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1分陆毅1分 前朝海军殉国将士1分 恰逢今年特殊时期多事之秋看这电影别有激荡回肠 再给2分 电影叙事过于简单单调 与其说是叙事不如说是拼凑 减去1分 严重跑题 名为甲午海战实则痛诉满清腐败 丧国失地 再扣1分 海战全景类似模型大战?
历史重现也是漏洞百出 再扣2分 本着一腔热血看完这部拍的稀烂的电影 给你3分就算是题材给导演留了个全尸吧
在《1894甲午大海战》之前关于甲午战争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但是在不断更新挖掘并被证实的史料浮出水面后,很多影视情节被视为有严重的历史错误。
所以,《1894甲午大海战》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之前的甲午海战影视作品纠正历史错误。
这一点上在影片的最终成品看还是看到非常明显的改进,尤其是之前流毒甚广的实心弹与开花弹区别的问题,刘步蟾翻案的问题在《甲午大海战》中都得以正确展示。
当然,《甲午大海战》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与历史严重不符的情节,这些情节也会大大地误导对这段历史不甚明了的观众。
不过笔者能力有限,而甲午战争是我所看过的最为错综复杂且谣言满天飞的一段历史,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奏请创办福建马尾船政学堂的不是李鸿章,而是左宗棠在影片的开头,中堂大人义正言辞、慷慨激昂地在朝廷申请创办船政学堂培养海军人才。
李鸿章虽是洋务重臣,但这件事在影片中表现得略有夸张。
船政学堂由左宗棠奏请创办,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
而在电影中,奏折上的名字第一个成了中堂大人的了,左宗棠和沈葆桢排在其后。
当然这不是什么大毛病,李鸿章本来就很支持船政学堂的创办,他的名头比左宗棠和沈葆桢要响亮,排在前面更见分量。
二、伊东祐亨和东乡平八郎与北洋海军管带们并非同学东乡平八郎到英国留学的时候是被拒绝进入海军学院的,因此他只能进入商船学校——泰晤士航海训练学院,但这所商船学校是按照海军军官的标准在培养商船船员的。
至于夏雨扮演的伊东祐亨的学习经历:江川英龙的学校学炮兵,后入胜海舟的神戸海军操练所与坂本龙马、陆奥宗光共同学航海。
不见他与北洋管带们在英国留学的任何记录,可见这是电影杜撰的情节。
三、邓世昌与北洋管带们的关系过于紧密在船政学堂以及后来北洋海军建立的时候,闽人结党的情况一直非常严重。
以刘步蟾为首的福建人结合起来抱团,他们对陆军出身的丁汝昌居然坐上水师提督的交椅不以为然,明里暗里将丁汝昌架空。
丁汝昌性子相对较软不和血气方刚的下属计较,而性格火烈的广东人邓世昌显然被福建帮排挤。
据说这帮管带们吃饭都是福建人一个桌子,其他地区的比如邓世昌都是独来独往。
再加上邓世昌因为不是福建人未能留洋,所以他和刘步蟾等人缺一层同学感情,他们的关系可能更为疏远。
邓管带可不像上司丁汝昌那么好说话,他性子脾气都很暴,可以说与“猛张飞”似的刘步蟾没甚两样。
再加上邓世昌对致远舰官兵极其严苛,本人又十分自律,非重要紧急事件不登岸,不观剧,极不合群,搞得众人对他另眼相待。
致远舰因有水兵犯事被邓世昌揍死(电影蜻蜓点水了一下),刘步蟾要求追查,但是找不到尸体,于是此事被丁汝昌压了下去。
而在北洋水师,和丁汝昌关系不错的是方伯谦。
方伯谦是福建帮,但是对上司较尊重,为人处事也比较圆滑,而且对自己较宽松,三天两头纳妾并且在刘公岛广置田产,和邓世昌对比鲜明。
综上所述,邓世昌与北洋管带们情同手足的刻画是比较失实的。
四、与光绪皇帝探讨鸡蛋价格问题的主角是翁同龢,不是李鸿章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李鸿章在光绪皇帝吃早饭的时候哄着皇帝掏280万两银子买铁甲舰,光绪反问鸡蛋的价格。
结果李鸿章称一两银子能买800个鸡蛋,皇帝说为何自己吃的鸡蛋要十两银子一个?
