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一直没有注册账号,只是嫌麻烦。
“高兴”只有6分实在让我惊讶,不得不说两句。
就为了这部电影的评论注册了账号,希望能够提高一点该片的评分。
《高兴》是部歌舞剧,我国这些年拍的歌舞剧很少,这是很成功的一部,其中少了美国歌舞剧中的浪漫风格,多了我国底层文化的趣味,这是一种西风东进的创新。
令人耳目一新,个人感觉十分成功而接地气。
《高兴》是部喜剧,或许其中的部分笑点有些低俗、有些恶心,但在破烂王与按摩小姐为主角的电影中倒也切题。
刘高兴的苦中作乐、按摩小姐的世故与单纯、五福的土气恶俗、黄八的底层市民、杏胡两口的猥琐与仗义还有黄渤片中角色的完美无赖表演在影片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整部影片具有强烈的张力。
笑点不断。
一直以为只有80分钟左右,今天留了心,发现竟然接近两个小时,我想只有笑点太多才会造成我这样的时间错觉。
《高兴》是部励志片,但和我看过的众多励志片相比,《高兴》似乎更加真实。
刘高兴没有像《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克里斯、《肖申克救赎》中的安迪那样的天份,也没能像他们一样创造奇迹。
他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走进城市,怀着一种良好的心态,追求一份普通的收入,追求一份美好的爱情。
最终,他没有发财、没有创造奇迹,只是影响了一群人、帮助了一个遇到麻烦的风尘女子,获得了一份美好的爱情。
其实他的成功在中国每天都在上演,只是大多数人没有刘高兴的这种心态,无法体验刘高兴式的幸福。
看了《高兴》,不禁想起另一部风格有些类似的电影——《喜剧之王》。
《高兴》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
一个小山沟里的小穷同志进城,心态好的不正常。
因为他的心态好,带来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事情,貌似剧中除了小流氓有点搞笑的小狡猾意外没什么坏人。
我以为刘高兴经常笑眯眯去送花的老爷爷最后会有一些什么惊人的事情发生,比如送他2000万什么的,结果嘛事儿没有!
那你这个中风的老爷也放在剧中干嘛用,也没见因为刘高兴的花让他神奇般的恢复健康阿我们看这个捡破烂的住个小破楼,蹬个小破车有什么好高兴的。
但其实吧,高兴开心这种事情,它真的是挺私人的,别人不一定能理解他为什么高兴成这样,但是开心的笑脸还是能感染人的,虽然片子里假不楞登的事情挺多,但看他傻乎乎乐呵呵的,心情不坏。
最后算是个意料中的好结局,谁让他叫刘高兴,不叫刘伤悲呢。
阿甘导演的《高兴》是一部根据贾平凹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和原著小说不同的是,电影《高兴》按照发行方的宣传说法,是一部“山寨喜剧”。
如果这部电影按照原小说的风格进行忠实的翻拍,那么它完全可以拍成一部类似《三峡好人》或《落叶归根》那样风格的影片。
但是因为《高兴》的导演是阿甘,所以电影《高兴》就变成了一部混杂着喜剧、歌舞、励志、爱情、恶搞等等诸多风格的影片,以至于很难一下子就将它准确地描述出来。
和同期上映的另一部国产喜剧影片《疯狂的赛车》相比,《高兴》这部喜剧无论是在电影的叙事技巧层面还是制作技术层面上都显得很粗糙,以至于在春节期间上映的诸多国产电影中,《高兴》很容易成为一部被评论和观众所忽视的电影。
可能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只要看到电影海报上“导演阿甘”的字样,就会立刻掉头走开,并直接将《高兴》这部电影划进“烂片”的行列。
观众的这种评价对于导演阿甘来说并不算刻薄,因为他之前曾经导演的诸多影片都堪称国产烂片的典范(这些电影的名单长到我都懒得一一将它们列举出来,相信很多观众都能随口说出一两部)。
但是对于曾经导演、监制了22部电影的阿甘来说,从他的上一部电影《大电影2.0》后,他似乎开始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种变化延续到了《高兴》后,终于开始直接影响到了影片本身的质量和风格。
