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3 02:01:44 来自: 毛向北写在看完⦅火线重案组⦆之后 追了三年,我终于把火线重案组看完了,这是一部在美国都没有热播的剧,可是还挺了五季,我想制片人真的是太爱这部剧了,就像此时的我一样爱,就像剧中的人,尽管前路漫漫,尽管这狗日的世界是如此操蛋,但是他们还是可敬的做着自己,就像这昏昏噩噩的世界里一丝微弱的光。
在数不胜数的电视剧里面,我能幸运的看了火线,我相信和我一样追剧的同好也是感到自己是幸运的。
这是一部慢热型的剧,没有越狱的大帅哥,也没有狷狂美艳的吸血鬼,甚至没有一个惊天大阴谋做个大诱饵,就那么平平淡淡的讲述着灰秃秃的巴尔的摩市一群咋看都不咋地的警察勤勤恳恳的查案,他们也个个都不完美,杰米酗酒,卡马女同,丹尼尔出身不干净…各有各的问题,机缘巧合让这么一群人纠集到一起,说实话就像一个垃圾筐,把警局里不好弄的人都丢进去,谁知道这个垃圾筐成了个大坩埚,这群警察做到了他们一直想干的一件事,就是做一个真正的警察。
我看见大结局里杰米的活体葬礼,竟然心情澎湃,洒了几滴不常洒的泪水,捡一句黑衣人三里面那个外星智慧人的话,这是地球上最美好的一刻。
真的从没有过一部电视剧让我这么感触良多,我想以后也很难再有,如果还能看到和火线相媲美的电视剧,我就搞它二两小酒高兴一下。
剧评人说,这部电视剧简直就是一部狄更斯,一点也不夸张。
世界也许就是那么操蛋,但是就因为重案组的这一票人,就因为还有人孑然而立,变得无限美好。
看完剧觉得自己好多想法,真的一写又无从下嘴,槽点太多,没看过的我咋和你说,你也不明白,看过的,绝大多数就能明白我此刻的语无伦次。
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都能独立的写个人物分析啥的。
内容多,信息量大也有个不好,那就是让人无从说起。
最美好的画面是巴布和他姐姐在一起吃饭,我们大多数人都象巴布一样卑微,一样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也象他一样守着心里的那一点点善良。
勇敢的面对自我,勇敢的面对过错,巴布可以做到,我也会努力!
引一句剧中也是引的卡夫卡的话结束这番胡言乱语 __你可以逃避人生的痛苦,这是你的自由,也符合人性,但是真正能逃避的也许是逃避本身。
皮尔斯,就为这句话,我得细细的看看卡夫卡。
1.David Simon and ReportingIn my opinion,what makes The Wire so different and incredibly realistic can be largely attributed to David Simon,the former Baltimore Sun journalist and the producer of The Wire.Obviously his skills as an excellent reporter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highly-realistic series. He saw how Baltimore‘s various worlds worked──or didn’t──as a police reporter for the Sun.He ended up taking a buyout from the Sun in 1995.In Simon’s view,profit-driven media companies continue to degrade the quality of dozens of papers in major cities.Therefore he turned to make TV series,seeking another way of reporting.He once said in a interview that “Specialization and detailed beat reporting are the future,”he added that ”We are going to have to explain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world in ways that make us essential to an increasingly educated readership.The scope of coverage have to go deeper,address more of the world not less.”and he concluded that those were his ambitions.Clearly,newspapers is dying due to its anachronistic limits.News will not disappear,however,so does journalism.The ambition of journalists shouldn’t be betrayed and trashed.I tend to think that The Wire is a perfect case of a new and in-depth reporting,in terms of journalistic ambition.What really make The Wire outstanding are the acute description of another America and the profound consideration behind it,which reveals how indifferent institutions and selfish individuals often stand in the way of initiative,and how complicated and compelling the systems are.But the show’s great accomplishment is that it never preaches.Instead of rote lessons about urban decay,Simon’s conclusions arrive via meticulous character studies that rarely feel plotted or predictable.2.ImpactThe power of reporting lies in its influence on audience or citizens,providing accurate information and thus propelling social progression.As audience we are threw into the reality that The Wire has build,with bitter hatred and indignation,also with ambition to resolve those problems.“Measured against more thoughtful and meaningful occupations,a TV show is not the best seat from which to argue public policy or social justice.”David Simon said in an interview, “Still,those viewers care the fates of The Wire characters.They worry or grieve for Bubbles,Bodie or Wallace,certain that these characters are fictional yet knowing they are rooted in the reality of the other America,the one rarely acknowledged by anything so overt as a TV drama.”We feel every one is responsible to make a difference. So what is the response of a “Wire” viewer──we want to make it better,what do we do? Simon said “Go for it”,and he continued to argue that we have to find that which we believe to be meaningful and exert. “There are just too many people who are chasing the buck.”3.Another Way to JournalismMaybe it is not proper to ascribe a fictitious drama to journalism.However,sometimes the truth comes from fictions.Just like no political report can equal the sway of 1984 by G.Orwell.Good pieces of art also have deep insights and what’s really counts is their power of moving audiences emotionally and alerting people in a unique way.On the other hand,journalism is less and less of a curb.Journalism relies on people being generally and righteously outraged when it shows something injustice or unfair.But people now are less and less inclined to outrage about news.What people need is entertainment now.It’s harder to show why things are not working and to get at these macro issues and to do so using the acquisition of real facts and telling true stories.A combination of dramatic form and reality-based content is probably another way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issues,since it is entertain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simultaneously.What The Wire is saying is,here’s the way things actually breaking down on the street,here’s what’s not working,here are the lies you are being told,here’s what is real that nobody gives shit about.And that’s exactly what a journalist want to tell people.