李鸿章随即便知内务府虚报账目。
但这个故事是出现在《南亭笔记》,主角是光绪与翁同龢。
这个故事还被移花接木到清朝其他皇帝身上。
《甲午大海战》显然因为剧情需要,把翁师傅的活也交给能者多劳的中堂大人了,还嫌我们中堂大人不够忙乱的么?
五、所谓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又被拿出来嚼舌根这本是甲午战争历史中早就被辟谣的事情,在《甲午大海战》中却一再被提起。
清末维新派领袖梁启超曾留下文献称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大约有三千万两白银去修颐和园了。
然而有专家研究了里面的资料,发现其中的情况挺复杂。
海军衙门在修颐和园上的确花钱了,但没有梁启超说的那么多,粗略统计是六百万两。
而且这些钱很大一部分是由李鸿章出面从沿海各省的地方筹集来的,是海军衙门的办公经费,和北洋海军其实没啥关系。
所以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导致甲午海战战败的说法明显是被夸大了,极有可能是维新派即帝党出于政治目的刻意打击后党而出的舆论策略。
而修建颐和园本身就是醇亲王和光绪帝巴不得的,他们想用这个体面的借口把慈禧赶走,以便皇帝独立使用皇权。
六、所谓邓世昌的致远号意图撞沉日本吉野号的历史争议未展现在目前所有关于甲午黄海大战的影视作品中,邓管带的“致远号”冲锋势要撞沉日本“吉野号”的情节都是影片或电视剧的最高潮。
1.《甲午风云》版:致远号追击吉野,中鱼雷沉没(不实)
2.《北洋水师》版:致远号追击吉野,这个也tm发了鱼雷了……(不实)
3.《甲午大海战》版:致远号追击吉野,右侧舷暴露,沉没于日舰猛力炮火,日本没有发射鱼雷(较为接近史实)
4.《铁甲舰上的男人》版:致远号追击吉野,中鱼雷爆炸沉没(不实)
据最新史料,甲午黄海大战日本船舰并未发射一枚鱼雷,源于北洋水师舰队不在射程之内。
当时的鱼雷最远只能发射200米,致远号与敌舰的距离远远没有达到这么近的程度,所以所谓致远号中鱼雷沉没根本是子虚乌有。
《甲午大海战》采信了这一历史论证,并相信致远号右侧舷暴露后毁于日舰炮火。
但是在前两年致远号船舰残骸被发现以后我们知道,致远号的锅炉因年久失修在炮火中加上海水倒灌猛烈爆炸,才是致远号沉没的真正原因。
但是致远舰是否最后的冲锋对象是吉野号,目前尚无定论!
根据海研会人员的沙盘推演,致远舰面对的是松岛、千代、桥立,如果邓世昌想撞击吉野,致远舰必须调转180度。
关于致远舰沉没的史料都未曾提起它尝试撞击吉野,邓世昌当时面对的是松岛号,是本队,这比他撞击吉野要危险得多。
很多描述甲午海战的纪录包括汉纳根的记录都认可了致远舰最后关头仍在冲锋,但都没有提吉野号。
致远舰的沉没,可能与吉野号毫无关系!
日本的绝密档案——日军海军人员的一封写给法国军舰设计师白劳易的信在2007年被公开。
而这封信就是描述船舰在甲午海战的战斗情况,为白劳易改良军舰设计提供参考之用。
重要的是其中提到了致远舰沉没时的情况:
至此中日双方均有可靠史料佐证致远舰确实在倾覆前仍在冲锋,船舰沉没是因为致远早已受伤,并没有什么鱼雷之说。
不管邓世昌撞击的对象是松岛号还是其他舰船,都不会改变他的英雄形象。
邓世昌不负生前身后名,是为民族英雄。
六、所谓致远舰大副陈金揆在甲午海战生还
其实在真正的甲午黄海大战中,陈金揆与邓世昌同时落水殉国。
而且陈金揆在致远号照片上看还很年轻,电影里蓄了一把胡子。
电影里的陈金揆获救后成了刘步蟾的大副,升职有点快……额,其实这样改编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为什么在陈金揆获救的同时,让邓世昌的狗下水救主人?
