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一个金领拿起了......WHATEVER?
看剧的时候,突然又想起了白岩松这句很low的话,原话情景是2015年,河南肃宁县发生特大枪击案,案件造成4死5伤,包括肃宁县公安局政委在内的两名干警牺牲。
而白在报道时责怪警察为什么不怜悯一个持枪行凶的人,语带幽怨:“什么原因让这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端起了枪?
”如果每见到一名罪犯都要问这个问题,都要去回溯他可怜的童年、可悲的家庭背景和恶劣的周边环境、可悯的教育经历以及生命中遇到的那些挤压他、欺负羞辱他终于把他逼得走上犯罪道路的可叹的事件......那么在这个人犯罪了以后,警察是不是应该去抓那些在他生命中踹过他的人而非其本人?
一些人口口声声的法治又要取何途径实现?
借这个突如其来的回忆再次对至今仍未就此致歉的白岩松表示鄙视!
乔治克鲁尼显然没有闲功夫去琢磨这些事!
罪犯就是罪犯!
马特达蒙就是这样一个淡淡的、原生态的、完全可能在大街上与你擦肩而过的罪犯,他中年发福、整洁有度,看上去敦厚质朴、值得信任,有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位,是公司和家里的顶梁柱。
然而他还有另外一面,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有的原生态罪犯是为复仇、泄愤),并在败露时不惜一切想要弥缝破绽而不断杀人。
作为罪犯的马特达蒙,他就是罪犯,乔治甚至懒得去正面铺陈、解释这个罪犯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才会对妻子痛下杀手,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儿时阴影和人格缺陷以及社会压迫才会残忍到打算杀死自己可爱的亲生儿子以掩盖自己的罪行。
箭一旦射出,即使是射箭的人也不可能再阻止它命中目标呃-或者,被突如其来者截下。
无论预先的设计怎样周密,这个世界的规律是:一定会出岔子!
事情开始在规律作用下失控了,像是一个已经涨得满满的气球,而给它打气的泵却停不下来,终于,“嘭”一声,爆了!
情节听上去老套吗?
是的!
但是这种老套,是很久之前出现过、已经快要被人遗忘的那种。
就像儿时吃过的大雪条,此时再来浅尝可能失望,但若仔细咂摸,却又觉出一股粗粝的快意。
女主朱丽安·摩尔她的美是可以让人闻到的,远远近近......浓浓的馥郁芳香!
从《不羁夜》开始,一直萦绕在我的鼻尖......这次,以近60的年纪,奋力而专业地表演一个自私而蠢萌的轻熟女,抱臂看着她在屏幕里为享受爱情而自私、愚蠢且带着些单纯,时悲时喜,令人心疼!
美人迟暮朱颜改,红裙绿裾又新欢。
现在的美国电影为了进入主流,似乎都要讨论一些社会问题,表现一下政治正确的立场,本片也不可免俗。
但剧中星星点点的教派分歧,激烈的的早期黑人融入问题,细细看来,却也不那么突兀,甚至不时神来一笔,足见导演掌控全局的功力!
这部电影似乎用什么类型去套它都显得不够典型,而它却又游离在很多类型的边缘:警匪?
警察与罪犯几乎没有冲突。
剧情?
宗教、种族、伦理、爱情......这些元素都有,但都细若游丝。
磨坊?
虽然有那么一点离奇,但完全谈不上血腥。
也许,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不那么典型,但一切又是那么流畅自然。
也难怪有大媒说:这是马特达蒙离奥斯卡最近的一次。
祝福他!
小姨子拔了电话线 叔叔还能911 这个不太对啊 整个电影前半部分比较慢 过于表现内容导致叙事有些出戏 没有特别惊喜 以下为凑字数部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就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没搞懂为什么被定义为喜剧片?
