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人类父亲失去“机器人儿子”后所进行的一系列哲学性思辨……尽管他不过是因为自己的“人类女儿”失去哥哥而痛苦,才开始执着于寻找杨的。
这种行为看起来和想要修好一台女儿喜欢的电脑没什么区别。
mika没有语境不会说中文,所学的全部估计来自于杨教,于是出现了全片最长的三句中文台词,对着杨的“遗体”。
无法完全将它当作一部电影来看待,确实是一部“剧情长篇”。
白人和黑人养了一个中国小女孩取个日本名字叫mika,给她买了个机器人哥哥叫杨,与此同时导演是个韩裔美国人,且他又受日本作品影响很大,看了十分钟想到这一连串的设定忍不住笑了。
想郭共达本身自己就有点无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差异吧。
外国人触及中国文化在我看来都难免有点装逼不成的感觉,中国导演要是在这种安静的片子里拍个一茶一世界讲半天那很怪耶。
不过并没有四不像的味道,咱讲究一个大道无形。
挺好。
人类的自大在于他们并不会试图从机器身上去学到一些新的别的东西,他们只会通过机器人看到他们自己——往往哪怕对面是一个“真实的对象”、所起到的也不过是这样一种作用而已。
而当他们惊喜地发现机器人有了新的思想(idea)时,这种情况的产生或许仅仅是他们忘了自己之前曾设定过这样一种程序。
机器人只是运行着人类给他输入的编好的代码,而人类却感动地说“哦,他真好,他真爱我”。
唉,多么脆弱的小动物啊human beings🥹杨演得很好。
喜欢音乐🥺💕
是什么让你成为你?
是什么让你时常怀念另一个人?
是你看过的窗外阳光明媚,是你路过的大树绿叶葳蕤,是你藏起来的暖风春雨霏霏;是你们呼吸过的沁人心脾,是你们摇摆过的轻舞飞扬,是你们挥不去的羞涩细语喃喃。
大概东方人最能感受、理解并细腻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微妙、内敛的情感。
含蓄,是东方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韩裔导演郭共达的第二部长片《杨之后》出色地演绎了东方文化视角下的亲情、友情、爱情与人生。
在未来世界,一对美国夫妇,爸爸白人,妈妈黑人,收养了一名华裔女儿Mika,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他们买来一台机器人助手“杨”。
某一天,杨突然宕机了,爸爸想尽办法修复他。
当杨离开之后,他们才发觉杨已经成为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在寻找修复方法的过程中,杨储存的记忆也逐渐被爸爸和妈妈看到,他的过去不再是空白,他也有他的故事。
好的电影能让人忘记标签,种族混合的家庭,未来世界,人工智能,克隆人,每个标签都有巨大的扩展空间,但在这部电影里,这些都成为背景。
导演说:“尽管《杨之后》是科幻故事,但它仍然属于一个日常生活的世界。
”科幻只是故事的壳,人的情感才是故事的核。
杨的记忆被一点点挖掘,我们也跟着爸爸逐渐走近杨的过去,带着好奇,带着不解,最终,带着不舍。
杨太爱大自然了。
风,树,草坪,阳光,他的世界总是绿意盎然,香草芳菲。
杨也很爱Mika,他的生活里几乎都是她,陪她说话,玩乐,成长,告诉她什么是“嫁接”,让她理解不一样的爸爸妈妈也是爸爸妈妈。
杨会和大家谈论中国文化,和爸爸谈茶叶,和妈妈谈哲学。
他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中国人”,但他也会思考是什么让他成为中国人,成为亚洲人。
杨认识了一个女孩,金黄短发,沉睡的脸庞,酒吧霓虹灯下的眼神。
爸爸好奇地问别人,机器人会有感情吗,会因为和人类在一起时间久了就有自己的思考吗?
不知道,没人能回答。
杨的修复逐渐成为不可能,他正在分解。
爸爸偶然打开了他的深层记忆,那些来到自己家之前的记忆。
他们不是杨的第一个家庭。
那是一个单身妈妈带着小儿子,儿子逐渐长大,离家求学,孤单的妈妈,伤心,落寞,生病的妈妈请来护理师Ada,Ada照顾妈妈,热情开朗,与杨分享秘密,杨的眼睛离不开Ada,Ada的遗照摆在树下,年轻的笑容依然灿烂,曾走过的草丛依然葱茏。
Ada和金发女孩长得一模一样。
女孩是Ada的克隆人。
偶尔,杨会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在想什么,亦或难过,亦或迷茫。
杨喜欢收藏蝴蝶标本。
杨对妈妈讲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人认为,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
妈妈笑了,说,我喜欢这句话。
妈妈问,你真的相信吗,结束也是一种开始。
杨说,我不知道,我没有被设定为这样的思维方式。
你呢,你相信吗?
妈妈说,我愿意相信。
有时候我会想,人类被设定为相信这样的事情,但我不知道这对我们来说是不是最好的。
杨说,我想对你说实话。
我不介意最后化为虚无。
妈妈疑惑,是吗?
杨说,也许我是被这样设定的。
沉默。
妈妈问,你因此感到过伤心吗?