这会给人以不好的对比,让人误以为历史上实际殉国的陈金揆还不如邓世昌的狗。
七、所谓北洋海军炮管上晾晒衣物这应该是《甲午大海战》最最不能让人容忍的低级错误。
首先炮管上晾晒衣物的说法来自日本海军中将小笠原长生的《圣将东乡平八郎全传》说北洋海军的“平远舰”晾晒衣物。
事实上呢?
北洋舰队炮管高度根本做不到晾晒衣物。
更可笑的是,这个晾晒衣物的镜头放在北洋舰队给日本人秀肌肉的时候。
想我中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极好面子,岂能在这种礼仪场合把衣物晾晒在子虚乌有的军舰那些子虚乌有的炮管上?
更何况在当时日本报纸上报道过定远舰盛装示人。
《甲午大海战》这种长鬼子志气灭自家威风的作为实在是难以沟通。
再添一个可笑的事情吧:
日本的军舰上明显在晾晒衣物,纪律松懈可见一斑。
果然在1945年,日本海军全军覆没,呵呵。
相关链接:名人轶事秘闻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yunfei919-)
本来不想看,恰与友人路过影院,盛邀观影。
一看电子水牌,有场的只有《大武当》和《甲午大海战》,再看其它上映的片子,均感索然无味。
先说我为什么坚决不看《大武当》,看过黄飞鸿系列中李连杰版和赵文卓版的人,估计就明白了。
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已经相当不错,我坚信不是赵文卓之流能企及项背的。
由于对赵的不感冒,我无奈之余选择了《甲午大海战》,为何无奈?
不是我对冯小宁有成见,是他从来没让我抱过希望,和冯小刚差一个字,可冯小宁对电影的感觉实在太糟糕了。
当我开始观影后,可以说一点也不失望,因为影片之水准一如我的预测,我很惊叹整部影片的光线是那么强烈,你随时可以看清身旁人的脸。
我很惊叹,这电影完全是电视剧《北洋水师》的浓缩纪念版,客观说即使是《北洋水师》的水准也已经是在当时就很落伍了,过了二十几年,居然还能这样拍,我很无语。
我说的水准包括,影片的叙述手法,战争场面的表现,人物刻画,道具服装之类。
(补充一句,日本御前会议墙上的亚洲地图真tm扯,中国被画得非海棠非鸡的),(再补充一句:北洋水师再腐败也不至于让个女人随便到舰长室串门吧)。
本来我不想说,不想骂人。
可是你拍什么不好,非要拍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留给了我太多的思考,你却用这种山寨的,不入流的的电影亵渎了甲午海战。
甲午胜负已定,可就算你拍不出《男人的大和》,那你至少别整得连人家几十年前的《啊,海军》都不如啊,你到底是什么水准?
有的事情不是你喜欢就能做好,也不是喜欢加上勤奋就能做好,你懂吗?
