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辛弃疾1162

辛弃疾1162,Fighting for the Motherland

主演:谢苗,南笙,郑文森,高名扬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辛弃疾1162》剧照

辛弃疾1162 剧照 NO.1辛弃疾1162 剧照 NO.2辛弃疾1162 剧照 NO.3辛弃疾1162 剧照 NO.4辛弃疾1162 剧照 NO.5辛弃疾1162 剧照 NO.6辛弃疾1162 剧照 NO.13辛弃疾1162 剧照 NO.14辛弃疾1162 剧照 NO.15辛弃疾1162 剧照 NO.16辛弃疾1162 剧照 NO.17辛弃疾1162 剧照 NO.18辛弃疾1162 剧照 NO.19辛弃疾1162 剧照 NO.20

《辛弃疾1162》剧情介绍

辛弃疾116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161年,大宋国土幅裂,金主完颜亮侵占中原,并再欲大举南侵。中原百姓不堪严苛压榨,奋起抗金,年方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聚集乡众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战功赫然。1162年,力主驱逐侵虏、收复失土、实现统一的辛弃疾,奉命南下说服南宋朝廷北伐,在他完成使命归来,却见主帅耿京被叛徒杀害后义军溃散的乱状。侠义所使、激愤所驱和再凝义军士气所谋,辛弃疾率五十多骑突袭数万人金军大营,生擒叛徒南归,写就一段悲壮的峥嵘历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巴风特火线出击科搜研之女第24季处子之山猫与月亮关中诡事之雾隐藏棺不要欺负我,长瀞同学长安诺东北抗日联军不是钱的事辣警霸王花龙先生,想要买个家。微妙爱情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我们,家婆家娘家2兰博基尼偶像大师灰姑娘女孩剧场第三季死产儿戛纳机密利莫诺夫:埃迪的歌谣美梦贩售栈虹色萤火虫,永远的暑假鲜血淋漓第五季爱·天地无用!烈火男儿之队长的故事片场我的老公是她的恋人征服神探狗笨吉

《辛弃疾1162》长篇影评

 1 ) 好导演 遭遇 烂编剧。(金军不是日军,这不是抗日神剧)

先喷后赞。

故事结构 以辛弃疾的视角讲述整个故事(其间虽添加了一些反派描写,但只是作为主角行为的反应而已), 从头到尾平铺直叙,略显单调。

主要事件 难度过低,完美继承了抗日神剧的敌我强弱设定,很多情节不合理。

比如四凤闸一战,辛弃疾带领本部义军防守,几乎被全歼,此战金军兵力2000人,相信辛弃疾的防守部队人数肯定不止500人。

而在截粮一战中,辛弃疾却率领500人 完胜5000金军。

若是奇袭导致金军大乱,尚且合理。

但影片中虽然金军遭袭,但代到义军冲至阵前之时,金军已然列阵完毕,而金军主帅也能镇定指挥。

结果辛弃疾正面杀死主将而胜。

请问如此战力,此前四凤闸之战是如何惨败的。

再之 辛弃疾摔50精兵闯营斩将。。

大白天,金军过万,营寨高磊,正面进攻。

呵呵,别说辛弃疾,就是50名手持M16的特种兵进攻,也万无成功之理。

那个王爷也是塑造的老谋深算、精通兵略之人。

依凭营寨一阵弓箭,还不都成刺猬。

本片编剧抗日神剧的剧本写多了吧!

也因为主要事件没难度,相对于辛弃疾的人物形象也相应削弱。

某些段落有为了发生事件而生事之感。

故事主题隐晦不明。

故事主题的表达,并没有在剧本中体现出来。

影片更多的在堆砌事件,而影片展现的角度也引导着观众关注事件设计,而很少察觉出事件所表达的影片主题。

辛弃疾所代表的家国情怀更多的是主角的嘴巴讲述阐明的。

(这个问题,编剧与导演都有问题) 故事的人物设计有大问题。

人物纸片化,且没有深入的挖掘。

而人物间的情感与矛盾没有起到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很多时候人物性格和动机的前因后果也没表达清楚。

也就耿京、贾瑞这个人物鲜活些。

影片节奏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之感。

导演对于各种场面的掌控力很强。

快慢得当,深浅有序,称得上专业级。

但缺陷也很明显,影片过于工整,欠缺惊艳之设计。

影片在展现人物情绪方面略显欠缺,很多地方略显生硬,未作精心打磨。

主角辛弃疾的几处表达还是相对到位的。

作为一部历史人物影片,希望编导们在创作之时,作更多功课,设身处地站在历史和个人两个方面去描写历史人物,如此方能让观众信服。

本片综合来看还是优秀的,推荐大家观赏。

 2 ) 《辛弃疾1162》:在武侠与历史之间,也在娱乐与严肃之间

《辛弃疾1162》:在武侠与历史之间,也在娱乐与严肃之间 文 和运超 《辛弃疾1162》是2020年初上线的一部古装动作新片,在反映历史人物故事的国产电影中,让人眼前一亮。

倒不是过分夸耀这部影片有多么出类拔萃,而的确出于当前实在罕见,值得推荐和点赞。

客观上这部片也不是凭空出现,背后张哲、谢苗、李柔、南笙等编导演团队,已经一路从《大汉十三将》等系列影片走来,算是在古装网大方面积累下一定口碑。

这一次的《辛弃疾1162》算是继承过去的种种优点,把古装历史动作类的影片继续打磨出些许品质。

一、优点:武侠外衣下的一点反思 虽然《辛弃疾1162》包装出娱乐化的形象,但首要优点还是故事内容贴近史实。

围绕辛弃疾在1162年参与义军反金,试图为宋朝收复北方,在完颜亮南征时,后方趁机举事。

结果遭到奸细,义军首领耿京遇害,辛弃疾率义军铲除叛徒,最后孤身投宋。

次要从塑造人物而言,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足以体现他有勇有谋。

谢苗作为一个功夫演员,重点表现出辛弃疾有军事行动的长处,对谋划山东境内数城的收复,对拖延金军南下的战略呈现。

且不说是否合乎当时打败完颜亮大军的可能性,但对辛弃疾的能力塑造来说,的确是比较突出。

尽管从观众角度来看充满理想化,但考虑当时辛弃疾就二十出头,这也算得上贴近实际的演绎,谢苗完成的不算差,但也并非多么出众。

回想谢苗当年跟着李连杰演戏,顺便蹭红的一代功夫童星,当他长大混迹影视圈也算多年,能让人记住的形象实在不多。

谢苗塑造辛弃疾的问题就是,虽然凭借一身武功底子,他演出了辛弃疾的一种武勇气质,但毕竟和大多数人心目中文武双全,更主要还是充满文人形象距离有点远。

毕竟辛弃疾哪怕当时十几二十岁,已经具有出众的文学修养,并且和党怀英齐名。

影片中虽然偶尔会穿插点缀辛弃疾的词表明他是有才华的,可从头到尾,谢苗演的辛弃疾并没有多少涉及辛弃疾流露对“文”的热爱和交流,哪怕开头结尾的老年形象也只是一种苍白的叙话。

