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s Van Sant的电影显得很轻,轻得透明,不只是因为他所钟爱的金发男孩;镜头似乎随风而动,才是他的正经事。
可以把他理解为一个满脑子文艺腔的老gay,当然“文艺”现在的名声很不好,但从表面上来看,那些无处着落的、像飘下来的花瓣一样的段落镜头,确实很“文艺”,很容易招致诟病。
幸好他是一个独立导演,我们从整体性上对他指手画脚就心安理得了,于是就可以回过头来看他以前的东西,这种具有一种向下沉淀的力量的轻(好矛盾,但有几分真实),似乎变得可见。
当然包括叙事,《Juno》也讲青春,但那是真的轻,它没有那种向下沉淀的力量,很明媚的挂在枝头。
但Gus明显的已经飘落下来了,是一种受了重力不得不下沉,但又企图在风中挣扎的东西。
他的青春好像不在春天,而在秋天。
用镜头的前后连贯来叙事当然是正道,但是四平八稳的顺序,相对于七上八下的青春来说,显得很“滞”,所以Gus的叙事也不是垂直的,他的很多电影,特别是那些有关金发男孩的电影,都有灵活的前后关系。
在《Paranoid Park》中,叙事就像原先一条完整的小溪,遇到了乱石滩,被打乱了完整性,凌乱无序,四溢奔流。
他镜头的明度也很大,即使偶尔故意失焦。
男孩的脸成为特写重点,很多次都凝视着他。
不排除导演个人癖好,但看到一张青春脸庞的丝丝变化,都不免有造物之叹。
失焦、手提摄影、粗糙的录像带质感,似乎已经成为凌乱派文艺片的标榜点,在我们还未厌倦之前,尽情地使用它们吧。
而由它们所造成的镜头纪实感,又经常与某些精致的片段镜头组接在一起,这种差异对比,形成了某种视觉透明。
而与叙事的非线性一并,貌似可以称为某种风格。
与《Juno》的对比似乎更有趣,因为两者都是今年的美国青春独立电影。
《Juno》的镜头与叙事结构纹丝不乱,非常正统的拍摄手法,讲述的虽是不平常之事,但最后居然能够“升华”为可以被主流价值所包容,带有明显的理想性与妥协性。
但是《P.P.》不同,从技术的采用到所传达的氛围,完全是真正的非主流气质,而Gus所惯用的以轻盈之质表深沉之痛的路数,在此也似乎更为花哨。
虽稍有流于形式,但形式之美,已经难能可贵。
所谓的“以轻盈之质表深沉之痛”的Gus的美学,其中的痛是什么,确实是个大问题。
依我看,他的痛其实从来没有落到实处,人们所惯常猜测的青春之痛,似乎有些着边,但依旧难以完全概括。
往玄里说,好像能说到时代特质。
Alex这一代人,似乎什么也不关心,没有了父辈们在这一年龄段的政治热情,也没有什么生活困难可以让他们担心,然而总是好像缺了什么,Gus的轻,其实其来有自。
还有就是它的声音特别棒,配乐倒还是其次,音效实在是采得很好,淋浴的那一段,非常棒。
俺的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看过Gus Van Sant的三部影片,都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心灵捕手》是天才少年被拯救的故事;《大象》是同性恋少年杀人的故事;《迷幻公园》讲的则是滑板少年误杀之后逃避罪责的故事。
《迷幻公园》跟《大象》有些许相似,比如摄像机跟拍的长镜头,比如它们的叙事手法。
情节十分简单:热衷于滑板Alex 与伙伴在玩一种“骑火车”游戏时,被保安发现并追打,他失手用滑板将保安推倒在铁轨上,驶来的火车将保安轧成了两半。
Alex决定隐瞒这件事,为了卸掉他心里沉重的负担,他将事情的经过写了下来,并烧掉。
青春是那样一种东西,它鲜活明亮、纯净无暇,可是它也孤独无助。
Alex有两次机会改变,一次是刚认识的伙伴邀请他去“骑火车”时他可以拒绝,另一次是误杀之后他打电话给自己的父亲,打算讲出实情。
