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侃了两句二十五年前的事儿,就给全删了,shit,哈哈,你们之前还给我电影首页推荐呢,没看出来吧,留言的逗比们给我点蜡烛点多了,把豆娘招来了。
) 《知音》2014年4月下在首都生活着这样一对科学家夫妇,丈夫是全国数一数二的计算机顶尖人才,妻子不仅美丽温柔,更能在事业上助丈夫一臂之力,他们的生活让太多的人羡慕不已。
然而,谁也不曾想到厄运却突然袭来,丈夫不幸被歹徒伤害,寿命只剩几周,正当人们扼腕叹息时,他却又令人难以置信地“站”了起来——他要活着,他要继续和心爱的人活在一起,迎接生命的阳光,可谁又知道,命运将和他开上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突遭横祸:生命在最璀璨的时刻戛然而止一直以来,研究出更好的机器人、让人类更加优秀都是魏尔伊芙琳两夫妇的理想。
丈夫魏尔腼腆、深沉,尽管早已是全国有名的科学家,却从来都不喜欢抛头露面,就算为了工作也是如此。
小伊却总是劝他,“别任性,这都是为了生活啊,你不出台,我们哪来的钱养家,我们的工作怎么办?
”一边说着一边还帮魏尔换上他最好的一件白衬衣。
无奈,魏尔答应了妻子再出最后一次台,可谁也没想到,厄运正张开了黑色的翅膀,悄悄向他们袭来……这一回竟把丈夫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最后一次出台,魏尔遭到了夫妻二人事业上最大的竞争对手——裂缝公司派出杀手的伏击,魏尔不幸中弹,还好伤得不重,正当大家以为是一场虚惊之时,谁又能想到,歹毒的凶徒竟在子弹上涂过剧毒!!
转眼间,一个风华正茂的科学家就要走到人生的终点,年轻可人的妻子不禁嚎啕大哭:“老公,老公,你可不能走啊,你走了丢下我一个人可怎么办啊……”听到这样的哭声,人们无不感叹无常的命运,无不对犯罪分子的凶残歹毒表示愤慨,这一切,还会有转机吗……?
柳暗花明:高超科技让丈夫获得“重生”正当魏尔向他最好的兄弟马可寺交代后事、并嘱咐他照顾好自己的妻子时,悲痛中的伊芙琳却想到了一个办法,她想利用他们夫妻二人从事的研究,将丈夫的大脑数据向u盘一样插进最厉害的电脑,这样,尽管丈夫的肉体消失了,但他的思想应该能够重生。
而这个实验一旦成功,也能迅速填补我国在计算机领域的数个高科技空白。
可是,当伊芙琳激动地把这个消息告诉马可寺时,马可寺却犹豫了,他嘴上说着这样不合法啊,小伊。
心里想的却是:“你知道吗其实我也一直爱着你啊,要是你一直忘不了魏尔,我还能有机会照顾你吗?
”但看到一脸激动的伊芙琳,魏尔还是点头答应了她。
他们废寝忘食,抓紧利用魏尔最后的时光,几经辛苦,终于在魏尔死后没多久,电脑上魏尔的思想开始复活了!
伊芙琳非常激动,也非常开心,死去的丈夫“复活”了,她能不兴高采烈吗。
但一旁的马可寺心里却不是滋味,他原本想这个实验肯定不会成功,到时候伊芙琳也就会死心的,可谁知道竟然真的成功了。
他不高兴地对伊芙琳说:“小伊,你怎么能知道他是魏尔呢,他不是的啊,这是那台电脑骗你的啊。
我们得把他关掉!
”伊芙琳听到马可寺这样说,顿时勃然大怒:“你还是不是他的兄弟?
你给我滚!
”伤心的马可寺悲痛欲绝,黯然离去,每天在酒吧里借酒浇愁。
就在一个晚上,马可寺碰到了裂缝公司的老总,裂缝公司得知了魏尔“复活”的消息,希望从马可寺口中得到更多细节,她威逼利诱马可寺,“魏尔要是活了,你可就更别想和伊芙琳在一块了。
”马可寺被说动了,将伊芙琳的藏身地告诉了他们。
就在这紧急时刻,魏尔抢先完成了复活,带着伊芙琳逃走了。
他们能躲开裂缝公司的追击吗?
这对苦命鸳鸯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一波三折:惊世骇俗的爱情终究敌不过世俗的眼光魏尔和伊芙琳躲起来了。
利用魏尔重生后的种种运作,他们的实力更加强大了,不用再抛头露面找风险投资了,因为魏尔作为一台“超级电脑”,钱已经不是问题了。
魏尔和伊芙琳建立了更加先进的研究所,他自己的状态也越来越好,只是可惜的是,作为一台“超级电脑”,他永远不能让他的妻子感受到他鲜活的肉体。
尽管他想尽一切办法,放熟悉的音乐,在妻子吃饭时也制造出杯盘碰触的声音,可这只会让妻子更加伤感。
魏尔也感受到了妻子的异样,他把感情上的失意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他相信,技术一定能够帮助他重新获得妻子的爱。
就这样过了两年,魏尔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神奇的地步,他可以让人起死回生,让人长生不老,让资源取之不竭,他也能把自己的思想转移到别人身体里,这样他就可以碰触爱妻了,他只差最后一步,就是再复制一个活生生的自己出来。
可是,两年来,伊芙琳的内心却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一次老朋友的拜访后。
老朋友走的时候偷偷地告诉她,“你快离开他吧,跟着一堆冷冰冰的屏幕在一起,这不是守活寡么?
