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4》的成功之处在于上演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惊险动作戏码。
从《迷失》中骚爷(Sawyer)扮演的特工与敌人交锋拉开序幕后,波涛汹涌的动作场景就呼啸着冲到了观众眼前:限时越狱、克里姆林宫爆炸、轿车遇袭坠河……而阿汤哥扮演的特工伊森·亨特只靠着一副“磁力手套”就敢在世界第一高塔——迪拜塔攀岩的勇气,恐怕只有蜘蛛侠敢与之比肩了。
不过,这个只有超级间谍才配拥有的“磁力手套”关键时刻却非常坑爹,居然断电了,于是阿汤哥只有大秀《碟中谍2》中的徒手攀岩本事,可是,在滑溜溜的玻璃上攀岩跟在粗粝的悬崖壁上攀岩完全不是一回事,这种只有非人类才能够完成的任务,恐怕只有导演过《超人总动员》的布拉德·伯德会想到吧!
作为首次执导真人电影的好莱坞动画导演,布拉德·伯德还为影迷奉献了一场颇有想象力的沙尘暴飙车戏:在黄茫茫,什么都看不见的迪拜沙暴中,伊森靠着手机(苹果的哦)的GPS卫星定位锁定了敌人的汽车(宝马的哦),并以极速的马力(同样是宝马的哦)撞上了敌人的汽车……可以说,《碟中谍4》的动作场面是《碟中谍》系列电影中最有想象力、最生猛、最火爆的一部。
除了火爆惊险的动作场面外,《碟中谍4》里的新奇发明也令人又惊又喜。
比如刚才提到的磁力手套,能够像隐形眼镜一样佩戴的视网膜相机也有着成也萧何败萧何的效果。
最神奇的一个高科技产品就是全息投影,它能制造出超保真的“假环境”,用以迷惑敌人,完成各类本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虽然夸了《碟中谍4》很多,但它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它仍然只是精装的爆米花,只能让你吃得爽,却不提供营养和悠长回味。
一部优秀的谍战电影,必须有两样法宝,一样是“碟”,一样是“战”。
“碟”说的是疑窦丛生的悬念戏码,“战”说的是惊险刺激的动作场面。
在《碟中谍》系列电影中,这一点做得最好的当属布莱恩·德·帕尔玛执导的《碟中谍》第一部。
这位被奉为“当代美国希区柯克”的好莱坞导演将惊险的动作场面完美地融入到希区柯克式的悬念迷局中。
人物关系复杂,角色善恶难辨,真正的大反派是谁更是最后一刻才浮出水面。
相比之下,《碟中谍4》的“碟”却弱爆了。
它的故事线索简单至极,主线就是美国间谍阻止苏联疯狂科学家毁灭世界。
它的人物关系也简单,是敌是友基本一目了然,只有杰瑞米·雷纳扮演的勃兰特在前半场让人产生忠奸莫辨的错觉,但悬念没保持多久就破梗了。
最大的反派(扮演者是曾在瑞典版《龙纹身的女孩》中担当男主角的迈克尔恩奎斯)虽然号称有190的智商,但他的反间谍能力却差强人意,给伊森团队制造的麻烦也仅限于肉体层面,而不是智商层面。
“战”而不“碟”的《碟中谍4》的成功告诉我们,观影的群众要求一点都不苛刻,如果你不能“碟”和“战”两者兼得,只要专攻其中一点,并将这点做到极致,让观影群众看得过瘾,看得刺激,就能讨得我们欢心了。
本文发表在《名famous》,发表时有删改。
整个片子看下来还是很爽的,爬楼那段看的我手心只冒冷汗。
优点大家自己去电影院体会吧,下面谈谈有些不合理的情节。
剧透,慎看!
1.核弹发射密码应该是顶级机密,居然那么轻易就弄到手了。
2.冷战早已结束,美国要俄罗斯的核弹发射密码干嘛?