虽然《高兴》由于电影技巧方面的不足,以及叙事方面的混乱,只能算是半部好戏,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怀,已经能够让观众开始忽视电影在技巧方面的失误,从而真正开始关注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以及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
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半部好戏的《高兴》,是值得我们去善意地关注的。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可以说是风声水起,不但年度票房达到43亿人民币,而且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就有八部。
但是在一片热闹喧嚣中,我们仔细回看一下这八部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就会发现这些影片的故事和主题都完全和当下的社会生活没有任何直接关联。
即使有个别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下,但故事和人物都完全和我们的真实生活没有丝毫瓜葛,如同发生在另一个平行时空。
这种对于现实的有意无意隔绝,可能只是制片方为了实现娱乐电影的商业属性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手段。
这种虚构和架空的娱乐,为了弥补叙事上的缺憾,就刻意强调电影技术给观众带来的感官刺激。
虽然这样可以暂时支撑观众完成看电影这个消费行为,但是这种单纯的感官刺激所带来的快感已经越来越不能让观众得到满足。
当眼睛已经疲劳,耳朵已经疲惫,身体已经麻木后,还能够让观众有所触动的,就只剩下心灵的震颤。
而对于当下的国产电影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影片即使用“屈指可数”来形容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举动。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说《高兴》这部电影能够让观众的心灵震颤肯定是有些夸张了,但是电影中的这个故事、这些人物肯定是能让很多观众感到亲切和产生认同,甚至会让一些观众感到温暖。
虽然由于导演阿甘的电影技巧还没有达到能够驾驭和提升这样一个故事的地步,让整部电影在叙事和人物方面还留有很多遗憾,但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来说,最重要的元素却被阿甘精准地抓住了——那就是情怀。
一个农民进城拾荒的故事,出于商业角度考虑而被改编成了喜剧,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应该是如何平衡喜剧和悲剧的成分。
而导演阿甘在这方面虽然很努力但做的并不算成功,其中片中诸多喜剧桥段由于讲述方式和趣味取向的问题,最后沦落为简单的滑稽恶搞,虽然能博取观众的哈哈一笑,但对于故事的讲述和人物的塑造来说毫无帮助,形同鸡肋。
但是在正常讲故事的段落,《高兴》就可以说是一部好电影了,无论是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线索,还是男主角的励志成长线索,都沿袭了导演阿甘在《大电影2.0》中就已经开始逐步成形的风格,在小人物艰难挣扎救生的故事中,悄然蕴涵了一种情怀——无论生活怎么艰难,无论环境怎么困苦,我都要努力活出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这种故事主旨对于多数观众来说天然地具有一种亲切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观众都会在不同层面对此感同身受。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梦想,这就是我们的爱情,虽然每个人可能会因为各自的环境和条件不同,从而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不相同,但最本质的那些东西并无不同。
这样的主题并不是第一次在国产影片中出现,但能够象《高兴》这样嬉笑之中让观众笑中带泪的,却是非常少见。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只有半部好戏的《高兴》仍然值得我们去善意关注的原因,因为在影院诸多虚构和架空的娱乐中,这部电影有一些不一样的真诚。
