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一百分钟的电影,让我想起了热血沸腾的大学游戏时代.找工具,打道具,找通道,进入通道.找工具,打道具,找通道,进入通道.找工具,打道具,找通道,进入通道.找工具,打道具,找通道,进入通道.见到光明,走出迷宫,得到营救.
《海神号》是部不挺不错的电影。
为何媒体怎么能拿它与《铁达尼号》来比呢?
就只因为它们都是以海难为背景?
要知道,两部电影的主要题材都不一样。
一个是爱情人性的故事,一个则是名副其实的灾难的故事。
在和平影都IMAX剧场看的POSEIDON非常的震撼.主要是那个大屏幕,足有两层楼高,以及环绕立体声在进入电影院之前,不晓得是讲什么的原来还是说沉船的.男主角很帅很MAN,有勇有谋,当然还有好身体说不上有多大的意义,多大的感触很不错的画面,紧凑的剧情...有多少BUG,就不说了看电影时,有嘘唏,有笑声想死的却没死,善良的好人却被人抛弃ANYWAY, 不错的消遣片但需要一个很大的屏幕和很棒的音响希望没有做广告之嫌
两人互相帮助,舍命相救,假若他们是恋人,即有一颗银子般的心;假若他们是亲人,即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假若他们是陌生人,即有一颗钻石般的心。
一 前奏在前去影院观影之前,仔细查阅的许多方面的信息和资料。
静观事态发展,暂不贸然决定是否掏钱。
结果发现,无论是《看电影》杂志上不高的评价,以及北美票房的惨败,都表意:贬,略胜于褒。
或许我们大家都更易于发现他人的缺陷,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出色的批评家,或许我们总爱对一部片子挑挑剔剔抑或抬高要求。
我们期待着《泰坦尼克》的翻版,我们期待着延续《后天》和《完美风暴》的惯有传统及成就,我们期待着荡气回肠的感觉和坐过山车似的刺激…或许我们不必对这部翻拍的片子要求太高,或许我们不必给导演组沉重的压力,或许我们可以少去计较那单纯的意义…因为我看来,特色,才应该成为新《海神号》立足的根本。
而后,还是去了。
海口的暑期档就这样在沉寂和无味中涣散地拉开了帷幕。
《海神号》的映厅里,充溢着由高考而获得假期的同学们幼兽般的气息。
银龙专门为《海神号》的上映改进了音像设备,企图给人不一般的感受。
在黑暗到来之前,望了望手表,九点半整。
二 开篇及灾难的引入影片在极其正常而无异的气氛里拉开了帷幕。
镜头从水下拉到水上,紧接三百六十度充满立体感的旋转,以跑步男子做线索,拉伸到14米船体全貌的呈现。
背景音乐充溢着神秘而圣洁的气息,衬托出航船的壮观。
新年舞会和谐温馨,觥筹交错。
几位影片主角悉数登场。
不过,似乎影院中的各位对于这些都不很重视。
身旁男孩不耐烦地嘟哝:怎么海啸还没来啊?
