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冲着主演吴慷仁凭此片获得金马最佳男主看的电影,看之前一如既往的不做任何功课,包括预告片都不看。
所以观看此片的过程中,就充满了各种出乎意料和意想不到的发展——不是褒义。
哦对,下面肯定有剧透。
一开始我是完全猜不出两位主要男性角色的关系。
俩男的那张电影海报我买票时见到了,但没有细看。
当影片开场分别演两个角色的日常生活,到黄毛结束了漫长的一天回家,一进门的大景定镜头中,很明显能看到桌子上扣着的食物——而前面吴慷仁饰演的阿邦有很细致的做晚饭画面。
我当时脑子就飞了,想着“不会吧,不会吧,他们是那种关系吗”——而我哪怕见到那张双人海报也没多想的一大原因就是对引进片的“我大天朝自有国情在此”的“信任”。
黄毛一脸温馨地往头上磕鸡蛋吃掉后,脱上衣上床睡觉,能明显看到另一半睡着的阿邦,我直接缭乱了“啊啊啊啊,不会真的是吧!!!
”是个毛线哦,我大天朝自有国情在此。
必须说,两位男性角色暧昧是真的暧昧,尤其跳舞那段,应该不是我西皮脑发作,而且我确实也没有西皮脑。
但电影设定的他们,就是异父异母的、从小一起扶持长大的、彼此感情深厚的,兄弟情。
而且两个角色都有跟女性的感情作为剧情点缀,尤其阿邦和缅甸妹的部分,在我误以为俩男的是真爱后,吴慷仁的表演一度让我很迷惑。
主要是阿邦和缅甸妹一起逛街买衣服那里,虽然就“性感”程度还是《过春天》的绑手机更胜一筹,但这里也不错,尤其吴慷仁真的眼神拉丝,让人浮想联翩,但我那时还误会着俩男的关系呢,满脑子“吴慷仁你眼神爱太多了吧”,后来发现阿邦试穿的蓝色衬衫是给“弟弟”买的,我顿时“哦是不是闲着弟弟才这个眼神”——我这个想法跟盲目磕西皮的有啥区别。
直到后面的天台吻和隔马路告别,我才明白,原来阿邦是真的喜欢人家,吴慷仁给出的表演是非常准确的。
电影前半段剧情主要展现的是两兄弟没有正式身份的艰苦讨生活,还有一个lgbt的重要配角——当然这个角色的存在也是我一度误会兄弟关系的一个原因。
虽然剧情很平淡,但我出乎意料能看下去,我主要还是归因于吴慷仁的表演很有吸引力,以及导演拍摄潮湿黏腻的东南亚陋巷的氛围感。
然而,这种观感截断在剧情中段,那个意外杀人出现,我?????
而且巧的是,我看电影的一家小影院,在这段剧情时,突然开始在我隔壁影厅滋滋滋地装修,搞得我一度以为是电影用装修,作为意外案件的音效。
直到我发现:艹,原来是我这儿真的在装修。
这种莫名其妙又憋闷的感觉一直延续到结尾。
这中间又产生了一些,因为前面的“镜头语言”而让我脑洞太大的联想。
前面有很细致的阿邦在菜市场打工的镜头,熟练利落地剁鸡,手起刀落,加上他面对欺负他不给足工钱的市场小老板后,他说不清是不甘还是阴森的眼神,让我产生了他后面会不会黑化有杀人分尸的剧情联想。
所以当凶案真的在剧情里出现时,我的第一想法也是:果然前面剁肉的画面是铺垫,接下来就要分尸了吧。
分个毛线哦,然后就看到他带着弟弟跑路了。
但是跑路途中,他下车喝水想丢下人的眼神,又让我觉得,哦这个角色“暗黑”的一面终于要出现了吗,激动。
黑个毛线哦,原来他扔人是想自己回去自首。
当然,后面“反转”告诉观众,他去自首并不是真的爱弟弟到宁愿为他去死的地步,而是他才是误杀的真凶,并且,因为生活的苦难,他也真的想死。
后半段剧情真的是各种乱来,创飞了前半段所有看似有章法的铺垫和叙述。
唯一的看点,真的就是吴慷仁的表演了,我甚至有种,他接这部电影,大概是奔着拿奖的——不是贬义。
我对其中一些角色和剧情的理解跑偏到什么程度,看守阿邦的狱警,在阿邦跟大师傅见面前有个他递收餐盘的细节,我误解的是:阿邦马上要被执行死刑了,大师傅是死刑前的仪式之一,那个餐盘是最后的晚餐,比较丰盛(第一个画面太黑,而且我这个电影院画面亮度也不太行),那个黑心狱警见他不吃,所以吃掉了饭菜,只给他留了菜汤。
然后发现,人家狱警算是好人,他们监狱的餐食就是这样清汤寡水,那顿也不是最后的晚餐,大师傅来也不是因为要执行死刑了。
一切都是我因为看不清画面的误读。
总之,本片冲着优秀的表演,不止吴慷仁,饰演阿迪的陈泽耀也还可以,和天朝院线电影不太多见的故事题材,倒是能看。
而且最近我所在的城市好像有官方票补,所以我看的票价也挺便宜的,倒没觉得不值。
但看完后的感受,就像当年张震凭《缉魂》拿影帝的感觉一样,演员自身的水平以及在得奖电影中的表现,拿奖当然没有问题,可我一直觉得,演员个人的表演奖一定是建立在优秀作品本身的基础上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屎上雕花。
虽然严格来说,无论《缉魂》(何况我看的还是这边的院线版)还是《富都青年》都不是什么烂片。
但还是唏嘘,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有能让华语优秀电影齐聚一堂比一比的奖项了。
提前在大银幕上重温了《富都青年》,感慨万千,越发觉得片名具备强烈的讽刺意味。
“富都”指的是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富都区,可拥挤在这里的几乎都是贫民;这些“青年”或来自国外,或生于本地没有身份,他们蜗居于此,活一日算一日,没有任何希望可言。
这次二刷后可以确认,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犀利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它既有关照底层人真切困境的阔度,又有在极境中窥探复杂人性的深度。
它能做到这些,有赖于影片的视点和人物关系,以及吴慷仁那“附身”式的精湛演技。
全片有三个主要人物,他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带出了底层人的残酷遭遇。
第一个是阿迪,他没有身份证,个性活泛油滑,试图与当地蛇头勾结,通过给外国务工人员办证牟利,往往落得个被警察围追堵截又被蛇头侵吞灰色收入的结局。
可即便如此,当他亮出出生证明后,依然能够获得一定的豁免权。
在底层世界,人也分三六九等。
第二个是阿邦,他是个聋哑人,出身更惨,父母葬于大火,重要文件全被烧毁,他甚至连身份都无法证明。
好在他踏实稳重,勤勤恳恳。
影片花了不少篇幅描绘他杀鸡、剁肉、吃饭的场景,真实又压抑。
他给人打零工,还会被认克扣工资,被剥削的他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
第三个是社工佳恩,她出场时就在安慰三个轻生的女孩,希望用爱感化她们。
而当她竭力向当地议员反映状况时,又会被各种推诿。
