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会卡带,会被剪辑,会回放,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是黑白色,他们不能说,他们看不见,他们会音画不同步…..但这世界还有另一个“完美”的版本,它有音乐,有字幕,有歌舞剧,有饱满的情绪,里面的人自带bgm,永远光鲜….你愿意活在哪个世界里呢?
最后的最后,黑白色的人生也有饱满的感情和动人的音乐,而做超人的主角也会怕高,演爱情戏的人也会用水管制造氛围,他们也会念不齐对白,也会有自己的缺陷。
打开最后一扇门,我们都存在于这个灰色的有无限可能的剪辑地带,我们的人生不是被设定好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集就是会碰撞出无限可能字幕有什么意义呢?
给观众看的。
我从来都不相信观众。
这部影片的设定很有趣。
生活就是一场场被设计好的戏,戏和台词存在与否还将受到更高层级的审查限制。
演员们也分为了不同的层级,世界观的营造还算完善,每个人无论愿意与否都在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世界里面人们分成主角,配角和废材。
最开始以为是想说社会阶层,有的人在世界舞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有的人被拒之门外,只能顺应规则,而有的人被动接受规则,无法在鲜活的生命中留下有温度的记忆与话语,就像是没有情绪,不需要被考虑,只需要完成自己所被分配的所谓使命,就像电视剧里没有背景音乐一闪而过的配角。
当你生活在一个拍摄的世界里,主角是拥有专属BGM衣着光鲜的歌舞剧演员,配角衣着暗淡时刻准备着为主角服务,幕后人员则是被称作“废柴”的黑白人。
不同类型活在不同的环境里,过着不同的生活,而谁是什么角色取决于你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父母是什么角色等等。
那么,当你发现你根本不是主角,甚至连配角都算不上的时候,你该如何面对命运的安排和生活的艰难?
女生一直坚信自己只是失去了主角父亲的主角,她拥有自己的专属bgm也可以上主角课程,即使她因为配角母亲衣着始终朴素,但她有一个主角梦。
考试在即,对父亲的好奇探索和bgm紊乱让她一步步意识到也许事情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她来到了学院,声音工厂,花絮世界去寻找。
最后她意识到不仅她不是主角,而是一家人都是幕后人员是黑白色的。
父亲没有去世,而是离开了这个世界到“另一条故事线”做主角了。
也是这一刻,女生终于明白母亲为她做的牺牲和让步,而她也已经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主角。
这是一部“告诉你怎么拍电影的电影”。
不管是软科幻的设定,人物的区分,还是极度风格化的美术设计,都在讲述电影所营造的虚幻感并强调观众对主角的重视对其他演职人员的无视。
也正因如此,我坚信这是一部拍给配角和幕后人员的电影,每个人都该被看见都该拥有专属的音效,该有情绪该有生活,而不是重复台词也不是只存在在黑白花絮里。
另一方吧故事在讲述女生看见了母亲努力对自己的保护和培养,这是一个更常见的议题,但包裹在这样的设定和故事里显得特别且不生涩。
里面好多细节很搞怪,服务于整个剧的初始设定,等着开拍的不动的配角,底层混乱的背景音,可以主角随便要求的the end。
作为一名真实的幕后工作者,看到故事的全过程就非常心痛,总是不被看见不被重视为主角服务。
同时也发自内心的希望知道一名主角可以完美呈现使数以万计的黑白色的人的功劳,也许不需要被看见,但也不想被歧视被孤立吧。
即使不在人前,也真实的为电影付出的人,都该有姓名吧。
和自己的舞台。
在一个只有主角才能被认可的时代,“配角”的身份都成为了有罪的判定,在“寻父”的道路上发掘“母亲”的意义,找到自己。
透过荧幕去看一部“元电影”,把电影的生产和组织摊平到我们的眼前,世界观的架构首先突出的“位置”的设定,出现在每个场景里的主角、配角,他们的所处的位置和负担的角色任务,日常观影体验中鲜少被注意到的一个部分,在这里却变成了主题,或者说,“另类的主角”。
架构好的舞台之上,我们看不到“艺术”的灵气,只是一个井井有条的、秩序分明的“工厂”,阶级分化为了主角、配角、花絮人员(main-supporting-outtakes)的不同设置,花絮人员的对主角的反抗也成为这个世界里戏仿的一场暴动。
培养主角的学院里,评价的标准却是情感的丰沛程度,外化为读心器识别生成的配乐,以及场景的匹配度。
母女关系、友情的描写也很出彩,结尾也可算作反动失败的“流放”。
