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碟中谍8:最终清算

Mission: Impossible - The Final Reckoning,碟中谍8,不可能的任务:最终清算(台),职业特工队:最终清算(港),碟中谍8:致命清算(下),Mission: Impossible – Dead Reckoning Pa

主演:汤姆·克鲁斯,海莉·阿特维尔,文·瑞姆斯,西蒙·佩吉,埃塞·莫拉雷斯,庞·克莱门捷夫,亨利·科泽尼,霍特·麦克卡兰尼,珍妮特·麦克蒂尔,尼克·奥弗曼,汉娜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25

《碟中谍8:最终清算》剧照

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1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2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3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4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5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6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13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14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15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16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17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18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19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20

《碟中谍8:最终清算》剧情介绍

碟中谍8:最终清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超级人工智能“智体”即将引爆全球核弹危机,把世界推向毁灭边缘。而伊森·亨特(汤姆·克鲁斯 饰)和他的IMF小队在上次行动中遭遇重创,团队濒临分崩离析。虽然伊森已获得关闭“智体”的钥匙,但要彻底消灭“智体”,完成这一拯救全人类的终极任务,仍需要IMF小队齐心协力突破重重困难。他们不仅要面对全知全能又无影无形的“智体”与其手下盖布瑞尔(埃塞·莫拉雷斯 饰)的百般阻拦,还要解决来自过去的种种恩怨。每个抉择都关乎信念与命运,等待伊森和IMF小队的,究竟是怎样的结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黑镜第三季微型家具地物志-宫不惧风暴让我看见你是谁老男人也疯狂美妆搭档情人猎袭2燃!沙排少女魔偶奇谭10邪恶轴心你要嫁人吗男子高中生的日常恋爱与友情之间爱与和平砖墙谜攻少女们向荒野进发想摆脱公主教育的我谎言之底狄仁杰之通天神教约会规则第五季洞窟和陌生的你每一天超新星利伯拉梅号:风暴之后追捕刺客黑土无言Netflix真搞笑喜剧节精选来自远方大理寺少卿游灼眼的夏娜S

《碟中谍8:最终清算》长篇影评

 1 ) 全球清算丨超级智体·末日危机

碟中谍8:最终清算 (2025)7.72025 / 美国 / 动作 惊悚 冒险 / 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 汤姆·克鲁斯 海莉·阿特维尔·🎬碟中谍8:最终清算丨🇺🇸👨🏻[美]克里斯托弗·麦奎里/导+编丨📆2025年·170分钟↓↓「为了所爱·也为素未谋面之人」【8.5/10】(影感7分+动作节奏0.8分+情怀0.7分)·🎞️观影笔记↓↓影片中的IMF小组【Impossible Mission Force】,立项于二战,正式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前身的剧版碟中谍同处70年代。

·派拉蒙影业原本是将这部作为系列终章打造和宣传的,好在阿汤哥坚持在结尾,为续作留下了气口——续不续拍,主动权在自己手里。

·这部直接承接着碟中谍7的叙事,致敬了1-6部中的许多经典桥段,让AI智体作为终极反派,全球核武器库失控作为人类的集体威胁,算是将碟中谍的任务等级推向了系列之最。

·剧本逻辑并不复杂,用了当下热点话题,借鉴了三体里的不少设定,差强人意却也流于俗套——AI智体控制核武器,威胁主角团顺服自己,企图毁灭人类,自己带领着现有文明继续出发,阿汤哥组团上天入地,最终收服了智体!

·动作场面仍然是最大的亮点,除了对前作短促的致敬外【人皮面具+飞刀快跑+极限拆弹+超长潜水+手扒飞机等】,多线叙事、危机高潮同步的节奏处理还算比较出色,中和了部分拖沓文戏的枯燥乏味!

·这一部最大的亮点,是对前面几部各种线索和老人物的回归,处理得还算合理,为观影情怀上分,最大败笔就是多处段落推进节奏明显拖沓——美国国防部内的争执+白令海峡潜艇探物+IMF基特里奇的多余插足+结尾毫无新意的飞机大战等。

·不得不说,六十三岁的阿汤哥即使壮志凌云,续作要想在动作上创造亮眼的观感设计,只怕是举步维艰有心无力啦——对碟中谍系列也不再做过多期待!

·影片结尾,卢瑟留给伊森的那段录音,倒是成了碟中谍系列的升华点睛之笔,作为结尾:↓↓我们的人生,从来都是不同选择汇聚的结果;我们的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是命运的缔造者,一切都还未成定数;每一份希望,源自我们对未来的渴望;一个反映在我们人类内在善良的未来;我们生活在阴影下的生与死,为了所爱之人,也为了素未谋面之人!

·再见,伊森·亨特,再见,碟中谍!

·

 2 ) Luther to Ethan

Hello, brother. If you're listening to this, the world is still here and so are you. For the record, I never had a moment of doubt. I know you'd find a way. You always do. I hope in time you can see this life was not some quirk of fate. This was your calling. Your destiny. A destiny that touches every living thing. Like it or not, we are master of our fate. Nothing is written. And our cause, however righteous, pales in comparison to the impact of our effect. Any hope for a better future comes from willing that future into being. A future reflecting the measure of good within ourselves. And all that is good inside us is measured by the good we do for others. We all share the same fate, the same future. The sum of our infinite choices. One such future is built on kindness, trust,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Should we choose to accept it. Driving without question, towards a light we cannot see. Not just for those we hold close, but for those we'll never meet. I hope you know I'll always love you, brother. And I will see you again. Though I hope it's not too soon. The world still needs you. Of course, they'll never know it. But we do. We who live and die in the shadows. This message will self-destruct in five seconds. Good luck, Ethan.

 3 ) 六旬迟暮美人大战chatgpt

当阿汤哥被chatgpt并联的脑机接口控制,进行一番对于世界毁灭的YY之后,我的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我那同样年过六旬的导师,德高望重的Peter在听完我的课题设计之后大惊小怪怒视我的眼神:Summer(二声),I would not include AI or deep learning or machine learning or whatever else in my study! For my lifetime! All the papers talking about AI screening, I think they are far from robust!Fine,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六十多岁白人老头对AI是多么恐惧了。

我导儿只是逼迫我剔除所有AI内容,并且严禁我使用chatgpt,宁可自己用铅笔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修改论文语法错误,阿汤哥对chatgpt的恨好像更明显一些,他要把chatgpt装到收妖瓶里炼丹。

反正我回国之后还是搞了AI,就像我从头到尾也想不明白一个问题,Luther作为天才无敌并有头发的程序员,在写病毒的时候为什么不写明白chatgpt效忠谁?

我虽然真的不是程序员也觉得谁把U盘插进去chatgpt就听谁的这件事也太诡异了?

就连隔壁家的大黄狗也不会按先后顺序认主啊!

好的, chatgpt部分结束--我记得我看碟中谍1是在距离北京中心位置仅1公里,长安街南侧的西单电影院,当时的海报还是巨幅手绘的,阿汤哥那张无敌美貌的脸印在了我幼小的心灵里,md,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帅的男人。

如今,当年打开我审美新纪元的男人已经自我和解到了可以戴着方脸特效潜水服长期出境,在镜头前只穿一条黑色无logo内裤打斗+被水冲,我在电影院只能绝望地闭上眼睛,Tom,我们给彼此留一点体面和尊严不好吗?

但是看到最后我还是很感动,都说世间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英雄气短、美人迟暮。

我们阿汤哥证实了英雄到了62岁也不会气短,还是能徒手扒飞机拆炸弹捞潜艇只穿内裤在零下20多度的白令海里5秒上浮不因为减压病爆肺而死;迟暮的美人自我和解之后顶着变形的脸穿着黑色内裤还能给自己安排一段减压舱里赤裸相对的黄昏恋;抠门至极的不只有我处女座的老公还有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特工们,拯救了世界之后竟然不吃一顿散伙饭直接各奔天涯。

敢想敢干如我阿汤哥,我想咋拍就咋拍,反正我曾经也当过球草,现在我穿着内裤大战chatgpt你们也得乖乖看。

行。

 4 ) 他竟然做到了,不愧是有主角光环!——兼评碟中谍全系列

如果速激系列的唐老大可以从一个抢劫PS2游戏机的小混混成长为上天入海的顶级特工,那么起点就是顶级特工的伊森亨特成长为打了超级血清的超英队长击败(极度弱智弱化版的)奥创拯救地球和全人类就是理所应当的。

毕竟,从厚重的CRT屏幕电脑时代到LCD超薄屏再到现在VR和HUD显示时代始终维持真我直面人性的阴暗见证永不褪色的邪不胜正情节轮回的只有伊森亨特和江户川柯南了。

如果说《死侍和金刚狼》是用10分情怀+0分情节+0分动作场面给中道崩卒的环球时代漫威作结,那么《碟中谍8》就是用10分情怀+1分情节+7分动作场面给一个平均质量相当高的动作片系列画上一个差强人意的句号(希望不要再续了)。

碟中谍系列电影标签是把几种类型片结合起来:A情节的悬疑反转(黑色电影film noir)+B团队合作的偷窃(所谓盗贼电影 heist film诺兰非常喜欢的类型)+C让人瞠目结舌的动作场面(action movie)。

