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就看过这部片子,当时看的很郁闷,替艾玛感到不平,她那样的爱,玛丽却肆无忌惮的践踏,夺去她所有的自信,从头到尾,玛丽只是利用艾玛,没有付出过任何真心......最近翻看贴吧,看到有人推荐这部片子,我又去看了一遍,我却惊讶的发现,原来,玛丽也是爱着艾玛的?
其实这部片子,完全就是以玛丽为中心,展现她内心的矛盾的。
初次搬入艾玛家中,玛丽感叹她变了,更有自信了,艾玛说,这就是你为什么不打电话给我的原因吗,玛丽闪躲了一下,或许再更小的时候,她就感觉自己对艾玛有不一样的感情了吧,她在逃避,无奈这次她要再次和她纠缠在一起。
她看着艾玛擦脸,眼里都是欲望,参观完艾玛的房间之后,她又去抚摸艾玛坐过的椅子,然后移到自己的钢琴前面,抚摸钢琴,接下来一个动作雷到了,玛丽一手按着琴键,一只手居然在抚摸自己,在自慰!
艾玛突然过来,问她黑乎乎的在干吗,玛丽慌了,连忙转移话题,说出去玩吧,一个月没有出去了。
然后在餐厅,艾玛品尝美食,镜头切到艾玛的眼睛,和嘴巴,其实这个是以玛丽为视角的,她看到的是深深的诱惑。
接下来是说下她们之前的激情戏。
第一次是医学院party之后,艾玛抱着玛丽安慰她,却变了味,玛丽明显对艾玛的抚摸有了反应,只是摸头呀。。
她都这么激动,呼吸变重。
艾玛显然也是情迷其中,吻上了玛丽,如果说玛丽不喜欢艾玛,她肯定会推开,可是她也沦陷了,只是在最后关头,紧急刹车,说不要,然后回到自己的小床上瞪着眼睛发呆。
她肯定吓到了,意识到自己对艾玛有欲望,害怕了,所以才会在钢琴课上无法正常发挥。
然后第二次,在玛丽的小房间,半推半就之下,她们终于发生了关系。
这场戏,导演没有拍出来,我们不妨从第二天玛丽的迟到来推断,明显是晚上那啥太久了,起不来,居然还借口说搭错车了。
第三次,玛丽因为情绪波动练不好琴爆发了,艾玛强势把她拉住,一开始还反抗,这就是她的内心写照,她拒绝自己爱上艾玛,可是还是没有抵住渴望,在艾玛吻上她的那一刻,玛丽几乎是饥渴的用右手攀住艾玛,和艾玛吻在了一起,艾玛说,原来你想要的是这个。
是的,她想要的就是这个,可是她不能要,她害怕,她还有钢琴课要上,感情影响她太深,不能正常弹琴了,所以她要推开艾玛,企图和男生在一起,让艾玛死心。
可是她终究还是没有办法爱上那个男生,在浴室,艾玛说,我想吻你,就一次,玛丽动摇了,她肯定在内心也对自己说,恩,就一次,吻她最后一次,谁知居然被男友打断,玛丽吓一大跳,她可不能让别人知道她们的关系。
果然男友质问她们的关系,玛丽否认,男友问那为什么你脸红,玛丽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脸,我没有脸红,其实这个动作已经出卖了她。
男友提议2个人一起搬出去,玛丽却拒绝了,她不想让艾玛一个人,男友说,那我呢,玛丽说我喜欢你,可是少了点东西,我没有爱上你。
因为不爱,所以不能跟他走,那留下来,是因为爱着艾玛吗,我是这样认为的。
男友走了,她们在厨房嬉闹,玛丽说,你就是想和我做爱,我却不想。
艾玛却肯定的说,你也想和我做爱的。
然后玛丽又逃了,她无法接受自己爱上女人这个事实。
为了逃避这段情,居然还和酒吧认识的大叔一夜情,可是她并不开心,完事之后冲着自己,发呆。
艾玛打伤了大叔,自己也受到了惊吓,玛丽很温柔的照顾她,在听到艾玛要去她的比赛现场时,她拒绝了,她说你去了,我会想死。
为什么呢,因为艾玛无时无刻不牵动她的心,看到艾玛,她又会发挥不出来了。
可是最终艾玛还是来了,开门的那一刻,玛丽下意识的瞟了一下,她应该知道是艾玛来了,这次,她没有激动,深呼吸平复心情,继续弹完了。
演奏出奇的完美,大家都来恭喜玛丽,艾玛激动的抱住了她,这个时候注意玛丽的手,条件反射的要回抱,却又慢慢的放下了,她还是无法接受。
