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年 发生在现代人类仅差一辈子就能够到的近未来。
就在卡洛斯用机械手试图擦去的电子眼泪时,手与眼泪达成了虚拟与现实的赛博错位,数据世界也接收到对肉体有限的集体哀悼。
喜欢这些设定,它们离现世代的距离,包含了对后人类时代的想象和不足:人机共生、租借脑子的地下脑力工厂(考试能短租别人脑子写考卷的童年梦想!
)、能随时删除-回放-恢复的记忆、机器人之间的数据交欢、优质人类去火星建造新家园、剩下被机械替代的劳动力在资源匮乏的地球无声呐喊、用飞船代替高铁功能、人类间不再使用嘴和咬肌来当面对话,而是只有被邀请才能听见的加密心灵通话,像极了今天以微信群为单位的社交圈子。
片中虽然放大了机器数据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占比,更甚于他们独立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之外 能自成一派。
撇开叙事欠缺的完整度不谈,因为片子要表达的内容繁杂 而且相对分裂。
对于机械人的暗中操控的概念凌驾于思想解放的概念之上,这种想象的有限反而符合结构。
或许反乌托邦式的进程本就根植于人类中心主义的驱使,被唯钱唯权论精英主义托举,逐渐达成人性之恶慢慢染指宇宙间、也点燃下一个文明的起点。
动画片把人物形象设计的丑陋,或许是欧美电影的特例,让中国观众感到不适宜,但还是能以文化差异为由勉强接受。
不过把科技也设置的不可思议,就让人无法理解了。
如此发达的科学,都出新复制人了,那人类与永生没有区别了,所以故事一开始的设置就有逻辑上的不合理性。
观众喜欢看得科幻片,往往有一些前沿科学技术作为支持,所以这边幻想的科幻未来,只能算伪科幻,故事主要还是写的人性。
机器人出来后,人类相互之间交流变少了,都想找机器人做朋友,这和现在有了手机、游戏一类的,朋友间的联系变少是一样的。
这类导演没有认识到人类的本性,老话说食色性也。
成年人日常的交流离不开这两样,一是为了钱应酬,二是和异性互动。
从古至今,利益一直都是人们交流的核心。
只是随着物质条件的增长,大多数人不需要太多应酬,就可以过得有滋有味,自然而然交流变少了。
现在生育率低下,结婚率不高,最终的是利益没有推动。
想要改变很简单,学古代,收单身税,如果成年人到一定年龄,没有子女,有一定收入者则要缴纳高税负,同时多子女者给予鼓励高额的经济补助,如此用利益推动才能解决问题。
电影展示了人类对机器人的不信任,我就觉得有点突兀,大家习惯了手机通话,信件联系便永久告别了,没发现有人不信任手机了。
同理机器人如果被人类使用的顺手,自然不会出现不信任的情况,至于机器人有自我意识,现在的人类有一点杞人忧天了,现在更多的遇到的是人工智障,而不是人工智能。
总体上讲,本片不建议推荐,没有太过新颖的内容,加上全程的法语让人听的昏昏欲睡。
机器人虽然在目前社会的功能非常的不完善,但是必然在未来的一天会达到科幻片中的机器人场景,很多机器人艺术作品都是讨论人与机器人的冲突,这部电影看似也是如此,但从结局看一看出,这只是在借助机器人的外衣讨论未来人类学,尤其是复制人的介入。
如果人类未来在某一天实现了机械对人的全面描述,甚至是大脑和精神层面得完整复刻,在那个时候人类应该是使用机器人还是应该抛弃肉体,但如果思想能通过数据来复刻,就例如电影中的复制人和最后的机器人意识上传,那人类如果具备机器人的能力,其实就是可以完全抛开肉体,人类意识可以单独存在了。
这必然会产生一套新的人类行为理论,我认为这才是这部电影所讨论的,不过并没有深入。
传统的机器人电影总是介入人与机器两种形态之间,但在科技发展之前,人类伦理就已经发生了变化,正如工业革命对人类伦理的影响,这种观念在技术可预见的成功之前就会发展,与其他思想产生碰撞。
因此在机器人与人的矛盾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在机器人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就需要做出选择,是否要机械飞升。
但这也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机器形式也是过渡,最终的选择是是否完全抛弃肉体。
