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以后觉得不知所云的朋友,想和你们说明一下。
第一,这个电影除了几个主要角色的名字(河田大贵/河鸟大、铃木真吾/白木莲吾、纱理)取自原作、前半彩色部分的情节发展大体上和原作一样之外,其他全部都和原作不一样。
如果你觉得电影还不错,那随意;如果觉得看不懂、意味不明、甚至觉得很烂,千万别怪原作,请找行定勋导演和蓬莱竜太编剧。
第二,电影前半号称还原,但很多细节也和原作不同,甚至影响到人物性格的表达,所以只能说是情节发展的路线大致和原作一样而已,细节差太多了。
第三,看完想说“Shige怎么脑洞这么大”、“到底想说什么”的可以消停了,原因见一。
第四,觉得电影好,那没啥可多说的;觉得电影烂,别让原作背锅。
第五,我们小河才不是电影里那种一言不合就干起来的泰迪!!!
小吾也不是电影里那样冷冰冰看不起亲友的货色!!!
更!
不!
会!
乱!
伦!
说着说着就又激动起来了……算了。
反正这电影是好是坏,是褒是贬,都和加藤成亮没有关系,我就替他盖这个章了怎么地吧。
小说是作家眼中的景色,那电影就是导演眼中的景色吗。
除了结尾处的隔空对话以及对于姐姐超越亲情的爱慕之情,其余的改编作为一名电影观众来讲我是不讨厌的。
原著读过很久了不确定以下是不是原创剧情了,不过还是来说说看。
1. 最后的结尾处,小河向小吾的广告牌丢打火机叫着“真无聊”。
2. (小河划烂纱里画的小吾画作时用的是小吾与其交换的打火机这段原著有吗……?
)3. 小河终于在小吾冰冷的公寓与小吾重逢,对质那一段很像他们刚到东京合租时两人第一次对戏的场景,只是我没想到最后真的能抱得到。
4. 被很多人提到的彩色转黑白的时刻。
那一秒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花费几分钟适应演员的反差,对应人物角色的过程真的很厉害。
没注意到姐姐是不是最后也换演员了呢?
给小吾妈妈脸的特写很震撼。
5. 导演故意留白的地方:没有交代遗书的选择,大篇幅缩减儿时记忆(甚至删掉了一个幼年小伙伴的存在),少了那些花火毛虫狮子座流星雨的片段,观众就不会有幼时小河了解小吾的共感,在结尾处由小吾甩一句“人和人之间本来就不能够理解”就不显得那么突兀了。
完全不符合原著的世界观,但是其实很契合导演构造的电影里世界观。
6. 原著的评论下面很多人写,其实小河最后也在想小吾是不是真有自己幻想中那么美好,或许“粉丝滤镜”一直存在只是自己花了很久才感受到。
原著就止于这里的疑惑了,电影还真是把幻影都撕碎了给人看,成名后迷失时你的偶像也在放纵,欢迎来到现实世界。
所以吐槽荧光欧派吸烟喝酒床戏的也没太大必要,那只是塑造导演心中不羁世界的载体哦。
下面来说说被很多人诟病的电影世界观,这个只借了原著壳子另寻发展所以被原著党不屑的世界观。
小唯对小吾说一句“不是喜欢做的事,而是能做到的事,所以要去做”的时候,估计电影院很多观众脑内只剩"what?"了。
一般来说这会是作为一句励志鸡汤,鼓励大家尽全力,甚至是去主动适应社会的一句话,不是吗?
