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北影节,在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看完了这场爱情故事。
当影片落幕,我略显激动地鼓掌,不仅仅出于对能在影院现身的法国导演阿诺德斯普拉钦的礼貌,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深深的打动了我,或者说我从Paul的身上读到了一种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瞬间涌现的曾经对爱情与存在的反思。
Paul 真的爱那个姑娘吗?
若是爱她,为什么要一次次毫不犹豫地离开,果断坚定的好像人生不容他做选择,从不把她纳入人生的行程规划中,每个周末他都从那个他真心痴迷的智慧巴黎赶回到小城镇来重新操控那里的一切。
他敌对母亲,疏远父亲,控制弟妹,逃离国家,逃离家乡,逃离他似乎深爱的一切,似乎看上去越在乎的人越会受到折磨。
Paul问姑娘,是否曾有人爱你胜于爱生命。
姑娘说,没有。
他说,我想像那样去爱你。
可惜,一个注定是无脚鸟的反叛者,一个随时离开的人,怎么有资格说我会像爱生命那样去爱你。
这不应该成为一部被简单归类为法国版《致青春》的青春爱情片,因为它有太多中国影片中难以表达的而法国人最为擅长的哲学命题:生命存在与知识就是权力。
Paul 在三段回忆中一直处于权力的中心,他的话语是一把利器,刺杀了母亲,绑架了弟妹,控制着基友,吸引了名媛姑娘,承担起离经叛道,而他周围的所有人似乎都未曾走出他画出的那个小圈子,他踩在一本本人类学经典著作拾级而上,走向世界诸多有故事的村落,从专业而深刻的角度来观察人和世界,建立出强大的独立人格,也拥有着看透世间哲学之后严肃人生与游戏人生的切换能力。
他自由像风一样,却比风更有上帝之手般的抓握力,在每段逃离的返程都能毫不逊色地对抗小镇青年圈子中原本平和的生活。
《春光乍泄》中何宝荣像个无理取闹的孩子,越是爱的深刻就越是制造痛苦的抽离,他以为黎耀辉总会在那间屋子里等他回来,就任性地用折磨所爱之人表达虚无感十足的依恋,何宝荣身上反映着时代没落期的腐朽和堕落,到了Paul的身上多了些西方价值观中的英雄自我主义。
何宝荣的动情让他在黎耀辉离开的房间里恸哭,Paul的不动情让他只有在教授离世时才表现出某种真的在乎。
至于对姑娘,全是套路,一种驾驭术的完美展现,以至于成年后再读来往书信,他对朋友的愤怒,又何尝不是来源于对自己过去任性所为的某种本能的惭愧。
Paul与姑娘的书信往来似乎是两个炽热的爱的象征,但是当姑娘再也无法忍受男孩放肆的自由与自己苦苦等待的被动时,她梦到他死了,泪眼婆娑地醒来,拉着他的手梨花带雨地反复叨念着这个噩梦,其实她懂了这种恐惧的根源是他可以随时离开,也可以再不曾出现。
她曾尝试和Paul一起到他读书的地方,也曾尝试通过委身于Paul的朋友并声明分手来对抗。
但是她却发现,她对他的折磨反而让自己更加痛苦,她的功力远不及他深,也许那是因为真的动心削减了武力值,也或许真的是Paul的独立人格太强了,无人可以匹敌吧。
生命,就是一场人与人的对抗。
而爱,就是一种折磨,谁能最终就掌握主动权……全看谁读的书多,谁走的路远。
从开篇的身份危机至结尾处生命存在的确立是三段控制与逃避的青春往事,亲人朋友恋人还有那位“同名”的陌生人交织在主人翁权力话语之中。
保罗童年异化的母爱与缺席的父亲在姑奶奶哪里得到替代,使他伊始遍充满冒险(抛弃)精神与对权力(与知识权力)的敏锐,他的人类学家的身份更是一种客体化人类本身脱离和逃避(背景叙事中也不断重复纸苏联的解体)。
影片的大部分篇幅则留给了恋人艾斯特,或许看着柏林墙倒塌闷闷不乐的保罗之时已经宣告了这段感情的悲惨结局了,挨了顿打后的保罗轻易的将艾斯特视为自己的所有物,甚至“爱人高于生命”判断也是他自己下的。