实际上,我认为最好的三部007电影(《黄金眼》、《黑日危机》和《皇家赌场》)也是这个配方。

以第一部为例,导演德帕尔马本身就是著名的黑色悬疑片大师,伊森亨特被设计陷害最后真凶也是出人意料借鉴了阿婆的推理悬疑经典《无人生还》,但影片更成功的是兰利偷窃情报的重重关卡,以及结尾直升机和高铁的著名动作场面,包括面具的关键作用,这给系列定下了基调。

因此,我认为最好的几部碟中谍在这三点上至少都做到了及格,并且在某一点上做到了优秀:除了第一部之外,第三部的导演JJ当时是美国电视剧届炙手可热的导演明星,一部电视剧《迷失》为其赢得了《星际迷航》系列的重启,而一部电视剧《双面女间谍》(也是前本嫂的最高光时刻)为其赢得了《碟中谍》系列的重启。

从开篇的枪战救援和直升机风车脑内炸弹,到中段的梵蒂冈绑架(同样是面具的妙用),再到突然出现的长桥阻击战,再到最后的上海追车和真凶露面,甚至连最开头张力十足的射杀人质最后也来了个翻转。

这是我个人系列中的最爱。

第五部同样是三者俱全:开头的扒飞机十分著名了,后面立刻就是一个反转剧情(可怜的系列最美的龙套小姐姐),图兰朵歌剧暗杀戏一波多折(远超《量子危机》的歌剧戏),卡萨布兰卡水库偷窃复杂程度稍欠(但感觉水下戏的紧张程度比碟中谍8要高),后续的追车戏从越野换到摩托从城市换到高速也十分精彩,情节翻转是解释辛迪加其实是英国情报机关所创立(同样有面具的关键作用)。

虽然结尾动作戏显得简陋,但本片出现了黑色类型片电影中的经典亦敌亦友的神秘女郎角色,吕贝卡弗格森扮演的埃尔莎十分亮眼。

大家真是应该去看看她的《白皇后》,演绎了玫瑰战争中最具传奇性的女性(一个国王怎么会看上一个已经生了好几个小孩的自己敌人的遗孀?

哦,是弗格森这样的啊,那没问题了)。

第六部的动作戏我认为是系列最佳。

从HALO跳伞到厕所肉搏(这段拳拳到肉的打戏让疾速追杀系列像是舞台剧舞蹈剧),偷窃戏变成了巴黎长街劫法场偷人,剧情反转揭露内奸时又突出了面具的关键作用,然后最后的直升机戏是系列最佳,碟中谍8的双翼飞机戏已经非常精彩了,但是我觉得还是比不上6的直升机追逐。

而且,实际上碟中谍8的结尾完全抄袭了自己第六部的结尾:都是伊森一个人飞机追逐反派拿一个部件,其他团队原地解决另一个部件,需要同时搞定才能完成任务,但是亨超的反派压迫感显然更强。

这种自我的重复恰恰是对第六部的认可。

而在我认为并不太好的几部中,都是情节处了问题,没有情节的反转因而没有体现面具的作用:第二部的面具是反派用的,情节也基本是一条线,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好看的动作场面(变成了吴宇森的白鸽耍酷)。

不过第二部票房很好,对于系列的重要性在于:奠定了阿汤哥大男主的绝对地位(第一部更偏群戏)。

当然这是因为阿汤哥本人有碟中谍系列电视剧改编电影的版权,2000年后阿汤哥因为和大牌经纪人闹掰被翻出种种丑闻,一度无片可拍,也是借助碟中谍系列重新翻身。

第四部最合家欢,因而喜欢的人最多,当然导演伯德本来就是拍动画片的(超人特工队和料理鼠王)。

克里姆林宫和迪拜塔的场景也都是趣味性十足,当然和情节一样是紧张性全无,以及最后反派跳楼是...蠢死的吗?

然后面具...做了一半坏了...第七部的问题有很多。

首先是扮演埃尔莎的弗格森似乎因为某些原因和阿汤哥闹翻了被编剧强行赐死,然后是智能体反派没有计划毫无压迫力(这里我推荐大家一部2008年的电影《鹰眼》,20年前的小成本动作电影就展现了人工智能压迫力)。

最后的两段高潮动作戏:摩托车飞悬崖是成龙电影的旧桥段,攀爬坠落电梯游戏玩家都知道是《神秘海域》应该拍而未拍的桥段。

当然面具也只是开头莫名其妙地出现。

最后来到了第八部:情节几乎为零,所有的情节都依靠万分之一发生的事件推动(片中每个人物都认为不可能完成,最后完成了有一个政府幕僚说他竟然做到了,我想下一句一定是“不愧是主角光环”),面具用在了最无足轻重的地方(扮演路人甲乙),动作场景之前已经说过了:潜艇取物是阿汤哥一人没有协作且紧张性不足,双翼追打十分精彩是最大亮点但也不能说超过了第六部的直升机追打。

但作为可能的系列终章,这部戏的情怀拉满有所加分,我想主要在于提炼伊森亨特的角色理念。

每一个凡人英雄系列电影的人设不同:比如《谍影重重》系列杰森伯恩,他有基本的道德但因为看透了机构和政府的黑暗更多选择做一个隐士,更像是令狐冲或风清扬,他失去记忆后对所有的事情都是被动卷入的,被人利用,被过去的人生困扰,或者自己的亲人被杀。

如同谍影重重5最后他选择用录音向中情局小妹展示的,是他深刻了解权力的黑暗面因而不相信所谓greater good的说辞。

再比如《虎胆龙威》系列的麦克莱恩,更愿意做一个普通人,标签就是在错误时间出现在错误地点,同样是被动卷入的。

但伊森是不一样的,每一次接到任务的开始都是“should you choose to accept it”(如果你选择接受任务),也就是每次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这就更加的主旋律一些。

碟中谍8更是深化了这一点,反复强调的特工誓词是:“为了我们亲爱的人,也为了我们素不相识的人”,这就是大爱和小爱的融合,当然,现实中两者是很难兼顾,中国人常说“忠孝不能两全”,但伊森说,我偏要勉强,因此面临两难困境总是赌博偏要两全,碟中谍8里每个人物也都在吐槽他这一点,甚至智能体就是因为他在碟中谍3里面的赌博才产生的,当然伊森最终总能凭借主角光环赌赢获得两全,这也不是坏事,我们观众在这不完美的世界中进电影院感受完美的快乐,不也是电影的魅力之一?

 5 ) 用d**k三天让我赚了70亿

重要剧透:本片中的智体也喜欢剧透,但是不同于它总剧透不确定的事情,接下来我剧透的都是确定的事情。

书接上回,伊森亨特得到了解锁智体源代码的钥匙却迟迟没有上交国家。

现在他要解决智械危机,还需要找到保存智体源代码的坐标。

为此,伊森要先找到上一集一直和他抢钥匙的大反派、智体人类代理人盖布瑞尔。

盖布瑞尔手下的螳螂女正要被引渡到美国。

盖布瑞尔因为接到智体的神谕,说螳螂女会变节加入IMF作为对伊森救命之恩的报答,所以就想先下手为强杀掉螳螂女,结果他的行为恰好促成了智体预言的结果。

伊森表示这个他太熟了,基于未发生的行为被定罪这事他在《少数派报告》里也经历过。

大概是这段相同经历让伊森和螳螂女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后面的劫囚+拉人入伙进展得十分顺利,还捎带着拉来一个黑人小哥。

劫囚这场戏,伊森和班吉摘下人皮面具的瞬间全场爆笑,估计除了因为两人演得本来就有几分滑稽,还因为前面贴片广告有《新白头神探》的预告片,两人这个动作让包括我在内的观众都不禁想象到那段预告片里小萝莉撕下人皮面具秒变连姆尼森的离谱桥段。

伊森根据螳螂女提供的新线索,来到当地使馆,在门口撞到两个美国探员,对方如临大敌,想要控制住伊森,伊森却赌对方枪套里没有枪,两人一摸果然没有,原来是上一集加入伊森团队的女神偷格蕾丝也来了。

抓捕盖布瑞尔的行动太过危险,伊森没料到格蕾丝会出现在这里,他俩正要理论,突然来了两个年轻人, 30多岁,一个体重90多公斤,一个体重80多公斤,偷袭了伊森亨特六十多岁的老同志。

等到伊森醒来,他和格蕾丝已经都被盖布瑞尔囚禁,不远处的刑具台琳琅满目。

伊森安慰格蕾丝,不用怕,忍一忍很快就过去了,最多就是被拦腰劈成两段。

盖布瑞尔又带着智体的神谕来了,伊森是预言中能够找到智体源代码的人,所以盖布瑞尔要留他一条命,逼他合作。

伊森正义凛然地表示,去你[哔]的,我不会告诉你任何事情。

紧接着,还没通电,他就自己抽搐了起来。

伊森口中的假牙藏有剧毒,他以自己的性命威胁盖布瑞尔放走格蕾丝,眼见对方不为所动,果断咬破毒牙,当场口吐白沫。

盖布瑞尔慌了,吩咐手下对伊森实施急救。

其实伊森都是演的,抓住机会对敌人实施反杀。

近年来比较有话题度的动作片越来越多地走上大尺度血浆片路线,或许阿汤哥也考虑过拓展本片的尺度,但最终还是坚守了PG13. 伊森用铁锤砍刀等刑具虐杀敌人的场面没有直接展现,只给了格蕾丝的反应镜头。

