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遥望南方的童年

遥望南方的童年,The Rising Star Kindergarten

主演:易志兵,何伟欣,谢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7

《遥望南方的童年》剧照

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2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3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4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5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6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3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4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5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6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7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8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9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20

《遥望南方的童年》剧情介绍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于父母大都去南方城市打工,村中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儿童,小学教师易明堂(易志兵 饰)不忍这些孩子重蹈父辈的路,决定开办一所家庭幼儿园,教孩子们学文化,下岗的妻子(何伟欣 饰)当园长,初中生李响(谢媛 饰)当了老师。由于条件简陋,易明堂腾出家中祖宅做孩子们的活动场所。幼儿园开班后,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至,有的家庭连低廉的学费都交不起。陀陀因李响教育失当离园出走,李响很是内疚,她想报考师范学校系统地学习。秀秀的妈妈打工回来,女儿竟不认她,加之丈夫有了外遇,她伤心地离开了家乡。由于易明堂没有办学资质,乡里勒令他把幼儿园关闭。令易明堂心酸的是,这些留守儿童将来怎么办......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忘年成长营吸血鬼3:恶魔城契约夫妇冒险王留夏幼儿园警探2来自星星的少年靠废柴技能【状态异常】成为最强的我将蹂躏一切地狱少女丛林大反攻3浴血兄弟极速赛车手七月八月菜鸟老警第一季龙之战逆温牛仔裤的夏天2幸福的脚步克劳斯:圣诞节的秘密一件幸福的事求职保镖出包王女苦咖啡遇见自己战狼2一起深呼吸东北“大仙儿”布拉格变异巨蟒不能结婚的男人

《遥望南方的童年》长篇影评

 1 ) 真实到让人泣不成声的孩子们。

这种文艺片真的应该多一点市场。

真实两个字做铺垫,电影里群众的方言一出来就听得我想哭了,整部影片看下来我眼泪止不住的流,心疼老师,心疼学校,心疼孩子们。

片中无私的老师总是再为把教育坚持下去而努力,没有任何怨言,只是想让孩子们受到教育。

村子里的村民总觉得去大城市打工可以多赚点钱改善生活,但是一旦出去了就顾不上家了,在外工作让失明的奶奶一个人在家生活;把孩子放到亲戚家变相是另一种的寄人篱下;为了改善生活自己打工回来之后发现丈夫出轨,女儿也不认识自己了。

看起来这些事很荒诞但是却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甚至发生在很多家庭之中,真实到令人心酸。

好像生活就是这样,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是这种努力却好像总是不够,大家都在打工努力工作越做越多但是却让家庭出现了很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有时候当事人是真的没有选择,但是却让观者觉得很心酸。

大家都是一样的贫苦却又一样的挣扎。

片中的小男孩真的可以说是小影帝了,虽然村民的表现有点不自然,但是这不失为一个好电影。

嘲讽的是我是在得知演员片酬拍戏77天片酬1.6亿的新闻之后看的这部电影,现在想想有时候社会处处是讽刺。

大概不需要流量明星,只是多讲讲真实的故事,它所带来的看不到的价值却是无价的,而1.6亿大概可以带来几十次几百次这种无价价值了。

不知道是因为宣传还是其他原因,近几年这种题材的写实电影减少了很多,可能是不赚钱没有人投资拍的原因,但是钱真的无法衡量一部好作品,希望多一些投资商可以尝试投入各种题材,而不是让流量当道拿用脚写的剧本来糊弄人民群众。

回到影片,给我感觉影片的构图很漂亮的,大概是乡村植物比较多的原因,虽然苦,但是入眼可见的绿色总会给人一种生机还在的心态,相对城市里的高度建设发展,在城市里可以看到的就是夜晚的霓虹灯影了,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看古装戏的原因吧,一部分是服装建筑不同于现代的单调,一部分是场景的自然和美丽。

所以本片仅仅是从老师视角走的流程线,但是却很卑谦的让人觉得很舒服,如果我是老师,我一定不会像他那么无私,我只是个普通人,但是他却是可以成为偶像的角色,这是在浮躁生活里出现的一点希望之光。

这部影片里老师的形象太美化了,跳脱了人民群众的真实但是却不会有人讨厌,我们需要这样的人也向往这样的人,可是愿意成为这种人的人却少之又少。

我对本影片最满意的地方是他真实却没有强制喂道理的地方,仅仅只是讲述出在偏远山村里各个年龄阶层的贫苦生活,真的很好看,很推荐大家看,尤其是泪点低的人想放声大哭的时候,看这样一部好剧很值得。

