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电影大多是悲剧,这部也不例外。
不过与其他探讨同志爱情和主流文化的矛盾不同,《暗之光》还加入了政治和信仰的冲突。
这让影片没有落入俗套,但却让看的人感觉极度的无助。
毕竟相较文化,政治和信仰几乎是无法改变的。
尼莫出生在一个和睦的家庭,虽然爸爸在他12岁的时候去世了,但妈妈、哥哥和妹妹都爱着他。
如果他不是同志,或者没有被拍下约会照片,这个家庭也许不会因为他而瓦解。
尼莫生活在因为政治、信仰和同志身份的冲突带来的“黑暗”中。
可在他这一生中却遇上了几缕点亮他生活的光芒。
第一缕光芒-穆斯塔法。
他的一句“小家伙,你好啊,进来进来,别害怕。
”让尼莫瞬间放下紧张和不安,融入到属于自己的圈子中去。
虽然对自己的认同很重要,但只有和自己处境一样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苦。
穆斯塔法让尼莫知道他不会因为身份和出生而被排斥。
第二缕光芒--女老师。
作为学生的尼莫在和2位老师讨论治疗问题的时候,女老师站在了他的一边,支持尼莫的判断和治疗方法。
这是对他分析判断的正面肯定。
这对于学生来说太重要了。
第三缕光芒--妹妹。
在尼莫被发现同志身份时,只有一旁哭泣的妹妹恳求哥哥和妈妈不要这样对待尼莫。
哪怕因为尼莫的同志身份会造成她一辈子都嫁不出去悲惨命运。
第四缕光芒---哥哥。
在抓住穆斯塔法并施以枪决时,哥哥是坚决的。
可遇到自己的弟弟,虽然他很生气,打了尼莫,用枪吓唬他,扬言要杀了他,并向地上开了几枪。
可最后他还是放走了尼莫。
如果哥哥像对待穆斯塔法一样对待尼莫,尼莫就不会有机会“逃离”黑暗了。
第五缕光芒---妈妈。
从12岁开始就是妈妈撑起了家,养大了3个孩子。
在知道尼莫同志身份后打了他,并赶他走。
“他要立刻离开这个家。
“”从此消失。
” 这是妈妈对哥哥和尼莫说的两句话。
后来尼莫电话妈妈,妈妈听到尼莫声音立刻挂断电话后的决堤泪水看的出妈妈赶尼莫走其实是要保护他。
她不是不知道尼莫如果被其他人发现同志身份后的下场。
所以为了避免儿子从世界上消失,只能让他从眼前消失。
这是妈妈所能做的最残酷的决定,但为了儿子的性命,她只能忍痛这么做。
第六缕光芒罗伊。
作为爱人的罗伊给了尼莫全部的爱。
从提供住所,到穆斯塔法被杀后安慰尼莫,再到因为父母对尼莫的冷漠而和父母发生口角,为了尼莫去拜托黑帮帮忙偷渡,直到最后和尼莫互换衣服让他逃走。
罗伊做了作为爱人所能做的一切。
第七缕光芒尼莫自己。
他的纯真、善良和追求自由的勇气,深深影响着周围的人,包括看电影的我们。
第八缕光芒电影制作方。
在巴以冲突不断的当今,能合拍一部也许会和宗教教义发生冲突的电影,对今天巴以局势,不得不说是黑暗中的一缕光芒。
可这些光芒最后的结果呢(第八缕不算)?
穆斯塔法死了,哥哥、妹妹、妈妈被抓了,罗伊被监禁了尼莫呢?
也许在海上被海岸警卫队抓住?
也许被蛇头抛进大海?
也许平安偷渡到了法国?