杀完人伊森还顺便诚挚告白,说自己不可能不管她死活,而面对眼前的一片狼藉,格蕾丝除了连连点头,也没什么别的好做的。

伊森和伙伴们对盖布瑞尔进行围追堵截,可惜还是被他跑掉了。

不过此行并非全无收获。

伊森找到了盖布瑞尔接收“神谕”的设备,终于能跟智体进行直接交流了。

作为系列最神秘的大Boss、一个带有科幻元素的特工动作片里的人造神明,智体的登场肯定让观众充满期待。

但是本片主创显然也没想好怎么驾驭这个形象,所以主角和智体的接触就仅仅是以他带上VR眼镜看了几张幻灯片这样的潦草方式结束。

接收神谕的同时,伊森还把前面错过的电击给补上了。

他可以对着智体再来一遍,去你[哔]的,我不会告诉你任何事情。

伊森从智体那里获得了若干有关未来的预言,包括自己的伙伴们在北极附近等待接应自己、自己几乎赤身裸体在冰海中挣扎、智体位于南非的服务器、盖布瑞尔手握着智体的源代码和毒丸程序等画面。

现在的伊森就相当于《命运石之门》的凤凰院凶真、《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的赫敏,成为了一名观测者,被他观测到的未来事件就会成为确定的事实。

从接收神谕的机器当中出来,伊森立刻意识到自己的伙伴卢瑟有生命危险,朝着秘密基地飞奔。

卢瑟早已病入膏肓,用自己最后的力气研发了能欺骗和麻痹智体的毒丸程序,并随身携带。

盖布瑞尔先伊森一步从卢瑟身上抢走了毒丸,并将卢瑟与核弹引爆装置关在一起。

当伊森赶到时,卢瑟正在从容不迫地进行引爆装置拆除工作,等他做完,就能拯救这座城市,但是引爆装置本身也会爆炸,拆除者本人是注定要牺牲的。

卢瑟与伊森进行了道别,他鼓励伊森说我们的人生不是注定的,而是我们一系列选择的结果。

所以现在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拉螳螂女入伙要顺便拉一个黑人小哥。

卢瑟牺牲了,团队里面就没有黑人了。

黑人小哥的主要作用是在团队里面扮演黑人,提供多样性。

一刻也没有为卢瑟哀悼,立刻赶到战场的是骷髅岛玉面手雷王布里格斯探员。

上一集手雷王一直对伊森穷追不舍,这次终于将他绳之以法,带回美国。

伊森接触过智体以后已经开了天眼,拆穿了玉面手雷王只是个化名,其实他是前作变节特工的儿子。

变节老爹让家族蒙羞,本来三代以内都不能考公,但是手雷王因为工作积极性高,被破格录用。

伊森本以为手雷王是要为父报仇,但是手雷王却表示等事成之后再跟他进行最终清算。

智体觉醒后开始入侵各个有核国家的核武器库,五个核大国率先沦陷。

当然这五个国家并不是五常,其中只有一常,至于是哪一常,那当然是大家意料之中的那一常。

总统作战会议室的电子地图上,印度、巴基斯坦、北朝鲜、以色列、法国已经被标为红色,伊森向总统和一众高层报告当前严峻形势的同时,英国也没坚持住,变成了红色。

伊森对总统表示,拯救世界,好拯救,说实话,分分钟就给你救回来,不用一星期,三天。

为什么不救?

爷们儿要航母。

总统被伊森的局气折服,同意派一艘航母配合他的行动,同时开启了三天的倒计时,在此期间,总统会替伊森扛住所有压力,但是三天期限一过,如果伊森没能完成任务,那么总统会赶在美国的核武库也落入智体控制之前抢先将美国核武库的储备全部发射出去。

保存有智体源代码的潜艇遗骸据推测应该在白令海峡附近,解锁源代码的钥匙就是附近岛屿的因纽特人找到的。

这里是美俄海军对峙的前线,极易擦枪走火。

伊森在航母护送下来到指定海域,然后一个猛子就扎进海里,被几个壮汉当场摁住。

这几个壮汉是来接应伊森的潜艇兵,艇长亲自来慰问伊森,双方热情地打了招呼。

-你一定是艇长吧!

-你一定是脑子进水了吧!

伊森需要潜艇根据接收到的坐标,把他护送到智体源代码所在的潜艇残骸,此举会深入毛子势力范围。

艇长得知伊森要他配合进行的是这种惹毛毛子的危险行为,当即表示,那你算是找对人了。

与此同时,伊森的伙伴们来到因纽特人聚居的北极小岛寻找有关源代码潜艇遗骸坐标的线索,在这里见到了《碟中谍1》的中情局信息安全负责人,由于伊森破解了中情局安全网络,这位老哥遭到降职,流放宁古塔,予因纽特人为奴,当了上门女婿。

班吉正准备大展拳脚,结合他和赘婿哥两人的技术力,尽快把坐标发送给潜艇上的伊森,却发现他们此刻身处的小屋已经被俄国人占领。

格蕾丝试图用嘴遁的方式说服俄国上尉,勾起他的同理心。

但是俄国上尉无亲无故、无牵无挂、油盐不进。

因纽特大姐借着去给雪橇犬喂狗粮的机会,率先发难,屋中众人随即展开反击。

最终在一片混战中,赘婿哥和大姐的木屋被大火吞噬,赘婿哥冒着生命危险在火海中坚持着发送了坐标。

等待坐标的同时,伊森在潜艇上进行体能恢复训练。

艇上有个士兵是网瘾少年,听说伊森得到智体源代码以后会导致全球大断网,对此无法接受,拿着小刀准备偷袭伊森,遭到伊森反杀,得到的最后一句评语是:孩子你少上会儿网罢。

接收坐标会导致潜艇失去隐蔽状态15分钟,伊森得到坐标的同时,潜艇也被俄国人盯上了。

这时候他们潜艇里面急需一个有绝对听感的王俊凯外加一个会吹口琴上buff的张涵予,有了这对卧龙凤雏,敌方潜艇就算是由智体亲自指挥也得吃几发鱼雷。

本片就是《蛟龙行动》想象中自己的样子,又有各种尖端武器展示,又有近战搏杀。

《蛟龙行动》给人感觉就是那种卖傻力气的电影,堆砌的视觉奇观毫无新鲜感;而本片虽然也只是一个老套的故事配上一堆套路化的桥段,但是设置的视觉奇观基本都是有效的,不去追求傻大黑粗硬猛,而是聚焦于一个“险”字,每场动作戏的设置都是为了突出惊险的感觉,催生出阿汤哥与观众间的吊桥效应。

之前有观众好奇,阿汤哥这次要扒什么交通工具,现在答案出来了,是潜艇。

阿汤哥穿着特制潜水服独自潜入源代码潜艇遗骸的戏份,有一种《异形:夺命舰》的感觉,尤其是两具尸体跳脸的时候。

不过下一个镜头切两具尸体的中景,看着他们并排坐着,还保持着相同的姿势,倾斜角度都一模一样,又有种莫名的喜感。

伊森成功得到了源代码,此时潜艇遗骸已经快要被水淹没,这让他不知所措。

危难之际,伊森想到了可以从鱼雷发射口逃出去,但是穿着那身特制潜水服他钻不进去,只好脱掉装备,以近乎光着身子的姿态在深海中练习游泳,扑腾了没几下,他就失去了意识。

这里似乎就是智体预言中他的殒命之所。

伊森以为他进入了天堂,在这里看到了格蕾丝的幻象。

真实情况是,他的伙伴们及时赶来将他捞了起来,格蕾丝对他进行了人工呼吸。

经历了这次事件,伊森意识到智体预言的画面一定会出现,但结果却并非不可改变。

按照他之前看过的预言,源代码与毒丸的合并将由盖布瑞尔完成,因此他决定主动深入虎穴,带上源代码去找握有毒丸的盖布瑞尔,促成预言画面的出现。

为了防止智体“吞食”毒丸以后狗急跳墙拉着全世界垫背,导致全球大断网,主角团需要将智体存储到卢瑟生前开发的五维硬盘中,然后在智体被毒丸麻痹的一瞬间将硬盘从智体原本所在的服务器上拔下,相当于把精灵装进瓶中,让他以后活在瓶中世界,把这里当作他的现实世界。

当主角团说到“欺骗这个谎言之神”的时候,我是真的以为最终故事的走向会类似于《命运石之门》,主角团要在若干个已经被观测到并因此确定的时空定点事件的缝隙之间寻找改变未来的可能性。

一瞬间,就是一眨眼的时间,现在有了量化的标准,100毫秒。

毒丸生效到拔下硬盘之间的延迟不能超过100毫秒,能有这么快手速的人只有格蕾丝,由她进行最后拔出硬盘的操作也是命定的事件。

主角团飞往南非的飞机由因纽特大姐驾驶。

她的本事还不限于此,最厉害的是一招言出法随的see u again,她说话比智体都好使。

伊森对赘婿哥致歉,因为他害得赘婿哥丢了中情局那份很有前途的工作,伊森觉得他亏欠赘婿哥一次人生,赘婿哥却对自己的人生很满意,如果没有离开中情局,他就不会遇见他的爱人因纽特大姐,所以是伊森给了他现在的人生,反而是他欠了伊森的。