对于导演阿甘来说,在经历了22部电影的历程之后,他似乎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大电影2.0》开始,阿甘的叙事风格和影像风格正在逐渐明晰,商业化的电影技巧也在明显地进步。
相比之前他导演的那些烂片,《大电影2.0》从故事层面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懂得借力弥补自身叙事能力的缺陷,故事直接改编外国成功影片,并很好地完成了本土化。
而《高兴》更是直接改编了贾平凹先生的同名小说,虽然因为市场考虑而将本片改为喜剧,但原著小说对于这个电影故事的支撑作用是相当明显的。
正是脱胎于原著小说的“刘高兴”这个人物,支撑起了整部电影,并赋予了它温暖和关怀。
《高兴》可能是出于商业和市场的考虑,在片中增加了许多歌舞场面和喜剧噱头,但由于制作能力的限制,这些歌舞场面虽然偶有亮点,但整体上来说并无加分。
而那些喜剧噱头大部分时候都只能说是在减分,因为它们无论品位如何,基本上都是脱离于叙事主题的,纯粹为了搞笑而搞笑。
当幽默变成挠痒痒之后,这些笑声就会变得很廉价,最后伤害到电影的主题叙事。
特别是当电影的主题叙事做的还算精彩时,这种廉价的搞笑对于电影整体的伤害就更加明显了。
不过,这些遗憾都属于技巧范畴的问题,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只要有一个成熟的工业体系,技巧水准是一个很快就能够得到解决和提升的问题。
而能够赋予一部电影灵魂的,则是导演和工作人员对于电影、对于生活的“爱”。
一部能让观众感受到“爱”的电影,才可能让它触及到自己的内心,从而让自己去相信,去感动。
[请勿转载]
未看《高兴》,先听了满耳朵的评论,——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有的说很搞笑,有的说很低俗,还有个小孩儿说悲喜交集;有人说它是喜剧,有人说它是闹剧,还有人说它是歌舞喜剧片很有百老汇和宝莱坞的范儿。
真是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正好赶上那一阵子轮到我带娱乐新闻,想充耳不闻都不行。
我看电影,喜欢拿过一部片子就看,不管别人说什么。
好电影烂电影,虽然有那么一个公共标准,但其实是相对的,三十多年上千部电影看下来,我更信任自己的感觉,哪怕它与大家的评价不同,哪怕它可能是错的。
不是有那么句话么?
——宁肯搞错,也要独立思考。
看完阿甘的这部《高兴》,我觉得它既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烂,甚至都不能严格地给它分类。
它是一部电影,就像星爷在《喜剧之王》里那句著名的台词,——“我是一个演员”,就是这么个范儿。
其实,《高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山寨大荟萃,——故事把贾平凹的小说原著山寨了,歌舞把美国百老汇印度宝莱坞山寨了,刘高兴的飞机把波音空客山寨了,石热闹把真流氓山寨了,五富把西瓜太郎山寨了,等等等等。
片中,一群收破烂的搞了一场山寨版慈善晚会;而这片子干脆把生活也山寨了;甚至孟夷纯连也按摩小姐也山寨了,——相公,我们卖技不卖身,所以,孟夷纯也就是“梦一纯”。
东北有“乱炖”,北京有“折箩”。
拿吃食作比,《高兴》是川鲁粤淮扬都挨不上,往好里说,它是乱炖,往贬里说,它是一锅折箩。
这《高兴》里边,有故事,有瞎掰,还有一点点梦想;有喜剧,有闹剧,还有一点点感情戏;有现实,有荒诞,还有一点点无厘头;有笑料,有热闹,还有一点点温情;有好听不好听的歌,有难看不难看的舞,还有一点点令人忍不住的恶心;有理想,有低俗,还有那么一点点道德。
结尾处,刘高兴开着自己的山寨飞机飞翔在古城西安的上空,送已经死了的兄弟五富回老家,气流颠簸之中飞机翻了个儿,结果五富突然活了,则彻底是为了“皆大欢喜”硬生生贴上去的“光明的尾巴”。
至此,山寨的不管不顾,乱炖的不讲章法,折箩的一勺烩,全齐了。
这好吗?
答案肯定是茄子萝卜,各有各的喜好,各有各的说法。
但在我看来,作为贺岁档的电影,这其实就是一个“乐呵乐呵得了”的事儿,你笑了你高兴了甚至你有一点点感动了,这就齐了,——即便你大义凛然一脸正气高深莫测抵制低俗而且还真生气了,这也没啥,不就是一电影吗?
较的哪门子真儿?
大过年的,看一场农民工兄弟的“梦想剧场”,总比板着脸看央视那相声不乐小品不逗的春晚强吧?
人家小说原作者老贾都叫了好儿,干嘛还替人家老贾原来那悲剧打抱不平?
这不咸吃萝卜淡操心呢吗?
