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亚美子》去年在日本上映,刚好最近在2023百老汇日本电影展放映了。
这是一部儿童电影,或者说是完全以成人视角去展示的儿童电影。
整个电影美好又残酷、轻松又压抑治愈又致郁。
画面是典型的日式风格,每一帧都让人愉悦。
这是一部儿童电影,还好是一部儿童电影亚美子是一个奇特的小孩,她可以抓蛇,可以把小虫放在自己身上,吃饭不喜欢用餐具,喜欢靠声音去认识这个世界。
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外界的爱。
她喜欢在她家学习书法的小范,会给他飞吻,会把自己的生日礼物—巧克力饼干给他分享,只是她把巧克力都舔了只剩下饼干;她喜欢未出生的“弟弟”,会希望通过对讲机与他沟通;她会在烈日下的家门口等从医院回来的继母……她会在花园为未能来到这世界的“弟弟”做个墓碑,求小范帮她写字,还贴上了可爱的贴纸,会激动地拉着继母去看,并温柔的解说。
只是,后来小范知道自己吃下的饼干全是亚美子舔过的,把她打到鼻骨断裂;两个对讲机,亚美子总是拿着一个,对着说“这里是亚美子,请回答”;继母看到那个墓碑,崩溃大哭,再也不理亚美子了……生活过着过着,爸爸就把亚美子送到了乡下的奶奶家。
在那里,亚美子将迎来怎样的生活呢?
电影结束,亚美子还是小孩、还有奶奶、还有山、还有海、还有未来,那我就可以提出这种疑问,就是幸福的,就不全是压抑的。
你是自由的象征,也是被欺负的象征学校里,亚美子总是不穿室内鞋,也脏脏的,会被一群女生围在厕所欺负。
亚美子总是记不住名字的同桌告诉她“你是自由的象征,也是被欺负的象征”,也会提醒她“你哥哥不在学校了,之前大家都是因为你哥哥才不打你”。
亚美子被打的时候总是不哭,听着这些话也没有情绪。
她怕的是房间阳台上的咕咕声,哥哥离开家之后,亚美子就要自己睡了。
阳台没人,却总是有声音,怀疑是弟弟的幽灵,她自己给自己唱歌壮胆—幽灵不存在,鬼魂是谎言。
但是,却在学校与墙上贴着的名人幽灵成为了朋友。
在亚美子的世界里,她与幽灵们一起去春游玩耍,自由自在。
她对幽灵说“如果还是孩子,我们就做朋友吧。
我们可以握握手,然后一起吃点心”。
后来,哥哥将阳台的花盆打碎,再没有可怕的幽灵声了。
后来,在奶奶家的清晨,亚美子一个人去到了海边,听到了海浪声,看到了幽灵朋友们,亚美子给他们挥手告别。
后来,没人欺负亚美子了,因为她身边也没剩下谁了……-喂,现在水还很凉吧-没事的终于在电影最后,有个成年人的画外音问了亚美子“喂,现在水还很凉吧”。
“没事的”,亚美子偏过头笑着回答。
像极了东亚社会里每个假装坚强的“孩子”。
没事的,海水不是不凉,是海水凉也没事的,因为亚美子一直就是这样的。
离开“弟弟“、离开妈妈、离开哥哥、离开小范、离开记不住名字的同桌、离开学校、离开爸爸,但是亚美子都没能正式与他们告别。
大家都把亚美子当做奇怪的小孩,什么都不告诉她,就连搬家去奶奶家,爸爸也是要离开时直接把亚美子自己留在了那里。
还好,亚美子可以用力挥手告别自己的幽灵朋友,挥手告别内心的恐惧,笑着说“没事的”。
//电影中亚美子给自己壮胆时总唱的歌与儿歌《The Ants Go Marching》很像,很可爱的儿歌。
孤独坚韧与自由——《这里是亚美子》
今天聊聊日本电影《这里是亚美子》。
片名こちらあみ子 / Amiko (2022)。
这部电影改编自芥川奖得主今村夏子2010年的处女作《こちらあみ子》。
该小说曾获得太宰治治奖、三岛由纪夫奖、河合早尾故事奖和野间文学新面孔奖。
森井勇佑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将这部小说搬上了大银幕,让观众置身于小说中那个充满温情和冲突的世界。
亚美子看似寻常,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
她与家人生活在广岛的郊区,那里的宁静与平淡仿佛是她生活的背景。
她的家庭由父亲、怀孕的母亲和哥哥组成,看似和谐,却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亚美子总是关注着一些与众不同的细节,比如母亲下巴上的痣,哥哥的秃头。
这些微小的特征在她眼中似乎都变得极为重要,或许是她以这种方式来感知和理解这个世界。
她透过推拉门偷看母亲的书法课程,自己却无法参与其中。
在学校里,亚美子的行为也总是让人侧目。
她总是赤脚走进教室,大声唱歌,无所畏惧地表达着自己对同学诺里的迷恋,诺里不胜其烦甚至揍了她。
悲剧袭击了亚美子的家庭,她失去了一位弟弟或妹妹,整个家庭都被悲伤所笼罩。
