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假发的人》的主创阵容真的是备受瞩目,首部长篇作品《暴雪将至》就斩获东京国际电影节奖项的董越作为本片的导演和编剧,他在创作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是擅长通过犯罪题材作品来对人性议题进行深层的剖析。
最年轻的内地影帝大满贯黄晓明这次的角色有了非常大的挑战和突破,可以说是他所有影视作品中最癫的疯批角色了,海报上造型一度让我没认出来呢。
二十多年前受父亲压制,满脸胡渣的造型,闪躲惊恐的眼神,怯懦的性格,背负着人命,死气腾腾的日常,游走在黑白局中的灰色窝囊废孟中;二十年后秃顶,为底层受害者发声,却有着深埋心底秘密的律师孟中,双面压抑的人生被晓明哥演绎的已经不能用到位来形容了,反差感满分,在表演上充满了挑战性和突破空间啊,简直呈现出了“破相式”的演技,他就是孟中!
新生代小花王影璐以及黄金配角李丛喜、黄璐的同台飙戏,呈现出来的故事表现力也同样很棒。
电影里面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和一生考试的中国人,这两个问题的表达一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作为第一任老师,父母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大很多,不论是性格还是表达处理方式的不同都会有着很直观的表现。
影片中这两个问题在孟中的身上都有体现,出身平庸,平凡的家庭状况,父亲从小到大的打压、考了三次没过仍然要通过法考这个途径逃离原本的生活环境,从而改变命运,同命相怜的感觉让人代入感很强,“可怜人”啊。
尤其是片中孟中吃着饭还在背法律条目的场面真的是印象尤为深刻。
除了孟中,片中其他的人物也是各有各的不幸,全员可怜人啊!
他们也都被困在了名为“出身”的牢笼里。
每个人深埋心底、不想让别人知道的秘密,就像是影片中的假发,一旦戴上了就是一辈子。
孟中中年的秃顶造型和在太平间里面的死者一模一样,也是他犯下的罪恶具象化的表现。
孟中杀过人也救过人,一次激情犯罪要用一辈子来赎罪。
在整个故事中,好与坏、善与恶,让人不禁陷入思考,人性的复杂也许是我们根本想象不到的。
推荐大家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披着犯罪外衣讲中国式出身”的荒诞现实犯罪片。
黄晓明新片《戴假发的人》看完了,荒诞离奇的风格和悬疑情节看得我头皮发麻,也不禁让我思考: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不小心”犯下的错。
电影里有一处情节:孟中在食堂吃饭,电视里正播着一档法治节目,里面的专家正在科普何为“故意犯罪”——孟中的过错是否构成主观故意呢?
孟中是一个心怀正义,努力为弱势群体做辩护、争取权益的律师。
而这一切源于他在努力赎罪,多年前,因为一个“不小心”犯的错,导致他常年夜不能寐。
但是这世界上是否存在“不小心”犯的错呢?
考了四次才成功上岸成为律师,身上承载着瘸腿父亲对自己的殷切期望,父亲盼他出人头地,摆脱出身。
在第一次考试失利后,他的压力越来越大,再“战”后分数越来越低。
为了生活,他选择白天开出租,晚上熬夜备考。
——任何一个有过备考经历的人,看到这一幕都会共情吧我相信孟中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身心俱疲。
在千禧年即将来临的倒计时里,他被一群人抢劫殴打。
“你是个废物!
”父亲的怒骂还在耳中盘旋,各种奇葩刁钻的乘客模样也在他脑海中散不去。
新千年的烟花在天空绽放,自己蜷缩着身子正承受着一群人的拳打脚踢。
这一刻,似乎全世界只有他孟中一个人还在承受苦难。
他不堪、愤怒却无力反击。
怨恨的种子或许早已在心中埋下。
直到一个雨夜,一位乘客彻底激恼了他。
我们很难界定一个人到底是善还是恶。
或者说,人本质就是多面的。
我想在那个雨夜,孟中一定是“情绪上头”。
把长久以来积压在胸腔里的情绪全部都发泄出来了。
人的恶念,犹如潘多拉匣子,一旦被打开,就很难收回。
在那个雨夜结束后,他心里的那场瓢泼大雨就没有再停止过。
成为律师之后,他一直在尽全力帮助有困难的人解决法律纠纷,还要每夜失眠回忆那个犯错的雨夜,这就是孟中的“罪与罚”。
最后孟中褪去西装进了监狱,对他来说,才是一种心理上的如释重负吧。
本片大量采用了插叙的叙事手法,同时拥有着孟中年轻时和二十年后两条故事线穿插着叙事,这一定程度上使得观众们很难理清其中的逻辑联系。
全片通过古今两条故事线叙述了性格和处事方式完全不一样的孟中,同时深入剖析人性。
年轻时的孟中面临着家道中落,只能靠法考让自己成才,然而一次次的落榜失败让他父亲倍感愤怒,称呼其为“废物”。
这也激起了孟中内心深处的痛处,终于在一个雨夜,他把这种愤怒发泄在了一个出租车乘客身上。
孟中带着似乎自己曾经造成过命案而始终悬着一颗心。
成年后的某一天孟中偶遇了一个女孩,她的父亲似乎就是当年在雨夜中被孟中杀死的人。
而长大后的孟中也成为了律师,专门为弱者发声,尤其是调查劳工权益损害案以及未成年少女猥亵案,他一直致力于找到真相,并让弱者得到自己该有的权益。
这是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最明显的地方。
影片在叙事时非常地细致,有不少的细节都在为之后的情节做铺垫。
另外,电影一直在让观众们推理孟中是否真的让女孩的父亲致死,且一直在给出重要线索。
虽然在结尾处交代了答案,但仍留给观众们问题:那个被挨揍的醉酒男子最后究竟是怎么死的,他到底是不是女孩的父亲?
