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皮书》(Zwartboek/ Black Book )注定是 Paul Verhoeven迄今为止最出色的一部影片。
多部好莱坞卖座影片给Paul Verhoeven带来的经验使这部灾难深重的二战电影避免了沉闷,压抑和无法摆脱的思想包袱。
任何观众都可以从两种方式来消化这本“黑皮书”:首先,你看到一个备受摧残的女人,她命运悲惨,但是对人生充满热情,乐天聪明。
你可以在同情她遭遇的同时享受到她的女人味。
浓厚的熟女风范,这要多亏了Paul Verhoeven的趣味,这一次,他把女人拍得如此自然生动。
对观众来说,其次,才是对战争的看法,回望那个时代。
这两个方面,《黑皮书》交代得都很精彩。
思想,生活,艺术,真实,如果Paul Verhoeven一直就想追求这个的话,实际上他做得相当不错(不过我怀疑Paul Verhoeven最重要是对这个故事里的女人着迷,这点可以从他神采奕奕的花絮访谈中窥见...当然,也可以说是他对历史有一种轻松的态度...这么说好像比较牵强)。
去年威尼斯太中庸了。
《黑皮书》最大看点是女演员Carice van Houten的表演,她和编剧成全了这部电影。
女主人公的性格有一种夺人心魄的魅力,表演很成功。
几乎是从Ellis偷偷跟兔子争萝卜开始,相信很多人都被吸引了,这个女人天性很美,比相貌还可爱。
剧情设置得非常巧妙,细节环环相扣,有《窃听风暴》中的那种严谨和惊喜。
剧情的峰回路转完全切合了Ellis的性格,既有沉重的苦难,也有鲜亮的爱情,而且二者结合得一点都不生涩。
女主人公迷人之处还在于她的心态。
遭遇过家人被害,自己被非人虐待,被陷害.....如此戏弄的人生,却没有偏激,也没有丧失本性,活得理性但不冷漠。
这样一种性格魅力被表演完整展现,还给历史另一姿态:战争中每一个人都站定一种立场,没有完全一致的统一和对立。
《黑皮书》整个剧情是建立在统治与反抗往往相对存在的前提下,展示小人物在大环境中的作用,还有他们丰富的个体。
只不过,在其他角色的配戏上,再没有女主角那么精彩夺目。
这可能是《黑皮书》最大的弱势。
这些次要角色的情节安排依然很好,尽管有些单薄。
除此以外,适度的幽默感,小小的浪漫,悦耳的独唱,情色的安排都很得当。
相较以往的重口味,Paul Verhoeven表现出了很好的自制力和控制力。
影片中一条悬疑色彩的主线更是带动了观众好奇心,结尾落实得不俗。
和那些深沉反思的战争影片比起来,这部《黑皮书》极具创造力。
它有一种极简主义风格,无论从剧情设置还是拍摄手法上,都做到节俭和自然。
没有任何故弄玄虚的隐喻,也没有撼人的镜画,全靠电影最淳朴的东西打动人:表演,情节。
对战争的回忆可以有很多方式:冷静地分析,赤裸裸讽刺,真实记录,煽动人心,尖锐批判......这类手法在很多电影中都体现过。
《黑皮书》还是能够找到新鲜的表达动用女性魅力,甚至性诱惑,而且是恰当得体的。
一个女人在战争双方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每个人都可能想到的,女间谍,女特务。
《黑皮书》贡献了一个最完美的女特务。
电影的重点集中到女人身上,她的七情六欲,悲愁犹豫,还有苦苦挣扎,还有苦中作乐。
因为每个角度都很完整自然,所以显得完美。
彻底记住了一个角色,就彻底记住了那个角色代表的历史。
《黑皮书》在讲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一点都不激情,却让人难忘。
没有故作姿态,Paul Verhoeven把商业片中磨练到熟烂的那一套表达移过来讲述二战背景,效果非常好。
简单的就是艺术。
影片中的一幕,荷兰解放,Ellis听说情人被枪决,抽搐着哭泣,说了一句再简单不过的台词 “When dose it end?
”(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精彩地令人吃惊!!!
