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音乐会

Le Concert,非常爱乐乐团(港),交响人生(台),音乐厅,The Concert

主演:梅拉尼·罗兰,阿列克塞·古斯科夫,Dimitry Nazarov,Valeri Barinov,弗朗索瓦·贝莱昂,缪缪,利昂尔·阿贝兰斯基,朗齐·贝迪亚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比利时语言:法语,俄语年份:2009

《音乐会》剧照

音乐会 剧照 NO.1音乐会 剧照 NO.2音乐会 剧照 NO.3音乐会 剧照 NO.4音乐会 剧照 NO.5音乐会 剧照 NO.6音乐会 剧照 NO.13音乐会 剧照 NO.14音乐会 剧照 NO.15音乐会 剧照 NO.16音乐会 剧照 NO.17音乐会 剧照 NO.18音乐会 剧照 NO.19音乐会 剧照 NO.20

《音乐会》剧情介绍

音乐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德烈(阿列克塞·古斯科夫 Aleksei Guskov 饰)被盛赞为音乐天才,曾经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著名的乐队指挥。但因拒绝驱逐乐团里的犹太乐手,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沙查(迪米特里·纳扎罗夫 Dmitri Nazarov 饰)而被解雇,染上了酗酒的毛病。“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安德烈在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份传真,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邀请“波修瓦”去演出,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被乐团流放之后,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群混杂在莫斯科街头的最普通的人,从出租车司机、搬运工、跳蚤市场的地摊摊主到色情电影的配音演员,做的都是勉强维持生活的底层工作。他们决定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要向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展开复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青梅竹马绝对不会输的恋爱喜剧盗梦魅影禁忌关系寻龙迷棺发条精灵战记天镜的极北之星武当少年记忆缝线小学风云第四季汉江之恋追风战警大过年的盲钻神秘匹兹堡夏季别墅萨米之血虐面人之死灵面膜老虎的学徒广东十虎铁桥三少年班黑色灰姑娘奇蛋物语特别篇毒。诫奇星记之鲜衣怒马少年时我属于谁丛林少女之重启暗夜之魂陀飞轮太想爱你破毒行动寻找D女郎

《音乐会》长篇影评

 1 ) 老柴还是要靠俄国人

泪点低的人自然看什么都会被感动,前面剧团经理默念巴黎的时候就已经催下一滴眼泪。

巴黎有最好的评论和最好的观众,可是他不知道这个时代已经变了,像那家餐馆一样烟消云散,空留一个党部的架子。

所以看到一群白发的老人,迟暮的美人,身材肿胀的大叔大婶们拎着乐器在红场聚集,配上磅礴的音乐和告别,简直错觉到他们不是去巴黎开音乐会而是上战场,给俄罗斯人好好地挣个脸回来,老柴还是要靠俄国人,法国人靠边站吧。

暴发户是真爱音乐(其实人家经商头脑一流,法语爆好),小提琴手什么都能搞定,三周护照加八天签证,给点钱在机场就可以瞬间盖个戳让你通关,艺术家们像梁山好汉一样怒吼着要餐费,转身去扒分拉都拉不回,以上都是笑料,让观众放松下别转台。

Aleksei Guskov怯怯的小眼神才最勾人,讲的法国话也是支离破碎词不达意。

大叔见Anne的时候,慢慢地说什么je vous baisse chaleureusement,其实只是亲了下手背嘛。

闺女说我不是Lea的时候Aleksei Guskov伤心得要哭出来了快,还要用力克制,因为他答应不说出秘密。

他演指挥真的像指挥,没有像打鸡血一样,我相信他本身就是一个很有音乐素养的人,他是俄国人嘛。

Rien est claire, rien jamais, etait claire...Vous demandez parole,mais parole traitre, parole sale, seulement music encore belle...music pas vouloire partir de nous...最后20分钟巨煽情无比,落泪也不是我的错,连续20分钟长段落拍concert现场,闪回一次次托高情绪,这片子最好的一点是音乐不用付版权是伐...