但Alex没有一个可以倾诉和求助的人,父母正在离婚,父亲(疑似)同性恋,母亲对他注意不够。
青春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总在歧路徘徊,需要人指引迷津。
“迷幻公园”似乎象征的就是这个迷津。
在影片开头,Alex的朋友Jared邀请他一起去迷幻公园玩滑板,Alex说我还没有准备好,Jared说没人会准备好。
第一次去迷幻公园,Alex就爱上了那儿,那里是青少年犯罪的聚集地。
他说:“无论你认为自己的生活有多么糟糕,这里的少年经历过更糟的。
”这里是犯罪的温床,稍不留意,就会堕入这个迷津无法自救,Alex不幸就是其中之一。
案件最终如何终结,Alex是难逃法网还是侥幸逃脱,不得而知。
清楚的是,长着天使面孔Alex一脸纯粹无辜,他的青春从此将无比沉重。
Gus Van Sant的电影叙事手法跟素描颇为相似,先是几笔勾勒轮廓,令人似懂非懂,然后回过头去补充叙事,大致情节已了然于心,再然后是细节的充盈,在前面平淡的铺垫中冲击力来了,最后是阴影涂抹,戛然而止,耐人回味。
《大象》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手法,只是推到了一个极至,相对而言,《迷幻公园》要张弛有度一些,观看过程也比较滑溜。
值得一提的是,《迷幻公园》的几首插曲十分出色。
整部影片在我看来完美无缺。
Gus van sant,最近一次看他的电影是“elephant”,第60届戛纳电影节获得大奖的电影“paranoid park”从店里淘来忘了看,中午窝在办公室看完,凌晨又在冷嗖嗖的冷气里重温了一遍。
谁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看看alex碰上这档子事儿,哪个大老爷们会觉得青春这档子事就只是成天打架、泡妞、失恋那么简单。
因为“paranoid park”和“elephant”的摄影师不同,这回找来杜可风(杜先生还在片子里客串了一把),影片的音效和拍摄方式让看电影的人变成alex,看清他想看的,听到他听得清楚的。
慢镜头和忽远忽近的声音,alex没有喜怒表情的清俊的脸,和elephant一样片段式的剪辑,胶片厚重的颗粒感和色调,让人有嗑药后的迷幻感觉。
Alex和Gus van sant一贯的人物一样,麻木清冷的脸,看似波澜不惊下的思潮暗涌,滑板带来的摇晃和噪音才是内心汹涌的出口。
行将离婚的父母,总是紧张的弟弟,呱噪没有大脑的女友;谁家的父母不离婚,弟弟承受不了吵架的压力,alex希望可以喜欢jenifer或者至少有共同的话题;麻木其实大家都一样。
Alex过失杀人(正当防卫也许更恰当)后惊慌失措的逃离,扔掉滑板,就像你我犯错一样,有很多小人叽叽喳喳在脑子里说话。
这是电影中很出彩的部分,配乐也是恰如其分,逃避和奔跑,最后还是选择沉默。
总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lex洗澡时脑中犹如万鸟齐鸣,或是脑电波刺耳的声音,似刀子划过玻璃发出尖厉的声音。
也许正因为是碎玻璃才能折射出五彩的光,macy:“the important is to write it down,you can save,send,born;’you can write to me.”秘密有了出口,在烧掉秘密的时候,alex的无虑青春还有多久?
觉得macy骑着单车拉着alex溜滑板是影片里最温馨的场面,两个人背后有阳光。
影片结尾还是一群玩滑板的孩子,其中有alex,即便秘密有个出口,记忆未必有出口。
但愿青春仍旧美好。
Ps:电影的配乐很赞,今年听过不错的原声除了《juno》就是《paranoid park》。
费里尼的电影配乐也抓来用?