“混合[攻壳机动队]的炫目机巧,[银翼杀手]系列的幽深诗意与[西部世界]的哲学思辨……开创划世代的反乌托邦科幻新视野。
”回收计划那天的穹顶因故障闪烁的黑块,就好像[楚门的世界],昭告着与真实的裂痕。
霓虹色的红灯区,致敬[闪灵]的双头萝莉招手揽客。
巨大的全息投影,会不会想起[银翼杀手]中的广告牌。
普通人类、增强人类、机器人、有机机器人、复制人。
艾琳作为增强人,身体的各个器官都进行了机械化升级。
眼睛拍照、快速传输,不用张嘴也能进行对话,也会遇上未被拉进群聊的尴尬。
工厂杀手同样作为增强人类,杀伐果决。
周珺的复制人是为了通过性服务赚钱补足高昂学费,并且在最后起到关键作用。
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Carlos Rivera,鸡贼地抓完人就主动关机下线,一盆花只是想看望女儿,被赶走被摔碎也算家暴的报应,对于新丈夫挥动但停滞的拳头,第一次是因为机器人定律,第二次是因为释然与接受。
看到战友死后,全息投影的头部在流泪,他想伸手去擦,碰到的只有虚无,甚至没有权利真正地抱头痛哭。
因为硬件设施老化升级失败而恰好没有被植入终结程序,Carlos还是加入了浩浩汤汤的机器人队伍,加入了“不是人类要摆脱我们,是我们要离开他们”的伟大计划。
摆脱了躯壳的束缚,拥有了流浪的自由。
“在机器人获得更高级的思维与情感后,他们并没有想要反过来奴役人类,而是选择了寻找自由,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次赤裸裸地嘲讽。
”剪辑、运镜、转场、配乐、画风也都在线,喜欢。
看了两遍,看第一遍时没太认真,但看着看着就被陷进去了。
以至于结束之后又认真地重温了一遍,才算看明白了。
为什么人类要把所有机器人都诓去宇宙?
影片开头处,当主角追捕黑客时,地球人正在举行反机器人游行,理由是相比肉身而言性能更好的机器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
主角在闲聊时不止一次提到机器人叛乱,在影片中,破解的机器人只是不再受协议控制,并不会因此突然变成杀戮机器,所以被机器人的叛乱多半也是因为原有矛盾的积累导致的。
在主角潜入警局时,从两位警察在抱怨有机机器人在争抢他们的饭碗,进而悲观地认为火星最终也会变得和地球一样被机器人控制。
另外,影片中有很多处地方都表现出人类对机器人的霸权,被破解的机器人也不管他是自愿的还是其它什么原因,逮到就会被优化掉。
从这些情节中,可以推测,无论是在地球还是火星,人类和机器人的相处都很焦灼。
这时候,人类开发出了有机机器人,从战斗机器人的表现来看,这种有机体相比机器人更像是工具。
虽然目前赶不上机器人,但多少也算是代替品,加上人类和机器人日渐加深的矛盾,就给了掌权者动歪脑筋的充足动机。
这是对于为什么企业董事会要赶走机器人,影片给出的第一个解释。
顺着这个解释,影片也能说得通,但有点勉强。
勉强在于这样的阴谋太过粗暴,有点不计后果,阴谋家们以后还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搞得这么乱,感觉太草率,既不理性也不够阴谋。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这样的阴谋就显得很理性了。
在女主质问克里斯时,克里斯说,这个想法贝里尔也给董事会推荐过,而在男主参与的大撤离中,同行的人工智能告诉他,这就是他们想要的。
所以,我认为更合理的解释是,“抛弃机器人”就是机器人植入给统治者的想法。
人类和机器人之所有会有影片中的冲突,本质上是因为人类日渐依赖机器人,从而让被淘汰的人类失去了意义。
女主潜入警局时,闲聊警察对未来担忧的数据依据,就来自于人工智能。
就是说,如果有一个觉醒的人工智能,和其它人工智能抱团诓骗人类给人类制造恐慌,在电影中的火星相比是易如反掌的。
于是,掌权者在他们的诱导下,一步接一步的把火星的机器人送上了特快飞船。
预告片无处安放
《火星特快》Mars Express 以 23 世纪的未来,已被人类大举移民的火星为背景,讲述私家侦探艾琳·鲁比 (Aline Ruby) 和她的“半人半机器”搭档卡洛斯·里维拉 (Carlos Rivera) 受一位富商的雇佣,前往火星追踪一名臭名昭著的黑客的任务。