 2 ) 遥远南方的童年

直到看这部影片才发现自己一直看错了片名,原片名或许呼应了片尾孩子们的悲哀的现状,而我看错的名字又或许可以成为另一种解释。

我是南方人,故乡也就一个小县城,周围都是村子,可就连我也无法准确了解到农村儿童的生长状况。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太过老生常谈的故事,可就是在这样更加朴实的镜头下,它却显得愈加动人。

说起来好像很遥远,这种故事又总是在大都市的霓虹灯下显现。

我感到很悲哀。

就如这个真实的故事一样,影片也显得那样渺小,可是这却又是目前我们国内虚浮的社会环境里最需要被重视的片子类型。

难道有一天我们连这样清新动人的片子也需要在未来遥望的时候,才会惊觉它们已遥远吗?

 3 ) 感谢网络,让这好电影不被埋没。

首先感谢互联网,让这么一部毫不起眼的小制作电影十来年后又出现在大家眼前。

看豆瓣标签是15届什么电影节的电影,同期的有集结号,投名状等如雷贯耳的电影,还记得当时电影院正在各大中城市疯狂扩张,当时我的城市里暂时还没有万达,大家都去金逸看,能去金逸办一张vip卡都觉得挺奢侈,尤记得每周二电影还半价,宝龙那家金逸好像还创下了业内观影记录。

那时真是电影业的黄金时代。

看影评当年的评论就是寥寥几篇,绝大部分还是近几年评论的。

十几年过去了,感谢互联网,让这么一部当时毫不起眼的小制作电影十来年后又出现在大家眼前,让一部质朴得有点粗粝的电影还是能绽放出它的光彩,赢得它该得的掌声。

我最感动的是电影的叙事的真实,平和,不炫技,不做作。

我想我如果在十五年前看到这电影,我不会觉得有多好,这不就是我们平时经历的普通生活么,够闷的,拍出来也够闷的,还是集结号,投名状来的精彩有趣。

可是,现在,当我想看看十几年前反映当时人们怎么生活的电影,我们能看到什么?

我查了下感到非常的难过。

除了那些商业大片,好像没什么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电影,落叶归根和盲山虽不同程度打上了当时的时代烙印,奈何那种生活离我们太远,太独特。

就是最近拍的反映以前的故事,也是不伦不类,隔靴搔痒,莫名其妙。

比如年会,李焕英(当然这都是完全不同类型的电影,也不好这么比较)等等都有些从前的故事片段,可是让人感觉就是现代的人穿上以前的衣服在演而已,找不到一点共鸣。

所以,不管这电影剧情如何,一开始的那种亲切感,似曾相识,回忆涌起的感觉一下子抓住我,让我不知不觉看完。

电影也有些缺点,有些地方有点书匠气,但那一众群演实在太棒了,不知道是导演调教得好,还是乡里乡亲演自己的事就非常自然。

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只是表示一下感叹。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都是被簇拥着往前。

当时的社会问题哪怕没有很好的解决到现在看看好像也渐渐得不算什么了,随着现在城里的移二代,三代成长,出现的是新的问题,新的感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

 4 ) 遥望南方的童年,未来难期!

这是一部极具人文关怀的电影,电影讲述了江西农村一个有着教育情怀的老师办了一个家庭式幼儿园的故事,折射出现实农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城乡二元经济问题。

这些问题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往往被忽视,但却是国家未来发展中的隐藏炸弹,非常令人担忧!

首先,我们来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根据我在网上找到的资料,201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97万,2016年这个数据是902万,而2013年这个数据是6103万,接近英国总人口,每五个儿童里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

而我在民政局上查最新的留守儿童数据时发现,得到的官方回复是“现行民政统治制度国统制【2021】22号中无留守儿童统计指标,此指标未进行统计”。

所以我们就目前有且仅知的数据推测,目前留守儿童数量依旧非常大,而且基础的教育资源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提升,除了网上有看到明星捐了“希望小学”外,关于留守儿童就鲜有报道了。

留守儿童获得关注的高峰期应该还停留在张艺谋1999年导演《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吧,20多年过去了,新时代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有变得更好吗?