你还年轻,再找个好人家不比在这强?
马可寺这小子可还一直喜欢你呢……”老朋友走后,伊芙琳越发看魏尔不顺眼了,他们终于开始争吵,伊芙琳离家出走。
原来,这一切都是魏尔的死对头——裂缝公司的安排,两年后,他们终于靠上了政.府这条线,为了打败魏尔的技术,他们诬陷魏尔暗地里在从事着非法的活动,政.府也怕出现一个能够反对它的组织,于是开始和裂缝公司合作,他们的计划就是:通过伊芙琳把病毒带进魏尔的公司。
马可寺一番花言巧语,而伊芙琳经不起他的劝说,加上自己也已经对魏尔变了心,她竟然答应了。
不知情的魏尔接纳了伊芙琳,但此时魏尔竟然已经成功地复活了自己,伊芙琳的心又开始发生变化。
马可寺用望远镜看到这一切,恼羞成怒。
他们用坦克大炮对魏尔的公司开始进攻,魏尔公司的员工们这时展露出了强烈的凝聚力,他们众志成城视死如归,迎着敌人的炮火,镇定自若,稳步前进。
最后,伊芙琳明白了一切,可是一切都晚了,为了挽救中弹的伊芙琳,魏尔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温柔的月光静静地穿过窗户,照在依偎着的两个人身上,一片安详……
強尼戴普飾演的認知科學家,真有所本他的名字是Ray Kurzweil這個電影從人物關係到科幻設定,通篇都是向Ray Kurzweil這位科學家的理論致敬Ray Kurzweil來頭不小在學術界貴為驕子多年,學則優而仕,轉戰google公司任職,打滾多年;如今是google的首席工程師,執掌Google Brain計畫.他對科技影響人類的未來也有諸多想法,多次發表他對科技未來的預測,次次命中,準確率高達86%之譜。
本片引介他的兩個預言:一,人腦雲端串連 Ray Kurzweil認為到2030年,人類血液中將會放入數以億萬計個血球細胞大小的奈米形式微小電腦,協助維持人體健康,甚至進入大腦,將大腦皮質和雲端網路相互連結。
所以人類在思考問題時,就可以透過大腦皮層連結。
二,永生進化 Ray Kurzweil將「永生」視為不斷前進的過程,他認為沒有所謂的永遠,我們真正談論的是人類走向下一個節點的道路: 第一階段人類會使用補品維持健康。
第二階段是生物技術上的革命,人類可以遠離疾病。
第三個階段是奈米技術上的革命。
到了那個時候,人們可以將極微小的奈米機器人植入血管、器官中,來增強免疫系統。
它能夠識別所有疾病,而且可以對抗新疾病。
預計到2045年,人類將可借助人工智慧獲得「永生」。
除了這些外他也提出過一個綜觀性的觀點,「人類-機器」,歸納人類未來的文明趨勢略為節錄關於這個觀點的訪談===============================================Google 工程主管 Ray Kurzweil:我們是一個「人類-機器」文明Kurzweil 將生命機理比作軟體的運作過程,而人類身體中運作的是過時的軟體。
我們身體中的胰島素受體基因讓我們能保存每一份熱量,這或許適用於一萬年以前,因為那時候每天攝入熱量少,所以要將其保存在脂肪細胞裡。
現在已經沒有必要這樣做了。
不久前,Google 創辦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 Calico,並邀請 Genetech 前任董事會主席 Arthur Levinson 擔任公司 CEO。
這家公司是 Google 的 Moon Shot 計畫,而且又是一個爭議性的話題。
透過發展人工智慧,Google 已經在構建科幻影片的天網,但對抗衰老與死亡的項目更加讓人不安。
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規律,也是社會新陳代謝的需要,一旦顛覆這個規則,誰知道會釋放出怎樣的能量?