这才发现,对于震撼感的期待,成了大伙观影的主题。
孤独是可怖的。
影片运用老教授心情不顺、孤独地走到甲板作为高潮的引入。
果真,当他准备投海自尽而跨上护拦时,一轮美满的圆月之下,多了一道由汹涌波浪构筑的横线。
这个场面的色调设计应算较佳。
唯美之至,且极能引人产生莫名的恐惧感。
此时,看了看表,九点四十六。
从影片的开端到灾难场面的引入,总共只用了十六分钟。
一方面,这使影片消却了史诗性和出众的情节表现力;但从另一方面看来,影片能够单刀直入而缺省拖沓,及早抓住观众观影的兴趣和和情绪趋向,不能不说也是一大特点和胜点。
同时,这似乎也正符合上文提及的那位性急的男孩的想法、也许也是许多观众观看灾难大片的初衷。
尽管时代在变迁进步,警报已然迅速地响彻大厅,然而人类的力量却依旧渺小。
巨浪形成一个大口的形状,正仿佛是我们啃食新奥尔良鸡翅一般,从侧面吞噬了巨轮。
倾泻而下,壮观的瀑布一般。
人类 Vs 自然——14米 Vs 56米。
沙漠的伟力与沙砾的智慧的拼争。
简如我们挑逗蚂蚁一般,自然摧虐着人类。
短暂的十余秒钟过后,人不成人,船不是船——而遭倾覆成为了漂浮在海面的一张巨大的龟壳。
血如全涌过后是数不胜数的尸体。
似乎所有的金属材料触碰都必遭电击。
黑人船长故作冷静,但他讲话的底气与影片开头时相比早已大大沉降。
三 影片主人公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情感表现那群充满热血的人儿,那群求生欲望强烈的人们,那群个性鲜明的人们,那群充满爱的、可爱的人们…更重要的是:那群陌生人。
如果说他们之间构筑了友情。
对,不全对。
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在踏过那道“天梯”的最后,老教授生生地用皮鞋将朋友踹下了深渊。
不怪他,也不怪向他发出踹人指令的约翰。
有理由相信那自由落体的先生之灵亦会原谅。
当求生的欲望和友情的高洁折磨着教授受伤的心灵、而又无可得兼之时,他心中的那杆秤最终倾向了生命的保全。
不奇怪么,对么。
而《泰坦尼克》达到了出众的爱情意蕴,本片显然不重蹈其辙。
爱情在片子的设计中略显渺小。
故影片缺省了催泪的效果。
亲情在影片中则成为与爱情相照应又互抗衡的情感。
表现得最为明显的部分即女儿珍妮佛对于父亲及男友的情感交替。
父亲是高尚的,他升华了亲情,但他没能保全爱情。
珍妮佛终究放弃了对于追求浪漫而忽略现实的男友。
倘若这对亲情的表现尚显淡略,科纳和母亲的水下对话则显得格外神圣。
由母亲的嘴型中可以读出You must be strong.的话语,平淡中震撼着脑海,心与心纯正的交融。
无论对于文学作品还是电影而言,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和不同特性的塑造始终是一大难点。
而在我看来,影片任务形象塑造的最低档次,即使观众在观影前便可根据演员的知名度评判谁将葬身。
归总而言,《海神号》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并不算特别成功,但可以说是中归中矩。
死者分三类,首先便是诸多群众演员如同蚂蚁般遭摧残而死,只是作为影片故事发展的大背景;而接下来的两类莫过于重于泰山的死及轻如鸿毛的死。
在表现人物必然的死亡之时,影片不加过多的渲染而自然引入,正反形象设计分明而缺省悬念。
综上,本片的情感基调侧重于表现人类面临灾难的乐观勇敢,以及强烈求生欲望和对生命的激情。
在我身旁的两个女孩,如我,最低沉的情感仅是沉默。
映厅里寥寥流泪的人。
不奇怪么,对么。
四 影片情节设计为逃脱险境,这群习惯了城市的霓裳羽衣的人们被迫走上求生的历程。
他们不断强调着一句话语:向上走!
