再看,就发现“革命先烈”穿着日本学生装,而且手上拴着绳索。
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日本俘虏。
不过还是同样担心,因为那个男人的眼神真的让人很误会,虽然他可能是八路军。
幸好还有一个人,而且居然是个女人。
只是我一直以为她是美国人来着,哈,外国女人长的都差不多。
足有五分钟我是当成一个中国人一个日本人和一个美国人来看的,直到离电视最近的那桌有人笑出来,“哈,看那个俄罗斯女人!
”这才恍然大悟,还是俄罗斯女人才符合逻辑呀!
没道理美国女军人会到中国的国土上来做战。
国籍是这样落实的,至于身份,是看了许久才猜到。
一个是看到男人不会开枪,不知道手雷--镜头里曾经有一段男人拿手雷玩,把保险拉下来,手雷开始冒烟,男人就傻眼了。
还是俄罗斯女人发现及时,一脚把手雷踹到水里,才避免了故事的突然中断。
另外男人在荒原里走路的那种很专业的姿势,也很农民。
日本女孩子的身份,第一是因为学生装,第二是因为她有一段进行了回忆:一个长的很日本的家伙在进行动员,然后下面是一群日本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笔直站着。
至于俄罗斯女人,上面提到是穿军装的,就不说了。
影片里的景色很美,让我想到原来的小说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更吸引我的,是故事后来的发展。
三个人在荒原中越行越远,然后空中就有战机出现。
一架日本飞机被打了下来。
日本女孩子想起高中的朋友或者恋人--应该是和她一起入伍的吧?
--于是拼命跑过去。
中国男人不想放弃她--也许是不想放弃俘虏?
--就追上去。
而俄罗斯女人一个人站在荒野上,十分害怕,于是也追上去。
--虽然问题很多,不过情节是这样的。
请大家原谅我描写的不细致,因为在酒桌上能看到这种程度,我觉得也就很不错了,毕竟我还要推杯换盏。
最绝的是,后来三个人一起往回跑,因为飞机落下引发了大火,顺着风势蔓延过来。
这一部分才使我产生了真正想把影片看下去的欲望。
因为在关键时刻,日本女孩子想到方法,用火柴点着身前的草地,然后三个人在灰烬里趴下,救了自己。
作者用这样一种处境把三个人溶为一体,并且体面的消除了外部大环境--国家仇恨所带来的仇恨,而仅仅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表现人性。
以前的抗日影片从来没有这样表现过,而只是简单的英雄坏蛋模式。
三个主人公演的都不错。
日本女孩子会说中国话--因为俄罗斯女人说话时屏幕下面有汉字翻译,日本女孩的没有--但是我怀疑是导演或者作者故意这样处理的,没道理三个人语言不通还可以交流的很顺利吧?
所以不得不让其中一个至少得会点中国话。
只是那个女孩子一看就是很日本的样子,想来是某个当红的“星”,应该不会中国话的。
从这点来看,他们激烈争执以及进行其他对白时的表演就可圈可点。
然后我想到结局。
这部影片最妙的应该是结局的处理。
三个不同国籍的人走在一个荒原,那么出去以后呢?
遇到人烟,如果是日本占领区,那么这将是一个悲剧。
因为日本女孩子左右不了什么。
如果是八路军的地方,会怎样继续呢?
会变成一个很俗的故事吗?
友善的八路军激动的民众加上开明的领导?
或者也变成悲剧,让日本女孩子成为国家仇恨的牺牲品?
如果是苏联占领区,又会怎样继续呢?
我把自己当成作者,觉得日本应该投降了。
只有这样,这个故事才有真实的可能,才有流传下来的可能,才有继续的可能。
作者基本上也是这样写的。
在几个人经历了许多自然的磨难之后,来到了一处村庄,村庄里没有人。
但是有一辆保存完好的装甲车,车上有饼干和车载收音机(不幸的是,我把饼干当成肥皂,还很误会的理解原来肥皂也可以吃),于是三个人收听到了日本天皇的投降演讲。
这一段,日本女孩子因为被落在外面,于是捡起枪逼住了中国人和苏联人,只是最终她哭成泪人一样,始终也没有开枪。
中国人还是很勇敢的迎向她,用那种“很色”的眼神--因为他把子弹收了起来。
然后是一个大湖,苏联女人脱光了在湖里畅游--这段酒桌上到是不少人看,只是我怀疑是为了票房效应还是作者真的这样写。
这样写不是不可能,因为它可以表现一种压抑了许久的心情终于放开的这样一种境界。
只是导演处理的是不是太真实了?