Gus Van Sant的"Paranoid Park"改編自Blake Nelson的同名小說, 電影取景及拍攝都在西岸Oregon的Portland.故事情節及內容其實不複雜, 事件經過亦不冗長, 不過畫面及各樣元素併合起來竟然可以這樣豐富, 實在是大師級才可以做到.故事主角是中學生Alex. 事件發生在城市東邊一個滑板少年經常留連的空地, 他們稱它作"Paranoid Park". 一個晚上, 火車軌上一個護衛員倒斃, 身軀分開兩節, 是意外? 是兇殺? 真正描述事件經過的片段不多, 亦不是電影的重點. 導演著力於男主角及身邊的同學, 朋友, 及家人上. 效果相當出眾.選角非常成功. 飾演Alex的Gabe Nevins沒有演戲經驗, 喜歡他的一雙眼睛, 一副無辜無助的模樣. 他的面孔就像一個問號. 美女同學終日獻媚也打動不了他. 看來, Gus Van Sant都愛把電影中的年輕男主角梳這個髮型. 近作中的男演員個個都梳這種帶點女孩味道的髮型.Christopher Doyle(杜可風)的攝影又是可記一功. 加上配樂, 全片都給人難以忘懷的味道. 雖然有一幕駭人場面, 不過綜觀全片, 不算太懸疑, 效果不錯. 喜歡Alex獨自在mall中行走一幕, 極喜歡那段音樂.剪接亦刻意數次調動時空, 不過沒有給人混亂的感覺.很值得一看.
总有一件事让你成长——记《迷幻公园》我想,《迷幻公园》讲述的是每一个人的成长:青春、家庭、爱好、秘密、爱情与过失。
在那个叫Alex的男孩身上,谁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影片是现实与回忆的穿插。
叫Alex的金发少年喜欢滑板运动,朋友Jared带他去了由浪人、失业青年、学生等组建的滑板基地——迷幻公园——很多事情就此改变。
迷幻公园里的浪人问Alex借滑板。
他答应带Alex去扒火车。
这不过是每个少年都会有的好奇心,但接下来的事情,却过于残酷了。
铁路的保安看到了扒火车的两个少年。
他跑上去阻止他们,却因为Alex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失去重心倒在了另外一侧的铁轨上,迎面而来的火车将他压成了两截。
从此,生活在也回不到过去。
Alex扔掉了滑板,换下了带着血迹的衣服。
他开始在每个人面前圆谎。
那秘密在心里焦灼,却对谁也说不出口。
Jared第一次要带Alex去迷幻公园时,Alex说,“我还没准备好”。
Jared笑了,“没人是准备好了才去迷幻公园的。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吧。
明明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它却已经降临了。
很多时候以为,生活是由自己把握的。
要经过多少措手不及,我们才能相信,下一秒钟永远是未知的。
生活确实是因为未知才精彩,才值得。
可是,那些不想经历的事,何尝不是一样以这样的方式到来呢。
生活因此而精彩,却也因此而残酷。
年少时,世界像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变大的。
往往只是闭了一下眼睛,睁开时就惊讶地发现世界和从前不同了,快到让人无法觉察。
于是少年被迫开始适应。
谁都希望等到自己调整完毕再去面对,可是时间从来不会等待。
浪人问Alex,你的滑板不是用来坐的吧?
Alex回答说,我在等人。
“I am waiting for someone.”这句话他重复了三次。
等待谁?
其实没有那个人,我们都是在等待自己,等待自己什么时候能安心接受这青春。
可也许当我们觉察到安心的同时,青春也就这样过去了。
这部片子里很多东西都是很真实的。
或者说,整个片子是一个符号式的存在。
迷幻公园是一个符号,它是每个少年心里的伤城,不可碰触的回忆。
父母的离婚还有那个阳光一样灿烂的弟弟是一个符号,是身处那个叫做青春的夹缝,明明已经不再是小孩子却仍旧被隔离在成人世界外的无奈。
爱情是一个符号,它曾被以为是青春里最困难的事情。
可是在成长面前什么都要黯然失色。
极限运动是一个符号,是曾经每个少年都会有的,自己的爱好。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召唤?
自由,忘记,暂时的脱离……也许是想在还不适应这一切时,暂时忘记自己。
日记本是一个符号,很多东西在当时,绝对绝对不会对任何人说出口。
这青春,无处安放;这心事,无法诉说。
找不到宣泄口的我们曾经受怎样的折磨?