北洋水师输了,可至少还赢得了日本人一些尊重。
你输了,日本人只会鄙视你。
其实影片日文航海术语不对,陆地上左右和海上的左右用的单词本来就不一样,所以冯导的考证团队需要多多努力才行。
影片中用了ひだりかじいっぱhidarikaji ippai和みぎかじいっぱいmigikaji ippai用到航海上是不对的,这个是典型是错误用法。
应该是左满舵 取り舵いっぱい とりかじいっばい torikaji ippai 右满舵 面舵いっぱい おもかじいっぱい omokaji ippai 大家可以仔细听一下发音。
我记得以前起点有个银刀驸马考证出来当时他们的航海指令应该是全英文的,不知道有没有道理,因为当时本国语言的航海指令还没有流行呢。
(本小节仅供参考)
电影终归是电影,不可能完全按照历史重演,再说历史早已成为过去,很多细节的真实性很难考证,电影最终的目的是票房,所以一定会添加修改一些情节。
但这部片子大体把当时的真实情况还是反映出来了,可以说是尊重历史的。
看到很网友骂这部片子,有些考证帝举了一堆例子来指责电影与历史不符,就好像对着一头驴子品头论足,说这驴子哪里哪里都不像马,看似有理,实则让人蛋疼。
这个现在是部分国人的通病,但凡国产的东西,就一定会有一大部分人出来指责。
个人觉得此种做法有好有坏,不要过分就好。
近年来日本动漫,欧美大片对我们年青一代发挥了及其重大的积极影响。
我们特殊的国情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病症决定了今天的国人很难创作出与国外经典相媲美的作品。
这一点我们不该去抱怨,通过历史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人性,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当你做到这些,就会理解今天的中国。
言归正传,当时社会背景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打造的北洋水师,都是从福州船政局毕业,国外留学回来的学生做舰队指挥,整个海军制度都是复制英国海军的,海军章程、军衔称谓等翻译过来大致改改就自己用了,把英国的军官请来训练中国水兵,配备着国外买回来的定远号镇远号这类大军舰,当时中国的北洋水师是世界公认的亚洲最强海军舰队。
日本开战前,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日本不会战胜中国的。
而清政府内部贪腐根深蒂固,内耗众生,加上花巨资建颐和园、修三海,国库频临空虚,高层处于一种无知、自满的状态下。
所以用于维护海军的军费、战备物资等就可想而知了。
还有国人自满自大的民族劣根性,海军学会开船后就把国外请来的总教习琅威理赶走了,北洋水师内部开始松懈,陷入了不进则退的困境。
后来开战,邓世昌的致远号各个密封舱的密封圈都老化了,被一颗鱼雷就打沉了,邓世昌自杀了,丁汝昌、刘步蟾、林永生战败后都自杀了。
光绪是个好人,但对国家而言却不是一个及格的皇帝。
4岁登基,慈禧慈安垂帘听政,慈安去世后大权都是由慈禧掌握,成年的光绪是一个想有作为的人,至少面对国家的前途他是一个有强烈危机感的人。
他有先见之明,却无治国之力,最关键的还是没有能力对抗慈禧的压制。
后来的戊戌变法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李鸿章,这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又以外交大臣的身份经常出国,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个数一数二的见过世面的人,也的确有眼光有谋略。
但也犯了很多错误,譬如用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他找了一个忠于他的淮军骑兵出身不懂海战的人去做舰队的总指挥,可想而知。
后来丁汝昌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拒绝了伊东佑亨的劝降和瑞乃尔等的逼降,服毒自尽。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订前的第三次会议归途中,遭到日本激进势力的袭击,左脸被打了一枪。
甲午战争的失败,李鸿章该负多少责任,很难讲,正如他后来自己所说:“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乍看有推卸责任的嫌疑,实际上当时的真实情况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也痛恨,其中有无奈,有惋惜,有一种说不出的悲怜。
总的来说,这老人还是值得我们后生敬畏的。
以上这些情形,大部分在影片中都有表现出来,虽然某些年代对不上号,不过无伤大雅。
还有关于日本明治天皇和清廷慈禧太后的鲜明对比,以及光绪在慈禧面前的唯唯诺诺,这些早已经注定好了战争的结局。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便是一个落寞王朝的宿命,人类历史的滚滚车轮,无论是邓世昌、光绪、李鸿章或者死去的那些仁人志士们,没有人能够改变,也没有谁能够阻挡。
影片中邓世昌的扮演者是陆毅,算是找对人了,我没见过邓世昌,但作为一个民族英雄,陆毅扮演的邓世昌给人的感觉对着呢。
话说这男人越老越有味道,貌似不假。
陆毅在以往片子中的表现,我觉得都一般般,就帅了点而已。
至于片中,日本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的同学关系,也算得上是别出心裁的设计。
至少借同学这个身份,让我们从另一面看到日本武士道精神,看到了日本这个民族强悍的一面,能打败你的人,一定有他的道理。
一味的痛恨敌人只会让自己显得更无知。
从对手身上学习,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影片最后出现了钓鱼岛,黄岩岛,南沙…介于当前的国际局势,我想导演是不是在给当局暗示什么…呢?