虽是旁观者,同处底层的佳恩终日与这些身在泥淖里的人接触,她因悲悯之心无法置身事外,于是希望尽己所能为他人申请办理身份证,以过上正常的日子。
导演也用一处叠印镜头凸显出了她的善良与坚韧。
如果将三种视角缝合起来,影片对现实的呈现便很全面了,困在底层,无论是正途还是左道都难以安身立命,而施救者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富都青年》有个很重要的情节拐点,阿迪意外“打死”了前来帮助他办理身份证的佳恩,以哥哥自居的阿邦迅速带走阿迪,并想方设法甩开弟弟,自己承担了所有罪责。
故事自然没有那么简单,后续还有反转。
第一遍看时,我会觉得这个情节有些狗血和突兀。
但二刷后才惊觉,这个处理隐藏着更深的表意——佳恩如此卖力地施以援手是因为她看过太多的底层苦难,而阿迪无比抗拒是不想揭开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疤。
两人争执,表面看是底层人的互戕,其本质是,底层人根本无法摆脱命运的怪圈。
什么是悲剧?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佳恩之死,代表着良心的退场。
而阿邦之死,则代表着勤劳的无用。
阿邦始终勤勤恳恳,但权益无法得到保障,难逃被剥削的命运。
锒铛入狱后,他愧疚又不甘,愧疚于伤害了一位善良的好人,不甘于半生都没有家,没被疼惜过。
他甚至以绝食的方式来向命运发起无声的反抗,似乎,唯有死亡才是解脱。
真正触发他底层之怒的是一位法师,其实,这一笔也有着极强的悲剧性。
狱警出于善心找到法师,希望可以告慰阿邦沉郁的心灵。
法师出于善心,说着开解之语。
但是,未经底层之苦,难免居高临下。
善,也可以带来钝刀割肉的痛楚。
这也是《富都青年》最为可贵之处,这是一部真正的现实题材作品,它采取的是平视的角度,客观呈现苦难,并剖开血淋淋的生活真相。
而吴慷仁的表演正如定海神针一般,让影片的故事和人物都更有说服力。
为了演好阿邦这个人物,他去往菜市场体验生活,晒黑皮肤,亲自杀鸡,拥有了和那里人同样的神态,真的成为了阿邦。
最能体现吴慷仁表演功力的,是阿邦跟法师的对手戏,全程没有台词,他仅靠眼神与动作,就呈现出了底层人对现实的无力,对家与爱的渴望,以及对自身命运的不解与愤怒……
当阿邦呜咽着说出“我…想…死”时,人物的悲剧感达到了顶峰,对现实的批判也达到了顶峰。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场戏竟然拍了一遍就过了,这种“附身”般的演技着实令人赞叹。
能奉献如此纯熟的表演,跟吴慷仁的经历分不开。
他从14岁便开始打零工,做过服务员、洗碗工、售货员、调酒师等等。
这些阅历,成了表演最好的养分。
在演过医生、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后,他诠释底层人之苦居然如此丝丝入扣。
《富都青年》的力量不仅在于对现实的揭示与批判,更在于,它还在试图为生命寻找出口。
这种表意蕴藏在片中那些温暖的细节里。
影片有个核心道具,鸡蛋。
它是底层人能获取营养的日常食物。
阿邦和阿迪在吃饭时有个习惯,会把鸡蛋往对方脑袋上磕,生活艰辛,他们抱团取暖。
而在最后,阿邦在临死之前最后一次向阿迪脑门敲鸡蛋时,阿迪哽咽落泪,这一次,他下不去手。
阿迪变得成熟了,他穿着阿邦为他买的衬衫,走上了正途。
他甚至冲破了内心的障碍,找到了生父,跨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或许,自此之后,阿迪能够拥有正式的身份,成为一个正常人。
终于,阿迪带着阿邦的梦想,勇敢地生活下去。
因吴慷仁的表演切片看到这部电影,全片的高潮也就那几分钟的手语表演中。
很可惜,如果仅仅是那一段的镜头,我都可以脑补出一个聋哑人,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在异国他乡的苦难与悲情,对生存的努力与绝望,对司法不公和社会虚伪的控诉。
可是,本部作品完整看下来,剧情上是削弱了他这段爆发的力度,导演用三个人的角色消解了他自身悲惨人生的说服力,整部电影的主线支线纠缠在一起,让人看着混乱。
其实应当将他弟弟的剧情放在阿邦身上。
他可以作为一个没有身份的人,一边打工一边寻找自己的亲人,遇到了社工小姐来自“友情”的呵护,也有缅甸姑娘对他的“爱情”,也有来自钱姐临时拼凑的“亲情”。
悲剧无非就是不可得,社工小姐没有解决任何一个孩子的身份,包括吴慷仁所饰演的阿邦;缅甸姑娘因为社会现实,迫不得已与阿邦离别;钱姐作为一个有身份的人收留阿邦,却被人害死在家中;阿邦被真正的凶手陷害,作为凶手抓进监狱。
这才是愤怒爆发的源头,因为努力寻求的希望一一破碎,聋哑人与没有身份的人是原罪,他拼尽全力,依然得不到一个公平的回答。
我想,在这种人生经历下,他才能有让人信服的爆发力,才能够诉说自己的委屈,剧情才有张力,才能打动观众。
同时在看《一把青》。
1️⃣ 本片向两部经典同志电影致敬:《断臂山》的“衬衫”和《春光乍现》的“瀑布灯”。
但对男同关系处理得较为含蓄,阿邦和阿迪这对无血缘关系的“兄弟”之间的情感,要留给观众自行解读。
2️⃣ 作为一部马来本土华人电影,前半部分对吉隆坡富都(Pudu)贫民窟的现实主义描绘,平衡了近年中国内地影视剧对“东南亚”的刻板印象。
然而,影片后半部分转向奇情犯罪的风格,导致精湛的表演和细腻情感被剧情的夸张冲击的支离破碎,部分情节缺乏合理动机的铺垫,让人感到不适。
3️⃣ 吴慷仁本片中的表现可谓“救世主”级别,晒黑、暴瘦带来外形的巨变,仅仅利用手语肢体动作、眼神流动的变化,宣泄无声的情绪。
其表演比周围演员都要高一个维度。
凭借角色击败了《周处除三害》中的阮经天,荣获金马影帝,也可谓实至名归。
电影大火,拿奖拿到手软,吴慷仁也是彻底爆红。
故事主要关于的是“非法移民”的事儿,这事儿,貌似是个“全球性”问题,唯独咱这里,基本没有这个问题。
这个笑话,估计有点老了。
当年,好像是某位“大人物”叫嚣自己也是个“有身份”的人呢。
结果引发群嘲,好多网友也是一顿开涮,说咱也是“有身份证”的人呢。
这只是个笑话。
没想到,还是肤浅了。
如今,咱是可以“骄傲”的说是“有身份证”的人呢。
在外面的世界,竟然还有那么多“没有身份证”的人,为了一张“身份证”在奋斗终身。
这个问题,在《巴黎浮世绘》中,也有相当的“浮世绘”。
所以,我们还是为我们的生活感到无比自豪吧,至少,咱还有“身份证”。
故事开始 ,弟弟就在帮蛇头。
结果蛇头拿了钱,压根不想办事儿。
弟弟也是想着仗义执言的,结果被蛇头狠狠教训了一顿。
这个世界,拿了钱一定要办事吗?