换句话说,假如不是谢苗的这个角色叫辛弃疾,观众丝毫不可能把这样一个人和辛弃疾联系到一起,还以为是另外一个江湖豪杰喜欢品味辛弃疾的诗词而已。

可能还是出于辛弃疾历来评价充满“豪放”气质,加上他的确具有武人底子,谢苗的塑造就偏重参与义军的英雄气概,顾不上对文学方面的演绎。

实际辛弃疾始终是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他的豪气都深深透着一种英雄末路的无限孤独。

因为,辛弃疾的起事失败已经说明他的心怀大宋在北方是缺少知音的,前往南宋以后,一生牢牢打上“招抚归顺”的烙印。

上书北伐,无人响应,被放逐地方,假如辛弃疾要是作为一个武将,恐怕结局和岳飞相差无几了。

至于额外添加的女主角霜花,南笙的表演也是比较到位,并没有过分渲染儿女情长,但也把女主角的情感和形象能够让人记住。

为了烘托主人公辛弃疾文采风流,虚构当时有一个志同道合的红颜知己也说得过去,好比宋代民间流传的穆桂英、梁红玉等女人都是英姿飒爽、有情有义的形象。

虽然片中偶尔渲染霜花其实更向往与辛弃疾远离不断地打打杀杀,希望有安定的二人世界,但霜花毕竟没有拖后腿,最后为保护辛弃疾而死的一幕也轰轰烈烈。

在主要人物之外,笔者真正觉得影片非常难得的优点其实是表现了辛弃疾与耿京等义军的分歧。

当时北方民众究竟对金人是一种什么态度?

生活在金人势力范围的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各地百姓,对于从契丹辽代到女真金代,有多少可以像辛弃疾那么充满强烈的宋金之分的观点?

这对一部主打动作娱乐戏的古装片,能够进行这种思考非常不容易。

这就是辛弃疾希望去联系临安宋皇的时候,他已经和耿京等义军有了比较明显的隔膜。

耿京等多数人虽然也不满金人的欺负,但不代表就一定希望投诚远在江南的宋皇。

耿京等人只是为了相对安定的好日子,辛弃疾还指出他们是想称王称霸,这是非常微妙的立场问题。

之所以北方会有一些义军,归根结底不是这些百姓怀念宋朝,为了所谓民族大义。

而是完颜亮为了南征,到处征集民夫打造战船,军械、铠甲等,搞得许多百姓活不下去,这才揭竿而起,凑巧给辛弃疾这种有心怀大宋想法的人一个机会。

更巧妙的是,辛弃疾一厢情愿联系南宋,当时朝廷就对接纳辛弃疾意见不统一,实际已经为南下以后,辛弃疾一生无所事事的命运做了铺垫。

辛弃疾这一类著名历史人物的基本事实,多数观众都心知肚明,如何在银幕上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除了需要情节场景入戏好看,一一传递到位,甚至需要对命运事件超出一般理解,引发观众更多思考,才是体现电影艺术魅力的地方,而不是停留在历史人物事迹介绍的肤浅层面。

总的来说,《辛弃疾1162》的立意和角度都很不错,倾向娱乐化的设计也不算错,可惜过于武侠风格的场面反而有点拉低格调。

毕竟看过影片的观众都能体会,故事还是相对严肃和沉重,实际是走历史正剧的路子。

要说一部电影不是为了宣传历史,不用计较对历史还原,显然并非这部影片的初衷。

反过来还可以看出,但凡认可该片的观众,十之八九都是肯定电影尊重辛弃疾的事迹,恰恰遗憾的地方就是比较粗糙,毕竟以不到2000万的投入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难得。

二、遗憾:虽有一些反思,但不一定站得住脚 关于电影对编织辛弃疾的遗憾,该片总体倾向于辛弃疾符合史实一面的呈现,实际不少地方又不够尊重历史。

最大问题并不在那种武侠风的夸张,要害在于一般人可能不会注意,当时北方百姓的态度立场,他们真是出于投宋抗金而反完颜亮吗?

这一义军的动机才严重脱离事实,看起来好像和人物塑造无关,其实这一点对辛弃疾形象也是大大削弱的。

正如电影名字,完颜亮南征是1162年,距离靖康耻辱开封城破已经30多年。

片中辛弃疾多次提到当年汴京繁华云云,燕京、大名、大同、长安、洛阳……除了开封算在恢复(辛弃疾祖父辛赞就是金朝任命的开封知府),其他大城市都很繁华(燕京在金熙宗、完颜亮时已经算都城)。

汉人当真都活不下去吗?

为什么耿京等人起事?

本来电影已经多少发现问题,由于主角一心投宋的正义光环,并没有更多挖掘,连耿京遇害完全没有演出来。

实际耿京等人起事和金宋矛盾没有关系。

完颜亮因为备战,破坏山东河北一些百姓的正常生活。

山东地区如益都府(今青州市)是制造军械的重点地方,由于赶工,很多质量不合格,下令焚毁,造成百姓不满。

包括征集输送马匹,河北、山东也是重点地段,可见《金史》和《三朝北盟会编》有关章节。

由于电影主要以武侠风、娱乐化为特点,编导主创貌似就简单粗暴划分正派与反派。

金朝人物形象很流于表面,尤其以某王爷完颜拔速和郡主女儿围剿义军。

对于原本走正剧路线塑造的主人公辛弃疾,如何抉择北方和南方?