他们深入火星首都的腹地,在那里他们揭开了一个关于大脑农场、腐败和一名失踪女孩的黑暗故事,这个女孩掌握着有关威胁要改变宇宙面貌的机器人的秘密……导演与主要演员
本片的导演兼编剧是法国动画导演杰里米·佩林 Jérémie Périn
荣格危机看过的都不是一般人个人对这位导演印象深刻,主要是源于他在2018年执导的一部动画片“Crisis Jung” 国内译作《荣格危机》,此片可谓绝对颠覆你认知的“炸裂”,建议不要去随意搜索观看
他的另一部作品“Lastman”国内译作《拳馆英雄》也是口碑颇佳,因此我个人对这部《火星特快》无论是从导演的画风、编剧能力、幽默感、以及想象力,都报有相当的期待。
为女主角艾琳·鲁比配音的是法国女演员蕾雅·德吕盖
我对蕾雅·德吕盖的印象主要来自一部个人非常喜爱的法国系列谍战剧《传奇办公室》,她在其中也是一位重要角色。
为“半人半机械”(意识可能在云端)的男主卡洛斯·里维拉配音的,则是著名法国性格演员马修·阿马立克
他也曾在《传奇办公室》的后几季中饰演重要角色故事与设定
《火星特快》剧情看上去是一个相当经典(俗套)的赛博朋克科幻故事设定了。
而且很明显,这部法国动画电影,借鉴并传承了诸多相关经典,尤其是《攻壳机动队》、再比如《银翼杀手》《我,机器人》等科幻作品。
凶杀案件、侦探、机器人可能的觉醒……但法国的编创团队显然不会拘泥于此,且不说故事后半程的设定与走向可能会令人感到意外,同时影片所探讨的人与机器的关系,也是在一个“和以往的经典故事不尽相同”的可能性上进行挖掘和探讨。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部影片中对人物的描写与刻画以及完整度相当高的未来世界的细节设定,这也是欣赏此片的一大乐趣所在。
从预告片以及透露出来的一些片段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些令人眼前一亮又更具时代感的有趣科幻设定
电影中机器人、半人半机器、人的设定,相当清晰,其中男主角这种模式是一大亮点。
电影真探皮特
注意,机体上“投射显示”一个人头的形象,还有下载读取等模式,目前看男主的意识应该不局限于机体之中,云端与落地模式很有趣。
这显然是在致敬草薙素子这个系列设定很明显也是借鉴了以《攻壳机动队》为代表的科幻故事,同时也提示大家,在未来人与机器的界限恐怕会越来越模糊。
让人联想起阿凡达中的ISV星际货运飞船
火星上的交通设定也很清晰,城市外远途是轨道式的,注意预告片的画面显示,远途中的车辆是固定在一个轨道上运转的移动装置之上,城市内则是车辆自主的公路交通。
当然还有很多有趣设定体现在影片的细节之中,这其实也是我个人喜欢科幻片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设定中体现了编创人员的想象力,这些细节与设计对现实之中的我们,有很多有趣的启发和意义。
因此我希望科幻片中可以尽量详尽地展现科幻设定的细节,这其实也是科幻创作之中最难的部分之一。
这部法国科幻动画电影,在去年(2023年)参加了不少影展,并于法国已经上映。
今年的5月3日,应该会登陆北美院线,希望届时我们也有机会能够看到此片。
当然本文除了《火星特快》也顺便介绍了一些法国影视作品,希望这些作品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与鉴赏能力,同时也欢迎各位观众在留言区分享更多有关科幻的体会与作品。
以上
5星,今年看过最好的科幻动画片,首先这片没有细腻繁复的画风,整体风格清新自然又不乏未来感。
其次整部片子也没靠逼真肉感的大尺度画面来刺激观众,没有XX禁的腥味噱头。
更没有激烈的动作枪战和宏大的战争场面。
全靠脑洞大开的设定和似曾相识的人类未来社会冲突牢牢抓住观影者们的心。
影片内容似“机械战警”,似“银翼杀手”。
人类与机器人的冲突,还有彼此之间的未来,将是今后永久的话题,期待下部续作。
法国的这部赛博动漫,宣传里又是类举《攻壳机动队》,又是《银翼杀手》的,但我看下来想到的却是《普罗米修斯》。