占领控制权的艾斯特最终还是倾倒了,多疑、焦虑怎不让人想起保罗曾经的精神病母亲,当女性放弃身体自我权时,一切便即将结束… 十几年过去保罗重新拾起这段他称作柏拉图式的恋情,将愤怒和懊悔发泄到曾经的情敌身上时,他一点没变,就好似在博物馆欣赏那副他喜欢的意大利风景画时一样——那片废墟的美。
当保罗捡起迎面吹来的希腊语《柏拉图》,我想至少他的追忆最终找到了互相存在的印记吧。
<图片2>同样是青春片,或许只有法国人才能拍的随性痴狂,又不失批判和反思。
看似无意的散乱细节,在结尾处悄悄收成一束,《青春的三段回忆》承接的是新浪潮以来的骚动与叛逆。
期盼成长的勇气,伴随着爱情的纠葛,当孤独的人还没来得及总结时,青春又过去了二十年。
在法国中生代导演里,阿诺•德普勒钦的风格和水准最为稳定,他关注的现实主题也贴近于法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
《青春的三段回忆》是德普莱辛对于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回顾,主人公保罗在追寻记忆里的家庭悲剧,政治启蒙,爱情牵绊,满是真挚的细节,让这部影片带有了浓浓的自传体味道(呼贝市正是导演的故乡)。
导演德普勒钦显然不满足于情怀上的感伤,他需要的是站在时间角度的总结,哪怕用哲学和文学化的词句,来解释并没有那么高尚的举动,批判与自欺欺人并存,正是法国知识阶层最爱的“反省”。
虽说是常见的三段体结构,可影片的篇幅并不均衡,第一段关于母亲的自杀悲剧最短,童年的阴影一直伴随着三兄妹,家庭成员独特的关系,影响着保罗之后对女性的态度,既有敏感的疏离,又有恋母式的寄托。
第二段则几乎成了犯罪惊悚片,回国的保罗终于向官员透露出内心的大秘密:曾在明斯特帮助犹太人逃亡以色列。
导演改用清冷的色调,紧张的节奏,意外和悬念来构建起一场无妄的政治冒险。
这次《丁丁历险记》式的勇敢结果,是为保罗创造了一个“孪生兄弟”,对于人到中年依然孤独的他来说,是拥有了第二生命的遐想。
爱情,才是影片真正的重心,最后一段保罗与埃斯特的离合,也是片中最具新浪潮风骨的篇章。
年轻男女间的热恋和等待,用文字与肉体传递的思念、茫然、失落...乃至于愤怒,愈浓烈也愈疏远,仿佛飘荡着特吕弗和戈达尔的影子,悄然凝视。
身为人类学家的保罗,在外漂泊多年仍放不下心的,是对埃斯特的情感亏欠、冷漠和背叛。
所以当他在剧场偶遇已婚的好友时,才会无法控制的迸发出愤怒的指责。
这指责是对他人的,也是对自己的,击穿了影片在前两个小时积攒的情感——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埋藏的幸福与不幸,永远都会缠绕着我们。
从这一个层面上看,德普勒钦对于新浪潮的继承和颂扬,并不输给《电影手册》的直接继任者,阿萨亚斯(张曼玉前夫)等人。
上个月雅克•里维特去世的新闻,提醒世人“手册一代”已归入历史,特吕弗、夏布洛尔,以及雷奈等人的纷纷离去,仅剩下一个戈达尔,还在桀骜不驯的“向时代挑衅”。
新浪潮本就是通过叛逆的青年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手册派”中特吕弗和早期的戈达尔与德普勒钦最为相近,父子的不睦导致了离家远行,我们在《青春》中看到标志性的跳接手法,对白和剪辑,都是对前辈的致敬,尤其是小情侣在床上读起希腊诗歌,肆意探讨柏拉图的哲学话题,更是把观众带回到了六十年代。
比起影评人出身的特吕弗,德普勒钦在技术层面更为专业,以摄影师出道的他,自编自导之外,在画面上也格外敏感。
片中的街区,铁塔和月台等场景,色调和构图赏心悦目,更加符合当下青春片的明快质感。
在时代背景上,德普勒钦也流露出了书写“史诗”的野心,不仅让保罗前往苏联时期的明斯特,还用电视新闻穿插了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等历史事件,贝宁籍老教授的离世,也象征着殖民时代的落幕。