感觉整部影片充斥着人类丑恶的嘴脸。
故事中,两组矛盾在同时发生,白人厌恶黑人,于是对镇上唯一的黑人家庭百般刁难,从沉默围观,到语言声音骚扰,最后发展到打砸烧。
另一边,男主为了骗取保险,实现和小姨的偷情,不惜雇人在儿子面前杀死自己的妻子,这也给后续的调查埋下伏笔,随着案件的调查,孩子在家里的发现,杀人者讨要钱财,保险赔付员的调查,最终始作俑者崩溃。
结局还算好,坏人都死了,无辜的黑人家庭也得到一些保护。
但最后一个镜头,似乎依旧预示着种族分歧,就像一道篱笆墙,无法拆除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科恩兄弟的《冰血暴》,还有前段时间看过的一个小片《一个小忙》,《迷镇凶案》导演乔治克鲁尼,他跟科恩兄弟好像之前合作过《逃狱三王》,反正影子挺明显的。
下面说说我对此片的看这部片中,寻找真相根本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真相背后的代价,有时候赤裸裸的真相,反而让人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虽然一切看起来很简单,可现实根本没它看起来那么轻松,想到一个脑筋急转弯,请问把大象装冰箱总共要几步?
三步呗,打开冰箱门,大象装进去,关上冰箱门,似乎是很可笑的问题与答案,往往在现实中每天都在发生着,大道至简,比如电影中,杀人越货就是一锤子买卖,眼看着就要成了,可是中间的不可控因素实在太多,那些所谓巧合都是必然,任何一个因素都是落在头上的一座山,而这仅仅是物理层面的伤害,你需要承担的内心压力(呆蒙一直在用握力器释放压力),算是魔法伤害了,其实成本远超你的想象,不做坏事不是因为你善良,而是你根本承担不起后果,当然,无知可以成为你的麻醉剂,做个三秒真男人,接下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这部电影还加入了种族歧视的元素,本来应该是一个让电影充满讽刺意味的设定,两条线最后交织在一起,更能体现种族歧视的荒诞,小镇居民都在驱赶黑人一家,最后演化成打砸烧,而隔壁死了那么多人,警察就在现场,呵呵,还有比这更让人叹息的事情吗?
不过以上本来应该是电影该呈现的,我觉得导演并没有处理好,像是生拉硬套一样,割裂感很强,可能乔治克鲁尼水平有限哈,开个玩笑,故事挺好的,我给三星,还是《冰血暴》后劲儿大,当初给我的震撼就来自于此,它充满了电影需要的戏剧性,却拥有最接近现实的剧情潜力,一举两得,实在是高!
开头没有太看懂,应该是很少接触这类黑色幽默的电影。
看了一下知乎,豆瓣,微博,对其评价也是喜忧参半。
我想说,最开始没有看懂,中间有一些设计有些刻意,剧情的推动还算紧凑,结尾收的不太自如。
想给小男孩一个拥抱,想给经历过那段黑白种族歧视的人们,一个平静的拥抱。
散场,心里感觉闷住了。
或许对我来说,就是真正的黑色幽默了。
想到东大的经典台词,这世界上,最不能正视的两样东西:闪耀的太阳,还有人心。
有时候,接受了真相,即便残忍,却也……让你学会成长。
一看就知道是科恩兄弟的剧本,可惜导演乔治克鲁尼没能处理好剧本里两条主要线索的交汇,令两条主要线索陷入彼此孤立的状态。
剧本在营造悬念方面太过浅显,没看到一半就猜出男主角的行为动机,间接令后面的剧情味如嚼蜡。
用直白生硬的口吻道出种族问题症结,却没能通过电影语言传达出完整的作者风格,自然也没法拍出科恩作品中那种举重若轻的黑色幽默感。
做得比较满意的唯独是复古美术布景的还原,努力复制希区柯克影片里三四十年代的人物外表扮相,而小男演员继《奇迹男孩》后再次担任重要的戏份角色,而且外形与表演不俗,绝对有望成为未来银幕上的大明星。
题目就不要剧透了吧(看 忌日快乐 之前被评论剧透了我快要气死了)。
居然是个骗保的故事。
前几天才看完 奇迹男孩,又看到了这个小演员,超级可爱😊看到第60分钟的时候真的是看不下去了,但是觉得应该给它一个机会吧,也许后面还有反转呢,也许两条故事线有很微妙的关联呢,但是,并没有吧。
标签上有 黑色幽默 的标签,我也不大清楚黑色幽默是什么形式,但是,我觉得有些地方的配乐让我感觉很“滑稽”,一种很老很老的电影里才有的类型的配乐的那种感觉,而让我感觉很滑稽,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大概前50我都在猜这是个什么故事,原本全是白人的社区搬进了一个黑人家庭,觉得可能是个集体迫害的故事;之后出现了两个长的一样的人,呃……一开始以为白头发的可能是NIKI的奶奶,结果是妈妈,那么另一个女人是谁,难道是NIKI的姐姐?