亚美子的母亲陷入了深深的抑郁,父亲则渴望能够回归平静的生活,而哥哥也开始步入叛逆的青春期,与家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亚美子的内心依然如湖水般平静。
她似乎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依旧保持那份无畏和自由。
《这里是亚美子》突破了传统成长故事的框架,塑造了独特的情节。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亚美子并没有像传统的成长故事那样经历性格的演变和逐步克服挑战。
她在周围的人都无法理解她的情况下,仍然坚守自己古怪的本性。
与传统成长故事中主角通过成熟的过程来应对挑战不同,亚美子选择忠于自己,并坚持不放弃。
尽管每个人似乎都会最终抛弃她,但她却通过坚守自己的信念而忍受着孤独。
亚美子是一个局外人,她找到了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的避难所。
这个世界由幻影和古怪的角色构成,成为她的心灵栖息地。
亚美子在生日当天收到了一份充满怀旧情怀的礼物:一套玩具收音机和一台迷你一次性相机。
这些礼物似乎是为了帮助她与即将到来的小弟弟或小妹妹建立联系,给她的孤独生活注入一丝温暖的希望。
然而,让人心痛的事实是,亚美子却没有其他人可以分享这些礼物带来的喜悦。
大部分时间里,她就像是一个幽灵般地徘徊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孤独无助。
在这个家中,她似乎成了自己的唯一伴侣,与外界隔绝,与孤独为伍。
这些礼物虽然寄托了父母对她的期盼,但也无法填补她内心的空虚和缺失。
就像她所拥有的礼物一样,亚美子的生活也变得充满了复古的落寞与孤寂。
亚美子的与众不同显而易见,她是一个异常的女孩。
无论是在智力还是共情力上,她都明显存在缺失。
影片并没有对亚美子的症状进行明确的诊断,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她的头脑肯定有些问题,需要特殊关注和照顾。
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她有问题,但由于知识和经验的限制,无法准确指出她的症结,却不自觉地将她套入正常人的标准之中,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整个故事给人一种令人难受的感觉。
观众们不禁为亚美子的处境而感到心痛,因为她无法被理解和包容,被迫在与常人的交流中感受到困惑和孤立。
这种难受的情绪贯穿整个故事,逐渐加强。
亚美子的故事背景令人陶醉,它发生在一个如诗如画的海滨小镇。
在那个时代,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侵入,而是以对讲机和一次性相机为特色。
这部电影的最后一幕向《四百击》结尾场景致敬,让观众们一同庆祝那些在海边找到解放的流浪儿童。
这个场景所表达的意义是,即使在混乱和孤独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寻求自由和真实的渴望,而海洋则成为他们心灵的归宿。
面对别人的拒绝,她不败的精神是韧性的最好表现。
亚美子的故事充满悲伤,然而她却并不自知。
她继续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仿佛置身于一个独特的小世界中,用一种奇特的逻辑对待周围发生的一切。
当别人离去时,她挥舞着欢快的“我很好”,就像向漂浮的船只挥手一样,而当她被遗弃在陌生的海岸上时,她知道唯有依靠自己。
这种与外界不同步的态度,令人深思她内心深藏的孤独和坚韧,以及对生命的态度。
深情独特守自我,与世隔绝孤成长。
个人认为这是成为父母之前应该要看的电影之一。
虽然我没明白弹幕里好多人刷很讨厌亚美子,说她是熊孩子,可是她明明是一个很纯真的小女孩啊,因为不懂继母流产失去了宝宝对继母是多大的伤害,可是也只是懵懂的觉得“弟弟”没来到人间,所以给他做了墓碑,以她的方式纪念“弟弟”,说弟弟是成佛了。
反倒是很讨厌这个继母,从最开始继母还怀孕的时候,她就很讨厌亚美子,对亚美子不耐烦,也不让她学书法,后面流产了之后突然又对亚美子好起来了,这感觉更像是她觉得没了孩子之后所以要对亚美子当亲生的孩子,所以才分给她关心,后面突然亚美子给她流产的小孩做墓,确实不可否认是刺痛到了她,但是她似乎更是在那一瞬间回想起了亚美子的“特殊”,更觉得这孩子的讨厌之处!
