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友谊、成长和失去的故事。
开始就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几个小孩在阳光明媚的意大利乡间玩耍,天真无邪,对战争一无所知。
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候也是这样无忧无虑地玩耍,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残酷的事情。
小胖是个将军的儿子,他总是自豪地说自己是个"法西斯"。
可是当他的犹太朋友被带走时,他却毫不犹豫地决定去救他。
小孩并不懂什么是种族、什么是政治,他们只知道友情的珍贵。
这种纯真的友谊让人感动。
电影里还有一条成人线,讲的是一个军官和一个修女之间若有若无的感情。
这条线虽然不是主线,但是却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丝温情。
我特别喜欢那个场景,
军官问修女:"如果我不是快要死了,如果你不是修女,我可以约你出去吗?
"修女回答:"我会答应的。
"这段对话虽然简单,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了战争年代里那种压抑的情感。
整个电影的节奏很轻快,有很多搞笑的场景。
比如说小孩偷鸡蛋吃的那段,还有他们在路边乞讨食物的情景,都让人忍俊不禁。
但是在笑的同时,我的心里却有一种隐隐的不安。
因为我知道,在那个年代,这些看似轻松的冒险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就在我以为这会是一个欢乐的结尾时,电影突然来了个急转直下。
小胖为了救他的朋友,毅然决然地登上了那趟开往集中营的火车。
当车门缓缓关上的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人狠狠地揪了一下。
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他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的时刻。
结尾让我想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同样是天真无邪的孩子,同样是残酷的命运。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给我的冲击更大,因为它用了整整一个半小时的欢乐来衬托最后的悲伤,这种反差实在是太强烈了。
在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孩子正在经历这样的事情?
在巴勒斯凌、在乌克兰、在叙利亚...他们是否也像电影里的小朋友一样,在战火中失去了童年?
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它不仅夺走了生命,更夺走了孩子们的纯真和快乐。
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和平,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长大,而不是像电影里的小胖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做孩子的机会。
虽然这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但它更多地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孩子们之间纯真的友谊,军官和修女之间克制的感情,都让人感受到了希望。
或许这就是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存在。
这部电影真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笑过,也让我哭过。
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思考了很多。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人性课。
追剧直达:电影咖啡
从《美丽人生》开始, 意大利的二战电影感觉不少都是诙谐中带着挥之不去的悲伤, 而且这种悲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加重。
再回头想起, 甚至比英美同类片子更加痛(•̥́ˍ•̀ू)本片也是:1943年的意大利罗马,四个孩子结成了“史上最伟大的友谊”。
金发碧眼的里卡尔多,犹太人,父母开裁缝店,家境殷实;黑发小家伙科西莫,家贫、父有些反战还经常把儿子关在家里;小胖子伊塔洛,父兄都在军部任高职,家教严苛;旺达,精灵古怪的孤女、住孤儿院。
四人整日在街头玩战争游戏,还想着长大参军报效祖国。。。
直到某夜纳粹将帅气的里卡尔多一家送上去集中营的火车不知所踪( ง °皿°)ง⁼³₌₃于是三个小伙伴一起出走结伴要救出失踪的里卡尔多╮(╯_╰)╭ 。。。
期间一路几人有惊无险、妙趣横生, 例如带出来的美鸡一直没生蛋, 却发现这鸡会打鸣。。。
理所当然的,意大利人的电影刀子藏在大人的故事里:小胖子伊塔洛精英大哥与他暧昧对象美丽的修女姐姐一路追踪, 铁路随处可见的死人、郊区酒馆愤愤不平的农户以及农人面对军人恶劣的态度。。。
还有一开始党卫军傲慢无情的犹太人运输计划, 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足以明了天真烂漫的孩子所面对的真实世界是什么(︶︿︶)故事最后幸存两人暮年回到几人分别的火车站, 这是他们最后做小孩的地方,尽管导演没在电影里把故事讲完, 但刀子血淋淋就这么扎下来 o(╥﹏╥)o
瓦达,卡里达,伊塔洛,科西莫四人是好朋友,卡里达是犹太人,有一天被抓走了。
其余三个人一起踏上寻找卡里达之旅。
三人行,成人需要统一意见可是一件难事,在他们中间当有一人意见不同时,后续总会轻松达成统一。
遇到困难时每个人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没有退缩,都在想如何才能去达卡里达的地方,朋友在前方,他们都很有动力。