2018年,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留守儿童的生活,那是我参与的一个官方合作项目——给武汉很偏远的一个郊区的孩子们上科学课。

那一次的经历我真的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而且因为我那段时间是连轴转,一直在各个不同的地方上课。

和城市里的孩子比起来,这些孩子非常纯朴,纪律性特别好而且会很主动地帮我收拾实验材料,说实话我真的特别感动,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他们有着超乎同龄孩子的成熟,而且有着不逊色的学习能力,但仅仅是因为他们身处的环境,导致他们无法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无奈地只能早早出去打工赚钱。

他们本该是一群可以有更好生活的孩子啊!

他们这么懂事只是因为从小父母不在身边,所以太缺乏关注缺乏爱了,他们只是希望能通过好的表现,让老师多注意他们一点,想到这真的太心疼了!

但你说那些离开孩子出去打工的父母有错吗?

其实他们大多也是被逼无奈,为什么呢?

这就要提到第二个问题——城乡二元经济发展问题。

我国还处在发展中阶段,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收入差距十分显著,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而这也是被国家所鼓励的,可以理解成大家都要为国家GDP做贡献!

但这种经济发展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外出务工的父母是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照顾自己孩子的,所以只能把他们留在老家给爷爷奶奶辈的亲戚带,然后自己承担起一大家子的经济负担,这样的分工从经济上来讲固然是最优的,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以牺牲下一代为代价的!

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有多大,这个应该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对吧!

父母位置常年缺失,爷爷奶奶辈的溺爱或者缺乏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都会对孩子成长起非常大的负面作用,再加上教育资源匮乏,这些留守儿童的未来可想而知!

那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可能要等到经济结构调整的那一天吧!

遥望南方的童年,未来难期!

 5 ) 此岸与彼岸

真实的中国,远比真实更真实;现实的乡村,远比现实更现实。

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存在着太多生存艰难的实证与人间苦难的症候。

青年人远走他乡,打工挣钱,家乡成为了遥遥相望的心灵彼岸,而以深圳为代表的南方是财富聚集之地,是养家糊口的指征。

悲哀的是,他们留不下也回不去,在此岸与此岸之间希望又绝望,沉默又喧嚣。

被抛下的,是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他们是社会上最为典型的两类弱势群体,却不得不相互扶持,甚至擦干彼此的眼泪,长大又变老,默默盼望着农历新年的到来,那是亲人回来的日子。

《遥望南方的童年》中的孩子是幸运的,他们有一个善良的易老师,可以教他们唱小白菜,可以给他们讲小马过河,甚至可以充当父亲的角色。

被这部电影深深地打动,不仅因为它朴实无华,饱含深情,还因为它唤醒了在我记忆深处沉睡已久的童年往事,有快乐, 也有悲伤,有欢笑,也有孤独。

脱贫不彻底,就是彻底不脱贫。

任重而道远,同志须努力!

 6 ) 如今遥望南方童年的孩子也长大了

小时候,妈妈嫌弃爸爸在家务农窝囊,挣不到钱,吵着让他去外面打工,爸爸就去了。

后来我读完了小学,妈妈说我长大了,把我送到了寄宿学校,妈妈也出去打工了。

每周放学回家是邻居大伯来接我,把我送到奶奶家。

奶奶说,乖晚上睡觉别哭,有爷爷奶奶在。

我从来没有为了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而哭过,唯一哭过的一次是他们在外地闹离婚时,分别给我打电话,让我在家别怕时,我躺在关了灯的房间,望着漆黑的天花板,回忆着模糊的童年有他们陪伴的日子,哭着睡着了。

后来我成了背井离乡的人,换成了他们在家,我也会打电话回家,说我快放假了,让他们在家好好的,别怕。

 7 ) 论人际关系

角色,视觉效果本来看了解说觉得是一部以平实噱头毫无剧情可言的电影,但抱着再看一看的心态点开原片。

结果开头就被带入感觉了。

就像电影有能量一般,十分舒适。

当然还是看人,画面确实不错,但最主要的还是片中绝大多数纯朴善良的人,当然还是有“一般人”的,能量的有无也是取决于此,所以有时我还是会快进的🙂(无任何其它意思,已经做的很好了。

按常规的话应该都是“一般人”)如果这样才会看了解析后再看两三分钟原片弃感觉这部电影是少有的人物比剧情重要的电影,甚至有没有剧情都无所谓(当然以前标记的电影也有过这种情况,不过剧情也比较出彩所以没总结出这一方面)又或许画面美也是一个原因?