一部优秀的谍战片,间谍片。
内容囊括了《无间道》《色戒》。
影片于2006年9月14日在荷兰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位犹太女歌手在大屠杀中幸存后,加入抵抗组织并成为女间谍,利用性感和美貌色诱德军上校并获得了机密情报来营救被俘的抵抗组织战士的故事1.第一次是家人被射杀,爱丽丝躲在河水里眼里有明确的怒火,带着复仇之心继续活下去。
2.第二次是遇到德国军官,每次他都很绅士,也很同情犹太人。
最终在战后被德国纳粹狂热军官下令枪毙。
爱丽丝再一次失去爱人,她痛苦地喊什么时候是个头。
3.当那个大家都觉得好的地下党医生,最后被律师的证据揭发,进一步他将用胰岛素害死爱丽丝,接受战后勋章,退一步他只能捐款而逃,潜藏在灵车里。
爱丽丝明白了很多人的死都是因为这个医生道貌岸然的背叛,怒火中烧,用项链的一角做螺丝刀,把这个叛徒狠狠地封死在棺材里。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爱丽丝曾是犹太家族的掌上明珠,也曾是录音机里的靓丽女歌手肆意潇洒。
她做过荷兰地下军的情报员,也曾上过德国上尉的床榻,战后混乱,更被一群当地流氓浇上满身的污秽……可是最后,她活下来了,还有了丈夫和2个女儿,还成立了犹太人集中营。
做一名老师,过上幸福的日子。
我想说的是想,曾经历过非议的董洁,看到小红书里的她分享生活的种种美好,温柔而强大。
女人这条路很长很长,时间会去伪存真,时间会让我们慢慢走向成熟,走进美好的真实的生活里。
2小时25分的观影,很值得。
生活,也需要多一些耐心。
我是随着我的直觉下载并观看这部片子的由于看时并不知道是保罗·范霍文的片子,没有戴上“眼镜”[保罗·范霍文是电影大师,情欲片能手],这样我在无意识的退去电影外在光环后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不再谈纳粹分子近距离对一船人疯狂扫射的血腥场面,不再谈女主角为了乔装成金发美女对着镜子为阴毛染色的镜头,全文的高潮出现在当Ellis听说那位已经悔改和她相爱的德国军官被杀死时,激动地抽搐不已,最后痛苦的说出:“什么时候是个头?
”是啊,看看战争给她带来了什么?
一家人被出卖残杀;她投身荷兰革命出卖肉体;被人诬陷至使德军方面与荷兰抵抗组织都把她视为敌人;好容易熬到解放却被昔日战友追杀;而她在战后作为卖国贼被裸体鞭打,身浇大粪受尽凌辱。
这些她依旧承受下来了,因为这些对于全家人被当面杀死的她来说不算什么。
可是一切并没有结束。
她唯一的亲人[德国军官男友]战前没有因叛国[德国]罪被枪杀,却在战后因占领荷兰的加拿大军官和德国人签署的一项愚蠢可笑的条约,被德国人杀害。
一下子失去了最后一线在这个战火纷飞年代中活下去的意义!
上帝若是公平的怎么会有劣等的民族!
上帝若是公平的怎么会有这样可悲的年代!
什么时候是个头?
对于ellis还有活下去的必要吗?
有的,当然有。
找去幕后黑手,手刃仇人。
都到最后了我们慈爱的上帝还开了一个玩笑。
人民心中解放国家的大英雄,荷兰抵抗组织里的精英原来就是那只黑手。
那只黑手为了钱财出卖国家,出卖战友,出卖不相干的痛苦无助的犹太籍难民,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兄弟。
可怜的ELLIS并未察觉,依然放心的让他救治自己。
直到从昏睡中醒来那只黑手给她注射过量的胰岛素并去掉伪装后她才明白过来。
如果不是“黑手”以为万无一失,去接受无知民众对他的膜拜;如果不是ELLIS有丰富的知识果断的做出判断;如果不是那块巧克力的话,她一定死掉。
最后一切都宁静了,罪名洗脱,该死的终于死掉,一个过于悲惨的完美结局。
影片最后ellis回忆结束,警报声响起,ellis和一个男人两个孩子回到了一个全副武装简陋的居民点,战火声又在不远处响起。
明明是昨晚看的电影,今天一整天女主穿着红色挂脖连衣裙被杀害了自己亲人与爱人的仇敌从背后抱住的场景一直反复萦绕在脑海中。
我总觉得自己没有出生在黄金时代,总觉得自己生在一个不自由的地域。
但其实好像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呢本《黑皮书》,都有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黑暗肮脏。
镜头下勇敢,美丽的女主跟周围的一切鲜明的对比。
电影中的人物角色每20分钟就在发生本质的变化,即使到了电影结尾,整片电影中看似非常正派的角色都让你看到了人性最黑暗的那一面。
但是即使是被误会至极或哪怕到了最后两人平静的望着湖面,女主都没有告诉老头他儿子其实出卖了他。
毛姆的呢段“那时候我尚未明白人性是多么的悖谬,我还不知道真挚诚恳底下也许埋藏着矫揉造作,高风亮节背后可能隐匿着卑鄙无耻,也不知道无赖恶棍心里或许存留着良善之意” 跟这部电影所想要表达的异曲同工。