但是电影却以这种冷酷的方式讲出来真是恶趣味啊。
然而……大冬天捧着电脑看的我却完全没有脊背发凉的感觉,就剩噗嗤笑出声来了。
并不是说我欣赏这种改编承载的世界观。
如果在戏里,小河接下去告诉了大家小吾真正的死因,那凭借小吾的影响力,也会被升华到“为了将艺术做到极致的献身,白木桑真是了不起”的地步或者“河田先生真会说笑,现实哪有这么高尚”。
对于我这种普通人来说可不是这样呢,能做到都去尝试所以稍显不顾后果,哪里会有赞扬。
能够活着体验更多的悲伤,也是充盈。
最后来讲讲主创团队自身吧。
由于我对几名主演事业、性格、各种八卦浅显的了解,请原谅我观影前中后看芋头苏打夏帆这几个人都会与剧中人物有重影。
包括芋头还显稚嫩的演技,意外地有分别适合小吾和小河二人的部分,来这里出演刚刚好。
另由于对这部作品的关注,小说作者桑和导演桑的访谈也看了一些,也没办法把赋予这部电影框架的人也好,给予演绎的人也好,从作品中完全剥离出来。
那么,就写一篇完全感性的影评,也没关系吧?
买的原作书还在路上。。。
所以只以电影为基础来说说看完以后的感觉。
粉色的部分,是大河对自己所看到的小吾的理解和记忆中以为的小吾。
灰色的部分,是褪去带着小吾光环后,不得志的大河的现状。
小吾并非对大河无情,从捆绑戏其实可以看出来。
只是,在意小吾的大河,发挥失常了。
大河常说的,要靠自己的能力来决胜负。
但是,始终晃晃度日,有心无力。
对小吾有怨恨,有羡慕,有嫉妒,有自卑。。。
因为有一个这样的参照物,好似自己怎么努力都不会有好的结果一般。
比起自己的事情,更在意他人对自己评价,看法,更在意和小吾之间的比较。
大河并非无才,而是没有自我。
那个自我,小的时候,大河是有的。
那句,真无聊!
不就是让他结识好友的有意思的句子么?
那是大河真实的感受,是他自己的生活所得。
不了解真相的纱里和小吾是旁观,在他们眼里那是一句有意思的话,于是跟着学。
理解上的不同,让新搬家的大河有了朋友。
也是因为理解上的不同,让大河在小吾面前没了自我。
灰色部分,大河和成濑之间的纠葛灰色的大河是粉色莲吾的内心。
两个部分看似分开,其实并没有。
因为粉色莲吾是大河以为莲吾想要造就的那个,并不是真实的莲吾。
所以带上了光环,让和真实的莲吾有过交往的成濑觉得不爽。
就像对同一个人,根据别人和这个人交往的深浅,一万个人可能就会有一千多种不一样的评价和感受。
但对于莲吾本身来说,没有一个人能够确确实实的了解他,因为他自己可能也不了解自己,他在崇拜姐姐的道路上,探究的是如何看到姐姐所看的风景。
成濑是认可莲吾的,所以看不惯大河这种近似小偷的行为。
觉得大河并不是靠自身努力而成功的,对他产生偏见。
很多行为,其实就是赤裸裸的刁难和欺负。
他很明白大河介意自己未来的道路会不会更好,也明白大河反感不停地对众人一遍又一遍的诉说心中的小吾。
于是带他去了秘密会所,在他享受放松,以为以后有了一个可以放纵压抑心情的场所的时候,用一句,这是小吾以前带我来的摧毁大河所有的神经。
你成名的原因,你可以成名的原因,除了小吾给的,你什么都不是。
喜欢的人喜欢小吾,好的机会是给小吾的,别人的眼里永远有一个比自己还优秀的存在。
怎么努力?
拿什么努力?
然后,不如和他一样吧。
那一瞬间,才发现。
不一样,什么都是不一样的。
我以为的你,不是你。
从来都不是。
一个早就选择了。
另一个不过是个粗劣的模仿者罢了。
死了,也不会有人同情半分。
所以,大河不再是灰色的。
他回到自己的世界。
对所有的一切,只感到:真无聊。
只是一味探究别人生存的世界究竟藏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让他如此闪耀?