如何分别对待金人和更多留在北方的汉人,其实故事绝非拉起一支队伍,大家攻城略地,不行就浩浩荡荡南下那么简单。

这一类立足真实历史的故事要好看,辛弃疾的正面与金人的反面需要同等分量,难度正在于大多数编导对辽金夏以及蒙古方面缺乏深入了解,这些人物的历史面貌很不好把握。

进入不了历史层面,很难有深度、有震撼力。

今天电影呈现貌似作为金人就是坏蛋,是汉人的敌人,自然影响影片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这也根本不合乎今天要求对历史上内部矛盾的呈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根本并非如此。

电影中那个什么王爷完颜拔速根本就立不住。

完颜亮时期,完颜家族的贵族已经不太被重视,作为金朝皇帝的完颜亮到底对汉人乃至其他部族的待遇,编导主创根本没有考证过当时的背景,即使尊重了辛弃疾的生平,但这个辛弃疾和历史环境几乎是脱节的,整个形象也就感觉立不住了。

完颜亮重用完颜家族将领不多,至少南征动用的几路大军全不是完颜姓氏挂帅,像徒单贞、刘萼、徐文、耶律元宜、李惟忠、萧阿窊等,女真、汉人、契丹人、奚人都有,偏偏就没有完颜姓氏。

作为中都燕京附近,倒有完颜蒲查等将领在,留任中都路行军兵马判官,级别也不算高,但确实专门对付地方盗贼,古时候的盗贼自然包括不忠的定义。

更多完颜贵胄子弟全在接近边塞的地方,如完颜鹤寿号称宗室,是管理牛羊马匹的群牧使,一度被准备起事的契丹人游说,不愿参与一家被杀。

其他边塞地区的群牧使有完颜术里骨、完颜速没葛,完颜辞不失等,同时表明起事的并不只是耿京、辛弃疾等汉人,这些义军和所谓投宋、复辽等家国情怀没有多少关系。

史书描绘完颜亮好像是一个很反面的形象,金朝太祖太宗子嗣被除掉七七八八,能征惯战的大量凋零。

要说全部被消灭并不客观,被重用的确实寥寥无几。

如夺位时他拉拢的完颜秉德是粘罕孙子,也是朝中丞相,并非乃祖一样的骁勇将帅。

即便是地位很高,可他们一家是旁支贵胄,并非完颜阿骨打家族的子嗣。

因此,电影用一个完颜拔速代表金人贵族王爷对北方汉人的压迫,当看戏可以接受,但不合完颜亮时期的事实,其实对辛弃疾和耿京义军的兴灭,比较流于表面。

历来认为完颜亮性格严酷暴虐,恰恰他的暴虐并不是对汉人,反而是对女真,尤其贵胄。

理由很简单,因为完颜亮得位不正。

他是庶出父亲宗干所生的庶出儿子,由于女真的日益汉化,完颜亮用不正当手段当皇帝自然引起家族子弟不服,所以完颜亮大开杀戒,有了暴虐名声,加上还存在掠夺他人妻女的不光彩行为。

附带的现象就是,完颜亮在位期间压制完颜同族,大量提拔其他部族人才,像渤海靺鞨人、契丹人、奚人、自然包括有汉人,甚至完颜亮的汉化也是世所闻名。

要论诗词豪放,恐怕也不亚于辛弃疾。

两人的豪放往往都属于脱口而出,带有口语色彩,甚至辛弃疾的豪放渊源可以认为与他来自北方有很大关系。

即便不提完颜亮对汉人文化的吸收。

前期金军南下占据中原时,启用汉人已经非常普遍,像主帅完颜粘罕重用高庆裔(渤海名门高氏),更著名的是与宋人从东面打到西面的完颜兀术,也非常重视汉人,像身边的赵元尤为看重,一直是心腹。

另外还提拔韩企先、蔡松年、曹望之、许霖,都是北方各地留存的汉人才子,像蔡松年是当年宋金联合灭辽,短暂收回燕京时派守燕山府(就是今天的北京)的蔡靖之子,也是诗词书法高手。

之所以会如此,因为金朝也在宣扬中华正统,从金熙宗引入中原制度到完颜亮以中原为重心,提倡融合,试图统一南北,再到世宗安抚稳定,带出“小尧舜”的名声,实际都表明金朝对中华名义的争取和巩固。

所以像与辛弃疾在北方齐名的党怀英,两人当过名士刘瞻的学生。

党怀英比辛弃疾大几岁,同样是北宋世家子弟(祖上党进是宋朝开国勋贵),党怀英就没有那么头脑发热,他就积极参加完颜亮提倡的科举。

要说党怀英的态度,可能与党氏家族不算汉人有关,党怀英一家来自河东朔州,属于边塞,推断是党项族的可能性很大。

宋辽金时期虽然互相对立,但各方对外族人才都比较宽容。

宋朝对正统传承更为看重,境内外族也不少,如赫赫有名的杨家将,杨继业在北汉扬名立万,来自西北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娶佘太君,严格说姓折,正是河东党项姓氏,可见北宋时期的史料《宋朝事实类苑》说明。

传说的杨门女将穆桂英,同样是党项姓氏。

麟州汉人杨氏和党项联姻一直有深厚渊源,可见汤开建先生的研究。

也包括北宋著名的米信、米芾家族。

只不过这些家族入中原多年,都已经非常汉化,所以党怀英、米芾这些和汉族文人已经没什么区别。

因为历史上有专门所谓“遗民”文化心理,宋末和明末是两大热门阶段。

如党怀英、蔡松年,乃至熙宗年间被害的宇文虚中,这些人在金朝为官,对宋朝有怀念是客观事实,未必一定要表现出反对金朝的行动。

包括辛弃疾崇敬的祖父辛赞,既在伪齐当官,也在金朝当官,不过是心里的一种情结而已。

电影中辛弃疾对伙伴说开封怎样怎样,都出于辛赞亲眼所见,只不过辛赞时代的开封,距离靖康时期较近,那种怀念宋朝的情结的确更加显著。

客观来说,辛弃疾对辛赞当年心向宋朝种种描绘,很多是出于后来身在南宋,为了彰显一份忠义进行追忆,为了鼓舞激励南宋的文人士大夫,难免还有一些渲染和美化。

多年来受文艺作品影响,尤其流行的港台武侠小说和影视,容易被好看的戏剧冲突把艺术真实概念化。

反映宋金这个背景最著名当属梁羽生的《狂侠天骄魔女》 ,辛弃疾、耿京乃至南方的虞允文都出现,对汉人、女真、契丹各方矛盾都有体现。

梁羽生比金庸相对传统,也在武林天骄檀羽冲这个金人角度开始有动摇。

到晚期再单独写《武林天骄》,心里更为纠结,已经发现对金宋矛盾和汉人女真的矛盾不能简单对立,一般文艺作品想要挖掘诠释,深化好主题,实在太难。

即便金庸比梁羽生更进步,后期的《天龙八部》对萧峰的境界塑造历来广受称赞。

放在历史背景下,实际萧峰的定位也不太成立。

因为我们思考萧峰的出身是否平等种种,他的英雄气概所谓超越宋辽界限,这种设定根本就立足在汉人的夷夏心理。

萧峰的身份纠结完全来自他是汉人抚养长大,更错位的是,金庸设定北方的丐帮一定是暗中反对契丹,站在宋人立场。

当时的江湖草莽到底会不会像小说那样抱有宋辽观念,在历史情境下实在都成问题。

像《射雕》《神雕》设定全真派,金庸很清楚历史上王重阳、丘处机、王处一等人根本不反对金朝,他们很受推崇,甚至可以说全真派是积极迎合金朝统治。

假如不是如此,当时派别林立,全真教不会在金末元初短短几十年就成为北方最大宗派。

尤其王处一在金朝的影响和功劳比丘处机大得多,《射雕》写王处一出没北方燕京遇到郭靖。

金庸明明知道真实背景与小说完全相反,假如“尊重”一点历史,杨康在金人王府做小王爷,王处一和丘处机不晓得该多么兴奋激动吧,因为身为出家道人,他们对族别身份从来没太多执念。