也确实如此。
千枝万叶并未在仅仅90分钟的影片中衍生。
只是不停地闯过一个又一个拦截生命的鬼门关。
节奏非常迅速——以致于善于计数的我都没能数清楚他们究竟闯过了几关。
这样的设计很实在,突出了逃生的主题。
而导演似乎没有注意到这样的设计而带来的对白上的匮乏。
少是一方面,即使如此也并非不可,而关键在于精与否,即能否和影片主题及形象塑造产生共鸣和契合点,而本片设计的对白的必要性——只能说尚待商榷。
总的来说,影片情节设计介于苍白无力和惊心动魄之间。
印象深刻的场景出现在聪明的小男孩科纳在千钧一发之际拧开了螺丝钉。
当“啪”的一声响彻映厅,掌声的爆发成为必然,为众人的激动而感动。
五 尾声在影片的最后,终获解救。
不奇怪么,对么。
男士向天鸣枪,构筑成美丽的橙黄弧线。
“不知道的,还以为放焰火呢。
”身边的女生用浓厚的北方口音说道。
久了的压抑,声音有显大。
引得身旁的观众都微笑起来。
背景仍是一轮明亮的圆月——哦,也许你会注意到,这个背景,在海啸到来时,曾经出现过。
http://bokai.yculblog.com/http://9.douban.com/subject/9006328/
听这电影的名字,我就猜到跟《铁达尼号》应该是一种类型的故事情节,果然没错。
不过,这部片子跟《铁达尼号》相比实在是不怎么样,尽管后者也不是非常有余味。
首先,影片开始没多久就进入了事故状态,几乎整部片子都在讲那几个人逃生的过程,对于人物刻画的笔墨稍欠了一些,因此对几位主人公的性格铺垫不是很到位,人物形象不太丰满。
再者,影片只有90分钟,对于这类片子来讲,时间稍显短了些,结果当然是匆匆收尾,让人觉得少交待了些什么。
其实这种美国灾难片已经拍得很多很滥了,该片完全没有新意,且又没有什么亮点,票房不好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不怎么精彩的片子当中,也可能会有一点两点的可取之处。
我个人觉得《海神号》中的人物刻画虽然不怎么出色,但是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特色,它不像许多电影里面那样把人物刻画得非是即非。
回想一下,我们都会发现很多电影里面都会将坏人和好人分得很清楚,刻画得很丰满很有棱角。
这是艺术高于生活的一种表现,但是与现实生活是有一定差距的。
而这部影片,许多人物都有两面性,即使是最核心的主人公,也是如此。
带领大家找到出口逃生的迪兰,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带走更多的人,连曾经调过情的少妇他也据实告知自己并不认为能带他们一起走。
这个时候我会直觉地认为他是个自私的人。
接着,在电梯口面临两个大男人吊在下面的险境,他大声呼喝老建筑师用力甩掉脚下的服务生小伙子。
于是我们看到了那残忍的一幕……但是看到后来,他处处帮助别人逃生,甚至奋不顾身留在后面援救小男孩,我终于能认识到,他之前的行为并不是自私,而是出于实际考虑。
这样说起来,本片对人物性格的处理上面,还是比较写实的,或许导演就是想描绘现实中的人性和人情关系。
iMAX的超大银幕还是名不虚传,不过影片略逊一筹,不如《完美风暴》。
只有片头部分和海啸给人以震撼。
如果没有老版的《海神号冒险记》,或许这个新版的《新海神号》还算不错。
但是我对这一点有些怀疑。
电影开始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豪华游艇的全景,镜头围绕游艇旋转,其间还突出了正在船上跑步的男主角。
这段场景一看就是电脑动画。
更糟糕的是,我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在(非动画片的)所谓的大片中看到数码味这么重的画面了。
我都开始怀疑这是迪斯尼拍摄的动画片,就算从船上跳出来一只3D动画的嚼舌驴子我也不会觉得吃惊。
之后,新版中最抢眼的镜头是巨浪。
在老版中,这个场景只是通过船长的望远镜看到的。
而在新版中,却通过电脑特技制作了一个完整的巨浪。
同样,我非常确定这是电脑动画,而且又一次怀疑该片是来自迪斯尼。
据电影的导演Wolfgang Petersen说,他们本来打算是租一个大水槽来拍电影的外景,这首巨船。
然而由于水槽的时间不合适,所以他们就改成了电脑动画。
至少可以由此看出,现在这糟糕的电脑动画并非该片的首选。
让我告诉你,老版的《海神号遇险记》是如何拍摄船上的外景的。