3.特工骚爷(LOST看多了)被杀、密码被抢说明内部有间谍,后面潜入克里姆林宫的行动被利用再次说明内部有间谍,但是影片没有交代。
4.一个没有任何动力设施的气球如何保证正好飞到烟筒正上方?
5.克里姆林宫的安检系统还不如迪拜的那个大厦。
6.阿汤哥的那个两面服反过来穿之后里面并不是俄国军服,算是个小穿帮。
7.核弹发射装置被偷俄罗斯居然毫无反应,就算不相信美国的情报,也该自己检查一下的啊。
8.我要是潜艇里那个按按钮的,遇到这种命令肯定直接和总统电话确认。
9.既然俄国毫无反应,为何不能直接利用俄国的军用卫星,反而去用孟买那个过时货呢?
10.既然发射装置和主机可以远距离无线通信,那个头号坏蛋为何要亲自去现场,躲起来操作不是更安全?
11.核弹都飞到美国本土了,明知道俄罗斯核设施被盗的美国政府居然毫无反应。
12.潜艇上发射的核弹属于二次核打击,也就是核报复,一般都会携带多个弹头。
买的是35块的特价票,出来之后觉得太惭愧了:早知道应该多付点钱的!
我为那么多烂片付过那么贵的电影票,却只给阿汤哥出了35块,我对不起他!
对不起胸前飘扬的鲜艳的红领巾!
故事节奏非常流畅,流畅到让你看到Bug也觉得无所谓。
相比第一部,Ethan这个角色已经从一个优秀特工进化到了接近神的地步,但是你无所谓——一个年过半百的老男人把自己心中那个英雄情结具化成这种拼劲,我想说的是阿汤哥真的挺了不起的——我以后尽量不说他的坏话了!
Simon Pegg很尽职地完成了一个诙谐配角的责任,圆头热血警探太可爱了,爱他爱他爱他!
整个故事真的没什么尿点(当然也没什么深度)。
我觉得这部片子看下来是一气呵成得没有什么时间大家思考CP或者探讨攻受的,这在我看来就很过硬——不过Jeremy Renner扮演的参谋角色有一句很可爱的台词,相信所有懂的人都在那个点上被逗笑了。
阿汤哥也许很自恋,自恋到不允许有乱七八糟的支线剧情弱化他的主角形象,不过这个好处在于我们不会看到没必要的床戏、跟惊险主线无关的自我拔高和其他的四不像举动。
诉求很明确,惊险、刺激、爽辣、痛快、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他都做到了,蛮好的。
真的蛮好看,商业化的特工片就该这么拍。
我承认,其实我是一个标题党。
但是看到阿汤哥跑到克林姆林宫里偷那个啥文件的时候,这一刻,内心有无数的草泥马奔腾而过啊!
相信每一个以档案为研究基础的童鞋,这一刻都忍不住要附身在阿汤哥身上了啊!
XX啊(为了和谐,大家懂得)!!!
克林姆林宫啊!!
XX啊!!
好幽暗的档案房间啊!!
XX啊!!
我要是有这身手有这设备,国家档案局都被我搞定了啊!
二档神马的完全不在话下啊!
XX啊做历史的伤不起啊不但要有钱还要会技术,最重要的还是身体要好啊要会各种360°旋转啊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冷静周密的头脑啊总结:这部影片告诉我们,搞历史不能只会搞死人骨头和读文献,还要有金主和不是猪的队友,以及各种高科技武器。
其实。。。
我想要那个眨巴两下眼睛就可以拍照的隐形眼镜。。。
沈XX老师,你快点去搞一个造福我们吧!!
强烈要求沈XX老师搞一个历史系专用IMF组织!!
执行各种搞档案任务!