女主的亲人去世后她是镇定自若的,呢句“我很难过,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哭不出来”,也许是因为对于呢个情景下的犹太人生离死别是命中注定。
她在小船上对蒙茨说真希望永远这么幸福,纳粹终于被赶走了,我想电影也许要happy ending。
没想到电影才迎来了真正的高潮,蒙茨死了, 她哭的浑身颤抖, 习惯了失去爱人的Ellis也许在哭失去了心爱的男人,但我想真正让这个顽强的女人崩溃的是望不到底的黑暗。
纳粹分子无恶不作,惨无人道,但胜利后迎来的真的是曙光吗。
并不是想把这部电影推到无暇的境界,只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保罗·范霍文拍的不只是荷兰的黑皮书,这股black属于法国、非洲、中东、中国乃至全世界。
性、暴力、爱情是当代电影不可或缺的叙事要素。
即使是在以强调文艺性和思想性著称的欧洲电影中,这些要素的显现也丝毫不亚于好莱坞的滥套表演。
但欧洲电影毕竟还能透析表象,深入内里,颠覆其既定意义,翻出别样的新意。
保罗•范霍文回到荷兰后执导的第一部影片《黑皮书》就是这样一部携带着好莱坞电影元素,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颠覆的作品。
至于颠覆的实际结果,也许并不那么尽随人意吧。
这是一个关于二战的故事,关键词是战争、爱情、人性以及灰色。
二战的话题实在太过沉重,无论是从宏观视角俯瞰历史(如《攻克柏林》、《虎虎虎》、《最长的一日》),还是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反观现实(如《美丽人生》、《兵临城下》、《钢琴家》),所得出的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结果都不可能冲淡整体上宏大的悲剧气氛,人们始终都无法忽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战争所带来的深重伤害——尤其是对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的摧残——它迫使我们不断进行反思,思考战争的起源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种种令人战栗的暴行,究竟怎样发生。
这使得二战题材的电影在叙事的同时必须负载起道德审问与价值追问的重任。
在《黑皮书》中,这种探问走得更远。
电影讲述了一个犹太籍女子瑞切尔在纳粹迫害下从逃亡到反抗的历程。
因为父母兄弟被纳粹残忍地杀害,本来不过是想在乱世中找个避难所的弱女子毅然加入了荷兰地下抵抗组织,并在组织的授意下打入德军内部,成为德军上尉蒙茨的情妇。
但组织内部一再出现叛徒,使得几乎所有的行动都一一失败,瑞切尔不仅暴露了身份,还被阴险的纳粹构陷,成为尽人皆知的“叛徒”。
但在纳粹内部的朋友的帮助下,她与蒙茨逃出了监狱,躲避到了战争结束。
但瑞切尔念念不忘为亲人报仇,为自己洗去冤屈,于是在胜利后和蒙茨一同返回荷兰追查元凶,团团迷雾中进行着惊心动魄的调查。
但不久,蒙茨就不幸被捕死在了德国人的枪口下,瑞切尔也被挂上卖国贼的名字遭到百般凌辱。
正在这个时刻,前抵抗组织的头目汉斯出现了,他救下了无助的瑞切尔,但万万令人无法想像的是,就是这个被赞誉为民族英雄的人正是那个叛徒。
他为了钱财害死了包括瑞切尔的父母在内的犹太人,也设计毒杀了几乎所有的抵抗组织成员,愤怒的瑞切尔凭借超人的勇气和胆识最终铲除了这个恶魔。
影片的最后,瑞切尔和那位失去儿子的老人并坐在河岸上,身后的灵车上叛徒的挣扎渐趋消失,镜头慢慢拉远,四周一片宁静,灰白的天空像是要包裹住一切。
这时,所有的语言都成为多余,我们像是听到了主人公的心河缓缓流淌,如泣如诉,夹杂着忧伤、无奈,不知要流向哪里。
这是一部融惊险、刺激、悬疑于一体的故事,其中的很多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并不鲜见,一位好莱坞导演对此尽可肆意发挥想像,造出与本片前半部完全相同的效果来,但他们最恶俗也是最不可避免的就是还要塑造出个无所不能的民族英雄出来,并一定要在结局时让英雄和他或她的情人在漫天火光之中幸福而拥。
相比之下,保罗•范霍文的后半部才是《黑皮书》最精彩、最打动人的部分。
从瑞切尔与蒙茨的相恋开始,影片就把触角伸到了一片灰色区域:敌我双方和解甚至交融的可能性。
但导演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有些太过粗糙,没有酝酿出一段充分的剧情让观众来确认二人的恋情,仿佛只是出于简单的欲望才使得蒙茨不杀瑞切尔,甚至还和她一起出逃,患难与共。
难道仅仅因为性或者爱情(如果导演这样希望的话),一个曾经双手沾满鲜血的纳粹分子就可以迅速蜕变为一位人道主义者么?