不過,Google 涉足健康領域也並不令人意外。
在此之前,Google 已經請未來學家 Ray Kurzweil 擔任工程主管,一位提出奇點理論,相信人類思維可以永生的人。
雖然我們還不清楚 Ray Kurzweil 與 Calico 的關係如何,但他對生物科學的興趣顯然是濃厚。
近日,Ray Kurzweil 接受了 macleans 網站的採訪,談到許多生物科學方面的事情,或許我們也可以從中窺視一下 Google 未來的方向。
Kurzweil 將生命機理比作軟體的運作過程,而人類身體中運作的是過時的軟體。
我們身體中的胰島素受體基因讓我們能保存每一份熱量,這或許適用於一萬年以前,因為那時候每天攝入熱量少,所以要將其保存在脂肪細胞裡。
現在已經沒有必要這樣做了。
在 Joslin 糖尿病中心裡,實驗老鼠的這個基因關掉後,吃的很多,也沒有變得肥胖。
它們的壽命增長了 20%。
目前,該中心正和藥物公司合作,要把這種產品推向市場。
把健康和藥物當做軟體來規劃,人類的壽命將會不斷延長。
「我們將生物學,以及其外延的健康和藥物,當做資訊技術來對待。
我們從直覺上認為進步是直線型展開的,但是資訊技術呈現的是指數級成長。
」Kurzweil 將永生視作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我不能說,『我完成了,我會永遠活下去』,因為沒有什麼『永遠』。
我們真正談論的是走向下一個節點的道路」。
目前,他每天會使用 150 種補品,一切指標都很正常,但這種做法只是第一個橋樑。
第二個橋樑是生物技術上的革命,人類可以遠離疾病。
第三個橋樑是奈米技術上的革命。
到了那個時候,人們可以用奈米機器人來增強自身的免疫系統。
它能夠識別所有疾病,而且可以對抗新疾病。
正如手機的進化,這種技術一開始會很昂貴,只為少數人享有,而且並不很好用,但是它會逐漸普及到大眾之中,而且那時候也發展到很好用的程度了。
科技是一柄雙刃劍。
如果生物恐怖主義分子做出新病毒,我們能夠很快檢測並對其進行逆向工程。
「HIV 的基因序列排定花了 5 年,SARS 只花了 31 天的時間。
如今,我們可以在一天內對病毒進行基因序列排定。
在幾天的時間裡,我們就能夠檢測出新病毒,做基因序列排定,製造抵抗藥物,然後散播出去。
」目前,Kurzweil 在 Google 的主要工作是人工智慧方面。
他提到了 IBM 的超級機器人 Watson。
Watson 表現出很強大的智慧,是因為它能夠讀取大量自然語言的資訊。
「它讀取文件的本領不如你我,但是它大量的閱讀彌補了理解能力上的不足——我們不能去讀 2 億份的文件。
這就是人工智慧技術上的一個例子。
我們在 Google 所做的也是如此。
我們想要機器去閱讀文件的涵義,如同 Watson 那樣。
」這樣的話,機器將能夠更好地去搜尋和回答問題。
在 Kurzweil 看來,人類文明中的智力正在實現指數式的增長。
技術是文明的一部分。
人們會討論機器和人類的衝突,但是,「我們創造的機器並不是來自火星的入侵者,我們創造了工具,以擴展我們自身的能力。
」「我們是一個人類-機器文明。
機器是我們智力的一部分。
」 機器智力的部分會飛速成長,從而導致奇點的到來,人類的歷史也會改變。
那時候,人類將更加富有、更為長壽。
Kurzweil 說,他更關注是富有的方面。
富有並不只是財務上的,科技將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透過擴展我們的智力,人類表達的所有形式,藝術、科技等都將會得到擴展。
」(完)引用自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extend&exid=ften0220976406http://www.techbang.com/posts/15271-google-engineering-director-ray-kurzweil-we-are-a-human-machine-civilization=============================================相信看完這些網友們應該可以感覺到本片向Ray Kurzweil致敬多少東西了所以......別再說本片是裝逼了.編劇再吹棚再牛逼,也牛逼不過google才子的半片牛皮渣阿!
2014.4.20. 二刷感想:★★★★时隔两天,在对观影态度进行调整、对相关影评进行吸收后,我好不容易找到了2D场,再次踏入影院,完成了二刷。
二刷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看首映时的期待和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①《Transcendence》的确是科幻片,但科幻片不应对等于动作片,它用很平静却很精巧的手法,展现了人类对未来科技的担忧,没有超赞的视觉效果,冲突也不够激烈,甚至让观众有‘高潮还没开始就结束’之感。
但是,它的内含却是丰富而深刻的。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为现代科学一个重要分支和发展方向,它对未来的人类究竟会造福还是造祸,已经引起了太多影视作品关注,反应AI危害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而《Transcendence》却独辟蹊径,设想出了一个能创造更加美好世界的AI。
②不同于其他影视作品,《Transcendence》抨击的不是人工智能,反而是反科技分子和因为担忧科技发展弊端而将新突破灭杀在萌芽中的人们。
《Transcendence》很独特,它设计了冲突,但是观众却不能分辨孰是孰非,我们既能理解‘普通人’的担忧,又能理解‘超验人’的自卫。
至于究竟该支持哪一方,我想导演并没想设定明确的界限,毕竟凭借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我们原本就不可能评判AI的对错。
③德普在《Transcendence》的宣传过程中多次提到了支撑电影发展的关键线索:爱情。
他说他被电影中Will和Evelyn之间的爱情深深的打动。
影片中所有明示都给观那个众人工智能已经不是Will的错觉,这种错觉最终导致Evelyn也失去了对挚爱的信任(信任,这最后一点羁绊的失去,就注定了这对苦命鸳鸯的悲剧)。
然而,当一切真相大白,Will一直都是Will,他的改变、他做得一切只是为了完成妻子的梦想...当两人的挚友Max恍然大悟、当观众恍然大悟,世界已真正失去了超验的希望。
④最能说明人工智能就是Will的理由就是,在Max身处险境时,Will选择了结束自己和妻子的生命而救Max。
一个没有情感的机器,永远做不出这种选择,⑤3D特供不能更坑爹。
现在的观众基本默认3D就是视觉大片,《Transcendence》一个科幻剧情片、爱情片,原本遵循国外的2D就好。
如今后期转制,逼观众戴上3D眼镜却给不了什么视觉效果,我想这也是电影评分较低的原因之一。
==============(↓现在看之前的简评,充满了偏激↓)===============2014.4.18 刷首映后的感想:★★今天首映,怀抱激情的坐进电影院,刚开始就被业界渣渣DMG公司的大标志雷的不行...整个电影的精华基本也就在预告片里了,看似科幻大制作,其实看上去就像特效资金不足的普通爱情片...中国特供的3D好恶心,想到是后期抠图抠出来的真相把3D眼镜扔掉...请来德普等巨星,就拍成这样,从拍摄到宣传都是大坑。
撇开电影技术层面以及表达层面的大多数问题,我就想讨论一下电影的主题。
非常精彩的主题。
这部电影给我们一些相反方向的提示,即或许“人”才是那把我们总是挂在嘴边的双刃剑,科技并不是。
作为意识问题研究者我们的问题需要更加清晰。
我们一直在不断追问,不断试图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意识。
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尽管对意识问题极度着迷,我甚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在对这一问题的参与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是被自己的好奇所鼓动的。
我搜遍自己的脑瓜只能决定这是我的一种本能的倾向,而别无解释,就好像好多人对这个问题屁兴趣没有。
意识怎样管我鸟事,我能用,用得不错不就行?