赘婿哥把伊森在系列第一部执行潜入任务时留在电脑前的匕首还给了伊森,他和伊森之间的账就此完成清算。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冲入盖布瑞尔的圈套,紧接着中情局的基特里奇局长和玉面手雷王来了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伊森手上的源代码和盖布瑞尔手上的毒丸都被局长拿到了。

局长问伊森如何用这两样东西阻止智体,伊森很焦急地催促局长赶紧把这两样东西给盖布瑞尔,从而实现预言中的画面。

但是我当时想的是,让局长戴上大反派的人皮面具然后表演出预言中的画面不就可以了。

中情局内部在这里磨叽着互相消磨时间,盖布瑞尔的援兵到了,他本人趁乱抢走两件宝贝逃跑,伊森独自去追赶他。

剩下的人在洞里进行大混战,最后主角团剩下的六人兵分两路,格蕾丝和螳螂女护送肺部中弹的班吉去地下服务器机房进行对智体的捕捉;赘婿哥两口子和小黑哥留在洞里拆核弹,这一颗是卢瑟临终前拆的同款核弹的威力加强版。

服务器机房里,班吉一边接受螳螂女这个二把刀给他动手术,一边指导格蕾丝做好捕捉智体的准备。

服务器拆开后有三种颜色的线,不用班吉教,格蕾丝也知道,不要剪断她和伊森之间的红线。

这时三天时限已经快到头了,全世界只剩下美国的核武库还没被智体攻陷,不过也快了。

按照承诺,美国总统取出核弹密码箱,准备发布命令发射核弹。

三天前伊森立下军令状的时候,总统跟所有人说的都是核弹她要一射到底,所有人,国防部长、将军、中情局长,他们都很兴奋,但是最后总统还是放弃了,她一个人的思考,一个人的决定。

如果智体能检测到各国领导人的威慑值,那么本片这位总统的威慑值大概跟程心水平差不多。

总统给出的理由是,他们不能被智体牵着走、主动走进智体创造的现实。

作战会议室里的一位特工不满总统的选择,打算刺杀总统。

一直态度强硬、看似与总统不对付的老将军挺身而出,击毙刺客的同时还替总统挡下一枪,光荣牺牲。

如果继续让美国人拍《三体》,大概他们会拍出维德替程心挡枪。

美国的核武库终于也被智体攻陷了。

现在他拥有了全世界的核武器,人类正式进入了以秒计算的末日倒计时。

人类全部希望都在伊森能否控制住盖布瑞尔进行源代码和毒丸的合并。

盖布瑞尔驾驶一架黄色飞机逃离,伊森尝试扒飞机没扒上。

好在还有个开红色飞机的护航小弟,没注意伊森从下方扒住了他的飞机。

当我看到主角夹克下面那件白衣服时,我自认为我已经预判到了故事的走向,因为在伊森之前看到的预言画面中,盖布瑞尔完成源代码和毒丸合并时穿的好像就是这件衣服。

当时我猜伊森最后为了实现预言会戴上面具伪装成盖布瑞尔,从而完成世界线的收束。

不过接下来的发展并没有如我预期的那样。

伊森先是在红色小飞机上一顿攀爬,解决掉了龙套飞行员,接下来就该教教大反派什么叫壮志凌云了。

不过他开的毕竟是从龙套那里抢来的飞机,不如大反派的飞机坚固,撞了没几下就要散架了。

伊森赶在自己的飞机坠毁之前扒住了盖布瑞尔的飞机,又是一番花式攀爬。

自从见识了服部平次站在这种飞机上跟人家比剑,我现在再看别人在飞机上如何整活儿都不会大惊小怪了。

飞机在天上翻了个跟头,伊森趁机解开了盖布瑞尔的安全带,让他整个人掉了出来。

盖布瑞尔得意地笑着说,他才是那个有降落伞的人,要先走一步了。

临走之前,盖布瑞尔决定再装一回逼,跟伊森说,你看我给你cosplay个咸蛋超人,说完就把飞机尾翼插在脑门中间,然后脑壳拉着血丝飞走了。

这是一生只能表演一次的cosplay。

大反派这个血腥又带点无厘头的死法,有几分《死侍》的味道了。

为了增强戏剧张力,我觉得可以给主角和反派之间设置这样一段对话。

伊森问反派,我扒过飞机火车潜艇你扒过吗?

我爬过迪拜塔你爬过吗?

我光着身子跳过北冰洋你跳过吗?

我在审讯室用锤子和砍刀把人给干了你干过吗?

我差点儿死了你死过吗?

反派回答,最后这个,我真的死过。

我在看最后扒飞机这段戏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吴京和阿汤哥还挺像的,两人都是身材不算魁梧,年轻时容貌还显得过于清秀以至于光看外表会被人武断地认为男子气概不足。

于是后来他们都走上了搏命硬汉路线,而且在他们各自主控的电影项目中,除了高难度的动作戏,还有大量对于军事装备的展现,以此彰显他们的家国情怀。

不过具体的动作设计方面,二者的偏向性又有很大不同,吴京更偏向于展现自己武术运动员出身的灵活身手,而阿汤哥则是进行各种惊险刺激的极限运动挑战。

这种玩儿命冒险的拍法,华人影星当中能与阿汤哥较量一下的,还是只有年轻时的成龙。

故事的结局是伊森完成了源代码和毒丸的合并,就以他的本来面目。

或许阿汤哥是想以这种方式凸显命运并非早已注定、人们可以凭借选择改变命运这样的主题,不过我还是觉得最后的呈现方式如果是既不违背预言画面、又改写了预言的结局,那样会更有趣。

甚至还可以设定人皮面具3D打印机无法使用,卢瑟临终前最后打印的一张面具就是盖布瑞尔的,留给了伊森,告诉他时候到了他自然会戴上,这样就有一种团队最强大脑临终留下锦囊遗计的感觉,也能进一步强化那种卢瑟牺牲之后仍与伙伴们并肩作战的效果。

伊森和伙伴们配合默契,他合并源代码与毒丸的同时,格蕾丝拔下硬盘、赘婿哥拆除核弹的操作也同时完成。

赘婿哥找到了核弹拆除装置的漏洞,最后关头给他自己、因纽特大姐还有小黑哥赢得了10秒的逃生时间,然后他们三个跑得比伊森还快,最终逃出生天。

执行终极任务的7名团队成员全部存活,不可能任务小队再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禁锢智体的五维硬盘由伊森保管。

卢瑟在毒丸程序最后还有一段给伊森的临别赠言。

我其实还想过,既然捕获智体的工具全部由卢瑟提供,干脆就让智体最后洗白,并且声音换成卢瑟的声音,以后成为伊森的智能助手,就像钢铁侠的贾维斯。

当然这条幻想的世界线灵感来源是《疑犯追踪》根的结局。

中情局局长和玉面手雷王前来回收智体源代码和毒丸,却发现设备已经自行销毁,就像每次伊森收到的任务指示那样。

玉面手雷王与伊森握手言和,他们之间的清算也就此完成。

本片的故事其实相当老套,对于大反派人工智能的设计也缺乏想象力,核战争毁灭人类什么的,还停留在40年前冷战时期《终结者1》天网的水平。

影片中借主角团之口已经明确称智体为“谎言之神”,那么利用谎言迷惑人类的心智、倒反天罡把人类工具化,这样的行为模式显然才更符合观众的预期。

人类本身就是最好用的杀人工具。

十年前的《王牌特工》最终的危机就是人类脑电波受到干扰,像丧尸一样疯狂自相残杀。

在此基础上,把脑波控制、丧尸化这些老套的元素去掉,改成人类在抖音之类短视频的诱导下变得空前暴力,受到AI的引导而不自知,自以为凭借自由意志做出了杀戮的决定,其实完全在智体的算计之中,这样的剧情走向岂不是要比俗套的丢核弹更能让如今的观众代入吗?