可就算到了法国,也见不到他最爱的罗伊了,他在没有家人朋友的异国,以一个偷渡者的身份活着。。。
可怜的尼莫又跳入了新的黑暗之中。
真爱,不分国界。
我没有关注过以色列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政治问题,但是从影片中能够意识到这个电影以时代背景为主题,爱情穿插政治,两个国家的战争打破了牵连着对于爱情的追求。
牵扯到政治的爱情会比其他影片中的对于爱情实现的问题更难,我认为这就是世界上最难的爱情了,政治,同性,国界。
他们不仅要克服父母、朋友、亲戚自己身边陌生人的看法,还要去躲避政治,追求生存。
当然,罗尹最终为了帮助尼莫成功逃离也是调虎离山,将自己推向水深火热之中,浪漫,牺牲,伟大。
这里说到牺牲,只是牺牲一部分,而不是生命,结局留下空白,我们不知道罗尹会不会脱离危险,会不会与尼莫有个好的结局这留给了观众,或将为第二部设置悬念吧。
大环境下的小故事,让人心碎。
Nimer为了爱,被迫离开爱他的家人,为了爱情,以至于逃难。
而Roy又何尝不是为了爱,落得可能被监禁的下场,与自己的家人和爱人难以再见。
Nimer是可怜的,身为Gay的他却生活在了处处“禁基”的巴勒斯坦,为了追寻逃离现实的梦想,来到了以色列。
原本计划中美好的前程,因为突出起来的爱情,而变得扑朔迷离。
“通行证”被吊销,家人被当做恐怖分子,让他的爱情和梦想变得寸步难行。
在绝望中,爱人不顾一切让他脱险。
相比Nimer的楚楚可怜,我欣赏Roy炽热和不计后果的爱。
高富帅对于爱的放荡不羁,令人羡慕。
为了爱人,四处奔走,只因一句“我爱你”。
尽管被监禁,仍然为爱辩护,为爱执着。
从他眼神中的坚毅,看出了他对于爱人的深情。
片尾,Nimer坐在偷渡的快艇上,忧伤的思索着什么。
是Roy?
还是捉摸不定的未来?
或者两者皆有。
对他来说,和Roy一起,就是他此刻所希冀的未来吧。
爱一个人,似乎离开了所有爱你的人,这是伟大,也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残酷的妥协。
真心希望,在Nimer千辛万苦到达法国的时候,Roy已经在岸边,对他张开双臂,释怀而幸福的笑。
但这可能只是希望。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脑海里一直在平行穿插着金色梦乡里的片段。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一个人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裹挟——它可以是权力、是政治观念、是宗教信仰、甚至更莫名其妙的——有人就是想让你去做那个冤大头。
在这样的时刻你怎么办?
仅仅凭借个人渺小的力量怎么过的了重重难关?
在这一点上金色梦乡里的堺雅人可真是走运啊,他的家人、朋友、昔日的爱人都无条件地相信他,也可以说是他那么多年对这个世界义无反顾的信任所给与他的报偿。
可是在这些信任和援助下值得注意的特点是,这些帮助——无论是一通电话,还是留宿一宿、还是协助他跟警方玩调虎离山,几乎都只是一站式的服务。
换言之,我们很难说,帮过你一次的人会不会帮你第二次。
所以仔细去推敲金色梦乡的话,一波人逐一施以援手之后,剧情的最后堺雅人仍旧还是安全脱身的状态,可是未来的路途还会不会有电影这么鸡汤其实是不可知的。
暗之光相较之下真是爽气干脆了。
没有那么多人物没有那么多副线,Nimr所拥有的一切就只有Roy,甚至连家人都抛弃了他。
这两个人中间真正可钦可敬的不只是满世界逃亡只为了一点爱的自由的的Nimr,还有那个为了爱、甚至我说、为了爱的冲动而放弃了全世界的人,他叫Roy。
他在自己的内心里,将自己放逐了。
结局的双人留白太有意思,我太喜欢这种叙事。
让人看不清任何欢喜或悲伤的线索,不预言、不揭晓、不刺激任何人、不挑战任何观念,只是客观又随性的甩给观众一句,你猜。
我不高兴去想Nimr在法国那边会过得怎样,或者Roy到底有没有被监禁,万一被监禁要监禁多久。
我只是想,两人在未来会不会就像金色梦乡里的堺雅人和竹内结子那样的。
他们无法牵手、无法做爱、他们被剥夺一切关于爱的自由——这也近于被剥夺了一切自由,如若相见,彼此也只是深藏内心的暗涌,在人潮里摩肩接踵的时候点一下头、微微一笑。
会不会最后他们也有了各自的人生,仅仅成为对方生命里的一道霞光?