影片最后算是个开放式结局吧。
有想过《戴假发的人》票房不会高。
但不高到现在这样,倒是万万没想到。
哪怕这部片子的商业属性很淡,艺术追求很高。
导演不是奔着高票房去的,主演黄晓明是冲着拿奖接的,但上映三天三百来万的票房,确是可以用“惨”来形容。
导演董越,上一步作品《暴雪将至》是他的处女作,段奕宏凭借这部片子,拿下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国际影帝。
《暴雪将至》距今已经七年,情节方面我已经有点模糊,但作品的气质我是记得的。
阴冷,扭曲,捉弄。
命运的悲剧性,贯穿始终。
是一部套着犯罪片外壳的文艺片。
《戴假发的人》和《暴雪将至》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但凡黄晓明在确定接下剧本之前看过《暴雪将至》,就一定会想到,《戴假发的人》有极大可能会帮他再拿一个有分量的影帝奖项。
我很喜欢黄晓明。
无论是他的为人,还是他给予过我很多快乐的影视作品。
但我还是得说,《戴假发的人》里,黄晓明的表演并没能征服我。
他的角色发挥空间很大,剧本没有问题,就是单纯演得没那么好。
他为这部戏剃掉头发,减重近三十斤。
那会有个综艺,尹正看着暴瘦的黄晓明说“裤衩都小了吧”。
就是为这部《戴假发的人》。
虽然很励志,但依然不能改变演得确实差了点味道的事实。
我有理由怀疑是因为他饿太狠了,导致演戏的时候难有百分百的状态沉进去,最终影响了呈现效果。
不过有一点得提,电影里的黄晓明,帅啊。
太帅了。
字面意思的帅。
哪怕胡子拉碴,也帅得有棱有角。
尤其再配合董越颇具审美的打光,帅到犯规了。
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能有的状态。
说回影片。
这依旧是一部气质独特的犯罪悬疑文艺片。
视听方面,董越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美学天赋,配合着雨夜和男主角孟中失意的前半生,让一股黑暗深邃的惆怅感,游离在银幕内外。
作为新人导演,愿意在视听方面下功夫,从而在作品中构建出个人独特气质的导演并不多。
这是一个要求天赋的活。
从《暴雪将至》到《戴假发的人》,显然董越有这种天赋。
叙事方面,这是一部非线性叙事的作品。
由两条时隔近二十年的时间线,交叉叙事。
不是为了故弄玄虚,而是故事的结构限制了只能这么玩。
走线性叙事,这部片子将不复存在。
十八年前在一个雨夜,出租车司机孟中一时上头将一个醉汉乘客踢进了河里。
第二天新闻传出,有人溺死在河边,尸体被发现。
随着十八年后孟中生活的展现,将当年那件事的真相一点点透露给观众。
只能一点点透露,透露多了,漏了底,片子就没劲了。
此时孟中成了一名律师,名律师。
最爱干的事,是做法律援助,帮人讨公道。
知晓了十八年前发生在孟中身上的事,我们便可以理解为这是孟中的一种“赎罪”方式。
当年那件事,成了他心底的结。
觉得自己做过错事,毁了别人家庭。
十八年后的时间线里,孟中同时在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少女性侵案,他帮助一位被单亲妈妈拉扯大的女孩讨公道。
第二件事起初看着是孟中的爱情线,是他被压抑人生的释放。
女孩是酒托,5888元的套餐,6888元的套餐,他都悉数接下。
可当女孩邀请他来家里,洗过澡后穿着热裤爬到他的身上,他的做法,竟然是狠狠推开了女孩。
为什么他会这么做?