结果是阿姨,好吧,两姐妹为什么看起来像母女呢。
后来发现他们住在一起,嗯???
为什么一个阿姨要长住自己家?
NIKI的妈妈让NIKI去和黑人小孩玩,一路上的人都在看他们两个,然后当天晚上就有歹徒来NIKI家里了,我就在想是不是因为白天和黑人孩子玩了所以被社区的人排斥了,所以要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或者就只是两个纯变态想要玩弄被人的性命(就好像 趣味游戏 )。
而且还有个镜头是有很多人在一栋房子外面,我一开始以为就是NIKI家,就觉得是社区的人要教训他们因为NIKI和黑人孩子在一起玩,后来发现是黑人一家的房子。
之后就是NIKI的妈妈死了,阿姨居然还去染了一个和NIKI妈妈差不多发色的头发(我觉得差不多),这是要取代NIKI的妈妈呀,这时候我觉得,NIKI母亲姐妹倆长的一样不会是克隆人吧,结果发现我还是想多了。
NIKI的舅舅在NIKI妈妈的葬礼上问NIKI谁把他当做儿子一样对待,NIKI说是自己的爸爸,然后舅舅又问了一遍,NIKI说还有舅舅,然后舅舅就把NIKI扛上了肩还是什么的,当时我就觉得,这个舅舅不会是恋童癖吧/捂嘴,后来发现,舅舅是真的爱NIKI,话说感觉舅舅是单身汉呀(题外话)。
NIKI爸爸最后威胁NIKI,他前面放着面包和牛奶的时候觉得的,肯定活不了了,连自己儿子都可以不要,这个人真的不是神经病吗?
难道不是一家子神经病吗?
感觉阿姨和爸爸都神神叨叨的。
爸爸一边骑脚踏车,身上还有血迹,然后和他雇佣的杀手(还是NIKI爸爸的债主?
)说自己只是骑车出去散散心,我快要笑死了(这段是黑色幽默吗?
)之前看到有人说克鲁尼说这部电影想要谈论种族歧视,我看到的是种族歧视到来了很严重的后果而且种族歧视者很疯狂,疯狂到为了迫害有色人种,社区里可以明目张胆在大街上杀人,然后一家人发生迷门惨案也全然没有察觉,迫害结束后还把说着什么在黑人一家搬进来之前没有出过什么事,把NIKI妈妈的死也归咎进来,我真的是一脸问号。
(种族歧视/偏见太可怕)而且NIKI爸爸威胁NIKI的时候还说了句不要和黑人小孩一起玩……我无法评价了。
突然感觉NIKI妈妈是社区里最没有偏见的人了吧,鼓励NIKI和别人去玩,但是最早死的就是她了……不过也有一个善良的儿子。
最后两个小孩一起玩棒球然后想起了温馨?
的音乐,其实也不是很懂为什么。
是暴风雨后的平静?
孩子之间没有歧视/偏见?
嗯……
故事简单又讽刺,编剧和导演没有没有故弄玄虚,直截了当地推进和铺陈,这点很好。
而这件狗咬狗的连环凶杀案,相信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当那天来临,白皮肤的种族主义者们应该会跌破眼镜,会被正义和良心啪啪打脸吧,假设正义和良心尚存。
真正的邪恶,往往就住在善良正直和勇敢的对面,他们往往表面光鲜,实则早已烂透了灵魂。
最后,心疼下孩子和大舅。
全片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哪一幕?