关于李鸿章有一个笑话,说是有一次出使德国,饭前,德国人端来一盆洗手用的水,李鸿章一看,(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饭前洗手的习惯。
)估计这是德国人待客的礼仪,二话没说,端起来就喝了一口,边上的德国人都愣住了,心想这中国人饭前的讲究怎么这么奇怪,为了表示友好,出于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德国首相带头,在坐的每个德国高官轮流端起脸盆一人喝了一口。
说点题外话,大概是上中学的时候,我知道了电视剧的真相,原来都是演员在那里按照设定好的剧情来表演,导演和摄像师在旁边拍摄,完事儿制作成电视剧供我们观赏的。
我顿时感觉好假好假。
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提不起看电视剧兴趣,甚至看恐怖片时,每当夜深人静,披头散发的女人出现的时候,我脑子里全都是屏幕背后,剧组的工作人员在那忙着张罗…你说都这样还看毛的电影啊。
好在我没在那个阶段停滞不前,要不然真会错过很多。
至于那些个考证帝真该认真去研究下驴唇跟马嘴的关系。
谨以此篇悼念那些早已死去了却还活着的英雄们!
陆毅演民族英雄,还是撑不起那个架子。
导演的功力也不够,这么气势磅礴的题材,拍的跟小孩打架似的,不知真是功力不够还是怕得罪小日本,我希望是前者。
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海战,教训已经够深刻了,光有钱买先进的设备是不行的,腐朽的体制才是根本。
落后就要挨打,而落后与否不是简单看你有几个鸡底屁有几个高楼大厦。
那时的中国还有个李鸿章,是中国的幸运。
再往后的话就不能说了,说了会麻烦,自己体会吧
电影里没有反思为什么清朝落后,为什么挨打。
只是怪罪到慈禧一人头上。
没有反思为什么会出现慈禧这样的独裁者,没有反思制度上的落后。
日本当时比清朝先进,是先进在制度上,但这个电影里根本没有反映出来,只是突出了日本统治者的好战和战略准备上的不惜一切代价。
这一点来说,这个片还不如 走向共和。
演员基本是打酱油,背台词,没看出他们有什么诚意。
至于地图错误,简体字错误,日语发音错误,这些更是不认真制作电影的表现。
加上最后结尾的向锤镰示好,大唱赞歌,十足的恶心和无耻。
证明了导演彻头彻尾的堕落。
历史战争电影要么来个大场面让大家看个热闹,要么好好反思一下关于战争和人性。
这种爱国主义电影也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落后,为什么挨打。
但这个电影没有做到任何一点,最后结尾的向锤镰摇尾示好也让人倍感恶心,简直是滑稽可笑。
我突然发现,凡是给这部片子给5颗星的,给这部片写煽情肉麻爱国影评的豆瓣用户们,基本就只看过《甲午大海战》这一部片子。
这种枪手的行为实在是太过于赤裸裸了。
以前枪手只是在豆瓣上发几篇短评,拉高一下烂片的得分,这回,多个枪手在影片上映之时同时出动,连篇累牍的写长篇影评为这部片子高唱赞歌,内容其实没有多少对该片的评价,倒是爱国主义调调拉的奇高,要不就是跟农村妇女喊冤似的婆婆妈妈的叫观众勿忘国耻云云。
我TMD只想说:SHIT!!!!!当个枪手能赚多少银子?
值得你们这么为主子卖命?
费尽心思的来豆瓣上搅浑水?
最恶心的还是人人都打着爱国的旗号,好像就你们丫最有资格爱国似的,傻逼!!!
@TimeFolder,@慕昔辰,@sharemen,@华华,@银狐VIVA 一帮子被人当枪使的傻逼二货。
对于该片,我还是那句老话:烂片就是烂片,你丫就是再爱国丫也是烂片。
花着纳税人的钱打着爱国旗号给观众推销劣质电影,而且还不准你说不好,那感觉,就跟三鹿让我们花钱喝毒奶粉,还逼着为它歌功颂德,赞颂它是爱国企业一样恶心。
拒绝精神毒奶粉,拒绝精神三聚氰胺,从我做起!!!