你这叫“交税”好不好?
智商税也是税。
蛇头之所以这么嚣张,只不过,他是“有身份”的人。
故事里头的这位社工,绝对是一股清流。
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身份证”事业,证明这世上,还是有好人的。
但是,故事也告诉我们了,这样的“好人”,不长命。
自古以来,胳膊拧不过大腿。
一个人的努力,终究是“干不过历史的洪流”。
至于,为什么“历史的洪流”是这个样子流的,那就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了。
吴慷仁对这个“不成器”的弟弟,还是相当碎碎念的。
牛马,一旦失去工作,下场会很惨。
吴慷仁老早就体会到了这一点,指望弟弟也踏踏实实的“认命”,当个苟着的牛马,不好么。
但是,天生反骨的弟弟,怎么可能被这种程度的碎碎念给说服呢。
所以,吴慷仁不得不祭出大杀器——有身份证可以去银行存钱。
这下,弟弟彻底没话说了。
对于这种“不公”,弟弟也是找到根源了。
豪言到,“下次大选,换掉他们”。
然而,下一秒就被大妈反杀。
“你可以投票吗”?
这绝对是个问题。
弟弟大概是忽略了一个根本性问题,他只是牛马,并不配做“群众”。
所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话没毛病,关键问题是,什么才是“群众”。
但是,弟弟就是不服这口气啊。
为什么别人能成为“群众”,我就非得做牛马呢?
这个问题,拿来问已经麻木的吴慷仁,吴慷仁也没有答案。
他这样的牛马,苟着被“有身份证的人”盘剥,他没有怨气吗?
可是,又能如何。
事情的转折,是社工和弟弟的冲突。
原来,弟弟和吴慷仁只是萍水相逢,弟弟还是有希望拿到“身份证”的,只需要弟弟回去和老爸见见。
但是,弟弟对这个没存在感的老爸相当拒绝。
或许,他的内心里,对于自己能成为“群众”而吴慷仁只能是牛马这个事实,完全接受不了。
这只是一次意外。
美丽的社工姐姐,嘎了。
好人不长命,下次别做好事了。
哥俩乘着大巴跑路。
在服务区休息时,弟弟在车上睡觉,吴慷仁下车买水。
然而,大巴此时开动了,吴慷仁因为听力问题,完美的错过了大巴。
这,本来是一次“完美”的别离。
然而,当大巴车开过,弟弟在车下等他。
不逃了。
吴慷仁选择了“顶罪”。
他的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但弟弟还有。
吴慷仁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一个牛马决定不当牛马,大概只剩下这一条路。
那就是把牛马宰了,然后做成肉,贡献最后的“价值”。
故事有一些反转,但感觉貌似也没那么重要。
或许,把该“正视”的问题摆出来,就可以了。
至于,会不会有人重视,那只能看“天命”了。
毕竟,那刚上台的大爷,“也不容易”,马斯克花的那些钱,总得给人家一个交待不是。
#猫影#周末看了《富都青年》,或许是我第一次看马来西亚电影?
是一个文化、语言和种族都非常多元的作品,讲述大城市最底层的偷渡外劳的故事。
孤儿的身份设定,还有监狱里的控诉,都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何以为家》。
如果那部电影中的Zain长大了,就会是《富都青年》中的阿邦,生于阴沟长于阴沟,仰望天空,也不一定可以看到繁星——毕竟,吉隆坡和贝鲁特的上空都是摩天高楼。
与《何以为家》一样,这也是一个突破了传统的国境线,没有传统意义的国家语言,非血缘关系的家庭故事。
阿迪和阿邦还有钱的类“家庭”结构,甚至是非heterosexual的,不过,对爱和归属感的渴望却是人类的本能,也让人不以血缘和婚姻关系组建家庭。
感觉拍这个故事的王礼霖,投这个故事的李心洁,选这个故事的吴慷仁都很“电影人”。
如果说文艺作品是为大众服务,艺术要源于而高于生活,那《富都青年》讲的就是支撑起了整个亚洲的繁荣生活的蝼蚁们的故事。
编剧,摄影和剪辑无一不好。
吴慷仁出现在菜市弓腰驼背推小车的模样,就真的是个民工的样子。
与此同时,好莱坞在拍《crazy rich asian》王家卫在拍《繁花》,我们还自嗨地纷纷对号入座。
当然这也是文艺。
可是我始终更喜欢那些能用艺术表现最真实的人生的作品。
在大银幕上二刷《富都青年》,后半段的三场监狱手语戏,仍让我频频泪目。
有观众说,是吴慷仁的表演撑起了全片。
当然,对吴慷仁再怎么赞美都不为过,但与此同时,《富都青年》作为电影本身又是被低估的——片中包含了深刻的情感纽带,且有太多藏在表演背后的创作背景、社会问题细节,值得我们去关注,去走进这群马来西亚底层华人的悲惨世界。
实际上,这是我近年看过的华语片里,整体摄制风格、创作观念上,将现实主义贯彻得最为彻底的作品之一。
· “富都”不富马来西亚聚焦现实的电影,很少能有被中国观众关注到的。
这几年陆续有《南巫》《虎纹少女》《光》,但也相对小众。
《富都青年》的出现像一个窗口,给我们揭开在那里生活的底层华人,日常生活的样貌。
很多人一开始看到片名“富都”的时候,会误以为它是个富裕的都市。
实际上,富都位于吉隆坡市中心东南部区域,曾居住大量中下阶层华人。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不少华人逐渐搬离,这里成了外籍劳工、无身份者的聚集地——他们是21世纪新时代下的“猪仔”,另一种形式的“黑奴”,没有身份,更没有未来。
如今的富都 @禾口· 马来西亚“公民权”根据马来西亚法律规定,未婚状态下出生的子女,国籍随母亲,因此造就了一大批大马男性与外籍女性在未进行结婚注册下的出生子女,无法取得马来西亚国籍的情况。
他们可能终其一生,都不是任何国家的公民,无法办银行卡,无法考驾照,无法正常出境,只能靠打零工为生——把自己活成了这个世界的“影子”。
