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梅拉岛
La Gomera,吹哨奇案(台),吹哨解密(港),Les Siffleurs,The Whistlers
导演:柯内流·波蓝波宇
主演:弗拉德·伊凡诺夫,卡特里内尔·马龙,罗迪卡·拉泽尔,阿古斯丁·比利亚龙加,萨宾·塔布瑞亚,István Teglas,Cristóbal Pinto,Antonio Buíl,乔治·皮斯特拉努,David Agra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法国,德国,瑞典语言:罗马尼亚语,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19
简介:警察克斯蒂带着任务前往戈梅拉岛,打入黑帮学习口哨暗语。然而当他回到警局之后,昔日的同伴却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到底是谁被策反?又是谁在泄密?在表象的忠诚与信任下,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尔虞我诈中,竟然还蔓生开来一场浪漫又富有幽默感的爱之博弈,且看有情人能否终成眷属?罗马尼亚导演波蓝波宇玩转剪辑,五彩缤纷地为观众呈现一出..详细 >
#72nd Cannes# 波兰波宇风格突变作品,保留了极简主义手法的警匪类型片,罗马尼亚式的冷笑话和极简主义的处理方式在影片中仍然存在,不过无论是镜头调度还是剪辑节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度印证了我之前的判断:罗马尼亚新浪潮已经终结了。跟波兰波宇的名作《警察,形容词》其实有连接(弗拉德·伊万诺夫扮演的角色)。影片中有不少迷影段落,直接引用《搜索者》和《一个警官的控诉》,致敬《精神病患者》。而警匪片必备的枪战戏则发生在一处电影布景里(目测是罗马尼亚城堡制片厂的布景)。此外还在许多场景里借用了不少黑色电影的布光方式。拍得非常简练,比起剧本来还是没那么精致……
女主加一星
3.5,有一些抢眼的拼贴趣味,比如夹藏私心的歌单和对传统noir元素的再加工,特别是多次反转结构加上对现代媒介控制的影射,使其在常规间谍片外壳下发散出无穷深意。章节体叙事颇有韦氏风范,不足的是焦点过于分散和跳跃,迷影符号汇入则让这个地域感强烈的故事被架空,成为有些飘忽的概念载体。结尾感情戏像是无处落脚后打出的安全牌,反倒与全片荒诞、幽默的气质相违。当然,作为罗马尼亚新浪潮中的异类分子,波蓝波宇仍是少数值得让人期待的那一小撮。我理解他风格转向的野心,也希望他下次收敛起表面功夫,拍出更具时代穿透力、足以被封为“经典”的作品。
观于纽约电影节。为了一门口哨语言而包装出了一个警匪故事。口哨语言果然很出彩,警匪故事果然很陪衬
缺点梗
如果再早出生个几十年就很厉害的一部电影,放现在看只觉得文艺复兴,陈词滥调。
十分令人费解的口味……
哈哈哈妈的还真是新加坡旅游宣传片,怪好玩儿,LB上有人说波蓝波宇开创了新的类型linguistic thriller,我笑炸。这种时间地点都跳跃、中间还散布着无数小线索的电影不多看两遍还真理不顺情节,地点还要依靠语言来辨别,but who the fuck cares,嗨就完了。
戈梅拉岛,风情旖旎,错综迷离,难免会想起同为去年戛纳主竞赛的《南方车站的聚会》。让人疑窦丛生的摇摆双面派,我们中出了个叛徒。哨语这玩意太奇妙了!突如起来的中文十分出戏,一开场便高声奏响《The Passenger》旋即激起我兴奋期盼的神经!终于有机会听到Sabin Tambrea讲罗马尼亚语!灰黑高领禁欲系毛衣暖男,大银幕首度见到高大帅气的猫系男神傻宾,一本满足!(¯┍¯)片尾新加坡滨海湾电子光束树配搭圆舞曲大赏大呼享受!《蓝色多瑙河》、《花之圆舞曲》、《拉德茨基进行曲》、《法国康康舞》……再加上多番出现的奥芬巴赫《船歌》,波蓝波宇这回的音乐用得玩味十足!
最后安排在东欧电影片场的戏:“演员”尽在警察摆布的摄像头(摄影机)监控下,一场激烈枪战动作戏已被拍成。所以可以一枪杀死导演了,因为警察早已成为最好的影迷,“现实”比电影更生动的世界里,他们大声宣布:导演已死。 //所以,所有的问题都是语言的问题。波蓝波宇转向类型片的创作显然是为了从原本严肃的自我影像序列中寻找出路,因此他才为这个语言已被权力高度侵占和控制的世界(《警察,形容词》)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并愿意给予使用它的人们一个浪漫化的结局。
真“郎在对面吹口哨”。看的西部片是《搜索者》吧。了无影像造型的思考。
艺术导演总有一部「转型商业片」是拿旅游地经费攒出来的吧?跟赫尔佐格那个《盐与火》一样十三不靠。超模和歌剧倒是洗眼洗脑
一炮钟情?哈哈哈哈哈哈😂又是歌剧,又是交响乐的,让谍战片又上了一个档次。
7.0
2019欧盟电影展。事实上波蓝波宇将「黑色片」类型极度消解与游戏化,当故事讲到一半突兀得出现了「导演看场地并被杀」的情节后,无论是在电影片场设埋伏,还是两场「看电影」的戏中戏,导演不断出戏得「打搅」观众们的「设身处地」感,最后新加坡的「音乐秀」以及字幕结束后画外音「感谢大家收看,我们每晚都会举办活动」简直神来之笔。
你以为在演西部片?音乐你又赢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很成功的商业文艺片,叙事节奏很快很紧凑几乎没有废镜头,以人物打散的多幕式推进形成互文,还用画中画、和惊魂记类似片段来致敬老片,以及古典配乐巧妙的切入,让这部双面间谍片有了别致的趣味。看完想学哨语有没有!
罗马尼亚类型片,可整个质感就特传统政治片(不包括结尾,结尾的土味程度直逼《山河故人》……),男主角的型儿说是演的克格勃也完全不违和。导演是拍政治片出身的作者导演,以后可以关注下他别的作品
繁多人物支线加上数次缺少必要铺垫的转场,则使得剧情紧迫感被稀释,节奏略显跳跃和失控。
一个混黑白两道的警察,一个无间道黑吃黑的故事。无处不在的监控和无人能懂的哨语形成鲜明对比:肉体可以监控但思想无法控制。影片无时无刻不带着黑色幽默和迷影致敬,或许是自嘲或许是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