自己的人生就像一具已经好好放进棺材的尸体,只等着下地一般。
无论怎么做,消耗的都是自己的人生。
在小说的基础上来看电影有如下几点个人感受:1. 原作小说如同交响曲一般,前半段平缓,最后一个乐章一路高歌猛进,节奏越来越快,在高潮部分戛然而止,留下两种可能的解答。
其中一个可能性中两人都还是对方重要的存在,是透着温暖的结局。
电影中的小河到最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理解过小吾,仿佛自己的人生被操纵一般,这种“青春残酷物语”却不免流于俗套,弱化了这个故事的独特性。
2. 电影中的小吾是早就决定好和姐姐在同一天自杀的,深爱着姐姐,却没能看到她所看到的风景。
但是,难道不是因为看到了相同的风景,领悟了相同的道理,才选择了相同的结局吗?
3. 我觉得校园祭是一个很重要的情节,电影交代得有些简单。
4. 荧光色那段,我可以快进吗。
看完之后也不知道电影《粉与灰》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电影,看名字感觉是另类文艺片,但还是不给它贴标签吧,只想说这是一部有点难懂懂的好电影。
电影开头是一曼妙的女子在群舞的拥簇下跳着类似《黑天鹅》的舞蹈,舞蹈结束从高台跳下死去,同时,另一个镜头下一个帅气的男人用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开头,让我还在猜测这到底是一部什么电影,然后电影开始用倒叙手法从14年前开始叙述。
电影的主角阿河与小吾情同手足,一起长大,高中毕业后被一家杂志相中双双签约成为艺人,在同为龙套角色的日子,小吾表现优秀也善于把握机会,便早早的成名大受欢迎,而阿河却始终默默无闻,总觉得自己活在小吾的阴影之下,郁郁不得志,两人的友谊也因命运的不同而渐行渐远,3年后二人重逢,借着酒,两人抽着烟交换了打火机,阿河的夜总会打火机换了小吾的名牌打火机,谁知这一行为也预示着两人命运的改变。
第二天小吾选择上吊结束生命,而阿河见证了这一幕并且为完成小吾的遗愿而成为了“小吾”。
阿河出演了一部讲述小吾生平的电影,饰演生前的小吾,也因此出了名,但是阿河不快乐,不自在,不满意现在的自己,他不愿活在死去的小吾的阴影之下,不愿借着死人的名出名,可是他又不甘心自己默默无闻,就这样尴尬的像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压抑,放纵着自己。
表面上的他活成了小吾,但是他不是,他甚至连自己也找不到了,即使小吾已经去世,即使他饰演着小吾,但是大街上的广告牌仍然是小吾的照片,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阿河的心里更绝望了,他想到了自杀,选择以小吾离世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当靠近死神的时候,他后悔了,他发现自己强烈的想要活着,也许小吾的人生终极目的不是活着,所以他选择和自己的姐姐共同死去,但是阿河很简单,他就是想要活着啊,当他想要去自杀的时候,他才强烈的想要活着,电影的最后,阿河来到他和小吾交换打火机的地方,他看着对面大楼上小吾巨大的广告牌照片,将手里那个精致的打火机丢远,然后一个只有声音的镜头,像小时候和小吾相遇时的场景一样,阿河一个人玩着游戏嘴里喊着无聊。
这也预示着阿河对自己之前作为“小吾”替代品的否定与抛弃,自己终于走出阴影,重新去活。
影评最后,我想奉上小吾姐姐的一句话:“能够做到的事就全力以赴去做,但不是想要做的事,是能够做到的”。
也许人都渴望自己没有得到的,而待失去后才会想要去珍惜,但是看到这,我想说,就全力的去做吧,不要让以后的自己后悔。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小迷弟找自我”的故事。
“真吾为什么要自杀?