答案一直进展到九十分钟,通过对十八年前那件事的进一步展现,才让观众窥探到了一点蛛丝马迹。
并在影片快结束真相揭露时,让人恍然大悟,叹道果然如此。
这就是有效的非线性叙事,成功的悬疑感营造。
圆满完成一部犯罪悬疑片的基础上,《戴假发的人》还充斥了对传统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呈现,以及对人性不堪的审视。
十八年后孟中做的两件事,少女性侵案中的女孩与酒托女,她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没有父亲。
换句话说,影片在特意展现,孟中在弥补没有父亲的孩子。
而孟中本身,本身是一个只有父亲的孩子。
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孟中的成长历程。
这是一个在父亲的压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父亲觉得家里该出个读书人,他把希望都压在了孟中身上。
孟中参加法考,第一年差了1分,第二年差了25分,第三年差了80分。
他在平日里背得滚瓜烂熟,但一上考场就满头大汗,压力大到呕吐。
每次考试结束查分的时候,父亲总在旁边坐着,问着,满怀希望的眼神看着孟中。
父亲去世那天,是孟中终于通过法考的喜宴结束之后。
孟中说,父亲是在人生中最开心的一天走的。
影片并未透露更多孟中的内心活动,但身为观众的我们能感受到的,是父亲的可悲与儿子的可怜。
父亲将他的后半生,都压在了儿子身上。
后来孟中一时上头在雨夜种下的恶果,谁能说不是平日里太过压抑,所以才让“废物”“蠢货”这样的字眼成了压死他理智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了孟父之外,影片在最后再次呈现了一位同样可悲的父亲,一位为了儿子而已然人性扭曲的父亲。
没有父亲的孩子人生是不完整的,可有父亲的孩子人生也未必顺遂。
孟中的前半生,活在父亲的压抑之下。
后半生,则因为那个雨夜的所作所为,尽是挣扎。
他在调查少女性侵案时,奉劝女服务员为了正义应该站出来作证,拷问拉皮条的女经理伤天害理,应该去自首。
他自己,却是揣着“杀过人”的秘密,行走在阳光之下。
整日活在挣扎的痛苦中,以自我赎罪的方式浑浑噩噩地挨过一天又一天。
人性是非善恶的复杂性,尽皆在孟中一角上展现。
《戴假发的人》本来是以开放性结局结束,让人感叹的是命运的无常。
直到最后一场戏的出现,完成影片的最后一次反转。
这一场戏所呈现的东西,与《暴雪将至》结局对男主角的玩弄,几乎如出一辙。
它颠覆了孟中的整个人生,让他这些年的所作所为,都成了一个笑话。
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更多是唏嘘。
唏嘘导演董越似乎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毫无感情,是怎么能如此冷酷,乃至到残酷的地步。
这最后一幕,没有戏剧性,只有悲剧性。
角色的命运被一双大手强行操控,无情玩弄。
让人只觉后背发凉。
总得来说,《戴假发的人》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华语电影,一部具备探讨价值的电影。
质量分明不错的它,却有着如此糟糕的票房,也算是印证了影片的一种表达:世间无常啊。
对于网上关于这个电影而讨论的关于小镇做题家的这个话题,我个人觉得孟中是不是小镇做题家其实不是最重要的。
我个人对小镇做题家从来没有任何鄙视的想法。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人家利用规则的允许,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有什么好鄙视的?
个人励志和奋斗难道不应该被社会鼓励和大家推崇嚒?
只是,一个人对于生活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有时候,生活就会反作用他多大的打击,这个类似于物理学上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你得到你想要的,就要付出代价,孟中考过司法考试,付出的代价就是精神上的煎熬和思想上的压力,还有生活赋予他更多的磨难,其实这个规律对于所有人都一样,哪个曾经砥砺过的人没有受到过砥砺的反噬呢?
这和是不是小镇做题家没有必然的联系。
所以,有的时候,生活的本质足够荒诞,一个看似偶然的因素改变了孟中人生的走向,虽然通过司法考试,但是背上了一生的包袱,不过偶然中有必然,如果不是之前他多次考试失败和生活的重压积累给他的情绪,他在关键时候也不会失控,但问题是那个假发男并没有真正的被他打死,所以你看到最后的时候就有一种人被命运左右的无奈和无常的宿命感。
人生的本质其实就是人在内力驱动和外力干扰的合力之下 ,走一条和自己初衷也许相去甚远的道路。
孟中其实后来干了律师,算是满足了他老爹的夙愿也达成了自己的阶层跃升,但内心的煎熬一刻也没有放过他,这肯定就是他当初始料未及也不想拥有的。
因为看电影时上了两次厕所,有些细节没有看全,我一度还以为赵四是被刘老板收买了,让他去用孟中的隐私要挟他不要继续查案,后来电影结束我才发现赵四和刘老板没关系,纯是要钱留给儿子,但后来一想,如果按照以前误判的逻辑来分析,反而更有意思:孟中因为误杀假发男而有负罪感,负罪感就趋势他执意为弱势妇女强出头,继而导致刘老板买通赵四用他的心结来要挟他……这岂不是一个阴差阳错宿命回响的连环套?
剧情如果这么编好像更切电影中的那种黑色荒诞的风格,电影里赵四最后是一个单线,反而少了点意思。
我不算一个彻底的宿命论者,但我信“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孟中如果不是这种执拗的性格,他不会连考四年、也不会咬住刘老板不放、也不会最后穷追赵四的车不放、执着,是不是一种好的品质?
我觉得是,但有的时候过于执着反而会伤到自己,最后孟中坐牢,也就是为自己的执着付出的代价,当然,对于他而言,也算是一种释怀吧。
其实从最初的孟中来说,他一心求学,想改变的人生又有什么错呢?
那又是什么力量把他推动着一步一步走到最后的结局呢?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生命,对于人生能说什么呢?
也就是一句造物弄人吧。
2002年的一天,还算年轻的孟中走进一场面试,我们知道这位年轻人经过了四次法考终于通过,即将成为一名执业律师。
面试者翻看简历,问出:我看你考了四次法考,那就说说你备考这几年是怎么过的吧?
镜头这此处切走,并没有让黄晓明饰演的孟中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其中有着太多隐情。
当镜头再次展开的时候,时间来到2020年。
此时的孟中已经是一个微微秃顶的大律师,他成为了当年去面试的律所的合伙人,整个人散发着一种“成功“的气息,但却同时阴郁、低沉、毫无活力。
他做着那些完全不赚钱的法律援助工作,为弱势的受害人伸冤发声,哪怕是得罪有钱人也无所畏惧,看起来孟中是一个充满正义感与信念感的法之守护者。
但是这样的孟中却又看起来不快乐。
如果他真的是那样的一个好律师,那他应该为每天的所作所为感到骄傲,并且自信满满。
但他却在一个失眠的夜晚,从书架上翻出一本《罪与罚》,从里面找到一个夹藏了多年的纸条,上面写着一个让他无法入睡的地址——那是通向他内心深处最黑暗角落的地址。
其实在这里导演已经将他所有想表达的内容通过一本书的出镜全都告诉了观众。
只是当下这个年代又有多少人读过或者愿意去读那样的一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书?