今天再次展现了一下我无可救药的本性,明明星期天就要出的《The Wire》最后一集,但我今天就给看了。
不夸张的说,《The Wire》绝对算得上是美国连续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我这一生看过的最佳的连续剧。
这部连续剧的设置十分与众不同,很难将其定义为某种类型。
在第一季,故事的主角包括了警察、法官、律师等所谓的白道到吸毒者、毒品贩子、抢劫者等所谓的黑道,故事主要描绘Baltimore市警匪之间的斗志斗勇。
从第二季开始,《The Wire》虽然还是围绕着贩毒等因素展开故事,但人物逐渐加入了码头搬运工、政客、学校学生和老师以及媒体报刊等社会的其他层面,完整的呈现了美国社会的各个体系的互动。
《The Wire》描绘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们,可以算是美国市中心贫民区(inner city)、甚至整个美国的浮世绘。
虽说有警匪因素,但这部连续剧和传统的类型片完全不同,是美国少见的角色类(character study)作品,而不是24小时一类的商业情节剧。
连续剧中所有的角色都异常真实丰满。
比如连续剧中最大的反角之一Stringer Bell是个心狠手辣的黑帮老大,但却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企业家;在他的床头摆放着Adam Smith的《富国论》。
而连续剧人气最高的Omar Little则是一个抢劫犯;他非常讲道义,只抢毒品贩子,并施舍于周围的穷人;最绝的是,这个为人敬畏的江湖人物还是众人所不齿的同性恋。
诸如此类的精彩设置比比皆是,粗粗一数大约有数十人之多,而每个人的情节又都可以独立成篇。
作为连续剧第一季的主角,Jimmy McNulty在第二季和第四季甚至都没有出场的机会,而没有了他的故事依然十分精彩。
故事既由人物推动,那么其发展注定和一般连续剧不同。
和商业片的直线因果(linear)叙事不同,《The Wire》的故事充满了随机性(randomness)和互动性(interaction)。
剧情没有一点想当然,完全好像博弈论(game theory)一样,角色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比如好警察想抓贼、官员想升官等)并作出行动(action),而随之而来的是其他角色对其作出的反映(reaction)。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和现实生活十分贴近。
事情的发展即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绝。
但不论故事和角色如何发展,唯一不变的是连续剧的写实主义(realism)。
《The Wire》的发展拿捏做作之处,亦没有因为主创对角色的同情或眷顾而使其命运有任何改变。
和充斥了俗套(cliché)和定律的一般连续剧不同,观众很难根据观剧经验判断出故事或人物最后的结局。
即使是主要角色,在《The Wire》也会随时有掉脑袋的可能。
看《The Wire》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有两点:角色发展所透露出的悲凉的宿命感以及在看完连续剧后常见的终结感(closure)的缺失。
在这方面,《The Wire》更像契诃夫的戏剧或德·西卡的电影,而不是传统好莱坞产品。
与之相符,《The Wire》在美学上选择了绝对的现实主义。
这种现实主义体现在各个方面。
比如音乐方面,剧中没有一丝用于烘托气氛的配乐,所有的声音和音乐皆来自于剧情中(diegetic sound)。
在语言方面,剧中的人们都使用了极其生活的语言,其中充斥了大量行话和术语。
而即使是一般人很难听懂、甚至完全不知其意的黑话,《The Wire》也不会提供任何解释(不管是通过字幕还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口中)。
片中甚至有许多演员原来就是警察或黑帮,很多看似不可思议的情节(如Omar从六楼跳下逃走)其实都是真人真事。
这一切努力使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好像自己就处在Baltimore的街边。
但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The Wire》许多精彩之处显而易见经过了高度的艺术提炼,最明显的就要数各个粉丝如数家珍的经典台词。
和一般大片不同,《The Wire》中仿佛每人都字字珠玑。
即使Marlo Stanfield这样不喜言语的角色也有不少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
如一次Marlo的一个手下告诉Marlo自己被Omar抢劫,要求Marlo不要收取这段时期的费用,因为Omar是和911恐怖分子一样的不可抗力。
Marlo即曰:“我非美国政府,Omar亦非恐怖分子,他不过是一个拿着猎枪的黑鬼”(I ain’t the US government, and Omar ain’t no terrorist; he’s just a nigger with a shotgun)。
这些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充分体现了角色个性。
连寡言如Marlo者都如此,像Proposition Joe等人的长篇大论自然更加精彩。
《The Wire》的台词不但远胜于现在多数电影的水平,甚至和好莱坞老片中最经典的台词(如《日落大道》)也毫不逊色。
能够塑造如此之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精彩剧情的最主要的原因是《The Wire》一流的制作团队,而其中功劳最大的又数这些出色的演员以及优秀的编剧团队。
《The Wire》的演员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各个功力了得,其中多名演员已经通过此剧上位。
目前最成功的恐怕要数饰演McNulty女友的Amy Ryan,这名百老汇资深演员去年刚刚应为影片《Gone Baby Gone》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提名。
但演员水平再高最后还需依附编剧提供发挥的空间,而《The Wire》的编剧只能说是很好很强大。
连续剧的主创David Simon作为资深Baltimore太阳报的记者,对城市的各个方面都深有了解;是他为《The Wire》设立了一个大的方向。
而连续剧的其他编剧亦大有来头,如Dennis Lehane就是著名的小说家,其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被Clint Eastwood改变成电影并一举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神秘河》(Mystic River)。
如果仅仅因为制作精良,那么《The Wire》充其量不过是一部和《The Sopranos》相仿的爆米花大作。
真正让《The Wire》鹤立鸡群的是其社会意义和社会责任感。
《The Wire》对社会百态的描述并不居高临下。
主创虽然有个人观点,但却没有任何希望说教的心态。
与其相反,《The Wire》冷静生动的描述了社会各个层面,并通过对其他层面的描述增加了既有内容的深度。
比如,《The Wire》最深刻的应该要数描述教育系统的第四季。
通过四个孩子的境遇,《The Wire》展现了环境对儿童的主要性和决定性,并通过对孩子的描写为其他角色(这些孩子的经历即那些已经长大成人并成为警察、黑帮的角色的经历)提供了背景信息。
虽然任何没有在美国成长的人对此剧的理解都可能非常有限(如黑人社区的败落等问题国际上知情的人数并不多,而且极具美国特色,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在这里恕不多言),但其描述的其他诸多方面,如全球化对蓝领阶级的冲击、民主政治的黑暗面(如募集基金、交换利益等)、官僚和假大空政策的负面影响、教育硬性化分数化的不足以及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地位和变迁等问题却是一些大家都可以关注的问题。
看《The Wire》,看到的是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痛心疾首,以及对改革和变化的渴望和期待。
可以说,作为社会的一员,察觉到《The Wire》中所描述的诸多尖锐问题并以此努力进步、推动改革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为故事的题材和艺术上的选择,《The Wire》的商业性和受欢迎度一直不高。
很多观众是对此题材不感兴趣,但更多的则是怕面对连续剧所描写的残酷的社会现实。
如此一部并不流行的连续剧能够坚持着许多年不可不说是一个奇迹。
写一本卖不出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成本可能不高,但连续五年耗资数千万美金制作一部敢于说真话、不受欢迎的连续剧却不能不说十分难得。
因此,除却社会必要的多元化、言论自由和思想性不说,也只有在美国这种商业体制下,才能有这类的连续剧产生。
首先,连续剧制作和播出方HBO是高端收费频道,基本没有广告,因此不用像FOX等公共频道估计收视率。
第二,美国多样的利润渠道保证了连续剧即使在收视率不佳的情况下也不至于血本无归。
像《The Wire》一样的连续剧只要保证有忠实的观众,就算观众数目不多也可从纪念品、DVD等销售中获得一些利润。