”作为谜题贯穿全片始末,影片没有直接给出任何关于真吾的心理描述,就连最后真吾的那几段“独白”都仅出现在小河的臆想中。
影片的前半段,是小河眼中的真吾:在小河眼里的真吾几乎是完美的:帅气、有才、就连姐姐都美得逆天。
跟小河不一样,真吾仿佛从未迷茫过,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生活和事业充满决策力。
从模特群演到偶像明星,真吾的演艺事业一路绿灯,这一切令小河自叹不如之余,对真吾更加崇拜不已。
小河就这样毫无自觉的一步步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和色彩,沦为真吾的迷弟,他信徒般虔诚追随着真吾的人生,一心一意想要成为跟真吾一样的人。
所以当真吾托付小河在自己死后完成白木莲吾这一角色时,他最终选择了接受,因为他憧憬真吾的人生,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人生。
虽然小河自诩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真吾,但是关于真吾的死亡,他其实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于是小河把真吾的死归咎于“白木莲吾”这个角色,认为是白木莲吾害死了真吾。
但内心深处,小河知道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真吾,其实从第一次听到《蝴蝶兰》的歌词开始,他就隐隐觉得自己不了解真吾。
这也是小河很不能接受的一点:他与真吾朝夕相处一起长大,为什么却无法了解对方?
最令小河焦虑的是:如果不了解真吾,他就不能成为真吾。
小河太想成为真吾了。
他必须去了解真吾。
影片的后半段,是他人眼中的小河:活在真吾世界里的小河,是灰色的。
曾被真吾带去脱衣舞俱乐部的成濑凌,一边贬损着小河,一边又通过揭发真吾的阴暗面来嘲笑小河对真吾其实一无所知。
想要利用小河抄绯闻的三神丽也暗示他:“有导演说在人反复表演之后,才会展现出真正的自我。
笑死人了,什么人能根据什么判断出什么才是真正的我啊?
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真正的我是什么样的。
”可惜小河并未会意。
成濑凌和三神丽一眼就看穿小河想要取代真吾的野心,并毫不客气地表示:“你办不到的,你会崩溃的。
”就连女友纱理也劝他放弃。
在揍了成濑凌后,迫于压力小河一度想要放弃扮演真吾,但是社长似曾相识的一句:“没有真吾,你本身毫无价值。
”让他回想起之前离开真吾,浑噩度日的生活。
是的,没有自我的小河,只能靠扮演真吾来生存。
绝望的小河,认为和真吾在相同的地方,用相同的方法寻死,就能通过相同的体验更加了解真吾并永远追随他。
但是让小河迷恋至此的真吾,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在影片的结尾,真吾母亲留给小河的录影带里有着全部答案:就像小河心中的真吾是完美的一样,在真吾心中,姐姐铃木唯才是完美的。
当小河赞叹铃木唯“从没见过这么美的人”的时候,真吾内心的憧憬估计比小河还澎湃。
从小开始真吾就对姐姐摄像机不离手,一副粉丝跟拍偶像的架势。
铃木唯不仅长得美,还特别艺术家范儿,张口闭口民思民哲,B格爆棚,把小真吾唬得不要不要的。
真吾对姐姐盲目崇拜到:即使铃木唯告诉弟弟自己要自杀时,真吾对姐姐的选择也没有丝毫的质疑——姐姐是神,姐姐说的都是真理,姐姐选择的肯定是正确的。
无脑迷弟属性暴露无遗。
《蝴蝶兰》是真吾写给姐姐铃木唯的歌。
“蝴蝶兰”也好“楼”也好,都是姐姐的想法:“要做想做的事,而不是能做的事,如果是我的话就会这么活。
”这个说死就死,疑似患有严重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姐姐,倒是挺会教人家怎么生活的。
那么真吾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呢?