《罪与罚》中的男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一个贫穷善良却同时阴郁孤僻的法律系大学生,这不就是孟中吗?
孟中也有着几乎同样的故事。
原来在备考的那些年,孟中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与期待。
他的父亲将所有家族振兴的希望都放在他身上,放在他的考试上。
孟中的考试成为了他唯一的出路。
然而命运却没有让他好过,第一次法考只差了7分,心有不甘的孟中苦读一年,再战法考,第二次却差了25分。
父亲的失望变成了一场撒酒疯的表演,在所有邻居面前咒骂这个儿子是个没用的东西。
第三年的考试,孟中的成绩越差越远,差了80分。
这一次父亲恨不得要将他打死,发现他在狭小逼仄的浴室里企图自杀后,还是无情的辱骂与抽打。
这个时候父亲的愤怒无法掩盖,哪怕结果同样是孟中死掉,他也希望自己亲手打死这个没用的儿子。
孟中在备考的同时,为了不做一个“没用的东西“,只好去开夜班出租车。
然而在一个雨夜,他载到了一个醉酒的乘客,乘客醉到说不出去哪里,孟中开车到江边,仍然询问不出目的地之后,把乘客赶下了车。
那个醉汉也开始发疯,二人扭打在一起。
孟中一脚将他踢下江堤,客人滚落之后栽倒在水中。
随后孟中开车离开,却在不久后听到新闻,有人淹死在江中。
孟中自此开始了无尽的折磨,他认为自己杀了人,又不敢承认。
而那个醉酒乘客的假发就躺在孟中的抽屉中,仿佛一个有形的诅咒,让他不得安生。
此时第四次法考到来,心神不宁的孟中在考场上无法投入考试,狼狈不堪。
然而命运却又捉弄人般的,偏偏这次法考他通过了!
开心的父亲宴请亲朋好友,喝得酩酊大醉,随后离世。
而孟中却记得,父亲死的那天是这一生最开心的一天。
孟中如在梦中。
这传统老中的价值观已经将他框死在里面,丝毫动弹不得。
他前半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要让父亲骄傲,获得父亲的认可。
甚至最电影最后他安慰魏娴的时候也说了一句:你一直是他的骄傲。
这是多少东亚小孩的悲哀生态?
说到魏娴。
孟中自认为当年杀死的醉汉到底是谁,身份不明,孟中在医院太平间守夜人那里搞到了一个尸体生前的地址,也就是夹在《罪与罚》当中的那个地址。
魏娴就是那个死者留下的女儿。
孟中认为是自己做的事,导致了这个女孩现在的困境,一种赎罪的心态驱使下,孟中开始接近这个戴着粉红色假发的女孩儿。
20年前害死了一个戴假发的中年男人,20年后想补偿一个戴假发的年轻女孩儿。
不知道这算是一个什么样的轮回。
但可能这也正是导演想表达的社会现状:很多人还是被困在过去的困境中。
年轻演员王影璐的表演是让人眼前一亮的。
她将清冷淡定的外壳,与脆弱敏感的内质,无缝且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将魏娴这个角色立住了。
孟中的赎罪还没展开,却有人向他发出了威胁:我知道你那年杀了人。
其实在电影的表象世界里。
孟中还处理着一桩女孩儿被地产大佬性侵的案子,但是那条线在导演真正想拍的罪与罚这条线的对比之下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最后谜底揭开,那个一直在暗处偷窥着孟中的人,原来一直就在他身边……故事并不算复杂,但导演也没有让它走向一个正常平庸的方向,反而是将着力点完完全全放在了孟中这个主角的身上,他的成长与过往,他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那里的力量是整部影片中最重要的内核。
黄晓明在这次的演出中,打破以往的帅男形象,自破自立,塑造了一个散发着黑暗气息的中年男性,这种选择的勇敢是非常令人佩服的。
而他也成功的完成了这次转型的表演,演技方面的进步值得称赞。
配合着导演风格化的视听语言,在一片混乱、阴暗、潮湿、诡异的氛围之下,孟中整体的神秘感,错位感,疏离感,甚至是脆弱感,都得以一一呈现。
故事最后也如《罪与罚》一般,孟中像拉斯柯尔尼科夫一样自首,坦白了曾经犯下的罪行。
然而荒诞的是,《戴假发的人》在这里更进了一步,当所有过去都揭开,孟中的人生更像是命运的一个玩笑。
这个故事里没有真正的黑与白,全都是灰濛濛的一片,人性终究是无法画下一条明确的线,像是一场梦。
如果一个人犯过错,那他是否会一辈子背负“罪人”的标签?