当然是身材已经油腻发福的马特骑着小到不成比例的自行车往家里赶,雪白的衬衫上溅着保险调查员的血和脑浆,故作镇定的说:“我就随便兜个风。
”片子里的人物,从头到尾都在用残忍和贪婪,书写着人类的愚蠢。
作为管理阶层,男主本应该是个有头脑的人?
可是却借了高利贷,又和小姨子有一腿,于是杀妻骗保,莫名其妙导演一幕敞面入室杀人事件不说,还非要全家人团团坐,围观作案过程,难道就是为了让剧本能写下去,这低智商犯罪也是没谁了。
保险公司调查员面对杀妻杀姐毫无人性的一对,竟然敢自认为洞察人心恐惧,于是肆意贪婪要挟,却没想到对方比自己更愚蠢,结果被男主杀人灭口,死得明明血腥无比,但场面之滑稽,竟然让人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
小姨子一如其兄所言“是个没脑子的人”,全镇人都歧视黑人邻居,她视而不见让姐姐的孩子与之玩耍,一开始时还小小感动,以为她是善良又宽容,看到后面才发现,原来这善良,不过是没脑子,勾搭姐夫谋杀亲姐,已经愚蠢到令人发指,后面更有着没脑子的残忍,加料又加量的毒面包毒牛奶本来是要消灭拖油瓶的孩子,好在最后阴错阳差,成全了男主角的自食其果。
当然作为男主角,愚蠢和残忍绝对不是其它人所能比拟,除了开场的低智商谋杀策划之外,对保险公司调查员的出手、对其尸体的处理方式也是让人目瞪口呆;至于残忍,当他一边大嚼着小姨子留下的毒面包,一边给自己的儿子上“如何愚蠢的杀死一个人”的教育课时,我再次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
本来还想:真替这孩子长大后怎么办担忧,回头一想,这事要落在我身上,估计和男主女主表现一模一样:先是贪婪,后是残忍。。。。。。
最终啪的一声,墓志铭上盖个章——“死于愚蠢”人类,都快来照镜子。
异形契约同人小说三部曲大结局连载中,伪科幻真言情(我这个人不残忍,很狗血)欢迎来吐槽:https://read.douban.com/column/8368584/
全片真的和高智商扯不上关系,最多是一群愚蠢又道德沦丧的人被灭门的前因后果。
透过表面的赤裸裸的讽刺和黑色幽默,可能编剧和导演想要表达的是“有时人类的狭隘和偏见会把真正的罪恶淹埋在偏离重点的咆哮之下”。
以下印象深刻的点的总结主要是给看过的人的,有剧透。
1、马特达蒙饰演的渣男爸爸(以下简称渣爸)最后是吃了男孩的姑姑也就是渣爸的情妇(以下简称情妇)的毒牛奶和面包死的。
本来是情妇为了毒死小男孩,却最后被渣爸吃了,真可谓是天道好轮回。
2、渣爸把老婆害死之后甚至都懒得装一下悲伤,倒是身边的社区里的人和公司的人尽量想硬凹一下自己虚伪的同情心。
但是此时黑人小男孩的举动真的是和虚伪的白人成人世界形成鲜明对比,他把自己养的小蛇送给了小男孩,一句“you can have it”着实暖到了我。
3、一个爹能渣到什么程度呢?