更让人吃惊的是,蒙茨第一次与瑞切尔发生关系时就发现她是个犹太人,但他居然能毫不介意,糊里糊涂地与她相处下去,直到发现她是地下组织成员才又把这件事提出来,但他已举起的手枪马上又被瑞切尔的娇嗔轻轻打到了一旁。
这不禁让人回忆起《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恶魔纳粹军官对一个犹太女孩的迷恋,他明明知道她是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但却不能抑制自己想与她在一起的欲望,但最后还是让残忍的纳粹主义占了上风,把那个女孩送去了集中营。
相比之下,《黑皮书》的这种灰色区域内的恋情遇到了小得多的个人阻力,蒙茨身上的纳粹色彩也被淡化了很多,显然太过理想化了。
我不惮妄自猜测,是不是导演去国二十年,已然在潜意识中接受了美国电影的爱情至上主义的信条呢?
瑞切尔和蒙茨之间可疑的恋情是本片中最大的败笔,但假如他们不相恋,情节就难以为继,恐怕这也是导演面对的两难问题吧。
影片涉及的第二个灰色区域就是,敌我阵营是否真的黑白分明?
战后欢庆胜利的人们一面载歌载舞,一面还忘不了惩戒那些叛国者。
但惩戒并不是依照法律条文进行的正义程序,竟然只能沦落到纯粹的人格侮辱:剪去他们的头发,剥光他们的衣服,往他们身上泼洒大粪!
这种惩戒堪比纳粹的极端暴行,是对人格、人性的最大玷污!
导演在这里也充满厌恶地塑造出一帮醉鬼、兵痞、妓女,让他们来实行对瑞切尔的侮辱。
但这种侮辱难道仅仅只是那些粗俗无知的人群所能做出来的么?
那些普通的市民,在战争中饱受创伤的人们呢?
他们不也在心里痛恨诅咒叛徒么?
如果有机会,普通人是不是也会变得残忍起来?
导演故意把这种可能性避让过去了,只重在表现瑞切尔所承受的一切,并让施暴者生就一副令人作呕的嘴脸,从形象而非道德的角度叙述了这一问题,从直观上避免了观众的疑问。
在这里,导演故意消解了人性的阴暗,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单纯的叙事,缺少深刻的发掘与责问。
叙事的节奏和角度不允许他在这个问题上多做停留,深度探寻的可能性也就被消解于无形了。
影片最精华的部分,也是灰色度数最浓的部分,就是叛徒的真面目被揭露的时刻。
叛徒不单单是那个道貌岸然的律师,竟然还有汉斯——抵抗组织的领导者,他的贪婪使他背叛了祖国和人民,亲手把战友们引入死地。
就是这个最大的反派,在获得沾满犹太人鲜血与怨恨的金银后,居然还获得了人民的欢呼和拥戴,这一绝妙的讽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影片在道德审问上的不足。
汉斯的前后大翻转实际表达了导演一直试图在说明的问题:道德的不确定性。
谁是绝对的正义,谁是极端的邪恶?
在意识形态的大帽子底下,个人那微弱的声音是不是可以形成对这一问题的反诘?
纳粹分子或者由爱情或者由良心,是否可以走上人道主义的道路?
