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看了影评,以为是会很无聊的一部电影,还很长。
确实开头的几分钟看起来让人昏昏欲睡,退休了,似乎生活没有了意义,于是退休的那一场饭局也吃的郁郁寡欢,妻子带着他在房车上吃早餐也提不起兴趣。
但是看着看着就会觉得他是一个傲娇的小老头啊。
虽然抠门,却会支助非洲的小孩子。
虽然对妻子的举动抱怨,却还是乖乖的听话。
很羡慕妻子的生活态度呐,热衷于尝试新开张的店,买一辆房车,特意在房车上准备惊喜。
对一切都是热爱的样子。
但是一切都变了样,在妻子去世之后。
女儿的无法沟通与理解,想和女儿一起生活的念头被扼杀,只能够自驾旅游。
想为帮助女儿的婚姻,却不能被理解。
看着在旅途中逐渐开心的他,因为婚事而似乎整个人丧失了希望一样,在婚礼上,终是违心的说出了祝福的话。
一个人回到了家中,心里的一切却又只能和那个未曾谋面的小孩书信交流。
就像,找不到了人生的意义,骄傲被彻底抹杀了一样。
所幸,还有一个小孩子。
看完《关于施密特》可能是之前看过男主杰克·尼科尔森演过的闪灵的缘故,还是因为他的那种诡异的面部表情,总是给人一种病态的安详感觉。
这部影片常会出现大量的空镜或类似空境的环境伴随着轻盈的钢琴声,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人们在看他的作品的时候,会带有孤独无力感,但我看完他画光的作品会给我一种午后的阳光舒适而又温暖,并没有孤独和无力感,如果说空间空无一人或只有一个人是孤独我觉得这不能代表什么。
再看看尼克尔森的在面对每一次转折反馈的那张脸的时候,差一秒等待退休的脸,妻子的下葬的脸,和失去妻子后生活像做了一场噩梦的脸,还有涂抹妻子化妆用品的脸,和影片结尾的脸,这些大特写,就像观者自己在照一面镜子看着自己的脸,我们与男主一样的手足无措,这种带入感,不是偶然巧合,是导演有意铺垫传递,每个导演拍摄的手法不同,但都有他们的优势。
差一秒等待退休的脸
妻子的下葬的脸
失去妻子后生活像做了一场噩梦的脸
还有涂抹妻子化妆用品的脸
影片结尾的脸 再说一下构图,从一开始男主在办公室和后面室内场景中多次人物的位置在空间的夹角,里面有窗的墙,一直到最后婚礼上,两种不同颜色的墙,男主不同意这桩婚事,他的女孩和在坐的人都在等待着他的发言,男主在俩种颜色的中间,等他发言完,镜头再给全景的时候,镜头是有意识的基本只给了另一面颜色的墙,这就像做了一个决定,用镜头用场景告诉我们他一直在路途中抉择中。
男主在办公室对称的夹角
不一样的对称夹角
除了构图这俩个沙发真的美极了
准备发言的男主
发言后的全景 我个人还有几个点比较喜欢: 一个是开始的时钟,通常翻页时钟会很快,但男主家的时钟翻页就像乌龟一样慢,上来就把节奏带起来了这非常好。
还有就是他妻子死最后镜头推到吸尘器和声音,这种消极移动镜头我觉得也是非常棒的,观众都知道发生什么,如果镜头拍男主抱着死去的妻子是比较笨拙的。
还有男主独自一人在灯下喝奶,这种空间挤压构图,明明在一个比较大的空间,但拍出一种不透气的压缩感是再好不过的。
在男主独自开着房车在夜晚看流星,那四个玩具象征着他的妻子,到了第二天早上,这些玩具随着房车的行驶,被自然带走,这让我想起浓情巧克力里最后女主洒母亲的骨灰,和航行新闻里姑姑把骨灰冲到了马桶里,表达撒手释怀或放下的方式是多么丰富多样。
老的电影就是扎实,就像是喝茶年份老浓郁。
缓慢的翻页时钟
消极运动后的声音
空间的压缩与人物的心境
送别妻子的仪式
与妻子的告别
跑步时选择了这部电影《关于施密特》。
开场5分钟,我都觉得自己蠢爆了。
一个糟老头的独角戏,尼科尔森——已经从《飞越疯人院》里的青春浪子变成了腆着大肚子的老汉。
松垮的皮肤、无神的皱纹,迟缓的眼神,故事情节推进缓慢,乏善可陈。
可是大汗淋漓的我实在不想中断奔跑的步伐,只好坚持看下去。
惊喜总在意外。
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似乎看懂了点什么。
一个老头,在退休后,面临着社会身份的剥离,生活重心的缺失。
紧接着相伴42年的老伴又撒手而去,生活顿时又陷入极度地无序中。
深夜独坐化妆台前涂抹老伴儿留下的化妆品时的哑然失声,半夜被电视机中嘈杂声音吵醒时的茫然失措,一种悲从中来的感觉弥漫在电影的胶片中。
之后他踏上了一条寻找自我、摆脱孤独的探寻之旅。
一个只吃了一顿饭就看出他是个失落沮丧之人的女医生,让他如婴儿般找到了依靠。
一个深夜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让他对老伴的背叛顿然释怀。
但是他回到他的家乡罗格斯大街12号,却发现那里早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
他想阻止女儿的婚礼,告诉她所托非人,可在最后一刻却只能说上违心的祝福话。
一场旅途未让他发现任何生活下去的动力。
生活之于他似乎毫无意义。
正如他所说“当我死了之后,当我认识的人也死后,我就像没有存在过一样,我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Once I am dead and everyone who know me dies too,it will as though I neverexiste。
如此可悲的、绝望的念头,在他返家后充斥在他的脑中。
但却在收到一个他资助的小男孩的涂鸦后泪流满面。
如果说上一刻,他还对生活没有信心,这一刻他又重拾了生活的动力,因为在那一刻他知道还有人需要他,他有其价值所在。
人之所以活着,他的动力来自于得到价值感和归属感,这种感觉是被人所需要的感觉。