画面设置很韦斯安德森,眼睛很舒服。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电影理论的制造机器,用一种风格,在十分钟内就可以让观者产生有关电影理论、元电影理论的一系列生成演绎,这种风格的电影,就是被拿来当作研究的文本和电影理论的盐地,去给思考与感受无穷尽的现象和创意的,是电影实验意义的农田,也是电影分析文本的密场。
元电影的影像化,在电影理论层面的每个概念成为了不同的角色,配角作为配角有着属于配角的人生,她作为一个配角生活在电影的世界里,生活在故事、剧情、人物形象、属于她的配乐、性格、身份和行为轨迹中。
在这个电影的主线之外一切的可能性被归从到一个社会性的状态中,过于突出的配角会去精神病院。
而影像的画面故障,不稳定和声色的错乱也将造成属于他们生活的问题。
角色为了故事服务,出了故事这一标准之外,他的全部人生都是可以被随意处置的。
标准是什么呢?
演员来自真实生活中的一个身份,她本身属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她作为演员的身份参与电影制作,创造了一个能够在银幕上生成的故事,而同时她在银幕中所饰演的角色,又是一个基于电影理论创造的故事空间,也就是对她的职业生活所进行的故事性创作。
同时电影又是基于现实的故事空间而产生的一个叙事结构,在此基础上,因为她的角色和她本人之间界限的模糊性,莫不如说,剧情中所出现的种种转折和高潮与电影的拍摄本身之间产生了衔接,甚至是模糊不清的连系与相互成立的关系。
所以使得电影本身成为了电影所表达的意义空间中确切的意义本身,电影本身是指参与这场电影制作的工作者他们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意义与这部电影通过他们的演绎在强调电影意义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意义。
也就是当把电影电影化这层空间与现实世界开始产生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开始进行对于将电影意义带入电影世界的符号化投射后,当这个过程完成后,这部电影才真正完成了它的构造。
也就是说剧情在这时利用了电影的特性,成为了电影本身。
也就是将剧情蒙太奇,给予剧情赋予风格,给予每一个情节的设置性赋予性格,将画面的衔接,人物在故事中的互动成为电影的可能性本身,并在这个层层镶嵌的五层蛋糕的意义空间内彼此粘连、穿梭并产生增生的含义。
当电影成为生活,当生活变成电影形式的,你可以想快速和朋友在两个空间里对话,一个并列的镜头就可以做到,这就是你的现实生活之后,这个由电影规则构造的现实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呢?
电影形式的这个前提条件外加真实生活化组成一个故事,两者加和,或者两种概念的叠加,形成一个可以蔓延出同时具有两种概念之上的指数层次的意义世界。
这些模块之间的捏合、重组和拼贴,有时加入一些其他维度的扰乱色素,闪回或者断裂出来一个空层,就会构造出一个糕点式的多维互动。
也就是,角色和人物之间同时存在,在需要他们的时候,在不同的场景和不能更改的境况下,更适宜展现它性质和风格的身份被允许出现,但是在现实维度的时空连续意义中它并不存在,但是在意义空间里它无限,或者无数个它无限且循环在任何可能性的状况里。
有时它是角色,有时它是故事的一部分,有时它同时存在两种身份,并且它能够独立于故事去存在、旁观、预测展现的发生,而其本身可以并不在当下的场景中,但是始终在场,可以是背景音可以是音乐和笑声。
它不仅加入了现实性,也加入到了故事中,甚至是电影本身中,即电影的理论中。
于是现实也变成了故事的一部分,也变成了电影与观者、电影与风格的一部分,甚至变成了电影理论的电影存在的本身的镜子的一部分。
就是“出错”。
当你分不清是电影真的出错,还是录像带出错,还是拍摄的出错,还是故事出错,还是故意的出错,出错就像一个石子,掉进了水里,即带出了声音也带出了无数水面的波纹脉路。
电影被某个人抛出的电影这块蛋糕球,翻滚产生了世界与世界。
当真实世界的网速因为音画不同步而产生延迟的时候,却不能再分辨出来“出错“的危机与否,这一切只是为了趣味,或者只是为了发生而产生。
当发生了这一切之后,仅仅是发生了,仅仅是发生本身,就已经存在了,已经被选择和出现了。
你不会再有疑问和不解,困惑和焦虑,甚至心烦和急迫,因为不再有任何所谓的错误,错误被错误给消除了,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自然的部分,天然的行进着。
具有完全的封闭性,像石膏和未来主义的非人类那样光洁。
她既然不是主角,那么她的生活有围绕着什么进行呢?