普通人因为憎恶邪恶是否就可以突破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从而造成事实上的犯罪?
更有那些所谓的正义卫士,难道就没有一点个人私欲,没有走上歧途的可能?
保罗•范霍文在短短的一部电影中想表达的太多太多了,以至于不得不忽略很多细节上的追问。
这种一刻都不能滞留的叙述节奏带给观众震撼和快感的同时,也缺少了可供细细推敲的持久性。
随着电影市场的持续国际化,带有较为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各国电影很容易就被打上了文艺片的烙印,而适合大众口味的所谓国际化电影必须具备那些能迅速吸引眼球的东西,它要以一种低姿态去迎合大众的口味,太过深刻或者太过自我的电影往往都得不到认可。
保罗•范霍文虽然以二十年来磨一剑,但他似乎也不能不顾及到广阔的国际市场。
所以,《黑皮书》中裹挟的好莱坞叙事要素已然从噱头向本体开始转化,这的确是一种在无形体制下的被规训的过程,在这背后显现出的形象,恐怕不仅仅是财大气粗、颐指气使的好莱坞电影资本家,更有被好莱坞电影所驯化出的一代观众。
这部片子成全了卡里斯·范·侯登 Carice van Houten,俏皮的美女,她的表演真好。
从她让那个荷兰帅哥水手亲她的面颊,她却突然把嘴凑上去了,呵呵,这一幕无比自然美丽,诱人。
访谈的时候问卡里斯,为什么会选她作女主角,她说,她猜保罗·范霍文Paul Verhoeven 是需要一个有神秘感的女人,隐秘型的,不光只是袒胸露乳,大胸部,而且她的胸部不大……她说在准备演这部片子的时候,她要做的,是赋予这个角色女性的力量,不要矫揉造作,不光是个英雄或者什么的,而是一个女性,而且是让观众喜欢的女性,如果观众不喜欢,那可倒霉了,因为片子长两个半小时……卡里斯说她认为最难受的几个镜头,是进棺材(她有些迷信,很在乎这个)。
还有一个是切鱼头,还有在水里被蚂蟥咬了,再有就是最后那场“大粪”浇下来的戏。
她说她没想到这么难适应,到了片场的时候她还很乐观,然后她发现在小拖车里放着几朵花,还有一张保罗·范霍文太太给她的卡,上面写着:“祝你今天好运”。
当时卡里斯就想,完蛋了,要是她这么说,就是真要出事了。
而且是很糟糕的事。
淋“大粪”的时候她还对保罗·范霍文说这个你也要自己来试试,一会儿我拍完了你就来……结果最后拍完她给忘了……回到家哆嗦了一晚上,缓不过来,太难受了。
卡里斯还透露她是戏剧学校毕业的,所以她不太怵唱歌。
12到18岁的时候学过6年的德语,希伯来语是现学的。
她说荷兰1600万人,这部片子的观众有100万这在荷兰已经是很成功了。
当被问到,她想不想去好莱坞,她说,还没有星探给她打电话,然后她开玩笑的说,至少伍迪艾伦没有给她打电话,伍迪艾伦有斯嘉丽了,呵呵。
采访保罗·范霍文的时候,他说他这次回到荷兰就是叶落归根,想要拍非商业化的电影,要做一件很困难事。
片子的剧本他和编剧一起研究了很多年。
在荷兰的历史上,那个年代的很多事都被刻意回避了,没有人谈也没有这样的意识,很多人都有一个盲区,他们的经验都来自一些正统的电影情节,是非黑白似乎阵营分得很清楚,但是实际并非如此。
保罗·范霍文说这部电影的核心并不是带来了什么问题,只是让大家接受一些事实。
比起以前,他更看重电影幕后的故事,他也希望这样的一个片子,能够让观众多思考。
闷片看习惯了,老是去想人家花了百多分钟到底要说些什么。
看完《黑皮书》,一想,有点郁闷,说的是战争说的是立场说的是女人的成长和男人的背叛吗?