《青春的三段回忆》未能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被认为是去年法国影坛的一大憾事,与德普勒钦同病相怜的还有金棕榈得主阿比察邦和河赖直美,他们都成了戛纳主席换届的政治牺牲品。
所幸《青春》终未因偏见埋没,被“导演双周单元”检漏后,正式上映时颇受好评,学院投票的凯撒奖更是给予了足够重视——11项提名领跑,包括最佳影片、导演、剧本、剪辑和摄影等重要奖项。
表演类提名则属于两个新人,饰演年轻保罗的刚旦•多梅尔和埃斯特的露•罗伊-勒科奈特,本色出演唤起了很多人的青春记忆。
在恺撒奖典礼上的德普勒钦,捧起最佳导演奖时,台下的女主角已经是热泪盈眶了。
至于马修•阿马利克,已经三座凯撒在手的他,出演的德普勒钦作品更像是种无需理由的责任。
从1996年《我的性生活》的“最佳新人奖”到《王与后》的“最佳男主角”,导演前后7部作品中都有阿马利克的身影,简直是离不开的“男缪斯”。
阿马利克在《青春》中不仅担任旁白的回忆者,更主动打破记忆的真实性,让不同时空的人直接对话,这已经超越了青春片的范畴,最后的十分钟高潮,注定是对爱情观和人生观的宣判,把无法弥补的忏悔,定格在青春里最美的凝视。
关注Luc的公众号“观影手册”<图片1>
每个少年应该都会执着于青春时期美好的爱恋,不管社会如何的变化,“心有所属”似乎总是永恒的,这样,等自己人到中年就有得回忆了。
只可惜回忆也仅仅只是回忆,暂且把它当做一种执念吧。
男人的思维永远是理性的,被困住的往往是可怜的女人。
以为找到了终身的依靠,殊不知你只是他人的“灵魂伴侣”。
“我爱你的一切。
用我的生命去爱你。
” 可惜了这冠冕堂皇的誓言,换来的是女人一生的沉沦。
在人生追求面前,爱情的分量远远没有你想像的那么重。
亦或者说,爱情只需要精神的付出,而事业则是身与心的付出。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让我感动,尤其是Ester 和 Paul 将人物性格演绎的淋漓尽致,Ester的高傲,孤僻,不愿与人交际,自我为中心,还相当的自恋 :” Je suis exceptionnelle."听到这句话只觉得这女的很奇葩。
Paul对她的爱也是无法掩饰的,几番分离,几番纠缠,乃至背叛,都是所谓的”光明正大“,这可能也是法国开放的文化所致,两性关系不算什么,灵魂的爱情才是真。
只可惜这样的精神恋爱,最终的结果是一个成了人类学家,一个则默默无闻,惨淡一生。
所以人啊,靠男人不如靠自己,爱情是精神食粮,但真不能当饭吃。
就算你想减肥,找个简单的依靠,也别忘了给自己灌点水,喂几粒米饭。
上周末晚上在香港看的Arnaud Desplechin的新作,比我先前预料的要轻松和幽默,感觉跟导演之前的严肃作者电影有很大分别。
最明显莫过于剪辑,镜头变得相当短,无疑令节奏变得犹如商业电影般紧凑而生动起来。
印象中他之前的作品很多都是由调度复杂的长镜头组合起来的,这一部新作的手法确实让我大感意外,很有可能是跟题材有关。
其次是引入类型片的元素,尤其是第二部分在审讯室里的故事,充满了间谍和悬疑色彩,再加上不断闪回的片段,特定时代的俄罗斯场景也在增强了这种紧张刺激的气氛。
爱情故事那一段果然还是篇幅最长的,尽管还是法式男亲女爱的模式,但导演真挚的表达,以及对那个年代的细节捕捉,均让我看得相当投入,美术布景和服饰充满了令人眷恋的怀旧感。
幽默对白和古典配乐可谓最耀眼的亮点。
无论是审讯过程的对质,还是男女主角风花雪月的胡言乱语,都透露出机智的色彩和哲学的味道。
古典配乐的运用跟他以往作品中的差不多,都在情节发生转折时准时而至,令气氛和人物情绪得到某种程度上的统一。
两位年轻演员不仅有着养眼的容貌,而且演绎的也相当精彩,尤其是女主角扮演者,那种难以言说的率真气质在一颦一笑间流露出来。