杨低头,笑一笑,说,有无相生。
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爸爸妈妈很困惑,杨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是从何而来,是制造者帮他设定好的,还是经历了聚散离合之后感悟到的。
面对生死,面对过往,人和机器人,陷入同样的迷茫。
是记忆让我们彼此牵绊,让“我们”成为“我们”。
没有存在,就没有记忆。
存在是什么,不是种族,不是民族,不是人与克隆人、人工智能。
爸爸,妈妈,女儿,决定向杨告别。
女儿一直喊杨“哥哥”,杨的确很小,只是有一颗历尽沧桑的老灵魂。
他爱着曾遇到的每个人,感受着每个人的爱,由浓烈到消散,由消散到浓烈,每段爱都如彩霞,如朝露,转瞬消逝,只有他留在原地,千回百转,无言诉说。
杨能做的,就是对得起每次轮回。
从头至尾,杨都是最孤独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
也许爸爸理解了杨的孤独,最终放弃了努力,不再执着于让他回来。
记忆太多太多,离开是种解脱。
电影里充满了深深浅浅的东方文化符号,难得的是并不违和,嫁接的水果,茶文化,蝴蝶,老子,民间传说,面条,绿树浓荫的庭院,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动人的是大提琴版的《盛夏的果实》,虽然原作是日本歌曲,但中文版的歌词却很奇妙地匹配这部电影的氛围。
也许放弃 才能靠近你 不再见你 你才会把我记起 时间累积 这盛夏的果实 回忆里爱情的香气我以为不露痕迹 思念却满溢或许这代表了我的心不要刻意说 你还爱我当看尽潮起潮落 只要你记得我
黑白黄三色人种组成的家庭 从影片开场便营造着一种疏离感本以为是亲人逝去后通过对其过去的追寻逐渐了解他 并且弥补家庭现有的裂痕的故事 或者本应如此 但是最终却并没有完成 所有可以深入的题材都没有实现 最终又似乎落回了表面上的 对机器人感情的怜悯上影片的基调全程如里面的人物般冷漠 所有对话描绘的似乎是整个社会的冷漠 遑论很难见面的夫妻 对女儿习惯不了解的父亲 对机器人只是视作工具的夫妻 在这样的社会里 机器人似乎才是最有感情的那个 他探求自己的身份 追问茶的意义 尝试理解生死 并且对人萌生感情 这很动人 但也不过只是机器人刚开始的觉醒 有些浅尝辄止然而在全片冷漠克制的基调中 当杨第一次记忆涌现而出时 这份冷漠又短暂地被打破 借助一次又一次的碎片叙事 我们窥探了杨的人生 也能够与之产生共情 可惜这种共情也是短暂的 浅尝辄止的对中国文化的渲染也流于表层 如女孩的名字“美香” 和她蹩脚的中文 只是 或许导演并不想表达对中国的思念 却有实实在在表现异乡客的愁思 如杨对自身中国身份的怀疑 对帮助美香了解中国身份的含义的尝试 以及片中大提琴所呈现的中文插曲 最后呢 机器人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离去 对他而言是残忍的 而他自身也开始思考 开始萌生情感 最终简单地离去 夫妻二人在杨离开后才开始理解杨 并且开始怀念他 两人的关系也开始修复 杨的离去给大家带来了些什么 但又似乎没有 电影所呈现的杨 其存在与作用过于简单与普通 “杨之后”有什么?
依然只是一成不变的生活罢了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深焦DeepFocus Before Yang: Adapting the Screenplay“杨”之前:从故事到银幕导演郭共达对沃克·珀西的小说《看电影的人》里的一段话久久不忘。
“只要没有淹没在自己平淡无奇的生活之中,人人都会进行自省。
认识到自省就是要有所知。
一无所知就会陷入绝望。
” 郭导解释道:“当我在编导《杨之后》时,我发觉自己会想到这一段话,特别是当自省与片中的角色有关,片中的父亲正在努力与这个世界感触联结。
”郭共达前作《在哥伦布》其突破所在正是细腻精致地描绘了一个人无言的焦躁和家庭纽带之间的张力矛盾。
故事发生在一个宁静的印第安纳小镇,这座小镇的亮点是其建筑静谧平和,但又有着大胆改观的建筑风格。
电影中主角与家庭责任,在夏末微风的吹拂下,无形而隐忍地拉锯牵扯着。
但即便如此,男女主人公们选择特立独行,开始了一段自己的前进之路。
“对我来说,《在哥伦布》充溢着情感,但是以一种非常轻柔含蓄的方式呈现出来,” 郭共达新片《杨之后》主演柯林·法瑞尔评论道,“这种克制含蓄融入于片中的空间建筑中,有种柔爱与共情之感。
我觉得身为男性电影创作者的郭共达有着这种特质——《杨之后》也有着爱与共情。
和他一起工作真是太开心了,我喜欢这种经历。
”《杨之后》在很多方面都是郭共达艺术创作生涯的一次演变,更为大胆,更具野心。
故事源于科幻小说:设定于经历千疮百孔后而后精致重建的未来,一个关于“技术生灵”的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克隆人的故事。
然而,《杨之后》显然继承了《在哥伦布》的核心, 前作的人文主义色彩蔓延到了新作里的物理空间与情感距离,家庭关系的隐痛以及关于记忆、时间和身份的内在领域。
郭共达说:“尽管《杨之后》是科幻故事,但它仍然属于一个日常生活的世界。
”“我没有当时想过我的下一部电影会是部科幻片,”他继续说道,“那不是我当时想的事情。
当我在看科幻大片时,片中整个世界都危在旦夕,我常常好奇在这一场景下,那些维系日常生活的人们是怎么样的?
—他们在末日场景下做什么?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样的?”顺着这灵感思路,郭共达发现一篇由亚历山大·温斯坦创作的、讲述亲密关系的故事,名为《向杨说再见》。
这一短篇小说收录在温斯坦2016年的故事集《新世界的孩子们》中。
(该书被《纽约时报》选为2016年年度最值得关注的100本书之一)。
制片人特蕾莎·帕克原本以为郭可能会考虑故事集里其他不同的故事,但郭导的目光偶然转向了别处。
“她也鼓励我阅读其他的故事,”郭共达回忆道,“但故事集里的第一个短篇就把我打动了。
它讲的是一户人家处理一个损坏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在未来的世界里更像是一个家庭应用或教育工具,机器人起初对这一家庭里的父亲来说,似乎是微不足道且令人心烦的,但随着事情发展,它越发有存在感。
”温斯坦的《向杨说再见》是最好的推理小说,充满着熟悉常见而又激进的想法,令人惊叹。
在小说中,一户进步的美国家庭收养了一中国女孩。
一天早上,夫妇发现他们购买的机器人助手——买来打算让女儿融入亚洲文化的一位名叫杨的机器人哥哥——出现了故障,他们不停地用麦片砸他脸。
杨能否在他们的女儿被吓坏之前修复好吗?
短篇中叙述这一故事的父亲发现他度日于天才吧,成天与人聊天。
最终,他自省于深刻的探索。
“当一个故事涉及到人工智能的主题时,它通常是机器人想要成为人类剧情走向,”郭共达说,“但这篇小说中,它是关于人类如何理解机器人的价值,意识到其损失。
在父亲心中,它只是一个技术产品。
他感到沮丧是因为这个人工智能代价高昂,它损坏了需要修好。
但这也引导父亲去发问更深层次的问题,思考非人类物体存在的价值。
”温斯坦把故事设定在未来的底特律,当地居民仍然对亚洲进口(不仅是汽车)感到不满,一场指向未明的毁灭性战争加剧了种族紧张局势。
“温斯坦很微妙地去处理这些议题,”身为亚裔的郭共达也收养过韩国儿童,在谈到该故事的言外之意,倍感共鸣,说:“起初,我只是从表面上去看杨的种族身份。
但我越是探索他的设定,我就越意识到他的亚洲性是由一家公司制造的,他是亚洲人构建起来的。
很奇怪地,我可以察觉到这一点。
”吸引郭导的另外一点的是,该故事在篇幅页数上的简洁性。
“几乎花一天时间就可以读完这个故事,”郭共达说,“写得非常好,如此简洁漂亮的结构。
我知道,那些令我回味的留给了我很大的空间去探索。
探索存在意味着什么?