其实,《高兴》挺挑战某些观众或传统或高雅或正经的欣赏习惯的,——这是一部很不同的电影,因为它是如此不同,所以,《高兴》本身也就成了茄子萝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而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来说,可能真的不能按照一般的套路去评价它。
我倒觉得,《高兴》能够顺利公映本身,就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尤其是在当下中国的现实语境里,尤其是在一片“抵制互联网低俗之风”的荡荡春风里。
而且,说实话,《高兴》把我看高兴了,一来觉得中国终于有了一部这样的电影,二来觉得中国终于有人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了,而这,对中国电影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
至于《高兴》这部电影,我觉得它实在不能标签成一部喜剧,而应该是一部隐藏在喜剧外表下的悲剧,一部关于艰难的生存的悲剧,一部关于轻贱的底层人们的悲剧,一部可以让我们含泪微笑的悲剧,——尤其是在刘高兴搭载着五富“尸体”的飞机上天,山寨版《欢乐颂》的歌声响起的时候,那些高唱《欢乐颂》的小人物的眼神凝重而明亮,你会知道他们虽然挣扎在底层,但心中却满含着对生活对未来的渴望。
至此,我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貌似低俗的《高兴》能在影片审查程序中过关斩将,因为它其实在表达一种“和谐”,虽然它披着“山寨”的外衣,——毕竟《欢乐颂》是这么唱的:“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面,人们团结成兄弟!
”
不在这里讨论这部电影的任何生活意义或者文学创作等等沉重的东西.想说的是,注意一下电影《高兴》的编曲团队,不知那些一直关注本土摇滚乐的乐迷是否记得在西安摇滚圈那支走“严肃金属”路线的"206与思想者"乐队?
如果还可以回忆起4年前,他们发行的第一张专辑《殇恨轮回》的制作团队便是本土厂牌时音唱片。
如果你选择从时音直接邮购得到这张专辑的话,你会清楚地记得曹石这个名字,他就是时音的主要策划人,而在电影《高兴》的编曲部分,再次看到了曹石。
特别是206的鼓手在他的签名里写到了这部新作,于是引起了关于他们的回顾.当AK-47乐队的凶猛为某个台湾“女人”的疯狂充当背景,那么这部小成本的《高兴》中,不妨说是纠集了一群土人的快乐。
五富,黄八不错。
但是导演够吓人的,一时找不到形容词。
1,咱穷人有这么童话的日子么?
2,特技比西游记拍的好些。
3,两个破铝合金框子,眼不眨给了100人民币?
但是红花油,只卖3块!!
4,绝对不锁车,潇洒5,郭涛的陕西话,疯了,北京味儿的。
6,歌舞,真的,挺2的,7,偏瘫老头子太假了,何必8,那个香港朋友是谁?
怎么也要安排演个西安人,还要说个香港口味西安话?
9,飞机不说了,飞机把房子砸了,捡破烂的兄弟直接说我赔。。
这样的电影是怎么交片的,请问。
我觉得,这路子,中国目前只有90年代的张健亚能拍。
“哥,我要是女人,我就让你糟蹋我....”
超出我想象得好,歌舞是亮点,虽然是对嘴,但几首歌不错,像在看音乐话剧。
整个的故事,挺有意思的,还有不少有哲理的台词,考虑看下贾平凹的原著。
如果说败笔,我觉得特技比较假,五福复活也很二,黄渤的角色有点多余。
喜欢高兴跟按摩女的爱情,很真挚很纯粹,有点被煽到。
100726晚外公家
不错的片子,比起阿甘去年的《大电影2.0》来我是更加喜欢的。
或许这种喜欢是带着私人情感的偏爱——镜头从钟鼓楼飘向回民街,爬城墙串小巷,把我的魂都要勾走了。
主演和导演都是陕西人,从头至尾的西安话可真是让我内心澎湃啊。
因此在后来的一份小问卷中,在“你看完电影最想说的话”后,我毫不犹豫地写道“好想回西安!
”原谅我吧电影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影片中歌舞元素的加入。
第一段着实惊了我一下,但越来越顺溜了。
这样的新鲜感让我颇为受用,看了看网上的评论倒是褒贬不一,难怪导演要“小心翼翼”地先在7个城市都提前放一遍呢。
逗乐子的地方不少,演员也很棒。
郭涛演起这类电影似乎已经驾轻就熟演谁像谁了,黄渤还是一脸痞子像,一颗“媒婆痣”引得邻座的姑娘前仰后合地大笑不止,五富吐得很卖力,常用的几个港台明星也悉数登场,整个观影过程中小小的影厅里常爆发出一阵阵笑声和一小撮掌声。
另外就是苗圃的表演,那可真是了得哪是一个“惊艳”就能表达我内心的亢奋的!