《似是故人来》唱到:无份有缘,回忆不断,生命却苦短。
2013 8月15号看完了这部电影,一个关于爱的故事.电影开头,男主角尼莫穿过重重界限,在那个灯光昏暗的同志酒吧和男二号罗伊相遇,或许跟每一段爱情的开头都一样,对上眼了,他们谈家庭,谈学习,也谈生活,直到最后目送对方离开,罗伊给了尼莫他的名片,上面印着律师xxxx电影的发生地是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交界处,两个国家,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在以色列同志是不会受歧视的,也不会被视为一家的异类,更不会因此而被神秘的地下组织杀害。
但是在巴基斯坦,人们之间总是有一种紧张,他们视同性恋为疾病,对以色列的人,更是抵触,凡是去过以色列的人都会被怀疑 成为一家的耻辱,会被拉去审问。
可偏偏这一对苦逼的恋人,就分别在这两个国家。
尼莫没有跟家人出柜因为那样的社会环境,或许也和我一样怕家人因此而担心,他借着去以色列读研究生的机会,和罗伊疯狂的相爱。
他们趁夜色去了罗伊最喜欢的游泳馆,罗伊跟尼莫说自己的初恋,两个人在月光下的水里面,如那些画里无忧的少年一样,戏水打闹,背景乐是淡淡的钢琴,尼莫搂着罗伊,呆呆的看着他。
那一刻真的让我看见了光。
那种只有在热恋的人身边才有,带着阳光的香气与暖意的魔力光彩。
可是幸福得日子总是少的,随后,尼莫的通行证被政府作废,他不得不回到巴基斯坦。
罗伊开始疯一样的去想法子,问黑手党,找关系,为的只是让他的爱人能够光明正大的与他相见。
随后的剧情,导演开始虐心了,尼莫是同志的事情被家人知道,那天晚上全家人都似乎害怕着他,怕他的事情影响到这个家,于是妈妈残忍的叫哥哥把尼莫带走。
哥哥本来想要终结尼莫的生命,但是后来却放走了他。
罗伊没有办法办到通行证,他喝的烂醉,回家时,却看见伤心的尼莫。
随后的事情越来越糟,警察开始通缉尼莫,尼莫的哥哥也因为私藏军火而被抓。
可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在几乎全部人都离尼莫而去,罗伊也和尼莫吵了架之后。
这对恋人还是在一起。
或许这就是爱吧,在吵架吵到掀桌,彼此都分开的时候,彼此会发现那些吵架的话题是多么的幼稚无聊,而且在爱的鼓动下,肯定会有一个人先说对不起。
或许这就是爱吧,即使全世界也反对,即使宗教 战争 家庭 在阻碍我们在一起,我还是敢跳出来,做那个异端,勇敢的和你相爱。
或许这就是爱,即使知道未来黑暗,即使知道明天可能再也不能遇见你,即使把你送上了光明,而我永坠黑暗,我还是愿意微笑,像从来不曾受伤一样,吻你。
电影最后罗伊伪装成尼莫的样子吸引警察,为了让尼莫能够坐上去法国的船,他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为心爱的人。
可是爱有时候就是这样,那结果不一定花好月圆,罗伊没有想到自己被警察抓住后,尽然会被软禁,而他答应了尼莫,六天后,他会放弃一切来法国找他。
那个警察对罗伊说“好好享受你的明天吧”所以我相信,在第二天,罗伊想方法逃了出来,他坐上了去法国的飞机,临走前告诉他的父母,他是多么爱他们,然后在六天后,阳光明媚,那巴黎的铁塔下,又有一对恋人幸福得接吻。
尼莫:“你知道你是。。。。
gay吗 ”罗伊:“是的 非常确定”我高兴我是这个样子我不需要为任何人而改变我会永远怀着寻爱之心跨过那漫长的黑夜走过那拥挤的人潮漂洋过海翻山越岭勇敢的和你相爱因为爱所以那无尽的黑暗中有光。
正如片名《out in the dark》所传递的色彩一样,影片大部分浸润在一望无际的黑暗背景和黯淡无望的情感氛围之中。
它的中文译名是“暗之光”,如果说有那么一点“光”留在观众心中,那应该是阴暗社会背景中这段禁忌恋情之真挚和可贵,再加上片尾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留给观众的一点美好幻想。
看完本片,不禁联系到以前看过的同类电影,分别是2005年的《断背山》和2011年的《周末时光》。
前者映射了类似的封闭环境和残酷社会现实,后者则对应了《暗之光》中那种不经意的淡如清水的温情和牵绊。
在细节方面,《断背山》中对同志进行处死的情节本片同样有所表现,犹如当头棒喝,提醒着观众两位男主的温情背后其实潜藏着怎样的危机。
相似之处还有两位男主的性格差异,外向健谈的牛仔杰克和内向细腻的恩尼斯的鲜明区别,在本片中看到的却是成熟理性的律师罗伊和青涩感性的学生尼莫。