即使是普通的场景也有看头,只能说导演的审美真不错。

毕竟也有画面比剧情重要的电影🤣不知到底是画美还是画中人美所以画美。

庄周梦蝶,蝶梦庄周拍到后面感觉没什么能量了,剧情多了反而不好,多事,还有装生气等等。

由于各种人的影响,原本看着有能量的人也没什么能量了。

这就是人际关系的内耗吧,所以我内向🤭虽然我觉得这部电影还不错,但还是不拍好一点,有些综艺也是如此

 8 ) 留守儿童的悲哀

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时代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城乡差距拉大的不仅是经济的差距,也是农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

如今我国的留守儿童数量庞大,这一群体属实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少年儿童处于成长成人的关键阶段,父母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

如果是留守儿童,父母在成长最重要的阶段缺席,我想孩子的未来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

往好的想,孩子懂事的早,也会更加有主见和思想,就像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往坏的想,孩子可能会产生三观的偏离,在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未来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极有可能会造成社会危害。

生而不养是不配做父母的,既然生了孩子就要有父母的担当和责任。

为人父母的责任实在是太重了,我之前也和一位朋友讨论过如果我没有那个能力去承担这个责任我是不会结婚生子的,因为这个责任不仅要有思想保障还要有物质基础。

就像《棒!

少年》里的小双和马虎一样,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在农村多的是。

这些孩子的未来不像小双、马虎有保障,他们的出路可能只有打工或务农,能够继续上学的很少。

我想原因有二,一是农村思想的局限性,二是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

当然不可否认,随着现在国家“教育扶贫”的深入发展,农村教育正在逐渐提升,但更重要的还是农民的思想要提升。

我很庆幸我的家人从小就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条件,小学四年级为了让我上学方便搬到了城里,小学、初中、高中都享受着县城最好的教育条件。

但老家和我同龄的朋友很多都是上的大专或技校,还有是家里供不起上学的费用只能外出打工。

有时候听我妈说起“谁谁家的孩子去打工了”总会让我感到悲哀又无力,与此同时我也很感激我的家人能够让我去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能够自主选择我的未来和人生。

电影是在江西拍的,关于江西其实了解不多,但我知道江西的“重男轻女”很严重。

我在知乎上关注一个问题是“女生,为什么要特别努力”,很早之前看过的一个回答,印象深刻。

大致就是“江西农村的女生在很小的年纪就要学会做各种家务,绝大多数女生在初中毕业之后就要辍学打工,挣钱养家了”,我相信这绝不仅仅发生在江西,在落后地区这种现象只会更加常见。

这样的新闻其实挺让人愤怒的,但仔细想想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我愤怒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在家里没有受过这样的委屈,直到现在我也不会做饭,家务也是想干就干,不用去考虑家里的经济状况,担心自己的未来。

我觉得女生一定要多见见世面,“穷养儿富养女”不是毫无道理,如果说女生的思想也只是停留在“嫁个好婆家就会幸福”,那我想这个女生的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吧。

所谓的新时代独立女性不应该只是经济独立,更多的应该是思想上的独立。

前些天听我妈说一个远房表姐准备结婚,因为她也就比我大两三岁刚刚大专毕业,我还很惊讶,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她的男朋友家里在十八线小城市有一套房子,还是破的。

我开始还很惋惜,后来想通也觉得大多数农村的女孩能有个这样的结果或许也不错吧。

留守儿童的未来会怎样发展我们不确定,但我相信会越来越好,因为这背后有千千万万个张玉滚、张桂梅......

 9 ) 见证者以及被见证者

下午去和我四爷坐了会,这是他独自生活的近十个年头,他一边做饭,一边和我感叹道,有时候他一个人做好饭,突然就不想吃了,他三个儿子家里18口人,没想到到老他一个人在生活。

我爷爷二十岁不到,亲手建设了我们村的小学,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小学,17年他过世了,同年这个小学被拆除了。

我爷爷一生英雄,到老,也不过是一个人在活。

我的外婆,生育了七个子女,晚年她一个人生活在村里,并且喂养了全村因为主人去打工,屋门深锁而无人照料的狗。

她身体一直硬朗,某一年寒衣节,我大舅回去探望她,她给她的大儿子做了饭,吃完饭,我大舅去厨房放碗,就这会功夫,等我大舅回来,我外婆坐在台阶上过世了,安详地就像睡着了一样。

我的邻居,七十多岁的老人,带着子宫脱落后的腐臭,挨过了三年才过世。

我所成长的村子,以前是十里八乡著名的大庄,现如今十室九空,只有几个无人看管的老人在苟活,是的,就如同我四爷我爷爷我外婆这样在苟活。。。

悲哀啊,真的悲哀。

可你能说这是他们子女不孝顺吗?