在故事中的配角生活中,她成为了电影的主角。
电影用故事里人物的语言告诉你这是配角的故事,但是却用人物的行为和故事的内容告诉你这完全是关于这个配角人物的完全的主角故事,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和对立号召着辩证的真实具有的相性。
这部电影的风格和想法真的非常精彩,甚至把我两年前的一个小小的想法拍成了成品,实在是让我觉得现在的电影创作可能是真的越来越疯了,不过可能只是一种理念上的创造性,这部电影的局限是这个故事所身处的细节,去阔比电影史来说,这个故事显得较为幼稚和小儿科,审美也是非常欠缺的,带着德国电视剧古板老套的土味和僵硬,如果这个理念套在拉丁美或者你们巴黎时尚生活单品的放荡生活中去演绎,可能会非常漂亮好看。
不过德国人的这套概念确实表现的很好,可惜这部电影动静不大。
所以真正的电影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整合,一定是审美与理念的结合,每一个都不能少。
这是视觉上大篇幅的生存空间,它的草地应该是植物界的物种性的表现力。
元电影(对于制作流程/术语/罐头笑声/掉帧)几重身份(扮演者本身/扮演的角色/电影里呈现的角色)权力等级关系(主角/配角/花絮演员/幕后花絮的破碎角色)——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到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小品——映射现实问题(罢工/反抗与暴力)它一定得是产业成熟之作,才能对其进行戏讽虚假的乌托邦痕迹(反乌托邦性质)——不允许杂音,剪辑,读心器音乐/随时的出框——一种打破(内部的)由戏剧组成的人生——无历史音乐的烘托的独白——一种希特勒医院灰色技术 数字化马赛克遮蔽丑陋情绪来源于扮演,人是空壳暖色调里的人头场景31外景晚上(不断提醒在拍摄)全景——中景英雄被减掉 被雪藏审查——文化极权无名的力量“我从来不是一个有意义的人”开枪黑屏 反复回放剪辑之枪——默片隧道——不同滤镜不同场景或许不需要什么实质化的权力象征出现,所有的体制就在运行中(没有人看到剪辑的人是谁,)感觉像是人种屠杀楚门的世界(门布景)“我们在哪儿”“在拍摄中”“快接近结尾了”
第一幕,配角母亲培养主角女儿。
以主角式的的演技,烘托乌托邦式的现实,母亲和万千单亲妈妈一样,用自己的方式为孩子建立起按部就班生活壁垒;第二幕,朋友的无稽之谈助推葆拉突破防线,踏上了寻找主演父亲戏梦碎片的旅程。
途中受到废柴“管家”等人的影响,葆拉认清自我,为循迹父亲真相克服主角对废柴的歧视勇感前行,自己做航行的舵手。
在这里导演用新与旧,黑白与多彩的电影史来隐喻葆拉多彩的现状和黑白的本心,葆拉在新与旧的立场中萌生出自己的想法犹豫不决,不敢于表达。
第三幕,真相大白后的最后考核如期而至,上台前废柴“男友”在配角母亲的伪装下来到幕后用“静音瓶子”为葆拉加油打气,最后真实又直白的口述表达了母爱最伟大,换位思考体会到了做母亲的不容易接纳了母亲的做法,触动在场的“观众”……葆拉打破常规用自己微弱的影响力坚持、探索、改变,确定了立场得到了拥护,表达了废材也是不可轻易删减的觉醒,诠释了电影中饰演小人物的心路旅程和对废材形色眼光的深思引起观影人的共鸣……
冲着有趣的主角配角设定进来看的,没想到浪费了我2个小时,以至于我一定要发我在豆瓣的第一个影评,这个电影是怎么打到7.6分的???