 2 ) 让音乐归于音乐吧?世界将会更美好

影片开头很压抑很心酸很紧绷,高压下的音乐艺术家们穷酸困窘得潦倒不堪,为一荒诞的目标到处奔走。

经历过文革或关注过伤痕文学的人们应该对很多的场景似曾相识。

愿想着轻松观影的我好几次想弃剧,但总是有股好奇心想知道事态发展如何,就慢慢看下去了。

不枉一观影,有现实的提炼政治的影射艺术的华彩,具有法国喜剧片特有的吵吵闹闹乱成一锅粥的发疯抓狂范儿。

影片的后半部分的交响曲的大段演绎,让普通观众都能领略到音乐的美好和感染。

男主的形象穷困潦倒而清高儒雅,尤其是眼神清亮蓄神,完全是艺术家的化身。

女主太太太美丽了,不仅仅是漂亮可以形容,是气质才华内敛的顶级美丽。

配角们太有戏了,不亏为脱离乐队归于市井30年的前音乐演奏家,个个都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开救护车的原来拉大提琴的那个高大胖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大提琴一拉每个音符如聆仙乐,尤其是在那位视生意本行如游戏却爱艺术如生命的冤种寡头的五音不全的琴声映衬之下。

黑脸汉子两手抓两手都硬实,走穴炫技两不误。

政治已经深入DNA的经理终于在音乐面前放弃了一次政治狂热,成为了名副其实重视职守坚守岗位的经理人,想想都为他在那家乌须有的饭馆为55人的预约而独自掏腰包买单而肉疼🤣不得不提及视赚钱如性命的犹太父子,种种骚操作令人目瞪口呆,主业副业都要抓,出发之前就满世界张罗了一大批走私的货品,到了巴黎马上披上褂子拎起麻袋就是锱铢必较有什么卖什么的小商小贩,最最令人牙痒的就是踩着铃声入场赧然且施施然脱下褂子就是高大上的演出礼服,人家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变身专业的音乐家。

其他人当然都不闲着,走穴赚钱是不耽误的。

男主也是够心塞的。

 3 ) 音乐家的归家之旅

《音乐会》这个故事模式有点像奥德修斯的归家之旅,不同的是,奥德修斯是作为战胜者归家,安德烈与其乐团成员则是作为失去了音乐而漂泊的人,需要归家。

对于他们来说,那个家就是乐团、音乐,以及安德烈一直追求的——极致的和谐。

小提琴家安娜也是漂泊者,她自幼失去双亲,一直梦想着自己的演奏能得到父母的注视,这是寻根,也是另一意义上的回家。

和所有这类故事一样,归途必然历经艰辛,团队成员各怀心思,比如乐团经理人其实是为了参加法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小号手父子一直在兜售他们各类货物,有好些人都想借此到巴黎打工挣钱等等。

但这些都只是小儿科。

主角安德烈在整个旅程中其实一直摇摆不定,有多次想打退堂鼓。

在安德烈向安娜坦言了过去那场中断的音乐会之后,安娜随即下了决心要取消演出,因为她看出来,此时的安德烈,充满矛盾,怀着对蕾雅的内疚,他认为是自己把她逼疯的,甚至他把保护乐团里的犹太成员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的私心(实际上人性复杂,很难说完全是私心或无私心,至少他的行为确实是保护到了乐团的犹太成员,这一点即使没有功劳也谈不上有错,毕竟蕾雅的遇害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历史背景所造就的,也是蕾雅夫妇自己的选择,他们在接受自由欧洲电台采访时批评当权者)。

同时他也想延续自己的音乐理想,通过柴小协来达到那最终的和谐。

此时的他仍然活在过去的阴影中,既没有放过自己,也没有放过蕾雅。

安娜看出来了,他只是想找蕾雅的替代者。

于是,她明确地说,他想找的人不是她,她也不是蕾雅。

音乐会不是心理治疗,安德烈现在需要的不是音乐会,而是心理治疗。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幕,是我们理解为什么乐团解散30年后,仍然能够演出成功的关键。

用一个煽情的隐喻来表达,这是所有人最终得于归家的关键。

因为它揭露了真正妨碍音乐的是什么,政治只能妨碍一时,但未被治愈的创伤却有可能妨碍一辈子。

安德烈一直都知道安娜是蕾雅的女儿,这么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她的成长。

我认为,从一开始安德烈选择安娜作为独奏者,是其内心中蕾雅的投射,他需要的就是蕾雅的代替者,还有什么比蕾雅留下的、会拉小提琴的女儿更合适呢?