在这样的状况下,矛盾必然不会太少。
更何况,在本片中,由于社会环境截然不同,尼莫长久以来是在只身一人承受作为同志的巨大压力,而罗伊早已没有后顾之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矛盾的产生。
另一方面,《暗之光》中的感情和《周末时光》相似,一直都是缓慢升温,从不操之过急,这不仅让主角间感情的突兀感烟消云散,更加让观众如温水中的青蛙般沉溺于这样的温情之中而无法自拔。
初遇后在酒吧外的轻松交谈、知道朋友被处决时因失落害怕在恋人肩膀上的依靠、晨起的亲昵、洗漱间的对白、逆光的镜头、在泳池互相吐露衷肠、得知难以获取居留证时对恋人的安抚… …种种这些,都体现出导演和演员对于这种平淡的爱情拿捏得极好,不刻意,不矫揉造作,像是生活中任意一对幸福自在的情侣。
在本片的感情线中,最牵动人心的其实是尼莫的变化。
从片头在同志夜店中的略显落寞,到遇到罗伊并彼此相爱的幸福。
这种幸福来得太突然,所以注定不会如此简单。
于是,渐渐地被失落与无望所占满。
再到最后,希望破灭,独自逃窜。
这是一个不长的故事,但是,前一刻还跟随着主角微笑,后一刻便提心吊胆了。
当然,除了尼莫希望为了爱不顾一切之外,我们也看到罗伊在清醒的时候发觉自己离不开的还是尼莫,进而甘冒风险,为他安排好一切,委实令人动容。
而带来这种效果的,除了情感本身,便是影片社会环境的对比衬托了。
众所周知,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对于同性恋可谓严苛,以非洲国家最为严重。
有新闻称:“目前,除了在南非等个别国家,同性恋在非洲大部分国家都是大忌。
在非洲的54个国家中,有38个国家的同性恋是违法行为。
在这些国家很少有人敢公开宣称自己是同性恋,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被送进监狱,遭暴力殴打或失去工作。
目前世界上仍有数百万人生活在宣布同性恋非法的国家,仍有5个国家和两个地区立法规定同性恋可判死刑。
即使是同性恋合法的国家,也有许多是不允许同性婚姻或设置了合法年龄的下限。
”而在绝大多数欧美国家,同性恋基本是合法的,甚至拥有伴侣、婚姻的权利。
通过一张分布图,我们也能直观地看出,同性恋合法化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度有着很大的正相关关系。
于是,生活在天朝的人们,应该意识到在我们国家之外,有着多么残酷恶劣的社会环境。
在微观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在那样一种环境下,尼莫与罗伊克服重重阻碍,哪怕付出自由和生命的代价也要相爱。
就像尼莫对罗伊所说:“现在我只想和你在一起,其他什么都不想了。
”也像罗伊对尼莫所说:“我爱你,不管发生什么。
”而在宏观方面,我们看到的却是无数生活在封闭不开放环境下的人受到的不公正乃至不人道待遇。
影片中的两位男主可以是那些环境里的任何人,在我们看来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他们却是遥不可及。
所以珍惜现有环境的同时,也为这个世界的开放做些什么吧。
以上就是我认为影片所要表达也已经表达出来了的,于是,片尾的开放性结局也就无足轻重了。
对于认为是个喜剧结尾的人而言,现实可能并不尽如理想那般美好。
而对于认为是个悲剧结尾的人而言,也不让他们心中那一点点希望泯灭。
别忘记点击右上角“…”将学长设为星标哦
故事的主角是敌对民族中的两个年轻男人。
巴勒斯坦的青涩大学生尼莫(尼古拉斯·雅各布 Nicholas Jacob 饰)夜里跨境潜入以色列的同志酒吧,邂逅帅气逼人的律师罗伊(迈克尔·阿洛尼 Michael Aloni 饰)。
两人相互倾慕,迅速陷入热恋。
巴勒斯坦无法容纳同性恋,尼莫便以学术交流的目的,取得了合法出入以色列的签证;罗伊顺势将男友尼莫介绍给自己的父母,但父母对尼莫的身份持怀疑态度。
热恋的好景不长,尼莫的哥哥由于参与恐怖势力,并私藏非法武器,导致尼莫被黑手党跟踪监控,暴露出自己和罗伊的恋情。
尼莫的性取向被巴勒斯坦的地下组织人员发现,自己成为家族耻辱,签证被吊销。
又因为私自入境以色列,且不愿加入恐怖势力,便被相关人员追杀。
在民族斗争和生死攸关中,两个男人的爱情如何继续?