——这个存在甚至不一定非得是人类生命,而是短暂存在的事物。
”善于表达的电影创作者视短篇小说为灵感沃土,他们从中寻求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
这种行为是科幻电影界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划时代的经典电影《2001:太空漫游》,该片对亚瑟·查理斯·克拉克的八页纸科幻小说《哨兵》创造性地做加法;还有《人工智能》是基于小说家布莱恩·奥尔迪斯的原著《玩转整个夏天的超级玩具》(12 页纸的短篇)。
郭共达曾认真考虑是否在底特律取景,甚至亲自去底特律采景,之后他决定不再把故事的发生设定在具体某一地方。
“我开始从室内空间的角度去思考这部电影,从内到外地去构建场景世界,” 他说,“起初,我以为我们只能通过画面映射或门框窗户去呈现外部世界。
最后,我们加入了一些外部镜头,但这是内部场景为主的电影。
”在传统的科幻电影中,内景充满着未来主义的硬件风,不会去刻画令人舒适的室内感。
“我不想看到四处都是屏幕和监视器,” 郭共达回忆道,“我希望科技是未被察觉到的,没有电线,没有开关。
我想要的未来是有机的,这个世界更多的是树木而不是金属,它因一场气候灾难洗礼而变得谦卑温驯”虽然发生灾难的细节原因没有被呈现出来,但郭共达设定了一个预兆不祥的背景,去契合小说里温斯坦隐喻的受创社会。
“电影里没有所谓的底特律或芝加哥,因为所有城市要么废弃了,要么因一场灾难而面目全非。
”郭导估算道,《杨之后》的初稿当时很快就完成,大约三个月时间。
创作过程中,一些新的角色问世,随之而来的,还有关于杨迷人般到来龙去脉,这段往事得到电影最后一幕才会揭晓。
接下来,就是与有可能合作的电影人分享剧本了——包括扮演人类、克隆人或其他角色的演员。
Ghosts in the Machine: Casting the Actors “杨”之戏魂:选角前后郭共达先把小说中的叙事主角命名为杰克,并将这一疲惫不堪的角色赋予了某种侦探般的功能,去探索谁是杨?
之后他开始考虑男主选角的建议。
郭立马想到的是科林·法瑞尔,他一鸣惊人的好莱坞演艺生涯有着从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献身,再到更为大胆惊人的表现(《龙虾》《杀手没有假期》)“当然,对于科林·法瑞尔担任男主这一想法,我敞开大门,立刻兴奋起来,”郭共达说,“我喜欢他在电影中的表现,无论角色大小。
他的角色中似乎总有一些冲突的性格。
在许多方面,他体现内在的气质。
他是主演,更是诗人。
”法瑞尔曾看过《在哥伦布》,并被电影里静水深流的力量所惊叹,于是立马抓住了合作机会。
“郭是一位非常独特的导演,”法瑞尔说,“作为一名演员,我在演艺这条路上走得越远,我就越重视电影创作者在视听美学上的能力。
郭共达在他的光影世界里,各个方面都富有洞察力。
他也非常独到热情地去拍电影——他是一个非常有派头的人。
”电影中杰克经营着一家茶叶店,在未来相当于开着一家黑胶唱片店。
虽然生意一般,没什么人脉,但他是一个忠诚的丈夫和父亲。
杨损坏失灵,离开人世间,让杰克陷入了轻度的中年危机,他回望着过去,渴望能够与似亲子般的杨分享更多他的生活。
“我们谈到了杰克试图寻找一些关于杨真实的存在,”法瑞尔说,“但这些探寻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气氛。
他希望杨可以茶叶一样,可以闻到、摸到、种植、收割、浸泡与提取。
但杨不是茶叶,他真挚存在而又虚幻缥缈。
“杨是一个跨越新旧时代的角色。
在开拍前后,郭共达和法瑞尔还讨论了杰克的角色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
“杰克的妻子身为孩子的母亲,在工作和家庭中都处理得如鱼得水。
而与此同时,杰克却在工作家庭两方面奋力挣扎,且变得渐行渐远。
他是要去寻求父亲角色的意义,在家庭中承担更多?
还是要去克服那些挥之不去的关于男子气概的虚假观念?
”郭导记得,法瑞尔非常乐意去处理杰克这一角色所面临错综复杂的问题。
杨可能就像是一台失灵损坏的烤面包机,让杰克跟着一起炸毛,从最开始的家庭角色挫败感逐步演变成惨遭亲子成员的损失。
“法瑞尔塑造沉默寡言的表演已是炉火纯青,他就像一位经验老道的爵士乐手,非常了解克制的力量与含蓄之美,他让一切变得与众不同,” 郭共达回忆到,“十分有幸能一旁观看,并跟着体验这种表演,我也虚心学习很多。
”另外一位演员是奈飞《伞学院》里冉冉升起的新星贾斯汀·闵,他看到部分脚本指示就乐意合作扮演角色杨。
他的表演恬淡寡欲,极少眨眼,又结合着真情实感——尽管这只是杨的功能,其存在是个机器编程。
“作为一名亚裔美国人,我一直在思考着亚裔机器人的设定想法,” 闵说,“机器人角色设定为亚裔意味着什么?
是因为我会说别的语言吗?
是因为我长相符合角色设定吗?
是因为我晓得野史趣事吗?
是因为这些元素构建了我的亚洲身份吗?