他肯定是知道安娜从来没有演出过柴小协。

在时间如此紧迫、乐团又临时组建的情况下,选择一位演出过柴小协演奏家肯定更合适,而且以那个“大师复出,传奇再现”的噱头,应该是不难找到这样的演奏家的。

但他还是选择了安娜,甚至还把蕾雅标注过的乐谱带过去,很大程度上,他脑海中反复上演的,仍然是三十年前的那一版,仍然是三十年前的极致的和谐。

这就是他的潜意识,而三十年前那场中断的音乐会则是一个创伤,一直在心里。

像他那样的大师,历经三十年,不可能不对音乐有新的理解。

如果带着那个创伤,找来一个蕾雅的替代者,三十年前的情景一直困扰着,很难想象会发生什么情况,最好的结果可能也就是一场没有大失误但平庸的音乐会。

乐团成员在最后聚集时的表现,也正像指挥潜意识中的想法,他们是为了蕾雅而回来。

但即便蕾雅成了他们心目中的那个共同的动力,也拯救不了乐团。

协奏曲的序奏一塌糊涂,乐团成员的内心七上八下。

是什么拯救了这一切?

是安娜,她是蕾雅的女儿而不是蕾雅的替代者,她是作为一位成熟的小提琴演奏家来与安德烈合作。

她当然参考了母亲在乐谱上的标注,她也当然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传承,也是寻到根源之后的再度启程。

安德烈也从这声音中听出,她不是蕾雅,此时此刻,他需要正视她作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他内心中蕾雅的投射。

所以大家从她的琴声里听到的是一个既熟悉又有新意的声音,这个声音在最后关头稳定军心,并治愈了所有人。

音乐会得以完满结束。

所有人都回到音乐的家中。

音乐本身可以是药,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治疗社会病(比如指挥在演出前所说的,一起演奏,奏出奇迹般的声音而达到和谐,这就是共产主义)。

但藉着音乐所达到的极致和谐却不是治愈创伤的药,在追求这最高的理想时,需要我们人格健全,走出创伤。

最后我想提到一个人,他既在精神上充满智慧,也能解决现实问题。

可能他是整部影片中最单纯最健全的,也许他是唯一一位没有私心的人,他从来没有离开过音乐,可能也没有家,所以他不需要回家。

他就是那个永远流浪的吉普赛人——首席小提琴——瓦西里。

 4 ) 哪里有灵魂,哪里就有音乐厅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话因为转述的人只讲了半句而变了味道。

比方说皇帝说“中国是一头睡狮”,中国人拿来自勉时从来不讲下半句“但愿她永远不要醒来”。

又比方说曾经有个人双眼放光地对我说“如果真的有外星人的话,我们可以用音乐来交谈”,我立刻很敏捷地吐槽说“也许人家根本和我们不同音频,是用超音波沟通的呢”,因为我不走感性路线,所以也会就此腰斩这段谈话,不会再提对方吐回来的台词。

他说“哪里有灵魂,哪里就有音乐”法国观众的哭点很低——这是我喜欢去电影院的另外一个原因。

以前在中国的时候我都不大好意思在影院里哭——旁边坐的不是同学就是母上,夹杂着啃鸡爪磕爪子偶尔还有lovelove的声音,哭很破坏气氛,要哭宁可一个人躲起来,慢慢地就误以为自己哭点很高。

来到法国之后,常常是我一个人,影院里很安静,Gaumont一号厅的音响效果很好,鼻子酸上来的时候听到旁边也有抽泣和抽手纸的声音,就放肆地把脸扭曲了,这才发现其实我哭点蛮低的,而且有点怪,而且跟影院里的其他观众很一致。

这部电影让我五官扭曲的点甚至都还没有到男女主角OS的戏码,而且我也不喜欢柴可夫斯基,可以说几乎没怎么听过他的作品(除掉学校音乐课上放的那些),而且听听音乐就掉眼泪也是我不习惯的事情,想当年在包厢里看《蝴蝶夫人》看到飙泪的时候我自觉丢脸得不行,恨不得夺门而出(可惜包厢是从外面反锁死的orz,我之后看到opera提供的“包厢尚有空位,我们可以免费把您的座位调整过去哟”服务我都要考虑再三)。

这么说,是不是表示是我这个音痴还有灵魂在?