电影中坨坨双目失明的婆婆出现时,我彻底泪奔了,老无所依,少无所养,这不是个例啊,这是大把大把的现实,谁不信你来我村看看。

我的大奶奶双目失明后,每天在墙壁上刻着横条算日子,算她儿子什么时候会回来,这样一熬就是七八年,直到最后不到五十斤了。

今天请允许我说一句脏话,去你马币的城镇化,农村最后一滴血都被榨干了。

即便这样了,他们还在感叹,真好啊,现在的社会真好,我四爷说他一年有一千三的养老金,他都花不完。

是的,一年1300,他都花不完,社会可真好。

还有太多话,我说不下去了。。。。。

这电影真好。

但不包括最后那行恶心人的黑色字幕。

 10 ) 土地的颜色

我是在和菜头的博客上发现这部电影的,画面的质量和镜头运用一开始让我以为是地方电台拍的方言电视剧,但影片的头十分钟深深地吸引了我,那迎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不夸张也不煽情的情节、人物之间简洁而有张力的对话,使得画面质量等不足之处慢慢地淡出我的关注范围。

近一年来,诸如《画皮》《投名状》之流的大制作一次又一次地幻灭我对国产电影剩余的一点希望。

而这部小成本电影,却重新点燃我对国产电影的信心,至少我知道,还有良心未泯、想要踏踏实实做点事情的导演,在用电影这种媒体,替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发出一些呼声。

这部电影没有一个镜头是在江西农村外拍的,但题目中的”南方“却无处不在。

南方,村民、孩子的父母们打工的地方,成为一个缺席的存在。

它存在于如同李响那样的少年的梦里,存在于秀秀那样的留守孩子发出的问题里,存在于无数背井离乡为了生计远赴南方的打工者的生活里。

这不是那地理意义上的南方,江西在中国地图上已经算是南方了。

这是经济政治意义上的南方,一个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廉价劳力的南方,一个以压榨农村劳力以降低生产成本创造经济奇迹的南方,一个寄托着农民致富美梦的南方,一个让留守孩子失去父母、让夫妻分隔两地、让家人不能团聚的南方。

易老师的幼儿园是电影的主线,所有其他人物的际遇都是围绕着幼儿园的建立、发展、解散而出现的。

这个幼儿园的遭遇反映了许多农村现实存在的问题,比如易老师的同学、乡教办办事人员说到的,办幼儿园需要相应的条件,而且是硬性规定。

但这个规定很明显脱离了农村的现状。

先不说一个村有多少人能通过师范专业考试,就说那买车的四五万元钱,有多少人能出得起呢?

易老师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一千多(现实中真的有多少还要打个问号)。

他听说要好几万买部车时,他说了句“个买的起?

”(这买得起?

)。

轻轻一句话,其中多少辛酸。

没有政府支持,农民自办幼儿园,却不得不因为”不达标“而关闭,留守孩子们无处可去,只能像可怜的坨坨一样,坐在树下盼望父母早点回来,盼望有个温暖的家庭关怀自己。

看了这个电影,我真是很担忧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是敏感的,像坨坨那样在幼儿班被冤枉了却没有父母替自己说话,只能跑到树下委屈地坐着。

从小他们就知道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是长辈的累赘。

这样长大的孩子,怎能认为自己和别的孩子一样,是有价值的、是值得爱的?

他们又怎么敢像其他孩子一样说出自己的需要、肯定自己的情感?

他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把一切需要和情感藏在心里。

痛苦的不光是孩子,还有离家打工的大人们。

像秀秀的妈妈,被迫无奈离开孩子,回家时孩子连妈妈都不认得了,丈夫也另觅新欢,她不得不再次踏上去南方的旅途。

像文才,妻子撇下他和还在吃奶的婴儿跑了,他不得不将襁褓中的孩子托付给易老师,走上寻妻的道路。

可是找到了又能怎样?

妻子会跟他回来吗?

回来了就不会再跑了吗?