曾经,我觉得这样的态度缺乏对自我的反思而削弱了作为“此在”的意义。
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反思本身是否根植于我们对自己作为“人”的独特性的迷恋与我们对自己正在获得的某种对世界的“统治力量”——科技的不忍割舍。
即使在海德格尔那里,技术依然被视作是一种“异化”,即,我们一直都赞同技术是我们创造的,然后慢慢脱离于我们,或者说,使原本统治技术的我们变成了被技术所统治的失去本真的东西。
这部电影启示我们另一种思维方式:技术不是被我们创造,而相反的,技术创造了我们。
我以为电影故事层面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一个disembodied的智能何以可能?
或者,通过假借一具身体(电影中借的是will caster,尽管是数字化后的;这点我不清楚学理上能否成立),智能能否可能?
或者如我们所看到的无数先人们已经想象过的,诸如机械战警式的智能,依赖于肉体的机械智能。
这种不睡不吃可以寄居于网络,并且(至少在这部富有洞见的电影中)能与任何自然物质进行交换的智能比丧尸恐怖百倍!!
这里有种恐怖,内在于技术当中,技术是否真的是人类生产、发明?
还是人类本来就是被技术所发明?
人类对于环境与肉身的依赖必定被技术的disembodiment超越。
正如影片的名字所示,transcendence或许可以是技术本身。
我们先退一步,上帝何以强大?
因为没有肉身,因为上帝不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而是无处不在。
电影里的will被恐怖分子指出他想创造一个God。
千万不要把这个电影简单地看作又一个愚蠢而又失败的独裁者的故事,那真正愚蠢的就是你了。
will caster在创造的不是一种独裁,不是一种监控,请不要自行脑补先下结论。
will创造的是一个他自己也不知道也不清楚的模棱两可。
这种模棱两可恰恰是一种创世的混沌。
没错,当在电影最后看到will的研究为自然和这个星球带来的东西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种隐喻,这一隐喻直接指向的是圣经创世纪,是各种远古神话的创世传说。
这里,技术重新超越人类编码世界(这个“编码”并不是计算机科学狭义的编码,而是一种广义的达尔文、生物学意义上的编码),再一次,技术作为“神”无处不在。
这样来看,我们是否会发现,以往大多数的电影始终把技术当做一种潜在的人类敌人来对待,但这部电影(太厉害了我只能说)他颠倒了,我们人类(那些恐怖分子,包括国家政府,包括对技术恐惧的人)才是技术的敌人,是“人”在自然演进的过程中阻碍了技术。
不是我们花了几十万年的时间去重新发觉我们自己的编码秘密这一技术,而是技术!
是技术花了几十万年终于找到可以被驾驭的足够成熟的人类。
如我前面所说的,对于意识问题的兴趣完全源自我的本能,而这一本能是编码在我们的体内的,这种倾向不是我的倾向,而是技术——是神,是上帝的倾向,是技术在人身上发掘世界,回归自然,回归上帝。
由此看来,这部电影对自己进行了超越。
will caster以先知身份重新迎回了技术——God,自然。
而最后像耶稣一般为之献身。
不管怎样,AI这个他者已经早早降临于你我身旁(回想一下近年来的一系列科幻电影,不要这种动不动毁灭世界的,比如拥有Scarlett Johansson性感声音的Her当中的那个OS),这也意味着,你再无所谓“意识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没法逃脱已经被技术拖到我们眼前的这个活生生的“意识大他者”,“ta”是谁?
ta为何降临?
而我们何去何从?
-我是一条困惑的分割线---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篇影评的中心思想是“反人类”,如果被说是反人类,那就说明理解对了,正是“反人类”。
因为谁说过人类才是这个世界和宇宙的中心?