虽然没有公民权,但是作为在马来西亚医院出生的小孩,会获得一张报生纸(约等于出生证),报生纸可以用于证明身份,但也仅限于证明身份。
哥哥阿邦的报生纸在火灾时被烧毁了,连自己身份都证明不了,所以弟弟还勉强保有一丝获得公民权的希望(前提是得找到有公民权的亲爹,让他帮自己申请IC)。
而阿邦是彻底没希望了,所以警察来的时候阿邦才会躲起来,并在后半段顶包,把生的希望让渡给弟弟。
· 弟弟是为了不离开哥哥,而不去寻找父亲据导演映后,阿迪的爸爸是马来西亚人,妈妈是泰国人。
他们在没有合法婚姻注册的情况下生下他,后来爸爸抛弃他,妈妈被抓走遣送回泰国,于是弟弟开始流浪,逃离到吉隆坡的时候遇到了哥哥。
弟弟即便知道有这么一个爸爸,也不愿意去见他,对他的恨非常深。
所以社工每次跟弟弟讲爸爸的事,就会踩到他的底线。
但对他来说,能正常活下去的唯一可能,只有拿着自己的出生证明,跟生父一起去政府部门办理手续,获得合法的蓝色身份证。
· “社工佳恩之死”:对命运的控诉部分网友认为“佳恩的死”的剧情有些狗血,但这其实就是残酷的现实,也是主创对命运的控诉:“好人就不会死吗?
”制片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了自己的答案:“在真实的世界里面,好人会不会发生意外。
有时候其实你的本意是好的,你反而遭到不测,这是很真实的一个情况,是绝对有可能发生的,所以当然我们在做这部片的时候,我们就让这场意外发生。
这个没有谁真的很希望她这样,但是现实的世界中它就有可能发生。
”
由于教育缺失和社会保障缺陷,导致身处底层的人,更习惯用情绪解决问题,有他们的局限性。
因为他们不信法律能保护自己、更不信警察乃至整个体制,总是过度应激,才进一步导致更大的意外。
阿邦和阿迪,一个火灾全家人去世,一个从小就被亲生父亲抛弃,破碎的家庭导致他们做出情绪化的选择。
此外,对还没准备好的人,坚持伸出援手帮助,对他来说也是一件痛苦的负担。
佳恩找到了阿迪的生父,阿迪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让佳恩“出去”。
因为生父是把他抛弃了20年、也抛弃了他母亲的男人,对他来说是恨自己生父的。
往往热心帮助的那一方,都会被自己的无私付出感动,我们都很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待别人生活,但也就是在阿迪产生这种抗拒情绪下,意外发生了。
· 手语不只是比划手势,还包含“语气”(力道、表情)吴慷仁到了马来西亚,认识了一群聋人朋友,通过和他们吃饭、聊天,从他们的身上理解到原来手语不只是比手画脚,还包括了力气力道、脸部表情。
因为手语没有赘词,无法强调表达者是如何的重视。
他们的交谈非常直接,只能从对方的力道和表情里,看出对方是否在开玩笑。
所以吴慷仁在表演时,会更直接地将表情加大力度,尽可能给手语加上语气。
· 哥哥追着弟弟跑的隐喻阿迪看到哥哥自首的新闻后,哥哥追着弟弟跑那一幕的含义:阿迪一直往前跑,哥哥怎么追都追不到,还摔倒。
这意味着他们两个人的世界开始远离,脱离彼此,此生见面的机会不剩几次了。
· 阿邦其实在监狱里待了好几年马来西亚的法律是:判了死刑以后,需要3-5年时间执行。
而且弟弟找律师,是上诉代表第一次判决已经下来了。
弟弟在后面一直想找律师帮忙,但是没有钱,律师不肯帮。
弟弟的头发在寻找律师的路上有很大变化,其实他也找了几年。
狱警送饭菜的时候,对其他人都是能摔多大力就多大力,到阿邦那边则是温柔劝说、并说出“我相信你不是一个坏人”,这也是多年下来的交情。
真心的理解,比无力的劝说更有力。
那么轻的一句话,却是整部电影里最有重量的一句话,因为里面有信任的力量。
· 角色身上衣服的颜色各有象征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两个主角的穿衣颜色是有明显特征的,哥哥阿邦的衣服颜色以青绿为主,而弟弟阿迪的衣服颜色则是以红色为主。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隐藏较深的细节,是因为他们衣服的颜色,对应的是马来西亚身份证的颜色。
马来西亚的身份证一共有五种颜色,分别是蓝、褐、红、绿、粉,把这个国家分成了几个阶层。
蓝色代表是正式的马来西亚公民,可以享受全部基本权益,本国公民年满12周岁即可签发。
褐色代表的是正在服役的军人。
红色代表的是有永久居留权,但却是非公民,无法享有像投票等大部分权益。
绿色代表可以暂时居留,但需要五年一更新,在马来西亚普遍持有这种证件的都是在马来西亚出生却没有确定国籍的人。
而粉红则是签发给未满12周岁的马来西亚公民的。
再来对比两人在片中衣服的颜色,阿迪虽然没有合法身份,但却有出生证明和确定的国籍,因此被官方视为是可以在此居留的人,相当于事实上的“红卡片”,他的衣服颜色正是与此相对应。
而阿邦则是完完全全没有任何身份证明的人,他的衣服颜色也正是与之身份相对应的绿色。
阿邦送给阿迪的那件蓝色衬衣,其实也是在寓意阿邦希望阿迪能够早日找到自己的生父和解,拿到可以拥有合法权利的“蓝卡片”。
另外还有一处细节,就是深夜突袭居民区的那场戏中,被查证件时,Money姐拿出的是一张蓝色的身份证,这表明他是可以合法享受一切权益的马来西亚公民,但他却蜗居在富都的这片非法外劳集中的区域。
这也在向我们透露,他在这个国家里,其实是和非法外劳有着差不多命运的人,都是受打压、无法为自己发声的失声者。
· 阿邦在监狱里折纸飞机的隐喻阿邦在监狱里折了很多纸飞机,飞机寓意飞翔和自由。
他这辈子,都没有自由过。
不管是心灵或生理上的自由。
那一刻,折纸飞机是潜意识里的一个动作,他潜意识深处想自由。
· 阿邦死刑前笑容的隐喻在最后与弟弟对谈的那一幕,阿邦笑了。
是真的释怀,还是不想让阿迪难过?