这些思考让我在“亚裔机器人”的概念背后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探索。
”郭共达和团队历时甚久,才找到合适的演员扮演“杨”:他们需要演员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怪异感,而不是刻意地去演。
郭与团队翻出了很多试演样片。
“当贾斯汀为我们朗读台词时,他的声音令我着迷,” 导演回忆道。
“我当时沉浸到屏幕里。
对我来说,贾斯汀就是杨。
贾斯汀身上兼具着脆弱与坚强——但也有点超凡脱俗。
在电影中,杨是谜一般的存在,我们得层层般拨云见雾才能了解他。
”闵记得当他从夏威夷度假回来,读到郭共达写的剧本时,他的第一反应一点都不像故事里的杨。
“我开始抽泣,” 他说,“坐在我旁边的人问我一切是否还好。
当时,我内心深处与杨产生了联结。
”其他核心的家庭角色由朱迪·特纳·史密斯(《皇后与瘦子》)和年仅九岁、才华横溢的Malea Emma Tjandrawidjaja所饰演;前者扮演杰克的妻子凯拉,后者演他们的女儿美香。
电影中,因杨突然离开,母女俩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对于美香的选角,郭共达解释道:“Malea是第一个试镜电影的演员,那时我们还没正式开始试镜,但显然她就是我们要找的美香。
我看过一段她唱国歌的热门视频,我们的选角导演伸出橄榄枝邀约她,看她演戏如何。
工作人员把她试镜录了下来,结果她肉眼可见般地适合角色。
她当时只有六七岁。
”剧组找到了朱迪·特纳·史密斯,她是大家眼中法瑞尔试演的杰克的完美搭档——该角色身为一家之主和主要收入来源,朱迪有着稳定而自信的气质,但她也可以展现出角色的敏感与失落,因为随着剧情需要,她的丈夫与女儿步入困境,越陷越深。
这种失落感,她最初是难以理解的。
“朱迪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令人惊艳的演员,值得挖掘,将来也会如此。
” 郭共达说,“我相信,她才华洋溢,内心丰富。
她以优雅的演技和独到的情感演绎着凯拉。
凯拉就是朱迪的内心世界。
她相当于人类中的杨,但她也背负着整个家庭的重担。
电影的最后,当我们看到她沉睡时,这是她应得的释怀。
”“我想,一开始凯拉的内心世界肯定是,‘好吧,我丈夫正在四处奔波,试图修好机器人。
’” 特纳·史密斯笑着说,“但杨的离世对她来说,是一种自省。
扮演凯拉与我内心深处共鸣,那是一个平静的自我,我很少去面对,因为当人们将我视为演员时,他们通常想看到我表现得更为大胆猛烈、更无所顾忌些。
在电影里,真正与我共鸣的是,虽然凯拉在她的生活中有如此多的成就,但她仍然是敏感的女人,在一个她不想要待的地方——她的家——体验着孤独。
”四舍五入一下,神秘的艾达也是主要角色。
这个金发碧眼的角色最开始出现在,当电影中家人外出时,她在杰克空荡荡的房子里偷偷摸摸。
除此之外,艾达也出现在杨的一些记忆碎片中,如密码般存在。
她与杨的关系如何,最好留给观众去发现。
艾达这一核心角色,是郭共达对原故事的添加补充,在选角方面他只考虑过一个演员:海莉·露·理查森,一位富有魅力的年轻女演员,曾主演过《在哥伦布》,并在《成长边缘》《分裂》担任过配角,令人难以忽视。
“跟郭导合作氛围很纯粹和谐,充满创造性,” 理查森说,“我真的很喜欢他,想参与他所有的创作中。
”“海莉·露于我而言,十分重要。
” 导演对他俩的合作表示感谢,“我对她非常信任。
我把《在哥伦布》托付于她,她优雅而坚定地扛起整部戏。
相比《杨之后》,《在哥伦布》里她没有地方可以藏匿,电影也没有多少情节,但她必须一直在场,不过她完成得很好,效果非同凡响。
海莉·露的表演可以让你身临其境,感受情感上潜移默化的层次感。
”理查森承认自己对扮演艾达的想法感到痴迷,她从剧本故事里,化妆发型设计中去汲取灵感。
“这些部门改变了我,帮助我更加投入到角色,” 她说,“艾达迫切希望找到自己的另一面。
”露也开始欣赏像郭共达这样罕见的艺术家。
“我知道‘少即是多’这个道理,但直到《在哥伦布》,我才完全理解这一理念在表演与电影创作的关联,” 理查森说,“他完全地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静水深流的强大,当你用克制的表达让人们去思考,胜过于直白地说出一堆答案。
”Building the Future: Production Design, Cinematography, Music“杨”之幕后:构建起未来世界的服化道、摄影与音乐与大多未来的电影设定不同的是,《杨之后》场景设定在一户家庭里:厨房桌子的周围,是光线昏暗的卧室和走廊。
这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房子,它作为标志承载着剧本里设定的环境危机的背景,同时,又契合着郭共达软科幻的审美,和几乎不张扬的未来主义风格。
“这不是一部关于气垫船、激光和太空旅行的科幻电影,” 法瑞尔说,“它立足于一个未命名的世界,但应该都为人所知,因为它与我们生活的世界并无太大异同。
我们谈论过,电影里的世界正岌岌可危于一些的全球气候灾难,这导致了城市与农村混合型样貌的回归。
这种城村混合已扎根于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人们开始在屋顶上种植自己的农作物。
”郭共达面临着挑战,他想找到一家独特但不奢华的房子,因为电影中家庭并不富裕。
他想,是否有可能找到一个像埃奇勒的家?
就是类似于约瑟夫·埃奇勒设计的小型但通风的“加利福尼亚现代风”结构,其特点是大窗户墙、开放式平面图和中央庭院。
“我们谈了很多关于把一棵树放置在庭院中心的景观设计,” 郭共达说,他也提到了自己对动画导演师宫崎骏的热爱,宫老经常将自然融入他的画面中。
幸运的是,在纽约市郊的罗克兰县郊区有三座埃奇勒住宅,它们三都建在东海岸,其中一住宅无人入住。
“我们无法联系到房主,所以我们开着车四处寻找,才找到房子,” 美工设计师亚历山德拉·沙勒说,“我们看不到房屋里面,因为房子设计得非常隐密,完全封闭的。
于是我们敲了敲门,结果无人回应。
郭共达说 着: ‘我就试下门把手。
’ 结果门打开了!