这是我看完《戴假发的人》后忽然冒出的想法。
我从很早就开始关注这部电影,导演董越的《暴雪将至》曾是一匹不折不扣的黑马,而黄晓明的加入,以及影片独特又充满噱头的名字,更让人好奇这次导演将带来怎样的作品。
和前作一样,《戴假发的人》是一部以人物塑造为重心的非典型犯罪片。
影片的主角孟中最初出场时,是一位中年民事律师,身穿西装,为农民工维权,看起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且心怀正义的精英。
但很快,影片切换到另一条叙事线,讲述青年孟中的故事。
彼时的孟中蜷缩在狭小的家中,母亲去世,父亲对他非打即骂。
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学历不高的他一头扎进了司法考试中,试图寻找出路。
从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孟中的人生似乎是一个穷小子努力奋斗实现阶级跨越的励志故事。
然而,随着剧情推进,我们逐渐发现孟中内心隐藏着某种难以启齿的压抑——他曾杀过人。
那是一个雨夜,孟中因数年未通过司法考试,不得不靠开夜班出租车维生。
他载了一位醉醺醺的乘客,对方辱骂他是“废物”。
愤怒之下,孟中认定自己失手杀了这个醉汉乘客。
虽然没有人发现这件事,但这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即使如今成为了律师,他依然在道德的拷问中苦苦挣扎,担心真相终有一天会被揭穿。
多年后,孟中在处理一桩性侵案时,他的过往被挖掘,另一方面,自己与疑似当年乘客的女儿魏娴逐渐靠近,孟中的生活因此濒临失控的边缘。
和《暴雪将至》一样,《戴假发的人》并不依赖紧张情节和血腥暴力来抓人,而是通过人物塑造和外部环境的渲染来呈现角色的心理变化。
片中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光线总是晦暗模糊,仿佛孟中心中无法摆脱的压抑。
那些看似日常的生活场景,在音效和摄影的烘托下充满了不安,导演巧妙地运用了视听语言,将观众拉入主角的世界,与他共感。
孟中害怕被人揭穿自己的杀人秘密,害怕人们发现他成功的表象下暗藏的腐朽,害怕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虚假不配得的,害怕自己并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理想中的那个自己。
然而,孟中的焦虑真的仅仅是因为他曾是个杀人凶手吗?
其实不然,导演真正想探讨的是底层人在实现阶级跃升后,依旧难以摆脱的出身焦虑。
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或许都遇到过类似的人,他们为了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而付出极大努力,即便功成名就,却依然介意他人的眼光,伪装自我——真实的自己如此糟糕,连自己都不愿面对。
孟中厌恶他的原生家庭和父亲。
父亲年轻时没能读书成才,便将对现实的不满发泄在孟中身上,一方面望子成龙,一方面对孟中的失败极尽讽刺,稍不满意就拳脚相加。
孟中最不想成为的,就是父亲那样的人,因此他拼命通过司法考试逃离这里,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
然而,那场雨夜意外却让他“杀害”了一名醉汉,这一举动击溃了他的认知:难道我和父亲一样卑劣?
从那以后,孟中竭尽全力去做好事,既是为了赎罪,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善良正义的人,一个从原生环境中蜕变而出的新人。
所谓“假发”的意义在此也昭然若揭,它象征着人们对自我的伪装。
为了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我们不断压抑自己,甚至厌恶那个最真实的自我。
电影里有句台词很打动人,“我们决定彼此将成为谁,虽然过程无比艰难”,真正的救赎并不是从外界得到原谅,而是学会面对真实的自己。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假发”,而摘下它的那一刻,才是自由的开始。
总算看完了《戴假发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下面的文字,大概是出于对伤痕文学的探究吧。
伤痕文学有段时间大行其道,同一个导演的《暴雪将至》,很棒的《漫长的季节》都是类似的题材。
不同的是后者给人以希望,前者给人绝望。
鲁迅好像说过,文艺青年喜欢伤感,最好身体有病,被人扶着看花时可以吐半口血,这才有氛围,但不能吐的多,要命。
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小资产阶级无病呻吟。
《戴假发的人》拍得云山雾绕,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出身不好的小镇做题家,在进厂接班,实现自己理想(做律师)之间被社会大环境逼得左右为难。