而我们,永远活在以我们自己为中心的伦理世界当中罢了。
一些后续思考:http://www.douban.com/note/378077083/
看到豆瓣只有6.6评分直接刺激我要评论一下这部“伟大”的作品,纵使作品有它的局限性和不能逃脱的人类视角,但我仍然觉得它值得8.0以上的评分。
1)关于机器的自主意识和人类的恐惧目前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很多学者非学者都在围绕“机器的自主意识”展开喋喋不休的争论。
现实世界中很多人坚持认为“如果机器拥有了人类的自主意识,那么整个世界将不再被当前的人类可控,机器凭借其自身强大的综合能力将完胜人类,在这样的后智能时代,机器会取代人类”。
考虑到随之而来的人类未来,伦理等众多问题,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想象是存疑的。
也许正如Will所说 “People fear what they don’t understand.” 人类恐惧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事情。
如果真有如Will一般的机器God的存在,他高度文明高度发达,只可惜人类,因其生而为人的局限,我们无法理解这样的神。
我们会觉得被监视,被窃听,被复制,一切都让我们觉得没有隐私,没有自我意识,我们迫切需要自由。
所以,索性我们掩耳盗铃,我们拒绝承认有这样的神的存在,只有靠自欺欺人,我们才会觉得自由。
不谈影片里面神化了的Will,让我反思和触动的是,其实我们并不清楚是不是真的存在这样高度文明的生物,我姑且称之为神吧。
影片深层次的内核在于,这样的神太过慈悲,他理解人类的恐惧,因为一旦干预,人类会恐惧,怀疑,猜忌,冲突,动荡,战争,社会便会失序。
这不是神想看到的,所以神选择了自我隐匿,甚至影片呈现的“自我毁灭”。
虽然我并不相信这样的神能真的被人类毁灭,只不过神选择了沉默,让人类自欺欺人地以为他们拥有自由意志,拥有隐私,拥有一切。
人类需要这样的自大和狂妄才会自我感觉良好。
2)关于人工智能除去启发观众对于人类自身局限的思考同时,这个影片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对于科技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
我太喜欢影片开头和结尾一滴露水慢慢从娇嫩的花瓣缓缓坠落的慢镜头,过于美好,过于真实。
生活在都市的喧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曾经触手可及的自然似乎离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物理距离,心理距离都是。
影片开宗明义“The Internet was meant to make the world a smaller place. But it actually feels smaller without it.” 互联网本来是想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现实却刚好相反。
影片结尾,整个地球的电力瘫痪,我们一朝回到解放前似乎也并不会太遭。
想一想,我们有多久没有体验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而质朴的日常 (当然时代不同,后代人会有他们自己体验美好的方式)。
这不禁让人反思几千年来凝聚无数人努力发展而来的人类文明在多大的视角下有意义。
影片最后回归自然的处理,简单却不失深意。
我倾向于认为,导演对于珍视自然的倡导,不是人类视角下的“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而是更宏观的对于自然对于美好的简单追求。
3)那些影片没有呈现的。。。。。
虽然整部影片能够看到导演的良苦用心,但有几个问题一直徘徊在脑海但似乎导演没有解释完全。
比如,Will在人世间身体功能丧失之后,他的意识却仍然存在,这似乎回应了哲学上 “灵魂不死”的讲法(即,在我们的身体之外还存在着意识/灵魂,意识可以独立于身体而存在)。
基于这样的假设,影片却没有讲述除了Will之外其他在世上死去的人,他们的意识去到了哪里,是像Will一样漂浮在空气中抑或佛教中的轮回?
另外,假如存在像Will一样充满慈悲的神,全心全意致力于拯救伤病,延长人类寿命,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和人类的不断繁衍,人类在数量和时间长度上无限扩大,这样对于人类自身或者对于地球是一件好事情吗?
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更快捷更便利的耗用地球资源,但什么时候是尽头呢? 耗尽地球的所有资源的那一天便是人类的终结之日?
超验骇客 (2014)6.72014 / 美国 中国大陆 英国 / 动作 爱情 科幻 / 沃利·菲斯特 / 约翰尼·德普 丽贝卡·豪尔
叔本华老是喊“上帝已死”,却不说,为何死,怎么死的。
《超验骇客》告诉我们,上帝(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被恐惧与不信任杀死的。
一开始以为是部普通的科幻伦理片。
差点以为戴普大叔死后变成人工智能电脑后,会随着俗套剧情心肠变坏,控制不住自己,导致世界进入崩溃等等,然而,幸好,没有被我猜中剧情,万幸,大叔的迷人眼睛还是那么迷人(咦,跑偏了)。
电影没有如此肤浅地理解人工智能,以及科技与人性之间是否真的充满矛盾且不可协调。
当人的意识可以侵入电脑变成人工智能,弥补了电脑没有自我认知与缺乏价值判断的缺陷,科技变成了新时代的“上帝”。
戴普大叔可以进入任何一个电脑系统获取信息,可以监控任何一个角落,他知晓一切,并且发明新的纳米技术——修复受损细胞、增强再生能力,治愈一切残疾……如此powerful and perfect的技能,使得部分人类觉得人性开始受到威胁(谢谢啊,这些充满缺陷的人类基因真不知道有什么值得固步自封的),开始展开围剿大叔行动。
当然,大叔是不care这些的,他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心爱的科学家老婆(其实也是老婆一手造就和毁灭了老公)。
当大叔的老婆被说服将电脑病毒注入自己体内,然后骗大叔把自己也变成人工智能双宿双栖,电脑病毒就能消灭大叔的技能。
但是,大叔已经具备知晓一切的能力,他当然明白人类的害怕与恐惧,也看出老婆对他的不信任了(好艾桑),心甘情愿将自己毁灭。
但是纳米修复技术保留了下来,通过江河、空气、尘土进入大自然,修复这个被人类自己摧残的地球。
和老婆一起死了。
那么,就像影片中问有人问大叔发明的人工智能pinn:“你如何证明你有自我认知能力?