1. 《碟中谍》系列每部影片的片头都会出现不同的派拉蒙logo,而《碟中谍4》刚好是第一部使用派拉蒙100周年纪念logo的影片。
2. 电影中,攀爬迪拜塔的惊险一幕是汤姆·克鲁斯亲自上阵完成的。
拍摄时并没有使用替身,而是吊着多条威亚,并在后期制作中把威亚消除掉。
哈利法塔(迪拜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828米),阿汤哥在拍摄时攀爬的高度大约在518米。
最后阿汤哥还一鼓作气爬到塔顶,拍下了一张帅气的照片。
3. 为了这场戏,阿汤哥在前期花了大量时间排演和训练。
剧组为此建造了一块巨大的玻璃墙,阿汤哥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练习如何尽可能快地上下攀爬,同时锻炼攀爬时的耐力。
4. 杰瑞米·雷纳在片中饰演特工勃兰特,这个角色最初是被作为代替伊森·亨特而设计的。
因为阿汤哥曾经一度对扮演这个超级特工而感到厌倦,制片方为了让续集能拍下去,便设计了一个人物来接替阿汤的角色。
5. “碟中谍”系列前三部都出现了“悬空平衡”的经典画面,但《碟中谍4》中完成这个动作的人不再是铁打的阿汤哥,而是新加入的杰瑞米·雷纳。
6. 影片中给阿汤哥递上黑面罩的长发男子,是第一部《碟中谍》中黑市商人麦克斯的手下。
《碟中谍》中伊森会见麦克斯前也戴上了同款黑面罩。
7. 伊森在电话亭获取任务时,输入的暗号为07362,这串数字其实是阿汤哥的出生日期:1962年7月3日。
8. 油电混合概念车——BMW未来效能动力车出现在了影片中,此款车也是后来BMW量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跑车I8的雏形。
9. 影片中出现了一枚“A113”戒指,阿汤哥请求撤离时所报的暗号也是“A113"。
实际上,“A113”这是加州艺术学院动画教室的门牌号,很多皮克斯大佬都在这里上过课,其中就包括本片导演布拉德·伯德。
提示:布拉德·伯德在左上角10. 本片是曾执导《超人总动员》的奥斯卡级大导演布拉德·伯德的第一部真人电影。
11. 电影第二款预告片的结尾中,可以看到一支导弹飞过旧金山的上空,实际上它正在飞向爱莫利维尔市(Emeryville),皮克斯总部的所在地。
12.影片结尾,伊森从手机上接到新任务,透露邪恶组织“辛迪加”(Syndicate)重出江湖。
“辛迪加”是1966年电视剧版《碟中谍》与“不可能任务情报局”对立的神秘犯罪组织。
《碟中谍5》出场的“辛迪加”首领所罗门·莱恩文 | 彩蛋君KL本文部分内容来自IMDB,图片来自网络及截图,侵权请联系。
拓展阅读:《碟中谍1》中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碟中谍2》中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碟中谍3》中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碟中谍5》中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了解更多关于电影不为人知的花絮与彩蛋,欢迎关注「电影彩蛋堂」(movierush)。
「电影彩蛋堂」专注分享电影彩蛋
阿汤哥很酷,很帅,但是很遗憾,汤姆克鲁斯不幽默。
奔着汤姆克鲁斯去的,又是谍战片,只能说去电影院的步伐比平时快了些。