艾玛死心了,自杀了,玛丽看着倒在地上的艾玛,就这样看着,她应该是惊呆了吧,惊讶艾玛居然为了她自杀。
然后在出租车上默默的哭,哭了又笑,是心疼吗,是觉悟到自己也那么深爱她吗,还是什么、、、
从开始看就想对她们写些什么,于是看了一些别人的看法,发现多数是围绕着占有欲展开的。
总有人指出艾玛的占有欲太强,但每每看到此类评价心中总是生出些许质疑,看完全片方才明白。
欲占有者,往往选择据为己有或毁于己手,然何艾玛却选择自缢。
这不像是欲占未成而做出的选择,却像无奈中萌生出的绝望所吞噬耗尽的仅存的情感的最后的宣泄与倾诉。
两人确实互相有所吸引,但纵观全局,玛丽的爱似乎更倾向于钢琴。
她因钢琴而来到艾玛身边,因钢琴中的失利而迁怒于艾玛,为了钢琴而结交男友,为了钢琴而“冒险”搬回艾玛的家。
此中玛丽的男友与其说是用来刺激艾玛,到更像是对其钢琴事业的保护伞,他可以使玛丽在一定程度上离开艾玛的“性骚扰”,使其自身对艾玛德渴望得到相对的安抚,已使其平静的参加比赛。
想到这里,又一个问题产生了:玛丽这么做是否是想逃避艾玛?
显然不是,玛丽在男友离开前邀请其一同搬去他的亲友家,但玛丽没有同意,显然玛丽并不是可以轻易舍弃艾玛的,说的具体一点:我们无法判断玛丽对男友是否真的有感情,但可以肯定的是玛丽对于艾玛有着不可替代的情感与依恋,我也非常愿意将其称为爱。
我也相信玛丽是爱艾玛的。
在玛丽参加比赛前与艾玛的对话中,我们也有所佐证,玛丽始终没有对在比赛结束后离开艾玛与否做出过正面回应。
有理由相信玛丽是不会离开的,而其缘由便是对于艾玛的爱。
如同一切悲剧故事一样,相爱的两人的悲剧结尾总是有着某个矛盾因素在作祟。
此处的矛盾因素,便是玛丽内心对于同性恋的不认同及无法抑制的对艾玛的感情。
健康完整的家庭环境使玛丽有着传统与执着的伦理观,这是她难以敞开心扉去面对和接受与艾玛的彼此热恋。
这种强烈的自我冲击与自我束缚将玛丽抛来夺去。
偶尔的与艾玛的激情无法释放其内心矛盾挣扎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反而加剧着这种自我毁灭式的内心冲撞。
最终影响其钢琴演奏,迫使玛丽将内心压力的罪魁祸首指向艾玛。
事实上我认为艾玛与钢琴对玛丽而言并不是一对矛盾起,而正是因为玛丽内心的争斗使她将艾玛与钢琴放到了天枰的两端。
于是相较之下不难看出,玛丽更爱的是钢琴。
回头说说艾玛。
我实在是很难看出她所谓的强烈的占有欲,她的生活中更多的似乎是寂寞与孤独、无奈的隐忍与别无选择的接受。
在影片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远离父母独自面对生活与学习压力中成长起来的看似坚毅、冷漠、独立、自信、略显高傲的艾玛。
但这一切不过是孤独中敲磨出的自我保护与安抚的外表,是十余年独立生活所赋予艾玛的唯一“财富”,唯一的保护伞。
然而它却在艾玛对玛丽无法抗争甚至毫无还手之力的爱面前不攻自破、土崩瓦解、支离破碎。
在玛丽面前,艾玛重又变回了一个无力的小女孩。
她无法为玛丽赢得参加比赛的机会,无法消除玛丽内心的矛盾,无法获得玛丽的爱与肯定,甚至无法阻止玛丽搬走。
于是她只有重新选择忍受,忍受寂寞与被抛弃。
甚至去抓住那如同自残的最后的救命稻草,同意玛丽和男友一同搬回来。
当看见赤裸的玛丽与男友时,其内心充满了奋恨与无奈。
这便是艾玛的矛盾,无法割舍的爱恋与追之更疏的彼此的距离。
最终艾玛将这个矛盾发泄到了玛丽带回来的中年男子的身上。
而对于这一事件的处理,使得玛丽在面对艾玛的穷追不舍中找到了自信,掌握了主动。
这也夺走了艾玛最后的仅存的一丝保护伞——自信,将其推入更深的绝望。
于是艾玛有了玛丽参加比赛后将离开自己的预感,而她深切地知道这次离开将是永远的不可逆转的。
不经意之间,艾玛与玛丽产生180度的逆转。
原本高傲自信的艾玛,变得绝望、无可奈何。
原本稚嫩、对大都市无所适从的玛丽,却变得自信、张扬。