无意伤人是一个符号,是青春时被我们死死守住的那个秘密。
只是在影片中,它被残酷化了。
现实生活里,它可以是任何事。
总有那么一件事情让我们长大,让我们除了自己,再也没有别人可以依靠。
青涩的日子里谁都会犯下错误,虽不像Alex所经历的那样残酷,却同样让人喘不过气。
曾经还以为熬过了那一段岁月,一切都会恢复从前的样子。
可要等真正过去以后才知道,经历的那段岁月叫做成长。
时间是再也回不去,还有,我们自己。
Alex也是一个符号,他代表了所有曾经年少的我和你。
《迷幻公园》并没有多么出众的情节,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它只是不知所云的独立电影。
说这话的那些人,他们许是再没有那个心情,回过头看看年少的自己。
可是在那个叫Alex的男孩的眼睛里,我分明看到自己曾经的孤独与无助。
Macy是偷偷喜欢Alex的女孩。
她看到了他的无奈,告诉他说,去写信吧,然后把它给朋友,或者烧掉。
说完这些话,男孩站在滑板上,女孩骑自行车带着他。
他们笑得很开心。
这才是一个少年应该有的时光。
可是只有这些,人永远没有办法长大。
可是不是岁月过去,我们就能长大。
他写下了心事,然后把它们烧掉了。
有些事,终究还是无法说出口,只能在我们心里。
在影片的末尾,Alex在课堂睡着了,他又梦到了滑板少年。
貌似一切都回到了起点,可是,那些都不再一样了,尽管只是在我们的心里。
尽管这其中的种种,只有我们知道。
也许Alex的青春心事永远不可能像我们的一样化成嘴角淡淡的笑意。
但是还好,还好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透过那些画面,我看到了一个女孩,为了自己年少的爱恋,露出过那样坚定的眼神。
那是,曾经的我自己。
那么你呢?
你是不是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总有一件事,让你成长,它是岁月的催化剂。
今天去电影院看,算是导演的正常发挥,当滑板少年冲镜头做出鬼脸的时候我似乎可以看到杜先生藏在镜头背后的鬼脸音乐照常是打动我的重要部分,尤其是结尾曲但是那个恶心的半截人我绝对不能接受,我不知道,医学上,一个半截人能毫无痛苦的继续在地上爬行么?
电影看到一半就上来看影评,看看是不是有坚持看下去的必要,前几十分钟看得我耐心尽失,一直期待转折,可是没有,还有那些大量的跟拍滑板的镜头,一直搞得我昏昏欲睡。
我觉得这类电影无所谓看没看懂,关键是有没有感觉,而我偏偏就是没有什么触动。
电影结束以后,在我脑子里剩下的就是Alex的头发,他的手指还有那个被压成两截还在向前爬行的保安看完以后马上就想起当年看推手,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没有感觉
Gus Van Sant的作品总是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
优雅饱和的色调和暗涌的黑夜。
俊美的金发少年和木离的眼神。
看不到尽头的公路与风中浮动的草海。
流云不断的天空和压迫心弦的低气压。
镜头后不断推进的是他的金发少年那慌乱至及转而冷酷的神色。
他不再迷惘。
在那一瞬间,我知道我们长大后生就的残忍不是偶然。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杀人事件。
离开夜色中的滑板天堂-paranoid park后,Alex与新认识的朋友跳上了缓慢行驶的货运火车。
被铁道员发现后,Alex自卫式的用手中滑板一挡。
铁道员踉跄一下,倒在铁轨上,被飞驰而过的另一火车碾成两段。
这个真相一直到后面才慢慢拼接出来。
因为Gus Van Sant的追逐的焦点是杀人事件后的Alex在之后的内心冲击。
是以不厌其烦的长镜头,追逐着Alex的身影,铺就着许多的低气压静待着真相暴露的那一刻,给我们的心理冲击。