因为这些商业元素,这部戏的主创们才可以在没有获得主流观众的认同的情况下不妥协自己的创作初衷,并根据本意完成这部杰作。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一部在美国都不出名的连续剧自然也很少有人听说。
加上其题材晦涩、翻译困难等原因,观者寥寥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不论如何,如有机会观此剧者玩玩不能错过这个难得一见的连续剧。
总而言之,有四类人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体验一流娱乐者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欣赏一流制作者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思考深刻命题者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了解美国社会者不可不看《The Wire》。
综上所述,将《The Wire》形容为现代美国的莎剧也并不过分。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能够观看此剧可以说是我的荣幸。
今天看完此剧先说两句纪念一下,日后五季套装DVD出版时我一定吐血200美金以作收藏。
首先得说,这是个彩蛋式的角色,也是《The wire》中最复杂的人物之一。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他在剧中的地位绝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简单,仅仅是个戏份不多的配角。
至少于我个人而言,Rawls是整部《The wire》中唯一一位令我感到意料之外般好奇的角色,也应是唯一一位,令即使站在剧外,处在上帝视角的观众也难以通过行为理解其内心的人。
这个众人口中的Deputy从一季至五季贯穿全剧,戏份零散,比大多数通篇角色的出场时间都要少。
但随着荧幕前的巴城日起日落,他的形象却在不断地完善中走向了一个真实的谜,这种趋势在后两季渐渐显示出来,甚至在剧终时都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一些来自侧面及细节的描写不断颠覆他在观众头脑中的形象,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使人困惑,困惑于几乎完全相反的两种特质毫无冲突地发生在同一人的身上,那是一种诡异的和谐。
你看不透他。
编剧似乎总想偷偷的告诉说,Rawls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人。
他也成功了因为说实话,到剧终为止,若从行为来看,我仍不知他真实的想法与品性。
若从结果来看,我更觉得他前途无量。
当你认为整个BPD都生存在极权统治之下时,他背对众人,仅仅一个“收队”的手势便引起全局的欢呼。
你认为所有人对他都是虚情假意,如Jay这般的人却对他做出发自内心的高度评价与赞扬。
他在要求下属伪造数据时没有一点犹豫,但也会面容肃穆的告诉Carcetti影响BPD的真正症结所在。
他通常表现得极为强势,然后却出现在同性恋酒吧。
他甚至还会去安慰无论从任何角度都是眼中钉肉中刺的Jimmy,当然对反抗的人(还是Jimmy)也毫不手软。
无论你是否注意到,他从未拍过Burrel的马屁。
在Carcetti上台前期,他也全力的支持着Daniels的工作。
这是个务虚也务实的人,他的想法永远深埋心底,就像他的眼睛一样飘忽不定。
但我总觉得,通观《The wire》,也许Rawls才是解得巴城精魂的人。
前面讲到警局领导层把丹尼尔斯逼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案子不能办得太好,否则警局领导面子上挂不住,也不能办得太差,否则对法院方面没法交代。
同时,专案组内部也是人心涣散、矛盾重重、各怀鬼胎—罗尔斯等人在专案组内部安插了眼线(桑坦吉罗,Santangelo),随时掌控其内部情况。
第一次专案组会议,麦克纳尔蒂就因为调查策略问题和丹尼尔斯吵了起来,丹尼尔斯在伯勒尔的授意下坚持用“钓鱼”的方法进行抓捕,但很明显,这样只能捕获几个低层马仔,不可能触及巴克斯代尔、斯俊格等人。
不过,麦克纳尔蒂也是个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人,虽然被领导痛骂,心情差到极点,但是只要这个案子不按照他的思路进行,他是不肯罢休的(见图)。
恰巧就在这个时候,巴克斯代尔集团为了杀鸡儆猴,将迪■安吉拉一案的唯一证人威廉甘特杀害。
要知道,控方证人被杀对于警方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在巴尔的摩,这个问题比其他地方更严重十倍,因为贩毒集团实力强大,本来就没有人愿意出庭作证,再出现证人被杀的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事情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在这件事被捅到了媒体之后,兰德斯曼說的一句话可以诠释:“就算麦克纳尔蒂与副局的老婆通奸被抓奸在床,也没这件事(把证人被杀的事说出去)对他的前途影响更大。
”但麦克纳尔蒂这时已经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跑到费伦法官那泄密,企图再次通过法院给警局施压,让警局调配精兵强将好好调查这个案子。
同时,为了坐实威廉甘特被杀是因为作证的缘故——在巴尔的摩,你能有一万种被杀的原因,所以威廉甘特不一定是因为作证被杀,比如警局高层第一时间就对这种可能性予以否认—吉米(麦克纳尔蒂的昵称)和邦克这对老搭档把迪带回了警局,对其进行询问,试图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接下来,麦克纳尔蒂和邦克为我们展示了巴尔的摩警局高超的获取口供手段——哄、骗、吓、诈,以后此类手段将在不同案子、不同场景中反复看到,这次主要用的是哄与骗。
这里,为了大家能更好滴看懂这部剧,我想对美国警方的取证手段等做一些说明。
我们知道,警方在刑事案件的侦查和起诉过程中,有很多手段可能会侵犯到公民权利和公民自由。
有的侵犯大一些、明显一些,有的则小一些、隐蔽一些。
比如拘留,直接限制公民自由,对公民的权利影响最大,再如跟踪和窃听,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则相对小些或隐蔽些。
美国司法体系的总体思路是,对公民权利影响越大的手段,限制则越严。
比方说搜查,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很早就提到搜查必须经过法院的批准。
警察在调查案子的时候,如果觉得有搜查的必要,他必须和检察官联系,帮他申请法官的搜查许可。
美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不受到不合理的搜查的权利。
合理不合理由谁说了算?
法官。
如果是通过法官的批准,就认为是合理的。
法官的标准是什么呢?
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搜查的地方大概有犯罪的线索。
法官看到警方书面的说明,如果看到有什么证据达到大概的标准的话,法官就会批准搜查,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话就不会批准。
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但是有很多例外。
比方说有紧急情况,警察不但有足够的理由怀疑搜查的地方有犯罪的线索,他还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如果不马上进行搜查的话,线索和证据要被毁灭。
这个我们叫做紧急情况,紧急情况下警察可以直接进行搜查,但是搜查出来的证据如果在法庭上要用的话,还要经过审查。
就是说被告有权利要求这些证据被排除(不在法庭上呈现),如果有这样的要求的话那么法院就要举行听证会来进行审理,看他的搜查是不是合法的,是不是有紧急情况的事实,是不是有大概有犯罪线索的依据,所以说如果警察不提前得到法院的批准而进行搜查的话,是很悬的。
他知道到最后还是要经过法院的审查,他的证据才能用。
所以说在搜查以前警察最好和检察官联系,在这方面检察官等于是警察的法律顾问,尤其是紧急情况下警察给检察官打电话,说我们来不及到法院去,你看这种情况可不可以进行搜查,检察官这时扮演的角色就是法律顾问。
所以虽然法官不参与搜查的具体行动,他却是很重要的角色和决定权(当然,法官也是被限制的,最后定罪的不是法官,而是陪审团)。
同时,辩护律师也有权利,当然不是在现场,但是起诉的时候控方说有这么一些证据是通过搜查取得的,辩护律师觉得搜查的过程有疑问的话,他有权利要求排除(辛普森案就是因为警方证据有问题被翻的)。
其他的方面,法官检察官和辩护律师也都有一定的权利和职能。
比方说窃听,窃听在美国法律上被认为是影响公民权利最大的一种侦察手段,一个公民不知道政府官员在窃听他的对话,这对他的隐私权一种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不能让警察轻易地采取窃听。
窃听是一种搜查,它是搜查一种看不见的东西,是人的对话的内容。
根据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搜查影响公民的隐私权,隐私权属于公民,但是公民也可以放弃这个权利,所以搜查可以经过当事人同意进行。
就是说没有到法院拿到搜查证,问当事人可不可以搜查,当事人同意,那么这个情况下进行搜查是完全合法的。
但是这个同意必须完全是自愿的,而且完全了解同意搜查的结果。
为什么提到同意呢?