很多镜头都有这些意思,不过又似乎浮光掠影轻描淡写。
后来醒悟过来,这真是好看的一部电影,而已而已,难得难得。
苦大仇深惯了,差点忽略这种电影的好处:情节行云流水峰回路转,动作悬念暴力情色一样都不少,隔那么个十几分钟就可以看到导演给你制造出的一个个小趣味,不压抑不煽情,充分享受完那刺激的2个小时就好,可也不像那些好莱坞傻片让人反刍出腻味和恶心来。
本来以为《星舰战队》之后,我们的《本能》大导保罗·范霍文就此完蛋了(票房亏得够多的,评论批得够惨的),没料到这厮回到老家荷兰,靠了这样一个好故事,东山再起了。
一个好故事的可贵就是如此。
尽管《黑皮书》在大影展上最后是一无所获,但这并不妨碍它名列2006年最好看电影之列,况且女主角如此销魂——电影结束很久,我还在回想她撩起裙子以及和兔子抢吃胡萝卜的俏皮样子。
情节上的相象很难不让人把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对比,但我觉得李安和范霍文讲得根本不是一个故事。
《黑皮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战后爱丽丝穿行在胜利者的游行队伍中,目睹疯狂的人们肆意凌辱亲敌的女人,这可能是《黑》所涉及的最深的主题:正邪不是那样容易区分的。
同样门茨未经审判就被莫名其妙地处死,真正出卖抵抗组织的汉斯却被当成战争英雄——都是这个主题的拓展。
但《黑皮书》也止行于此,它有着一个非常明确的道德判断——看完这个电影,你可以很清楚的分清善恶。
正义不是不存在,而仅仅是被遮蔽了,何况最后也得到了伸张:在铺设了种种悬疑之后故事终于峰回路转,以集大恶于一身的汉斯被私了作为整个事件的句号——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黑皮书》只能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
我看到有人评价说爱丽丝这个角色比王佳芝更果敢、更爱憎分明——这不仅仅是性格设定问题,而是爱丽丝和她所在整部电影一样,被一种非常强壮的既定道德支撑着,她可能被迫陷入困境,但决不会对自己的行动产生怀疑,感到恐惧——即使是在她爱上德国军官的时候。
这样的电影里没有真正的彷徨。
如果说《黑皮书》是一部善恶较量的片子,《色戒》则完全不旨在于此。
首先片子对战争的视角就是不同的。
《黑皮书》很执着地刻画了悲惨的场面,爱丽丝一家被屠杀,抵抗组织成员被虐待逼供,都很容易激发苦大仇深的怨恨心理,《色戒》的战争却是一片荒凉。
包括在虹口区的club,日本军人寻欢作乐的同时失声痛哭,这场战争不仅仅摧毁了无辜的人。
它摧毁了所有的人。
如果《黑皮书》还算特工片的话,《色戒》只是拿战争铺了一个底色。
它实际要讲的故事是王佳芝这个女人拿自己的人生演了一场戏。
她人生最灿烂最辉煌的时刻是在扮演另一个不存在的女人。
她对这个虚无的角色太执着,扑入了自己所有的欲念、甚至爱意、乃至生命,最后却要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血肉之躯面对死亡的深渊。
这里只有生存的悲剧,而不关乎道德的审判。
同样是在战争时期,王佳芝和易先生的关系不像爱丽丝和门茨的爱情那样理想化,可以在命悬一线的时候舍命相救。
王佳芝和易先生更像是凡人,有着凡人的软肋,因为软弱、恐惧而彼此相偎,他们是被逼上了台,锁在了自己的角色里,非得把戏唱完不可,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戏唱完的那一刻恍若隔世,失声痛哭。
李安和范霍文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同的定位和追求,《黑皮书》就像他的男主角门茨一样,虽然身为德国军官,但却完全符合观众的道德期待——爱国、爱自己死去的妻子儿女、出于人道主义尽可能地为抵抗组织行方便。
观众接受他就像爱丽丝爱上他一样,连挣扎一下的必要都没有。
《色戒》却好像易先生,导演一开始就不打算回避他的冷酷残忍,甘愿冒犯观众的既定道德,然而如果有一刻你可以搁置居高临下的裁决的目光,你可以感到这部电影里温存的细流和空洞的悲哀。