那个小店里至少有三个孩子目不转睛的看完了整个影片。
而日本女孩子和中国男人发生了激烈争吵,我怀疑是关于他说他家人怎样被日本人杀死,而她反驳那是国家之间的事,和她无关这样的对话。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一个是影片主题的关系,至少最后应该稍有些深入的讨论一下,另一个是曾经有一段俄罗斯女人不知因为什么事高兴的抱住中国男人的时候,日本女孩子在一边撇嘴,所以怀疑她有一点点喜欢上了她。
我看到的故事就这些,当然大部分是我的臆想,所以如果有全部看完这部影片的人来反驳我哪里哪里不对,大可不必。
喝完酒出去时,影片就到这里,还没有完,不过我想到这里也就可以了,不用再演下去,否则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
不知道导演和作者是不是这样想?
另外,影片名字叫做《紫日》,中间有一段镜头也确实是三个人一起看太阳,紫色的很漂亮,只是不知道什么意思。
是因为没有表现很传统的红色主题的缘故吗?
这个没想通。
一场没意义的酒会,一个很有意义的影片。
这就是我关于《紫日》的臆想。
二○○二年四月十五日
这个片子,我感觉重点在唤醒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在一望无际的森林里,3个人的心灵不断挣扎,不断受到着拷问。
从最开始的猜忌,防备,仇恨,曲解到后来的融合,包容,平静,友爱影片用了3个人的内心独白串联起来,从每个人视角阐述了自己对战争和人性的看法。
3个人的心境都不约而同地,由开始的愤怒、仇恨,慢慢归于平静。
开始发现,不管什么颜色的人种,和谐的生活在世界里才是最开心的事情。
在浩瀚的林海里,无数的未知,艰险等待着3个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并各自满腔悲愤的人。
他们所能思考的唯一目标,不是报仇,不是痛恨,而是活下去,活着走出这森林。
于是他们开始协作,寻找食物,放哨。。。
在漫漫旅途中,一切与外界隔绝,偶尔能看到天空飞过的战斗机。
除此以外,一切都是静谧的。
最原始的需求淘洗着他们的心灵。
最终这三个人,都得到了升华。
杨,这个东北粗汉,母亲被日本鬼子用刺刀挑死,在初次见到同为天涯沦落人的秋叶子时,殷红的双眼,喷薄的愤怒,都在催动着他的每根神经,撕扯着,要杀了她泄恨!
然而他终究没有,面对这个还是孩子的少女,他的心情由最初的痛恨转变为了怜悯。
秋叶子,为了追随自己青梅竹马的小情人作为日本女子自遣队的队员来到中国。
在滂沱大雨中,踉跄着跑去送他最后一面,手里小心翼翼的捧着八音盒娃娃。
哀伤的旋律仿佛诉说着她年轻彷徨而苦痛的心。
然而满身泥水的秋叶子最终看到的只是恋人远去的背影。
本是一个心灵纯净的孩子,在来到中国后被BT的法西斯教育扭曲了。
到底善良的本质没有改变。
在看到疯狂的顽固分子要逼迫普通百姓自杀殉国的时候,她想也没想的冲了出去,高叫着:“战争停了~我们都可以回家了~不要死!!
~我们一起回家!
~”这欢快的笑靥还未完全绽放便随着枪声嘎然而至,她被自己的同胞射杀。
这个镜头,让我印象颇为深刻,中枪的瞬间,秋叶子将手里的花束高高的抛向天空,花朵徐徐在天幕下散开来,仿佛无声的饮泣,无言的讽刺。
和平之花,被血泪染红。
死后的秋叶子,圆圆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望向大海的方向,向往着远方的故乡。
孩子啊,才14岁的孩子啊。
还记得她被杨揪住衣领,厉声责问的一幕:“你们凭什么跑到我们国家的土地上杀人!?!?
你们凭什么!?!?
现在和我说一切都过去了?!?!
过去的了么?!?!
”歇斯底里的杨声嘶力竭的喊道,无言的沉默,良心的强烈谴责,在这样艰难的拷问下,秋叶子失声痛哭。
也许到这一刻,她才明白,自己心灵所受到的蒙蔽。
我能听到,她虔诚的忏悔。
在影片的结尾,杨把秋叶子当年遗留下的那个八音娃娃,送回了那片林地。
落叶缓缓落下,一片,两片,渐渐湮没了娃娃。
也湮没了回忆。
太阳,还是紫得炫目。
经过惨烈的战火之后,和平又回到了这个世界上, 无论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无论什么信仰, 本来都可以和平相处,建成一个新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生命尊严将被所有人尊重, 任何野蛮的暴行和恐怖都被禁止, 任何侵略战争都不会再发生, 在那个世界里,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朋友.