我们国家自古就有那么些人,好言战而不知后果的,脑袋声言,一拍桌子就说要开战的,都不知道国际法规与国际惯例,以至于大刀对洋枪,唯有戏子光。
演的泄愤,战的丢人。
先不说清代历史了,光这一部片子一开头就是一个21世纪国际小学的场景,要知道当时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洋教练根本就是被歧视的一群人,中国学生对这些人的态度从来就没有师傅的概念,只是夷人的看法,否则后来北洋水师的英国教官就不会负气回国了。
其二,中国演员养尊处优,80后没有见识过真正的战争,也没有多少残酷环境下的历练,眼神就是一副多愁善感。
这在新三国里面已经是很明显了,张飞就是个卖肉的,关羽就是个卖绿豆的,刘备就是个阴谋家,没有一个的眼神里面有杀人不眨眼的感觉,当然他们制片是不会死人的。
但是你要诠释一个战争年代的将领,少不了的就是杀气和定力,陆毅的本事就是举头望明月,夏雨就是装酷,女猪脚就不用说了,既没有晚晴女性的娴熟,也没有民国女子的知性,明显就是小时候当班长当多了,尤其是处境的时候腰身的自然反应令人想起小三。
回想起收视率有两到三点的日本制作的《坂上之云》无论是海军,骑兵等一众演员都能充分表现出日本人生性极端的杀戾之气,阿部宽等实力派的演员对任务拿捏非常到位,用拍电影的水平拍摄了十几集的电视剧。
而这个《甲午大海战》,则是用拍肥皂剧的经历与狗血的对白造就了一部烂片。
尤其要吐槽演员,你们还是去青春励志吧,战争不要偶像。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刨去里面的特技,刨去一些有纠结,刨去一些雷人的点,刨去作者也许有某些其他意图,刨去等等,我感觉生在和平的年代很难完全了解民不聊生时代人的感受,就算有人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爱国,也只会让人觉得做作而被遗忘,终究不会在史书留下什么。
那样的爱国情怀也许不到民族危亡的时候也体现不出来,历史会把它们铭刻,不是几十年,而是千年不朽。
甲午海战,永远的痛。北洋水师,曾经的梦。
还行吧,怎么被黑成这样,难道我审美堕落了
陆毅的英文真叫一个啧啧啧
非常失望的作品,剪接,音乐,录音都不行.情节涣散且无新意,把日本人写得比中国人团结智慧多了.冯小宁一直在走下坡路.
核平解决日本!
其实,我是很想给三星的,但是导演的历史观和电影观实在是落后于年代了,看着电影海报夹在画皮和搜索之间忽然很悲怆。中国的历史电影啊,什么时候才能脱离民族主义渲染和教条框框啊~
猪一样的政府
中国电影,特效啥的还不能较真。其他都好。
演技太差剪辑太差特效太差,总之各种差。闹腾了一圈反倒不如当年的北洋水师。陆毅为首的一帮小白脸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牙碜。看在题材上勉强给3星。每每看到鞑虏拿着买军舰的钱去修了园子,11区人民勒紧裤腰带捐款买军舰。心里便说不出的悲凉,非天亡大清,实自作孽。非天兴倭国,乃自努力
诚意之作,很震撼。。。
一开始还行,后来有什么狗跳海什么的,还有一直提钓鱼岛干嘛,本来就是悲催的题材,结果可以当搞笑片看,还是上海电影节最佳影片,这谁评的呀。
不算太烂
有诚意。没有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电影道具的工艺水平还是不高啊。
很好的题材,但是剧本还是太差了。
都是血肉,恐怕又要重蹈覆辙了。这个国家,爱的深沉,爱的难过心疼。
五颗星全权交给历史
还行,虽然很多事实不符
为这个题材吧。
这片竟然下了蓝光来看,片子还是不错的。推荐大家都看看,回顾一下历史。
看了预告片就尼玛受够了,拍两部《超强台风》累不累?奥特曼都知道拍模型拍水拍烟要慢镜头,《甲午风云》都不知道比这个好看到哪儿去了,这都21世纪了。吕丽萍那两把刷子演得出慈禧的气场吗?孙海英那个宗教疯子演你妹的李中堂。这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