因为在窃听方面有特别的含义。
在美国侦查重大案件的时候经常用到卧底警察和秘密线人,这两种侦察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如果能够把犯罪嫌疑人自己的话录下来,开庭的时候把录影带或录音带放给小陪审团听的话,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窃听在这里的概念是卧底警察或者秘密线人自己身上带着录音机,他自己同意把自己的对话录下来的话,被认为就是合法的。
因为两个人对话,我有我的隐私权,你有你的隐私权,但是我们的对话对我来说不是保密的,你愿意把你的信息和我分享,所以我有权利把我们的对话记录下来作为最准确最可靠的证据。
如果两个犯罪嫌疑人自己在对话,没有卧底警察或者秘密线人在场,没有参与的任何一个人同意的话,执法机关还想窃听的话,就要经过相当复杂和难办的法律程序。
因为美国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隐私权受到高度的威胁,如果警察想采取行动的话,他必须和检察官联系看是否符合窃听的条件。
窃听的条件简单地说就是别的侦察手段无效的情况下,有很多证据证明在那个地方或者那个电话很可能有和犯罪有关系的对话,同时只有在比较重要的罪名存在的时候才能使用窃听。
最后检察官如果觉得条件都符合,还要得到美国司法部总部的批准,才可以申请法官的批准,得到法官的批准之后才可以进行窃听。
具体的进行窃听是警察的工作,但是批准程序中检察官和法官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在窃听过程中还受到检察官法官的监督,比如说它是有时间限制的,每十天检察官要向法官作出报告,看窃听的结果如何,如果没有结果,就不能再继续;如果有问题的话,就不能再继续。
窃听批准只有三十天的有效期,如果要继续的话就要再申请。
窃听要是有结果的话,在审判的时候辩护律师有一个机会把窃听的结果排除,所以辩方律师对窃听也能发生作用。
(这些细节,在《火线》里能一一看到)可能有些侦查的手段对隐私权的影响不象窃听和搜查那么大,根据美国法律警察也不能完全自己做主。
比方说在侦查阶段的时候有必要取得犯罪嫌疑人的银行账户,或者有一些其它的记录,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到银行去要,甚至警察也不能拿着警察证跟银行说我要某某人的账户,和账户上所有文件,警察没有这个权利。
根据美国法律,警察需要这样的文件的话必须要检察官的批准。
法律上的程序和实际有点差异。
法律上是只能用一种传证令,实际上我们用的是所说的大陪审团传证令。
银行受到大陪审团的传证令必须提供银行资料,大陪审团的传证令实际上是法官的命令,法官授权给检察官,传证令交给警察去实行。
文件拿到以后警察要交给大陪审团,事实上是交给检察官。
在侦查阶段不是所有的权利都属于警察,可能在侦查阶段警察所扮演的角色是最重要的,是具体作侦查工作的,但是他在各方面受到检察官的制约和指挥,在各方面也要受到法院的监督和制约,也要考虑到案子提交法院的时候还要受到法律的监督和司法的监督。
当然侦察的手段很多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询问,美国的法律对这个有特别的限制。
米兰达警告大家大概都知道,这是根据1967年最高法院的一个判例。
1967年以前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各个州使用一些类似于米兰达警告的办法。
从1967年以前在美国询问在羁押的或者自由被限制的罪犯以前不进行米兰达警告的话,所取得的口供就被认为是非法取得的,不能使用。
米兰达警告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就是一个人被抓到的时候警察要告诉他有什么权利,有沉默的权利,有权利请律师,没有钱请律师的话法院可以给他免费安排一个,如果愿意放弃律师的权利的话,可以放弃,他所说的话可以拿来做证据。
经过这个警告之后犯罪嫌疑人如果愿意说话的话,警察可以进行询问。
如果在开始回答警察的问题的时候,犯罪嫌疑人改变主意说我不想说了,那询问就结束了。
如果犯罪嫌疑人说我愿意和你说话,但是我要求我的辩护律师在场,那就在辩护律师来以后可以询问。
犯罪嫌疑人被询问的时候,辩护律师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或者是他可以在场,或者是他不在场的话就不能进行询问。
询问的机会不是很长的时间。
因为美国的指控和限制自由差不多是同时发生的,就是警察抓人的时候有义务把他立刻带到法院去,羁押不羁押的决定只有法官能作出(是否取保候审),警察和检察官没有这样的权利。
凡是影响和限制公民的权利的措施必须得到保护,限制越严或者权利越重要,他得到的保护就越全面。
所以说羁押是涉及公民自由最重要的权利,警察和检察官自己都不能作主,要经过法院的程序由法官作出。
所说的马上把抓到的犯罪嫌疑人带到法院去,就一个伸缩性,一般来说是当天,星期一上午抓到,就要下午带到法院去;下午抓到就要第二天上午带到法院去,周末抓到就要等到星期一。
(美国没有看守所。
看守所属警方是我国需要改革的一大弊病。
)到了法院的时候如果还没有请律师,法院有硬性的义务给他请律师。
从那个时候起嫌疑人和警方完全是一个平等对抗的制度了,他已经被指控了,他有辩护律师。
如果控方要求拘留,而辩护律师反对,会举行听证会来决定羁押不羁押。
不管是被羁押还是没有被羁押,从这个时刻起,控方如果要向被告进行询问的话,必须经过辩护律师的同意。
无他,真实感,现实性,剧本极其出色,拍摄手法不同以往的电视剧,喜用叙事性镜头,常常是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一气呵成,最中意的拍摄手法,看起来相当的过瘾。
可能也是咱受不了那些所谓的实验性太强的拍摄手法吧,跳跃式思维的剧集咱就看不太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牛逼不是吹出来的,是编出来的。
耐心看下去吧,千万不要因为开头的普通而放弃看下去,那样你会得不偿失的。
FBI WARNING:严重剧透,慎入。
写《火线》的剧评,半年前就有这个想法,一是因为人懒,二是因为神经衰弱、精神时好时坏,所以一直没付诸实际。
《火线》这部美剧在我天朝被忽视的太久了!
不要说看过,听过的人可能都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大概以下几条:方言口音太重,不适于用来学英语;演员太丑,且黑人演员过多;剧情平实,跌宕起伏不够;没有回放,(全剧我记得的只有一处回放)很多地方一遍根本看不懂,我也是看了三遍才看懂了个七七八八;需要对美国的司法、行政体制及社会一般情况有较多了解。
统而言之,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剧或肥皂剧,看起来较费脑子,且结局总不能尽如人意,因而不受人待见,也是理所应当。
不要说中国,就是在美国,看的人也不多。
这部剧还有一个特点,没有主角,有人说麦克纳尔迪(McNulty)是男一号,不表认同,这货在第三(还是第四)季根本就是打酱油,没怎么露脸,怎么能说是主角?
照我看,这部剧中有五六个可以称为主角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它刻画了三四十个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的人物。
首先简单介绍下巴尔的摩这个城市,巴尔的摩(Baltimore,黑人兄弟爱称为“B-more”,相当于“我大巴市”),美国马里兰州最大城市,美国大西洋沿岸重要海港,位于切萨皮克湾顶端的西侧,离美国首都华盛顿仅有60多公里,港区就在帕塔帕斯科河的出海口附近,向来是美国五大湖区、中央盆地与大西洋上联系的一个重要出海口,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即坐落于此。
巴尔的摩市被巴尔的摩县环绕,但是不属于巴尔的摩县,是马里兰州唯一的一个独立市(这点很重要,第二季开头就是市县几个警察局把凶杀案推来推去的故事)。
这些资料网上都有,不多说了,关键的一点是大巴市市区人口78.3万 (1980),其中黑人约占55%。
也就是说,这是个黑人为主的城市,剧集开始时可以看到,市长、市议会议长、警察局长都是黑人。
美国南北战争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大量黑人涌入城镇就业,使得城市非裔美国人的比率不断攀升。
美国白人街区有个特点,一旦某个街区的黑人比例超过一定临界值(如20%、30%不等,这主要是一种感觉),白人居民就会陆续迁出该社区,最后该街区黑人越来越多,白人越来越少,直至变成完全的黑人社区。
这一点,和现在南非正在发生的事情非常相似。
不同的是,南非白人许多选择出国、去往欧美,而美国白人主要是迁往城郊地区。
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就出现了“黑人占领城市”(夸张的说法)的情况,不少城市的街区乃至中心地区都以非裔美国人为主。
白人之所以要离开黑人增多的社区,有人说是因为歧视,但我感觉真正的原因是文化有区别,黑人有自己的习俗、装扮乃至语言(黑人英语,很过瘾的),不熟悉的会感觉格格不入。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黑人社区一般犯罪率很高。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每年都会公布全美各地暴力犯罪(《火线》中经常会出现一个词:felony,意思是“重罪”,这个词在美国司法界有特定涵义,指的是有期徒刑一年以上的犯罪,其中暴力犯罪占绝大多数)的数据,根据该数据,有所谓全美最危险的十大或二十大城市排名,其中臭名昭著的如底特律、伯明翰以及巴尔的摩都曾长时间榜上有名,而这些城市都是黑人居多数的。
如最危险的底特律,市区80%以上都是黑人。
至于黑人为什么“热衷”于犯罪,是不是因为他们天性凶残还是所谓“劣等民族”,后面我会谈到,这里先不多说。
巴尔的摩,英国清教徒最早的殖民地之一,独立战争时期曾一度成为美国首府的光荣与梦想之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滑入了犯罪的深渊之中,一度每年的谋杀案高达220-300起之多,而这个城市的人口不过80万左右(在天朝不过一个小城市而已),称这个城市年年都在打战也不为过。
《火线》第一季第一集里,逗逼二人组赫克(herc)和卡弗(Karv)与卡玛(kima greggs)关于这个就有这么一段精彩对话。
卡弗和赫克不愿搞文字性工作—抓捕后的报告等,大吹牛皮,要把毒贩们五马分尸。
卡玛说:你们两王八蛋的英雄主义恶心死我了,为毒品打来打去,每次都有惨事。
(翻译不一定准,我这里的翻译和电视字幕不同) 卡弗说:小姐,你不能把这叫做战争。
赫克说:为什么?