房子里面没有人,对我们来说,它就像是一块空白的画布。
”“我们把房子拆得面目一新,只剩下白色的墙和混凝土地板,” 郭共达回忆道,“感觉就像,它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房子。
”最开始剧组擅自闯入住宅,后来他们才真正获得业主的许可,再之后,剧组在为期29 天的紧张拍摄期间,对房子全面翻新,做好布景准备。
“我们希望,树在电影中是一个有灵魂的角色,” 沙勒补充道,“所以挑选树的工作非常复杂。
我亲自去了很多果园和温室找树,直到我们找到了电影中的那棵树。
最后我们没有削减它,把它种下,这棵树将永远生活在那个房子里。
”与布景一样,服装材料(由Arjun Bhasin设计)的挑选旨在表明从合成材料向可持续性和可再生材料的转换。
“我们演员穿的所有衣服都是非塑料制成的,” 理查森回忆道,“你会意识到屏幕外的未来世界发生了什么,也许是黑暗的事情,人们有过一段沉重的经历。
”摄影师本杰明·勒布(《曼蒂》《女人的碎片》)谈论第一次与郭共达合作拍摄《杨之后》,“我们谈了很多关于情感、人类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 他回忆道,他俩对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有着共同的热爱,尤其是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那些镜头画面。
“我遇到过很多拍摄情况,导演会指示说,‘这是段比较情绪化的剧情,所以我们需要靠近演员脸部,这样才能看到人物的眼睛,’” 勒布说,“但相反,这种拍法某种程度上减损了电影的效果。
人物的肢体语言,空虚的状态,凌乱的样子同样重要——这些观点正是我和郭共达谈论产生的火花。
”“我感觉一瞬间就与本杰明心有灵犀。
我们才刚开始触及合作,就有很多共同的感受。
” 郭共达说,“我们在整个拍摄合作过程,有一日常仪式是一起吃拉面。
我们边吃边讨论生活,讨论如何拍电影,怎样拍好《杨之后》。
我们的精神食粮就像喝的拉面浓汤一样,应有尽有。
”形象地说,郭共达所有电影的精髓,在于他对电影包容万象的爱:对电影语言的深情热血,天生健谈且娓娓道来地与他人分享对电影的想法。
(有趣的是,法瑞尔称他为“教授”。
)多年来,郭导演拍了几部备受喜爱的散文短片,其中许多前作可以在CC标准合集的专题中找到,他在CC关注的导演层出不穷,有韦斯·安德森、特伦斯·马利克、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是枝裕和和费德里科·费里尼。
《杨之后》致敬了很多电影,它与许多其他电影有着互文性,但它同时也探讨了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存在的意义(一个郭共达的关注议题)。
电影中一场在餐桌上的场景片段令人印象深刻,是杰克和杨在厨房喝茶的私人互动,他们泡茶、品茶、聊天。
这段回忆,可能是杰克在悲痛哀悼中回想起来,也可能是来自于杨,他的记忆库里无休无止地播放当时的对话。
杰克引用的这段话来自于2007年的老片《尽在此茶中》,这部纪录片是主角沃纳·赫尔佐格跑遍半个中国的寻茶印象之旅。
(“科林在此处的表演实际上是对赫尔佐格的高级模仿,他认为杰克必须放低自己的姿态,因为像他这样的人一般不会主动泡茶,” 郭共达透露,“此时的他就像被赫尔佐格附体了。
”)但即使有致敬与借鉴的成分,这一幕依托着人物间情感的底色,烘托出的效果远胜于纯粹的致敬——是此刻的杰克在享受身为人父的滋味吗?
或者他想把自己所得传交给杨?
或许这里讽刺的是,身为亚裔的杨对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了如指掌,但作为机器人却又无法真正品尝享受茶?
你可以听到茶水在杨的胃里晃动着,整个过程是空洞的。
“那一幕是在讲述失去,一种关于质朴纯真的流逝。
” 法瑞尔说,“郭共达的电影内容太复杂了,故事里有太多事情发生。
作为一名演员,他要求你把自己的每一点滴人性、恐惧、希望以及你尽可能感受到的所有的爱,都带到那张泡茶的桌上。
”另一高级的电影致敬,来自电影里年幼的米香唱给父亲的一首歌。
(米香说是杨教给她的。
) 米香唱着,“我想要...我想要像悦耳动听的旋律那般(I want to be...I want to be just like a melody.)” 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歌词从机器人杨的嘴里唱出来,会是多么令人悲伤难忍。
后来,我们在杨的另一段记忆信息里也听到这首歌:那时艾达在酒吧的楼座上晃动摇摆着,酒吧里唱着同样的曲调。
这首披头士风格的歌是《滑翔》(グライド),来自2001年日本的邪典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让这首歌再现银幕是我的梦想,” 郭共达说,“《莉莉周》是关于一个被霸凌的亚洲少年在追星莉莉周中寻找慰藉。
他日渐痴迷于这位如神一般存在的莉莉周。
总之,这首歌也让我沉浸多时,回味很久。
”郭导接着向歌手米茨基伸出橄榄枝,邀请她重新打造入眠曲风版的《滑翔》。
此时,他发现米茨基也是《莉莉周》的狂热粉丝。
除此之外,《杨之后》还有一首电影音乐,是由获得奥斯卡的传奇音乐大师坂本龙一专门为电影作曲,其余的配乐则由松宫飞鸟创作。
“至今仍然很难相信,坂本为我们的电影创作了一首主题曲,” 郭共达说,“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
我梦想着能见到坂本,并告诉说,他本人还有他的音乐对我影响深远。
而超乎我想象的是,他居然能参与到这部电影,我们能够因此而互动交流,他还给我买了一本书。
就算我去世,我也会把这些美好带进我的坟墓里,笑着离开或在地下哼唱着。
”郭导继续说道:“松宫是对坂本有着高度的赞美。
她也是坂本终生的粉丝,坂本无论作为电影作曲家还是实验性的音乐人,其作品都深深地影响了她。
松宫与坂本经历相同,她曾受过古典音乐训练,但又转而关注实验和地下音乐,现在为她电影和艺术装置创作音乐。
她可以一人扛起所有音乐工作。
她吸取坂本主题音乐的精华,进而为整部电影创作出曲目完整统一的配乐。
她的创作过程有一部分是将坂本的主题音乐输入到一个人工智能程序中,接着应用程序会反刍回流,并将坂本的作曲转化为新的音乐。
”这是一部关于回忆思索的电影(电影也因这一主题而创作)。
电影中,这家人定点站在摄像机前拍照,他们还参加一场全球性的跳舞比赛,四人整整齐齐地跳舞,力求晋级到下一轮。
“我看到,那是一个彼此相互合作的世界,” 闵说,“在某种程度上,电影里的主角已经在以彼此合作的方式共同生活了。
我只希望,我作为杨能知道,怎样把舞跳好,如何继续跳下去。
”这一幕场景,不知不觉中将《杨之后》与通过Zoom连线的我们联结起来,也进而联结起我们现实生活背景中的另一场危机——疫情。
郭导并没有忘记这点,他以自己对电影的独到观察,来回答疫情话题。
“我喜欢小津的《东京物语》,有一原因是电影有部分是关于二战后战火炮弹对东京这座城市的破坏。
”他说,“有十万人身亡,百万人口无家可归。
我们很少在其他电影看到战争对日本破坏的提及和战后日本的面貌。
但《东京物语》整部片弥漫着浓厚的失落情绪。
它就像一部包装成家庭剧情片的电影,实际讲述的是如孤魂野鬼般的亲情失落。
”“当下,我们整个世界都在经历着一场全球性的危机和创伤。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才会发问:我们通往何处去寻找意义?