哲学家认为,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如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所言,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
但同别人交流思想,不是在寻求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吗?
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人群中寻求存在的归属感,在工作中寻找存在的价值感。
如果当有一天你感觉到没有人需要你了,你是否就没有了生活的动力和支持。
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挣大钱、光宗耀祖、给儿女攒钱,无论是世俗微小,还是高尚卑微,都有其价值所在,都是推进你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动力。
但岁月流逝、人老珠黄,人总是有失去价值的那一刻。
老龄化的推进,导致的必然是最终的我们都会走入养老院,最后都会如桃姐般,在拥挤的养老院中,委屈自己,将就规定和制度,只为获得一时的温饱和安息。
我们是否能感悟到这样的境界: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任课,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是的,无论何时,拷问自己的内心是最真实的,在褪去所有的社会面具和责任负担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爱的是什么。
在爱奇艺上找到看的。
片子的旋律如淡淡流水,毫无跌宕,如标题说的:很温柔。
但却像一把刀,逐渐割开幻象的大幕,把残酷的现实展现在人面前。
一辈子循规蹈矩直到退休的施密特,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成功,退休前有高层的管理工作,挣得了一大笔退休金,有42年婚姻相伴的老婆,有一个他很引以为豪的女儿。
可是,退休、老伴去世、女儿出嫁相继发生之后,他还剩下什么?
一路顺风顺水走过的人生,积压了悲伤、恐惧和愤怒。
就像他说的,他会死去,可能是20年后,也可能是明天,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曾经认识他的人都死去后,这世界就没有他活过的证据了。
多么痛的领悟。
一思考生命的意义,就无处可逃。
“没有幸福的结局等在那里,因为时光已经耗尽”——杰德
This is a heart warming story about the life changes of a retired old man, but still it impressed me so much that I have already started thinking about my own old age and even my life nowadays. I give special credit to this magical rhythm empowered by Jack Nicholson's vivid portrait of old Schmidt, because it helped me get through a quite tough period of my college life. I have written what I have made through encouraged by the film a year ago and that article is now attached right under this review on the webpage. Old Schmidt was like the rest of us in the way that we all have to face up to millions of anguish- mood periods from time to time. He tried to get out of them in his own special way just like we do in our own ways. And sometimes the path we took might not be broad enough to get us out of the blue just as Schmidt's unsuccessful journey to his daughter's wedding. In times like these, we should always survive our faith and hope for life. Because just as old Schmidt finally found that drawing from the little child he has sponsored for years, we could somehow found our own keys to open the door which will lead us out in the sun again. It's a song for life. It's about love, about spirit, and About Schmidt.