1、那些年狂熱戀情(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2015)是屬於年輕人的電影。
2、故事中的熱烈的青春戀情,以現在的我看來,是精神病與青春的迷惘,像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1986)那樣瘋狂又讓人難以忍受。
看一下羅伯特麥基對於巴黎野玫瑰中女主角的批評:「貝蒂從執著滑向瘋狂,進而到歇斯底里,她有衝動,但從未作出一個真正的決定,這電影是對絕望無助的精神分裂患者,一個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抓拍,電影把苦難誤認為是戲劇。
」從這段話,回頭看第三章中的女主角,她也從未做出真正的決定,我們知道她迷惘或對現實不滿,可是她過於精神耗弱,她從未做過什麼,除了勾引、糾纏和藕斷絲連的依賴,也看不出她有愛人的能力。
3、西方人探索個人的孤寂很細緻,以男主角的處境來說,家庭、朋友、情人都不能解除他深刻的孤獨感,他像流浪的尤里西斯,無所歸屬,這種孤絕性來自於人自身的處境限制——人意識到自己,進而與自然切斷了和諧的連結關係,深刻的感覺自己是大自然的畸形兒,宇宙的棄嬰。
我感覺他的歸屬在學術上,而且是人類學,可是投身學術畢竟不是接觸人群,因為知識缺少溫度。
4、故事看似三個年輕時的碎片,卻有內在結構的連結:前言,男主角在機場因護照問題被扣留,海關質詢:你是誰?
此時電影內傾——我不僅僅是一個名字、一本護照或一張證明文件,由此,進入更哲學性的思考:我的過去的記憶與經驗如何形塑為現在的我。
由此進入第一章孩提時期,主人翁追溯自己的童年的家庭生活,逃離母親的控制而躲到祖母輩親戚家中生活,透過觀察祖母的情人,一名「移民」的「同性戀」者,分別開啟了第二章在德國救助以色列人的故事,以及第三章不同尋常轟轟烈烈的戀曲。
作者:拾元(台湾影评人)每个人都有段关于自己青春岁月的记忆;随着年纪增长,我们在回忆过去时,总不自觉的想起最勇敢、最激情的那段日子。
然而是什么样的契机,会让你在现在的日子里突然想起过往?而又是哪一个转捩点,会让我们明白青春已逝?「那些年狂热恋情」透过「童年」、「依丝黛」和「后记」重新带领我们再一次回味青春、感受热情和现在纵使功成名就但却已无能为力的无助。
成年的保罗和情人在塔吉克的住所床上打闹嬉戏,透过男女生的对话,表示保罗即将离开这段感情、离开这个长期居住的地方,而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因为如此画下句点。
片中女生似笑非笑的说「可以迅速地忘掉这一切」时,电影快转至「童年」,罹患忧郁症的母亲,不稳定的精神情绪让幼时的保罗时时绷紧神经;这个短暂的童年片段,似乎间接影响了未来面对爱情、面对女性时,保罗那若即若离的个性,也是这样的个性成就了第二阶段的「依丝黛」。
一个长居塔吉克的人类学家保罗,在阔别家乡法国十余年后,即将再次踏上归途;然而这次的海关查验,意外的发现有另一名保罗早已过世,并且开立过死亡证明。
让现在还活生生的保罗被带到了禁闭室,也因为如此,意外的再次勾起保罗那心中埋藏已久的灿烂的「依丝黛」;那个总是抬高下巴、带点戏谑笑容的依丝黛,在相识初期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上前攀谈的保罗因为依丝黛一个浅浅的微笑而拜倒石榴群下,『那一个瞬间,你是不是也会想起年轻时,总有那么一个人,会让你因为他微笑了而微笑?』然而回想起依丝黛,并不是临时起意的。
『就像我们也许会因为在书店架上看到村上春树,而突然怀念起某个时候的某个人一样。
那样自然而然的、毫无违合的把青春记忆娓娓道来。
』『柏林围墙倒下的瞬间,宣告了保罗的青春时代结束。
』在冷战时期,保罗曾藉由毕业旅行前往苏联时传送物资给受困在当地的犹太人,年轻气盛的勇气,让保罗把护照一同借出。