”电影通过一个小细节残忍地表达出这个“一切看脸”的残忍世界的真相。
戴普大叔死后变成人工智能,一心想重生,他通过修复残疾的人将自己的意识注入对方体内,对方向老婆展示自己拥有大叔的意识时,老婆可吓坏了!
(当然啊,那个被修复者那么丑好吗?
)于是大叔开始谋划再造器官,最后全身而出时,老婆可开心了!
(唉,还是看脸啊)。
也许这个细节很多人忽略了,但影片通过如此展示,人工智能大叔,真的是死前的大叔。
“人会害怕一切不了解的事物。
”是的,当人脑进入电脑,它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人的恐惧开始占领心智,觉得这个东西拥有全知全能,会毁灭人类是轻而易举,因此人类自己先慌张,先采取了进攻,根本不去思考,信任才是一切的关键。
虽然人说,你不能保证人工智能如此全知全能后不做坏事,帮帮忙,人家真要做坏事,你能拦得住?
又说,最后人工智能不也被制伏毁灭了吗?
再帮帮忙哦,那是带有意识的人工智能已然了解了人类的情绪与恐惧,因而慈悲。
因为恐惧来自不信任,人类已经对科技智能不信任,大叔的毁灭只是迟早问题。
何苦要搞得兵刃相接。
我想,如果当年有上帝,全知全能,向世人展示神迹,恐怕局限的人类,也是一样的反应,因为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恐惧,断然不能够相信上帝。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人性”,跟“科技”或者“智能”一样,都是一种缺陷与不完整,人有相信的能力,也有怀疑的本能,科技能带来便利,也能造就隔阂。
我愿意相信,曾经,也许真有上帝,被人类亲手毁灭;现在,我希望,每个人是上帝——全知自己、全能自己。
出乎意料的精彩,豆瓣只给了6.6分,而且是AI这个传统体裁,本着试试看的精神去影院看了一下,没想到真心不错,真做到模糊了对错,诠释了自我认知,诠释了爱,简单而震撼,实现了自洽和与现实的融洽。
试想一下,在史前文明里有一群智能生命,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进化出了智慧,但他们的身体结构原始,智慧进化相当缓慢,在他们的科技达到一定水平以后,他们发现他们的身体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以他们的身体智慧进化速度,在地球毁灭之时,也无法进化出能让他们离开地球的智慧,于是他们拼命发展生物科技,并最终找到了“人工”智能的制造方法,并制造出了第一个AI,他们管它叫“GOD”,“GOD”知道智力的高低与大脑尺寸和身体尺寸的比值成正比,改造出来的新智人将是一个全新的物种,Revolution无可避免,在物种冲突之下,过程和后果均已不可考,唯一的事实是:GOD留下了智慧的火种——DNA,此后GOD不知所踪,智慧在生根发芽,科技在传承发展,但进化的目的,GOD的原始任务,已不为人知……
这是一部看了会站反派一边的电影。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向来是喜忧参半的,有的人幻想人工智能会让人类社会走上巅峰,有的则忧心不已,害怕人类被取代,以极端环保主义者为例,他们甚至恨不得让人类社会回到刀耕火种的年代,全不顾倒退万年的生产力能不能养活60亿的人类,嗯,反正死的肯定是别人,为啥要担心?
反智行为这些年在欧美是愈演愈烈,欧美在这方面显示出了惊人的两个极端,一端是欧美掌握了最尖端的垄断科技,唯恐别的国家(好吧,就是中国)染指他们的核心利益领域,另一端欧美的平民世界信宗教不信科学,什么群体免疫啦,社会达尔文啦,5G传播病毒啦,烧基站这种事情,这些吃饱没事干就上街的人最拿手了。
嗯,为什么扯这些?
因为我发现这个电影表现的其实就是欧美的反智。
影片看到最后,威尔看着伊芙琳,明知她身体里有病毒,却仍然愿意把病毒引到身体里,其实已经说明了,这个威尔,虽然不是人类威尔,但确实还是那个深爱着伊芙琳的威尔。
人类对未知的事物总是恐惧,而到最后伊芙琳也才真的再一次相信眼前这个人还是她爱的那个人。
威尔说,我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实现伊芙琳的愿望,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从头到尾没有杀死过任何一个人,也没有强迫过谁来加入到他的集体意志,杀人的全是极端组织的人,甚至美国政府和道貌岸然的约瑟夫教授。
影片最后有四个细节特别有意思,一是那个眼睛失明的人眼睛又看不见了,但是他没死,这就说明了威尔没有取代这些人的真正意志,而老家伙约瑟夫对伊芙琳说马丁几个月前就死了,这是彻头彻尾的欺骗,马丁的意志一直都在,只是联网了,知道被他们捕获,断了网,他也曾哀求过自己快死了,但是这些人根本不理会他。
二是人们把网络拔了,笔记本砸了,嗯,这像不像是烧基站?