(拍胸口ing)电影进入主题很快,开头那段幻想与现实虽然cliche但还是剪得很漂亮,我觉得主要是Aleksei Guskov演得好(顺便说这位大叔是我的菜,所以搞不好有偷偷加分),很少有演员演指挥家演到“入神”的,不是表现得太high好像打了鸡血一样(当然有些指挥家本身就是走“鸡血”路线的)就是不够投入感受不到那种控制感,G叔从身体姿态到表情都enjoy得恰到好处,所以当镜头一拉开来,发现他不是指挥只是个清洁工人的时候,虽然事先都读到过剧情大纲了,我还是有惊一吓的失落感。

我这边还在强压那种仿佛一脚踩空楼梯似的不适,G叔就已经收到巴黎发去的 fax并且三下五除二解决了后续问题。

于是这电影似乎要朝着“小小的人物有着大大的梦想”这个路线上去了——散落在各行行业身怀音乐绝技的路人们将借助此一机会一展才华,从此以自己的爱好为生(感觉怎么像某选秀活动似的)。

但是nonono,虽然那位ex-KGB千里来巴黎找共产党总部的痴心似乎仍然是沿着“每人有一个梦想,不计一切实现它”的金光大道在走,但是自从Anne-Marie出现后,她的身世,她与Andreï Filipov的关系,她和Andreï跟柴可夫斯基的渊缘渐渐浮上来,不仅变成明线,而且变成了主线。

影片在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得到了一切答案。

大家来自各行各业没关系,大家来到巴黎的目的各有不同没关系,甚至未经彩排过这也没关系,这首协奏曲的主角是小提琴,只要那把小提琴还会作响,那双拉琴的手还向其中灌注以燃烧着的灵魂,所有的乐器都会跟上节奏找到平衡,一切都会自然趋于harmonie(呃,不知道为啥我不好意思在这里用“和谐”),当然指挥这场演奏的人还是Andreï,但这场演奏的核心却是Anne-Marie,她代替她的妈妈,在30年后完满了这场演奏,完成了 Andreï的梦想,传达了斯拉夫的灵魂。

她所演出的不是一个身世暧昧的小提琴手,而是流转不死的音乐精神。

尽管她在法国长大,尽管她从来没有拉过柴可夫斯基,但音乐的声音——我现在还不肯定外星人一定能够理解——但至少在人类中间是共通的,不管失散了多久,遗忘了多久,被压抑了多久,只要一个响指,便会苏醒,便会明白。

关于女主的身世并没有由男主亲口说破,而是在演奏的中间伴随着旋律以男主OS的方式表现,而女主恍然——应该是说确实——感受到了。

音符不但串起了时间,也越过了空间,也许真的能抚摸到灵魂深处。

中间穿插那些犹太父子抓住每分每刻做生意,还有其他成员分分秒秒地喝醉,还有经理先生时时刻刻不忘共产主义大业,不仅是笑料,也是说明当乐声响起的那一刻,音符harmonie的不仅是各样不同的乐器,还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灵魂——“这是真正的共产主义”Andreï大叔如是说。

当然这些乐器也如灵魂一样,其中必然也有不和谐因素,这个形象很不光彩地由某爆发户承担了,影片大大咧咧几度三番地讽刺这个自以为提琴拉得很好还很爱拿出来现的土财主“买足球队”不会是在影射某某某吧。

其实那段在枪林弹雨下,ex-KGB先生追在暴发户的屁股后面爬一边还拉赞助的场景还是蛮可爱的。

那么在C的要求下,我作为前暴发户(请注意这个“前”字)的女儿,向各位暴发户喊话——那么有闲钱的话,请多投资文化产业,哪怕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显得自己有点层次也好啊!

这张的OST自然很收得过。

除了柴可夫斯基外,在前面表现俄罗斯的民间音乐高手时常常也使用斯拉夫民歌,都跟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

而且最后一段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时长15分钟,能够让影片不至于陷于冷场,甚至让观众比看一场现场音乐会还有感触,之前的气势营造,和通过中间的闪回解开所有谜底的节奏都把握得非常好。

这一段融合了演奏者的情绪起伏,观众的反应,过去的回忆,从黑白到彩色,从远景到特写,从疑惑不解到豁然开朗,从无动于衷到泪流满面,除了讲述过去的故事之外并不多着一言,各方的关系和情感堆积了一整部电影全都在此解开释放,配合音乐的旋律,剪辑得格外流畅漂亮。

唯一说有点不满的就是在这个时候还要安排chatelet经理跟伊助手kiss作为笑点有点太超过了而且不合时宜,有点破坏整体感觉(老娘我当时正哭得欢呢,突然来这么一幕就非常不爽)。