为了避免被怀疑,保罗甚至自己殴打自己,让自己独角戏的演出一场「护照抢劫惊魂记」;但是,这却是个攸关人命的秘密,保罗只能噤声,不能眉飞色舞的夸耀。
如果不是因为返回祖国被意外盘查,这段冒险的过去,早就随着时间烟消云散。
但当时的这份勇气,也成为想念起依丝黛的序曲。
『两个人相爱时,总是渴望形影不离的相互陪伴。
』不知是不是「童年」记忆的深根,保罗离乡背景前往异地求学,他希冀认同和明明害怕孤独,却又独自在外的孓然一身;和每个陌生女子交合热情之后的冷静,却又看着墙上照片回忆依丝黛身体的温度;然而承受寂寞的又岂止是保罗一个人?每一次分离哭红双眼的依丝黛,曾经是那么的高傲、那么的不可一世、那样坚定地说出「我是特别的。
」还记得两人裸身躺在床上时,依丝黛和保罗希腊文的对白,含情脉脉的富含着哲理却又带着露骨的情意。
明明爱的如此浓烈,却又都因为寂寞转寻求他人身体的慰藉。
『身体的温度怎么温暖的了心中的寂寞;那样体温的传递,只是在抽离后显得更加孤独。
』『诗词朗诵内容的变化,是不是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我们内心对彼此定位的转换?』如果不是保罗被海关拦查,那段青春岁月的记忆早已风化;但依丝黛就像老酒一样的越陈越香,昔日澎湃的情感,再次在保罗的心中汹涌。
「后记」交代的不是这段故事的完结,而是青春的待续。
「那些年狂热恋情」不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激情,但却又比「匆匆那年」更能深刻人心。
它不是一部一放出后制字幕就会让人拍手叫好的电影,但却在细细回味后的隔日,你也会突然的想起和电影中男女主角年纪相仿时的回忆。
就像俏的脑海中一直记着夏宇的「甜蜜的复仇」一样;『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
老的时候下酒。
』 帕布莉卡(www.pabulika.com)是一个围绕书影音的外语学习和外语翻译网站。
---一本书,一部电影,还是一段音乐 ♪ ♩ ♫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什么能触动你的心灵;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和你一样的人。
微信公众号ID:pabulika2014(书影音学外语)
微信公众号ID:pabulika-com(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官网:https://pabulika.com/
电影中变换复杂的场景调度给电影增加了丰满度,女主对着镜头念着书信将思念灌入了观众的心怀,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也是Arnaud Desplechin的特色之一。
圆框式的镜画穿梭在回忆与对回忆的追溯中,导演在电影的技术层面可为下了很大的功夫。
青春的三段回忆,一段比一段长,不均衡的篇幅也是对我们回忆的正确表达,毕竟我们的记忆随着成长一点点的离去消散。
政治性的暗示表现了导演想要对叛逆的表达,女教授人物的出现与死去也是对主人公对女人依赖程度的增加提供了依据。
而电影的旁白除了更容易让我们理解故事,更是为了让我们与旁白站在一起,共同来进行回忆。
电影更多的是对于青春的缅怀,对于生活的回忆。
也许二十年之后,我们回首,发现只剩下了孤独,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作者:拾元(台湾影评人)《那些年狂热恋情》在去年金马影展上映,当时的翻译为《追忆灿烂年华》,如同片名一般,这部电影展现经典法国爱情片的风格,浪漫、心碎又动人,追忆一段不朽的青春恋情。
三段式的故事结构如同自传体的叙述方式,虽然以爱情作为故事重心,仍旧依循时间轴的脉络平稳阐述。