面对生命的逝去,和我们应对的方式,有时非常贫瘠无助,甚至可能让人无法承受。
但我希望,无论是对于疫情还是生活本身,我的电影《杨之后》能与当下产生共鸣联结。
”
真的很好看,很绝。
其实我看到后半段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在哥伦布的导演拍的,难怪呢,难怪那么多相似之处呢。
摄影很绝,构图很绝,画面很绝,镜头语言,美学很绝,看他的片子真的都是到处充满了美学的享受,太美了。
配乐绝绝子,继在哥伦布之后,又一部让我看完之后去搜OST和相关配乐歌曲并狂听的电影,配乐真的太绝抬顶了,真的犹如天籁般空灵神秘。
然后,那首mitski翻唱的歌,以及片子里出现的lily chou的T恤,居然,居然和岩井俊二的莉莉周奇妙联动!!!
我的天呐!!!!!
我要昏过去了简直。
我虽然还没看过莉莉周,但岩井俊二对我的意义也很绝好吗,他的电影的配乐也都很绝很绝很绝的。
以及,这里有一个奇妙的缘分和巧合,看这部电影时,远东电影节正在举办,时隔我那场梦,也整整过去了一周年了。
一些奇妙的缘分回忆涌上心头,像是时隔一整年后的一次call back。
关于那场梦,我有太多想说的,但现在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这片子的很多歌跟去年的很多歌给我营造出的意境是太过于相似甚至相同的了。
片子营造的意境,vibe绝绝子。
真的很绝,我感觉这片子其实需要一定观影门槛和审美水平的,真正能看进去不容易的,因为节奏蛮慢的,也蛮闷的。
但这片子真的很戳我,真的。
以及在片中居然听到了熟悉的旋律,想不起来名字后来一查发现是盛夏的果实,但其实原作是日本的一首歌水色,这是什么样奇妙的体验啊。
作为一个中国人,本身在这部片子里就找到了很多很多自己文化里面的东西,我太自豪了。
what caterpillar call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 it butterfly.庄周梦蝶,破茧成蝶的文化典故在这里恰到好处的被引用,概念太绝了。
还有茶道,还有老子的有无相生。
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文化典故,都让我感到亲切,友好,即使是从一个美籍韩裔导演讲述出来,更给了我一种文化大融合,世界村的美好感觉。
以及这片子还有坂本龙一的曲子,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障碍的听懂了妹妹最后跟哥哥说的那几句话,但电影本身这个时候是没有字幕的,也就是说,如果是外国人的话,这时候是听不懂妹妹跟哥哥说了什么的,只能猜或者去感受,留了个悬念。
但我无比自豪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丝滑的无障碍的理解明白了妹妹最后说的话,我是不是在这部电影里,也重新找到或者回顾自己的文化root呢,我是否也跟着影片,打开了属于自己的memory bank呢。
至于影片的概念也很绝,我都不想多夸了。
影片反映表达的那些东西,我想不是特别难理解,我就不赘述了。
我插句话说说Hailey lu吧hhh 继哥伦布之后,她再次和导演合作,再次和另一位亚男人类精华拍浪漫的拖,我感觉她现在在我心目中快要成为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了🤣🤣🤣而且不是那种肤浅的喜欢啊,她身材样貌什么的在女演员里真的不是突出的,但她有自己的味道诶。
以后要是找老婆其实就想找这种的,真的。
以后我也算是小粉丝一枚了,期待她更多作品。
以及,郭导,我算是彻底入坑了。
我真的期待他之后新的作品,他的电影,太对我的味儿了,绝了,真的。。。。。
前半段我中断了好几次,觉得心酸,很难看下去。
当韩国脸的“中国Yang"跟他的(疑似)日本名偶尔穿浴衣的妹妹Mika讲古代“嫁接“技术,it hurts, in a very strange way。
当他们研究Yang,拆解他,授权维修点,路边摊,科学研究院的人说起关于他的种种猜测,我心里已经悄悄打了满分。
(误)以为,这个故事会这样下去,怀揣着不必点名的隐喻,东西文化之间的误解,还有无法调解的矛盾与难题,用一个身份,就摆在了明面上。
然后后半段,开始戴墨镜(???
)读取Yang的记忆,用刻意重复尾句卡带式的方式带出了,一个记忆里的女孩,Ada,就......没那么喜欢了。
可能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前半段一种极其强烈的“misfit”,“我们从来没有这样说过我们的故事”。
最后半个小时,小女孩看着手术台上的Gege,脆弱的呼喊里,突然开始一段熟悉的旋律,“盛夏的果实”。
"what makes someone asian",他提问了,却没有答案。
除我并不觉得这个故事里非要使用“chinese“这个设定,也没看出来,用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越南,有何不同。
毕竟一度出现了在家疑似韩国餐厅的店放着越南河粉小碟式的桌面吃日本拉面的混搭桥段。
Yang还说了一段被互联网纠错的“混搭古圣贤名言”——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 -Richard Bach. (掉分啊)最后的最后,小女孩是因为嗓音被选中的吗(喜欢她的轻哼
I'm fine if there's nothing in the end.对我而言,影子是串起摄影逻辑的一个点。
人类和机器,室内和室外,同一个人的不同心情,都会在倒影中显现。
程序设定或者是自主意识,人类 - 机器人位置的互换:常理中心有隐藏的人类其实多是坦诚,
程序坦诚的Yang却偶尔恍惚(流泪),
比人类更“人类”无论人类或者机器人,镜子中的虚影,总是比真实世界的主体更单纯,更真实,更通透。
在片中,Jack在镜中想明白了很多事:
Yang在镜中确认自我意识的多样性:
片中一个永恒的倒影元素,是一棵“世界树”,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始终枝叶繁茂,永恒的存在吧。
另外这种影子,重叠并不止限于画面,多处对白的重叠,是我目前为止见过最合理,最诗意也最适宜的方式,可以做情感的加强,可以做动作的交代,也可以用作关键台词的强调(印象中Yang重复的台词只有一句)。
平静的对话掀起心中的波澜,确实厉害。
镜头运动几乎没有,为构图让步,具体方式有很多“在哥伦布”的影子,但是明显这一部DP部门的阵仗大很多,光影上遮/挡为主,大面积补密度,曝光非常足,后期做暗。
DI部分暗部信息压缩非常多,快赶得上“降临”了,颗粒进一步抹平了高反差边缘。
有兴趣的可以读读:The movie doesn’t really go into much detail about why there are so many Chinese orphans or how Brothers & Sisters came to be the megacorporation that it is, but it all gives you just enough of an idea to wonder. In your headcanon, what has the China of this film’s reality become, not necessarily as a state actor, but as a concept? How does it loom in people’s minds?We don’t explore it in the film, but I think there’s a sort of glimpse in Russ’ office where you see a flash of a newspaper talking about a war that had happened. Because I’m always a little bit hesitant of putting things too much in the spotlight, I didn’t want to zoom in and suddenly distract you by making it all about that. Some of this is borrowed from the short story, but I do think that there was a war and there was a real moment in China, and the liberal people of this world feel like they needed to do something in response. There are these orphaned kids that have been the consequences of a very long conflict that’s ended, but now there is this need to help because China lost that war. After Yang director Kogonada discusses crafting “organic” sci-fi worlds - The Verge 看过原著的能讲讲原著这部分的设定吗?