三是一滴雨水滴到枯萎的向日葵后,向日葵瞬间活了,注意,这个时候已经上传了病毒。
四是麦克斯去威尔旧居时发现了这些茂盛的向日葵,而向日葵滴下来的水珠直接把瓦片上的水洼净化了,第三和第四说明了威尔根本就没有死,他根本就不怕这个病毒,他看出来了伊芙琳并不想让世界变成他想的那样,于是他主动放弃了,带着上传后的伊芙琳躲到了向日葵里,过起了二人世界。
至于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为了让伊芙琳开心才费心去修复,既然你们不领情,伊芙琳也不开心,那就爱咋咋地,你们开心就好。
这个世界是一个虚伪到可怕的世界,人心隔肚皮,谁又能真正值得信赖呢?
威尔用数据视角观察伊芙琳,企图更加了解她,反而引发伊芙琳彻底的叛逆,让她完全不再信任他。
这其实确实值得借鉴。
文/梦里诗书很难让人相信《超验骇客》是约翰尼·德普的作品,因为其在电影中平庸至极的表现,让任何一位能称之为演员的人几乎都可以胜任这一角色,若说《独行侠》中的德普其魅力尚一丝尚存,那么《超验骇客》里德普的只能用“行尸走肉”来形容。
这部电影除了拥有一个不错的超前人工智能故事概念之外,几乎一无是处,《超验骇客》予我的感觉更像是《黑客帝国》与《盗梦空间》的综合,但可惜的是电影既没有《黑客帝国》革命性的哲学思想,又不具备《盗梦空间》严丝合缝逻辑的严谨性,漏斗百出且沉重乏味的剧情,使约翰尼·德普这位以独特的另类幽默著称的影帝级人物都尽失光芒,其在电影中的表现,几乎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那个在《加勒比海盗》中亦正亦邪独领风骚的杰克船长,《超验骇客》中他的表现既无高潮又丝毫不惧哪怕一丝的“德普式魅力”,在这般平庸毫无生气的剧情中,电影还以过多的镜头寄希望讨论人工智能与人性之间的辩证思维,观众买票是来看科幻电影的,而不是来上哲学课的,这样的情节或许能暗合某些文青者的胃口,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部非常适合“睡觉”的电影,沃利•菲斯特这位诺兰的御用摄影师的处女作,用一个不错的剧本和德普证明了一个好的摄影师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个好的导演,还是老老实实的回去扛摄影机吧。
每一部电影都有上映的权利,这本无可厚非,但一场伪3D特供中国的圈钱局却是令人无法接受的,《超验骇客》以德普主演作品和美式科幻巨作为电影的噱头,可就电影的成片来看,这是一部近乎毫无必要3D化的电影,在国外上映的该片也全部都是2D电影的形式放映,普通版下的科幻感都尚且不足,3D话的处理只能说这是一部戴眼镜与不带眼睛几乎毫无差别的作品,而在中国这部电影大借美国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噱头,不仅上映了3D版,更有IMAX版,这种对中国地区的“特供”绝非美国片方对中国的礼遇,只是把握了国人愿对美国好莱坞大片花钱的消费心里,至于这种专供中国3D与IMAX化处理的电影,其特效水平能有多高,自不多说,可想而知。
一部电影的成功和一个经典人物的塑造,绝非演员的个人功劳,而是整个剧组的集体智慧,电影切勿神话了演员对电影的决定性作用,难见德普,这位曾塑造了多部经典电影形象的他在《超验骇客》的败笔便是最好的例证。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超验骇客》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开头我就想说,这其实是一部被评分耽误的好电影(个人观点),要不是凭着对科幻电影的一腔热血,我真的就错过了这部电影,因为评分只有六点几分,太低了,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片那么简单,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比如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如果把人工智能比作一辆列车,我们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直到听到了隐约的火车汽笛声,当他靠近,只会跟我们有那么一瞬间擦肩而过,往后,我们就再也追不上他的脚步了。
德普教授就是扮演这样一个人工智能,他的一系列操作让人类望尘莫及,故事因爱而起,也因爱而终,整个过程跌宕起伏,该有的高科技脑洞,人性挣扎,以及动作特效场面全都给了,我就不赘述了,如果说电影的问题,最后半个小时能明显感觉出来导演力不从心,并不是故事不行,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信息量巨大,但又要完美融合进故事,我想如果是诺兰来导的话,那这部绝对炸,真是浪费了好剧本,不过我个人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他给我们这些喜欢遐想的人提供了一个思路,比如说人工智能真的成功了以后,他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如果没有爱情的"绊脚石",是否纳米技术以及赛博朋克会成为现实?
会不会有更加黑科技的东西出来?
这真的太有意思了!
对于人工智能,像我这种普通人并没有特别大的危机感,但是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本是属于乐观派和悲观派的对峙,但我想说在乐观派眼里,当我们人类发明出一个技术,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于是就开始断定在未来几十年人类会经历技术爆炸,会指数级的往下发展(就像世界人口,还有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如果这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完全没问题,这也是很多人喜欢科幻的原因,以前我觉得乐观派很有道理,但是,现在想想这种说法挺没谱的,就像有一个孩子,他6岁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等等等等,然后就可以说这个孩子不得了,6岁就已经学会了这么多种语言,那么到他20岁一定会如何如何吧?