卡弗说:战争总会结束—意思是毒贩之间、毒贩与警察之间的相杀永不结束。
(karma:u heroic motherfuckers kill me.fighting the war on drugs,one brutality case at a time. karv:girl,u can’t even call this shit a war. Herc:why not? Karv:wars end.)下一篇讲讲自由与安全的问题。
这是一部以塑造众多极为真实角色而成名的剧集,但如果要选出几个在这些真实的基础上加个“更”字的人物,Bubbles一定是其中之一。
在巴城这座作为底层黑人,有着近乎残酷生存环境的城市中,他的内心却自始至终散发着与之截然不同的温暖和善意。
与代表公正与责任的Bunk和Daniels不同,Bubbles的内心更加温软一些,也更加脆弱一些,但他却有着这部剧集中无人能比的坚韧。
在不止一次被不可撼动的命运打入深渊时,他几乎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如果勇敢就是看清这世界的真相还要继续爱它的话,考虑到这座城市的氛围和他的身份,Bubbles绝对是这部剧中最为勇敢的人,没有之一。
在第五季的最后,一切都在往复轮回,但正因为有了Bubbles和Nemond这样的存在,才会使人相信,即使世界并不美好,但仍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没有散播希望,也不想取悦观众,更不贩卖廉价的胜利,这就是特立独行的罪案类美剧《火线》,他收获了IMBD 9.3的超高评分以及评论界的广泛好评。
《火线》用巴尔的摩市警察与毒贩之间的斗争做壳子,去展现一个民主体制下真实的美国,关注不同阶层角色如何共同生存,讲述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无论你是警察、码头工人、毒贩、政客、法官或是律师,最终都必须妥协,效忠自己所属的群体。
不可避免地,《火线》被各大主流电视奖项选择性遗忘,如同奥斯卡遗忘《肖申克的救赎》,不可避免地,《火线》注定成为一部伟大的杰作,随时间长久留存,被你我发现。
源于前罪案记者、作家大卫·西蒙的多年素材累积,《火线》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这里你看不到被过分鼓吹的民主,看不到无所不能的神探,看不到一心为公众努力的政府和官员,你甚至看不到胜利大结局。
所有的粉饰都被创作者毫不留情的揭开,你只能发现满口爆粗的警察,令人瞠目结舌的破案率,无处不在的官僚主义和互相推诿,比毒贩子有之过而不及的勾心斗角,缓慢的流程和低下的效率,以及遍布在每个街角的凶杀和犯罪。
在多线的叙事结构下,《火线》逐步表现了巴尔的摩市的各个侧面,毒品交易,港口众生,市政府,警察体系,教育系统和媒体,通过冷静的视觉语言向我们传递着民主硬币的另外一面,丑陋,虚假,冰冷且残酷,一切都是交易和生意,似乎连正义的伸张也不例外。
《火线》撕掉了犯罪类剧情片里常见的英雄标签,剧中没有一个角色是完美的,每个人丰富而立体,男主角正直聪明,但却是个骄傲自私的混蛋,为了破案往往而不择手段,不顾团队和他人的利益,自己的私生活一塌糊涂,团队内部也往往充满了对事又对人的无硝烟争斗。
《火线》启用了大量并不出名的性格演员,他们精湛的演技还原出灰色的巴尔的摩市里灰色的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警匪之间,警察之间,毒贩之间,处处皆江湖,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只有为了利益而不断挣扎的人生,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妥协的个体,如同剧中的一段台词:“他不是最好的警察,但也不是最差的。
他破过一些案子,也搞砸过一些。
但这小子也风光过,有过很多杰作,铲平不少街角,平息了一切。
但是,没错,他毁誉参半,跟我们一样。
他惹恼过的老婆是一个还是三个?
毫无疑问,我想最后一个总算习惯他了吧,谢天谢地。
他有没有满嘴胡言过?
他有没有耍过人,逃过税?
有没有借着一些错误的理由,忘记给母亲打电话?
他是否和其他巴尔的摩警察局带着徽章的同仁一样无用呢?
绝对的。
他和我们一样没用,毫无疑问。
但他跟我们在一起,和所有的人在巴尔的摩工作,分享着美国实验里的阴暗角落。
他接受召唤,他服务于民,他是条好汉。
”这就是《火线》所塑造的真实,这部充满文学性的剧集让我不时想起卡波特的《冷血》和卡佛的若干小说,如同漫长无奈的生活,甚至每季案破之后的结局和归宿也真实的让你感到无力。
因为人无法彻底根除恶,旧的衰落,又有新的罪涌现,看上去我们只有在灰色的平衡里存在着,期望着。
仿佛在闷热无风的炎夏午后,望着压低的乌云,一边不停发汗,一边等待雨来,你不会绝望,但这实在让人感到愤怒。
第一集 一切因多管闲事开始以Avon Barksdale(艾文)和Stringer Bell(斯特林格)为首的贩毒组织在巴尔的摩西区已经暗自经营一年之久,且涉及多宗杀人案,但却一直游离于警方的视线之外,唯有凶杀科警员McNulty关注到了这个贩毒组织。
一次偶然,Avon的外甥D'Angelo Barksdale(小迪)在管理楼房区贩毒活动的过程中开枪杀人,在被起诉的法庭上出现两名目击证人,第一个证人黑人男性Gant指认了小迪是凶手;而第二个证人女保安因贩毒组织暗中周旋,而临时更改证词,没有指认小迪,最终陪审团一致决定小迪无罪。
法官Phelan(费伦)注意到McNulty旁听了这个与他无关的庭审,于是事后和他闲聊,McNulty道出了Barksdale贩毒组织的累累罪行,而警局内部对此一无所知。
于是费伦法官要求警方对该组织进行调查。
警察局副局Burrel抽调缉毒科和凶杀科人手成立专案组,并要求以钓鱼为手段,速战速决。
专案组由缉毒科的黑人警督Daniels担任组长,缉毒科的女警Kima Greggs和凶杀科的McNulty为主要调查员。
同时专案组还要和女检察官Rhonda进行配合,以确保调查过程程序合法。
McNulty受FBI的朋友Fitz邀请参观了他们先进的视频暗拍监控系统。
Fitz表示受911影响FBI之后将全力反恐,不会再查毒品案。
小迪因为杀人事件的过错,被贩毒组织派到平房区当头了。
吸毒者Bubbles带着白人小弟Johnny在平房区用假钱骗买毒品,白人小弟被识破后被打成重伤。
Bubbles为了报仇决定成为线人,帮助女警Greggs打探Barksdale贩毒组织的内幕。
指认小迪的第一个目击证人Gant被发现头部近距离中枪横死街头,小迪看到后心里颇不是滋味。
————————————————第二集 被操纵的游戏专案组被分配到废弃的地下室办公,调派的人手也不太得力,除了McNulty和Kima外,还包括缉毒科的警察Carver(黑人)和Herc(白人);凶杀科的Santangelo(岁数较大的比较瘦小的白人);瓦切特警长的女婿普雷兹勒夫斯基(年轻秀气白人,经常擦枪走火);辑赃科喜欢做手工的 Lester Freamon(莱斯特,中老年黑人),两个十年没办过案的等退休的白人老同志波尔克(瘦点的)和马洪(胖点的),以及Daniels好不容易争取来的黑人警察Sydnor。
McNulty把小迪案的目击证人Gant被杀一事告诉Phelan法官,希望他向副局施压,给专案组更多资源。