不要以文化和艺术做遮羞布来遮掩混乱的剧情线和逻辑表达。
除了女主角好看,身材不错,其它真的是坨。。
莫名其妙的科幻片,4分慢走不送(本来要给2分的,多的2分给女主)!
《戏梦空间》应该是我第一部完整看完的德国电影,而且还是有点科幻色彩的剧情片。
整个故事设定别具一格,但结尾总觉得有点不够味。
湖南企发文化的王老师说,如果是他写剧本的话,结局也许会更具讽刺意味:电影结束,镜头转向女主,她当然是电影世界的主角,主演这部反映主角和废材冲突的电影。
电影里的废材其实也都是主角或配角。
他们庆祝着电影的杀青,和嘲讽着真实世界里的废材。
这是一部为影迷准备的反乌托邦元电影,充满了对影史的回顾和调侃,“活不过一分钟”的小配角们,也有自己的悲喜人生。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别的世界里,人们生活在电影中,社会被分为主角、配角和废材三个阶级。
作为一名“配角”, 葆拉从来只是在背景中出现,但她一直立志成为一名“主角”。
然而,就在最终考核之前,葆拉的“读心器”突然故障了,没有配乐渲染情绪,葆拉还能成功晋级吗?
这部影片的设定很有趣。
生活就是一场场被设计好的戏,戏和台词存在与否还将受到更高层级的审查限制。
演员们也分为了不同的层级,世界观的营造还算完善,每个人无论愿意与否都在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世界里面人们分成主角,配角和废材。
最开始以为是想说社会阶层,有的人在世界舞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有的人被拒之门外,只能顺应规则,而有的人被动接受规则,无法在鲜活的生命中留下有温度的记忆与话语,就像是没有情绪,不需要被考虑,只需要完成自己所被分配的所谓使命,就像电视剧里没有背景音乐一闪而过的配角。
被抛弃的废柴,享受一切的主角,麻木的配角,大家沿着既定剧本前进,有人享受优越,不顾一切留住优越,又有那些不愿接受命运要破除牢笼的人。
失败者的记忆被篡改,胜利者也要篡改记忆。
电影想说即使每个人禀赋不同,面对不公,也要珍视自己真实存在的每一刻,珍视感动欢笑与泪水,珍视自己身边的人,在现实意义上,平等是如此血泪交错的征途,而在情感意义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永恒,但是最后的虚空世界是惩罚还是新生呢?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影片的创意和剪辑都非常棒,像是将《楚门的世界》写出了另一个视角和维度的版本。
但是这个剧本表现出来有些直接生硬,特别是围绕着女主青春期经历的自我身份认同展开,到结尾我已深深预感到她将要把黑白的一面展现在众人面前,以达成对“舞台”和“主角”的解构。
当成长故事伴随着阶级对立,被规训的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空间一并出现,少女纤细和愈发蓬勃的自我意识无法承载如此庞大且复杂敏感的议题,便稍显疲软,也以一个诙谐喜剧感的,让我意想不到如此轻松的反差作为结尾。
这是群体版《楚门的世界》,反乌托邦的巧思之作,离佳作仍有些距离,因寻父的主线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存在间离,主题无法高效凝结,甚至最后开始歌颂母爱暴露出创作视角的涣散。
数据里的父亲怎么都查不到,场景里的公交永远都等不来,配角哪有资格载入历史,龙套哪有能力产生情感。
吞服的药片能把黑白变成彩色,偷来的胶囊能把音效当成狗叫。