(在开始与结尾两人发型的转变上,也许就带有作者的这一寓意。
)于是,自杀成为艾玛唯一的选择,她无法在以后的日子中重新找回自己那已经支离破碎的自信与高傲,无法在自己的所爱抛弃自己之后再次独子生活。
无所适从的艾玛在父母的离开后,又一次被玛丽禁锢与那个空旷生冷的家中。
最终她选择了离开,离开这个她不愿再独守的“牢笼”,她要去玛丽那里,去见证那于她无关的她深爱的玛丽的成功,牢记那一刻,并且永远的不再回来。
或许艾玛在走出房门的那一刻并没有想死,或许她依然希望可以唤起玛丽对她的爱。
但在于玛丽的爱的争斗中,她已失去了自我,她与周围的一切相比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看到玛丽的成功与她家人的紧密相随,孤独感再次袭来,将艾玛拖入绝望的不归路。
使我感到庆幸的是在影片结尾,艾玛并没有死。
这使得艾玛与玛丽的爱恋萌生出了无限的可能。
玛丽是否能够借着艾玛的鲜血冲破其内心的枷锁,去拯救艾玛以及她自己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呢?
因为评分不高差点错过好片子。
与大多数情结曲折结局鲜明的拉片不同,这是一部很生活、很真实的影片,表达着一种女性对爱情特有的纠结。
没有为故事刻意制造“伪高潮”,没有刻意地煽情,结束之时让你无从评断这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就好像在生活,你身处其中看过客匆匆无从评判自己的人生经历的一幕幕是喜是悲)。
除非你和主人公一样体验过对爱情的执着和自我欲望的压抑,否则就难以理解这个死缠着玛丽不放的“变态女人”。
当爱进入一厢情愿地着迷的阶段你便已化为痴情的魔鬼你的爱无法渗透她的躯体即使努力爱 狠狠爱无法交汇她的灵魂无法取得哪怕一丝带有暖意的回馈因为她是你情感的全部世界而你只是她世界里某个见不到阳光的角落你拼命的挣扎接受情感的虐待丢掉自尊失去自信以为这是飞蛾扑火的爱却从没有想过在对方的眼里这只是令其做呕的枷锁有时候可以因为荷尔蒙而拉近彼此爱的距离但也有时候所谓的感觉,气味,费罗蒙真得就如同实实在在的悬崖沟壑一样坠毁不能对号入座的人看来人必要学着解脱学会成全于自己于所爱的人毕竟生命是一次性的消费生活终将要继续上过这一课翻过这一页留下记忆足矣
看到有人说为什么法国人的爱情就是那么偏执又疯狂,我想说这话的朋友可能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法国人了,既然已经给法国人带上了“偏执的爱情狂”这样的帽子,那么如果在法国片里看到稍微过激点的剧情就会觉得太过偏执。
看完这部片子后,会想到一些台湾所谓小清新同性片,无论是BL还是GL,总是将“青春”和“悲情”放得太大,总是给人感觉太过流于表面和形式化,那些电影总是给人感觉在制造一种无来由的压力、令人窒息的氛围、一条无形的鸿沟,他们好像一直在说“我们正在面对多么大的社会压力,我们的青春是多么敏感啊”,但是啊,这实在不像一部爱情片哪,至少是无法引起我的任何共鸣。
然而,我却非常欣赏这部Je te mangerais,在片中,导演没有去设定任何的框架造成性别所带来的恐慌,表现的只是微妙而细腻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不是单单局限于两个女性,有时男女之爱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部电影越过了性别,直接用最敏感的手法去表现出最真实的感情和人性,只有这样的电影才能长驱直入地打动观众的内心深处吧。
非常喜欢影片的画面色彩处理,还有演玛丽的JUDITH DAVIS,真的就像印象派画里走出来的精灵。
不过,我认为这部影片最成功的还是音乐!