因为教授有参与制作主题曲,什么也没多想,就看了。
按照往常一样,不看影评,不看故事简介,用第一感受去接触。
没想到如此伤感,光影调色都是喜欢的,音乐就更不用多说,中间出现的「盛夏的果实」提琴版本非常惊艳,可惜原声并未收入,也找不到音频。
翻找零碎记忆那些短暂的瞬间,仿佛自己也在翻找着,配合教授钢琴曲的那一幕一展开,眼泪一涌而出,就像许多丢失了的回忆,在那一瞬间都回来了。
反而我是羡慕「杨」的,可以随时回忆起那些远去的过往,那些人。
给你爱的人多拍照片多录视频留念吧,还有自己。
唯一最让我看的出戏的是,女儿叫MIKA(美香)~明明设定是中国人身份,为何是日文名字?
不太懂。
也许导演有用意?
「杨」的扮演者跟导演是韩国人,家庭设定也是白人,黑人,黄人组合,是故意让我们抛开这些固有的思想吗?
maybe?
我很喜欢这部剧~PS:很巧合的是,最近我看的另一部「弹子球」也是这个导演的,好有缘分!!
机器人Yang同一个多种肤色人类三口之家生活着,但某次愉快的线上平台家庭舞蹈对战时,Yang却突然宕机。
早已视他为的一份子的家庭成员们积极地为修复Yang而努力,但却被告知无法如愿。
存储Yang记忆的内存条被交到了男主人手中,通过回放记忆,他逐渐了解到Yang不为人知的细腻一面…
Yang的最后一个家庭来自女主人Kyra回忆中的一段交流——Yang:中国人喜爱蝴蝶The Chinese love butterflies.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There's also a famous folk tale about two lovers两个恋人心碎而死 双双化蝶who die of broken hearts and reemerge as butterflies.还有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说Also,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Lao Tzu once said,"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我们称之为蝴蝶""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Kyra:我喜欢这句话I like that.这是你相信的东西吗Is this something you believe?Yang:什么Hmm?Kyra:就是结束…结束也是一种开始That the end...That the end is also a beginning?Yang:对于毛毛虫来说For the caterpillar...对于毛毛虫来说 是的For the caterpillar, yes.Kyra:那你觉得一切都是如此吗But do you believe it's true for all things?Yang:我不知道I don't know.我没有被设定为这样的思维方式I'm not programmed to believe in that way.你呢What about you?Kyra:我愿意去相信I'd like to believe that.Yang:是吗Do you?Kyra:有时候我觉得Sometimes I think人类被设定为humans are programmed去相信这样的东西 但…to believe in such things, but...我不知道这样对我们是不是最好的I don't know if it's really in our best interest.Yang:我可以和你说实话吗May I be honest with you?Kyra:可以 等等…Yes. Wait, is...你可以选择不说实话吗Is not being honest an option for you?Yang:应该不行吧I don't think so.Kyra:继续Go on.Yang:我不介意最后化为虚无I'm fine if there's nothing in the end.Kyra:是吗Are you?Yang:也许我是这样被设定的Maybe I was programmed this way as well.Kyra:你因此感到过伤心吗Does it ever make you feel sad?Yang:有无相生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
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Yang的宕机,或许正是在这一次和女主Kyra带着浓浓禅意的交流后做出的自主选择。
他或许觉得,自己的宕机(the end),也能孕育出某种美的升华(a butterfly),——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
但也有可能并没有预期的升华,或许最终什么都不会留下,所以,仿佛自问自答,实则暗下决心地,有了这么一句——I'm fine if there's nothing in the end。
巧合的是,生为机器人,Yang之死得以避免终于虚无。
他的身躯作为展品被完整保留到博物馆,他的记忆也最鲜活留存在内存中,对他而言,确实是nothing in the end,但与他一起生活过的人们,或驻足在陈列他处凝视残躯,或生活在无他之处时时惦记,或干脆一遍遍回访他的记忆,寻觅、感受、珍而重之那一丝若有若无的something,是的——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
以至于最后,男女主角甚至讨论决定,放弃对他内存(记忆)的所有权,应该也是切实感觉到Yang的存在太过珍贵,太过美丽,他善于欣赏的眼睛、饱含思索的话语、哪些闪回的字句,无一不是他追寻与探索的明证。
这样一份自发诞生的充满人性的记录,令人不敢也不忍独拥,因为这份记忆——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
回头再看片名,《After Yang》,真的很美,这就是一个人性初开的机器人,对生命意义做出的小小探索,What's after? 剧里剧外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或凝重、或温馨、或悲伤、或留白;至于无限循环着众人在博物馆告别Yang躯体时的配乐Mizuiro(盛夏的果实大提琴变奏)的我,心里很明确的知道,那绝不会是nothing。
不过是一个看尽人间悲欢的机器人哥哥的记忆碎片。但是导演倒是拍得温情又诗意,散文一样。1分25秒左右BGM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居然还有《莉莉周》。
无聊至极,讲不好故事,无病呻吟。这是一个从封面到剧情彻头彻尾的,讨好西方政治正确的垃圾作品。
催眠版《你一生的故事》,柔软笔触下的先锋科幻议题,其中蒙太奇处理记忆碎片的方式,感觉又像是倍速复刻老塔式科幻中的家庭生活。画面很具风格,但叙事远不如议题令人着迷。总感觉郭是不是一位室内装潢意识过剩的导演…
《被遗弃的机器杨的一生》,回忆是甜蜜又残酷的负担。角色设定是中国,但美术指导、布景和服装设计的理念都是日本的,甚至乎用来承载全片主题的茶(虽然说是来自中国),其所赋予的意义(估计)也是日式的(主要是本人对中国茶文化也没啥研究)。另外,妹妹去探望哥哥时(1小时6分开始)使用的配乐来自UA的Mizuiro(《水色》,莫文蔚翻唱版《盛夏的果实》)。这个片保持低热度是好的,如果意外火了,铁定会被人说文化挪用的。
为什么不进主竞赛???