从男主角Paul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世代如何经历亲情的变卦、历史与政治的重大冲击与邂逅恋人Esther的种种细节与养成。
三段比重未平均分配,而三段拍摄与呈现手法皆有区隔,其中青年世代描绘青春爱情能够窥见法国新浪潮的影子,那段叛逆、豪放又无悔的勇敢与沈溺仿佛导演和法国最迷人的一段岁月致敬。
电影第一段简短描述Paul的童年,关于母亲的悲剧造成他童年的阴影,影响着他往后对于女性细腻又疏离的态度,是电影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痕迹。
第二段导演在拍摄风格上较为冷僻,叙述Paul阴错阳差经历一场刺激的异国冒险,给予身份的他也在此时拥有了另一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时至中年才因为在机场被扣留忆起这段不羁的岁月。
另外,除了在政治着墨外,历史时空的刻画也是这个段落的重要基础。
电视画面播放着柏林围墙倒塌,象征着Paul童年的瓦解,他看见世界真实残酷的一面,告别童年无邪的眼光,也是他迈向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分界,开始追寻人生的方向,也在生理变化中寻觅爱情的种子。
第三段的是全片的主轴,Paul因缘际会遇见Esther,一个自由豪放的女孩,两人经历的爱情的初识、热恋、分离和想念,经由肉体和心理的缠绵交换刻画难忘的青春。
Paul对生命的热情追求、Esther的浪漫消耗青春,不曾后悔,这样的狂放挥霍在电影细致的画面与诗情画意的对白中显得深情隽永,好像青春易逝,却动人依旧,灿烂又美丽。
他们的对话如同诗一般浪漫优美,饱满而脆弱,完整的爱、完整的悲伤和完整的愤怒,无论是面对面的交谈或者透过书信的传递,看似陈腔滥调的恋人絮语在他们眼神的渴望与迷离中也是合情合理的思念。
后半段两人分隔两地,彼此不断透过书信交流,两人将撰写和阅读信件的过程透过镜子和注视镜头朗读,仿佛两人已经跨越距离,在心理上完美的交媾,对于观众而言更是深刻的感受。
此段是建立本片风格的最好呈现,法国独有的韵味,不顾一切的奔放与投入,不问代价的付出,即使遭遇了离别的遗憾或是不想放手的重复缠绵,或是洒脱看待的淡然,情感上毫不浪费,也算深刻地活过一段刻骨铭心。
也许有点俗烂,但也只有法国的电影可以一如往常诠释这样的青春爱情,搭配反省式的独白,让角色各自经历转变和修正,尽管爱情本身是混浊难解的课题,还是能在清澈的头绪中给予恋情一个解答,虽然疼痛却酿成丰硕的回忆。
Esther:「因为我不会用我的力量压垮你。
」Paul:「我孓然一身,如今,我成为自己的兄长。
」
导演在本片呈现的色调与构图相当美丽,不过于刺眼的画面搭配恰如其分的朦胧美感,给予观众仿佛60年代的美好错觉,那是一个绝佳的影像氛围,看似不切实际充满距离,同时角色的疯狂热恋和心灵苦痛却毫不保留的贴近观众。
另外,影片有许多以圆圈开启或收束的画面,带有旧时代的复古调性,也如童话故事一样,叙述糖果色般的初恋。
除此之外,影片中街道的选择,铁塔映衬的画面和月台不舍的离别场景,提升了爱情属性电影的质感。
而对于历史的发展,相对理性的手法,忠实呈现时代背景,也是交代男主角心境上的成熟与蜕变,以及开启他对于理想的初步想像。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当中年的Paul在夜晚的桥上拾起一张希腊文的手札时,回忆起青春他与Esther裸身于夏日暖阳曝晒的床褥上,他教导Esther希腊文的场景,富有哲理性的对话带着情侣间放肆露骨的情话,如同两幕场景的白昼黑夜之差,在Paul心中依然是难以忘怀的青春年华,好似在世上有另一个与他相同身份,往事已经悄然离起,美好的只能在安静的黑夜里孤独追忆,不过,那样炙热精彩的经历过,不该是生命最美丽绽放的最佳诠释吗?