Longer than there've been fishes in the ocean Higher than any bird ever flew Longer than there've been stars up in the heavens I've been in love with you. Stronger than any mountain cathedral Truer than any tree ever grew Deeper than any forest primeval I am in love with you. 婚礼上这首颂曲给我以惊艳的感觉,充满民歌风味的悠扬长笛,配上女子略显尖细但十分自然的嗓音,以及百转千回的弦律。
施密特的故事,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其实全片说不上什么高潮不高潮,基本是平缓的曲线前进,贴心的小笑料是微微的波澜。
歌声把影片的氛围烘托得温馨又甜蜜,几个高音句唱过,陡然降了一个八度,"I've been in love with you."仿佛山盟海誓罢了,再来一句昵昵儿女语。
从"Stronger than any mountain cathedral"的第二个歌曲小节,镜头颇有意味的拉回到施密特和女儿身上。
外国婚礼的习俗之一是岳父引新娘进场,亲手交给新郎,象征着父亲把女儿转交给另一个男人保护。
第二小节的歌词写得荡气回肠,与第一段的温柔甜蜜有天壤之别云泥之判。
“坚如山间古堡,真于万木迎春,深似茫荡山林,我是如此爱你。
”镜头在三人身上周旋,施密特老气横秋的苦脸,珍妮脸上抑制不住的憧憬和幸福,新郎兰德尔洋溢着稚嫩和希望的脸,形成了鲜明有趣的对比。
形容的是谁呢?
年轻人之间的爱,还是父亲对女儿的爱。
结尾高亢的"I am in love with you"声中,施密特亲吻女儿,看她走向自己的丈夫。
音乐余音绕梁,久久不绝,长笛吹完了一个略显哀怨的尾巴,配上施密特的一脸无奈。
他最后的一点寄托也失去了。
从一个拥有充实饱满生命的人,到这一刻,经过一步步地减去生活的填充物,已经所剩无几了。
充满笑料和喜剧细胞的片子,到这里,彻底咂摸出点伤感的味道了。
其实前面的笑料也基本上是些黑色幽默或是强打精神吧。
刚退休老头子的水土不服,让人忍俊不禁,回过头来却不得不让人惊得汗湿重衣。
我们向死而生的生命,在初期我们或许还能对最后的结局视而不见,可是能一直蒙混过关到退休吗?
退休,不用工作,并不意味着轻松自由的开始,而是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兵败如山倒的开始彻底倾颓崩塌,死亡是那样近了。
死亡,是逃不过的根本命运。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之前我们用工作、家庭、交际、学习、娱乐来给生命涂抹上种种意义,可是当死亡的镰刀逼近,那些脆弱的意义不堪一击。
我们来到世界上的原因本身就已经不起推敲,生怕得出“荒谬”二字,那么死呢?
岂不注定了这百年之旅就是一场分明的悲剧。
这是存在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批驳但却也难安抚内心。
施密特的一生不可谓不功成名就,事业家庭双丰收,但是面对死亡的逼近,人生开始用减法过活,也免不了满腔惶恐悲愤以及失落凄凉。
也许生活对我们一点也不珍贵,就像施密特那个烦人老伴,可一旦要是真没了,我们却忍不住的悬起心来。
也许填充物不能产生实际的意义,但起码能让人产生安全感。
加法的人生,疲惫但是安心,减法的人生,说是轻松,却抵不住阵阵来自幽冥深处的恐惧。
《关于施密特》是小老头对抗人生虚无的小小挣扎,当然他是以卵击石。
"The cowards never started/The weak died on the way/Only the strong arrived/They wear the pioneers."在死亡面前,我们必败无疑。
可是我们又需要勇气,走过这充满困惑和艰辛的百年之旅。
有意思的是,充满灰色调的主题却是以诙谐智趣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失落中充满着喜悦的空气。
这是有何而来的呢?
即使是施密特最伤感的嫁女段落中,歌声却是无比的清亮和喜悦,热情的赞颂而不是喟叹。
这是嘲弄吗?