每一首古典配乐都恰到好处地反映了人物当时的内心情绪,尤其是片尾曲,缓缓流淌,就像玛丽眼角缓缓滴下的泪水,悲凉到决绝!
再次力荐这部影片,呵呵,兴许真的只有浪漫到有些“偏执”的法国人,才能拍出这样纯粹的片子吧。
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等待吃饭前偶尔看到,于是便点击观看。
压抑的要命,但是是法片的一贯风格。
配乐比较中意。
低低的大提琴来来回回,间或少许的竖琴伴奏,钢琴的跳跃。
很是喜欢。
拉威尔的死公主的孔雀舞曲作为一个the end是非常的有感觉,蹦跶蹦跶,要死不活。
辗转起伏。
整部影片的光感也是非常棒的,用不同的色彩来暗示情节的发展。
同性之间的爱情,我是向来不大喜欢,因为基调就是不正常的,所以同性的爱人会更加的没有安全感,敏感,尖锐,作出疯狂的举动,这已是违背了爱的本意。
三个字,神经病。
不过男女之间也好不到哪里去。
神经质一般的行径出现在恋爱中的人身上再正常不过,通常那些为爱成为杀人狂魔的男性也是有点幽默的意味。
占有欲,越爱越想占有。
不过没有表现先出占有并非就是不爱,只不过说是一个成全了另外一个。
恋爱中的人,眼中没有了旁人,爱人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欣赏着赞叹着,爱到疯爱到颠。
爱到饮鸩止渴。
很是怪圈,万事间都是追追逐著。
想要的求而不得。
不想要的却送上门来。
也并非是送上门的就不好,但是这世间的痴人又有几个拥有开明的眼睛去关注眼前的好呢?
天上画坨大饼,且不管味道到底如何,那也是美的好的。
因为,是求而不得的呗。
说来说去又不知道说哪里去了总的来说,没看惯法片的人会觉得这片很烂,因为根本就不知道到底要说什么要表达什么。
还是我等红尘之人慢慢品味比较适宜。
哈哈:p看法片的要点不是认真的去看剧情,而是要enjoy其中的光影表现,配乐的经典。
至于人?