路上充满欢乐,也会有恐惧,还有勇敢,有时也会有放弃,但都在一起克服。
瓦达是一个聪明的小姑娘,从小在修女院长大,修女教导她的知识以及自尊自爱,路程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伊塔洛是三人中的领袖,军事家庭,总是会有些幽默的行为,但他自己可能没有这么认为,他不是个胆小鬼,他作为领袖很称职很勇敢。
科西莫,爸爸被当成叛乱被驱逐,有很多突发的小聪明,很机智。
卡里达犹太人家里很富裕,聪明,善良,对待未来的生活很积极。
当时战争的背景下总会有很多让你感动又会难过的故事,他们只是孩子,对未来很憧憬的孩子,他们并没有机会长大,他们的存在过即美好,他们是硝烟中的那一丝烟花。
电影的结局在还没有反应过来时,结束了推荐同类型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在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中,有一部由儿童主演的喜剧电影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6项大奖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改编剧本奖。
这部影片就是《乔乔的异想世界》。
(电影《乔乔的异想世界》截影)乔乔是一名狂热的纳粹少年,他和自己想象中荒谬搞笑的元首形象成为了好朋友。
可当他发现家中藏着一名犹太女孩的时候,又陷入了道德困境。
影片上映之后,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超45万人在IMDb上打出了7.9的评分,豆瓣评分也有8.3分。
(《乔乔的异想世界》豆瓣网友评论)影片通过幽默的方式探讨了“战争”“仇恨与爱”等话题,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地球村”单元中,有一部来自意大利的影片,同样聚焦在了战争背景下,孩子面对复杂世界时的纯真与成长。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The Last Time We Were Children
1943年,意大利罗马。
作为二战轴心国之一的首都,这座古老的城市此刻正在遭受盟军的猛烈空袭。
战争的阴云之下,我们的主人公们正在度过他们的童年。
不过现在,这些孩子好像因为什么事情而争吵了起来。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一个孩子的脸上被人吐了口水,只因为他有着特殊的身份。
01美好的夏天里卡多(洛伦佐·麦克格文·扎伊尼 饰)抹去了脸上的口水,表情满是不可思议。
我是你们的朋友啊,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那又怎样?
”科西莫(阿莱西奥·迪·多梅尼卡尼奥 饰)说道,因为你是犹太人,伊塔洛(文森佐·塞巴斯蒂亚尼 饰)就可以朝你吐口水。
里卡多当然不服,几个孩子随即扭打在一起。
孩子们的友谊总是很奇妙,打打闹闹之后,几个人又重归于好。
伊塔洛带着其他两人玩起了战争游戏,拿着木头枪,对着空中扫射。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科西莫还会模仿防空警报的声音,学得惟妙惟肖。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可玩着玩着,真的警报拉响了,人们慌张地跑向避难所。
彼时的他们就是这样,玩着他们最爱的战争游戏,也面对着真正的战争所带来的困扰。
他们还会拿上弹弓,躺在楼顶,朝空中发射着“炮弹”,仿佛真的可以把那些飞机给击落。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或许,在孩子的心中,他们不完全了解何为“法西斯”,什么又是“盟军”。
既然英国人整天空袭我们,那他们一定就是敌人。
用弹弓攻击“敌人”显然并不会有什么效果,于是他们又转而去处决“反叛军”。
当然,那也只是假人模特而已。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童年的夏天,总是充满了无尽的阳光和欢笑。
尽管战争的阴霾始终笼罩,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肆无忌惮地玩耍,没心没肺地奔跑更重要的了。
他们还那么年幼,仿佛有无尽的时光任他们去挥霍。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很快,又有新的小伙伴加入了,是孤儿院的女孩瓦达(卡洛塔·德·莱昂纳迪斯 饰)。
科西莫被爷爷关在了家里,没关系,里卡多找来梯子帮他逃出来,继续玩继续闹。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他们在院子里抓蚯蚓烤着吃,不过味道实在不怎么样。
他们一起去里卡多父母的裁缝店挑选心仪的纽扣,吃零食。
里卡多还为瓦达挑选了一条漂亮的丝带,微妙的情愫好像也在孩子们中间产生了。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如果可以一直这样无忧无虑,如果这个美好的夏天可以无限延长,那该多好。
这样,孩子们就可以一直活在自己那充满想象力的世界里,与冰冷残酷的战争彻底绝缘。
可现实并非如此,在一个夜晚,街道中突如其来的喧闹声打破了宁静。
里卡多,不见了。
02营救的旅程1938年,意大利法西斯政府效仿纳粹德国,通过了一系列反犹种族法律。
在二战初期,意大利军队并未参与或实施对犹太人的大规模屠杀。
然而在1943年,墨索里尼倒台后成立的萨罗傀儡政权,却驱逐了数千名犹太人。
这些犹太人被赶上火车送往了纳粹德国的集中营。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里卡多一家,就在这些人之中。
在得知真相之后,其余的三个孩子回想起曾经不离不弃的誓言。
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救里卡多回来。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天真吗?