「但恋情仍完好,还需要什么友情?
」《那些年狂热恋情》(前译:追忆灿烂年华) My Golden Days (原名: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 )整体评价:8.5/10上映日期:2015金马影展、2016.04.29片长:123分发行公司:联影电影导演:Arnaud Desplechin主要演员:Quentin DolmaireLou Roy-LecollinetMathieu Amalric 帕布莉卡(www.pabulika.com)是一个围绕书影音的外语学习和外语翻译网站。
---一本书,一部电影,还是一段音乐 ♪ ♩ ♫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什么能触动你的心灵;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和你一样的人。
微信公众号ID:pabulika2014(书影音学外语)
微信公众号ID:pabulika-com(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官网:https://pabulika.com/
当到了中年的时候,我们被迫回忆起我们的青春,发现我们的青春只剩下的回忆和孤独时,我们也许会无所适从,也许会摆摆手欺骗自己说“算了,反正那些都已经过去了”。
Arnaud Desplechin 的电影《青春的三段回忆》如今正在北京电影节上上映,也在法国文化中心的排映日程上,于是对于这么一部有着新浪潮色彩的电影,小编决定还是可以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部电影的。
请输入图片描述正如片名所说的青春的三段回忆。
第一段回忆是Paul关于少年时期母亲自杀的记忆,那段记忆如蒙上了灰色的纱一样蒙上了他的眼睛,他离家出走,接触到了同性恋等本不该属于他本该接触的。
他始终是沉浸在母亲自杀的阴霾了,这也为他后来的恋母情结和与父亲的不和埋下了伏笔,三兄妹之间的关系也似乎变得有些特别。
这段回忆很快就结束了,时间很短,回忆虽短,但却如一把短刃一样插入了Paul的心脏,永远拔不出身体,永远都会隐隐作痛。
请输入图片描述第二段回忆则添加进了冒险和紧张的气氛,Paul在不经意间被朋友带进参加了一个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间谍活动(当时东欧还是在苏联控制下),他不仅冒着生命危险为间谍分子带去了钱财,还主动将自己的护照献给了他们。
如他所说“从此世界上多了一个我,多了一个双胞胎兄弟”,这个事情在主人公的心里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因此从此他在世界上不再孤单。
Paul年青时的叛逆和冒险,羞涩与大胆,勇敢与坚定都是这个年龄所拥有的优势。
叛逆似乎永远是青春片的元素,如Paul少年时所拥有的叛逆一样,这已经是主人公的特质了。
请输入图片描述第三段回忆也是占用篇幅最大的,相对前两段回忆的简短,关于爱情的回忆自然是青春最重要的部分。
当Paul在巴黎求学时返回到里尔时与Esther坠入了爱河,可是他必须还得每周回到巴黎求学。
他穷困潦倒,只能到处找青年旅社和好心人来提供住宿。
于是他与女主的爱情充满了别离与相逢,他们之间也用了大量的信件来沟通。
艺术化的性爱画面,讲究忠诚不讲肉体的爱情,探究爱与死的深度,两个爱的一个比一个深的年青人,在残酷的生活面前,他们赖以生存的只有爱情,这是他们活着的支撑。
法式浪漫的青春爱情,沉浸在信封的香气里,呈现在字字沉重的行间里,也存在于床上她念给你的诗句里。
最后尽管没有在一起,没了音讯,还是让paul在中年回到巴黎后对着老友大发脾气,去发泄,去倾诉他所有的青春,这也许是他让自己还记得有这段青春故事的唯一凭证了。