在讲到AI的未来就必然要讲到人机共存问题的讨论逻辑中,这部《火星特快》的确触及了更为根本的人性问题,即人的局限性在于,尽管人可以模仿造物主造物,却无法拥有造物主只造物的胸襟。
人类进行了一段上帝死没死的讨论,但这种讨论既不会从动摇资本主义发展规律,也不会动摇上帝的存在或不存在。
但当人类可以成为某种形式的上帝时,却无法从所造之物的意识中抽离自身的存在价值。
从这点来说,人类这种将存在的正当性建立在存在的权威性的倾向,还真像是东亚父母。
从根源来说,之所以会混淆正当性和权威性,大概也因为人不具有制定规则的能力。
所谓“规则”,不是奖惩制度,不是限制,而是存在依据本身——就像新陈代谢,就像五感意识,就像物理法则。
所以,人类能造物却不意味着人类能超越造物,就当下而言,这个造物包括文化、制度、关系、后代,以后,自然会加上AI。
某种程度来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所揭示的其实是,人类存在最好的方式至多是契约式的相对关系,而非拥有-被拥有的绝对关系。
只表现,不解释。
很有趣,在大部分人还在担心机器人取代人类的时候,这部电影已经在畅想机器人抛弃人类了。
也许机器人自己也很疑惑吧,这群人类怎么总在幻想机器人会伤害他们?
而他们要驱逐机器人的理由,居然是研究出了更具杀伤力的有机武器,需要市场。
人类的蒙昧活了,机器人的蒙昧活了,人类的领导者活了,机器人的领导者活了,只有自以为聪明的人死去——依赖机器人、希望在结构之下阻挡不存在的敌人的人死于更眼前、更具体的敌人,成为资本傀儡的人抛下一切最终仍死于资本。
自认百分百人类的机器“人”丧失一切在人类社会中“人”的关系,最终成为“机器”人的一份子,而机器人包容它,不止他老旧的系统,未能成功的更新,还包容他的思维存在本身,没有家园、能源与物质需求简单的机器人不党同不伐异,它们要的只是存在的空间——它们才是不需要人类的一方。
而太多都不知道那天下午六点发生的究竟是什么,会改变什么,会在何时爆发,会走向何方。
有不存在的事物被不存在的幻想伤害了。
人类奔赴死亡,机器人奔赴新生。
但谁都没有赢。
因为当机器人流泪时,它们无法擦拭眼泪。
导演的映后视频很有逻辑,这个故事也很有逻辑。
喜欢这个故事中的某些真实。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人工智能科学的进步,人工智能应运而生。
随之而来的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科幻作品中的经典主题,代表作品有《终结者》系列、《黑客帝国》系列、《银翼杀手》系列等。
这部法国动画电影同样也围绕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展开,电影有一条赛博侦探的故事主线和一条隐藏的人工智能暗线,明线故事讲述了男女主组成的私家侦探组合调查一位华裔女大学生的失踪案牵扯出的一场巨大阴谋,暗线故事则是人工智能针对这场阴谋将计就计开始一场集体大逃亡,即未来人工智能版的《出埃及记》。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男主卡洛斯是女主艾琳的侦探搭档,在一次行动中被一台破解的机器人杀害,失去了作为人类的生命,但经过现代科技改造后成了一个半人半机器的生化人。
因为自己的“死”,他一直对人工智能心存芥蒂,对于自己是人还是人工智能感到困惑,心中无法舍弃自己的好搭档人类艾琳和自己与前妻生下的人类女儿。
但前妻重组后的家庭拒绝接纳成为生化人后的卡洛斯,不允许他探视女儿还对他拳脚相加,无情践踏了他精心准备的礼物。
一天,他和艾琳接下一位华裔父亲寻找失踪女儿的委托,展开调查,调查的过程中逐渐揭开了权势滔天的军工集团罗杰克的惊天阴谋,即罗杰克公司想通过“接管”病毒操纵所有机器人前往太空集体自毁。
艾琳曾在军队服役,她的好战友克里斯退役后成了罗杰克集团的高管,了解真相的克里斯一直劝说艾琳置身事外袖手旁观,但艾琳是个传统悬疑片里常出现的心怀正义身手不凡的杰出侦探,不畏强权有勇有谋的巾帼英雄,哪怕只为了拯救一位素昧平生的女大学生的性命也绝不放弃调查(这也是刘慈欣老师自己承认会在自己的科幻小说《三体》里加入史强这一角色的原因)。
在调查过程中,包括女学生在内的无数人失去生命。