再如金朝后期势力更大的义军红袄军和首领杨妙真李全夫妇。

他们是典型的江湖豪杰,两人都以枪法闻名。

蒙古木华黎开始灭金,先收买李全、杨妙真对付金军,红袄军占据青州益都,南下进发淮南的楚州。

南宋发现他们势力渐大,拉拢李全、杨妙真定下协议帮助收复淮南山东。

由于宋军相距遥远,实际李全是希望得南宋提供粮饷。

宋军痛恨李全拿了钱不办事,还试图进犯泰州,反而是宋军消灭这个汉人的义军首领。

所以《辛弃疾1162》最大问题是,辛弃疾和耿京这批义军代表的江湖草莽并不一样,大量当时义军只是看重生活质量,稍有机会就为了占据山头,称王称霸。

像辛弃疾那样有忠于宋朝观念的人十分罕见,也因此才显得辛弃疾的光芒闪耀,被后世广为传颂。

辛弃疾参加义军最终失败是被金军扑灭,但金军就代表女真也并非准确。

严格说,山东、河南各州府以及徐州等地,多数是过去伪齐地盘,十之八九全是汉人做官员,军中也以汉人居多,大多数民众的立场原本就是比较灰色的。

所以,本来像《辛弃疾1162》的故事并不大涉及今天影视剧担忧的汉人、女真产生冲突的问题。

辛弃疾这一人物的震撼,归根结底是一场扑空,去了南宋居然变得无所作为,所以辛弃疾的豪情只能化为词句,充满悲凉之气。

但更深一层的反思是,辛弃疾不被南宋重视的悲剧也不能说是“必然”。

比辛弃疾稍早,作为武将前来投靠的还有其他人,如西北军出身的李显忠,比辛弃疾年长一辈,和辛弃疾祖父辛赞一样,曾在金人册立的伪齐效力。

然后从川陕领几十心腹出走,从西夏境内投奔宋朝,一路招兵买马,最后带两三万人投宋,视为忠勇无双。

就在完颜亮南征时候,李显忠是江淮地区宋军将领之一。

采石矶大战后,张浚、虞允文建议宋孝宗趁机谋划北伐,李显忠也在淮南为主将,一度进攻包围灵璧城,但宋军其他部将为了抢功制造不和,导致北伐败绩。

可李显忠的事迹表明,南宋也不完全因为从北方来投就一定搁置不用,甚至李显忠还是带兵力来投的武将,南宋对武将的猜忌可以算天下闻名,李显忠从宋高宗赵构到宋孝宗赵昚一直战斗在江淮前线。

总的来说,任何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其命运轨迹都是相当复杂的。

所以像辛弃疾的故事绝不是单纯金宋冲突、南宋故意压制有才华的人,这种诠释看似演绎历史,只能对辛弃疾这等人物过于儿戏。

尤其以汉人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不都被诠释充满包容性、接纳性,正因为此才至今都被认为是一种优点和开明吗?

为什么每每一到多民族背景的历史故事,往往千篇一律喜欢背道而驰 ?

假如历史进程都像影视剧描绘这样的简单粗暴,中华历史的悠久和博大只怕真相完全会是另外一副脸孔了。

2020年2月

 3 ) 农药版影评

这是一局三排+双排的对局。

曜在选人阶段就对己方队友说“挂泉,躺,懂?

”双排二人大点其头。

开局之后曜果然凯瑞全场,各种切后。

双边伽罗钟无艳见状,立即跟随混助攻抢人头。

挂泉二人组狂扣666。

正当热闹看得正欢的时候,挂泉耿京突然发现,身边的队友竟是敌方元歌!

结果被天秀虐泉瞬秒。

曜顿时大怒,带领伽罗锤子妈冲进敌军人群之中“今天团战可以输,元歌必须死!

”只是伽罗锤子妈忘了,曜可以开大跑路,他俩可跑不了!

于是被对方团灭。

这波团战,伽罗锤子妈二换五,帮助曜完成了天秀五杀,己方挂泉二人组基本白给……以上均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切莫对照史实

 4 ) 我是啥时粉了谢苗呢?目中无人?哦不对是洪熙官

看了目中无人,比院线片好太多,去看是什么班底,谢苗,谢苗是谁?

不认识。

啊?

不对啊这是小时候一直演李连杰儿子的那个小孩(洪熙官还什么警察什么保镖里李连杰儿子一直双打的),小时候看多了和亲戚一直讨论说这个就是李连杰亲儿子吧,你看这打起来的动作把式配合和戏份和演技,这么硬扎的童子功。

不过现在感到好奇的是,小时候就这么强悍的硬实力了,还在李连杰的班底里演了那么多次主要配角,大家都能记住他,怎么这么硬的实力这么好的起步,现在咋一直做配角,或者演网大呢?

虽然说一些作品比院线武侠片好看多了。

也许就是在各种成分越多的圈子里,硬内功不是主要因素,也可能是谢苗自己的班底或者父母对一些情况认识的不够敏感,没好好认清楚和李连杰都演成官配了是上了多么大的船。

 5 ) 辛弃疾的1162年

三星,以资鼓励。

网络电影,艺术层面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期望,中规中矩的套路,美术做得还行,小成本拍历史大题材,算可以。

镜头语言还可以更加凌厉些,叙事节奏因为历史挖掘不够丰满而显得剧情凌乱,变成前后矛盾,逻辑不能自洽。

当然,电影是艺术创作,离不开虚构。

我不知道创作团队是否按历史正剧拍的?