2012的《碟中谍4》是我在电影院里看的本系列第一部作品,也是整个系列我最喜欢的一部。

当年《碟中谍4》在国内是春节档上映的,那一个寒假我在电影院至少看了三遍。

时至今日,国产电影也有了在春节档值得许多观众三刷乃至五刷七刷的电影。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重复去看一部电影那么多遍,并因此怀疑后面一定有什么猫腻。

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我非常理解今年那些反复多次观看《哪吒2》的观众,就跟我当年三刷《碟中谍4》一样,就是追求一种简单纯粹的观影爽感。

《哪吒2》我只看了一遍,如果我年轻个十几岁,我大概也会像当年看《碟中谍4》那样三刷走起。

《碟中谍8》在我看来是不如《碟中谍4》的,当然更不如《哪吒2》,但今年截至目前要找一部最接近《哪吒2》的、能提供类似的那种简单纯粹爽感的电影,大概也只有它了。

我给本片打五星倒不是因为它真的多么完美无瑕,主要因为我最近一部打四星的是《会计刺客2》,两部影片的质量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所以打分上也要有点区分度。

另外我给《碟中谍7》打了四星是因为我喜欢的角色毫无意义地便当了,这种情况在本片并没有发生——我并不是说黑人角色就可以随便死,毕竟黑人的命也是命,但是我确实更喜欢看丽贝卡弗格森那样的美女。

《碟中谍4》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迪拜塔,还有蕾雅赛杜演的女杀手。

后来她就成了邦德的红颜知己。

《碟中谍6》的大反派是超人,现在他成了新一任的邦德。

好像被阿汤哥揍过的人特别容易跑到007系列去再就业。

不知道本片的大反派演员会不会也得到类似的机会,硬要攀关系的话,他可以说他们一个是正牌的钢铁之躯氪星超人、一个是即兴cosplay的M78星云咸蛋超人,总之都相信光。

 6 ) 2025必看爽片!再见,伊森·亨特!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自1996年,首部影片上映算起,《碟中谍》系列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整整29年。

一众名导演:德·帕尔玛、吴宇森、J·艾布拉姆斯、布拉德·伯德、克里斯托弗·麦奎里先后接棒拍摄。

流水的导演,铁打的阿汤。

无论创作班底怎么变,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特工伊森·亨特都是无法替代的灵魂人物。

(《碟中谍5》截影)阿汤哥亲自挑战特技实拍也成为该系列的标志性看点,如徒手攀岩、攀爬迪拜塔、徒手扒飞机......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直呼过瘾!

2025年5月23日,《碟中谍8:最终清算》在美公映(国内5月30日上映),这个好莱坞顶级特工系列也终于迎来了终章。

《碟中谍8:最终清算》Mission: Impossible

小派已经超前观影完毕,本期影片将在尽量避免剧透的前提下,对该片进行评析。

并将回答一些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希望能为还没有走进影院的观众提供一些辅助视点和参考意见。

01剧情前瞻在上一部《碟中谍7》中,美国人将其开发的程序秘密植入了俄罗斯的“塞瓦斯托波尔号潜艇”上进行测试。

(《碟中谍7》剧照)结果该程序产生了自我意识,误导俄国潜艇发射水雷炸沉了自己,随后逃逸到了互联网上自主行动,最终进化成失控的超级AI“智体”。

凭借其全知全能、预测未来的超强属性,智体可以轻松侵入各国情报数据库,用窃取的密钥发射核弹毁灭人类。

更吊诡的是,智体居然还发展出忠实的人类信徒盖布瑞尔,来执行自己的指令。

(智体的信徒盖布瑞尔,埃塞·莫拉雷斯饰)而智体AI的源代码便隐藏在那艘沉没潜艇的数据系统里,只要找到两把开锁的十字架钥匙,便可以侵入控制智体。

换句话说,谁找到了钥匙,谁就能成为主宰世界的神。

(《碟中谍7》剧照)于是,各方势力纷纷下场争抢,第七部的剧情便是围绕这两把钥匙展开的。

而在结尾,我们的男主伊森·亨特率领的IMF小队虽然遭受重创,但成功夺取了钥匙,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碟中谍8:最终清算》将紧跟上一部剧情,继续围绕失控的超级AI展开。

伊森·亨特将面对全知全能又无影无形的“智体”及其手下的阻挠,还要解决来自过去的种种恩怨,完成自己拯救人类的使命。

02观影小tip1.没看过前作,需要补吗?

需要,从剧情连贯性的角度来说,第七部必看。

当然要想了解伊森和卢瑟、班吉、伊尔莎的感情羁绊,建议从第四部开始看。

(《碟中谍8》剧照)2.要看IMAX吗?

电影使用了IMAX专属摄影机拍摄,有超过45分钟的关键场景是IMAX画幅。

IMAX影院观看沉浸式体验感更佳,但并非必须。

(《碟中谍8》预告片截影)3.伊尔莎复活的可能性?

死得透透的了,不用期待了。

(《碟中谍5》剧照)4.有大尺度戏嘛,小孩可以看吗?

没有啥羞羞情节,也没有太血腥的镜头。

北美电影分级为PG13,即建议13岁以下儿童在家长指导下观看。

(《碟中谍8》预告片截影)5.有啥意外惊喜吗?

《碟中谍3》的rabbit foot(兔脚)谜题在这一部中揭晓答案。

6.结尾有彩蛋嘛?

没有,出字幕后就不用等了,是真完结了。

(《碟中谍8》剧照)7.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碟中谍8》会惩罚每一个观影前喝好多水、不提前上厕所的人。

03影片评析至小派截稿时,该片烂番茄新鲜度从刚上映时的88%降至80%,IMDB评分从7.8降至7.5,电影海外口碑出现小幅度下滑的趋势。

有人称其为系列最差,实属危言耸听了,毕竟还有吴宇森的第二部呢。

小派认为,《碟中谍8:最终清算》有其优点,也有其缺憾。

(《碟中谍8》预告片截影)先说优点,《碟中谍8》的工业完成度很高,依旧代表了好莱坞最顶尖的制作水准。

阿汤哥老当益壮,坚持实拍特技传统,倒挂机舱和敌人的缠斗戏看得人肾上腺素飙升,十分过瘾。

IMAX观影压迫感十足,绝对值回票价。

剧情和风格也是沿袭了前作。

初代成员回归和一些经典元素如面具、阅后即焚等,很好的致敬了系列前作,卢瑟等人与伊森·亨特的感情戏份拍的很出彩,很是令人动容,老粉泪崩。

(《碟中谍6》剧照)不过缺点也很明显,《碟中谍8》的情节本可以更加精炼,但因为“终章”的缘故,使得本片成为该系列时长最长的一部(170分钟)。

影片前面近四十分钟的拖沓文戏和大量闪回,走马观花似的回溯过往,令人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40分钟后节奏才逐渐回归正常。

对于新入坑的观众来说,假如对系列不太了解,又没有啥情怀心理,一旦前面小睡一会儿,错过了些情节。

到后面的几幕高潮戏也就只能看个热闹了,完全入不了戏。

(《碟中谍8》剧照)整体看来,《碟中谍8》是一部合格的爆米花爽片,虽然没有特别惊艳,但称得上诚意满满。

算是给这个横跨近30年的系列划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是端午档值得走进影院一看的片子!

图源于网络石安浅 / 作者

 7 ) 谈谈本片的对话戏

真的不想苛责一部动作片的文戏,觉得挺没必要的......毕竟动作片的评价重心应该是场面,特效,动作。

动作够爽,场面够燃,逻辑别垮就行。

但问题在于,当动作本身并没有特别精彩,对话戏又特别多的时候,观众的注意力就只能被迫转向那些冗长乏味的对话......成片质量,其实还行,动作戏含量还可以,情怀也给到了,没出大错,但也没出彩。

海底那场戏拍的其实很用心,但不知为什么,全程完全不紧张,没节奏也没惊喜;最后飞机那一段确实还蛮有张力的,但也只是达到了本系列的基本要求而已。

但这可是将近三个小时的动作片,如果成片的观感只是“还行”,其实是有点失望的。

更何况,剧情本身比较乏味,完全没有足以支撑这种长度的张力。

动作戏如果不够强,文戏就成了一种折磨:全片充斥着大量机械化的对话,场场都像例行公事,而且每次都是六七个人轮番说话,每人一句。

内容无非是:“必须找到某样东西,否则世界就毁灭了。

” 阿汤哥抛出个方向,其他人像复读机一样复述,最后来一个疑问句“啊?

我们真的要这么做吗”,阿汤哥再坚毅地说“对,我们正是要这么做”,走流程、走程序。

信息密度几乎为零,因为每次房间里人都特别多,一个人可以说完的话,要被拆成五六段词,然后平均分配给房间里的每个人,所以每个人的发言都像空气,感觉都没什么必要性,有的时候甚至感觉像是AI写的,唯一的目标是把任务流程讲清楚,至于观众能不能共情、是否会记住,没人关心。

我看得时候真的有种强烈的社交尴尬感:就像你被拉去一个人特别多的聚会,每个人都得象征性地说点什么,不说不行,但说什么也无所谓,嘴巴一张一闭,社交KPI完成,没人想听,也没人会记得你说了什么。

如果实在想不到说什么,就用自己的话把别人的话复述一遍。

还有那个法国女性角色,她的全部存在意义几乎可以浓缩成一句话:“负责用法语把其他人说的英语复述一遍。

”,真的很可笑......感觉就是阿汤哥在提醒你:看,我们有国际角色喔,我们很全球化喔——结果做出来的效果就是,超级尴尬。

 8 ) 《碟中谍8》再相信阿汤哥再次震撼世界!

YO《碟中谍》,又名《不可能的任务》,已经陪伴影迷走过了将近30个年头。

当年34岁的靓汤,也在30载岁月沉淀和磨炼中,变成了浓郁醇厚的老汤。

如果你是这个系列或阿汤哥的影迷,你都不需要去关心是否值得进影院,《碟中谍8》作为原则性上,大阶段性上,总结性上的“最后一部”系列电影,我当然是推荐大家进影院去享受这来自上世纪的经典谍战类型回响。

第8部作为该系列时长最长的一部《碟中谍》,作为已经62的阿汤哥,这部电影依然拼尽全力,缔造一份经得起电影历史长河考验的古典,传统,老派,独属于该系列绝对魅力的严肃谍战类型片。

同时,《碟中谍8》,连同前作第7部,也成为该系列想要让自己挤进史诗级别的警示预言野心之作。

BUT,凡是都有个BUT,《碟中谍8》做到了吗?