电影的引子最带劲。
一个特工斜挎包,疾速奔跑,来到房檐处奋身一跃,空中一个转体,对准随后赶来站在房檐上的敌人“砰、砰”两枪,全中。
特工背部着地,摔在事先准备的气垫上,紧接着就是干脆的一枪解决了后来者,特工就势起身,快步前行,特工拐过路口来到另一条街,迎面款款而来一位大衣挎包女士,(这么拉风的人肯定有问题)特工手机报警,稍一分神,枪响了,女杀手边开枪边匀速前行,接近特工一个顺势,优雅地扶住正在瘫倒的特工,抱着特工慢慢放下仿佛恋人,同时又是一个顺势牵走了特工的斜挎包。
此处的观影感受应该是紧张刺激,大气不敢出一个,外带“嘎嘣脆”,毫不拖泥带水。
紧接着男一号出场了,伴着阿汤哥的出场,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开始抬头了。
临危不乱、临危不惧、力挽狂澜、运筹帷幄、无所不能,杰出的个人素质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外表既帅且酷,IQ指数估计都能爆掉的那种,个人主义的近乎完美主义,又近乎神话主义,阿汤哥犹如各种英雄体的附体,在一个接一个的棘手的事件面前,谱写着一段又一段的神话。
不过在已经标榜着个人英雄主义的商业电影里再对个人英雄主义指手画脚,就没劲了,人家给观众的是场面,场面确实够,没有5颗星,最少也4颗半星了,场面绝对够,绝对对得起观众。
评论汤姆克鲁斯的帅、酷,或多有票房号召力,都是老黄历,不过觉得汤姆克鲁斯其实可以在刻画一个英俊、酷的英雄的同时,可以稍稍的幽默一点,最起码可以让人物丰满、立体一点。
比如在克里姆林宫,助手在关建时刻突然向他表示慰问,对汤姆哥感情不顺表示难过,明显的波段不对,也明显的是电影的幽默,但是阿汤哥在应对助手的“意外的不着调”的这场戏时,表情很木讷,应对也不出彩,很单调,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攀爬迪拜塔上,队友在对攀爬迪拜塔这一艰巨的任务面前都纷纷表示退缩,其实这才是体现人性的一面,在危险面前,阿汤哥也表现出对危险的顾虑,问队友除了攀爬有没有其他可行的方法,但是在表现对危险的顾虑,在表现去留的犹豫问题上,汤姆克鲁斯没有表现出一个英雄也可以具有的人性的一面;还有就是在印度的party上,由汤姆克鲁斯坐镇指挥的关闭卫星的行动中,他的调度也没有展现可以有的个性。
影片丑化了俄罗斯,轻松出入来去自如克里姆林宫那是不可能的,丑化了俄罗斯当局或警方,因爆炸案被锁定的汤姆克鲁斯轻易逃脱那也是不可能的,最后出现的俄罗斯警官的“难道我们不是敌人?
”似的白痴似的人物也是不可能的。
第四部:画质照比以前好多了,科技也比以前强多了,感觉第四部才是这个系列的飞升。
剧情已经彻底不是小特工的事了,而是国际国家的阴谋了。
第四部特点:印度、印度舞蹈、印度上流社会、迪拜、迪拜沙漠、100多层入侵计算机库、磁力手套、莫斯科监狱、克里姆林宫、虚拟荧幕。
与第三部的联系:大黑只在本剧结尾客串,说是在忙其他任务,只有第二部的总部计算机高手邓恩这次通过了实战考核,参与了本次行动。
男主的女朋友这部最后漏了个脸,已经分手还在医院上班。
剧情:一名特工接到拦截文件任务,被杀手枪杀,抢走了文件。
特工卡特、邓恩联合在莫斯科监狱劫狱,邓恩黑进监狱系统开了牢房的各个大门,放出了男主,男主还顺带放了一名男子。
这名男子是俄罗斯走私军火商的弟弟。
卡特打通下水道成功救了男主。