他一生靠自己都没能挣得一个身份,唯一的身份,是阿迪的哥哥。
而仅是这唯一的身份,也要他拼尽全力才能守下来。
或许,笑是因为不需要再挣扎了,总算可以放弃活在这世上了。
吴慷仁曾说,阿邦不让阿迪知道事情残酷的真相,就是希望对方能够悔悟。
只有隐瞒,才能促使他去找生父,真正对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
仙品公号【暗的光】,欢迎大家。
2024年末厦门的双栖艺术影展如约而至,算是给厦门的电影氛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以下是映后对谈内容:Question:想从制片人的角度问一下,因为(《富都青年》)也是算是 2023 最重要的马来西亚影片之一,那么如何让慷仁进入剧组中?
这个过程是什么样?
张炜珍(制片人):就是说演员为什么会用的一个台湾的演员,然后到马来西亚去拍片?
跟大家介绍一下,也跟老师报告一下。
就是说我跟导演在过去合作的案子,其实我们就是因为马来西亚的中文的电影的市场极小,那么所以一个比较好去跟另外一个市场做连接的方式,就是说我们扩大那个合作的契机跟缘分,所以我们那个时候最早我们开始做《分贝人生》的时候,我们就跟张艾嘉——张姐合作,请她去演一个马来西亚的妈妈。
所以这件事情其实我们在很早之前就有做过这样的一个尝试。
那当然,因为当那个时候张姐就是完全让我们觉得说,哇专业的演员其实真的不分哪个地区都可以驾驭这个角色,那当然胆子就大了。
然后又拍了一个马来西亚的电影。
那其实所以后来到《富都青年》的时候,应该说我们不是第一次就是这样。
那为什么会是他呢?
这个其实有一个小故事的,就是说我们最早也是带这个案子去参加一个创投会,创投会就得做简报,简报就得放一个人物参考的形象,那个时候导演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慷仁,他的形象样子挺像这个故事里面的哥哥阿邦,那我们就在我们的简报里面就放了一个形象参考。
不晓得大家知道一部电影叫《狂徒》吗?
《狂徒》的监制那个时候听了我们的这个案子之后,竟然比我们还早就立马打电话给慷仁,然后就说慷仁你知道吗,我刚听了一个案子,当时什么什么什么说完之后,所以其实蛮有趣的,其实我们好紧张,因为反而是说我们吓到了,因为我们其实还没ready,因为创投会有时候就是一个概念,然后还很前面,但是其实很早的时候慷仁就知道这个故事。
反而是说他就想说有一天他突然间有空了,他就打电话联系上导演,他说导演,我可以跟你约一下吗?
那个时候导演超紧张的,就问我说我要去还是不要去?
要不要去,就是也挺忐忑的。
那当然还是去了,去了之后双方就是双向奔赴,就觉得就是他了,所以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缘分。
Question:吴慷仁为了这个片子也牺牲了蛮多,这个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就飞达马来西亚,然后瘦身、晒黑等等的一系列的故事。
张炜珍(制片人):因为其实如果常常关注他演戏,他应该就是常常会把自己逼的各种挑战。
他来演的时候其实有两个很大的挑战的。
第一个我觉得是瘦,前面的瘦其实还好,但是那个监狱里面的那个瘦,其实在故事里面那个监狱,最后大家看的应该是有时间差的,就是他原来就已经干干黑黑瘦瘦,那最后到要判刑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我们总拍摄天数就二十几天,我们最后只有三天的时间给他,他必须在三天里面瘦七公斤。
我觉得这个是比较挑战的,因为前面的时候其实有一些时间让他开始准备,就是拍摄到一半,三天时间,然后他要进到最后被判刑的时候三天瘦 7 公斤,他是怎么做的?
他其实在还没进入那个状况的时候,他已经开始。
就是他拍这档戏,他几乎不太吃东西的,他都不能吃,所以我们每次就是到了饭点的时间的时候,你就会看他就是走的远远的,然后我们都要很安静的吃,总不能一直在他面前吃东西。
到最后那三天的时候他是断食,而且是咖啡断食法。
那当然,其实我不晓得现场有没有朋友是有这种瘦身的经验的心情,所以他那个时候的最后那个状态,之前他就跟我们说了,希望最后那几天他心情会很糟,他希望我们完全就是离开他,省得等一下,他给我们有一些不愉快,那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那当然那三天的时候,他还是进入一个很极致的时候。
我某一天我也突然间说我也跟你拼了,那你能瘦我也能瘦,我就陪你,我就试着做这件事情。
结果各位我一天我就投降了,我就胃痛了,所以我后来真的非常的佩服他,他真的在瘦的这个部分,他是黑咖啡断食三天瘦 7 公斤。
Question:我们知道王礼霖现在是导演,但是他其实是一个蛮有经验也有很多作品的制片人和经纪人,那么是什么一个契机他要开始转型做导演?
张炜珍(制片人):我觉得其实他想做导演这个事情,我们是在参加了一个创投会之后的隔天的早上,然后我们就两个坐着,他突然间问我一句话,他说我当导演好吗?
我是第一个知道他要当导演,因为我们合作很多年了,然后我想了一下,我就跟他说,好。
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其实他当监制的时候,每一个案子的原创原型,每个案子的概念都是他的。
我们的案子其实不太是那个导演的,都是他脑袋里面蹦出一个想法,他说我想拍这个,以前就是这样,然后我们就去找的最合适的一个编剧什么之类,所以我知道他其实一直处在一个他有故事,他有他的一个主题的东西在。
我一直觉得他心里面要讲的那个东西,你不让他讲,他一个创作者你不让他表达那是很难的。
所以我那天就说,好,那你就拍,你就当导演。
所以我觉得我是最不意外他导演的这一件事情,因为我觉得每个导演就是内心里面其实就有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命题,他强烈的想要表达。
Question:如何选择拍摄地方和场所?
如何和主题进行结合?