从没见过这样的苗圃啊!
从不知道苗圃还能这样啊!
真的是苗圃吗真的是苗圃吗?
想到她在影片里的演出我就激动得直想跺脚。
要说导演是挺大胆的,让我看到了他的努力用心和不愿遮遮掩掩着的理想。
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对刘高兴真的开着他的“铁公鸡”号飞上了天表示不能理解,太不合常理了,哪有一个农民工想造飞机就从一堆破烂里刨点儿材料就造出来的。
导演给的解释是,何必一定要按着常理走呢?
也是,这不过是一部在贺岁档中见缝插针的国产小成本贺岁片,遭遇了《赤壁》《梅兰芳》《非诚勿扰》等等贺岁档的重头戏,不知道是它的幸还是不幸。
对于一部娱乐大众的贺岁片来说,热闹喜庆,再来点儿小小的性暗示,也够让观众跟着乐呵一把了,想开点儿也就不会对“逻辑性”过于苛刻。
影片很时尚地打着“山寨”旗号进行宣传,也的确让我看到了一些《大电影》的痕迹,很多影片的经典桥段和对白穿插其间,是恶搞还是致敬?
留着各位看官的一双双慧眼慢慢发现慧脑慢慢思索吧反正你们不喝核桃奶脑子也比我灵光我居然记住的是“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不晓得这会不会成为09年的一句流行语呢哈哈当然,如果上升到上层建筑层面,那我们还是遵照简介,在肮脏的地方干净活着。
依然是好人当道。
我觉得自己现在和这部电影一样,想法很多,呈现出来却有些力不从心以至稍显凌乱。
SO这不是一部规规矩矩的电影,也不是一篇老老实实的影评。
哪怕只是为了西安城里的小梦想,也要挺一下《高兴》!
必须的
国外有很多歌舞片,比如秀兰邓波儿片子应该也是属于歌舞电影吧。
都拍得很不错,很爱看很爱看。
至于咱们滴歌舞电影,想得起来就只有一部〈如果。
爱〉是根据贾平凹小说改编而来。
这种形式反影村里进城寻找理想故事,俺是蛮喜欢的。
我有点排斥把村里生活拍得苦兮兮的电影或电视。
台湾滴苦情戏,什么一个姑娘嫁了好几次然后S几次老公又S儿子,然后又被富人欺负欺负,无限制欺负,而受苦的女人只有忍耐忍耐,以所谓的慈心感动天感动地,最后得到一个好结局,就是所有恶人受到惩罚,然后这个受苦女人也差不多要S了。
靠。
路过一回我都要骂一回。
上回看锵锵三人行,有次陈丹青参加聊天,他说现在少了很多快乐穷人。
嗯,我也是这么想的,其实在自己小时候,大伙物质状态都不咋的,那时候还用粮票什么的,可在我印象中并不觉得大家日子过得天天愁眉苦脸。
也是天天有高兴有快乐,甚至幸福感更强烈。
而现在“穷人”,简直被这个物质穷折磨滴,不如直接S掉得了,毫无快乐可言。
人么,谁都有自己跨不过去事情,谁都有苦滴事情。
这世界富人也不幸福,穷人也不能穷开心了。
真是无语啊。
因此电影主人公自己改名叫“高兴”。
就是以一种很快乐方式进城完成自己伟大理想。
高兴收废报纸废物,大着嗓门飞快滴踩着三轮车,生意很不错滴。
当然也有人因为他的工作上瞧他,可人家自己不瞧照样开开心心组装自己飞机梦呢。
高兴喜欢上按摩院小姐,电影中按摩小姐,偶不知道是真滴“小姐”,还只是工作形式。
总之高兴帮助按摩小姐还债。
最后真滴自己组装一架飞机在西安城上飞呢我喜欢这个类型反应方式,苦情滴很多,生活本已苦,为啥子不快乐方式来表达呢?