简单的事件,但在Gus Van Sant的手中一切充满魔力,我在这样的魔力里小心呼吸,沉醉。
因为他的行云流水的技巧,和收放自如的掌控力。
这样的残酷青春让人心寒,也带来观感上的享受。
Gus Van Sant喜欢用他的镜头讲故事。
他的故事总是与青春,与摇滚,与迷惘,息息相关。
甚至与金发少年相关。
他没有用总结性的镜头来圈定他的想法。
但你很轻易的体会到镜头传达的冷暴力。
我们多么憎恨喋喋不休。
但我们喜欢小众式的镜头语言带来的冲击。
频繁的慢格画面,时间仿佛突然凝滞不前,我不由自主的跟着这样缓慢的节奏不知所措。
周围的空间都陷入一种叫做寂静的气息里,吹拂过面前的空气敏感异常,甚至感觉到毛孔张开,狠狠吸食着空气,喘息着透露出过于屏息而导致的缺氧状态。
Gus Van Sant的镜头里总是隐约感觉到风的存在。
有时是浮动的风,有时是涌动的风,有时是凝固的风。
在风的氛围中,它笼罩的是每一个年轻躯体在青春与真相中几近摧毁的心智。
然后不自觉的幻化成冷酷的少年,学会漠视事件的冲击力度,学会在每一个考验中冰封出安全的心墙。
Gus Van Sant和金发少年,奇异的发生连结。
这样的连结让人好奇,一个人的桎梏。
他把他的幻象融入到每一个迷惘的梦境中。
他的每一个梦境,你都不会失望。
或许我过了这个年纪,依稀有这种彷徨,迷幻的感觉,但现在比较难有共鸣了。
导演的拍摄手法似乎也同样有青少年的懵懂而又肆意的另类感觉,太多的音画不同步的滑板杂音,莫名的消音(吵架部分,考虑到主角的隐私?
哈哈,我都不知道他们为何而吵,或许那个年纪就是莫名其妙的就吵了吧) 我很喜欢男主角的发型和穿衣,质感很喜欢,呵呵,看完就这感觉*_*
主菜没营养,勉强讲了个故事而已,音乐也胡乱搭配。
不好吃,就失去了青春片的一切。
无论是问题还是原因都用话语来叙述,画面就没意思了。
范,桑特同学的滑板少年故事该结束了,或者另一个校园少年的故事该开始了。
叛逆是一场虚幻的误入。
其实好想说 屎片 的= = 这么一个破故事好意思拍成这样? 一星给杜可风 一星给配乐
太夸张了 这音乐一听就是费里尼啊
冷漠。逃避。拒绝。暴力。Alex就算不是反面角色但至少也不是学习的典范。但其实这都不是重点。所有人都在关注和思考单亲少年青春暴力等种种社会问题的时候。打动我的只是Alex面对Lu警探时慌乱的眼神和犯错之后站在桥上时脑中纷乱的声音。富有穿透力的真实让我很多次想起做错事后的自己。
302
Gus的轻盈美学
很。。。迷幻很。。。催眠
【我已经不会喜欢这样的电影了】btw 中心词就一个 长大了
1.bgm很萌 還有很抵死的錯位場景音2.串串圓圈敘事 一個場景三個角度 3.自述不如沉默 但是大概 你想要換一換? 忽然覺得自述是private idahol小回潮..4.你擺cam的角度與時長與搖cam的方式實在太萌了~5.你仍然偏愛16(8?)mm的顆粒與失焦 雷暴雨與閃電對你來說意味濃烈6."還行"是相對elephant和last days的王道萌而言~
正太欣赏系列
结局感觉没完啊,好不容易知道真相就乱七八糟呢结束。Little J 青涩时期已经烟熏妆了是。。。
他妈的都是美少年
最后才知道原来是不小心死掉的,那个人。青少年的彷徨。我能体会!!
相当文艺
前半段就是对《大象》的各种拙劣模仿,后半段就是前半段乱七八糟后的一通瞎扯。除了几段滑板戏长镜头稍微有点看mv的观感乐趣外,其它都一无是处!
浴室镜头过于震撼。纯粹主观的声音设计,响度飘忽,忽近忽远。男主无表情,却是个撒谎精。
封面可爱...
只有滑板少年的画面,看来看去不知为了讲些什么,这应该叫做电影吗?
失望~
结尾相当好。少年是未经世事却已经接触到残酷的时候,滋长出aloof如影随形。 最后落点在一个少年怎么度过人生中这段孤独时光。格斯太抒情了,所以景别略小。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背身走远,而前景黄叶不断地掉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