卡特跟男主说明了任务,男主认出了杀手的名字,猜想到了对手是俄罗斯的核武器顾问,被抢走的文件是核武器释放密码,男主为了缺人对手的真实身份,决定潜入克里姆林宫档案室。
男主冒充军官和邓恩用虚拟荧幕混入档案室,卡特负责接应,当男主进入档案室后发现,对方的信息是空的,借着男主看见那名顾问拎着一个箱子往出走,男主发现自己的音频设备被被人入侵,他们也是来克里姆林宫找东西。
对方逃出后炸了克里姆林宫。
男主负伤被俄罗斯警方抓获,男主逃跑,被特工局部长的车接应,部长说,因为克里姆林宫被炸,男主已经被俄罗斯列为恐怖分子,总统已经放弃特工局,采取幽灵计划,取消了特工局。
部长让男主自由行动,因为已经没有了身份,话没说完,男主被俄罗斯人所杀。
车上还坐着特工局助理勃兰特。
车辆司机也被射杀,两个人掉入水中逃跑,来到火车皮据点。
男主、邓恩、卡特、勃兰特已经知道了俄罗斯核武器顾问的阴谋,他从克里姆林宫拿走的是核武器发射器,他现在需要去找杀手购买被抢的密码。
一组人决定分别冒充杀手、顾问分别进行交易。
他们来到迪拜,在酒店里,邓恩黑进军用级别主机,监控行动。
男主跟女杀手交易,卡特跟顾问交易。
最后顾问拿着密码逃跑,卡特杀了女杀手得到砖石。
男主分析,顾问还需要卫星才能进行发射,决定去阻拦他,便找到之前救的军火商,军火商提供消息,卫星在印度,军火商还跟俄罗斯警方联系,告诉了可以一石二鸟在印度抓到所有人。
男主一行人来到印度,卡特负责勾引印度贵族索要机房密码,男主指挥,勃兰特负责穿铁衣服,利用磁力悬浮登录服务器,邓恩负责操控电脑。
几个人要通过电脑阻止顾问发射核武器。
但顾问还是发射成功了。
几人想到可以操作终止发射按钮,但顾问拿着发射器跑了,顾问的帮手把服务器的线都拔掉了,邓恩负责修复服务器,男主追踪顾问抢夺回发射器并按下终止按钮,最后终于阻止导弹发射。
俄罗斯警察也赶到发现真相。
勃兰特曾说:自己曾经是特工,后来不干了,因为当时他负责保护男主和男主妻子,但意外发生了,导致男主妻子死亡,男主杀了6个敌人,没有被授权杀人,所以进了莫斯科监狱。
但实际上是,男主妻子没有死,而是离婚了,男主妻子过着平静的日子,男主杀人找理由进入监狱是为了找到军火商的弟弟。
最后,特工局得意保存,男主、邓恩、卡特、勃兰特。
敌人的目的:美国、俄罗斯对立,顾问想自己制造炸毁克里姆林宫嫁祸给美国,然后发射导弹报复美国。
引起战争。
剧中的女杀手,当年27岁,现今已37岁。
剧中特工卡特,先今40多岁奔50了。
碟中谍系列电影女主一般都是漏半球!
迪拜人民都不看窗户bmw的安全性超过坦克,bmw敞篷跑车撞suv的结果是suv被撞飞bmw100米垂直撞地结果是里面的驾驶员毫发无伤一辆概念车让我仿佛以为在看蝙蝠侠在电视台的时候用得硬盘似乎是希捷的constellation终极特工必然是手持iphone,包揣ipad用的是mac最后,每次当人追丢了的时候都会给汤帅一个左顾右盼的特写然后在茫茫人海中,你又会看到那个逃窜的背影······历来都是到法国炸埃菲尔铁塔,这次终于炸到了克林姆林宫了G.I.Joe里核弹是投向天安门广场可惜刚上天就被打下来了我们天朝威武,还是没人敢开咱们国家的玩笑的最后的最后本片必须看Imax汤帅still got it
尼玛!
中国电影啥时候分级啊!
每次二周目都看到家长带娃的!!
带就带吧,不到1米2不收费你看就看吧!!
尼玛,3岁看魔戒啊,被奥克斯吓的嗷嗷哭啊,家长你SB么??
5岁孩子看阿凡达啊,TMD孩子看不懂家长就一个劲的解说啊,我TMD花钱来看电影的还是来听你说书的!
劝你一次你还说还说!!!