但在我看来这还是归于她自我内心的结没打开,就此干脆不愿意走出来。
当然,亚美子的父亲作为父亲更是失职。
虽然对亚美子没有任何打骂甚至是一句怨言,但是就凭后面父亲对待亚美子和哥哥的方式,已经看出来他心里也默认家里的一切都是亚美子造成的,所以后面才有哥哥辍学,把亚美子送走,甚至是对于处于丧子之痛的妻子也郁郁寡欢不再关心家里大小事务的时候,他也不过是任这个家挫败,孩子的衣食住行都不关心,所以家里乱糟糟,亚美子邋里邋遢不洗澡,头发剪得像马啃的,没一顿像样的饭菜。
更没看到对继母有特别关心怜爱的行为。
一个懦弱的男人,冷漠的男人才是造成这个家就此堕落的悲剧!
或许,亚美子送到奶奶家反而成了更好的归宿。
电影观感出奇的好,缓慢的节奏却填充了很多东西,就好像我们小时候总觉得时间是那么漫长一样,一个两小时的午休可以玩很久很久,一次两个月的暑假,可以改变很多很多的事一样。
电影中有不少变化极小的长镜头,所以才让人觉得节奏缓慢,但颇有一种《一一》的味道。
整部电影看下来有点让人惆怅,所以我很想谈谈孩童视角的故事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成长。
事实上连我自己都无法解释什么是成长。
如果说成长是身体和以“我”为中心的时间的变化,那亚美子是成长了。
她从一个小孩子,长成一个几乎和奶奶一样高的人,她从五年级进入到了中学,她经历“小弟弟”的死亡,经历了哥哥的变化。
她的时间和我们一样,在不受控制地往前走。
如果说成长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那亚美子似乎从没有成长,她一直保持着自我绕过被赋予“经验”的时间的流动。
她无法从小范一而再再而三的厌烦中察觉出不喜欢,无法从母亲流产的痛苦中察觉出她对自己的失望,无法在周围人对她的恶心中察觉出自己的不一样。
她的成长和我们不一样,她留在了原地。
可是,亚美子却又什么都懂。
她知道什么是死亡,什么是离婚,她能交流,能跑能跳,她也会关心别人,一个人站在大太阳下等待父母回来,知道小范的不舒服需要补充血糖。
我一直觉得亚美子的不正常,更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失了外界的关爱和教育的指引。
当她想要“知道”的时候,他们什么都不说。
他们在心里已经对她建立起问题儿童的标签,所以,他们才不耐烦。
反观亚美子的那个邻桌,他没有觉得亚美子是问题儿童,所以他和她平等地对话,做平等的朋友。
偏见,是一座山,更多的是认知的不全面,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智慧短见,所以我们才需要交流,需要心与心的交流。
还有,影片中有一段回忆,小亚美子和哥哥在路上,她觉得妈妈是长痣的妖怪,哥哥却告诉她,我的头顶有一小块秃了,在你眼里我是秃子还是哥哥?
爸爸戴着眼镜,那他是眼镜还是爸爸?
妈妈嘴角长了痣,那她是痣还是妈妈。
亚美子回答,是哥哥是爸爸是妈妈,她的心里一直很清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习惯或者怪异的地方,但TA仍旧是TA自己,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孩子有问题,TA抑郁、自卑、孤僻,可终究是父母的孩子,不是一个怪胎。
亚美子都明白的问题,父母却不懂。
他们忽视她的感受,让她变得越发奇怪,他们不给哥哥正确的引导,不管他抽烟、长时间地不回家,最终让哥哥变成了小混混。
他们是失败的父母,让整个家庭破碎。
那么,父母这样大的年纪,他们究竟有没有成长?