在家暴父亲的重重希望下丫压的喘不过气来。
开夜班出租的时候突然爆发,暴打一个不算无辜的路人甲,从此心中种下魔障,自认杀人凶手,成为律师后为弱势群体发生,面对黑恶势力绝不退缩,好像堂吉诃德一样战斗。
某天,他找到自认杀害路人的女儿,希望帮她重新开始生活发生的故事。
编导将很多社会新闻收集在一起,组合成了一个伤痕文学故事。
小镇的下岗职工要套上出身不好的外衣,虐打意外的发生要结合下岗潮,女童被猥亵要和伪装慈善的企业家相关。
开头介绍主角职业的庭审,法庭只宣判赔偿克扣工资就戛然而止,对于甲方的暴力行为如何判决没有揭示。
结局时,对禽兽企业家的处罚实在导演名字出现后加的字幕,可以想见原来是没有的,这样做也许是追求艺术性,留白,但最可能的是加大伤痕的深度。
七零后对生活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因为小时候吃苦比较多(相对八零、九零后),小时候记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对现在的生活总体满意的,读书出来学历之前,工作之后房子不贵,结婚生娃计划生育,孩子上学还不太卷。
八五、九零后记事起到现在,生活没有质的变化,就连苹果手机都没有大的创新。
对于生活期待很高,现实却很骨感,付出和回报比相对七零后低很多,于是就会有人喜欢伤痕文学,是不是无病呻吟。
本片的导演实际年龄未知,不过看他的做派应该是八零后,而且家庭条件应该不差,但也不是大富大贵,喜欢拍摄与下岗潮有关的电影,问题是下岗和出身有关吗,大概那时候的工人很多因为特殊年代没有接受公平的教育、入伍、提干等,东北下岗的时候,相对公平,因为绝对大多数基本被砸了饭碗,看《漫长的季节》处长和普通职工都在社会上挣扎。
零零后就通达许多,因为那段历史距离他们的时代够久,父母多七零后,不说充满正能量,负面的情绪少一些,孩子也就更乐观,更容易平视这个世界。
关键是社会环境变化太大,文学文风也跟着改变,面向看消费主力16-25岁观众的电影市场推出披着伤痕文学外衣的《戴假发的人》口碑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PS:黄教主演技在线,题材有点扯后腿,可惜了。
电影《戴假发的人》是由董越编剧并执导,黄晓明、王影璐、李丛喜、黄璐、陈传凯、李倩等人主演的犯罪悬疑片。
影片宣传初期,黄晓明具有突破性的秃顶造型就备受关注,非常具有悬疑感的预告片吊足了影迷的胃口,看过影片后再次被黄晓明的演技折服,同时感叹现实困境中人性的复杂。
最初,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末,从孟中(黄晓明饰)父辈到他这一辈,成为工人似乎已经是命运最好的安排,但成为工人后,一辈子也就望到了头,这是当时的社会施加给他的枷锁。
作为法律专科生,多次法考落榜,雨夜中因醉酒客人的一句“废物”,他终于像困兽一样爆发。
后来,二十多年后的现在,孟中虽已成为名声在外的公益律师,但怀着多年前的秘密,他被困在自己制造的枷锁中,为了赎罪他不顾代价寻找真相,情绪再次爆发后,孟中的苦难终被公之于众。
二十多年前,孟中雨夜激情犯罪时,没有目击者,没有物品显示他有过犯罪行为,甚至犯罪痕迹都随着雨水的冲刷而消失,那个年代监控设备不足,更没有影像资料,有的只是一具被泡发的秃头SHI体,和他在水里抓到的一顶假发。
后续案情就不了了之了,而这却成了他见不得光也忘不掉的隐秘过去。
多年后,孟中为被侵犯少女伸冤时,恰恰是在人证物证都不充足又毫无线索的情况下,寻找到了足以证明嫌疑人罪证的一段酒店监控录像,当他以为能将嫌疑人绳之以法时,嫌疑人却明目张胆的对他威逼利诱。
孟中犯罪后抵不过良心谴责,被“聪明的”发小赵四(陈传凯饰)发现了蛛丝马迹,而表面是公益慈善家的企业家背地里却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我觉得都相当讽刺。
本片是个荒诞的悬疑片,同时又很现实。
二十多年前的孟中参加过三次法考,备考、答题、查分、落榜……循环往复,为了改变命运,不得不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考试,终于在第四次成功考过。
很多人对那个时代的发展不陌生,对考试的压力也感同身受,那种真实感和紧张感真的溢出银幕了。
现在都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分水岭是羊水。
”家庭环境是我们无法选择和改变的,只能靠自己后天的努力,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被困在名为“出身”的牢笼,那么“社会”就是终身摆脱不了的“刑罚”。
《戴假发的人》里复杂的社会性表达,还蛮出乎我意料的。
这部电影起初吸引人目光的,是黄晓明从未有过的形象。
青年时期被父亲家暴、颓丧落魄又邋遢,中年时期暴瘦26斤、秃顶到不敢认,近乎是他的一次“破相”式演出。
这个角色身为救助弱者的精英律师,而他背后却背负了陈年凶案,秘密被层层揭开的过程也是挺令人好奇的。
但越往下看,就越会发现它与《漫长的季节》及导演前作《暴雪将至》的共通性——披着犯罪片的外壳,却意不在此,实际上探讨的是特殊年代背景下,个体的“家庭阴影”与“出身问题”。