和小河一样,真吾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正是真吾为何如此迷恋姐姐的原因。
早已在姐姐的光环下迷失自我的真吾,作为姐姐最大的迷弟,只是忠心耿耿的信徒般过着“如果姐姐活着大概会这么生活”的生活,一心想要成为姐姐替代品。
从《蝴蝶兰》的歌词“我再也听不到,但是我想听,那栋楼说太迟了,已经太迟了。
”可以看出,真吾虽然没有劝阻姐姐寻死,但其实对姐姐的死是非常不解和不舍的,所以最终他不惜选择跟姐姐同一天自杀,来揣测姐姐的心境、追随姐姐的脚步——这跟小河对他的迷恋如出一辙。
但是讽刺的是,死去的真吾最终表示:“我还是做不到姐姐那样,姐姐看到的景色,我最终也没有看到。
”当然看不到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
小河想变成真吾,真吾想变成姐姐。
真实的真吾,和小河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两人唯一的区别在于:最后关头,求生的欲望战胜了小河追随真吾的决心。
在自杀未遂的小河悲恸:“我一点都不了解你,我们算哪门子好朋友。
”的时候,已经想通的真吾反过来安慰小河:“有啥所谓呢,反正人和人之间本来就是无法相互了解的。
”两个迷弟搂在一起抱头痛哭。
从对真吾的迷恋中惊醒,回归自我的小河,由灰色渐渐恢复了自己本身的色彩。
他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偶像也只不过是个迷弟,真吾和自己的所谓“自我”只不过是场大型的人格模仿秀,看别人的戏,再演戏给别人看;过别人的生活,再生活给别人看。
小河一直以为“白木莲吾”只是真吾扮演的一个角色,殊不知就连“铃木真吾”本身也只是真吾扮演的一个角色而已。
站在天桥上,小河把真吾给的名贵打火机扔向白木莲吾的广告牌,拒绝再“扮演”,并对真吾和自己不惜用生命也要完成的这场历时多年的迷弟生涯下了最后的评语:“无聊!
”没有读过原著,但是据迷妹科普,原著的初衷和行定勋的意图想必差之千里。
仔细想想,这部主角的身份是偶像、原著作者的身份是偶像、主演的身份是偶像,观众的身份是迷弟迷妹的影片,内容居然是“小迷弟找自我”,主题居然是“反偶像”。
行定勋还真是毫不客气的把所有参与人员都给嘲弄了一圈。
========================================================================PS: 《粉与灰》釜山见面会被问“苏打和芋头谁演技好”时,行定勋回答:“一条过的话是苏打好,十条过的话就是芋头好。
”这话其实挺微妙,翻译过来就是:“苏打演技全仰赖天赋,但天赋有限,就算多拍几条无非也就那样。
芋头天赋不行倒是挺努力,不过不可能每个镜头都拍个十条,所以努力也并没什么卵用。
”如今看来颇有点一语成谶的意思。
2017-3-3 17:44影片分前后两段,粉色部分是灰色部分的戏中戏,这我是看完了才整明白的。
影片拍的挺好只不过我发现了一个挺可怕的事实,就是我现在在看有苏打参演的电影时,眼睛已经没办法看别人了,即便是又帅又仙的中岛,演技和光芒也被苏打碾压的咖啡渣都不剩。
菅田将晖一人分饰两角,那不同的人格说来就来的自然而然的戏剧过渡根本就不给你分裂和懵逼的机会,因为演的太像根本就是俩人,感觉赚大了。
我只给suda打8.5其余只有7。
2017-08-08 经过半年之后的二刷,依然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少见的戏中戏拍摄手法,新颖独特。
菅田将晖分饰的两角差别之大真让人大跌眼镜,前半部的唯唯诺诺不得志的小配角,后半部张狂的不良前辈,皮肉骨髓完全都不是一个人,不愧是霓虹年轻演员的领军人物,戏足,看的真是过瘾。
粉色是微笑,灰色是鬼脸。
看到最后,摇滚乐响起来就觉得,导演简直就是把原脚本往墙上摔,吐言“什么破(喷口水)青春物语”……啊言过其实。
其实彩色的青春物语还是有被好好重视,拍得很青春。
芋头很漂亮啊,修长有气质,少年有少年的模样。
他们在火化场前面看烟囱,芋头鼻尖红红的,泪水在打转,闪着光也没流下来,非常美的少年感。
就算后面与真的莲吾对比明显,观众也不一定就舍此取彼。
然而局中的莲吾并无此觉悟。
彩色泡泡是不可承受之轻,所以让沉重撕毁虚假。
黑白转场那里其实有感觉脑子里细胞死了一半,我转不过来角色转换。
甚至于觉得芋头演的riba和苏打演的riba不是同一个riba。