我修复了故障的读心器,潜伏了废柴的地下城,逃过战火纷飞的剪辑,才明白固定台词,看雪花点电视的母亲给了我一座城堡,我却当成了牢笼。
影片最有创意的地方是将所有关于生活的细节统统转换成电影语言,阶级被划分为主角、配角、错角和废材,图书馆成了资料馆,睡觉前的活动成了蒙太奇,歌舞成了表达欢乐的方式,黑白胶片成了废材的生存形式……画面磨损、罐头笑声、马赛克、跳切等大量影视表达手法的出现,无疑是送给影迷最好的礼物。
生活是电影,人生是故事,主角一切通吃,配角不受待见,废柴举步维艰,身体还会变成黑白,姓名也被身份替代。
戏梦空间 (2022)7.32022 / 德国 / 剧情 喜剧 科幻 / 索菲·琳恩鲍姆 / 菲内·森德尔 茱莉·波维戏梦空间》:反乌托邦的巧思之作
形式大于内容 形式就是内容戏梦空间打破第四面墙:别瞎用蒙太奇,时长有限。
你别说了,快出画面了。
片尾的我们不相信观众。
阶级:少数群体的自我认同和主流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历史书写,父权)自我成长,母女和解蒙太奇,跳切,mute(吸掉声音装置,马赛克嘴)角色只可以行角色事,不可逾矩等级分明的电影世界中,女主本是边缘黑白人,母亲用药片掩盖真相,女主得以上了培养主角的学校。
母亲是配角,父亲是黑白边缘人,母亲告诉女主,父亲是主角且已经去世。
女主和闺蜜(一家是音乐剧氛围)在档案馆并未查到父亲信息,在男装女仆提醒下进入了边缘人的世界。
女主在酒吧碰到了跳切男,送给他各种音效,和他产生了爱情。
女主在主角学校的汇报演出上公开了自己是黑白人的真相,所有观众也开始暴露自己的缺点,替身,音画不同步,无感情,一起跺脚演奏出节奏,全体推门走出去。
女主中间因为读心器的音乐噪音而去看医生。
主角有BGM,边缘人不配有,重复无意义对白,被剪掉。
社会的规训,每个人被迫表演,服从,掩饰,修正。
闺蜜坦白自己并不喜欢音乐剧。
他们不愿意我们听到音乐,不愿意让我们感受真是情绪,是因为害怕我们自我觉醒。
人生的剧本是从开始就写好了吗,为什么我们没有专属自己的BGM,为了适应别人写下的剧本,我需要删改自己吗临走前,我想送你安静,当你遇到纷扰的尘嚣,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好好倾听,好好前行。
他们只愿意要单一的激动的假的情绪,也不想听到复杂克制真的声音讲不出对白的妈妈只有担心,活在另一个世界的爸爸主角学校和废柴区的对比(outtake,不允许发出音乐,警察)女主被抓后妈妈来警局探望,把主角上色,监狱门口的狱警重复对白。
曾以为母亲构筑的铜墙铁壁却锁住了自己,是用爱浇灌的堡垒。
人物们的觉醒,人海战术,一次完美的演讲。
从地板上的门进入酒馆的葆拉女主,像跳进兔子洞的爱丽丝。
影迷专供,脑洞大开,古里古怪但意外好看,整体像个社会寓言,再微不足道的角色也应该拥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布景是一绝,和闺蜜打电话那一段,和阿甘对视那一段,被剪辑之枪追击的一段,还有cut专业户酱油哥的言论都比较出彩。中间寻父的段落占比太多显得拖沓且无聊,精简一下会更好。3.5星。
数据里的父亲怎么都查不到,场景里的公交永远都等不来,配角哪有资格载入历史,龙套哪有能力产生情感。吞服的药片能把黑白变成彩色,偷来的胶囊能把音效当成狗叫。我修复了故障的读心器,潜伏了废柴的地下城,逃过战火纷飞的剪辑,才明白固定台词,看雪花点电视的母亲给了我一座城堡,我却当成了牢笼。
德式的工业建筑场景下难得的德式想象力。配合着的音效也有意思。整部片既充满了电影元素又始终绕不开的德式的社会性/阶层,自我与社会性的表达。属于近些年电影里比较少见的了。