控訴納粹暴行也作自我反省德國納粹暴行罄竹難書,而控訴此宗人類浩劫的文藝作品也是汗牛充棟,過了幾十年後到今天,仍然有新電影出現來訴說該段慘絕人寰的歷史。
但是今天要拍一部這個熱門題材的作品來感動他們,老實說,也並不容易,因為很多珠玉在前,而觀眾又看得多。
現在這部記述納粹屠殺猶太人的電影,由已到美國發展的荷蘭導演Paul Verhoeven回到祖國拍攝,一下子令到這部荷蘭電影《黑色名冊》成為國際間受關注的作品。
今天能拍攝德國納粹暴行、而又能提名各個歐洲電影節的電影,果然有看頭,荷蘭演員臉孔、場景都新鮮,劇情(真人真事改編)有趣味性:一位女歌手死裡逃生,後來潛入敵人大本營,拯救抗德的義勇軍同胞,再次死裡逃生。
然而在戰後,她一樣沒有好日子過,只因「所有倖存的人,都是罪人」。
這部荷蘭電影在結尾部份寫戰後荷蘭人的態度值得大家省思。
本片女主角在戰時於德軍部門忍辱負重工作,目的是尋兇報仇,並拯救被捕的地下軍,分秒都活在死亡陰影下。
但是像她這樣工作性質曖昧的人,在戰後卻受到不知情的同胞大眾誤解,以為她在戰時「朋比為奸、助紂為虐」,所以特別跑來清算她。
導演Paul Verhoeven醞釀了多年,終於把這個受爭議的人物搬上銀幕,試圖還她一個清白。
飾演女主角的演員Carice van Houten風采迷人,被拿來與電影史上傳奇女星Greta Garbo相提並論。
今天銀幕上所見皆是好萊塢式女性臉孔,難得看到一個成熟的荷蘭女星,便會有驚艷感覺,急急把她與傳奇Greta Garbo扯上。
Paul Verhoeven在美國好萊塢莊拍的電影我沒有好感,但他今回拍的這部荷蘭電影叫我對他另眼相看,畢竟拍電影講國仇家恨、肺腑之言,總會誠懇、真摯、熱情,令人感動。
能作世界發行的荷蘭電影不會多,因此從來未看過荷蘭電影的影迷,不妨從這部電影開始吧!
(完)
周末窝在沙发里看完了《Zwartboek》(《黑皮书》)。
盗版碟的字幕翻译得一塌糊涂,德语又完全不懂,因此只能用意会和猜字谜的方式把情节了解了个大概。
上网却发现这部电影将在12月上映,马上就开始后悔应该上电影院。
但是,整部片子里满是范霍文“黑暗气质+残酷杀戮+香艳的性”,国内上映时想来看不到全貌。
和所有反映二战时期犹太人命运的文学或者电影作品一样,这部电影的情节是沉重和黑暗的。
被和纳粹勾结的抵抗组织叛徒蒙骗,犹太人携带所有细软逃脱,却遭劫杀,所有生的希望都破灭在黑暗的河流上。
电影其实并没有出现太多血腥或者虐待的场面,但当纳粹军官仔细地从被射杀的犹太人身上搜出被隐藏的大量黄金、钞票时,对观看者来说实在是一种煎熬:在无法逆转的命运面前,财富又有何用处?
但这些财富确实曾是那些失去生命的人对未来的所有指望。
经常在想,因为什么原因,犹太这个民族会遭受如此劫难;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在千百年里受到这样大范围的歧视与不公?
看过一些书,但确实没有弄清楚。
是《圣经》里犹大的罪过?
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精明与吝啬?
似乎所有单一的说法都无法对人类历史上犹太人的命运做出合理解释。
联想到近些年,在那个人类文明与宗教的圣地发生的种种争端,对于错、正义与凌迫,是几千年苦难的延续,如果具体到某个个体身上,让人有一种由心底而生的悲悯。
爱情是需要阻力才能迸发出光亮的,大多数人波澜不惊的人生决定了他们只能拥有一份平凡的感情。
因此,常常就被某些不可能的爱情感动得一塌糊涂,虽然明知这是以苦难为背景的,是苦涩衬托下的甜蜜。
就比如这部电影,爱丽丝和曼特茨的感情我觉得是一个温馨的亮点,他们应该是彼此相爱的,虽然作为势不两立的犹太人和党卫军。
当爱丽丝得知曼特茨被枪杀时撕心裂肺的哭声;当曼特茨知道爱丽丝的犹太人身份后仍然为帮助她报仇而揭发同僚;还有短暂逃脱后他们对“永远像现在这样”的期许,都说明了可能他们自己都不愿承认的一切。
爱情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谁又规定只有正义者、善良者才配拥有爱情?