《碟中谍8》在整个系列,又处于什么水准。

今天这期!

就来微醺剧透不影响观影的探讨,《碟中谍8:最终清算》具体成色如何!

《碟中谍8》作为第7部的直接续作,最初想采用了背靠背的拍摄方式,副标题在最开始,也把7定成part one, 8则为part two。

可见这两部电影故事为完整一体。

按照最原始计划,两部电影会接连在21和22年上映,结果遭遇了疫情和演员编剧大罢工,导致7和8命运多舛,但总算都和影迷高调见面。

不过或许也因为第7部在票房上,没获得超预期的成功,于是第8部悄悄改了副标题,从最初计划的《致命清算:part two》,改成了《最终清算》,一定程度想要以一个相对全新的系列最终章亮相,想以此来获得更多观众的期待和关注。

不过从故事剧情上,7和8已成一体。

《碟中谍8》承接了第7部伊森团队在追踪一个叫“实体”的失控AI,这AI的源代码被存放在一艘隐蔽性极高的俄核潜艇上,结果被AI自己自导自演击沉该潜艇,从而想要逃逸掉人类的控制。

而唯一能获得开启存放AI潜艇机库的,是一对交叉结合的十字钥匙,钥匙成了第7部的麦高芬,伊森,政府,以及AI的使徒盖布瑞尔,都在想方设法得到该钥匙。

获得该钥匙,和取得得击沉核潜艇坐标,就等于控制住AI,为自己所用。

第7部最后,伊森成功获得了十字钥匙,但此时他并不认为任何组织,政府或个人,能掌控全人类AI的命运之匙,为了钥匙的安全,他选择隐秘起来,随机而动,想方设法从盖布瑞尔那获得潜艇坐标,目的是毁掉AI源代码。

但此时全球危机四伏,AI在不断侵入全球各政府机密和核武控制权,各国进入了前所未有深深的猜疑链中无法自拔,AI也正在腐蚀着人们的心智,对大众散布的难辨真假的信息,让全人类陷入极度恐慌之中。

留给伊森和他团队的时间不多了,他需要再次承担不可能的任务,去解除人类被AI奴役的未来。

先聊影片优点!

《碟中谍8》作为该系列目前的收官之作,我看完还是很感动的,如果说第7部重新让基特里奇回归,白寡妇再次对应她母亲麦克斯,那么第8部则更为极力在剧情和角色上,联结此前该系列的不少人物和情节,让我看了很是亲切和动容。

和第7部一样,第8部依然在老搭档克里斯托弗·麦奎里的导筒下,做出新的老派尝试,让影片的整体基调,回归到好莱坞传统谍战片黄金时代的电影语言中去。

从第7部开场核潜艇那阴冷的色调起,就让7走进到冷战思维模式的肃杀氛围中去,第8部更是把上世纪90年代的冷战思维提升到了全球各国各自为营,人人自危互不信任的处境中。

而AI作为新时代的一个代表性产物,又正好迎合当下AI爆发的时期,AI像一把利刃一样直插进本就不太和平的现实世界,AI只需要轻轻的推波助澜,进而就能导致新世纪全球冷战新模式在影片中发酵,愈演愈烈。

冷战思维设定作为第7部塑造AI反派的上层建筑,而第8部反而没在AI这上层建筑去加盖楼层,而是向下去探索了AI反派建筑下的基石,也就是人类自身,毕竟说到底AI也是人类创造的。

这是我觉得第8部很了不起的一点,第8部让虚无的AI反派转化成人类猜疑和信任危机的关键工具,所以伊森真正要面对的反派,说到底还是人性弱点本身,进而影射当今现实世界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保护主义策略形成对应。

第8部为了能达到比此前更大格局的反派威慑力,在影片前半段用了更多的篇幅去编织剧情,去构建一个更为宏大真实的世界观。

这其实也是我前面提到古典,传统的老派谍战片做法,不断给观众提供更多的细节,去暗示桌子底下那颗炸弹真正爆发的威力有多强大,去营造暴风雨前所带出更恐惧的氛围。

影片对于AI反派和人性探索的深究,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让我关联到不少电影。

比如《2001太空漫游》,AI对照了HAL9000。

比如《奇爱博士》,人类进入到恶性循环的信任危机。

比如《蝙蝠侠黑暗骑士》,对于人性的终极考验,就不过多剧透了。

甚至是《指环王》,AI那只虚拟的数字之眼,让我想到了魔戒世界里水汪汪的索伦之眼,虚幻没有实体,但却无时无刻的窥探着我们的方方面面。

还有大家都在聊的《终结者审判日》,对抗邪恶AI。

除了AI反派设定,影片在剧情叙事的B线上,还能在已经是该系列第8部的电影中,为观众延伸更多主角伊森的另一面,也是让我相当惊喜的一点。

影片通过巧妙联动系列此前的作品,从而带出伊森更多不为人知的过往和解释,让伊森和AI,伊森和全球危机的关系造成更强的矛盾冲突,但又在这B线伊森角色塑造上,去扣回到A线拯救全人类的危机中,故事结构做得很稳。

而且如果你是作为碟中谍系列的一路走来的影迷,你会对伊森这次更深入角色刻画的B线情节感动,伊森和卢瑟,伊森和本吉,伊森和团队,以及伊森和自己,伊森和过去,都在这部电影划上了一个完整且有着饱满情绪的句点。

该系列那句经典台词:“我们活在阴影下的生与死,为了所爱之人,也为了素未谋面的人们”,这句话很好在影片中这些鲜活的角色尤其是伊森中得到完美体现。

伊森和团队这样的价值观,正好克中了AI所无法触及的人性变量,伊森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类艰难维护和平的渴望和不遗余力。

或许对于更多人来说,更关心的还是影片的动作戏份,影片依然延续了阿汤哥不要命的实力,在影片中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上天入海的壮举。

中段伊森潜入核潜艇的那场戏,镜头的调度我认为是影片最佳,镜头大中小景别丝滑切换,从伊森面对北冷海巨浪的怒吼,到下潜至深海钢铁棺材的死寂核潜艇,伊森再次刷新了他挑战更为人类难以触及的恐惧。

这场伊森深海独角戏,更让观众沉浸的跟随他的视角,和他共处一个幽闭且恐怖的无人深海环境,伊森面对是自然力量所带了的无限压迫感,同时也感觉致敬了卡神的《深渊》。

第三幕的趴飞机戏码,成为影片的高潮,结合蒙太奇交错剪辑,完成了多方位倒数时刻的感官刺激,虽然我们都清楚伊森和他的团队,总能想到办法。

但影片还是很好抓住任务中出现的变量和差错,进而撕开更强的戏剧张力,为动作戏份制造更多的紧张感。

这里稍微剧透提一提,空中伊森速度为动,机房严阵以待为静,依靠影片剪辑功力,动接静,静接动,再切到全世界倒计时人性的心理考验,从而实现了从视听直爽效果,到心态绷紧的全方位观影体验,真的直呼过瘾。

如此的震撼观感,和阿汤哥一贯的实拍坚持,也是分不开的。

地球人都知道,《碟中谍》系列最大的卖点就在于阿汤哥的实拍,不管多难都需要用实拍来完成不可能的拍摄任务。

前面聊到7和8在剧本上更贴合谍战片黄金时期的老派风格,而在镜头语言和拍摄上,其实也同样是对于电影工业老传统手艺香火的延伸。

在如今CGI工业越来越成熟,甚至AI都要开始生成视听组合的今天,实拍所呈现的经典老派做法,不夸张的说,已经快要成为绝唱。

从第7部选择蒸汽火车,第8部选择的老式的螺旋桨飞机对决就能看出,导演麦奎里更想用更为复古和守旧的方式,去致敬也好,去传承也罢,让这个系列重回经典老派谍战片的荣光。

麦奎里想通过第7和8部的《碟中谍》,在谍战片的传奇列位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实拍所带来的边际效应,往往可能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或许十年后,甚至20-50年后再去看,7和8部都经得住时间沉淀。

不光是7和8,这个系列从实拍开始,就是坚守在实拍流派的经典中让人敬畏,而遗憾的是,实拍流派终将会走向息影和落幕,我觉得这是注定的,想到这不免让人惋惜,也更显得碟中谍8和这个系列的可贵。

这并非是《碟中谍8》所能改变的,不管从阿汤哥的年龄,亦或是如今电影语境,观众观影心态来看,这个系列似乎会随着时间不得不向观众说再见,或者转向不同的方向,从7和8的口碑和讨论的褒贬不一就能感受到,这算是这个系列或一个电影时代的告别吧。

聊到这,就不得不聊到我觉得影片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了。

这其实并非缺点,而是影片表达出的野心能否实现,或者在麦奎里和阿汤哥制作出56如此成功的碟中谍后,则需要为这个系列定制出更高阶,更深度,更大的危机事件出来,同时也置入了更多导演的野心,承载了更多观众的期待。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那就需要更大的故事体量,更多的电影时长,去控制更多的复杂剧情组合和叙事节奏,这样的挑战,难免会出现力不从心。