张炜珍(制片人):关于这个场景,其实是这样的,我们最早就已经知道它是实景,真的有富都这个地方,它就在吉隆坡的一个市中心,就等于说可能在最重要的城市上海或者北京里面就有一个地方住着很多社会低下层的人,所以其实这个地方很明确。
那我们那个时候其实有两个地方在选择,一个就是富都,还有另外一个地方。
但是后来我们觉得这个富都的那个反讽的那个讽刺的意味比较高。
其实很多人一开始看片名的时候,“富都”,你就觉得它应该是一个富有的都市、富裕的都市,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地方才对,但其实它这个地方的名字以前叫做半山巴,所以你就知道那个感觉了,半山巴就是蛮荒凉的,那后来不都是因为它这个地方的马来名字就叫做budu,然后它就是音译过来就是官方证明为富都。
那富都这个地方在吉隆坡是这样的,吉隆坡早期的时候应该说我们华人从中国这边就是下南洋被带到那边去的时候,其实马来西亚的历史就是印度人割交。
那华人就去挖矿跟做生意,其实富都在早年的时候,应该是我们的祖先都在那边生活,然后它那个时候应该说是一个最繁华的地方,但是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整个城市不断的发展之后,那华人就已经迁移离开这个地方了。
所以它留下了很多华人的痕迹,不管是建筑、食物什么之类的,但是里面住着的已经慢慢的就变成说是很多的忆移工,然后还有很多外地没有身份证的人,那还有就是诸如此类很多很辛苦的人们,然后就开始住在一个地方。
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地方对我来说它就像是一个一颗心脏,一颗很老的心脏,但是它就在这个很命脉的地方,在那个缓缓的跳动跟最后的那个残存。
我觉得富都给我的感受是这个样子的。
Question:有两个小问题,我其实很想了解这个片子在当地的反馈怎么样。
然后第二个问题就是有没有真实的人物原型?
张炜珍(制片人):我们(在马来西亚)已经上映了。
应该说超出我们想象的好,因为我们在不是那个农历过年的期间,我们已经做出了就是贺岁档的那个票房,应该是这样子说。
那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就是说当初我知道那个我们有一些政府的官员,马来西亚当地的,还有就是那些警察局长要去看片的时候,其实我那个时候我在国外,我知道他们开始有这些场次,我小紧张了一下。
但是我没想到他们都给予这部片大量的肯定。
应该说其实如果你细看的话,我们并没有很强的想要批判或者控诉,我们没有在做这件事情。
我们只是说那个制度就长这个样子,那我们就让大家看到他们所面对的真实的他们的辛苦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在马来西亚我们也蛮讶异的,很多的不管是来自官方的,然后有关单位的政策法律的,还有就是警局的,他们来看片之后,他们都给予这部片高度的支持肯定,我们也得到了马来西亚的影视局的主席(的肯定),他们就觉得说我们应该继续拍这样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其实社会都是进步的。
我觉得人的心其实都是暖的,只是说很多时候是不是有人出来开始说为他们来做一些发声?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一个发声它未必能够立即的反映在这个制度上面,可以做怎样的一个调整,但是至少他们知道我们都有看到了。
这是回答第一道。
第二道,有非常多的真实人物在里面,它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它是非常多人的真实的故事。
我先说慷仁老师非常的认真,慷仁老师还有我们的监制心洁他们对于这个人物的设立的那个过程是做的非常多,必须带他们去拜访很多人,让他们知道说这些人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里面有一个三个小女孩就是差点要去跳楼的那件事情,是真人真事,真的有这样的一个事情,然后我们把他们放到电影里去。
Question:为什么两兄弟华人没有身份证?
张炜珍(制片人):其实很好理解的。
在马来西亚来说,你只要不是合法的婚姻生出来的小孩,那孩子就没有身份。
我举例,因为马来西亚其实有非常多的那个移工来自很多的周边的国家,那很多移工,也许他们跟当地的人在合法婚姻以外生了的小孩,那只要没有去报户口,他其实就没有身份证了。
那当然还有一些就是外劳跟外劳之间生下的小孩,其实也有可能没有身份证。
或者是你的父母当初在结婚的时候,只要没有去报户口的话,基本上就没有这个身份,其实这个情况还蛮多的。
Question:我会觉得这是通过这么一个一直在帮助他们的女人,一个社工来去导致后续一系列的这个改变,所以我很好奇为什么就是会设置说是佳恩这样一个一直帮助他们的一个社工的一个死亡来去做一些改变。
一般是通过误杀另外一个坏人,而不是说一个好人。
所以我很好奇为什么是这么设计的?
张炜珍(制片人):我们其实在其他的地方上映之后,有蛮多人很愤怒,然后甚至我有一些朋友也会特别私信我说佳恩怎么可以死呢?
其实我回答这一题的时候可能未必是你想听的,但是我必须很真诚的跟你说我们真实在创作上面的想法。
我想回问的是,好人就不会死吗?
我因为我们在拍这个电影的时候,它不是蓄意的,它是一场的意外,如果你细看的话,它本意不是真的要对她做出什么,他是希望她离开。
因为他一直在跟她说“我找到你的爸爸了”那一段的,当然这个是暗藏那一个爸爸是他不想认的,所以其实前面有铺了几次,他挺抗拒用这个方式跟他爸爸相认去得到那个身份的。
所以其实他是想要叫她离开,你要是再不离开的话,你要小心。
所以后来的时候才会有这场意外。
在真实的世界里面,好人会不会发生意外。
有时候其实你的本意是好的,你反而遭到不测,这是很真实的一个情况,是绝对有可能发生的,所以当然我们在做这部片的时候,我们就让这场意外发生。
这个没有谁真的很希望她这样,但是现实的世界中它就有可能发生。
所以这个是我的回答,我不晓得这样有没有回答到。
很抱歉,但这个就是我们其实想传达的某一个议题。
那我再补充,你可以真的都不用原谅,就是这个弟弟,因为我相信他也不会原谅他自己,所以他最后的时候其实他做了很大的一个改变,他这一生可能都需要背负这个东西,然后带着“哥哥希望他活下去”这样去活着。
但是他的活着其实应该不会是很坦然的那种方式,你可以不要原谅他。
Question:就是因为这个电影它首先是一个马来西亚跟台湾地区合作的一个片子,然后又涉及到一些移工的问题,所以我还挺好奇:您觉得在就是在制作这边电影过程中让您觉得比较大的最大的一个挑战是什么?