半部好戏,从阶级斗争社会寓言变成了煽情励志童话故事
索菲《戏梦空间》,6/10。感触不大。
3.5高概念小制作,模糊戏里戏外,从音乐和情绪的关系发散出去,很多巧思,用形式打动剪辑用内核打动编导。第一次片尾字幕都要出完了依旧不确定是否故事真的结束了。但在创新概念下又加入亲情lgbt阶级等元素,要的太多了,反而不容易处理好。2022金鸡
楚门的配角
就……挺秃然的
高概念低呈现😑小蝌蚪找爸爸有啥好看的
挺特别的小众电影,但不是喜欢的类型
以高概念化的「元电影宇宙」设置背景,用主角与配角的角色区分引喻社会定位与阶级关系,德国人这一波在表达形式上已经赢了。逻辑预设跳脱出原始的泣诉式定位,将自我价值体现融于电影化情绪象征,构建的世界观虚离现实却又巧妙新颖不显突兀,和谐、随意且自然。缺点是主线核心新意不多,以为的大开大合的推翻制度消除阶级最终却落位于老套狭隘的个人价值体现还是太过保守。且台词设计、情绪铺垫以及节奏与推进均略显缓慢而笨拙,明显的「身体跟不上意识」从而导致呈现效果有些头重脚轻力不从心,代入感不高亦在所难免。两星给概念,呈现值一星!!
创意绝佳
老高概念了,故事内核还是俗套的少女青春成长,再加一点阶级矛盾…可惜高概念没有使这个俗套的剧情更高级更有趣,青春成长、反乌托邦、阶级对立也没有更真实更深刻,真要一头没一头
不是我喜欢的片子,这种概念好无趣……
想写万字评价表达我的喜爱之情,还是用灯光亮起前场内一位观众简洁有力的评价总结一下吧:“牛逼!”(散场的时候捡到了D7排17座的票,这位观众还要票根吗?)———————————————————感谢豆瓣呀,找到了这位观众。
字幕害人不浅,119Min到底是什么版本。前半段:感恩阿里云,感恩硬字幕。后半段:倒也不必为此继续浪费生命,电影不过是生活的外壳罢了,新瓶子没啥好看的。本来也不至于那么讨厌,但真的长的没有必要。
黏贴再多meta的镜头和剪辑手法,骨子里还是那点讲烂了的反乌托邦寓言(被删除和驱赶的零余者们如何夺回话语权)。原本各种神展开的剧作,被德国人拍得沉稳却也匠气,背景信息过剩而细节不详。高潮以为致敬了把《死亡诗社》,结果突然响起跺脚声,让我担心他们下一秒要开始唱we will rock you…
信念感的建立的周折不值得沉浸之后的感受
好看,也喜欢,隐喻很明显,就是有些没太搞明白,可能是看的太过碎片,需要再回顾、思考一下。看到了很多其他电影的影子,《楚门的世界》、《V字仇杀队》、《布达佩斯大饭店》、《雨中曲》,甚至《浪潮》。片头音乐一响起,我就觉得可能是我喜欢的类型,想法很棒,像是用迷影的手法去拍电影。超喜欢片尾曲,在单位电梯里面一边听一边摇头晃脑完全忘了社恐是什么东西。年度最佳预定。
#歌德学院2023德国影展#人山人海现场排起长龙,映后有导演连线。属于揉杂多种元素的元电影,导演其实想表达的很多——首先设定是反乌托邦社会寓言,霸权主流话语&“排他性叙事”(导演说灵感源于川普),一批概念先行的角色符号(主配角待遇差距悬殊),自带bgm的“废角”串联线索,戳破了上层精心打造的“幸福美满”粉色泡泡,也影射了“只有一个声音”的社会(来自底层边缘人群的反抗),细思极恐。尽管结构匠心独运,情节设计有创意,可遗憾的是,从后面开始后劲不足慢慢泄气(陷入套路),明显感到节奏凌乱叙事失控,而且讽刺的是,电影主打的是“反好莱坞”,最后还是走向了一个好莱坞式的结局(与《龙虾》有差距),不仅没有深化主题反而走向了批判的反面,也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创作者的不成熟,及在执行创意上的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