和小姨子(情妇)合起来先把小姨子老公处理掉之后,妈妈残疾了还不行,一定要把她置于死地,于是雇凶杀人。
妈死了之后满脑子都是拿了保险金和小姨子双宿双飞,把儿子送走。
最后喝着毒牛奶,听到儿子说“这一切是你做的”时他威胁儿子,你要是不配合我助我脱罪,我就弄死你靠我自己脱罪。
乱伦出轨、杀人、诈骗(保险),在任何层面和社会角色上来看,这都不能被称之为人了。
最后渣爸杀了胖杀手和保险业务员,瘦杀手杀了小姨子,叔叔杀了瘦杀手,也被瘦杀手反杀(叔叔这个角色死了有点可惜)小姨子死后杀了渣爸。
完结撒花。
4、说实话保险调查员这个角色挺出彩,虽然也不是什么好货色,但看到情妇小姨子被吓尿那一段笑惨了,还是觉得有点爽。
5、当白人社区居民没日没夜围堵黑人一家屋子,咆哮烧车的时候,真正恐怖的灭门案就发生在隔壁,社区居民的愤怒掩盖了枪声。
“有时候人类的狭隘和偏见会把真正的罪恶淹埋在偏离重点的咆哮之下”。
6、黑人小孩告诉小男孩,父母告诉他,我们不要表现出恐惧。
后来个人猜测小男孩会被小黑人一家收养,过上相对正常的人生。
不得不说种族电影就是一面人类进化史的照妖镜。
就像布拉德皮特的为奴十二年。
(以上仅为个人见解)
最后那个镜头,让我想到了麦田守望者,以及一本短篇小说「一切破碎一切成灰」。这是一部关于少年的电影,凶杀案只是铺垫。生活都这么辛苦了,可我们依然要活着,要长大,要成为一个有地位有尊卑有阶级有种族有欲望的成年人。我宁可永远都是个孩子。电影最后一幕让我哭了。
3.5
节奏太慢,那些不知所云的细节太多。悬念又做得不够扎实。总之,不好看。
“我只是放了点碱”,放在50年代种族冲突背景下的“伪善”主题,嗅出了冰血暴的味道;朱莉安.摩尔和马特达蒙这次的演绎很到位。
此刻我想起了考研二人组
哈哈,Karma is a bitch。
【64分】剧本是可以的,只可惜克鲁尼没表达出来,太多可以深讨的点没用上
两条线突兀,分开来也都平庸。值得一提的是以小孩的视角看待这些血腥的事件,逼真。
#Venice2017# 果然是个老本子改的。还是「血迷宫」路子的黑色电影,喜剧混着惊悚,分寸拿捏得不错但是简直是年轻版的科恩们自己拍的(可惜无法完全走孩童视角)……另外蹭了美国文革热点,虽说到底还是点缀,而且全是stereotype,比较生硬,但是比起「缩身」那种还是好多了
很是一般 两个故事说的都不够好。不是呆萌就不会去电影院看了。january 12,2018
黑色幽默加上五十年代的质感我太爱了!一环扣一环的杀人谜案、家庭斗争甚至还穿插了一下黑人歧视的问题,我好爱这种调调。虽然是当时为了等车随便在电影院选的电影,那绝对是我那个时候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黑人住进白人至上社区的遭遇与漏洞百出 麻烦不断的杀妻骗保案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么 非要如此的牵强的联系起来 从本片来看乔治克鲁尼的能力能拍好其中一条线就不错了
隐喻太多,看着差点儿劲,达蒙胖了真难看。
这明明就是科恩兄弟的风格,克鲁尼导这样的片子一点也不讨巧,图啥呢?
小马的肌肉都快撑破衬衣了,摩尔阿姨还是那么浪,老乔这本子挺有意思。我一直在想,这么明显的谋杀案,最后要怎么抖包袱,原来怼总统的。
when family crisis turned into a household disaster.... every thing fell apart really bad.... poor little boy has to deal with the aftermath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传奇小镇变成种族冲突,穷凶极恶血腥之地,我觉得挺好看的,为啥有的观众对两条故事线非得纠缠一起才觉得正确呢。整体色彩浓郁而美好,却如此黑色致命,反差设计值得称赞,这片子还引进国内上映了,哈,我错过了这么一出。特地查了外景拍摄地,就是那个neighborhood 现实地在加州的Fullerton 市~ps. 原来50年代美国就有遥控电视机了哇。
奇妙荒诞的叙事,科恩的剧本很好,演员很精彩,人物和线索看似安置却又脱离。
其实种族歧视的部分只是背景,去掉也依然是很出色的黑色犯罪类喜剧。Oscar Isaac 的角色很小但特别抢戏!马特达蒙增肥演出也很到位。种族歧视的部分我倒觉得加深了这部电影的讽刺性。
文艺界左派试图剖析种族主义与白人劣根的又一失败作品。
科恩兄弟本子不错,达蒙也很会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