前几天才看到《国家地理》杂志上说“法国一直被当作 ‘浪漫’的代名词,但现在这个角色已经被一些印度洋上的小岛所取代了”,可是就这部影片来看,说到法国大家还是会直接想到louvre,Rodin,红酒,还有音乐,那还是很浪漫啊。

而且Théâtre du Châtelet确实是收音效果相当的好,环境又舒服(而且影片中也夸张了吧,其实坐楼上的话也不用穿那么正式啊)。

Andreï的悲哀并不只在于他在事业最美好的时候被粗暴地打断了,而且自此失去了亲密的合作伙伴,还在于在这一场浩劫过后,他已经失去能够理解他听懂他的观众了,所谓“俄罗斯的音乐已经不复辉煌”并不单指业者的水平,也指听众的水准——或者更重要的还是听众的水准。

我听室内音乐的能力都是被巴黎政府用一场场“不听白不听”的免费音乐会给磨出来的,我看画的能力全是被巴黎博物馆一个又一个“不看白不看”的免费星期天练出来的。

我常常羡慕在这座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坐在摇篮里逛Louvre,坐在推车里听贝多芬,并不是为了培养“年轻多金”的“艺术家”好拿出去向国际炫耀“老子如今富了”,而是在养成一双双慧眼和灵耳如何去欣赏去捕捉生命中的美。

拥有这些眼和耳的城市,将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仍然被称为“艺术之都”。

于是我们结束本文开头的故事。

那个说有灵魂的地方就有音乐的人,那个在我惯例收到精装书作为礼物的生日第一个送我CD(我还记得是一套Paul Mauriat)并且告诉我说“这里面有书里没有的东西”的人,在我选择出逃后不久也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他说要到别的地方去找生命的意义。

PS: 关于这部电影里似乎每个俄国人都听得懂法语这个情节算不算bug,你要放到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小说时代背景下就不算是bug(当时在俄国上流社会法语 ms才是通用语言),但放在现时代的话老实说我也不知道呃。

 5 ) 矫情之作

不知道这到底是哪国拍的电影,电影里的人物在俄罗斯应该说的是俄语吧,但我怎么觉得象法语。

看电影的名字,Le,应该是法语,那电影制作方应该是法国。

Concert是音乐会的意思,concerto是协奏曲的意思,电影的主线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英文是Concerto in D Major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完整翻译过来是D大调小提琴和乐队的协奏,而电影中文名翻译成《交响人生》显然欠妥,交响乐是symphony,译者应该对古典音乐的形式知之不多。

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协奏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他三个是门德尔松的E小调,贝多芬的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个个都是古典音乐里的永恒精品,俺最爱门德尔松的E小调。

音乐很棒,然而电影远不象网上评论的那么好。

豆瓣里,此片得分是8.4,很高了,居然有43%的人给了5星的评价。

然而观影过后,还是觉得豆瓣上一个唱反调的哥们说出了俺的心声:一部妄想电影,没完没了的滥俗噱头,基本上跟八月迷情一个水准,且当作传奇故事和老柴的小协宣传片看吧。

两个朋友大力推荐八月迷情,俺在带着极大期待看了之后,也是失望。

令人惊喜的成功和转变总是需要合理的铺垫的,《Le Concert》为了表现音乐的神奇而刻意让艺术家们在巴黎打工挣钱,甚至连一次排练都没有,演出却十分成功。。。

臆想着音乐瞬间改变一切,那是对人生和音乐的意淫。

 6 ) 对抗苦难的途径,唯有唤醒心中的音乐

音乐会 (2009)8.52009 / 法国 意大利 罗马尼亚 比利时 / 剧情 喜剧 音乐 / 拉杜·米哈伊列亚努 / 梅拉尼·罗兰 阿列克塞·古斯科夫“语言就是叛徒,语言是肮脏的,只有音乐依然美丽。

”人们总是基于自己的各样目的利用语言进行加工与粉饰,我们总是在轻巧的语言诱惑之下忘了背后的真相。

我们越是聆听,越是困惑。

喧哗与骚动,我们是盲目地被驱使着前行,亦或是自发地冲锋,去寻找生的意义。

如果哪天,我们都成了哑巴,任何花里胡哨的语言技巧都尽失用处,剩下自然的音乐那该多好?