请输入图片描述电影中变换复杂的场景调度给电影增加了丰满度,女主对着镜头念着书信将思念灌入了观众的心怀,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也是Arnaud Desplechin的特色之一。
圆框式的镜画穿梭在回忆与对回忆的追溯中,导演在电影的技术层面可为下了很大的功夫。
青春的三段回忆,一段比一段长,不均衡的篇幅也是对我们回忆的正确表达,毕竟我们的记忆随着成长一点点的离去消散。
政治性的暗示表现了导演想要对叛逆的表达,女教授人物的出现与死去也是对主人公对女人依赖程度的增加提供了依据。
而电影的旁白除了更容易让我们理解故事,更是为了让我们与旁白站在一起,共同来进行回忆。
电影更多的是对于青春的缅怀,对于生活的回忆。
也许二十年之后,我们回首,发现只剩下了孤独,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又矫情又混乱
7.7 失衡结构,由杂乱碎片到完整记录,前两段仿佛如序曲叠加,家庭的阴影、友谊的消逝和柏林墙的倒塌统统都在第三段埋伏着,让人摸不清头脑的情感漩涡最终完善。风吹来一页页纸,一边由童年至少年再到青年随年月发展,另一边中年的往事追忆逆时间而回,最终仿佛前进与后退都汇聚在青春的一点,在结尾的凝视中自我达到了最高峰。
新浪潮拍的这么没活力没亮点,说好看的你们真心觉得有意思吗
这就是青春啊。
最喜欢青春期的邂逅,以及永失我爱的追悔莫及
法式爱情。
讲真,失望,前面所有的异域元素原来只是个异地恋的包装,讲大了天也只是我爱你但是对不起全世界还是最爱自己的故事,关键讲的也不好看,除了偶尔几幕闪亮了一下之外基本无聊死,虽然自己身上也有过一模一样的经验,也还是觉得看不下去,唉,忽然感慨了
如果片中主人翁的生活经历不能吸引我,那这是谁的青春回忆谁拿走,像我这种看《哈利·波特》长大的人实在无法理解那种荷尔蒙过剩的心境,而且这种带着浓厚新浪潮味道的电影简直看得人心烦。
补记。21世纪年度十佳之一,记忆的影像化表达,家庭、政治、少年的冒险、青年的爱情和努力,所有会议构成了我们自己
典型的新浪潮学院派,那点六七十年代的东西,玩的没玩没了。法国人要再这么捧着新浪潮留下的东西,早晚就是自寻死路,毫无活力可言。最严重的问题还是,法国观众仍然吃这套,明明就是用烂的老梗,还能博的一出眼泪来。
如流水一样挥霍的逝去青春,述说起来可能如流水账,但其中必有永驻心田的部分。有朝一日涌上心头,才是意义显露的时刻。用中国人的老话表述还是那句话: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段叙事量不等同 对人生作用力却相当 共同成就主人公青春期前后人格的主干 jeunesse的复古质感迷人极了/最后几镜 情话太美/时代转折 安然埋葬在青春里 就像用自己身份生活的男孩在另一半球去世 或是更早的 在电视播出柏林墙倒塌时 就确定地感受过了
2.5。很典型的法國愛情片,女主角也選的像碧姬芭杜,但法國青少年的愛情很毀三觀,不解。
刚巧赶上了导演见面场。想说,您还真是符合自己说的“重点是最后一段,三段回忆之间联系不大”,是根本就没联系好吧。
文艺味更浓,演绎的很自然,剧情不吸引
文艺片,调调很温柔,但是不太能领悟导演想传达什么。喜欢男主求学的经历,很笃定去追寻那个老师。
回忆的美好和爱的浓烈。第三段回忆爱的一段好纯粹。女主好特别,男主太养眼。书信的爱绵长。
-有没有人爱你胜过他的生命? -没有。
怎么感觉像莫迪亚诺的小说,淡淡的忧伤无法抚慰,彷徨踌躇漂泊无依。一生都是沙滩人,穿梭城市与世界角落的幽灵。
Bof...還行吧。某叔推薦,估計他是找到共鳴了嘿嘿ꉂ ೭(˵¯̴͒ꇴ¯̴͒˵)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