不,那不重要。
巴哈:D小调协奏曲,BWV 974(依马切罗的双簧管协奏曲改编)Bach - Concerto en R? mineur, BWV 974: Adagio (dapres Marcello) 这首唯美寂寞的BWV974,出自巴哈为独奏古钢琴而作的16首协奏曲(16 Concertos for Solo Clavichord BWV 972-987)其中之一,这16首均根据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改编,旋律极为优美动听,广受欢迎。
拉威尔《死公主的孔雀舞曲》Ravel -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efunte 《死公主的孔雀舞曲》是法国著名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Joseph-Maurice Ravel,18621918)的经典作品。
拉威尔的音乐风格以细腻丰富的情感著称,被视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作品在音乐史上举足轻重。
根据SACEM(法国音乐作曲人及编曲人协会)统计,拉威尔拥有的忠实粉丝更甚其他音乐家,至今仍是最受欢迎的法国作曲家。
唯美沉寂的《死公主的孔雀舞曲》创作于1989年,当年拉威尔还是巴黎音乐学院的学生。
他的灵感来自罗浮宫里面一幅公主肖像画;另一说则是源于西班牙教会的葬礼习俗(在下葬死者前,在祭坛灵柩前,庄重地跳一次孔雀舞)。
这首典雅却飘着淡淡忧伤的乐曲,广受世人欢迎,成为聚会沙龙中最常被演奏的曲目之一。
舒曼《狂欢节》之《琪安丽娜》R. Schumann - "Carnaval," Op. 9 No. 11, Chiarina 短短一分半钟的曲子,开头情绪便往上爬升,接着起伏跌宕,如实呈现玛丽焦躁浮动的心境。
她理不清自己要什么,然而越思考只会越不安,激昂的心绪难以平复。
《琪安丽娜》是德国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狂欢节》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狂欢节》的构思来自文字拆解,舒曼从中创造各异的音调排列,共发展成21首组曲。
其中第11首〈琪安丽娜〉代表着她的挚爱克拉拉(Clara)对他的生命撼动,爱情一直是舒曼最主要的创作灵感。
他认为只要真心,几句话便比长篇大论来得更能反映心灵。
法国片...其实大家都知道想拍什么和来看什么所以直到男朋友全裸出境重点部位露出之前,全影院都还能保持静默而全篇最大胆的一个裸露镜头也紧跟出现之后就进入感情戏,和裸露无关了女主角长的很象Liv Tyler 性感,外形轮廓明显,一看就知道非常感性女二号完全男人轮廓,也是一望便知表演1 的角色故事情节就是搬家,暧昧,互吻然后退缩,搬走,和好,携男友搬回之后男友闪人,抄翻,一夜情,失常,自杀女主角象通常类似影片一样,莫名其妙的哭笑,结束通篇拍摄手法圆熟,但也没什么惊喜,很顺的看完说实话2009年再拍出这样的片子来,已经不是前卫是略显老套了再加一句,忘记是谁说,割腕这个自杀方法,您要是有诚意就找偏僻地方用大庭广众之下割腕,出风头的意图多过自杀
我想只有法国的导演才会把爱情拍得如此偏执。
我想艾玛爱玛丽,玛丽也爱艾玛。
只是个性不同。
一个自控而执着,一个任性而迷茫。
玛丽说她还没有FALL IN LOVE。
她对他们只是喜欢。
甚至那个中年男人也只是她逃避内心的追问的掩饰。
就像那位音乐老师说的玛丽的钢琴弹奏不是不好,只是怯场且缺乏专注和自控。
难道这不是也在说明玛丽对爱情的态度吗。
她不是不爱艾玛,只是她不懂怎么对待一个女性朋友的倾慕,也缺乏专注的回应。
因此她只有通过正常的渠道来让自己远离与逃避这个对她而言太过复杂的问题。
艾玛一眼看穿,她从玛丽对她索取的回应中知道她内心的感受,所以她说你害怕面对。
关于爱的占有欲,我觉得艾玛很难说是个占有欲特别强的人,可能多年孤独的生活让她有乖张的个性,但她是否特别想占有艾玛,我想未必,否则她不会同意让艾玛和她的男朋友住进她家,相反我觉得她特别隐忍,她在压抑她过热的感情,然而每次的压抑带来的是更大程度上感情的释放,因此才会显出特别强烈的爱的冲动。
这点上我想暗恋过得人都能明白这种感受。
爱情本身不就是自私的吗,毕竟是两个人的事,哪里容得下第三人的存在呢。
我喜欢艾玛在玛丽的钢琴弹奏没被电台选上而在她老师面前为玛丽做得辩白,说得真好,一个从乡下来的孩子能够这样的学钢琴,本身就克服了很多的困难,付出了更多艰辛的努力,这一点本身就很动人。
她说得很对。
就像她割腕前,在玛丽的比赛现场,演奏完后,她第一个站起来鼓掌,还有什么比这感人的呢,她对她的才华是真心的欣赏与祝愿。
所以在看到她割腕倒地的时候,玛丽虽然没有走上前去,但是在夜幕下的车窗内,她留下了眼泪。
她知道有一个人爱她如生命。
我想吃掉你,不如说我想和你融为一体。
这是爱情最高境界的追求。
和占有欲扯得上什么关系呢。
严冬,最后一抹夕阳,在四面渐浓的黑色里混进了一丝鲜红。
可着晚霞披给世间的薄纱,也带不来寒夜里的温暖。
繁华如影,匆匆退去。
玛丽坐在车里,泪光闪闪。
这时BWV974在大提琴的深情泣诉下,颤入心弦。
一年的经历,成功的喜悦,艾玛的诀别,总说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而这锦瑟年华又要与谁度呢?