张炜珍(制片人):其实我们最大的挑战好像不是发生在演员的这个部分,因为你里面看到的就是片里面有大量的很多的外籍的移工,他们真的是外劳,但是他们合法。
我要说我没有去找非法或者滞留的外劳。
因为他们的真实面貌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找他们来拍这个片的时候,我们还要跟他们协调他们的工作,然后就看到他们真的挺累的,他们可能工厂刚下班,然后又得来配合我们拍摄。
其实他们不用太大的调整,因为他们就是素人演员,他本来就是那个样子,所以其实我觉得我们(在演员部分)没有太大的难题。
你看到前面赏巴掌的那个坏人的那个大哥,那个他是马来西亚的马来影帝,他就是一个专业的演员,然后那个煮咖喱的那一个有对白的,他也是一个演员。
除了这几个演员,其他都是素人,我们的难度应该是要去协调他们的工作。
但是他们真的非常的令我们敬佩,他们非常非常的专业。
我这个案子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在这个部分,而是一开始我们打算拍这样的一部电影的时候,在筹资的上面跟其实是很辛苦的,应该是那个部分。
Question:我想问的就是弟弟在那个逃亡的时候跟哥哥说我很怕这件事情。
他后面有知道,其实哥哥不是为他去负罪这件事情吗?
张炜珍(制片人):我先讲他很怕的这一个点,他是真怕。
因为我就像回到前面,他那个时候不是蓄意的,这是一场意外,他做错的事情,但是他本意不是要真的要去伤害她,只是他非常的希望她离开那个地方。
然后像弟弟这样的一个孩子,我相信我们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他的这个成长,他所经历的事情导致他可能在当下的时候他是这个反应的,所以那个时候他是真怕。
后来的时候,当然其实到了律师所的时候他有去谈,那就已经有告诉他那个证据,其实就知道哥哥真的就是有做那件事情。
这个问题是这样子的,因为他应该前面有好几个小事件,我们都看到他很抗拒,尤其是他听到找到他的爸爸的时候,他很抗拒。
他当然办身份证这件事情只要他的爸爸出来,因为他爸爸如果是有马来西亚的国籍,他是马来西亚的公民,他出来说这个孩子是我的,那可能他就有机会拿到(身份证)了。
但是因为他的背景是一个被弃养的小孩,当年的时候他的爸爸就没有认他,所以他没有原谅这件事情,所以当然以他的角度来说,他可能有他自己以为更好的方式可以取得身份证的,所以他会去做很多的坏事,他尝试要找赚钱,他尝试要去买假身份,他有这样的一个企图,所以应该是说他觉得他有其他的方式的话,那他就不会想要见到当年弃养他的这个父亲。
Question:他们(阿邦和阿迪)是否有一种跨越亲情的那种情感?
张炜珍(制片人):其实导演本身一直想拍的东西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情感,两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有可能就是真的会为对方牺牲,或者跟对方的相依为命吗?
我觉得导演在很多场的时候,他一直在提的就是人最纯粹的这种爱,尤其在疫情的这段时间,我们很多人都经历了一些事情,那这个事情是什么支撑我们可以去面对人生很多的苦难,其实很多时候导演会希望大家心里面有个爱,不管那个人是不是跟你有直接的关系这样子,但这是一种扶持。
那我回答第二题就是说他们之间有那种情愫吗?
我们在剧本出来的时候曾经也跟导演讨论过这题,包括我们的监制问过导演,你有要跨过那条线吗?
那我可以跟大家透露,我们没有要跨过那条线,导演的选择是没有的。
但是当然我们也听到有一些人跟我们说,真实男生兄弟怎么可能这样?
因为我们知道电影就是导演本身(透过)他的眼睛,他看的这个世界,他看的人。
那我只能说这个是他觉得会有这样的一个兄弟,这个是他的解读,他觉得会有这么温柔的兄弟,可能有时候我们就觉得,哇太温柔了,我们受不了。
但是这个就是导演的一个选择,但是我们本质上面我们并没有要去做一些跨性别还是说有一些其他情愫的电影,我们没有。
剧本不算太行,但吴慷仁的演技真的让阿邦这个人物立住了。
值得细品。
也不能说是虎头蛇尾,只是高潮部分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刻意波折的痕迹有些太明显。
也可能,是我个人实在不大能接受这样的所谓“救赎”,以两条生命为代价,甚至是故事当中认真生活着的两个“好人”,太重了。
阿迪成为那样的人、犯下那样的事,当然有社会和法律上的结构性问题,不全怪他。
但这结构性的代价由佳恩和阿邦来承担,结局是为了反思、控诉还是只为了令人扼腕?
我不服。
然而吴慷仁的一镜到底也真的太打动人了,那一刻他与观众交流依赖的其实并非手语,而是从眼神到身体流露出的全部信息素。
阿邦不会说话,环境里只有手腕上镣铐敲着桌子的声音。
阿邦原来可以发出声音,最后动物一样嘶吼出的音节走样的几个字,振聋发聩。
所以,被这情绪彻底征服的我,也不由得为人物织补逻辑缺口:就算阿邦的遭遇,是狗尾续貂生硬地给阿迪洗白,又有什么要紧?
就算脚踏实地过活的阿邦,成了遭受良心折磨断崖式崩溃于是选择“了断”的苦命人,这功利的剧情转折,又有什么关系?
那一刻,阿邦就像是一个活生生挣扎到力竭的真实案例,存在即合理。
话说回来,阿邦后期在监狱的一组镜头,从构图到布光都似乎有些神性,不知导演是否有一些宗教方面的考量或暗示。
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线上交流时吴慷仁说,其实拍摄中对于阿邦是否让阿迪清楚知道了自己的罪,有着更清晰的逻辑,但他接纳导演最终剪辑给出的这种模糊性。
很触动我的一点是,分享时吴慷仁屡次提到“我的同事”,后来才发现他说的是那些现实生活中没有身份证只好四处躲藏打着好几份短工的移工。
那一刻,他与阿邦仍为一体。
吴慷仁还说,虽然出名后选剧本的机会多了,但这个角色,真的是他花了心血“脸皮够厚”争取来的。
最后的独角戏,剧本上只有两行,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是一点一点请教着手语老师,不下30遍改出来的。
感谢他参与了这部戏。
于是,阿邦活下来了。
马来西亚的电影演的真不错.两兄弟,哥哥是个聋哑人,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求通过劳动能有一口饭吃,能够找一个女人。
弟弟是个正常人,一直在做擦边生意,因为他俩都没身份证。
两人过都很惨,他出卖了不同的东西 ,都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都被人坑的要死。
这时候一个义工出现了,是个漂亮女孩要帮他们办身份证,要让他们能够正常的生活。
谁知道即将办成的时候,他弟弟不小心失手打死了女孩,他俩就跑路了,半路上哥哥跑回来又认了下了这个罪。
实际上哥哥在看到女孩重伤未死的时候,害怕她去报警将她捂死,这是后话,弟弟永远不知道这个情况,最经典的桥段就是监狱请来的大师在对弟弟进行开导,被哥哥的一段手语给大师怼的哑口无言。
有些人从生下来就受那么多苦,难道公平吗?