可能电影里的现实与电影里的电影不一样,但我更倾向于现实中芋头和苏打两个演员本身就实力悬殊,因为两个莎莉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
而苏打在同一个电影里,前面是自卑却张狂,后面是霸气(原谅我想不出其他形容词哭)与张狂。
无论如何,他本身的气质在那,骨子里就透出艺术式的张狂。
而芋头,最后一场歇斯底里的戏镜头特写时,我听到下面有人轻轻地笑场。
我只看过息子和半江直树,他的角色,每次都少了那么点power,但这就是他的特质吧。
从元脚本的角度,加藤桑的剧本被摔得粉碎。
美丽忧伤的都是泡泡,性跟黑暗才是真实。
不仅故事是虚假的,连美丽的少年唱的歌都要被嗤之以鼻。
片尾曲响起来的时候我笑惨了,天呐芋头的唱功连同故事一起被黑成翔,呃。
但假如我不曾知道脚本,我所能看见的,是那句话。
那天在找书时,出现在一本日本报告文学(忘记名字了)侧封上无来由的一句“真相是永远到达不了的彼岸”。
其实处理完成的这部电影我是有共鸣的。
我做过那些蠢事,自作聪明去揣度别人,然后被打脸。
其中愧疚难当的滋味很恶心。
永远不要以己度人,每个人都不同,“我和他不一样”。
既然无法知道真相,那就不要去自欺欺人好了。
片子的结尾是riba扔掉别人的阴影,走回彩色人生。
我可爱的老师有一天说了一个“在场论”,即生命中的过客尽管时过境迁,他她它仍活在你身上的每一个地方。
只是电影中黑白的部分是他她它几乎占据了身体,而结尾的彩色是终于把握了自己。
但他们仍然在场,时时刻刻存在着,甩也甩不掉。
所以我觉得,最后能变成彩色实在是太仁慈了。
那群黑压压的过去了的人,早就融在血肉里。
不被吞没,不被压垮,实在是厉害。
如此想来,经历真是一件可怕的东西,由不得人选,由不得人弃。
在看到苏打把夏帆摁在地上,眼泪大滴大滴掉下来的时候,原本想打5星来着,剧情反转之后不知道没什么原来的感动没有了,反转后的剧情也并没有带来震撼,原谅我愚笨。
苏打的角色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简直是两个人,他仿佛是来把男主的伪善面具摘掉,把内心那些罪恶扒开。
夏帆的角色前后对比也非常强烈,小清新和堕落女的对比一下子把人拉到现实。
真正的沙理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女孩,小小的身材,漂亮都算不上的脸蛋,也好像是在告诉我们事实和电影的差距,像苏打说的那句话一样:不过是把白木莲吾美化了的一部无聊青春电影。
真纱理看着电影里演她的女孩也说:我才不是这样的。
把真实粉饰后而成电影,这可能也是人们在记忆里对残酷现实的后期“ps”而真白木莲吾在生前已经接受了挚友间的不理解接受了姐姐的死,在这样灰色的生活里他反而是彩色的,和挚友的灵魂聊了一番后河鸟顿悟了,决定不再活在挚友的影子之下,他说过他和白木莲吾是不一样的,即使他不如挚友优秀他们也是不一样的人。
最后纱理和河鸟在不同地方回头望挂在大楼上挚友生前的广告,之后要开始书写不被束缚属于自己的人生了吧。
而河野扔掉火机说了童年的那句无聊,仿佛是找回了遇到小吾前真实的自己。
(没有看过原著,写下的影评全凭自己理解,如有不妥,果咩)
感觉八分应该有的,多给的一星为拉高评分→_→哎整个故事除了最后影帝出来解释一通有点强行以外都挺好的,看很多人吹苏打踩岛哥,虽然是苏打的饭但我还是说两句,苏打演技一直有一点太用力,从民王开始就非常明显,而岛哥在这里的有些表现又显得用力太弱,比如和苏打打架那儿,所以强弱对比大家更愿意喜欢用力的。
但是后半两人的气场的互换还是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十分出色的。
而且我觉得对比下来夏帆的表现也很可圈可点。
还看到有人说故事如果停在反转那儿会非常完美,但是我觉得其实整个故事都是在讲阿河这个人的成长,所以后半部分其实更重要,虽然后半确实有点啰嗦了【笑】哦对最让我惊艳的是小林凉子扮演的姐姐,上次看到她还是在魔王,这么多年下来反而气质更纯净了,真是太美好了。
转得好。但后半段不行。
岛哥的演技在转折之后急转直下被吊打也在情理之中,结局不明,想去看看漫画
值得两星
大导演创作欲望也太狂烈了。只能说shige的原作中这个世界是卑劣的,肮脏的,可又是绚烂的,美好的。在大导演的眼里,套用他原创部分的一句台词:そんなきれいごとじゃないだろう。污者见污,无言以对。可你告诉我,荧光露胸club意义何在?