玛丽的青春年华应该与钢琴共渡的。
这是一条事先就选好的路。
正如第一节课上提到的“狂欢节”一样。
生活就像人们带着各种面具,怀着不同目的去参加一场假面舞会,一个个演着自己的角色。
这是必选曲,是必须经历的。
玛丽一家生活拮据,姊妹众多,进修学琴不仅是个人事业的关键,更寄托了全家的希望。
去学院的前一晚,她精心准备,衣服,鞋事无巨细。
是啊,明天对她是多么的重要。
之后就是上课、下学、吃饭、练琴,枯燥一成不变,孤独无人诉说,甚至情欲都只与钢琴相伴。
她似乎爱上了钢琴。
是的,她爱钢琴,她应该爱上钢琴,她必须爱上钢琴。
这样才能事业有成,之后待价而沽,之后为人妻为人母……就像公式早就写在那里,只是代入不同的数值,得到一个看似不同的结果。
但是她遇到了艾玛,这是一个比她还孤独的人。
学校没有朋友,父亲故去,母亲又不辞而别。
她在冷淡的外表下,深藏着如火般期盼温暖的心。
两个人一起吃饭、说笑、购物,生活小事点点滴滴犹如“睡荼蘼抓住了裙钗线,花似人心向好处牵”。
医学院的舞会上,艾玛救了玛丽,一颗无助的心与一缕孤寂的魂越靠越近,相互依偎,缠绵缱绻 。
幸福梦境中的玛丽突然惊醒,她怕了。
学业、家庭、前途、命运,还有可畏人言。
纷乱纠结使她独自萎缩在床上,彻夜无眠。
转天,玛丽坚定的出门,不看艾玛一眼。
她在抵抗,用纱巾挡住吻痕,用男友挡住艾玛,用逻辑挡住内心体验。
可这并不容易,钢琴课上,玛丽弹奏的琪安丽娜错误连连。
这首爱情曲是舒曼送给妻子的。
他们不顾家人反对,苦恋七年,终成眷属。
钢琴曲由心生,玛丽慌乱的不能自已。
严师冷语棒喝,艾玛炙烈如火,玛丽靠近、躲避、纠缠、逃离。
从此她心入桎梏,缠烦不清,无法自拔。
直到圣诞节前考试失败,玛丽最终下了决心,做了选择。
她从此逃离艾玛,选择了自己,钢琴成了她实现自己的工具。
从艾玛家搬出是因为此,找萨米做男友是因为此,听到男友演奏成功,她又搬回去还是因为此。
从此玛丽的琴越弹越好,直到曲成。
那夜她先与男友大吵一架,又与艾玛大闹一场,是的,她不爱他,但是,她也不能选她。
她对她大喊:“做老师?
过规矩的日子?
才是你要的美好生活吗?!
”他对她逼问:“是什么让你快乐?
你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这时的玛丽却诺诺地说她不知道,随后夺门而出,逃去夜店。
酒吧里她弹起了那首忧伤的孔雀舞曲。
如果艺术家对艺术的最深刻理解来源于生活体验,如果成长的意义在于失去时真切的痛楚,那么光影婆娑下,一袭白衣的玛丽正在悼念一个死去的自己。
微醺的她并不是放浪形骸,而是因为男友的离去使她不敢一个人面对艾玛。
玛丽清楚的知道,她磨坚的心壳,只有艾玛可以击碎。
随后艾玛闯下大祸,玛丽却应对从容。
可在警察面前谈笑自如的是谁呢?