可笑吗?
想法确实够荒唐,可这就是孩子啊。
在他们眼里,好像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况且伊塔洛的父亲还是法西斯军官,他想着没准德军会给个面子。
说干就干,说走就走。
转天早上,三人在车站聚齐。
准备最充分的就是伊塔洛,毕竟是军人家庭出身,物资也丰富。
可小小的身躯,在出发前已经不堪重负。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而最关键的问题是:去哪里?
伊塔洛打探到的仅有的线索,就是里卡多一家是被火车运走的。
所以,更加天真的想法诞生了——沿着铁道走,就一定能找到里卡多。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可没走出多远,麻烦事就来了。
铁道出现了岔路口。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二选一,走哪条?
几个孩子一筹莫展,被修女带大的瓦达祈祷上帝能给点提示,可也毫无作用。
急中生智,就沿着那条直的继续走吧。
影片好像变成了20世纪40年代的公路电影,主角还是三个半大的孩子。
这一路上,状况频出,笑话不断。
科西莫一直张罗着肚子饿,几个人迅速进入“春游野餐模式”,坐下来一通胡吃海塞。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可是用力有点过猛,一个没搂住,把带的食物和水全消灭光了。
这也从侧面说明战时的意大利物资非常的短缺,孩子们很馋但也经常吃不饱。
过了一会,伊塔洛又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开始狂拉肚子。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他们管身材粗壮的农夫叫“食人魔”,把拿着镰刀追赶科西莫的人称为“死神”。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好不容易掠来了一只鸡,三个人也不会杀。
想着能不能靠着大吼,吓死它。
他们在现实与自己构建的想象世界中横冲直撞,继续前行着。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另外一边,孤儿院的修女艾格尼丝(玛丽安娜·芳塔娜 饰)和伊塔洛的哥哥维托里奥(费德里克·塞萨里 饰)在发现自家孩子失踪之后,也沿着铁道追赶。
孩子们经过了一番折腾,又走了很远的路,已经很疲惫了。
他们开始后悔之前过于草率的决定,纷纷打起了退堂鼓,这段营救之旅似乎就要到达终点。
可就在他们准备往回走的时候,却突然开来了一列火车,他们三人攀爬而上,与追踪而来的艾格尼丝和维托里奥完美错过。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03最后的童年如果认为本片只是一部描写儿童不断胡闹频繁出糗的喜剧电影的话,那就错了。
在整个故事的展开过程中,我们依然能看到战争以及法西斯主义对于孩子以及社会的影响。
比如,仇恨教育。
伊塔洛和里卡多是好朋友,但是“朝犹太人吐口水”该做还得做,该恨还得恨。
比如,女性备受歧视。
瓦达想加入里卡多他们的小团体,可伊塔洛上来就说我们的“战队”不需要女人,女人只要能给“领袖”生孩子就行了。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还有,艾格尼丝和维托里奥走进乡村酒馆的时候,屋内的人对维托里奥这位法西斯军官表示出了冷漠和厌弃的态度。
有人甚至朝地上啐了一口以表达不满。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艾格尼丝还为这些人说好话,讽刺了维托里奥一番。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可很快,因为衣服弄湿而换上裙子的艾格尼丝,遭到了这些男人的轻薄之举,口哨声坏笑声不绝于耳。
甚至,瓦达在小小的年纪,就已经树立起了“贞洁观”,坚决不和两个男孩子睡在同一个帐篷里。
她的逻辑也很简单,不想自己未来嫁不出去。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以上种种,其实都很直观地传达着在战争中,在法西斯极权统治之下,带来的种族和性别的歧视问题。
但同时在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到与之相反的情节。
比如,尽管伊塔洛是个热血的法西斯少年,但他对于去营救里卡多这件事仍然表现得义无反顾。
再比如,在扒火车的时候,伊塔洛和科西莫几乎是下意识地让瓦达先上去,秉承着“女士优先”的原则。
以及,在追踪孩子们的过程中,维托里奥这个法西斯军官对艾格尼丝始终没有轻慢的态度。
因为,也许伊塔洛并不在乎法西斯是什么,他只想成为父亲更看重的儿子。
因为,维托里奥只是一名受了伤的“逃兵”,那些英雄事迹都只是编出来的故事。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而孩子们,也更像是“善良”的守护者。
在农户家里,科西莫和瓦达会把自己餐盘里的食物多分出一些,给因饥饿而奶水不足的母亲。
这些朴素的善恶观,冲淡了战争笼罩的压抑,也在抵消着法西斯带给个人的异化程度。
艾洛尼丝说:比起英雄,我更喜欢逃兵。
是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伊塔洛的父亲,那个法西斯军官,当着纳粹将军的面问伊塔洛我们支持什么?