不,当然不是,"Stronger than any mountain cathedral/ Truer than any tree ever grew/ Deeper than any forest primeval--"这不仅是新婚典礼上对爱的颂歌,更是一曲对生命的颂歌,准确的说,是对生命轮回常新的颂歌。
《Longer》的原唱者是Dan Fogelberg,男声较为深沉,此处的女声则是充满生命活力和饱满情绪。
女性本身又是孕育之征,代表了新生命的希望。
个体的生命固然短暂而迷茫,可是更新与轮回使得群体在某种意义上得到永久的生机。
死亡,也是新生的代价,新陈代谢,才能保持整体的生命力欣欣向荣,就像婚礼上老施密特的倦容被新婚夫妇朝气蓬勃的脸庞替代。
然而背景音乐对此替代是充满喜悦的,因为"I am in love with you."逝者已矣,但在我们的血脉中传递的是丰富而永恒的爱。
伤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新的生命里,也凝聚上一辈的爱,你的爱,你的生命通过爱的传递得到了永生,而且这爱是现在时,不是完成时。
因此,对死亡的忧惧,也就没有存在的根据了。
《关于施密特》和《毁灭之路》主旨上其实很类似,但是格调一喜一悲,风格一个欢快一个崇高,原因也就在此了。
所以结尾施密特复杂的一段表情变化,与其说是沧桑无奈的泪水和欢笑,倒不如说是因为施密特为那分神圣而颤栗感动——神秘的人生,庄严的轮回,个体的渺小与生命的延续,配合上片尾曲的诙谐与宏大并存——这是小人物的史诗。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被生活塑造,塑造成别人所希望看到的样子。
该怎样穿衣打扮,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该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即使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不会感到快乐。
Schimidt就是这样一个不快乐的人,突然间生活中束缚他的种种事情突然消失了,退休之后公司不再需要他,妻子也突然去世。
Schimidt是被迫过上了自己所不熟悉的生活的,但是在新的生活中,他找到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已经渐渐失去的对于生活的热情。
影片末尾Schimidt来到了当年西部拓殖者们跨过的界线,百年前拓殖者们勇敢的跨过界线去陌生的世界寻找新的生存机会,Schimidt也已经跨过自己人生的界线找到了自己的新生活。
第一次对杰克•尼科尔森这个演员有印象是因为《飞跃疯人院》中,他满怀希望的眼神在会心的微笑下显得神采奕奕,那眼神是会跟随他的双臂一直延伸到DVD的封面外。
之后,又看过他主演的另一部《尽善尽美》,我才发现我更喜欢那个固执,有强迫症的老头。
是的,杰克•尼科尔森的眼神本应如此:碧绿的眼睛看着天花板,它是那样倦怠,松懈,麻木,充满了松软和慵懒的早晨。
实际上,在《关于施密特》中,杰克•尼科尔森就是这样从床上,在闹钟还停留在6:59的时刻,这样醒来。
他醒来的第一眼,如同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真实得完美。
之前的镜头是这样的,干净整洁,显得肃穆和沉闷的办公室里,施密特坐在属于自己一整间的办公桌前,收拾好的公文包摆放在桌面,他四平八稳地坐着,不紧不慢,和墙壁上的每一秒钟保持相同的步伐。
当最后一秒跨过5点整时,施密特没有疑迟,拿起公文包,走到门口关灯,然后,最后,轻轻看了一眼办公室,关门。
他背后的灯光随着关闭的门,一切都暗下来,成为黑色。
这是施密特最后一次上班,他退休了。
我想起我的父亲,想起他最后一天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机关大楼,他是怎样关门的,是怎样走过一条寂静和空旷的走廊,被所有的黑包围,他是怎样步履平平地走过这么多年可贵的时光,那些蔓延出的情绪始终在我胸口,这沉默,是有味道的,它是酸楚的。
确切地说,我的父亲与施密特是相同的人,他刻板,固守成规,循规蹈矩,且默默无闻。
如果说施密特先生将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保险事业的分析员一职,我的父亲则在铺满数字与小数点的无尽报表中用完一生,那些蝌蚪一样的数字,出现在纸上,出现在电脑上,父亲就在数字堆中,计算着,加减乘除没有让他过于平淡的人生走向成就,反而地,那些数字如同童话世界中的小人,将他带入无人秘境。