音乐是不加修饰的,将世界的所有悲欢离合都收拢于此,酝酿,等待合适的时机与有缘人尽诉衷肠。

像是尘封多年的好酒。

因为热爱,因为纯粹,冷板凳的考验让灵魂愈加醇香。

被压迫的人们啊,苦难使我们蓬头垢面,早生华发,风餐露宿......不要害怕孤寂与彷徨!

热爱终使我们前仆后继地奔向同一个终点!

一切的欢笑、哀鸣都将是生的和谐之演奏曲。

我们会衰老,但音乐不死,浪漫与激情永葆年轻。

困于高墙之内也好,居庙堂之高也罢。

有人佝偻着身子,衣衫褴褛,听天地之音,风霜塑形,如高山之苍松遒劲有力;有人趾高气扬,喧哗入耳,只像华室内的处优盆栽,不敌谁人任意一拂,失意坠地。

有梦想的人都了不起。

为伟大的音乐肃然起敬,为灵魂深处的热爱拍掌叫好。

我和电影里一开始既期待又悄然等待一场笑话的人一样,在此道歉。

我们低估了纯粹的感染力,我们并不能置身事外充当批判家。

音乐使我们变成天真的孩子,而不是挑剔的大人。

与其旁观,不如加入。

 7 ) 别具一格的《音乐会》

《音乐会》(Le Concert) 说的是勃捏日列夫时代俄国著名的乐团 Bolchoï 借故政治清洗运动,想把'异己'的犹太艺术家踢出门。

指挥 Andrei Filipov 拒绝合作,不愿把自己钟爱的大小提琴手等艺术家解雇,结果自己反被当作人民的敌人给斯文扫地,罚去当乐团的清洁工,同事朋友小提琴手被发配西伯利亚。

后来苏联变修成俄国,乐团恢复,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Andrei 和其他音乐家的命运并未有太大的改变,成天为油烟柴米奔波,过去的大提琴手改行开救护车,吹小号的电影院当领坐等等,Andrei本性难移,时常把扫帚当指挥棒,重温旧梦。

有一天他在剧院院长的办公室做清洁时无意见传真机受到一份来自巴黎有名的 Chatelet 音乐厅给 Bolchoï 演出的邀请,脑袋一发昏,顺手把传真带走,开始和过去的同事合谋,自组乐队,准备冒名前往巴黎上演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在吉普塞人的帮助下顺利办了假护照签证来到巴黎显身手。

柴可夫斯基借 Andrei把一群貌似乌合之众的落魄的优秀艺术家重新聚集起来,通过音乐,找回失去的尊严。

Radu Mihaileanu 镜头下的音乐家们个个其貌不扬,常常酒醉不醒,犹太音乐家到巴黎演出时还不忘捎私货赚钱,结果发现俄国鱼子酱早已不是奇货可居的奢侈品,直后悔说: "早知还不如带一堆中国产的手机来巴黎卖呢!" 他们蹩脚的法语错误让人笑破肚子,喝醉酒忘了排练时间,最逗的是乐队的经济人,到巴黎后直奔法共的总部找同志。

俄国艺术家的不拘小节,天赋的音乐才能和巴黎人的拿腔拿调,装模做样对比,整个电影充满滑稽,嘲弄但又是善意的幽默。

这才是观众喜欢Mihaileanu 的最大原因之一,善意而非刻薄的讽刺讥笑是幽默里最不容易掌握的。

Woody Allen 拿别人开心时常先拿自己开涮,省得被误会,而且他的幽默多是读过书,上过学的人,都市人的个人主义的幽默,Mihaileanu 的人物的悲剧,嬉笑哀怒是集体的,大伙一块担着的,和某个时代的悲剧紧密相关,笑完之后不定还有眼泪. Mihaileanu 的电影里常有吉普塞人的影子,《音乐会》也不例外,记叙吉普塞人和犹太人的友谊,共同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集权的藐视。

这使我想到一个犹太朋友的玩笑, 咱们Ashkenazi, 出的是爱因斯坦,托马斯曼,李斯特,塞林格,马克斯,而 Sephardic呢,除了falafel (北非三明治),首饰店,他们有啥?