本以为是要高喊Z治口号,但结果喊出口的却是——我们支持米兰足球俱乐部。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甚至,他探寻着问犹太人要去的集中营是个什么“营”,纳粹将军骗他说是“劳改营”的时候,他明显松了一口气。
相信这并不是本片在为这些法西斯军官们洗白或者美化,这些人终归是罪恶的帮凶。
但本片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作为一个“人”,“人性”是必不可少的。
在任何时候,任何时代,“人性”多一点,那么这个世界可能也会更美好一点。
看着路边那些“反抗军”尸体的惨状,维托里奥不忍地说道:真不希望孩子们看到。
可事实上,他们已经看过了。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震惊,写在三个孩子的脸上。
这或许是他们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死亡。
之后,他们沉默地来到河边洗脸、喝水,没有了平日的欢闹。
好像上一秒钟,他们还是胡闹搞怪的少年。
而现在,营救之路走得越来越长,好像距离“童年”也越来越远了。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伊塔洛假扮成犹太人登上了开往集中营的火车,他会去向何方?
还能回来吗?
而里卡多呢?
当他离开罗马的时候,或许那注定的命运就已经到来了。
那个已经废弃的车站,成了他们“最后做孩子”的地方。
有的孩子,他的童年永远地留在了这个夏天。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观看本片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前面笑得有多开心,后面哭得就有多突然。
影片整体轻松的喜剧氛围,欢声笑语中却隐藏着悲剧的内核。
剧情直转犹如80米长刃突然“刀”人心魄。
湿热的眼眶,难以平静的心绪中,还记得科西莫的那句话——「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自由」希望不再有“最后做一次孩子”的悲情,希望总会有“和平”的环境,更具“人性”的尊重和关怀,更希望这“自由”能够永恒。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图源于网络/ 图片Bishop / 作者
在微光偶然发现的电影 影片的画面犹如一幅幅精美的意大利风情画,从古老小镇的石板路到阳光斑驳的校园角落,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故事的展开搭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迷人的舞台。
孩子们的表演自然而纯真,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成长的渴望以及面对变化时的迷茫与不安。
主角们在面对学业压力时的焦虑神情,在家庭中与父母产生矛盾时的委屈模样,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二战题材电影,用儿童视角展现战争的荒谬和残酷。
题材不新鲜,但通常以孩子和动物为主角的电影风格一般都比较轻松诙谐,观影体验不差。
影片从黑白窄幅画面渐变到正片的设计,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正好与结尾两位老人的回忆相呼应。
视觉上画面精美,没有硝烟却处处体现了战争的存在;几个孩子个性鲜明,符合不同成长环境的出身和背景。
叙事结构是“公路电影”类型,双线并行,按时间线推进。
三个孩子延铁路找里卡尔多,哥哥和修女延铁路找孩子们。
孩子们在街上玩着的是战争游戏,但是当里卡尔多忽然消失,他们踏上找寻之路的时候就真正被裹挟进来,在经历了各种令人感到不安的事件之后,完成了对亲情、友情和生命的体验。