2012年的同志片《暗之流》,又名《爱,悄悄越界》,是近年来少有的,在民族冲突和政治敌对的背景中讲述同性爱情故事的影片。
电影上映后在国外荣获许多奖项,豆瓣得分8.2。
一面是同志天堂、一面是同志地狱电影的一开头,导演便着力渲染恐怖、紧张、压抑的政治气氛。
男主角尼莫在无声的黑夜里匆匆前行,不明朗的灯光在破旧的城市和道路上散落,监狱、电网这些不寒而栗的场景相继出现。
接着场景一换,酒吧里的男同志们饮酒、嬉笑,交谈。
尼莫和罗伊在这里相遇,他们谈学习、谈家庭、谈生活,两个神颜值的男人在一起,美得让人心醉。
这家同志酒吧,就像是分界线,一面天堂,一面地狱。
两个国家,对同性恋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以色列,同志是不会被歧视,不会被妖魔化,更不会被地下组织杀害,所以罗伊有勇气向父母出柜。
而在巴勒斯坦,人们视同性恋为疾病,为异类、一个家庭会因为同性恋成员遭受灭顶之灾。
为了突显巴勒斯坦的对同性恋的政治压迫,电影里还有一个小细节。
在同志酒吧里,老道的男同性恋对年轻人说“快要到十一点了,谁不想被家里发现的现在可以悄悄离开了”。
这句台词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玩笑话,而是在提醒那些从邻国潜伏过来的年轻同性恋,要小心,不要被人发现,巴勒斯坦的同性恋享受的快乐是有代价的。
亲情与信仰、家庭与民族的冲突整部电影以尼莫为第一男主角展开,由他引发的家庭、爱情、身份的冲突相继呈现。
特别是尼莫的家庭成员,在得知他是同性恋后,三位亲人的反应非常真实。
尼莫的妈妈在得知儿子是同性恋后,一改往日的宠爱,连扇两个巴掌,恶语责备,并当即狠心将他赶出家门。
在尼莫往家里打电话时,妈妈一听到尼莫的声音,立刻紧张地挂掉电话,之后又伤心地哭泣。
尼莫的妹妹,不小心看到哥哥的手机短信,知道他是同性恋,但因为爱他,一直没有揭发。
甚至在哥哥被责备因为是同性恋导致自己嫁不出时,妹妹竟帮着哥哥说了一句:“那不是他能选择的”。
尼莫的哥哥是黑手党成员,一直和尼莫处不来,平日说话从来没有好语气。
在最后要求处决尼莫时,他还是顾及了手足之情。
没有枪杀自己的弟弟,而是悄悄将他放走,让他悄悄去以色列,永远不要回来。
尼莫的三位家人,在电影里很好的呈现了亲情与信仰、家庭与民族之间的冲突,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多面化的人物。
再来说说尼莫的爱人罗伊。
罗伊托各种关系,希望能帮尼莫永久居留在以色列。
当尼莫走投无路,请求他带自己一起远走高飞时,罗伊犹豫了。
抛弃家人和事业,以逃难者的身份到异国他乡,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两人间的冲突最终爆发了,尼莫看到家中发生的事心里惶恐,罗伊对尼莫的隐瞒而心怀不满,两个成长于完全对立环境的恋人,终于在对敏感事件的态度,暴露出了立场的巨大分歧。
电影的最后,罗伊为了帮助尼莫逃离追杀,主动穿上尼莫的衣服引开敌人,为了保护爱人,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那一刻很感动。
当浪漫与牺牲融为一体时,总是能让人落泪。
罗伊会不会逃离危险,尼莫有没有成功偷渡到异国,导演设置了悬念。