Memories make us human. 置景和空镜真的好美,“杨”是live photo拍摄大师。
赛博疼痛。很A24。
为啥好好的周五晚上选了个这片子,没看完,浪费时间
相较于亚历山大·韦恩斯坦那篇平庸的小说,郭共达的电影看起来倒也足够有特色。电影在最根本上延续着《在哥伦布》时的思路,大胆地将机器人提升到一个与人双向对话的位置,并且在家庭的外衣下消解了科幻电影中一以贯之人类中心主义,“人类总是幻想其它物种成为自己,但是成为人究竟有什么好处?”品茶的段落相当关键,杰克试图大秀人类对于概念的优越感,但其实还是杨最终胜出。人物关系对照《在哥伦布》就更加清晰,杰克对应的是凯西,杨对应的是金,美国与亚洲,人类与机器。不过摄影水平相较《在哥伦布》退步不小,一看果然换了摄影指导。
太喜欢了,《降临》后最打动我的科幻片,但特效量其实非常少。在老生常谈的机器人题材里找到了一个小而美的切口,不谈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或受到的压迫,而是不疾不徐地拆解家庭和生命的意涵,诉说记忆和情感的珍贵。《在哥伦布》之后,郭共达建筑电影的方法更加笃定和精细了,记忆宫殿如星河璀璨,可记忆本身却不过是一支支短暂的视频片段。对声音的勾勒更让我惊艳:记忆的短路导致细碎的重复,带来逻辑重音和情绪的微妙区别,那种感觉难以言表,就像你无法描述茶的滋味。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响起,或许是我一厢情愿,许多回忆在颅内炸开,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小女孩说,“我想你了,哥哥”,我想起二十年前,有一个小男孩在葬礼上说,“婆婆,我好想你……我觉得,我也老了。”
手松一点点可以四颗星,对新家庭组合的探索,科幻是皮,东方文化是点缀,最后还是讲亲生和领养,同族和外姓,死了和活着,这些八点档热衷的议题,谁家没有一两个消失了却活在家族记忆永不散去的人呢。这仿生人也是怪,文科学的倍儿棒,跳个舞就散架了,盗版确实质量不行啊。
Just don't get your hopes up for anything specific. 初构是好的,串联一盘散沙。日常生活和感情保持着现代人的方式,在仿生人和克隆人已经广泛应用的未来。仿生人修理店搞得像修鞋配钥匙,how come? 科幻外壳下低成本小散文。中国哲学的引用不管是茶还是老子都做为一种异域风情的元素存在。由于我处在一个对所谓民族文化遗产有困惑的思想阶段,我真是不理解给孩子找中华文化百科机器人的点在哪里? 快快乐乐长大不好吗。
宋词般的哀伤,婉转,清雅,美丽,尤其那段《盛夏的果实》提琴要把我弹哭了。电影的观感,有点像我过去看霍普的画,画是不动声色的,看画的人站在画面前心却孤独地碎了。也有点像特朗斯特罗姆,用最简单的呈现击中人。淡漠的诉说,疏离的表演,和有极强空间意识的镜头步调一致,多媒体影像搭配钢琴曲进行抒情,在缝隙中流淌出浓厚的“愁”的味道,它仿佛在说,生命体本是不同的,正因为不同又何其相似。它是一份饱满的情感,是茕茕独立之姿下的对世界的向往,是站在未来生活图景里的对过去的乡愁。
我对科幻不是很感冒,但是这部非常喜欢。我小时候在杂志上看过类似的故事,机器人保姆,后来离开了,一直想看那个故事的结局却一直没等到。除此以外,还有中国元素,加分。其实电影本身有点闷,我一开始看到英文版的,看到中间看不下去了,因为不是很有悬念。后来看抖音解说才看完的,很感动
性冷淡风
看到alpha层面的memory那段以为会是一抹亮色-Yang在Mika之前,曾有过很多弟弟or妹妹,结果…从故弄玄虚大闷片变成烂俗科幻向网文
和《蓝色海湾》相比差了不少
导演和投资方钱多闲得吗
家为何物?何以为人?进而,什么组成了一切用以识别自我,定位他者的标签和分类?种族、文化、生命形态融合的家庭建构消解传统核心组件的局囿视角,杨的缺席留下一座记忆仓储的宇宙漫游——如何选择叙事在既定的虚无轮回之旅生成意义——不同后殖民姿态的抵抗话语,扎根美式典范体肤对其逆流解码从中反向凝视西方霸权人类本位的存在,倒带的挖掘隐含影像之自反。导演的建筑美学精心布局,场景和意识两个维度观看和读取的空间结构浸没东方魂魄的哲学心理层面。类型框架的假定正如影片的外壳剥开后逐一否定的预设,散文笔触旁逸普世宏大的讨论趋向。亚裔独特的身份传达在静默感官深处流动永居,就像杨以不在场的方式进行更决绝的发声。视觉设计温言软语地唱颂死生命题的无解,近乎庄周梦蝶的玄妙观影体验,茶一样难以言说,已经是2022最好的作品之一。
整部片因为有帅气的名字(加半星)有1.5星,整个感觉非常fortune cookies,说是中餐吧中国没有,说是美国特色吧又只在中餐馆里(且有不中不洋的谚语),说好吃吧硬邦邦,说不好吃吧毕竟是食物又有点蛋卷的意思(PS搜过后才发现蛋卷居然也源自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