一大老爷们带个5岁的娃看速度与激情,你家娃一个劲的吵吵要走啊!
你就不走就不走!!!
今天二周目谍4啊,旁边坐个大概9岁的男娃,娃很乖,该笑笑该惊讶惊讶,那娃他妈啊!
你以为你家娃SB么?
从头解说到尾啊,还TMD半个小时接次电话,嗷嗷嗷喊啊!
我TMD想上去掐死你!!
二周目电影伤不起嘤嘤嘤!
啥时候分级啊!
o(>_<)o
电影已经看过几天了,一直没找到动笔的愿望;今晚陪父母看了一遍《碟中谍1》之后,才找到真正想写的地方。
在我看来,MI4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回归了Mission Impossible的主题本身。
作为这一系列的开山之作,MI1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强调任务的艰巨性,事实上MI1的结尾才是最大的亮点,如果说潜入IMF窃取资料以及高速列车上的打斗让大部分人念念不忘的话,MI1中最难的任务却是如何引蛇出洞、让Jim伏法。
作为一部在结尾处实现大逆转的悬念片,MI1为整部影片树立了一个很高的起点。
MI2并没有延续这一基调,故事本身很平庸,俨然是吴氏“暴力美学”的宣传广告;MI3则纠偏得有点过,在故事上用力太狠,开头部分太慢,中间紧凑而后半部分有些草率。
MI4在处理上保证了统一的速率,并为故事增强了娱乐性,在紧张刺激的同时让人的神经获得了适当的放松。
作为MI系列的招牌菜,高难度的任务一项是最考验编剧头脑的地方。
在MI1中,入侵自家老巢以及高速列车这两部分都让人看得心惊肉跳;到了第四集,入侵克林姆林宫以及攀登迪拜塔成为了新的难度,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可以与MI1比肩难度的任务。
尤其是迪拜塔这一段,手套失灵、高空坠落以及窗台救人,再加上沙尘暴这一点“佐料”,这种紧迫感无需多言;Simon Pegg穿插其间的笑料,则起到了缓释剂的作用。
从国防部长被暗杀,到与恐怖分子交易,再到拦截核弹,整个MI4的故事并不轻松;而开头的越狱,隔屋交易以及挑逗印度大亨,则让故事的叙事节奏缓和了一些,淡化了这种片子本身带来的紧张感。
动画导演出身的Brad Bird,在最后一场打斗中,借鉴了动画电影的处理,通过玩具式的升降机,让这场决战显得很有趣。
事实上如果是单纯的肉搏战,以最近这些年的电影来看,观众早已麻木和习惯了;在器械等外力加入之后,这场打斗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为这一系列电影的经典桥段,扫描证件和悬空坠落依然保留,只是悬空的人换成了Renner;可以想见的是,攀爬迪拜塔的那一部分也会在日后成为反复播放的片段,甚至会引来效仿者。
Bird的第一部真人电影让人见识到了他的功力,而这部片子或许能让汤哥重新成为大众宠儿。
在007系列进入写实风格,谍影重重系列前途未卜的时候,这部MI4或许会成为新潮流的引领者。
相信MI5并不用让我们等待的太久。
虽然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仍然感觉挺无聊的
紧张刺激的动作巨制,机关重重,虎口拔牙,惊险万分,团队作战,爆点与笑料并存,阿汤哥年华虽去但神采和身材依旧,西蒙大甘草角色很有戏,宝马车抢镜。以往电影里在导弹发射最后一秒解决问题,如今发射后命中目标一秒前拯救世界,原来这个才是真正的千钧一发
旅游宣传片:布达佩斯,莫斯科,迪拜,孟买,西雅图;苹果广告:iPhone, iPad, MacBook Air
虽然披着新锐科技的外衣,可本质还是走了谍中谍系列的老套路线,“任务失败→主角被叛→绝地反击→任务成功”,故事的陈旧还是无法将系列发生质变,不过一直颇为诟病的配乐这次倒是刺出惊艳一枪,异域风情的配乐大大融合进故事,带入感十足,不过考虑到这是博德的动作片老本行,减一分。
阿汤哥撞脸三次,我痛得轻抚小脸。2012.2.21
老套的情节,不变的面孔,可以猜得出下一句的对白,这样的电影其成功模式真值得研究。
作为一部商业片的确很赞!阿汤哥宝刀未老,迪拜塔那段帅爆了!Jeremy很萌,比拆弹里的沉着冷静又多了一分幽默可爱!长得还特别像Matt!唯一扣掉的一星是,编剧你跟帅哥美女有仇么?150分钟的片子干嘛让全片唯一的正妹死那么快!还有James才酱油了那么两分钟!