看过影片的观众应该能很明显感受到,《碟中谍8》3小时的时长,前面一个多小时里,都还在为对抗AI这条主A线在铺垫,或许就如前面所说,导演想要还原经典谍战片传统的技法,选择特别古早的方式,也就是文戏talk。

这种做法相当冒险,个人觉得除了希区柯克能很好驾驭,其他导演都相当难把控,就连第一部最接近传统技法谍战片的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都不敢玩得这么大胆,他还是会选择不少的预演画面丰富对话。

因为这种大量的talk戏,编剧在台词撰写的功力要很厉害才行,很遗憾的是,影片前半段的文戏,在A线的因果危机世界观构建上,挺考验观众的耐心的,语速快不说,台词充斥着相当多的高概念词汇,以及过往不同事件的引入,这对于没看过前作,甚至不熟悉该系列的小白观众,相当不友好。

或许主创也已经想到了这一点,于是更“变本加厉”,用解释性台词,去解释和扩充了各种专业术语,动机,以及用台词来推动剧情,这是很偷懒的方式呀。

打个比喻,我在睡觉前对我老婆说,我明天要8点起床,要去看《碟中谍8》的电影。

然后我老婆接着补充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指的是作为《碟中谍7》的紧密续作《碟中谍8》,片长为3小时,电影9点开场,按照我们家到影院,你需要换乘2个地铁线,所以你需要早上8点起床,否则将会赶不上电影开始。

影片的解释性台词,在前半段又不少,难道就不能稍微通过道具,或表演,或镜头技巧,去融入进剧情里吗?

再来就是碟中谍系列的招牌讲述任务戏份,此前基本都是在讲述的时候,画面会进行一场场的模拟呈现,让观众心里有个预知,同时也能在视听效果上得到丰富。

但这一部,基本就是不断切正反打来进行对话戏,来交代任务细节,只有寥寥贴了几个预演任务的画面。

所以你看,构建危机世界观,talk,解释性对话,talk,执行任务前的会议,talk。

于是乎,影片在用talk为主的重复堆叠下,才慢慢进入到影片真正的任务戏份正轨中去。

当然对于我来说,就如前面我所提到的,我理解导演想要打造传统谍战片手法的叙事方式,所以这些talk我不会觉得枯燥,只是觉得比如解释性台词可以少一些,再精简会让叙事节奏更高效。

再来就是对于碟中谍系列招牌面具的呈现,这一部算是做得最差的了吧,几乎一笔带过,真的很惊讶于作为收官之作的《碟中谍8》,怎么会如此马虎对待经典面具的展示。

然后就是每次出任务的机制设定上,影片也偷懒的选择了简单直接的倒计时方式,有效,但不高明。

影片中不少的大危机小危机,都明着去恰时间,虽然这是谍战片一贯的经典手法,但这一部用得真的有点频繁了。

甚至还直接就是炸弹倒计时,还不止一次,都快要成拆弹专家了。

倒计时设定的重复使用,让《碟中谍8》少了像《碟中谍4》那样的伪装,也少了《碟中谍5》歌剧院多方搅局的谜团,又或者是《碟中谍6》那样的抓内鬼反转等。

但好在,影片的动作戏份本身,还是拥有绝对魅力的。

还有就是作为谍战片类型的《碟中谍8》,为了服务于AI对于未来的推演,从而降低了影片谍战片该有的悬疑感,如果说第7部还有那官僚的部长,和基特里奇作为最后的悬疑,那么第8部就没有什么可以剩下的了。

《碟中谍8》对于剧情的推进逻辑,是先有了答案,然后在答案的基础上凹造出中间复杂的剧情链。

这个剧本撰写逻辑是没有错,但问题是在于AI作为反派所产生的副作用,也就是AI事先会告诉观众未来模糊的结局,从而再次削弱了答案的悬疑感。

在这一点第7部反而我觉得比第8部处理得要好一些,比如第7部AI就借着盖布瑞尔说出,两个女人要死一个,是伊尔莎还是格蕾丝,从而以此来带出悬疑感。

聊到伊尔莎,没错这估计也是第7和8部最为遗憾的地方,第7部伊尔莎的离去,虽然影片已经在剧情上做了铺垫,但依然显得突兀。

这也不能怪编剧和导演,这是场外因素导致的,伊尔莎的演员丽贝卡就是个超级大忙人,做制片又做演员,同时接着好几部戏,《沙丘3》就已经够她忙的了,所以丽贝卡亲自提出,不想在碟中谍系列继续饰演戏份占比不多的伊尔莎。

这才导致了伊尔莎的杀青,或许也正因为如此,第7部加入进了格蕾丝,然后第8部多加了螳螂女,不管是格蕾丝还是螳螂女,她们都是顶替掉伊尔莎和白寡妇的空缺。

好!

拉回来一些,以上《碟中谍8》都只是在和系列自身的作品在做横向切磋,不管怎样《碟中谍8》还是为我带来了久违震撼和感动的观影体验。

或许伊森最后并不是庆祝一场胜利,而是对于谍战片的挽歌。

《碟中谍8》不仅是系列压轴之作,更像是传统动作电影工业巅峰的镜子,带着古典电影的节奏、实拍物理的信仰。

而作为系列目前的阶段性最终章,我想要说的是,去珍惜这部实拍流派带给你的真实感受,感谢阿汤哥!

 9 ) We live and die in the shadows

一边听着电影的原声音乐,一边写下这篇小作文。

第一次看碟中谍1时,我还是个对特工片充满幻想的小学生。

那段悬空偷谍谁看了不惊心动魄?

还有各种换脸和反转,看完第一部就垂直入坑了。

伊森·亨特是最帅的王牌特工,碟中谍是最好的动作片!

我一口气看完碟中谍123,还看了很多阿汤哥的其他电影。

然后没过多久,碟4碟5上映,我和爸爸一起去影院看,他是阿汤哥老粉。

2018年碟6上映,我刚好在香港旅游,火速到最近的影院买票看。

之后回内地又和爸妈朋友同学刷了三次。

从8月初看到9月底,从3D看到2D。

2023年碟7上线第一天我就到IMAX支持,然后无比期待碟8最终章。

非常期待阿汤哥和智体的斗智斗勇,期待他既骑车跳伞之后又会带来什么新活。

今年夏天,那个男人又来了!

端午放假直冲广州最好的二代激光IMAX厅。

海珠城的影城氛围布置真挺不错,也有很多电影周边。

领到了杜邦收纳包和胶片票根,非常非常快乐!

电影开头闪回历部前作,细数阿汤哥在碟中谍系列的惊险与高光时刻,悬崖和高空攀岩、各种爆炸狂奔、情怀拉满。

Always the best man in the worst of times.高度概括。

时间真的过得飞快。

29年后,第一部里擦肩而过的程序员惊喜地出现,和IMF小组正面交谈、协作,感慨命运如何让他找到内心的平静、遇到心爱之人。

角色的闭环、奇妙的交汇,都为这部收官之作增添了不少浪漫色彩。

最终章里阿汤哥一次性玩转海陆空,极地深潜、洞穴飙车、连抢两架飞机(梦回壮志凌云),三连惊险很过瘾。

知道他一贯坚持实拍,可是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会想,60多岁依然这么认真敬业有事业心,也太对得起观众的期待了!

看到网友说【他在2400米高空、时速225公里拒绝使用替身与防护装置,紧抓军用运输机外翼。

在氧气稀薄的深海潜水场景中,他在核潜艇间穿梭,与螺旋桨湍流抗争,挑战人体在水压憋气时长等多方面的极限,还完成了-40℃的极寒求生戏。

】真的太respect了!

阿汤哥是永远的人类瑰宝!

班吉还是很可爱。

卢瑟匆匆下线,本来还觉得没来得及伤感。

结尾就由他的对白来煽情🤧For those we never met. 费尽所有力气救人类于危难之际,然后又默默隐回人群。

碟中谍组员们就是这样live and die in the shadows.

今天又去4D厅二刷了一次,飙车那段真的超级爽!

还拿到了C版的海报,非常快乐!

没有彩蛋,一个经典系列就这样带着满分答卷落幕了😣 我也会好好记住一个个炎炎夏日里,IMF小组带给我的所有惊喜和感动!

 10 ) 端午节假期必看,阿汤哥用命搏出来的终极爽片!