《色戒》里,王佳芝爱上了易先生,易先生眼里的泪水也泄露了他残忍面目下的秘密。
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批判这是对汉奸的美化、对革命者的亵渎。
人心的多变和人性的复杂,可能远超过想像,人人心底都有对美好的向往,没有人会拒绝爱情,虽然最后他们未必会选择爱情。
火车上最初相遇后的分别,爱丽丝和曼特茨都一再地回头,这时,爱情已经萌芽了吧?
只是,最终,那个残酷的时代没有给他们选择爱情的机会。
竟然是06年的片子,竟然看的是pps阉割版,竟然是传说中的色戒欧洲版,但是比色戒好多了,下载完整版中
故事不错,制作略显粗糙,而且在影院看到的电影明显被阉割了,极大的影响了观影效果,感觉不爽。
我竟然看这个电影想吐。。。。 觉得结局不是顺其自然呐== 那个叛国者医生牵强啊== 中间没有线索指向是他啊~~
一星给胸。除此之外,毫无可取之处。
真是不如无量杂菌~~不然就四星了~~
影院看的,国产删节版。抱歉只能给这分数,因为关键段落删的都没法儿串起来。审查委员会那帮老孙子!
2009-18,汽车电影院,女主角很赞,特别是刚看完玩命快递3之后。被剪了太多了吧,没劲
很一般 中庸 又是2战 又是犹太人 这个世界是犹太人的么?
补标,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忠诚与背叛的多重交织,烽火战乱见真情,沽名钓誉者又何其多。女主角原来就是GOT里的红袍女巫,真美
刚刚躲过死神的追捕,却又遭遇命运的埋伏。以为逃出悲伤的禁锢,却又踏上危险的旅途。用歌声将魔鬼的心俘虏,同时也被魔鬼的良知征服。用生命将勇士之门打开,同时也被勇士的贪婪出卖。和平已经到来,战争早已结束,以身犯险的英雄依旧饱受屈辱。翻开那本厚厚的黑皮书,是流不尽的眼泪和说不出的痛苦。这是对战争的控诉书,也是对女性的赞美诗。在以往范霍文的影像意识中,女性通常以危险、强势、永不屈服的形象出现,而在本作中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层次:顺从,妥协,无奈。我们当然可以将一切罪过都归结于战争,但其实颠沛流离的命运背后,是信仰的原罪,妓女、间谍、叛徒、凶手,无论荧幕内外,似乎所有人都可以用一个轻飘飘的词语将她牢牢钉死在死刑台上,而她却无从辩驳,唯有默默承受。战争语境下的大女主电影,扣人心弦,布局巧妙,不可多得的佳作。
女主自己跳河逃生那段挺牵强的,其他都四平八稳,没有瑕疵,也没有亮点,故事比较俗套,但好在结尾真心让人震撼,悬念的营造和揭晓都做的很好。没想到汉斯居然是间谍,隐藏的太好。印象最深就是女主说"我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害怕解放!"原来战争可以蒙蔽那么多双眼睛,群体性的盲目也可以颠倒黑白!
我去,分这么虚,最讨厌这种通篇不间断交响乐bgm和英雄本色式劣质机枪配音的片子了,貌似爱奇艺版几个激情镜头还给删了,抱歉……
瞎编乱造洗脑片
蛮蠢的
女人的《色,戒》;男人的《黑皮书》
怎么说,美女间谍的故事,故事有反转(不然就没多大看透了)女主在里面还是有比较惊艳的画面。
即便是讲述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充满阴谋与复仇的故事,范霍文的片子里也少不了情色与杀戮,然而他将这些元素作为陪衬,打造出一部环环相扣伏线千里的大戏;某种意义上本片有点像荷兰版色戒,但个中曲折更加虐心,几乎可称做女主角一个人的史诗;结局隐晦地点到巴以冲突让这个光明的结局又蒙上一层灰尘
再也不是本能时候的她
这谍战剧和中国的对比简直小儿科。女主这个间谍除了自己找了个真爱,阴差阳错救了几个犹太人,赔进去整个地下组织还什么任务都没完成。活下去全靠运气,一会儿街上开枪都没人来一会儿纳粹吹个哨子就全被包围了,注射了胰岛素然后把巧克力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女主和组织接头真是随意,染发剂的效果也挺持久的。反复地让女主裸露以及羞辱直白的让人不适。就这片反思个啥呀?
精彩!扣人心弦!有人把这部当成欧洲版色戒,我想说这太抬举色戒了,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