其实美国人也有和谐的癖好,永远停留在美苏冷战的思维力,总是嘲笑俄国人,还总是去那俄国人的首都开刀,我真怀疑这部片子怎么在俄国上映,把克里姆林宫都炸了,如果把天安门炸了,天朝会上映这片吗???动作片嘛,就是汤姆克鲁斯的个人动作秀咯。
一,美女杀手死的太早了。二,最香艳的镜头是美女杀手的一只袖子被扯下来…作为商业片乃不羞耻么‼三,从电影院出来死党们都说那个印度老说话的猥琐劲儿和我一模一样。还要看我的珍藏。四,烂俗笑话这么多,你当这是春晚?
每集都怀旧得有个变脸情节,虽然这个设置越来越和剧情无关了。
这部喜剧性大大加强,但还是足够打。1苹果真是下了血本 2北京的沙尘暴还是赶不上人家迪拜 3 米国自己就完全没法拦截飞弹么,nmd哪去了
整部电影一个字跑,看得我累死了,谁都知道全力跑完一千米以后的感觉。汤姆嗑螺蛳真的是老了,rainman当中那个小伙子还依稀在眼前啊。
很久很久以前,小时候看州长演的动作片,是讲一个美国英雄制止俄国疯子发射核弹的。都过了多少年了,还在争这个。
配角赢了。这个系列我很喜欢第一部 因为很特别 一开始队员就死光了 够嫌疑。2部是港片 3我没有看完…这部加入很多搞笑情节 赞 然后另一个本来以为是扮帅的配角(因为汤哥老的吓人 无法装帅了) 结果后面也开始搞笑了:“下次换我去勾引高富帅!” 哈哈哈 imax版还有超长蝙蝠侠的预告片 bane说话真听不清
果然是mission impossible ,外国片名为啥都不按原来的名字翻译
没觉得多NB。。杰瑞米雷纳的表现也一般。。不应该啊。。难道他真的只适合演痞子性格的暴力犯?
旅游风光片~迪拜的沙尘暴这有介严重啊那我还是不要去玩了~~阿汤哥老了~~但是戴个墨镜那刀削斧刻的轮廓还是很有的
片中充斥着苹果和宝马,西蒙佩吉是个好配角,肉毒杆菌已经无法阻挡汤姆哥的苍老。这样看来还有5么么么么么么。
给两星是因为特工们使用的高科技实在是目不暇接啊,而且还是又傻又萌的高科技,比如那个坑爹的磁铁衣服AND爬楼手套。至于情节啊人物啊啥啥啥的,我只能说汤米克鲁斯同学你负责耍帅就好,没事瞎掺和电影制作干嘛呢?英雄主义不光害人还会害电影哦。
#谍中谍4#--非常称职的爆米花电影!靓汤(现在是不是该叫老汤了?)为了这部戏应该说真是拼了命了。无论是莫斯科,迪拜还是孟买都有能让人回味不已的情节。那辆宝马跑车真是靓到极点!!整个电影呈现出布鲁斯南时代007那种超现代感,情节安排也非常刺激紧凑,迪拜哈里发塔那段真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