大师站着说话不腰疼哦。
你知道我的生活有多艰难吗?剧情真的是莫名其妙
#2023FEFF在线# 首映瑞士弗里堡获观众选择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乌迪内远东又获观众选择奖第一名(金桑树)及影评人选择奖(黑龙奖)、评审团最佳新导演(白桑树奖),可能是金马热门片子了(出自2020金马创投会议)。可能在Sinophone的意义上算是值得一看的海外华语片,基本就是篇清水兄弟耽美文,但是真的既顺拐又流水账,一个磕鸡蛋梗用那么多次有劲吗?……核心情节真的有点扯淡了(社工到底犯了什么错啊至于这样编排吗?),以及这个迷惑至极的价值观……感觉就是为了让吴慷仁秀一下手语(不过监狱那段5分钟也可以算是秀演技的高光时刻了)。
其实不太好看,影片很平凡,不知道好在哪里,就算宣传的影帝级表演,也实在感觉不到……
其实内核很好,劳工阶层糟糕的生存境遇以及无法摆脱的命运的悲剧性被凝结在两个角色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身份认同、性别认同和价值观认同的彻底失序;性工作者、蛇头、流浪汉和黑帮几类成份构成了整个社会粘稠的阴影,如困兽之斗、如蝼蚁苟且偷生,内核本身便可以构成对社会体系的控诉。同时,与其认为富都是一片法外之地,勿宁说是神弃之地、被文明所遗弃之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只可以依靠最基本的道德守则,并依赖于内心最真实的情感需求,几乎又成功召唤出来性本善,算是另一个积极的面向。但电影从头到尾很灰暗、并没有从灰暗中走出来,连带非政府组织及无私施以援手的人的仁义都被辜负了,可以说,为了叙事而设计出过于特殊的非亲缘关系的兄弟情谊而付出了两条人命这样的超大的代价,容易让观众认为对善的召唤得不偿失、不要也罢。
純屬吃外籍勞工/非法移民議題紅利的作品:不論是四年前於金馬創投會議獲得青睞,還是去年在金馬影展上奪下多項入圍,都只不過是在吃議題的紅利而已(外籍移工是台灣新近湧現的社會核心議題之一)。不單外勞,導演連同性之愛也想插上一腳,而這對全片的成立而言根本不重要,這實在是部分青年創作者中的一種很糟糕的投機習性的表現。本片劇本和導演弱的程度,令觀影過程完全淪為對傳說中金馬影帝的演技的奇觀化體驗。然而,我也並不認為吳慷仁的演出真的有那麼好:他在本片中的戲份只是難度非常大,而並不能說他完成得有多出色。他的表現讓觀眾能輕易識破他是在“演”,只是看起來十分努力罷了。2024年10月10日23:30於優嘉五一四季天地8號廳,廳中僅一人。
演技好有什么用,shi一样的剧情
导演在片子里呈现的就是一种既然我请了吴慷仁那就是要人尽其用的态度。必然会有公众号聊这片时大力夸赞吴慷仁的表演,但我确实是无感。因为演员应该是和整个片子相辅相成的,当片子都是一种垮塌的样子,你再去夸赞演员的演技就是一件特别没劲的事儿。
剧本过度糟糕。最不能忍的是在血迹里献花的特写。虽是影帝,表演其实还是过了。
有时候一个演员的好演技是真的能提升电影的水平,吴慷仁就是证明
前面还肯踏踏实实表现一点族群议题,中间就开始没什么好说的了,谁看了不说一声女主惨,究竟造了什么孽遇到这俩。所有俗套的戏剧转折配上很有水时长嫌疑的意识流,让人怀疑马来西亚是不是有什么不能拍gay片的条例,导致俩男主只能在兄弟之情的遮掩下欲语还休腻腻歪歪,绿晋江文的情节都比这强,只有表演值得称道(真难得在这一泡当中大家居然演的都很好)。
感覺導演最想拍的是gay片,但又怕被人發現似的,於是亂燉了一堆議題元素做障眼法,全部戲有一搭沒一搭的,被謀殺的社工女孩是個完全被剝削的工具角色(想拍gay也不能這麼粗暴處理這個女角色啊大佬)。吳慷仁很努力,但還是稍微用力過猛了些,更喜歡演弟弟的陳澤耀的演出。
吴慷仁很棒,但社工女孩太惨了。
整部电影从女社工死后变得极其没有意思,好端端杀个女的是能干嘛?所以我是真的不喜欢任何顺直男(不过男主弟弟好像也不太顺)的成长故事,共情不了,不知道怎么活这么大的。一星给题材一星给吴慷仁演技。
前面还挺喜欢的 看到女的被扇一巴掌就死了 瞬间不想看了
两星半。王礼霖在导演技法上还是显得武器库不足,最出色的是阿邦在楼梯遇到慌张的阿迪时,弱听和精神恍惚的无声交错。全片还是靠吴慷仁精准细腻的表演撑起,不只是监狱内的控诉长镜头,他对听障人士肢体的刻画更见深厚功力。
预期很低,看完后劲超大。吴慷仁跟法师对话的那段存在主义拷问哭崩了我,太能操控情绪了,直抵人心。只有拥有完备理性的存在者才能因其自身而获得存在的意义,现实存在者需要制度、家庭、情感关系、运气等能为人的存在托底的各种要素,一个被所有要素抛弃的人如何对抗巨大的孤独和空虚,身份证隐喻吊着他存活那口气的胡萝卜,兄弟情是他稀薄的生存的勇气,一点失衡就万劫不复。人是能够选择死亡的生物,跟人选择生一样伟大。如果戏剧张力放在身份证和兄弟情之间的矛盾,就能成为杰作了,靠社工的死亡推动剧情还是落了下乘,基情的暗示更是毫无必要。吴慷仁值得世界上所有的影帝奖牌!
#FIRST 吴慷仁很帅,只是这剧本够差劲,只有开端和结尾…
一边抱怨社会遗弃了自己,一边把帮助自己融入社会的社工害死了,这两兄弟在关键时刻的选择配得上死刑。假如,故事是弟弟失手打死了那个组织偷渡的小头目,故事的观感完全不是现在这样,他不敢暴力反抗别人的欺负,却敢于暴力拒绝别人的帮助,本质上还是因为他清楚对方是一个“弱势”,在借机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已。跳出剧情来讲,片子失去了“道德前提”,仅有一些“展示”功能的细节碎片,甚至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故事”。
哭到无法喘息。吴慷仁已经是顶级演员。
金马影帝,他拿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