该片改编自Paul Gallico的同名小说。
Paul当年乘坐“玛丽皇后后”游艇横渡大西洋的时候遇到了风暴,当然不是《海神号遇险记》这样的巨浪,但是也让他很难受了。
他由此得到灵感,而写作了《海神号遇险记》。
老版的《海神号遇险记》的外景全部在真正的玛丽皇后号上拍摄。
翻船的镜头用的是近两米长的玛丽皇后号仿真模型。
所有搭建的舱内场景都是模仿玛丽皇后号。
所以,就算态度不能决定一切,也是非常重要的。
Wolfgang在讲述《新海神号》时,强调这不是翻拍,相比是不愿意这部电影被拿来与经典的老电影作比较。
他同时强调,老版本的电影不够真实,他们针对真实性作了修正。
在我看来,这电影最主要的修正是主角的身份。
老电影中,带领大家逃亡的是一个牧师。
而在新版中,领导者变成一个曾作过消防员的前纽约市市长。
既有救灾的能力,又具有领导才能,确实是要合理一些。
然而另一方面,人物性格却被大大的弱化。
老版的十人逃亡小组中,至少有九个人的性格非常分明。
而在新的这个版本中,别说小组人员有几个,就连最主要的角色,我也没有太明白他们的个性。
更糟糕的是,老版中不同人物、不同人群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人性、人类命运的思考,也荡然无存了。
这使得这部电影沦落为单纯的动作片。
不过必须说明的是,Wolfgang Petersen曾经是非常优秀的导演。
他把这部电影和《Das Boot》《The Perfect Storm》合称为他的海难三部曲。
而观众绝对不能因为这部《Poseidon》的劣质,而去估计《Das Boot》的质量。
如果我是Wolfgang,我绝对会避免把这部《Poseidon》和《Das Boot》一起提起的机会。
IMDB得分5.6(11943人投票),我打5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正好是我被抑郁症折磨的那段日子,老爸特地到长沙陪我,某个下午去和他一起看的。
那是第二次在王府井那里看电影,老爸选这部片子的理由是:灾难片会让人觉得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美好。
但是看完了我们都觉得……呃……花几十块钱看这么个不是很值……我最投入地看的地方是父亲为了救女儿牺牲掉自己那里,一向对父女感情描写没有任何抵抗力的我,狂感动了一会儿。
然后点点点,点点点。
看完了我们走出电影院。
一直无语。
直到过了很久老爸才说:呃,所以说,看到他们,我们应该很知足了。
你还抑郁什么……我说:呃……我觉得用看电影的钱吃顿饭会更好……
记得有个朋友在国外遇上飓风,问状况时说的是这个词生存本能人人都有,可是逃生技能呢也许像这种天灾我们遇到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大家只是把它当成了灾难片来看,但是我想其实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想告诉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逃生意识与技能火灾,煤气中毒,海啸,台风,飓风,包括非典,禽流感,猪流感,口蹄疫。。。。。
每天都在发生,我们都准备好随时迎接了么不能再逃避了,该去学游泳了首先练憋气!
看过了Poseidon(海神号),感觉一般,保持了好莱坞的一贯水准,套路也是好莱坞式的。
此片是翻拍片,虽然没看过原版的,但很是佩服原版的导演,在当时电脑特技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拍摄灾难片,要克服很大困难的。
新版的Poseidon的导演是Wolfgang Petersen,曾导过 Troy,The Perfect Storm, Air Force One 。
影片简洁的交待了本片的几个主人公,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当然,有几个会在逃往之中丧命)。
很快,船长就发现了那股巨浪,这浪可以说是“前无古浪,后无来者”,“遮天掩月无穷大”,不费吹毁之力就把巨轮推了个底朝天。
不过本人一直有个疑问,现在科技那么发达,这么大的巨浪都不能预测到么,就算船只在出海前没有预测到,那在海上巨浪已经形成了,也还是不能探测到么?