如果是正剧,年轻编剧是不是应该读两本《宋史》,要不至少要请个研究宋历的教授来把关,或问问幼安公后裔;如果只是演义,那也无所谓,报道上不要出现“史实”的偏差就好。

但这显然只是娱乐。

一、有关于宋金战争中的1162年大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争使双方国力衰亡,这使女真族有了崛兴与建国的历史机遇。

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建立大金。

1120年北宋、金国订立“海上之盟”,联合攻打辽朝。

约定双方出兵各以长城为界限:金兵攻取辽的中京,宋兵攻取辽的南京,夹攻胜利之后,燕云之地归于北宋。

但北宋攻辽作战屡屡失败而终,实际由金国于1125年灭辽朝。

1123年,金国平州守将张觉发动叛乱归降宋朝。

1125年8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逝世,其弟金太宗吴乞买继位,阿骨打次子完颜宗望以张觉事变为由奏请攻宋。

1125年冬天,金国兴师入侵北宋,宋金战争遂起,北宋割地赔偿称伯父。

1126年8月,金国又兴师分两路南下,攻陷北宋东京。

1127年4月掳掠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等数千人北归,北宋遂亡。

北宋时期的京东东路包括济南府青州、密州、沂州、登州、莱州、潍州、淄州以及淮阳军等也正是1127年沦陷的。

金国废除京东东路建制,在此设置山东东路,这也是行政区划上第一次使用山东这个名字。

1130年,宋高宗赵构向金帝上降表称臣,南宋成为金朝属国,割地赔偿。

1149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弑君而篡位称帝,为人残暴狂傲,淫恶不堪,杀人无数。

1153年,金废帝完颜亮迁都至中都(今北京),他认为金国的兵力足可以把南宋全境征服,遂即开始经营汴京,签发中原丁壮,征调民间马匹,并把军队逐渐向河南调集,为全面侵略南宋的准备。

到1161年夏,完颜亮又把政府迁徙到汴京,九月间便对外号称60万的兵马,分为四路大举南侵。

这便是影片的时代背景。

南宋从1141年收回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员大将兵权,绍光议和后,二十年来从未作过抗战的打算和准备,老将劲兵也全在长期之内被赵构、秦桧摧残净尽。

1161年,金主完颜亮对南宋发动侵略时,南宋又一度惊惶失措,宋高宗赵构想逃到海中去避难,临安府的居民也都逃遁一空。

完颜亮亲率主力,自南京开封府出发,长驱直入,进抵长江北岸,打造战船,准备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渡江。

当时,中书舍人(相当于皇帝办公厅秘书)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代表朝廷到采石慰劳军队。

他在采石见形势危急,毅然宣布宋廷抗金命令,犒赏军队,动员将士决一死战。

同时,又组织当地民兵和群众进行支援,使采石一带的防务顿形好转,成功阻遏了金军渡江南进。

由于金国内乱的爆发,金兵被迫撤军北还,各地义军也纷起响应,宋军乘势收复了许多州县。

采石之战是宋金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也是虞允文的封神之战,成为辛弃疾的偶像。

当时的金国控制的山东东路,太行山以东的忠义民兵乘机蜂起,大名路大名府(今河北邯郸)的王友直,率众十余万;山东东路宁海州的开赵,率众十余万;山东东路济南府的耿京,率众二十万。

1161年初,耿京等6人在济南府揭竿而起后转入东山(今山东昌邑),发展了几十人,竖起抗金大旗。

此时,金主完颜亮自燕京迁都汴京后,金朝大兵集结在沿淮一带,山东空虚。

耿京遂率起义人马南下,占领了泰安军及其所辖莱芜县。

此后,蔡州人贾瑞也带几十人过来投靠,归附耿京,建议以起义骨干为各军首领,让他们分头招纳起义军民。

这一策略获得成功,起义军日渐强大,就是在这时候,在济南府以南山区的辛弃疾率义军2000多人投奔耿京,并游说朋友和尚义端也带了一千多人过来投靠。

义军很快发展到了数万人,收复了密州、日照等处。

9月时,起义后的王友直也派人前来表示愿意受耿京节制。

耿京在收复了东平府(今山东东平),也叫天平军后,遂自称天平军节度使,节制了山东、河北诸路抗金义军,进而攻占了兖州和郓州。

义军队伍很快壮大,迅速发展到了二十五万人。

年底,又攻下了济南府和淄州。

一时声势浩大,给金人以很大威胁。

耿京虽农民家庭,但是别忘了这是孔子的齐鲁大地,没像影片中那么大老粗。

耿京天平军在辛弃疾任掌书记后,仿照南宋禁军的编制组建,有左右军、策应右军、游奕、踏白军等建制,其将官则有副总管、统制、统领、正将、副将等。

义军的众将大都是独立成军各有部曲的,辛弃疾虽为耿京掌书记,亦仍自统一军,所部先有两千余人,归耿京后发展到万人以上。

贾瑞被任命为诸军都提领,管理诸路军马一行事务。

而叛徒张安国、邵进所部,在耿京军中力量较强,自成一军,后来张安国叛降金国时还统率着五万之众。

一天夜里,义端叛变逃走到金国,并偷走了由掌书记辛弃疾掌管的“节度使印”。

耿京怒不可遏,欲杀了辛弃疾。

辛弃疾说,给我三天,如果追不回来帅印再处死我也不晚。

辛弃疾在义端叛逃金军的路上追到他,斩其首级,拿回了帅印归还耿京,这也使得他格外受到耿京的器重。

山东耿京起义军做出的另一项重要决策,就是归附南宋。

在耿京起义之初率先加入其行列的辛弃疾,是一个具有军事韬略的英雄人物。

他以知识分子一员参加农民起义,已经是一桩惊世骇俗之举了。

尤具远见卓识的,是他在起义伊始,便建议耿京“决策南向”。

在辛弃疾看来,中原起义若没有南宋正规军的支持,是很难单独坚持战争的。

女真贵族不论哪派得势,很快都会集中力量对付起义军。

义军的人数虽是不少,然而编成未久,缺乏训练,如果独力来抗拒久征惯战的女真铁骑,那是一定要遭遇到困难和危险的。

因此,辛弃疾劝说耿京,应当归附南宋政府,以便在它的节制下,和南宋官军遥相配合;一旦如在山东实在无法立足,即可将全军调往南宋辖境之内。

1161年11月底,金主完颜亮被杀,当耿京得知此事,并得知金朝南侵大军安全北撤,南宋方面并未出兵追击时,必定感到事态的严重,这才决定派贾瑞和辛弃疾为代表,同南宋政府取得直接联系,并决定由辛弃疾负责向宋高宗陈述起义军的各项建议和归附事项。

1162年1月18日耿京派义军都督提领派贾瑞、掌书记辛弃疾等11人去见宋高宗赵构,上奏归附南宋一事。

1月22日,恰逢金军进攻两淮,宋高宗赵构出外巡视犒劳军队,在建康府(今南京)与张浚等人商议战事。

辛弃疾一行到楚州(今江苏淮安)时,经淮南转运副使杨抗引见,宋高宗赵构在建康府召见了贾瑞、辛弃疾,感到很欣慰,表扬了耿军等人忠义。

辛弃疾决策南向的本意,是使起义军接受南宋政府的号令和支援,推动敌后战争的发展,即所谓“就战其地”,配合南宋正规军收复失地,而非将起义人马带回南宋境内,这才是“南向”的主旨所在。