是那个为了丝袜而惊慌无措的玛丽吗?
是那个找不到钥匙哭喊妈妈的少女吗?
不,相比艾玛的单纯热烈,玛丽变了。
外界的波澜再不能敲乱心房,却成了她钢琴的伴音和远航的助手。
最终玛丽一举成功,贺词、鲜花、人群、笑脸,一切美好之中,巴赫的曲子不在是钢琴的轻灵飘逸,却是大提琴的低回婉转,犹如寒风撩过琴弦。
玛丽暮然回首,艾玛的鲜血沁入了红纱,红纱里原有的自己也随着艾玛一起远去。
寒夜,容不下一丝暖意,繁华退去,清清四顾,凄然己身,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不是说你有多绝情,不是说我有多用情不是说你有多冷漠,也不是说我有多无谓看似是一个折磨一厢情愿的故事,虽然最后致死来结束这无法永远为你的思念看似也只能这样去结束那爱你的情谊,但因为太爱你了,放不下,只能带着这感情离开我想你也并不是真的对我这么冷酷,虽然已经看不到你为我留下的泪水我想你也并不时真的这么讨厌我,毕竟你也回到这个房间我只想要你,我可以付出全部,没有任何尊严,没有任何尊重,但也全力去保护你但只可惜,只有我走了,你才能知道其实也可以爱上我只是偏偏等到我走了,你才知道一厢情愿到了最后,还是一厢情愿只是那时,你知道我爱你只是这时,我不知道你爱我了原本不是太想写这关于一厢情愿的文字,因为总觉得很傻,十分傻,以前不觉得,但当自己一厢情愿过后就会分外地发现一厢情愿真的不是一个令自己感动的故事,最多就是那份乐观的傻劲会让人有单纯的错觉。
或许真的是单纯,但这样的单纯不太讨人喜欢。
那一言一语的对话效果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想象,一个人的幻想,对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实在只能心痛地骂着活该。
无奈,也无能为力,只能等这可怜的独角戏主角被真实鞭笞醒来,之后再慢慢疗伤,能否伤愈也已经不在意,只要能醒来,才去思考如何收复心情,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最怕的是一直沉迷,致死的那一刻都沉迷着两个人中的那个一厢情愿当中,醒不来,最后还要带着这份真感情而逝去,也只能说,可惜,十分可惜,之后再叹气,说,何苦呢?
若然一开始就告诉自己会死心,那么是不是这段感情也不会开始?
若然很多事情都知道结果,那么很多时候我们就不需要去伤心的去明白这个结果?
或者是说经历过的才知道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也不会预计到自己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经历得太用心那么之后的结果也肯定会令自己很震撼。
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凡是都不要太用心?
确实,用心之后,特别是得到的结果是不好的之后,再第二次选择去经历之前,就会害怕,之后就很有可能的去选择放弃。
其实这个话题时没有答案的,经历与否,也只是在于自己想或不想,我也经历过,结果不太好,但不后悔,醒过来后,不算有好转,但起码醒过来,以后知道,有些事情,可以一开始就放弃,之后就可以不用再心碎。
依然记得一句话,心碎之后,心仍在跳。
纵使是心碎了,但还没有停止,虽然不像之前那么完整,没有你的参与,心血破碎片撒一地,但生活依然需要继续,带着心痛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从深刻的痛到麻木的痛,没错,生活依然继续,只不过没有憧憬,没有当时对你许诺的美好的未来罢了,没有你罢了。
躯壳就算没有了灵魂,依旧还能呼吸,这是本能,这也是这个经历教我的,没有你我还是活着,在没有你的时候我也是这样活着,当你没有存在过吗?
或者是我在你心中的地位和你在我心中的地位还是相距甚远,所以这个重要的相互性是没法让你感受到那真是的安全感。
这也是我尽力都完成不到的课题了,我也只能一厢情愿的去感受这重要,之后再让自己震撼地离开这经历。
你看在眼里的,也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也只是对不起,明知道你不喜欢,我也参加你的演出,但你明知道我喜欢你,却不让我看你的演奏,比死更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