这个端午节假期,如果你还在纠结看哪部电影,相信我,《碟中谍8:最终清算》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作为系列最终章,这部电影直接把肾上腺素飙到极限,三个多小时全程高能,阿汤哥继续挑战着人类动作戏的巅峰,每一秒都在提醒观众:这才是真正的王炸大片。

不论是阿汤哥在2500米高空手扒飞机高速旋转,还是在150米海底潜艇涡轮前打斗,没有CG的虚假感,全是实拍的震撼冲击,大银幕上的每一帧都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叫“玩命式拍摄”。

影片的节奏堪称教科书级别,文戏绝不拖沓,武戏一场比一场疯狂。

阿汤哥似乎铁了心要在收官之作里把所有没试过的极限挑战都玩一遍。

而这次的不可能任务也完成了史诗级的升级,不单单是阿汤哥本人要挑战极限,IMF小队的每一个人也都要挑战极限,尤其是最后三组人的配合,更是令人紧张到手心冒汗,心被提到了嗓子眼。

除了动作戏的极致呈现,影片的情感浓度也远超预期。

伊森与老搭档卢瑟、班吉的互动笑泪交织,几个老角色在最终章的命运走向绝对能让老粉心潮澎湃。

而新加入的角色也更具特色,不论是格蕾丝的勇敢与果断,还是螳螂女饰演女杀手的冷峻,都给这部电影添加了别样的色彩。

作为端午假期的首选大片,《碟中谍8:最终清算》完美符合“爽片”的所有标准:无尿点的节奏、顶级的动作设计、震撼的视听体验,还有阿汤哥三十年如一日的拼命精神。

当结尾字幕升起,伴随着熟悉的主题曲变奏,你会意识到自己刚刚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落幕——这不仅是伊森·亨特的最后一战,更是传统实拍动作片的巅峰绝唱。

强烈推荐去看IMAX版本,视听效果炸到头皮发麻,座椅仿佛随着爆炸震动,完全值回票价!

《碟中谍8:最终清算》短评

我真受不了了,不想给螳螂女台词可以不给,别每次聊天的时候在边上用法语蹦两句法式小谚语行吗

4分钟前
  • 放射塔向下
  • 很差

多一星给阿汤哥吧。全片太多重点包括营销都放在了伊森身上,而不是故事本身,拍着拍着就跟家人侠一样变成了拯救世界,换个名字也丝毫不违和。全片前半部分都在试图强行捏造一个有智体的世界,可惜太多电影有比这个更好的设定了,危机和反派塑造的失败导致之后的剧情也丝毫没有代入感。全片大部分文戏都放在了捏造智体和强调任务的困难上,而且一切设定全靠主角苍白的语言来平铺直叙。动作戏虽然阿汤哥很卖力,但是几乎全是阿汤哥了,真想说这些无用的动作镜头有点占比太高了,不光整体不够爽,甚至连之前系列引以为傲的“黑科技”也仅仅出现了一个潜水服。失败的除了剧情还有一直不合时宜的配乐和极其失败的剪辑,前半部分剪辑让我有一种影片放一半才入场的感觉,看了一个小时才知道一点他想拍什么。虽然是系列的最后一部,但是这部真是系列最差的一部。

7分钟前
  • 傲然
  • 较差

低配智子(草履虫版)和破壁者,美国人有自己的《三体》。徒手扒飞机,山区发信息,美国人有自己的5G。深海硬抗1.5Mpa的压强,美国人有自己的哥斯拉!我命由我不由天,一人拯救美利坚,美国人有自己的哪吒!U盘抓病毒,美国人有自己超级地狱级难度的宝可梦大师赛。毛子潜水艇的密闭性和供电系统真的牛逼!毛子有自己的诺亚方舟!花了很多时间在网上,每天都想世界毁灭,原来我竟是智体狂热教徒!?

11分钟前
  • 阿孝咕
  • 较差

又长又臭,裸体上浮不会死吗?伊森你怎么就死不了?不会还有下一部吧?

12分钟前
  • ahinoQ
  • 较差

人工智能与故事两张皮,科技战胜不了人类,世界依然是草台班子,反派死于平时不锻炼,最后还是要拼手速。IMF小组好似NBA三角进攻,通过队员张力十足的配合,让持球者乔丹,不对是伊森,最后没有陷入包夹,而是获得一对一单打的机会。动作戏保持了“下落上天中奔跑”格式——潜艇戏份是电影工业进化的结果,飞机戏份是复古的人类特技奇观。功勋幕后下线,却有了新的血液,班吉掉线的毛病也彻底治好了,还能继续下去,然而阿汤哥年过60岁,30年的情怀与发展,停在这一刻挺好。PS,阿汤哥可能看过《茅山后裔》,收服智体的流程跟道士把附体鬼魂逼入死玉的流程差不多。

15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看花甲之年的阿汤哥飞天遁地我真的想说官方你木有心!如果说这是系列大结局,我勉强可以接受乱入的前作致敬和找尬的伪史诗感,如果说还要拍什么碟中谍9,小心我直接(╯‵□′)╯︵┻━┻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把老一套的剧本做到极致。你知道伊森一定能完成这些任务,但你还是想看看他怎么完成的

22分钟前
  • EAZIN
  • 推荐

美国人有自己的吴京

26分钟前
  • RositaLaNegra
  • 还行

非常差 视听语言陈旧 故事薄弱

27分钟前
  • 狼哞
  • 较差

回顾整个系列,碟中谍1还是最好看的。这一部有种全员失智的感觉,总统,中情局,大反派,ai智体全部失智,世界的命运交给了一个六旬老汉和一个散装队伍。超牛逼的顶住压力借来航母以为要打大战结果只是滴滴顺风船,百米深海光着身子直接游也是异形的身体素质才能做到,人类反派看着牛气气的结果只能当跳梁小丑滑稽领盒饭,最搞的是ai智体已经能发展到控制全球核武的能力但没有一点B方案或备份一点后手不留为了烘托主人公牛逼酣然受骗赴死。我看到后面无语的都笑出了声,场面还是好莱坞电影的一贯水平,但剧情真的是狗尾续貂。推荐想看的话还是看第一部吧,那是真的好看。

32分钟前
  • 大嘴香蕉冠子黄
  • 还行

60老人虐待大片

36分钟前
  • 土豆丝
  • 还行

向六旬老汉致敬🫡,一大把年纪了还想尽一切办法变换各种花样上天入海只为逗全球观众开心!先从IMAX专属海报上阿汤哥徒手扒飞机✈这个镜头聊起,汤姆克鲁斯说我是一名特技飞行员!根据采访,这场戏老汤一边自己操控飞机,一边自己控制镜头切换远景和近景,甚至连跟焦员都是他自己!简直神奇!班吉也贡献了这部我印象最深刻的笑点,就是他快死了,但是还没把最关键的操作说出来,被队友撕扯耳朵痛醒继续说,哈哈哈!最后卢瑟的录音留言甚至让人鼻尖一酸,因为你知道这不仅是他的告别,也是阿汤哥跟我们的告别,更是那个注重大场面特技实拍的时代的告别,实在是让人有一些不舍。碟中谍系列不愧是把最后一分钟营救玩到极致的电影,这次更是双线甚至三线四线一起最后一份营救,只为说明一个道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41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前面有点多余从阿汤哥跳海开始好看,奶昔哥一出场直接笑出声,潜艇部分是最精彩的紧张感拉满。为电影里的女性群像加一星,女总统,女上将,女参谋,女杀手,女神偷,女潜艇兵,女因纽特人,女保镖,女飞行员,每一位路脸的女性角色都特别棒,有血有肉有力量。

44分钟前
  • Kiki
  • 推荐

@ Pathe Schouwburgplein // 我爱螳螂女但她的每句台词都像过年的时候被亲戚问“听说你会法语?说两句来给我听听”

47分钟前
  • 海王星黎明
  • 还行

一次又一次地感叹,现如今只能在汤姆·克鲁斯的电影中看到这种完全由演员魅力支撑的动作大片,这种感觉在当下实在太过稀有。看着他在每一幕中拼尽全力,仿佛让我回到每天放学后坐在电视机前观看90s动作片的时光。在这种观感面前,所有的缺点都变得微不足道。

50分钟前
  • Junhee
  • 力荐

场面更大,节奏却没了。如果忘记了原味碟是什么感觉,可以再看一次4。

51分钟前
  • 反正
  • 还行

Pom KELMENTIEFF太帅了吧!!!好飒好利落,我爱姐我不爱汤!!!!!!

55分钟前
  • 蓝詹
  • 还行

阿汤哥拼尽全力毫无保留的集大成之作,把长板拉得无限高规避短板的典范。文戏整体情绪上穿插了不少4、5转型期的幽默感使气氛不像7那般单一,视角和4一样再次笼罩在全球核战的阴影下保持紧迫感,还从剧情、人物等方面把除2以外的所有作品打通(一定要重温1和3,3最大的未解之谜终于揭晓了)。不断翻转的潜艇内部躲避残骸带来近乎窒息的空间幽闭和深海恐惧。最后30分钟空中特技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用《壮志凌云2》的拍摄手法把阿汤哥挂在飞机外面拍双翼机狗斗,真就实现了我几年前的预言把空中换飞机拍了出来,被IMAX全画幅彻底按死在座位上看得目瞪口呆手心冒汗。MI8的IMF小队可以和《雷霆特攻队》并肩今年最佳银幕团队,要是结局有米歇尔•莫纳汉在就完美,系列唯一的真爱缺席实在可惜。

1小时前
  • AD ASTRA
  • 力荐

怎么办,感觉甚至没第7部好看

1小时前
  • 歪比巴卜
  • 还行

2023年7月16日的点评∶还我丽贝卡!!!!2025年6月6日的点评∶还是还我丽贝卡!!!!伊森被两个女人从水里救起过,菀菀类卿,我只要第一个…冰川深海脱掉潜水服那段实在有点虐待老人的感觉了。阿汤真男人!回忆杀拉满,碟中谍一整个系列,有阿汤的青春,也有我们的青春。How time flies

1小时前
  • mie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