朝见宋高宗赵构时,聊的也是这个。

当然,影片中的“九州归一,山河一统”听起来也挺爽的,我也意淫了一把。

可是,已成杯弓蛇影的南宋当局,只寄希望于敌不来犯,却不敢北向发一兵一卒。

于是,在宣布了耿京等的正式官职以后,便顺水推舟,把他们又遣送回山东复命去了。

1月26日,朝廷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知东平府兼节制京东、河北路忠义兵马,贾瑞为敦武郎,辛弃疾为右承务郎。

另外,义军将领被补官的还有近200人。

然而,在辛弃疾等人北上复命途中,不幸的事件发生了。

义军首领张安国被金国收买,背叛了浴血奋战的义军将士。

张安国、邵进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杀害了耿京后,带走了属下约5万人马叛逃金国,并被金国安排在济州(今山东钜野)出任知州。

辛弃疾等人回到海州后,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

约上李宝、王世隆、马全福等50多人,径直杀向济州金营。

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国部属在醉生梦死,辛弃疾等人立即要与张安国会面,张安国猜不透他们的来意何在,便出来相见。

辛、王两人连忙把张安国缚置马上,声言要他出郊议事,并向济州的驻军宣称,南宋的10万大兵立即到来了,劝告大家从速起义。

驻军中有很多人原是耿京的旧部,所以当场便有上万的士兵起而反正。

辛弃疾等人便率领这上万的人马渡河而南,向着淮泗地区直驰,将张安国先押送到建康府,后又送往临安府,审明了他的变诈反复罪状,绑赴刑场斩首。

占据数州之地,坚持半年之久的山东起义终告失败,其原因首先当推叛徒张安国叛变导致起义军解体为直接原因。

金国内讧,金主完颜亮被杀后,南宋政府本应认清形势,抓住有利时机,鼓舞士气,追袭金人败北之师,联合山东忠义,收复失地。

可是,怯懦的南宋当局计不出此,竟使金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腾出手来从容对付内乱。

对于南宋王朝的贻误战机,断送民众起义的行为,辛弃疾曾在《十论.观衅第三》中写下了如下沉痛话语:此机不一再,而朝廷虑不及此(指未曾利用中原起义和金主亮溃败的时机),中原义兵寻亦溃散,吁,甚可追惜也!

”这正是山东起义失败的症结所在。

赵构只要还当皇帝的一天,就不会想着北伐的,“九州归一,山河一统”,太意淫了。

1162年7月,南宋高宗赵构禅传位予孝宗赵眘,自已当太上皇去了。

宋孝宗赵眘锐意抗金,刚即位,便宣布给岳飞昭雪,召回抗战派张浚、胡铨等人,同时驱逐朝中的秦桧党人。

1163年,张浚督师北伐,各部相继战败后,宋孝宗被迫与金军议和。

宋孝宗是位有志青年,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在北伐中遭受失败后,忍辱负重,埋头发展经济,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此后,宋金之间又有40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

以上才是史实。

至于影片中的霜花、榔头、金王爷完颜拔速、金郡主完颜成袂、金将忽尔巴等人及情节皆为艺术创作所虚构,史上并无这些人物,也不可能以50人深入5万人敌营绑人还杀了主帅,这只能是仙侠电影。

那5万人还是原来的义军,被张安国带过去金国的。

而贾瑞也是农民义军首领,人物设定应为历史中辛弃疾的同学党怀英。

演义是根据史实由一定逻辑性假设出来的事件,所以该片只能视为娱乐改编,不能算历史演义。

编剧应该读点宋史,具有一定的历史观,而不是看那些自媒体意淫就开始剧本创作。

你的历史坐标是人民还是国家?

是文化还是种族?

宋金战争在当时是对外作战,但在今天的意识形态下又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内部战争。

“九州归一,山河一统”是为了什么?

这是影片需要回答的问题,这真不是简单的宋金之战还是汉满之争的简单对立问题。

二、有关于1162年时辛弃疾与李霜花出轨辛弃疾家当时在济南城郊东南的四风闸,不是影片中的四凤闸。

四风闸,因地处赵王河建有四个闸口而得名。

辛弃疾起义在济南的南部山区,不在四风闸。

编剧还是不能看着百度和自媒体就写历史剧本的,一定要读史。

辛弃疾是在健康府见的宋高宗,不是临安府。

其它的山东东路中的历史地理学问题就不较真了。

其他演员都不熟,就不说了。

但是用谢苗饰演辛弃疾是不是值得商榷?

选角导演真的找不到年轻身高且稍微能打的演员了吗?

个子是不是差了点。。。

古人对辛弃疾的描写:身高体硕,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背胛能负,臂力过人。

唉,说点什么好。

辛公稼轩,名弃疾,1140年5月18日卯时出生在济南府四风闸,金牛座。

幼安公,原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世代将门,先人为秦国将军辛胜,汉朝破羌将军辛武贤,左将军辛庆忌等,乃陇西郡望。

魏晋后因政治原因,举族迁至晋阳(今山西太原),门风由武人义烈向文士调整,以文为主,以武为辅,并在南北朝至隋唐发展为晋阳士族。

先人辛茂将官至唐高宋宰相。

济南始祖辛维叶在北宋时出任大理评事,后迁至济南,世代在山东为官。

祖父辛赞公,亳州谯县令,海州刺史,知开封府。

1147年,辛赞在亳州谯县任县令时,辛弃疾已经到了读书的年龄,也跟随辛赞在谯县任所拜金代诗人刘瞻为师,期间与党怀英同窗。

党怀英比辛弃疾大七岁,因两人才华不相上下,亳州仕子朋友圈便将两人相提并论称“辛党”CP。

1149年,辛弃疾与党怀英师从金朝文学家,政治家蔡松年。

辛弃疾词力大涨蔡松年功不可没。

至1152年,辛党二人同窗五载。

后党怀英在金朝入仕,官至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好基友因政见不同,在青年时分开后,此生并无再见。