《紫日》是冯小宁执导2001年上映的作品电影总投资只有500万人民币却拍出了几千万的荧幕效果甚至有不少观众调侃冯小宁是最会省钱的导演作为一部抗日题材电影,它没有手撕鬼子没有英雄事迹,也没有枪林弹雨有的只是中日俄三个小人物在战争之外的挣扎和矛盾但它的思考深度却能秒杀国内大多数意淫式抗日作品影片没有关注战争本身,而是回归到人反思战争给全人类带来的伤害同时也发出警醒无论你是哪国人,无论你是什么信仰无论是你是所谓的“赢家”还是“输家”一旦身处战争之中每个人都会成为受害者杨玉福想要控诉可他却不知道向谁控诉秋叶子吗?
可她也失去了所有的家人以及爱人还有娜佳,她又该向谁要回她的儿子?
这就是战争它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会将你置身于一个狂热的集体中试想当你的同胞一直在跟你灌输有人要来杀我们所以我们必须要先杀了他们或者某国人就是该杀当两个集体中这种思想占据主导时那么这两个集体最终只会互相仇视互相伤害就像秋叶子和杨玉福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就想要置对方于死地因为他们脑海中都被灌输了对方会先伤害自己的观念而将他们拉回来的就是那一点点微弱的人性之光可当处于集体之中时谁又能保持冷静和人性呢?
《浪潮》里说,我们会将所有反对我们的人排除出集体我们伤害了他们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许这类电影的作用就是引导我们反思同时也给我们以警醒或许保持清醒的人多一点这个世界就会更好一点
我当年也是不懂这部片。。。
重温完之后,两个女主很好看,其他很一般
做足了架势,主旋律里投射三种民族性,主旋律惯性又得让日本的两面性必须趋同或者消失,说来说去还是没有跳出框架,但已经吊打几乎所有中国战争片了。
[紫日]Purple.Sunset.2001.HDTV.1080P.x264.AAC.mkv 3.09G被CCTV6剪8分钟
在优美的林区风光里行进,还要时刻留意头顶的轰鸣;应当互相扶持协作才能走出困境,但因为身份立场又必须时刻警惕。这种外在松弛内里紧张的状态,很有看头。富大龙的几次怒吼是看点,情绪一下就被点燃了。俄军姐姐走散,好不容易找到两人,激动到拥抱小哥,旁边的樱花妹白眼憋嘴,甚是可爱,也算残酷背景下的一丝温馨吧…
=。=我好像蛮喜欢冯小宁的电影的 战争子午线也一样 关注一些其他的地方 小叶子的娃娃
爱国主义影片.这火候冯小宁掌握得很到位.
富大龙的演技绝了。把一个农民演的特别好。本片的角度其实很特别,是在苏联进入东北和关东军战争期间。发生在一个中国农民苏联军医和日本女学生的故事。里面掺杂了很多人性的东西。在一起逃离的时间里三人从敌对到产生友谊非常微妙,对女学生掉入沼泽富大龙用枪拉她那段印象深刻。其实不管是日本新兵还是女学生本性其实并不弑杀和残暴。只是在军国主义的教育下变成那个样子。女学生兜兜转转最后还是把他们带回日军阵营,其实她根本就不是自己说的那样带他们回来只是为了投降保住命带他们离开。不然她也不会在阵营里拿着枪指着富大龙和苏联女军医,只是最终她没有下去手而已。女学生在最后去救剖腹的日本人的时候还被枪杀了,我并不可怜她也不可怜那些日本人。他们是侵略者得到这样的下场是活该。
10——8分。本片里让我最值得关注的不是导演,而是富大龙。
和前些年看的俄罗斯获奖电影《杜鹃》不是一般的相似,都是三个语言不通来自不同战争集团的人在荒原上的故事。觉得冯小宁的这部片还要好看些。虽然娜佳的裸泳显得很没必要。
不是意淫,真正反战的片子,但也就仅限于此了。
同样是不错 剧情有些戏剧化啊
1、不错的切入点,拍的有点对不起这个题材;2、男主母亲死的那场戏比现在很多抗战片都更能突出日本兵的残暴;3、俄罗斯女兵碰到这两个不怕死的真是无奈,那个白眼太搞笑了。
很久以前看的,富大龙演的挺好。好啦,先写到这儿吧。
永远活在80年代的冯小宁
前年CCTV6所看,印象很深刻,不是无脑的主旋律,居然还能看到女体裸泳。富大龙是真影帝。7.8
如果没后来咸鱼翻生的天狗,富大龙真的到此为止了
咱的导演想拍人性片,还得补补课啊
只记得外国女兵脱衣服洗澡的镜头了
第一:老子是爷们儿,中国的爷们儿。第二:你们凭什么到我们这儿来。第三:你一个孩子,凭啥弄成这个样子。富大龙二十年前就这么好。李小宁也曾经这么好过。中国也有过这么好的反战电影,好过我心中百分之九十九点五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