 8 ) 有一场你的音乐会在等你

也许,关于人的一切原因都是妄想会饮,关于人的一切结果都是贪嗔围城;也许,生命本身就是来自魔鬼的一阵空虚嘲笑,人生就是一个不怀好意的玩笑;也许,我们是在神明写好的滑稽剧本中扮演了一个个自以为是的小丑,从来就没有挣脱枷锁的自由——但是凭着他的尊严和梦想,人,你只要不在伟大面前跪下,你就将走向伟大。

伟大的作品,伟大的理想,伟大的人,都会毁灭。

然后,以更加伟大的姿态重生。

说起来,理想主义就是那么浅薄,英雄主义就更是极端。

不过,在这个喧闹、浮华、短暂到以“时间”计量的世界里,还有一些东西,能够通往永恒。

夸张地讲,如果人类在任何一个他所夸赞的渺小领域试图企及神的高度,唯有音乐能攀登通往永恒的阶梯。

因为,经典音乐就是用时间流逝来告诉你什么是美。

因此,这是一个超越了时间的领域,不是技术意义上的,而是审美意义上的:每一个音符追求和谐,每一篇乐谱追求完美,每一场音乐会追求永恒。

BRAVO!!

用生命倾情而奏,为生命清越而鸣,超越不幸,超越苦难,走向你的圣域,迎来那场属于你、为你演奏也只能由你演奏的音乐会!

当你迷失自己,当你错过缘分,当你失去机遇,当你身处困境,记住,有一场你的音乐会在等你。

BRAVO!!

 9 ) 大气磅礴,震撼心灵,俄罗斯都能拍出这样揭露过去,讽刺当前,而不失人文精神的电影,我朝情何以堪!

原本我一直对俄罗斯文化都不怎么待见,印象中的他们总是拖沓、酒鬼与混乱,强忍下看这部电影,从半个小时之后,就逐渐进入了状态。

作为一部音乐剧情电影,看完让人刻骨铭心,不为强权的抗争,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不可比拟的爱恋,如此曲折而又凄惨的故事,配合震撼磅礴的音乐,怎能不让人感动?

怎能不让你落泪?

高潮即将落幕的那一刻,我才明白音乐不但能使你平静,而且使你疯狂,而且永远记住,要容忍他人身上的小的瑕疵,这无碍他的美好和意义。

感谢这部电影,在深夜给我感动,启发我从音乐中去追求那欢乐的精神,提醒我永远不要忘记对理想的坚持。

全片非常紧凑,整体上佳,又不失小幽默,十分喜欢,尤其女主角,嘿嘿,太漂亮了哈哈,总之,如果你喜欢音乐电影,不可错过!

(俄罗斯都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我朝你情何以堪)

 10 ) 对音乐的理解

巴拉巴拉的打了几千字,然后就一起删掉了。

奇怪的是,我为啥要写这部电影。

难道是因为发圈了,被一个朋友问到,我一个从小学就学钢琴的人,居然看到你这个市侩的大叔说听到柴小协居然哭了,音乐有这么大的作用嘛。

我居然想了很久,那就是音乐的作用,然后就以第一段结尾。

怎么样,是不是有点赋格的感觉。

我能理解的,或者说大多数人能理解的,是《和你在一起》里面,陈凯歌导演对音乐的理解。

是爱、是付出、是忍耐、是荣耀、是掌声、是耳光、是追求,是一切。

而音乐从来就不是一切,因为柴小我听过无数遍,《和你在一起》选的这个曲子让我昏昏欲睡,因为太多的点缀加料让本该饱满的情绪变得庸俗而廉价,就像加满了果仁和糖豆的冰激凌,你不吃就能知道他本身的味道不佳,除了吸引儿童。

而本片用一个情节就深深打动了我,就像我们经常会忘记整部乐章的大多数细节,而一段小节奏或者一个高潮就能让我们萦绕终身。

那就是当被问到选什么曲目的时候,指挥家说了一个名字,柴可夫斯基,然后大家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这种感觉很奇妙,如果有海外留学的朋友可能会理解,就像你去了一个完全没有人懂你的国家,你自己熟知的文化、历史对于他人毫无存在感的时候,有人跟你谈起了曹雪芹、或者北京奥运会,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激动就像是一种恩赐,这个恩赐完全来自于曹雪芹或者北京奥运会本身。

而在全世界,柴可夫斯基就是俄罗斯人的奥运会。

不用谈苦难,不用谈美丽,不用谈激情,不用谈细腻,只要谈到老柴,懂的人都懂。

这种无以伦比的共情能力就是音乐能带给我们最大的意义吧,他能直接抵达人的情绪最深的地方,这里是一千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普希金都做不到的。