1153年,辛弃疾领乡举,乡试中选。

1157年,辛弃疾趁参加进士科应试时到燕京考察地形。

同年,辛弃疾成婚,娶妻赵氏。

后生辛稹公、辛秬公。

透露家谱会不会被打死。

所以,小编剧稍微读点书,辛弃疾和李霜花就不至于在革命时期就着急出轨,不出轨霜花即不会死。

虽然辛弃疾后来三妻六妾多侍女生九儿二女,但那时候真没有乱搞革命友情,亦不可能在战场上纳妾。

1161年,辛弃疾组织了二千人在济南以南的山区起义,后投奔耿京义军。

1162年,辛弃疾南下归附南宋。

此后,辛弃疾被南宋政府派往江阴军(今江苏江阴)任佥判(州长秘书),开始了其政治生涯。

以上。

 6 ) 大宋末年的一曲繁华绝唱

偶然间,看了《辛弃疾1162》的一段片段,便生生无法自拔,沉浸在那个大宋末年,那个荒唐破败萧瑟的年代,也正是辛弃疾的出现,给那个破败的年代增添了一份军人的豪情,一份家国儿女的柔情,更有一份作为大宋子民的不屈之情。

我很喜欢故事中的那个辛弃疾,或许也是我对辛弃疾老先生的了解也不是很全面吧,所以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之中的辛弃疾。

有血有肉,也有着家国儿女之情,更有着作为一个大宋子民的远大抱负。

他给我展现了一个更加鲜活的辛弃疾,就如同我们所有人一样,他有自己的感情,也有自己的抱负,总之他有着我们普通人所拥有的的一切,可以说导演在这一点上做的很成功,把辛弃疾老先生平民化了。

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诗人,也不是一个义军的副统帅,他有着一切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一个“平民英雄”,他的出现不突兀,也不过分抢眼,仿佛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

我很喜欢剧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演得那么有血有肉,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一般,平凡却有带有他们自己的特色。

霜花,一个虚构出来的角色,也是这部剧的亮点之一吧。

他的出现让主人公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了,主人公不再是为了家国情怀去打仗的人,他有他的私信,他想还大宋一个盛世繁华,他也想给自己和自己爱的人一份宁静。

霜花也无畏的跟着辛弃疾,只要有他在那么他的心也就在那,哪怕最后为了他而战死都死而无憾。

渐渐的,从最开始的只想着跟这辛弃疾一起,到后来渐渐的明白了,在家国大事面前,儿女情长都要先放一边。

所以他才肯跟着,辛弃疾一起,一起策马于疆场,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段传奇佳话,是爱情,让着她心甘情愿的于辛弃疾一起去面对,这个破败的山海,愿意和他一起收复故土,只为那年月他答应过她,他会娶她为妻,以大宋繁华为礼,天下山河为聘,铺十里红装,点上长明灯,娶她回家。

榔头,热血无惧,心里一直佩服这辛弃疾这个大哥,也把大哥视为他这一生都追随的对象。

在这乱世之中靠着一腔勇气和那对金人的仇恨,活着,挣扎着,在战斗着。

他不曾看过大宋的繁华,但是他知道,家国不能丢,山河不能破。

吾有一板斧,可护大宋千里江山。

宁为战死魂,不做亡国躯。

这是他一生都在呐喊和践行的人生格言。

他也有自己的梦想,就是等到家国安定,去个胖媳妇回家过日子。

多么朴素和简单的愿望,可在那个年代却显得是那么的遥远,仿佛就是一句玩笑一般,会引得众人的阵阵嘲笑。

耿京,没有文化,但是却有着一腔爱国的热血。

他就如同那个时代造就的大多数草莽英雄那般。

重情义,易自足,跟有着满腔的爱国情怀。

他们梦想的生活就是每天有酒喝,有肉吃,有媳妇,有个家。

他们惧怕战争,他们讨厌打仗,他们就像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还记得辛弃疾要去南宋朝廷的那个晚上,他与耿京的对话。

他说他不想打了,他说他想为兄弟们着想,他说他讨厌战争。

是啊,谁喜欢战争呢,谁不贪恋着那岁月静好的岁月呢。

可是,家国破,山河碎。

怎么去过那平凡的岁月呢,唯有用自己的身躯,去阻挡那,金人的铁蹄,去阻挡他们南下的步伐。

用自己的一生戎马,换天下的分安定,换和自己出生入死的的兄弟们一份安心。

总之,这部剧没有让我失望,每个人都刻画的那么有血有肉,他们都有着远大的抱负,但也有着自己的期盼。

他们或许是一群莽夫,一群匹夫,一群只会收复故土的义勇军。

但俗话说的好,君王死社稷,匹夫死国门。

战死国门,为国捐躯,收复故土,还天下一份安定。

待天下平定,故土已收,在与君去欣赏那大宋的繁华江山,去给世人说一段这乱世的繁华绝唱。

 7 ) 一部合格的武侠片

如果以历史传记的眼光来看,这部片里存在太多不合理甚至玄幻的要素,但是如果把它拉入武侠片的范畴,倒是相当优秀。

细致的形象,流畅的动作,侠胆、柔情,热血的剧情。

在影院看感觉除了个别台词不太打磨,还有演员演技不大行之外,爆米花需求还是很满足。

我笙确实美翻,难得领衔主演,但确实演技不能驾驭这种片子,还是去拍古装言情比较好。

领衔主演南笙死了个弟弟第二天就跟没事发生一样真的太生草了。

 8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电影看完,讲述的就是陆游诗中这同一时期的抗金故事。

谢苗形象外形或许和很多人想象中的辛弃疾形象有差异。

但难得的专业武术表演功底,其短暂的拿上剑舞剑那一段,武人气质流露,无形中又有几分暗暗贴合人们心中那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英雄模样。

电影本身受限于网大的整体制作成本和规模,肯定也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要求,但演员整体的表演,还有动作战斗设计都已经是网大里极好了。

要求场面再宏大,剧情再精良去和大投入院线制作比也不现实。

 9 ) 挑灯看剑忆英豪——《辛弃疾1162》影评

这段时间,刚刚回国,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不少人都在刷一部电影,而且它很有可能成为今年中国网大的黑马之作,那就是张哲导演的——《辛弃疾1162》。

向来喜欢历史和武侠的我,一直热衷于这类剧本的创作,而张哲导演的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网络大电影。

整部片子充满阳刚之气,显得格外热血激情。

它从辛弃疾投靠耿京联手北伐为起点,展现了辛弃疾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青春岁月!

张哲导演可以说是中国青年电影人队伍中最有武侠情结的导演,从前年的《刺客荣耀之荆轲》到去年的《大汉十三将》系列,都是展现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佳作,而辛弃疾的扮演者谢苗更是曾经家喻户晓的武打童星。

张导与苗哥,一文一武,珠联璧合,为观众呈现出这样一部精彩的阳刚暴力美学电影!

做为一个铁杆的武侠迷,我曾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彻导演的武侠电影尤为喜爱。

而张彻导演开创的阳刚暴力美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从业者。

其中,李仁港便是深得张导衣钵的传人。

张哲导演更是在《辛弃疾1162》这部电影中多处向李仁港导演致敬。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片中的配乐!