女警Greggs带着Carver和Herc到教堂屋顶,借助线人Bubbles过目不忘的本领,暗中拍摄贩毒组织的主要成员。
与此同时,McNulty和Bunk来到平房区将小迪带走问话,动之以情让他给死去证人的孩子写信,小迪表达了歉意,从而让McNulty确信证人之死和贩毒组织有关。
过程中发现小迪经常用寻呼机联络。
Daniels的妻子对他说这个调查像是被操纵的游戏,不论输赢都要背锅,希望他退出游戏。
Carver,Herc和普雷兹深夜到一个楼房下面,想给贩毒者点颜色看看,却遭遇突袭,且普雷兹打伤了一个挑衅的少年,致其失明。
——————————————————第三集 国王深藏 小兵炮灰小迪在和自己的小弟Wallace(小辫)、Poot(面像老实)、Bodie(坏坏的)交谈过程中体现了他与一般毒贩的不同。
他是一个在纽约长大,受过一定教育,有规则意识和同情心的人,只不过因为自己的家族贩毒,才不得不走上这条路。
他将国际象棋和贩毒组织进行类比,国王深藏不露,王卫永固,让手下的人去冲锋陷阵(头目Avon Bucksdale);王后精明能干,运筹帷幄(军师Stringer Bell);车就像藏毒点,经常移动,且需要人力守护;小兵冲锋陷阵,随时牺牲,除非他们足够狡猾。
由于女婿普雷兹打伤人,Daniels保住了他,因此警长瓦切特欠了他的人情,答应提供电台监控设备和人手。
但普雷兹暂时只能在专案组负责文职。
McNulty的上级要求Santangelo在专案组当眼线,盯着McNulty的非分之举。
专案组调查了两周依然查不到关于Avon的任何资料,在一条线报的引导下,Lester终于在拳击俱乐部找到了Avon以前打拳击的照片。
Mcnulty和Kima去FBI借窃听设备,好友Fitz私下告诉McNulty,Daniels有腐败问题,但被副局保下了。
小迪去奥兰多脱衣舞酒吧交贩毒款,拿到了奖金,请了脱衣舞女喝酒。
经常打家劫舍的Omar(奥马尔)暗中发现了平房区的藏毒点,带着白人小男友和另外一个黑人Bailey(贝利)利突袭平房区,抢到了毒品和2000美元,但被白人小男友无意间暴露了姓名。
Sydnor假扮吸毒者和Bubbles去平房区买毒品,但没有打探到什么有用的消息。
副局要求专案组就手头的情报对平房区发起一次紧急抓捕行动,但无功而返,胖胖的老同志马洪还被毒贩Bodie打伤。
McNulty拒绝参加抓捕行动,去找女检察官Rhonda问如何复制毒贩的寻呼机信息。
——————————————————第四集 The Wire初露端倪开头是专案组几个人搬柜子的桥段。
上集的紧急抓捕行动几乎没有任何收获:钓鱼执法过程中参与了直接交易的一个毒贩被提起诉讼,但他宁愿接受5年的监禁,也不愿转为污点证人向专案组透露Bucksdale组织的任何信息。
打了马洪的毒贩Bodie被抓到少管所,但却偷偷溜走,Carv和Herc本来要去少管所问话却扑空,又去了Bodie的家里搜查依然无功而返。
这次行动带来的唯一线索是:黑人老警察Lester在平房区的墙壁上发现了一个号码,后经过调查证实是小迪的寻呼机号,这也为后来开始复制寻呼机提供了重要条件。
马洪被打伤后申请了提前退休;波尔克也想滚楼梯弄个工伤提前退休但没有勇气。
McNulty的主管Jay发现了一个可能和小迪有关的枪杀案,丢给McNulty和Bunk去查,两人一顿神操作后找到了当时的子弹弹夹。
小迪和Bodie、Wallace等人讲述了自己经历的抢杀Avon前女友的经过,但没有明说是不是自己杀的。
专案组开会讨论关于监听的方案。
首先他们要向法官申请监听,并证明已经穷尽了各种调查方法(包括假装跟踪小迪故意跟丢);其次他们知道了小迪的寻呼机号码,复制后专案组也可以收到小迪寻呼机收到的文字信息;第三他们需要两台电脑,一台记录小迪呼机上收到的文字信息,另一台监控平房区附近公用电话的通话记录(仅记录呼出/呼入的号码和时长,暂时还没有监听语音通话内容)。
在法官的进一步施压下,副局也同意了他们的监听计划。
—————————————————第五集 如履薄冰的毒贩专案组好不容易争取下来的复制寻呼机信息,结果收到的信息都是一些空号,推测信息被加密了。
还好擅长文字游戏的普雷兹破解了密码,发现加密数字在电话机对角线上的数字就是真正的数字。
Carv和Herc终于在平房区抓到了Bodie,审问时不配合,还揍了他一顿,然后将其送回少管所。
巴克斯代尔组织觉得Omar能发现藏毒点一定是有内鬼,Stringer让小迪故意拖欠工资,看哪个小弟不着急要钱谁就是内鬼,Wallace和Poot都有要钱。
同时贩毒组织也找Omar及其同伙寻仇:贝利被乱枪打死;白人小男友被Wallace和Poot在游戏厅发现,最后也被做掉了。
Stinkun开辟了一个新的贩毒区域,成为了这个区域额负责人。
上集McNulty和Bunk发现的枪杀案的弹壳,经过比对发现和另外两起与毒品有关的杀人案一致。
于是他们找到了报警人——被害女性的好友了解情况,得知被害女是Avon的女友之一,因为嫉妒而威胁Avon要写举报信给检控官,因此被杀人灭口。
并且知道了奥兰多脱衣舞酒吧是Avon的资产之一。
Avon带小迪去医院看望了他们家族的另外一个已经变成植物人的毒贩,让他明白做事要快准狠,否则就会一败涂地。
McNulty和Kima跟踪Omar,希望抓到他的把柄,从而让他合作,透露更过和巴克斯代尔组织有关的信息。
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会谈,交换了信息——McNulty告诉Omar贝利被杀死了;Omar告诉McNulty是Bird杀死了工人(小迪案的证人)。
Lester建议Daniels尽快开始监听公用电话的语音。
十几年Lester前也在凶杀科工作,调查的案子涉及某大主编的儿子销赃,他拒绝了上司包庇主编儿子的要求,因此被调到最不想去的部门。
他提醒McNulty不要告诉自己的上司自己最不想去的部门,不然最终就会被派到那个部门,但是M之前已经跟Jay说过他最不想当水警了2333……——————————————————————第六集 搜证就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开场是Omar的白人小男友惨死街头的情景。
附近是Wallace等人住的地方,Wallace一大早叫黑人小孩们去上学,贩毒组织养着这些小孩,其实是在培养未来的毒贩。
专案组终于开始监听平房区附近公用电话的语音通话内容了。
但是监听手到严格限制——只能监听和贩毒相关的电话。
因此专案组人员需要轮流在平房区附近的屋顶盯着看谁在打电话,如果是贩毒组织的人打电话,就通知Lester和普雷兹打开监听设备听取对话。
马洪申请退休后,和他形影不离的另一个老警察波尔克每日酗酒怠工,Daniels要求他要么干活,要么去医务室戒酒,他选了后者。
Bodie再次被扭送少管所后,Stringer担心其被警察审讯,让律师在法庭上为其充分辩护,使其免于关押,只需要接受家庭监管。
小迪只找到两个偷毒品的马仔(包括去超市买鸡蛋的女孩),但似乎还没找到内鬼。
Bubbles和白人老弟Johnny去偷铜条,转手赚的钱又买毒品挥霍了。
Johnny在去买毒品的路上被警察抓了。
警长Rawls看到了关于Avon女友被杀案和另外两起相同口径手枪杀人案的报告后,要求尽快发出逮捕令抓嫌疑人小迪,速战速决。
但目前证据不足,即便起诉也不可能胜诉,反而会打草惊蛇。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Daniels和副局据理力争,争取到了多一个月的调查时间。
Omar得知小男友惨死的消息,决定和专案组合作,他说自己是Gant被杀案的目击证人,愿意出庭指正Bird是凶手。