电影到结尾都没有给我们答案,生活更不会,因为生活永远不会结束。
题外话1:我真该死啊,下载的时候看错了简介,误以为这是个科幻片,所以从一开始就一直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理解去观看。
甚至很多地方都把自己误导了。
比如开头亚美子躲在门后捏玉米的片段,还有大人不让她学习书法,以及她生日前一个人在房间里抛橘子。
她能把玉米掐出水来,她抛的橘子最终没有“落下来”,都让我误以为这是个有超能力的外星人。
千万不要学我。
题外话2:看到有人说妈妈是继母,一开始我不理解,但后来看到回忆那段,就是上面提到的哥哥和亚美子讨论秃子、眼镜、痣的那段。
哥哥说:“那刚才遇到的那个人是什么”,不难猜测这里两人是跟着爸爸和痦子妈妈刚见面,所以才会用“刚才遇到的那个人”这种说法。
害,重组家庭真的有很多问题啊。
没有恶意,受伤最深……亚美子的天真消亡史……就像石猴初现那般,野性贯彻世间……只可惜,天赋异禀,善念考验……而机缘恩泽,教化成佛……与她,终究是错过了……纯粹也是一种罪过吗,还是说众生都很冷漠……美之为美的悖论……就算被全世界抛弃,也不曾有任何情绪……如果嫌弃这样的灵魂,我们又值得成为什么……
五年级的亚美子,喜欢盯着母亲的痣,对着母亲端来的菜嘘嘘,不管不顾地看哥哥的秃头,读不懂母亲说的温柔,更搞不清母亲为什么痛哭,考试时一个人哼歌,最终也没明白自己恶心在哪里,亚美子到底哪里不对劲?
看评论,有人说是童真,有人说是智障,有人说是ASD(阿斯伯格症,类似自闭症但症状较轻微)。
童真是可以被成年人理解的,只是到了亚美子这个年龄还继续童真那就没办法被理解了,而亚美子能正常说话,学习知识也没问题(否则早被学校发现带去测智力了),所以也不能说是智障,可能ASD更能解释一切吧,毕竟自闭症经常会被误认为是内向、怪异、不懂气氛等等。
整部影片可以说是一部悲剧,但悲剧并不总是偶然,比如母亲被嘘嘘时啥也没说,只是把苦水往心里咽,哥哥教育妹妹不要老看母亲的痣,却没解释为什么,女儿提弟弟时父亲的做法也是不知所以,啥都没说直接推出门,好不容易想说点啥了,却是告诉女儿那不是弟弟是妹妹,完全搞不清重点,老师对待学生也是命令式教育,哼歌就请出教室,不会多问几句。
小范虽说也是亚美子身边一个重要人物,但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他对亚美子的接触仅限于同学关系,不可能对她有多么深刻的了解,就算有,他作为一个同龄人也不太可能把握住正确的应对方式。
倒是亚美子的那个同桌,不受她的关注还总跟她套近乎,但是当亚美子问他自己恶心在哪里时,他也没能给出答案。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能多跟亚美子解释一下她的“恶心”会怎么样?
如果大家能借此发现亚美子的问题会怎么样?
当人们知道她是ASD时,心态上的转变会避免所有悲剧。
有时候这个世界缺乏的不是温柔,而是细心,遇到问题不去深究其成因就想当然地应对。
Though this film draws inspiration from various masterpieces, I am not sure if Yuusuke Morii (森井勇佑) has ever watched any film by Tsai Ming-liang.However, the ending mirrors that of ‘Vive L’amour’: both set at daybreak, shot with a ‘oner’; a somewhat heartbreaking yet cathartic scene performed by actors that can act with their footsteps.Kana Oosawa (大沢一菜) gives a compelling performance by effortlessly dominating any scene she is in with her piercing look and natural presence.
影片没有刻意的卖惨、没有刻意的鸡汤正能量、没有刻意的贩卖说教,生活化的视角、稳稳当当的叙事、淡淡的忧伤之中却是呈现了如针刺般的心伤。
“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并不等同于智障,二者完全是两个概念。
亚美子就像是少年版的“鱼之子”,但后者却是要幸运得多。
两者的共同点亦是十分明显:简单、纯净、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从未放弃生(未来)的希望。
对于正常人而言,人生中的某个阶段或某段经历又何尝不是“亚美子”的此唱彼和呢?