影片从90年代横贯至当下,围绕几起案件、分成双线叙事,展现了孟中的双面人生。
1999年,大专刚毕业的他还是个典型的“小镇做题家”,当时的头发也还茂密。
家道中落、置身底层后,法考就成了他唯一改写命运的路径。
他早上拼命复习,晚上兼职开夜班出租车养活自己。
然而时运不济,加上父亲又打又骂,常常给他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他一直没能考上,成绩更是一年比一年差。
就这么蹉跎到了2002年。
十八年后的2020年,孟中已经成了有声望的公益律师,是当地有名的“大好人”。
商界鱼龙混杂,上流阶层的非法勾当横行,肆意侵犯底层劳工的权益,甚至以慈善的幌子把魔爪伸向未成年女孩。
孟中一直挺身而出,不接能赚大钱的案子,而是主动接下为民请命的司法援助。
但遇到戴假发的女孩魏娴后,他的人生开始转向。
一则神秘信息的出现,更揭开他深藏多年,如噩梦般的过往:十八年前的雨夜,他曾为泄愤杀过一个陌生人。
就如开始提到的《暴雪将至》,董越没让这部新作成为一部“大多数悬疑片”,而是又一部拥有荒诞性与作者表达的电影。
全程的重心,都放在塑造那些被时代裹挟、被社会压力压到喘不过气的小人物。
偏灰暗的色调、纪实感的摄影,纪录下残破肮脏的现实处境,尤其1999-2002的年代戏细节,不仅反映出人物内心的迷茫无助,也象征当时社会环境的阴郁和压抑。
孟中是一个游走在黑白之间、无法轻易界定的灰色人物。
他苦苦维持外表的体面与正常,帮助被性侵后还遭捂嘴的女童,帮助那些比曾经的他更卑微的普通人。
但他的内心却已陷入癫狂——因一句“废物”,他在那个雨夜将陌生的乘客拖入水中,而自己也似落在水里的失足者,背负人命后心里压了块巨石,变得死气腾腾。
孟中不能仅仅只是被定义成一个“默默掩盖罪行后生活18年的犯罪者”而已。
我们不断看到他在面对过去罪行时的挣扎和痛苦,随着往事揭开,他被无止境羞辱、被施加暴力的家庭环境,以及寒微的出身,才是电影真正要探讨的,关于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以及“中国式出身”与整个社会对个体的影响能有多深。
有人说,一个底层出身的人,出身就是他的原罪。
电影里的这些人就是如此,他们都困在名为“出身”的囚笼中,在阴影里长大后,戴着“假发”(装成另一种样子)生活。
“假发”不只象征他隐藏的秘密,人性中的阴暗和罪恶,也象征社会期待对个体的压力。
一旦戴上,就会戴一辈子。
出身是无从选择的,但考试确实能改变前程。
孟中之所以拼尽全力,就是因为他相信人生的起点不决定终点,上岸的那天就是脱离家庭泥沼的日子。
但最终,他还是无可避免地活成了自己最厌恶的那种人。
因为在出身之外,笼罩在他头上的还有原生家庭的问题。
为什么他会如此易怒,在听到“废物”后把人推下河岸?
这种攻击性就源于父亲长年累月、如定时炸弹般的打骂,给他内心带来的“应激机制”。
父亲给他营造的这个家庭,像个精神病院:一边望子成龙,期待他一朝法考上岸后直接改命;一边又不停剥夺他的自信,肆意压制,令人窒息。
孟中不自觉压抑了太多,终于发泄出来,也给自己带来了永久性的“一生弯腰赎罪”。
这也让我想起另一部电影《寄生虫》里的话题:为什么富人更容易与人为善?
因为在出身良好、环境正常的家庭,人更容易养成“自爱体质”。
与之相反,生活在缺爱的、窘迫的家庭里,甚至是像孟中这样待在一个极端不正常的家庭里,从小到大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挣扎,注定会影响一生。
那夜之后的这十八年,孟中都在“演”一个“圣人”,来为自己赎罪。
当真相揭开时,他才意识到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自欺欺人,命运早已标好价码。
《戴假发的人》里,戴假发的不只有“被杀”的假发男,孟中、魏娴、父亲、赵四都是“戴假发的人”,而且他们人生的悲剧不是个例。
出身、阶层、家庭环境,总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的性格产生影响,且无法逆转。
每个人下意识做出的重大行为和选择,也都是对自己现实命运的暗中回应。
海报靠“模仿”,剧情靠“硬凑”。何必呢?
懂了,曾经被骂穷鬼对此很在意的人,发达了之后,他们是酒托捞女的精准客户
看海报我还以为黄晓明是那个“戴假发的人”,结果是一个平民子弟出身的律师与心魔缠斗的故事,在这个野蛮生长的时代,多少有点寓言的意味。灯光和置景比较用心,别的乏善可陈。
所以魏娴之前酒后被骚扰也并不一定是真的喽,可能只是为了引出孟中的陷阱罢了
董越的这部作品在4年前就备受关注,被多家外媒关注,被多个平台预测为戛纳种子,电影讲述人们重复着一代一代相传的社会悲剧,立意很深很值得一看~~
立意其实不差。带着不可说到秘密展开心怀愧疚的人生,一心为善,没想到过去的幽灵并不放过。深埋在心的秘密终于说出口的那一刻,幽灵才真正消失了。但问题是拍的太迷幻,其实玩迷幻前,先好好讲个故事不好吗?暴雪将至有迪伦马特的《诺言》做底子,故事很扎实,看了剧作问题永远是困死导演大坑。
导演是不是《故事会》看太多了!怎么有种“不怕兄弟过得苦,就怕兄弟开路虎”无力感!