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就是理解这个词语的本身。

丹青老师在他的书里曾经事无巨细的描写了木心弥留到去世的全过程,那些在毫无希望的时候去做的事情,成为了一个灵魂永恒的旋律,就像雪中无声的演奏

《音乐会》短评

莫名其妙 既不搞笑也没有吸引人的剧情 交响乐的感情交流少得可怜

7分钟前
  • 陶瓷片。
  • 较差

【7分】大杂烩式煽情大戏,融合喜剧讽刺、民族政治、理想与人性。最后15min柴可夫斯基最为动人,在它面前,语言台词是如此的无力苍白,而音乐却能够将人带入高潮。

8分钟前
  • 坠落幻觉
  • 还行

一颗星给改编协奏曲的人,把一三乐章串在一起,不错,转的还很自然!另一颗星给那双在雪花中凭空拉琴的手,这是真的Tchaikovski……

11分钟前
  • Wish&Hope.com
  • 较差

1.有些镜头很多余,不过幸亏有音乐;2.唯有不朽的音乐能化解历史的积恶;3.线索颇有些巧思,本来以为solo violinist是conductor的女儿,结果另有故事。

14分钟前
  • H.C.McTang
  • 力荐

我想来喜欢和两种东西有关的电影。音乐,和梦想。

18分钟前
  • 暂引樱桃破
  • 力荐

所有沉闷的前戏,只为最后的高潮——柴小协,太激动了!

22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还行

莫斯科的交响版少林足球。但是我无法解释为何我会看到无法自抑的泪流满面

26分钟前
  • 生菇
  • 力荐

不是笑中带泪而是哭笑不得!

29分钟前
  • shhh_db
  • 较差

音乐好,其它地方看着烦(其实快进了好多)。最后大家的表情好日本。

32分钟前
  • 较差

这电影一文不值,唯一的一星献给老柴

36分钟前
  • 炜哥哥
  • 很差

一部妄想电影,没完没了的滥俗噱头,基本上跟八月迷情一个水准,且当作传奇故事和老柴的小协宣传片看吧。

40分钟前
  • 充蜜
  • 较差

但凡与音乐有关的素材.我都没有什么抵抗力..你不能永远期待2小时的电影承载太多的东西,让我抛开本片中的意识形态,语言差别,人物性格和略显俗套的剧情...最后15分钟的柴可夫斯基..就已经足够让我献上5星..

43分钟前
  • 大士かっこいい
  • 力荐

接受不了電影裡頭一些雷人的東西;PS:射手中字中的「彼得諾夫劇院」是謬翻。「большой театр」應該是「大劇院」的意思。

48分钟前
  • 熊仔俠
  • 较差

一颗星给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一颗星给Mélanie,不过她老得真快!

53分钟前
  • 喜喜自動販賣機
  • 较差

很一般,贬低音乐

58分钟前
  • 众影之家
  • 较差

30年前的激情狂热 30年中的漫不经心 30年后的依然执着 那曲柴可夫斯基奏出了多年的沉寂的那份执着的狂热和爱一起激发 真的是感人万分呐!~~梅兰妮太美了~~!

60分钟前
  • luluya
  • 力荐

共升的和弦 这次 e 小调没能抢走任何一点点风头 笑料和刻板印象确实也太多了 心里的泪花泛不到眼眶上 p.s. Mélanie 家里还有一把中阮 2333 虽然全球巡演路线有 Peking 但没有配合上内地媒体的简报啊

1小时前
  • wangzhy
  • 还行

专制的政治从来都是艺术的黑暗时代。电影从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出发,用荒诞离奇的想法构筑了故事蓝本,然后在后续发展中设置各种障碍进而使得故事进一步延续和发展,而背景也在其中交叉带出,所有的铺垫,都只为在剧院上演那一刻情感的爆发。Bravo!4.5

1小时前
  • 方枪枪
  • 推荐

哪里有你的梦想,哪里就有你的羁绊。这部法式温情励志喜剧试图以大巧若拙的方式沟通政治、理想和情怀微妙的关系,虽整体略显平淡,桥段也略显俗套,但伟大的柴可夫斯基和出色的情节控制还是在最后让感动的潜流悠悠而出。

1小时前
  • 以昼为夜
  • 推荐

老年艺术家们集合起来再度表演的励志喜剧。笑点有些还是不错的比如那对到处投机的犹太父子。

1小时前
  • 九棒歪打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