两星给岛哥的美颜盛世和导演一贯的玩叙事结构,整部电影想表达的和观众看完想说的无外乎主角最后那句台词“しょうもない”,青春痛竟然给个德国骨科解释完了也是醉。可惜如此努力的芋头演技还是被影帝和苏打碾压成了渣渣,反正苏打和芋头俩gaygay的杂志内页很好看就够了~
这种没水平又爱整叙述性诡计的编剧,真是让人好害怕…
我知道導演很想作對比。但是以這樣的形式去對比未免過於直接和刻板(笨拙)了。當中後半段變成黑白之後,觀影體驗可以說基本被打斷。影像變成累贅、剪接使得無聊、相似的故事,被形式搞得弄巧成拙。(不需要活在別人的影子底下生活這個題材其實挺好的)
到底还是一场伪装成意外事故的死亡更有安抚人心的能力,所以浅浅的,浅浅的,你带着花冠裸体走进深夜的湖泊里。
就故事本身其实也是颇有文章可做的毕竟业内爆料(不对)导演拎不清,结构上玩的花样完全是弄巧成拙,岛君又是十世演技换一世颜的类型……
3星半吧。粉色版的夏帆比灰色版好看不止一点点。。。yuto唱歌听得我其实想笑,事务所的老头叫他戒酒听到全场好多偷笑的。。。庆功宴看到给哥默默出现了几秒钟ww以及没能来得及在看前刷完原著略遗憾。
看了小半觉得有点灰暗无聊半路去看剧透卧槽原来这样,反转还是很精彩的,回头看菅田将晖在里面演的小河不愧前辈,中岛裕翔这么帅真的应该是成功的那个
看不懂,前半段还可以,后半段很多地方意味不明,只能看颜了。芋头的演技还是可以的,尤其是前半段演吾的时候,可能因为吾的角色设定比较符合他自己的气质和形象。
苏打完全两种感觉好喜欢 或许真实的苏打其就是灰色的
62分钟一瞬间果真有点懵逼。另外看岛哥演床戏抽烟喝酒好想报警(吃药
3.5/5
全片最闪亮的时刻大概就是玩结构的那一刹那,从虚拟世界的彩色切换到现实生活的灰暗,氛围上的冷却是营造出来了,可惜这之后的戏份太过冗长,中岛裕翔又担当不了这么重的角色,以至于呈现出无趣的态势,行定勋这一点就比不上堤幸彦在《爱的成人式》最后的速战速决,所以也老是差口气。
当你信赖当你去爱 做自己就成了伪命题
一个故事的结束竟是真正故事的序幕,故事的主角始终存在,但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看得到,如阴影一样如影随形。我喜欢这种欲擒故纵的方式,只可惜中岛小哥努力了,但天分很难说,优弥坐在沙发里抽烟就能刷尽存在感。演戏不是靠颜值就行,我以为走stardom路线,没想到最后转为人和人的间距,很好很日本。
变色太做作了,行定勋果然是个行走的不一定
一场姐姐引起的悲剧(滑稽),其实背后想要传达的东西非常好,不过电影改编和演员传达出来的缺那么一些震撼,可能会去看原著。希望每个人都能尽情地过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