——————————————————第七集 做人要有底线警长Rawls逼迫Santangelo,要么作为眼线提供McNulty的消息,要么提高破案率,Santangelo还是选择后者,而不是出卖队友。
但案子太难破,在Jay的馊主意下,他去找了神婆通过算命来破案。
不过最后还是通过McNulty等人的努力实现了破案,他也将Rawls给McNulty穿小鞋的事情告诉了他。
专案组窃听到平房区快没货了,Stinkum要去补货。
专案组跟踪Stinkum送毒品的车,并故意让其发现,车上的马仔带着货逃跑,警察只抓马仔,而放走Stinkum,同时监听Stinkum向Stringer的电话,从而获取Stringer的呼机号码,便于后续监听。
被抓回专案组的马仔原来是之前被普雷兹打瞎眼睛的黑人男孩。
Avon觉得警察不抓Stinkum这件事背后有阴谋,谨慎起见决定暂停平房区的生意,并拆除了平房区附近的公共电话,要求下属以后到更远的街区打电话。
奥兰多趁机向小迪推荐其他渠道的毒品货源。
Kima帮助Bubbles将Johnny保释出来,但前提是要承诺戒毒并定期参加戒毒会。
在戒毒会上Bubbles听了其他人的分享很受打动,但还是抵不过毒品的诱惑。
Daniels去参加一个上层人士的酒会,碰到了副局Burrel,Burrel为了上位也不得不巴结更高层的官员。
Daniels和司机们混在一起,并和其中一个叫Day Day的司机闲聊了一会。
为了将Bird枪杀Gant的罪行坐实,除了Omar这个目击证人外,还需要其他证据。
McNulty和Bunk来到案发现场,找到了一个住在附近的老太太,老太太印证了Omar的说法。
Omar告诉专案组,Barksdale的其中一条规矩是不准下属吸自家毒品,作为瘾君子的Bird很可能会找另外一个毒贩买毒品,于是专案组蹲点抓住了Bird,并对其枪支进行弹道测试,结果与Gant被杀案一致。
至此此案证据充足。
————————————————第八集 在刀尖上行走请勿失手McNulty和两个儿子在菜市场偶遇Stringer,便让两个儿子跟踪他,大儿子记录下了车牌(凯美瑞)。
McNulty之后跟踪这两凯美瑞,结果却发现Stringer去大学上经济学课程。
Stringer也将学到的理论引用到生意中,比如复印店属于弹性产品,只有质优价廉才能吸引客户;而毒品属于非弹性产品,价格提高不会抑制需求,因为瘾君子们的欲望决定了他们必然会购买。
在毒贩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警察Carv和Herc却在为升级考试焦头烂额。
Bey和Stinkum等人闯入Omar家并烧了他的车,然后去找小迪一起开派对。
派对上一个脱衣舞就把的女的死了。
小迪的女友(也是脱衣舞酒吧的舞女)发现同事失踪后质问小迪,小迪表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专案组监听到Stringer让小玛尼交接20份毒品给Day的情报,于是展开抓捕行动。
在Day的车里发现了2万美元(原来不是20份毒品)。
Daniels知道他是前几天在酒会上碰到的某议员的司机,要求没收2万元,但随后副局出现,要求将钱退还,不要多管闲事,并在一周内结案。
McNulty看到Daniels妥协后,质问他是否有把柄。
法官知道专案组要结案的消息,向警局高层施压,要求继续监听。
Avon知道奥兰多私自卖其他毒品货源,将他教训了一顿,因为这个酒吧之所以让他当名义上的老板,就是看中他没有犯罪记录,如果他涉毒,则会影响酒吧的运营。
Bey和Stinkum本来要去收拾Scar(另一波毒贩),结果Omar忽然出现,枪击了他俩。
Stinkum被凶杀科的警察Cole捡走,Bey拖着伤腿逃跑。
专案组本来想借助Stinkum顺藤摸瓜抓更高层的复返,但Omar的行为破坏了他们的计划,于是警告Omar要收敛点。
McNulty决定晚点再告诉Cole其实凶手是Omar。
————————————————————第九集 篮球赛专案组监听到WeeBey要去高楼区收钱,Carv和Herc拦截了WeeBey的车,截获大量现金,本来打算私吞一些,但担心监听到了钱数,所以作罢。
事后清点钱数为1.5万美元,而监听到毒贩自称丢了2.2万美元,Daniels认为Carv和Herc私吞了,让他们尽快交出钱。
两人翻箱倒柜终于在自己的车里发现有两打钱掉在轮舱里了。
Lester让普雷兹和Sydnor以奥兰多酒吧为突破口,去工商部门和房产部门搜集可能和Barksdale有关的资产,自己去调取巴尔迪摩市竞选捐赠的有关资料。
Daniels上集刚被副局警告不要调查资产,因此对于属下查资产的行为心有芥蒂。
Bubbles去偷毒品,结果发现偷到的是假货。
他决定戒毒,于是寻求自己妹妹的帮助,请求提供住所。
Carv和Herc在高楼区附近监视公用电话时发现这里空无一人,发现原来大家都去看公房区东西部篮球赛了。
围观篮球赛时,通过旁边毒贩小弟的对话知道了Avon也在现场。
Daniels知道后主张跟踪Avon,结果两人迎面而过,Avon表情十分挑衅。
Kima和Lester找到酒吧舞女谢尔顿(小迪女友)了解情况,并告诉她另外一名舞女被毒贩组织成员抛尸街头的事,从而寻求到舞女的合作。
Omar再次抢劫了平房区的毒品并免费送给东区的“瘦子”,作为交换条件,瘦子给他提供了Avon的呼机号码以及WeeBey的代码07。
Omar在奥兰多酒吧门口假装WeeBey呼叫了Avon,本打算趁Avon出来用公用电话时杀死他,但此时WeeBey刚好回来,救了Avon一命,并开枪打中了Omar。
————————————————第十集 女警中枪Omar偷袭Avon一事让贩毒组织更加谨慎,Stringer要求Avon交出寻呼机,并且暂时不要管理贩毒事宜。
“瘦子”作为担保人,Omar和Stringer见面谈判,Omar同意休战,但要5000美元。
Stringer同意给钱,让Omar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决定去纽约避避风头。
Lester通过监听发现一个规律——每当高楼区缺货时,都会Call同一个号码,并且很快会接到来自蒙多超市门口公用电话的回电——由此推断贩毒组织的老巢就在蒙多超市。
于是专案组将蒙多超市公用电话也纳入监听范围,并发现了一个嫌疑人。
Sydnor跟踪嫌疑人,看到嫌疑人进了一栋布满摄像头的房子。
普雷兹和Sydnor假扮垃圾工人将这个房子的垃圾捡了回来进行调查。
McNulty找到Wallace,他很快检举了Stringer、WeeBey、Stinkum、Bird和Omar的白人男友被杀一案有关。
但此案要6个月后才开庭审理,因此Daniels将Wallace送到祖母家暂住。
Bubbles为了戒毒打算买些新衣服,向Kima借钱,Kima说晚上要执行任务,明日再联系。
尽管Avon警告了奥兰多不要涉毒,但奥兰多还是铤而走险,去和毒品卖家碰头。
原来“卖家”是刑侦科的警察Wig假扮的,通过钓鱼执法将奥兰多抓获。
贩毒组织的律师来到警局逼奥兰多签署转让酒吧的协议。
经过审讯,奥兰多轻易供出了Avon。
Wig告知专案组后,专案组打算利用奥兰多来调查Avon。
此时副局介入,要求专案组立即展开钓鱼执法,速战速决。
根据专案组的计划,奥兰多联系Savino购买毒品,Kima假扮奥兰多的女友坐在车上。
Savino下了车说等会给毒品,但等来的却是枪杀。
——————————————第十一集 警队的集体觉醒Kima中枪后几乎失去生命体征,被紧急抢救。