法考成绩单沦为父亲去世的讣告,抽屉里的假发成为良心的赎罪券。以为他是喜欢自己才甘心受骗,其实他是愧疚毁了我的人生。一只手握笔可以改写命运,一只手握拳可以压上重担。那顶假发一直戴在头上助他平步青云,那顶假发也一直压在心里让他日夜窒息。握住人生的方向盘,正一点是光明,偏一点就是深渊。
从传统的悬疑犯罪类型悄悄拐进了新的路径,制造出一种反预期反套路的叙述。当今的破案情节,刻意淡化了邪不压正、以小搏大的商业爽片色彩,将叙事重心落回当年往事,从孟中(黄晓明)青少年时代追溯源头,全情投入法考屡次失利的悲绝,行尸走肉般承受家庭与生计双重压力,在结束生命与求生欲望间不断摇摆的精神状态,严丝合缝地编织出动机,最终在万事不利之夜酿成骇人冲突。往事线无论在剧情容量上的比重,还是情感层面的分量,都远超“替受害者伸张正义”的当今线,彻底跳出“有创伤的专业人士以正义感自我救赎”的窠臼。比起追凶惩恶的犯罪片,全片更像是一种极致精神压力的释放体验,孟中瘦削的双颊和困兽般的眼神令人不寒而栗,音效更见功力,诸如法考段落中几乎每种声响都代表某个官能即将失控的信号,对焦虑情绪的营造极其出色。
孟中秃头与狰狞表情的组合,似乎在暗示着影片中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跌宕起伏的命运,或许这也是电影想要的表达内核
对比起来《暴雪将至》都不能算超常发挥了,简直是天降奇迹,这剧本写得,没有一个地方合章法,给我看错愕了。再次证明了,颠覆形象对提升演技并没有什么帮助。
出於對《暴雪將至》的荒誕現實主義風格之良好印象,冒著豆瓣尚未開分的“風險”凌晨觀影。不得不說真的很難看,問題之一是情節的推進和主旨的表達均嚴重依賴台詞,這樣做的唯一“貢獻”就是便宜了那幫做影視解說的,是導演對視聽敘事能力嚴重缺乏自信的表現。例如雨夜的亡魂是女孩父親,展示出女孩家牆上的那張合照足矣,不必讓知曉秘密的髮小叭叭地喊。也正是因為上述原因,觀眾難以對片中角色感同身受、產生共鳴,例如對主角遷怒殺人的關鍵動機和“必要性”就缺乏體認。片尾揭示了當年死者並非死於主角之手,一說是電檢要求(不能有人逃脫罪責),但這一陰差陽錯的荒誕結局,反而為影片的質量扳回了一城。近期所觀《喬妍》及本片,主角都背負著不欲為人所知的舊身份的沉重負累,如果再能舉出幾部有類似結構的國產新片,則或可作為一種文化徵候來看待。
观感前后撕裂,在三星四星之间纠结,想要改变命运却意外陷入命运旋涡,一部披着悬疑罪案外壳的身份认同犯罪片,先说优点——摄影独树一帜,反转出人意料,演员演技在线,在崩溃边缘的紧张心理塑造,甚至苦心营造出在当下国片里为数不多的恐怖惊悚氛围(比如夺命追逐,太平间几场戏,男主的噩梦),同时缺点也很明显——几乎每个角色都神神叨叨,人性该深挖的地方浅尝辄止,风格凌乱摇摆不定,想讲太多内容冲淡了主题,而且有必要硬塞进去一段律师与受害家属之间暧昧的爱情戏嘛?国产电影一系列套路曾经屡试不爽,现在却成了阻碍其发展的桎梏,唯有遵循创作规律然后大胆创新方能赢得观众与市场,少点俗套多点诚意,继续加油吧。
与东北一样被改制重创的武汉,许多人的理想一夜破碎。由名为“孟中”的精英男律师在21世纪20s的案子开始,讲述一段梦中的未来,在梦中不断救赎那个江边暴雨的夜晚,而那个夜晚的噩梦也不断冲击着未来某个时点的我执。影片气质秉承《暴雪将至》,黄晓明似乎有意模仿马修·麦康纳,关于善恶的思考致敬or xx了《周处除三害》。
海报和片名像是部黑色喜剧,其实是部悬疑惊悚片,情节并不新颖,主题是良心发现后的自我救赎,早早地就已经很明确了,但还是一直重复强调,反复讲述人物的心理活动,情节又混乱,硬生生地拖了两个小时,过分催眠。结局真相大白的一刻我内心毫无波动,只觉得反派演技很浮夸。有部分情节的惊悚效果拍得还行,感觉导演很有拍恐怖片的天赋,开出租车的黄晓明也有点林过云的气质,他演得挺不错了,撑不起这么无聊的片也不是他的错,感觉无人能救。如果电影能往恐怖片的角度去拍,内容削减到90分钟,还能勉强当成国产《机械师》来看,但黄晓明不瘦,只是秃,买了顶新假发戴然后开始出现幻觉,最后真相大白去自首,改名《假发凶灵》会不会更有噱头?
#电影戴假发的人#戴假发的人不仅仅是一部犯罪悬疑片,更是一部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它通过孟中的故事,展现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冷酷与人性的温暖之间的碰撞。孟中作为一名为底层受害者发声的公益律师,他的坚持和努力让我们看到了正义的力量。同时,电影也引发了观众对正义、救赎和人性复杂性的思考。
导演有问题
后半段我甚至希望贝尔机械师似的心理惊悚片回归,至少那些故事是有趣的。这个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法律援助律师,被性侵的女性,以及底层人泄愤互害这几条线没有凝结成一股力量,太散了。而机械师里的悲剧是因为工厂对工人的压榨,不安全的工作环境,连轴转导致工人极度疲劳以及精神状态的异化,指向是非常明显的。而戴假发的人,最后指向的是什么呢?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吗?那为什么让他漏网这些年呢?佛法在度他吗?他为啥要去向巡防人员讲他要写小说,之前也没交代他要当作家,看太平间的老人为啥就愿意帮他,佛祖派来的?感觉有点玄奘法师的影子。
就这么一点事!磨磨唧唧。双线倒叙剪的也太碎了,悬疑悬到最后只剩一点宿命感和荒诞在撑着。影像还是蛮有风格的。导演这运气两部都不卖座。
【theatrical】放过武汉,咱武汉老乡讲话不会一股子起点中文网味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