先不管这么多了,反正是很点背的一船人遇到了它。
然后主角们隆重出场,因为不想被困在船里等死,不顾船长阻拦,找出路去了。
一行人包括一个赌徒,前任纽约市市长,他的女儿及女儿的帅男友,一个服务员,一个老头(没注意是干什么的),一个女偷渡客,一个单身妈妈和她的孩子,一个酒鬼(后来才出现的)。
在找出路过程中,那个服务员先死的,他把生还的机会让给了他人,自己却掉到电梯井里先摔死,在烧死,最后被飞速坠下的电梯砸死。
然后是那酒鬼,因为讽刺前市长,激怒了老天,被突然掉下的机器砸死,并葬身火海。
第三个死的是那个偷渡客,在潜水游到安全地方时被东西钩住衣服,溺水尔亡,偷渡失败。
最后死的是前市长,为了关掉唯一的出路螺旋桨,在安到停转的按钮后溺水身亡。
最后,剩下的人从螺旋桨口逃了出去,并幸运的找到了一个救生筏。
满满的一船人,活命的才有六个人,惨烈程度远大于Titanic。
Poseidon算是一个中规中举的娱乐片,情节安排紧凑,顺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是缺乏新意,步入了灾难片的俗套。
我唯二记忆犹新的是白胡子老头是不是gay以及人窒息以后还能不能伸手摁按钮
很久以前看的,也就看个特效。
尽管很傻,但是很刺激....
后面比较精彩 看多了 其实也没什么了
前半段交代戏看起来很没意思,海啸一来一切都精彩了,都快赶得上《泰坦尼克》号了。好莱坞的美工怎么这样了得?那艘船是真船还是道具?太彪悍了···还有那恐怖的海啸,看起来还真是吓得死人···
什么东西?现在我只记得压电梯那小伙了。
应该拍长点的
能把灾难片拍得如此波澜不惊味同嚼蜡也不容易啊!两颗星献给途中不幸死去的三位倒霉鬼!
2007年1月在长沙买的DVD
泰坦尼克号200分钟,这片100分钟都不到,这天差地别的制作和宣传,以及导演级别相差甚远,如果非要对比的话,不如去重温泰坦尼克号。这片很好看,从头到尾毫无尿点,节奏很紧凑,上位上涨,争分夺秒的逃生,电梯里,隧道里,纵身跳火海,各种逃生都描绘得很好,父亲为了女儿和男友选择牺牲那幕很感人,这个男友有点废,迪兰是条真汉子,没有这个领头人的话就是团灭。不喜欢迷雾那种努力换来失败,不努力换来成功的灾难片,很喜欢这种努力换来成功且附带牺牲的灾难片。那个咪咪很大的埃米罗森很好看。
几年前看的,动作场面都很直接,当爆米花看啦 @2017-04-11 02:13:15
比起《泰坦尼克号》真的逊色太多太多太多了……
看特效可以的。
简评:新海神号惊心动魄的灾难之旅。剧情:超豪华邮轮海神号在新年的钟声即将响起时,孤独航行于北大西洋上。与此同时,大西洋底的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继而掀起足以摧毁万物的滔天巨浪。面对死神的威胁,人们当何去何从?类型:灾难片,沃尔夫冈·彼德森执导,马克·波托塞维奇、保罗·加利科联合编剧。影片翻拍自1972年经典灾难片《海神号遇险记》。表演:乔什·卢卡斯全程表现优异,硬汉库尔特·拉塞尔本作继续铁血柔情,最后那段水下关开关很精彩。其他:影片灾难场景相当逼真震撼,全片除了开头很短时间的抒情惬意外,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气氛中。两大男主人公刻画得非常成功,形象立体而饱满,同时对于生死关头的人性描写也十分到位。观感:泰坦尼克号和新老海神号告诉我们,旅游还是坐江轮挺好。。。
我就记得我看过……优点是紧张氛围的营造,缺点是不逻辑。PS:男主堵在螺旋桨那的音效要仔细听哦。
看来游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
很不错,情节紧张环环相扣
人人都爱灾难片
以前觉得很赞现在看却觉得只是一部普通的灾难片了,应该是心境不同了吧!
话说,还是勇敢的有担当的男人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