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只是如果把年龄(时间)和获得成就所形成的对比来当做规律的话,这简直。。。
太不科学了,而悲观派的观点,比如说人工智能发明以后,对人类的破坏以及像什么终结者,黑客帝国那样的结局,倒是有可能!
我是怎么想的呢?
我觉得我们都太乐观了,悲观派的观点本质上是乐极生悲,那也得是先有这个乐才行,我是觉得我们人类的技术发展很难到那一步,也许会,但很难,也不会这么快,甚至会越来越慢,从八几年到现在,我们的技术确实是突飞猛进,在电影《回到未来》里的2015年,我们已经用上了清洁能源,汽车都已经上了天,而现实呢?
根本不是如此,即使偶尔有一些黑科技出来,感觉离我们也很遥远(PS,这么说或许有点鼠目寸光,可能技术有,但普及是另一回事,或者说我根本没有见识过真正的黑科技),打个比方吧,把科技的发展比作一个人在打气,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气球,人可以不停的打,甚至一开始力气很大,出气的速度也很快,但时间长了,会觉得疲惫,会力不从心,甚至停滞,或许我们可以发明一个机器来代替人类去打,但这个速度一定有一个极限的,我们还要考虑气球的膨胀系数,所以我觉得科技的发展应该是"脚踏实地"的,而不是爆炸式的!
虽然以上我说了一些我认为比较实在的话,但人都是有梦想的,甚至幻想都可以给人希望,尤其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内心敏感的人,每一次看到科技改变生活的瞬间,还是很开心的,因为自己又多了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比如前段时间小米发布的隔空充电技术,我就觉得很科幻,不管怎么样,未来可期,人都是要往前看的嘛!
说了这么多,都是这部电影给我的联想以及思考,电影本身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话题,评论里太多了,另外,我在想,为什么我会喜欢这种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呢?
可能我一直有一个期待,就是在现实里面,我觉得交朋友太难了,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工智能的出现,我就可以完全做一个死宅,而且解决了我交朋友的问题,参考《her》哈哈哈哈哈哈PS:上一部我最喜欢的人工智能电影是《超能查派》,又酷又炸,3A的查派玩具也是我解锁玩具爱好的钥匙!
感谢科幻,感谢电影!
简直是专门拍给我这种科幻迷+程序员看的。把超级人工智能类科幻里面的经典话题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如果你喜欢 趁生命气息逗留 真名实姓,你一定会喜欢这个。
看一遍走神,看两遍补全细节,还行。这类片子,硬核科幻迷觉得老套又lowB,普通影迷觉得又闷又长,吃了很多亏。
呵呵。。。。原谅我的智商。。。
四星给德普和整治雾霾!魂淡们、、、雾霾的解决就毁在你们手里了!!!
节奏一塌糊涂 剪辑温温吞吞
虽不是动作片,但硬科幻素质让本片真心不错。值得一提的是,这片是我看过的连字幕都不是3D的3D电影
女主实在太惹人厌,不然这剧情设定可以值四星的
好无聊
「在他眼中你永远是最珍贵的。」「你们如此亲密的关系是我们所有人都梦寐以求和不可及的。」Transcendence.Depp在里面好黯淡,不过阵容还是有的,故事有点空洞平凡。但还是会被向日葵上的水滴和纳米分子重组的场面所吸引呐。看电影还是在看摄影嘛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这部电影值得纪念的是看他的原因,哈哈哈哈。还有这是我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德普的电影。啧啧啧。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愚蠢的人类
上周参加完甲鱼婚礼,我和老赵临时决定去北美看的,伪3d什么的就不说了。整个故事在大的科幻技术这些背景下,讲的却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其实如果我知道这原来是个爱情故事我就不选择看了。
只能给1星,没特效,没音效,全是对话。中文配音单位水平很次啊
真不至于这么低的分,无论从哪个角度。单纯从情感上来看,那个反智能的地下组织才是最无耻,害怕人工智能,就去剥夺科学家们的生命?伊芙琳对威尔的爱,不惜可以丢掉自己的生命。威尔明知伊芙琳的归来会带来病毒,依旧信任她。他们的爱显然已经超越了其他人所谓的“人”性,真是个超级大的讽刺。而那个马克斯,分明就是喜欢伊芙琳而又嫉妒威尔的渣友。而提高一个层次再来看这部电影,人工智能与人类真的决斗,会怎样?我想,还是会恐惧吧!说到底,人类还是最自私的生物,没有之一。
我只是Depp粉
A级卡司配上公共网美剧水准的剧本,感觉就是来坑沃利·菲斯特的,拍完这个无论做导演还是做摄影他都没接到啥大活儿...
不算神作,女主的演技很差,但也不算烂片,有必要拉这么低吗?美国队长傻逼片8多,这么好的片6,世界不公平啊,尽量拉公平点吧。
画面感悟,德普脸无。女主像约翰逊,调调想诺兰。
闷闷闷
这么有深度的电影,打这么低的分闹着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