至少也得百花齐放。
但是电影有很多不足,比如歌舞插入方式觉得很唐突,感觉是硬塞进去一段歌舞。
不过歌舞抛开故事情节,单歌舞来看,却又是不错的,音乐不错哇。
电影就是西安拍滴哦也也,电影中有段吃羊肉泡馍,哇,口水啊!!!!
日月请寄碗羊肉泡馍给我!!
不亏是俺去过三次地方,那个熟悉感飘呀飘呢。
发现最近影视与当地旅游合作,偶看韩国《花样男子》把澳门介绍滴很详细,这部《高兴》把西安特色也都很着力介绍一下呢。
虽有众多不足,做为国片少有歌舞剧式,及他们反应农民进城快乐形式,都是要看看滴
白天忙得七荤八素脚后跟朝天,好不容易下班了还有一大堆活儿没干完。
看着桌子上堆起来的一大叠白花花的文件,心说:“我擦!
咋就没完了?!
”在头痛欲裂之前,我把那一沓子文件往旁边一推,开始在文件夹里翻腾。
音乐不想听,电视剧不想看,下了几部电影还是鬼子们的,说一白天英语够闹心了,晚上实在不想接受再教育了。
冷不丁看见个电影叫《高兴》,都来不及上豆瓣搜索一下,就点开播放了。
管他高兴不高兴,我先看看再说吧。
开场没多久,一句“贼贼贼”就把我乐疯了。
那满屏满耳朵的陕西话听着真来劲,虽然好些人评论说除了苗圃,别人的都不咋地道。
刘高兴没心没肺地咧嘴一乐,瞬间让我想起当年和我纠结许久西安小伙儿。
说不清是什么感觉,就是特想像刘高兴拍五富胖脸蛋那样,给那现在深圳混迹的小伙瓷瓷实实地来一下。
没有恶意。
鼓楼、太白路、回民街、大雁塔、路边的梧桐树、路边的胖老太太、黑撒乐队抻着脖子唱的那些歌儿,还有我的小谁,我都多少日子没这样真切地想念过你们啦?
我当大瓜雷的时候,阿能说“你包再瓜咧”,刘高兴也喜欢说个“你包咋咋咋……”,听得我直乐,真想抓起电话给大能来个夺命连环call。
想了想还是没call,怕她说我没头没脑又瓜起来了。
说实话,这片子情节一般,拍摄手法一般,跟原著相比又不够震撼,可我看完愣是激动得半宿没睡,脑子里净想着当年在西安和朋友们胡闹的陈年往事旧日时光those good old days。
也不知道这帮人离开西安之后,是否还常常把这有棱有角的方言挂在嘴边。
反正我现在经常喜欢骂“瓜皮!
”陕西话咋也不会像英语那样受全世界人民欢迎,也不能像粤语那样受全世界华人欢迎,可是有钱难买我“高兴”,学英语学粤语都不如学陕西话那么有趣。
为了当一个称职的大瓜雷,我决心学好陕西话!
ps.看苗圃的表演总让我想起牛小野他媳妇儿。
牛嫂,俺想你。
贾平凹:《高兴》
超现实主义的小人物的喜乐
决定收藏之!欢乐女神那段乱炖好有神啊 细细一品有点味道 哈哈!小郭开始走搞笑路线 苗圃简直太逗了
很勉强
垃圾电影
有点过了,苗圃演的真是不错~
阿甘依旧低俗,当然,此低旧并无褒意,实为能力有限且有些鸡贼之意.
不会讲故事
亮点是演员的表演,大大弥补导演讲故事的烂水平.
满满的西安情节~
阿甘最好的一部了吧,虽然没有原著精彩。
2009-07-17,居然是歌舞片,6。
be happy~
先是囧了,然后怀念了西安小吃和陕西话。不喜欢田原,不过不管有没有演技,这角色还挺适合她的
几段rap配得很精彩,草地里信天游最棒。很令人惊喜的尝试。
分两次还是只看了一半,也不想看了,看不下去,很少有郭涛和黄渤两人的电影让我看不下去
咱西安的 好!
有陕味儿
高兴就好
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