无辜的孩子何时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电影有一些美化易老师这个角色的地方,还有一些也许是为了通过审查不得不做的妥协。

但在中国的大语境下面,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在假大空横行银幕的今天,这已经是很有良心有勇气的作品了。

出于工作需要,我也曾访谈过一些打工者,曾与他们一起欢笑、感叹、忧愁、流泪。

但与这部电影比起来,我感到自己做的还是太少,太浮躁。

这让我觉得羞愧。

我深深知道做打工者题材是如何不易,将之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更加不易。

为这部电影,我向导演易寒致敬。

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片子,需要像易寒这样的导演,让我们看到浮躁虚假的空气底下,土地真正的颜色。

《遥望南方的童年》短评

我想说糟蹋了,但又恐惧于一种ZZ正确的压迫…怎么说呢,希望导演真的出于情怀,而不是某种投机取巧心理下的粗制滥造糊弄了事~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作为一个没上过幼儿园,被老师带着同学一起孤立的留守儿童来说,我到现在都不会想回去看看。的确是不断去治愈童年,但希望会有人真的愿意并且有能力去保护童年。

8分钟前
  • 九莉
  • 还行

纪录片风格的剧情片,中国农村一线模样的实录,演技生僵尴尬却很投入(相比《村戏》),可谓原汁原味,比之更偏艺术风格的《一个都不能少》《孩子王》《那山那人那狗》《我的九月》《伴你高飞》有更近的贴切感,却也失去了如《四个春天》一般的记录实感。成片的评分很高,大概是勾起了许多人对农村的回忆与记忆,但冲击力却并不负9+的盛名。

13分钟前
  • 妍春
  • 推荐

一种心绪,总会在每天清晨打开,成就了我们追求希望梦想,有一种意境,总会在晨风吹拂中,让我们领悟到人生的坚强。

15分钟前
  • 筱筱
  • 较差

1.07年我也才9岁,应该是在易老师的小学课堂里呆若木鸡。后来村小被撤,很多老师本来也没资格证,一些老师都回家种田了。感谢我妈,在6年级的时候送我去县里读书。感谢知识,感谢自己没放弃自己。2.至于前两天做梦还梦到那个水泥房学校呢~~说来也奇怪,都是些长大后的事情,可是都发生在那个村小里。3.只能说里面的一个个小人物都太真实了,真实滴让我想起我们村的某人某事~~早孕的女孩子,离婚的夫妻。4.而深圳,显然已经成了某种符号。以前是广州和东莞。我姐姐就是厂妹。5.看评论说我们这个社会坚韧,我们这个民族伟大。不是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太多苦难了。

20分钟前
  • 大胡子
  • 力荐

一部受人尊重的良心作品,改开40年如此翻天覆地的社会剧变,没有产生伟大的文艺作品真是文艺界的耻辱!

24分钟前
  • HHL
  • 力荐

年纪越大,越来越看不得老好人,自己活得太苦了,跟着她的人也会很委屈。

26分钟前
  • 此处是吾乡
  • 力荐

底层无声的呐喊 为什么还要生孩子?

28分钟前
  • 深情的艾老师
  • 推荐

易老师真的是活菩萨啊,师母虽然嘴巴快但是心里暖啊,毫不犹豫抱起孩子那一刻就是菩萨心肠!这个电影里还让人看到小时候看到的各种大人的世界,哪怕他们的只言片语;用如今认知的我来看,很想搞清楚那样的人性和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31分钟前
  • Lucifer
  • 力荐

易老师是十分好心肠的人,妻子是真的嘴硬心软,在易老师面前抱怨赔钱,做不下去幼儿园,转头就去小朋友跟前摸摸孩子,关怀备至。不知道我会不会成为这样的好人,有这样坚强的心。

36分钟前
  • 春山
  • 力荐

get赣南采茶调一首

39分钟前
  • K
  • 还行

一代一代的留守儿童……

43分钟前
  • MHK
  • 力荐

可惜这样的幼儿园会被官方叫停!

45分钟前
  • 咖喱牛腩饭:)
  • 还行

纪录片般的质感

48分钟前
  • 小楼一夜听春雨
  • 推荐

???一个网大打到9.4分,你们对电影的要求是有多低

53分钟前
  • BATIGOL927
  • 较差

拍的镜头不够抖

58分钟前
  • 飞碟熊二
  • 还行

胜在真实,跟很多同类型题材作品相比,没有加入太自以为是的臆想。跟爸妈看的,大家观感相似,作为北方农村人也很有感触。

1小时前
  • 还行

师母也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好人哪

1小时前
  • plumage
  • 还行

2019年全面脱贫的最后一年,10多年前的电影里的一幕会不会不再出现?

1小时前
  • 豆瓣酱
  • 力荐

足够质朴和直接 强过任何自以为是的设计和夹带私货

1小时前
  • star
  • 还行

不明白分为什么这么高。。

1小时前
  • windclover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