对于亚美子而言,正常人的社会反而是个令人害怕的“妖怪的国度”。
而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普普通通的正常人都被困在了窠臼藩篱之中,各有各的难言之隐,各有各的落寞疗伤。
“喂,水还很冷吧。
”“没关系。
”影片结尾处,亚美子与“幽灵们”挥手告别的桥段无疑是全场高能时刻 这是一个孤独,自信,坚韧,生机勃勃,元气满满的亚美子。
这一刻,要有光,这话亚美子说的,耶稣来了也不好使。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里是亚美子。
影片的构图、摄影、配乐也很不错。
【主观评分:7分】【海报&基础信息】🎬
【剧情概述】💊从一个5年级小女孩视角看待家庭中父母和哥哥,在妈妈肚子的宝宝流产前后对她的态度变化。
【评价感受】🤨这种家庭状态冷漠到窒息,每个人都不愿意给亚美子解释,也可能是多动症的亚美子完全听不进去尝试过的道理解释,依然顽固的坚持自己的见解和行为。
一方面也感受到日本女孩的敢爱敢恨,五年级就追着自己钦慕的男孩子不撒手。
母亲和父亲在我看来都有大病,母亲感觉和女儿存在几百年的怨恨,父亲感觉就像这个女儿是捡来的,对儿子变坏,抽烟出去住也不闻不问。
10岁的女主演技爆炸,丝毫没感受到演技,仿佛就是一部纪录片。
【印象深刻】💾
好惬意的小镇,多动的小女孩,马路在她那是靠翻着跟斗过的
尽管变成不良少年了,但各个少年还是循规蹈矩的戴着安全帽,是他们有底线呢还是影视审查制度的要求呢?
这段太窒息,当父亲的对女儿完全像世仇一样,就因为女儿做了一些完全出于好意但不懂事的行为
鼻梁被爱慕的男神打断了(因为她给别人吃的曲奇都是她舔完夹心后剩的,这个事也没人告诉她是不对的)
出了女主角外每个人都不爱表达,和每次转场的冷血动物和昆虫一样
妖怪之歌贯穿全片,这些cosplayer都是学校墙上的故人,确实小时候盯着那些墙上的伟人们会有无限幻想,不过最终被哥哥打破阳台的陶管赶走格子破解妖怪幻想也是挺意外的。
20230308私人顶级电影院观影之《这里是亚美子》今晚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吸引了五男一女共六位观众。
这六位观众是近期的铁杆影迷。
这是军军在私人电影院观赏的第93部电影,也是2016年以来在电影院观看的第608部电影。
这是个性格有缺陷的女孩的故事,拍摄手法和表现能力让人无法相信这是导演的处女作,影片最关键的角色亚美子就是这个阿斯伯格症女生,她是导演从几百个女生中挑选出来的,亚美子的扮演者大泽一菜演技太惊人了!
她的一举一动让我完全相信她就是一个和外界甚至家庭格格不入的阿斯伯格症患者(类似自闭症但症状较轻微)。
一些细节处理地非常好,亚美子偷看书法课、抛橙子🍊(最后一抛,橙子甚至诡异地没落地),舔饼干上的巧克力然后把饼干给喜欢的男生吃。
电影以漫画/游戏般的镜头调性描绘了在近乎毫无关爱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直到最后被抛弃的亚美子,她喜欢盯着妈妈下巴上的痦子发呆、烈日下观察自己滴在地上的汗液、在巷子里一个人侧翻。
她似乎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即使被忍无可忍的男生打的鼻梁骨折、满脸是血她都没哭一声。
“这里是亚美子!
”她拿着她的生日礼物对讲机在对话,可惜没人和她通话,即使是她的父母和哥哥都对她漠不关心,他们似乎对她的所作所为早已心灰意冷,甚至绝望。
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和世间人没有任何共情,她一次次刺痛家人的神经,最残忍的一幕是她做了一个墓碑,彻底击倒了本来就很脆弱的母亲,从此她的家庭分崩离析。
存在心理缺陷的孩子固然很可怜,但是如果她和他人没有沟通,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就不要轻易去打扰她。
影片结尾,她和自己的幻想时间挥手告别,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也许她已经走出来了。
精彩台词:你为什么一直盯着妈下巴上的痦子?
给我看你秃的地方。
对讲机:“这里是亚美子!
”帮我写“弟弟之墓”住手!
他是田中学长的妹妹!
阳台有幽灵,今晚我在这里睡。
我就直说了,你身上很臭。
风还是往我这边吹来的。
你哥哥退学了,你搞不好要被杀掉。
你字写的太丑了,亏你妈还是书法老师。
不是弟弟,是妹妹。
校医:你那跑调的歌我都听腻了。
快吃饼干!
我要杀了你!