父亲做完最后一份报表,他知道再没有任何期待,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在下班的时候,如同往常一样走出这幢黑漆漆的,冰凉的大楼。
是时间让我们走向了孤独。
接下来,施密特在人生的轨道上,依然准时醒来,只是有些无所事事,或者有些茫然,他不知道该做什么好。
施密特不知道需要做些什么,但时间会派给他任务,他先是退休,然后丧偶,再然后嫁女。
人生悲伤的事情,仿佛说好要聚集在一起,让他悲伤。
好在,这个时候,施密特用一个月22美元收养了一个远在非洲的孩子。
他开始给孩子写信,他以一个年迈老人的口吻向一个孩子叙述生活中的种种不是,他的愤怒,无奈,失望,离别,他是希望有人能看到。
在描述施密特丧偶的片段中,镜头干净简洁,感情被抹去,剩下的只是人物的语言与动作。
从妻子在收拾洒在地上的白糖突然倒地,到教堂里最后一面的离别。
施密特始终无动于衷,人们从镜头中看不到他神色的变化,感觉不到他的悲伤。
他依然用杰克尼科尔森式的眼神,看着人们将悲伤一点一点往死去的人身上倾注。
只是,第二天早上,面对马上就要急匆匆赶回去工作和筹备婚礼的女儿,他试图挽留。
他承认,自己只是不习惯没有一个人来照顾他,有孤独从脚跟开始缓慢地往上爬。
女儿的拒绝,是在意料之中。
不是婉拒,而是决绝。
她知道父亲不赞成她的婚姻,不希望她从小女孩的身份从家庭中脱离出去,从此成为一个女人。
无奈,施密特只能开始新的生活,被孤独薄膜包围的生活。
施密特看见女儿和男友头也不回地踏过机场的安检,消失在一条长长的走道上。
人影消失在转弯的时刻,这个时候孤独是一种长久的疼痛。
我也曾这样经历过,在我即将通过安检时,父母只能,只能站在原地,越过人群看我的背影渐渐地消失,越走越远,空旷的是身边的人群,而父母的心,却一直能够追随我的背影到转弯的地方。
我清楚地走在这样一条走道上,我的心和他们一样经历着疼痛与不舍。
可是,我不能回头,我知道,哪怕一次,我都会忍不住。
分离,在此刻成为了很重的呼吸,很慢的脚步,很痛的回忆。
施密特在回忆妻子时,无意中发现几十年前他最好的朋友写给妻子的情书,于是,他找到那个老头,质问他。
然后将妻子所有的衣服,鞋子,皮包,香水,化妆品,总之是与妻子相关的一起丢掉。
他以为这样,他会好受点。
之后,他生活在成堆的垃圾中,生活一下子没有了主宰和方向,一团乱七八糟。
好在,他还有一辆房车。
他决定出门旅行。
他买了妻子喜欢的中国小瓷人,他将它们放在车顶上,点上蜡烛,他就这样在漫天的星空下披了条睡毯,独自面对整个世界。
他的孤独,渐渐弥漫开来,它不怀好意地裹挟着困意将他击倒在车顶。
他一路在空旷的田野上,只有风和那些滚滚的低矮乌云经过,孤独如同被压抑的情感,暴露在旷野之中,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施密特在路途中遇见有夫之妇,那个女人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悲伤与恐惧,他突然感觉找到了懂得自己的女人。
可惜,不久之后,他的吻带了羞辱,他被赶下了那对夫妇的房车。
他只有继续一个人上路。
他来到未来女婿的家中,最后告诫女儿不要嫁给这样的男人。
得到的是女儿更加决绝的回答:如果不能祝福,就请离开。
半夜,他无奈地睡在水床上,翻来覆去,直到落枕。
孤独,已经成为了某种身体疾病。
他在《危情十日》中饰演变态中年女杀手凯西·贝茨的带领下,领略到另一种有趣,兴致勃勃的生活。
比如吃能产生幻觉的兴奋剂,比如一起泡澡。
似乎,孤独并不是怎样难以承受。
但是,生活终归会回到它原来的轨道上,旅行和参加完女儿婚礼之后,施密特回到了空荡荡的家中。
这时,施密特收到了养子的回信。
他看到只用四种颜色的画,一个大人牵着孩子,阳光撒下来。
顿时,施密特握着这张稚嫩得显得粗糙的画,放声大哭。
此时,施密特的孤独才被放大,整部电影没有特别的剧情,没有矛盾冲突,甚至没有所谓的剧情高潮部分。
它是那样平淡,却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孤独,这孤独,几乎是悄无声息,却无处不在的。
最后的一刻,让我想起了卡佛的写下的故事《好事一小件》,也让我想起一句话:那么,我们该怎样孤独?
哦哦哦 看来还是有人也看到电影里描述的那关于人生价值的一方面的啊我还想说,他有那么漂亮的车,他竟然还是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多么无趣!
这太悲伤了 !
事实上 他的工作是很好很好的!!
aiaiai!
还有 有一个孩子 评论的 最后他拿到孩子的那幅画 哭了的场面,他说到了爱才是真谛——在结合了人生价值,在告诉我们父亲很有可能是为了孩子放弃很多以后才导致人生一无所长以后,格外给我启发!!