Lester让大家不要慌乱继续通过监听手段抓凶手。
Lester监听到枪杀后一个07的号码呼了Stringer(应该是报告杀人的情况),在Stringer回电的电话亭发现了带有LittleMan指纹的易拉罐;普雷兹发现之前Omar偷袭Stinkum和WeeBey的当天Stringer也收到了07号码的传呼,并给某医院公用电话回电(当天WeeBey腿受伤)。
由此推断出枪击Kima的凶手是Little Man和WeeBey。
专案组的其他人在监视高楼区的时候,偶然发现了高楼区给平房区补货的过程(从窗户扔下来)。
Bubbles知道Kima被枪击后,McNulty让他去公房区转转,看看谁不在了,谁就有可能是凶手(跑路了)。
这对正在戒毒的Bubbles来说是个煎熬。
McNulty和女检控官找到毒贩的律师Levy,要求其联系Savino自首。
但Savino卖给奥兰多的其实是面粉,顶多面临3年有期徒刑,不足以让Savino供出幕后主使。
警方高层要求展开全城搜查,突袭全部涉毒窝点,搜获大量毒品,给市民一个交代。
专案组本来想隐瞒Barksdale的老巢(布满摄像头的房子)以免打草惊蛇,谁知副局却已经通过眼线已经知道了,所以不得不搜查老巢。
搜查时Carv和Herc发现了赃款,毫不犹豫地私咪了一些。
普雷兹监听到了Wallace管Poot借车费打算回平房区的电话,但没有注意到和案件相关,错过了挽回Wallace的机会。
——————————————第十二集 令人失落的胜利老巢被警方清理后,Avon和Stringer开始着手整顿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漏洞。
第一,没收平房区的呼机,改用手机联络后见面详谈。
第二,杀了第一集中替小迪做伪证的女保安、枪击Kima的LittleMan、离开组织的Wallace。
由于监听呼机和公用电话的手段已经没用了,副局要求专案组减少人手,让Santangelo和Sydnor回到原部门。
女检控官的上司因担心牵涉到自己,主动退还收到的竞选捐款。
戴维斯议员(司机DayDay的领导)向Daniels施压,让他别查到自己头上,但Daniels拒绝配合。
在舞女谢尔顿的协助下,专案组在Avon的办公室安装了监控摄像头,获取了Avon让小迪开车去纽约补货的情报,据此抓获了运毒的小迪。
小迪知道Wallace被杀后决定和贩毒组织决裂。
根据监控摄像头拍到的内容和小迪运毒的情况,警方抓获了Avon。
但Stringer依然逍遥法外。
Lester偶然发现了报纸上关于戒毒所收到资金的新闻。
————————————第十三集 “这就是我们赢不了的原因”Kima醒了,Bunk来找她指认凶手。
尽管各种线索都将凶手指向了Wee Bey和Little Man,但事发时Kima只看到了Little Man,Bey被挡住没看到,因此她只指认了Little Man(而此人已被Avon清理掉了)。
Kima托McNulty给Bubbles送钱,遗憾的是此时Bubs已经复吸。
警方继续抓获了贩毒组织的中低层人员,但Avon因为没有前科而被保释。
律师建议Avon尽快找一个人顶罪。
Stringer猜测组织已被警方窃听,且酒吧已被警方查获,因此他们搬到了殡仪馆,且规定以后只在户外面对面谈话。
小迪告诉警方Bey去了费城,以及Avon前女友也是Bey杀的。
Lester找人帮忙调出近期从费城拨打给律师Levy的电话记录,据此查到了Bey的藏身地,将其捉拿归案。
小迪提出如果警方能让他加入证人保护计划,换个地方重新开始,则他同意供出Avon和Stringer。
此时法官为了自己的仕途不再帮助McNulty,且副局等警方高层也在施压要求结案。
走投无路的专案组寻求FBI的协作。
但911后FBI不再管缉毒案,除非案件和反恐或腐败相关。
Daniels说此案与政界高层受贿有关,但问题是目前的证人小迪并不涉及向高层行贿。
FBI要求将Avon和Stringer纳入污点证人,如果他们供出受贿的高层(戴维斯议员),则可以对Avon和Stringer减刑。
但这样一来就违背了专案组治理毒贩高层的初衷,因此他们放弃与FBI合作。
最终小迪在母亲的劝说下没有供出Avon和Stringer,而是将去纽约运毒一事独自抗下,面临20年有期徒刑。
Avon因为指示小迪而被判了几年。
Bey抗下了贩毒组织的所有杀人罪行,包括替Bird抗了杀Gant的罪行,面临无期徒刑。
专案组人员的归宿:Daniels因为后期拒绝屈从于副局,得罪了政界高层,因此没有升职,原来和他平级的另一个警督升职了。
McNulty被分配到他最讨厌的水警部门;Kima继续养伤,并且还在犹豫是否继续做危险的一线工作;Lester因为出众的破案能力而被调回了凶杀科;Carv因为当了副局的眼线而得到了晋升;Herc尽管考试比Carv好但也没获得晋升;拒绝当眼线的老警察Santangelo被派到街头做巡警。
最后,Omar又回到了巴尔的摩,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火线第二季分集剧情火线第三季分集剧情火线第四季分集剧情
再强大的剧本和摄影,也比不上人物深邃的刻画和精妙的细节。
伟大,黑白平衡,拍出这种片难,因为当年的4:3错过,还好没放下
这什么剧?!乱七八糟的,无聊透顶,看了第一集,弃剧
神剧!!!
剧情超一流 人物塑造完美 多方人员都操作在线 全景展示了巴尔的摩的毒品犯罪故事最大的优点是真实 最大的缺点也是太真实 因为最后他们忙了一季什么都没改变 有点心塞
恐怕我不适合慢热型的美剧,有这个时间宁愿看书,有电影和书在手的时候,美剧的吸引力总是会变得很小
慕名前来,能看,但远远没到某些V推崇的那般神剧的地步。技法的平庸或缺失与高手做减法是两回事。隔行如山,那些拥趸应该是吃过好的,但可能吃得少了,或者吃得太晚了,先入为主还是挺要命的。p.s. 杜兰特演的老大还挺像回事。
作为刑侦剧粉丝,第一次觉得剧情之外的人世百态如此精彩和耐人寻味,甚至简直是我收到过的最好的职场教育。尽管案子毫不惊悚,办案甚至透着一股老套,却凸显出人身上不变的一些东西。宿命般的轮回,all in the game,for sure。
一般吧
很写实,很历史?缺乏娱乐了,就不看了。而且不是宽屏,剧也老,很多案情手法和现在的毒品犯罪剧一比有点落后幼稚了。
难看
来膜拜大神…文火炖浓汤 人物丰满 故事极端写实 一个小小的巴尔的摩原生态的社会关系影射整个美国 甚至整个世界范围内都适用 越是成长 越能受用
看不懂。。
剧情拖拉
实在是不容易看懂,晕晕的
看不下去了
实在是太慢了…
SSS++//。。。Once HBO, Always HBO, Forever HBO. 这部剧看了好几年 终于耐着性子看完 不晓得剧组从哪里网罗那么许多名不见经传的黑小子 黑汉子 黑胖子 一个个微表情都要秀到洒家头皮发麻 一季只一个案子 最后的审判 以及各个梁山好汉的归宿 太真实了 Politics 大概权衡来妥协去 果断一滩.. Whatever the fucks 、、、、
早闻大名,现在才开始看,果然精彩!人物刻画得特别到位,警察局之间的掣肘,并不以案件为中心干事,都是真实生活中常见的,最后的结局并不算closure,没有期待中正义的到来,也没有什么大悲剧,只是一个审判的结束,新的人又开始了新的买卖。It's all in the game, yo. -- Omar
美剧都这样,还不如韩剧,慢节奏真心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