在辛弃疾拿下金军粮草,于泰安城开庆功宴的时候,背景音乐响起的是黎允文的《见龙卸甲》。

片中的义军造型与《鸿门宴》中刘邦军队的造型有些类似,而金军的盔甲更像《天将雄师》里汉军的造型。

片中多次出现的场景也多为荒原大漠,这与李导拍摄的四部古装电影中的场景颇为相似,给人一种粗犷豪放的感觉。

一直以来,网络大电影给人的印象是娱乐性强,不太考究历史细节,人物总处于虚拟空间。

可是张哲导演的作品却是当今中国网大的一股清流,不但注重故事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本身都做了非常细的考究,虽然有些情节略有出入,但那也只是为剧情而服务,导演能做到务实和细腻,就显得格外出众!

片中最精彩的一段莫过于辛弃疾舞剑吟词的那一场戏,谢苗大哥的双手剑法配合着稼轩先生的那首《念奴娇·少年握槊》,显得格外剑气纵横,颇具侠气。

至于片中的大规模战争场面,可以说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华语银幕大片,甚至比这十年来的诸多华语古装战争题材电影更加宏伟大气,给人一种“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气魄,仿佛置身于曾经的古战场之中!

正是因为有了导演的运筹帷幄和团队的配合默契,才使得这部影片非常成功!

同时也要感谢谢苗哥的精彩演出,为观众塑造出一个完美的“铁血男儿”辛弃疾,让当今的中国影坛多了几分阳刚之美!

而张哲导演更是功不可没,正是因为他对英雄的情怀和对历史的敬重,才为我们呈现出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正是“少年握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10 ) 狗尾续貂的电影

故事本身挺好的,也很燃,也不知道是编剧脑残还是导演脑残,非得设计一些狗血情节出来让人骂。

说几个地方: 1.贾瑞要给辛弃疾800人,非得砍价砍到500人,傻b么,和对方商量好了一定能取对方boss的人头?

2.能不能不要在刀光剑影的镜头里抱着深情对话,分分钟让人出戏啊,这么多年的臭毛病就是不改,是因为北影的教材是这么写的吗?!

3.最后又来了一出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好戏,直接把王爷干掉了,就拍历史上真实的场景,夜袭将叛徒抓回不就行了?

真有这么牛逼,直接把金朝皇帝干掉,南宋不就光复了吗,还练什么兵?

能不能拍点有技术含量的电影出来!

讲个故事漏洞百出,就知道煽情,多好的题材。

如果不知道自己拍得烂,拿出来之前网上找几个陌生人给点评下不好么,除了你们,其他人都没瞎!

《辛弃疾1162》短评

幼安,你说这大宋到底什么模样?大宋,夜市直至三更至,才过五更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一本东京梦华录,一张清明上河图,大宋很美。

6分钟前
  • 云周
  • 推荐

少年握槊,气凭陵。

7分钟前
  • 上海堡垒
  • 力荐

居然还他妈的挺好看的

11分钟前
  • wfygqd
  • 还行

剧情异想天开有点! 宋军效率要真这么高。早统一全球了 谢苗还是不错的

12分钟前
  • 简单是美
  • 力荐

网大而已,胡编滥造,把辛弃疾换成霍去病这个故事也能成立,换成成龙也能成立,根本没有标识,没有那种文人气度,简直一个糙人,根本没有人物弧光,所有的事光靠想就够了!羊头狗肉罢了,整个故事散单至极,不过网大尔耳

16分钟前
  • 较差

只能说,既然是这种网大质感的作品,就别起个历史剧或者正牌演义剧的名字,太容易引人误解;不过最后一幕上天吟诗有点意思

20分钟前
  • 某种女人
  • 较差

辛弃疾之边疆往事。这换个人也成立啊,还有演员也太丑了吧

23分钟前
  • 汤米
  • 较差

同期网大,当bgm放。青年辛弃疾的故事值得讲,正剧格调。投军-小胜、面圣、背叛、大战…制作很认真。战斗场面有想象力(发火箭引燃空中油罐),可惜故事太过干巴,口号喊得像是抗日剧,既没有幽默感可以调剂,也没有意料之外的历史细节……但要说是不向市场妥协,又加了个没啥必要的女主角。

27分钟前
  • 阳朱
  • 还行

居然不错,细节逻辑经不起推敲,但是在网大的经费里拍出了这么好的东西值得鼓励,多给一星。

31分钟前
  • 苏秋息
  • 推荐

给霜花四星。换下裙裾,穿上短褐,征战沙场。对辛弃疾,她温柔专一,对国家,她忠肝义胆。霜花坚强勇敢但内心柔软,有温情也有大义。南笙演绎的很好,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32分钟前
  • 清禾
  • 力荐

是个不错的网络电影。虽然故事大体按照史实脉络书写,但确实缺少外部压力,叙事比较散乱,整体显得冗长。

34分钟前
  • 莫黑托的薄荷
  • 推荐

我见青山

39分钟前
  • 魔石爱上鱼
  • 还行

难得的题材,完成度也很不错,值得推荐!

41分钟前
  • proud
  • 力荐

提提分,学生们好好看看。

44分钟前
  • 听上帝耳语
  • 力荐

虽然史书记载是辛弃疾是个猛人,但也是智勇双全的,而不是赵子龙杀个七进七出。史书上的50人是说他带着50人到军营前要见汉奸,见到后杀了就走。作为动作片给个两星吧。至于人物感染力一星都没。

49分钟前
  • 水中月
  • 较差

谢苗还是继续网大,什么时候拍个院线啊,动作戏还是可以,南笙的脸有点肿,又是跟以前一样的女主挂掉的结局。。。

54分钟前
  • falsecarefree
  • 还行

还阔以

57分钟前
  • 拓木映畫
  • 还行

空有一腔热血,但是无处施展,我想着应该就是辛弃疾一生的遗憾吧。到死了都不能瞑目。

1小时前
  • 米斯特扬
  • 推荐

原来辛弃疾不仅是个文人啊~看不懂这个女主的剧情线……脸是不是整过头了。

1小时前
  • 鹿鹿酱 ♪
  • 还行

高中的时候喜欢稼轩词,读过不少他的资料,感觉选角和剧本都和想象的不太相符。影片里的辛是纯武将,完全感觉不到一些文人墨客的气质,活捉张安国是史实但连带着把金人王爷也杀了就过于夸张有点手撕鬼子那个味了,还有开头被长枪刺穿胸口却一点事没有,都是不合理的。个人感觉稼轩的气质应该是接近班超张灵甫,和传统武将还是不一样的

1小时前
  • 或阿呆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