在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也在经历着人生中痛苦的转变。。
自己不停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内心有些凄凉恐惧的事情。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时侯恰好看到这部电影。。
心里面却似进入了万丈深渊,觉得人生总是戚戚然然,孤独无味,快乐的时光过得太快,停下来的时间太短。。。
发现自己其实是个悲观主义者,需要改变。。
i am changing to be one happy one who shall have more。。
影院招牌显示,正在上映两年后才开机的《杯酒人生》——这大概得益于精算师施密特的专业能力。
水床有意思,中间开始上路的时候感觉太绝望了,很想哭。节奏很慢,很朴实。以及日常恐婚。
很舒服自然娓娓道来的电影,而老戏骨Jack Nicholson的出演无疑使电影提升了一颗星
片子内容太冗节奏太缓,找好理由是表现老年人的世界,找不好理由是好莱坞生产线痕迹过重。一旦被世界上最大规模最自动化/无脑化电影生产线的制作痕迹喧宾夺主,电影也就失去了它很大的风味,变得像“加工食品”。
6.5/10 依然有佩恩最戳我的那一套东西:在平淡中起波澜的“隐性”冲突、复杂的情感波动、令人五味杂陈的结尾...能一眼看出此片是出自于他之手。但这一部早期作品可以很明显看出他的青涩,节奏把控、导演的存在感比较弱,剧本比较散,尤其是公路片的部分我觉得完全可以再长些,再深入些。杰克尼科尔森的表演很棒。整体来说感觉是《后裔》的低配版,因为对佩恩作品的高预期,略有失望。
有非常细腻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剧作很不完整,这种老年的孤独、迷茫、对人生过失的忏悔、对子女、朋友、妻子过往的总结等等等等,庞杂的情绪说来普遍,但不可以一笔带过,能道尽人生的剧本并不那么好写,没头没尾的地方过多了。但真是很喜欢看杰克尼克尔森的表演
“一旦我死了,那些认识的我的人也死了, 我就会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很多往事我似乎都已经记不得了, 我的大半生就这么过去了。”“懦夫不敢上路 弱者死在路上 唯有强者才能扺达 他们便是拓荒者”沃伦·施密特与亲爱的恩杜古
生活重新变得充满无限可能,但他只盯着那些失去的。
Once I'm dead, and everyone who knew me dies too, it'll be as though I've never existed. What difference has my life made to anyone? 同样的题材,比不上天伦之旅让人触动。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里的小人物,找到生活的意义才能找到生存的动力。
老年退休丧偶后的孤独失落感难免会蒙蔽双眼,蒙蔽或许不恰当,至少会使自己变得纠结于过往。老杰克是个好父亲好丈夫么。不是吧,是吧。老杰克写第一封信时的偶尔诙谐感,以及每封信的沧桑感,生活总是给人以不断的惊喜和感触。
細心又有情懷的電影。如何面對一個退休又喪偶的人生,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點?這是一次關於晚年的認真思考,也許就是付出一點愛,一次認真的傾聽就夠。
这部影片让人难以分类,尽管观众将它称为喜剧,但当观众一路笑下来,到了结尾的时候,会发觉这其实是一部悲剧。可它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悲剧,它让人欲哭无泪。
老来难
非常不着痕迹的叙事,没有刻意的抓马,本以为婚礼一part老父亲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但他还是选择了善意的谎言来维持和平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佩恩拍摄的人生哲学总是能打动人心,因为这就是大部分人的真实生活,施密特的呆滞与落寞是无数个中老年人的孤单缩影,尼科尔森也用精湛的演技把这个人物诠释地十分到位。
中西文化差异。
一直觉得发型怪异的新郎很面熟,查了才知竟然是Griffin&Phoenix里与AmandaPeet对手戏的帅男主。天哪!换个造型完全判若两人,看来还真是人靠衣装,美丑只在一线间。老戏骨Nicholson的演技无需赘言,但对于退休鳏夫的独居生活,我实在无法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相较于图画,可能我更易被文字打动。
自从喜欢上这个演员后,似乎他的每部片子都觉得好看了。
大银幕。平庸到可怕,竟是陈词滥调。浪费好演员。亚历山大佩恩真是烂泥扶不上墙。2023.5.9号@Phenomena
退休了,一切都过去了。所有事don't mean a god damn thing。如果要建立新的联系和认同,就不能再执著于已不再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