写实主义的镜头里,孩子们的纯真和善良表现的恰是成人世界里战争的血腥和恐怖。
战争是不能忘却的历史并且从未停止,是人类文明的耻辱,所以凡主打反战与反思的电影一律满分。
电影的闪光之处,就是恰如其分地营造了它的不完整,即在常理上明明将近高潮的部分戛然而止。
传统的小说、电影的戏剧处理方式是开头→冲突→解决冲突,但是这部电影却无意“解决冲突”,原因或许不是有意的营造冲击力的手段,而是纯粹的出于历史性、客观性和个人的无力,这样的危机本来就无法解决,而三个没有经历过残酷现实打磨的孩子,从电影的一开始,就注定了踏上不归路。
然而,从客观上来说,这样的留白处理和戛然的切换形成的鲜明对比,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诚然,电影可以在高潮之处继续往后拍,拍胖子入德后的惨痛遭遇、拍四人踏上的徒劳救援,但是已毫无意义。
毕竟从历史的角度,结局所有人都知道,但每个人都会从电影的角度,心存大团圆的幻想,导演借此达到其目的。
这是相当聪明的做法。
即使结尾点睛(且如果不是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桥段的话),仍不改本片的平庸气息首先表演得不好,几个小演员、两个大演员,都表演的痕迹都很浓重,台词也是,缺乏自然不刻意的气息,加之一开始就痰与口水的满天飞,令人生理上的厌恶……其次为了剧情推进,BUG也不管不顾了,比如能生起专业的篝火、能制作树枝标枪、带上并搭起牢固帐篷、还有专业的营地灯的三人组特别是小胖子(显得很专业),会无知到去喝一滩肉眼可见可怕的死水?
这不人设矛盾吗?
更何况小胖子从小应该是在衣食俱佳的环境里成长的,导演大人,他们是小,但不是傻啊(若有人硬杠说小胖是为了表现英雄气故意为之的,算我没说) 哥哥大腿的伤可不是个小口子啊,他就这样还能拖着能走那么久、那么远?
这意志快赶上XX党员了,还有所谓用“指甲刀”连夜裁剪野餐桌布成一件小胖子一穿正合适的格子衣服与帽子的科幻情节,会不会太夸张了啊捣眼?
(哪怕是有家传裁缝手艺的犹太小孩里卡多、若不是在被救目的里、而是就与他们仨同行的话,也还是太夸张了),试问一下,有几个东华大学(前中国纺大)的相关毕业生能做到?
然鹅,两个小盆油,连夜就用指甲刀K出来了……
温情。
时间设定在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地点在罗马,视角是小孩视角。
片头从方形画幅的战争/轰炸纪录片、罗马受轰炸的新闻报道声,接到小男孩们在街道上玩耍。
小男孩/片尾的老人旁白开场-友谊诞生。
战争环境下,小孩受到法西斯的影响,崇拜英雄主义。
一个小男孩是犹太人,三小只出发去解救他;另一边纳粹士兵/哥哥和修女一起去找他们。
在今天拍80年前,用了火车铁轨作为主场景。
公路片,两拨人,年轻人、小孩子,在路上的团结、争吵、互相帮助。
结尾两路人汇合,小孩用弹弓、照片救大人。
尾声,小胖上火车,待着幻想走向未知的死亡。
纳粹的暴行,罄竹难书。
升华。
中间穿插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农民、乡村酒馆、饥饿的平民等等。
结尾,老年夫妻回到火车站,回首过去。
直视镜头的定格,在轻松温暖的基调中,询问观众是否忘记了过去的痛苦。
看了这个片,很直观地理解了为啥意大利人一打仗就投降哈哈哈。
凡事都不太认真。
小胖跑进来打断会议、合照,这要放在集权国家,压抑的氛围不会培养出天性烂漫、活泼的孩子。
比起打仗,弟弟更重要。
比起国家的胜败,个人最重要。
跟《罗慕路斯大帝》的主题呼应了。
也确实应该如此,为了宏大目标而牺牲不值得,反对暴力。
结尾,从故事中的新的车站,转场到现在老旧的车站,应该是先拍旧的、再翻新/拔草。
如果结尾小胖没有上火车,这个片格调就升不上去了,就会成了看似为了救犹太人,实际出门旅游去了的片子。
小孩一起出门冒险,是非常好的题材,很能打动人。
以后尝试写一个。