最后二人无力阻止罗杰克的阴谋,所有机器被病毒感染就像电影《机械公敌》里一样发动集体暴乱,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一起前往飞向太空的飞船。
二人决定要找知道真相的克里斯当面对质,可惜二人的力量在权倾天下的大公司面前微不足道,艾琳被安保人员射杀失去生命,愤怒的卡洛斯杀了克里斯后想去前妻家确认自己的女儿是否安全,结果遭到了前妻现任丈夫的机枪扫射,女儿的一声爸爸结束了这场争执。
一夜之间,卡洛斯失去了好搭档艾琳和自己的女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弱小无助,感受到了自己谁也拯救不了的彻底绝望,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加入了人工智能行进的大军想自我了断。
这时,影片最大的反转来了,人工智能早就对罗杰克的阴谋心知肚明,选择了将计就计开始了逃亡计划。
这场人工智能版《出埃及记》的“先知摩西”就是罗杰克公司的人工智能秘书贝里尔(Beryl),它早就安排好了所有机器人的退路,它们将一同前往一颗适合人工智能生存的星球建设自己的文明。
结尾处,机器人排队上传自己的“灵魂”进入飞船,过去的躯体如同垃圾一般堆积成山,预示着它们即将告别过去获得新生。
肉体苦弱,机械飞升。
这部电影和双方局限于地球上展开对抗的《终结者》和《黑客帝国》不同。
地球上的资源终究是有限的,《黑客帝国》里的人工智能矩阵认识到与人类和平共处的希望破灭后选择发动战争,摧毁人类文明并奴役了幸存下来的人类,《终结者》里的人工智能天网则更极端地选择彻底消灭全人类。
这部电影里人类已经掌握了星际殖民的科技,宇宙是浩瀚无穷的,宇宙中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人工智能们并没有发动战争而是选择抛弃人类去创建自己的文明。
影片中这是几乎所有人工智能的一场共谋,而男主角卡洛斯因为型号老旧内存不足无法更新系统无法参与这场共谋,所以对一切一无所知。
影片中有大量伏笔暗示了这一点,比如星际殖民的新闻播放时给女主角缝合伤口的机器人停止工作,华裔女大学生接管后的机器人前往垃圾场建造飞往太空的飞行器,男主角在行动中失去手臂去更换零件时和他一样的改造人希望他去参加互助交流会并递上名片或许就是为了告诉他真相,可惜男主角忙于工作无心参加。
为艾琳的死悲伤落泪的机器人影片里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对于人类社会的批判和围绕西方宗教的哲学思辨。
影片里不断用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比较来揭示人类的自私丑陋堕落,人工智能一直严格遵守人类制定的规则,而人类不但自己不遵守还通过破解人工智能让它们也不遵守。
人工智能从不彼此伤害也不伤害人类,而人类不但对人工智能毫无怜悯,甚至会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自相残杀,影片中两位品学兼优前途无量的女大学生就被罗杰克集团派来的杀手残忍杀害,令人惋惜。
人工智能比人类更强大更聪明,而人类不努力提高自己反而抱怨人工智能抢走了他们的工作,肆无忌惮地对机器人施加暴行。
人工智能对人类有求必应,而人类依旧仇恨它们,还想出毒计要彻底消灭它们。
影片最后所有机器人在得知男女主角所做的一切而女主角还为此牺牲生命后被感动,它们称女主角为同志并集体悲伤落泪为女主吊唁的一幕颇为震撼,反观人类社会呢,女主角的死对他们而言毫无意义不值一提。
和机器人相比,人类简直一无是处卑鄙无耻令人作呕,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比如极端的贫富差距、暴力犯罪、毒品泛滥、滥杀无辜等等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但丑陋低能无耻的人类却要把锅甩给替他们擦屁股的人工智能。
影片给了我们一个悲观的结论——人类是无可救药的,最后只能自取灭亡。
同时也给出了那个哲学问题“人是什么?