爸爸必须要回家了,你就留在这里,和奶奶住。
豆瓣评分7.6分,我给7.7分。
典型日本文化,儿童片可以如此的压抑,沉闷,而且坚持自我的精神世界,估计写出这样作品的人和拍出这样作品的人必有自我描写的因由。
看得一直在犯困。
也許對這個世界而言,她不夠正常;又或許,對她而言,這個世界也不夠正常。A gradually distorted, sad world. 小演員演得真好。
低成本摄影却在寻找表达主角内心的构图,导演的超现实主义创作思维让故事变得有趣,在大奖编剧的构思下视觉很好传达出情感,剪辑配乐的配合也让主角怪异的行为变得有爱,结局透露强大的孤独,很优秀的儿童电影
叙事的切片感非常强,而且有很多没有明确交代的事,尽管非常认真的看,但总感觉收集到的信息不足,抓不到内涵,所以看完后马上去看了几篇日本人写的影评,还去看了原作小说的故事梗概,才发现原来故事一点也不复杂,立意一点也不深奥,而是电影拍得不让人理解。
#2023百老汇日本电影展#@广州百丽宫影城天环店。3.5星。
#BC日本影展2023#四星半,一部挺奇怪的电影,开始有些讨厌亚美子的任性乖张,越往后却越理解甚至同情她(其实我们都曾经是亚美子),今村夏子的文本令人想起王朔《看上去很美》,小女孩亚美子就如同方枪枪——也正因为她的言行举止不符合成人世界的教化规则,她不仅被同学孤立(被喜欢的人殴打),甚至最后被最亲的人疏远(抛弃)了(sad),所幸的是她还是我行我素乐天无畏。假如亚美子刻意压抑天性服从大人管教,那么结局也只会与《狗十三》的李玩差不多,不得不说,东南亚地区所谓的“变成熟”有时候就是一把杀人不带血的匕首,所以无论如何你必须好好守护好自己的天性啊……PS,青葉市子演唱的主题曲《もしもし》好听,循环。
缺心眼的亚美子
对于儿童片一直不感冒,感觉身为成人的创作者总带着自上而下的视角来叙事。亚美子在本片也更多被用作反映成人生存状态的一种工具,最终被用完后很难给我带来源于她本身的触动。奇巧的设计仿佛是一部冲田修一的片子,但内核肯定黑暗的多便是了
有小孩子的电影,一定要选好演员,特别是这种表现小孩不一样的电影,演员本身一定不要透着让人不爽,否则还怎么共情,光忍受就够够的了,如果演员选错了,真的是没有回旋的余地,建议导演认真观摩鱼之子,学习如何选角。另外,开头就血压升高了。
大概能理解,但无法共情。不管亚美子是不是生理上有问题,哪怕她生理没有问题,只是没有同理心或几乎没有情商,我也喜欢不了这种孩子。可能这家人本来就有一些问题,但亚美子绝对是让家庭崩溃的罪魁祸首。这样的小孩就连老师也是对她听之任之,朋友最后变得特别暴力,更何况是朝夕相处的家人。当然父亲把孩子扔给奶奶我是不赞同的,但电影中的父亲好像也没有其它办法。对于亚美子本人来说,她是可怜的,怪异并不是她愿意的,好在她是坚强的。这是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人们都知道亚美子的特别,但绝大多数人无法忍受这样的特别,所以亚美子的人生注定会充满悲伤,而她好像感受不到悲伤。
剧情刻意,中规中矩。
前一半还以为日本精神病电影已经next level了,后面才感觉这小孩额叶可能有点问题。。【亚美子是那个原点,其他人类是负数】【鱼之子阴面】这两条短评,比这电影还好
平淡的讲残酷的事。代入家属处境完全没办法指责亚美子的父母和哥哥,照顾自闭症儿童非常辛苦,并非电影里呈现的这样简单。作为观众了解他们的困境即可,最好别轻易评判。
amiko可能会有视角和感受力的限制,但故事背后是有些很残酷的地方的。莫名想到最近看的相米慎二尤其是结尾海边的戏。
刻意求怪。
非常新颖的处理方式,不断平衡在物与哀之间,也就很日本。但看似扭转到亚美子的视角,不断书写对立的冲突,一个个悲剧节点都看了明白,是不是“有趣”得残忍了一些?
❓❓❓
很可爱的儿童电影。没有谁对谁错。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团乱麻。没人引导亚美子的世界,亚美子有没有一个合适自己的平行世界啊
这个导演指导的时候真的很不讲究,除了amiko发疯的部分,她的其他戏包括其他小孩子的戏都很生硬,还有龙套的戏,也都非常随便。既然要做荒诞,那也要荒诞的整齐,精致一些,现在就透着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