当你站在黑暗中时,你只会聚焦在唯一的光明之处,觉得它可能是世界的焦点,唯一的真理;而当你走近光圈区域,环看周遭的世界,才发现原来那一点光中的世界,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就像我们的思维观念,曾经只是聚焦战争中的对立两方,甚至只是一个恶魔和一群被害群体;而当你站在高处,俯瞰这整座城市,甚至整个世界时,你会看到这场战争的硝烟居然能弥漫到那么远、那么远。
这部影片就是这硝烟弥漫中盟国所遗留的历史遗迹,在物质上,更是在精神上。
后面,还想找一找侵略国家下那些围观镜头下的群像与个像,被这场人祸所笼罩过的阴影。
延续《美丽人生》的表达,故作轻松、温情加煽情,结局处理得好。
在那个没有PS技术的年代,照片是很有力的证据,它能让人起死回生,能让士兵听从一个小孩的指挥,如此重要的物件换作成年人肯定会视若性命般的藏好,但小胖毕竟是个孩子,他就这样随随便便拿在手里直到上火车,镜头也给了很多特写,所以小胖子的照片并非不能救他,而是很可能被他弄丢了。难以想象他在临死前经历了什么,也让人有一种二刷的冲动,想回去看看小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因为他才是主角啊。
孩子中的战争就像是游戏一样,可惜我们观众都明白这不是游戏,死者不会复活,失败就不会重来,明明是孩子口中的玩笑,我们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比较幼稚的编剧,适合小孩观看,最后结局塑造了一个善良的小“法西斯”,勉强给三星
《伴我同行》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混合。
我做孩子时候没这么无聊
作为公路电影也是很差劲的,过于低龄化,在战争残酷的年代儿戏般的情节经不起推敲,只是为了犹太受害论再次杜撰的一个故事而已。现在以色列对周边邻国平民的无差别轰炸和当年纳粹对犹太平民的屠杀又有什么分别呢,可笑的影片。
跟犹太沾边的就能得高分呗?
又看了一个孩子视觉的反纳粹电影。欧洲是给白左忽悠瘸了吗?反纳粹和同情犹太人堪称文化战略的黄金搭档。佩服犹太人意识形态这门生意的持之以恒,但是对我没卵用,好歹输出点新意吧。
笑的有多开心,哭的就有多突然。画面一转,这是他们最后做孩子的地方。小胖子坐上了不能回头的火车去救他们的朋友,刚出发就知道了里卡多去世的消息,而小胖子是什么时候死掉的呢?没有人知道,因为犹太人名单上并没有他,他的“秘密武器”那张法西斯军官合照也没有救下他来。
我可已经不是孩子,没那么好糊弄了,这种插科打诨的喜剧真的不适合展现法西斯的日常,更不可能骗到我的好评
后部分被捕又死里逃生太儿戏了
儿童视角的反战片,战争是残酷的,这是再纯真的情谊都无法抹去的。整体比较平淡
和《乔乔的异想世界》《芬妮的旅程》《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相比,这剧本也太单薄了。
最好的反战片 始于欢笑 止于心碎
从意大利的视角来拍二战,还是以几个法西斯儿童作为主角,儿童视角弱化了意识形态立场,反而将重点放在了救助朋友的主题上,形式与结构都是非常典型的公路片模式,剧作工整,细节呼应,旅行途中各种童趣的表现还是有不少乐趣的,反而双线叙事中的爱情线却显得俗套了,而成人与儿童对于战争刻画的对比还是不够深刻。而前面看得多开心,结尾则有多残酷,小胖的名字消失在的历史中,却成为了玩伴们永远的英雄,而离别的车站则是他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的地方。愿世间再没有战争。7.8
第一次看意大利语电影。三个孩子踏上路途,试图营救小伙伴,可惜失败的宿命一开始就种下。小胖胖走了,他们俩的童年死于出走罗马的那天。在极端的二十世纪,两个人即将迎来无法平静的下半场。
小孩子能这么勇敢吗?
和同路前行一样的毛病甚至比那部更糟,不但有儿童的故作天真还有成年人的下三路污秽。之前骂各种珠玉在前同路前行学都学不会,行吧换最后一次做孩子真就照搬精华😓
我们之所以触动于结局:不是因为战争的残酷,而是因为那些人性纯粹的闪光在战争与屠杀面前是如此的耀眼又脆弱。就像三人同心协力却救不回朋友,手上的“秘密证据”也得不到集中营的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