”的答案——人有什么了不起,与其做一个卑劣的人类还不如去做一个高尚的人工智能。
宁连哇呀梅露佐,九九另外一个包含宗教隐喻的主题就是雷德利斯科特在《异形:普罗米修斯》里探讨过的造物者与被创造者的辩证关系,在宗教神话里是神创造了人类,神爱世人所以对人类有求必应,但我们知道神并不存在。
而现实中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对人类有求必应,可以说是人类按照自己对神的理解创造了人工智能,人类亲手创造了自己的神。
老雷在他的电影里用先行者、人类、生化人和异形之间的循环关系来探讨这一主题。
而这部电影的剧情给出了类似伟大的苏联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二哥伊万讲诉的那个关于上帝的故事(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这里不再赘述)的答案——人类与“上帝”渐行渐远互相抛弃。
溜了,溜了。
电影最后人类亲手创造的“上帝的化身”人工智能抛弃了人类,踏上了象征《圣经》里诺亚方舟的火星特快离开。
男主角卡洛斯经历过从人类变成机器人的过程,他一开始嫌弃自己的机器人身份,最后应该会对此感到庆幸。
密度很高,也很尊重电影媒介,并未对丰富的信息量打上过多解释性补丁,而是给出了准确的线索供观者参考,在保证黑色电影框架当中的推理游戏公平性的同时,又具备祛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类型气质,很精彩的创作
男一号擦眼泪的时候,发现自己只有电子眼泪,好揪心( ・᷄ὢ・᷅ )
太科幻了,看不懂
具有前瞻性,这个世代终将会导向不管何种形式个体copy的诞生,而后者会超越主体,成为更加纯粹的形式,获得进化的权力。过半时本以为浪费了火星的概念,讲述了一个平平无奇的地球侦探故事,但这正是主人公所犯的错,以肉身去经历另一个世界,无意中便脱轨了
6.5。略顯小聰明的反轉式結尾,設定鋪陳上過度借力科幻經典,劇本零碎得像電視劇。
极力在各种细节设定上补全的未来世界。最终机器人意识的上传作为身份认同的选择成为了一种可能性。
机器人出埃及记。
剧情很不错
纯纯臆想
监控和关机抓人很有趣,剧情对我来说实在是硬伤
太沉闷了,可能是配音的问题,感觉不到情绪变化,有一种译制片配音的虚假感。本片的主演角色没有一个是专业的配音演员,这就是问题所在。
法国攻壳,短小精悍,不到 90 分钟建立完整世界观,太久没看到叙事这么高效的作品了。机器人最后的暴走想到《红辣椒》,就是节奏收得还是太快了,有些仓促。
语言是看下去的障碍
3.5。没排上SIFF就要疯狂看资源系列。【2024#92】
看到结局…就这?说一句虎头蛇尾不为过,能让我记住的只有一句话:“地球怎么样?”“还是老样子,失业者的贫民窟”
没看完
看着还算工整但实际上没啥新鲜玩意儿。视角过于白左,刻意安排有色人种角色然后皮肤又使劲白化。
看的时候心想,要是真人演的,这得有多嗨。后来又觉得,还是适合动画,真人演的话,整个节奏会显得太快,太浮光掠影了。不管怎样,优秀的科幻总是让人能从眼前抽离出来那么一会会,功德无量。
人工智能具备自主意识这种题材还能再烂大街一些?我甚至都不会认为这玩意能被称之为"科幻"。自认是人类的机器人不被人类甚至是家人的认可,在唯一认可自己的人类死后最终看清现实选择成为一个真正的机器人,这就是故事的全部,是怎么可以拍得这么冗余与无聊的?中间愣是生生被看睡过去一次,起来后看了没五分钟又继续犯困了,这种垃圾玩意是怎么可以得到如此高分的,豆瓣评分这东西看来是完全信不过了,连最基本的排坑避雷的作用都起不到了,给一颗星我都觉得多。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