爱情总会找到途径《暗之光》以同性爱情作为内核,在某种程度上也探索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国家之间的恨能否吞没个人之间的爱,国家的立场是否就代表个人的立场,巴勒斯坦的尼莫因为性取向,向往一墙之隔的以色列;作为以色列人的罗伊却爱上与本国对立的国家的人。
尼莫和罗伊用行动告诉观众,个人情爱的力量,强于国仇家恨。
这部片子也让我们知道,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明的国家是多么幸运。
如今中国社会对同志们持有的态度也愈发开放,无论从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还是明星相继出柜的消息。
《暗之光》整部片子看下来,由最初的甜蜜渐渐转入沉重。
借用网友的总结,导演想表达的核心,除去对政治的丑化,就是罗伊送给尼莫那块手表背面那句话:爱情总会找到途径。
黑暗的地方固然存在,但光明之地永远向你敞开怀抱。
- END -作者 / 李澈 排版 / sen
:)猜你还喜欢点击文字即可查看⚡ 我长得有多丑?
软件上从来没有约成过!
⚡ gay在写交友帖之前,先看看这篇文章⚡ 爸妈对我说:你要真的喜欢他,就去内蒙追他吧!
将最积极的能量,传给最多的性少数
《暗之光》一段跨界之爱,照亮两个年轻的生命。
青涩的巴勒斯坦大学生尼莫(尼古拉斯·雅各布NicholasJacob饰)暗中潜入以色列,在特拉维夫的同志酒吧邂逅了帅气逼人的律师罗伊(迈克尔·阿洛尼MichaelAloni饰)。
当尼莫取得学生签证可以合法出入以色列后,他和罗伊迅速陷入一段难以自拔的热恋中。
然而随着感情升温,阻力也随之而来。
对尼莫来说,巴勒斯坦不耻他的性取向,以色列不承认他的身份;由于有一个激进暴力的哥哥,他更被以色列特工部门列入黑名单,签证也因此被吊销。
罗伊倾尽所能为尼莫奔走,却遭到来自官方的恐吓;而尼莫的秘密也似乎被家人窥破,生命陷入空前危险中。
这份暗夜中的爱情最终能否冲破阻碍、拥抱光明?
如今同志片愈发兴盛,早年单纯表现同志感情阴暗面的片子越来越少,导演们开始想让观众看到希望,去认可,去证明,去看到这种边缘化爱情的美好和来之不易。
尼莫是巴勒斯坦的一名大学生,在以色列的同志酒吧里邂逅了同样帅气的年轻律师罗伊。
两人坠入爱河,在甜蜜之际,各种阻碍也接踵而至。
巴勒斯坦对同志有严格的禁止,如果被发现会被逮捕处决。
而以色列恰好相反,相比较深柜中的尼莫,罗伊已向家人出柜。
对于尼莫来说,他的同志身份一旦暴露,会对他自身以及整个家庭造成灭顶之灾。
两个人跨国界的爱情,从而牵扯上沉重的社会政治气息。
尼莫的哥哥是一名激进分子,在家里藏有武器。
而恰巧的,他也是一名谋害同志组织的成员之一。
在哥哥一次执行事务时,尼莫亲眼目睹他在以色列同志酒吧中认识的朋友被害。
他可疑的表现,也让他露出破绽被“组织”盯上,直到后来同志身份被家人得知,再被家人赶出家门。
尼莫成为通缉犯,而家人也全被当作恐怖分子抓走。
在最后的结尾,男友罗伊从可谓千险万阻中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让他坐上了偷渡至法国的船,他在船上忧愁万分,只记得他最后的话:六天后我会来找你。
影片至此结束,给观众留下一个很大的悬念,同时也极大地赞颂了同志爱情的坚实和可贵。
它甚至成为凌驾于冷漠亲情之上的救世主。
整部片子看下来,由最初的甜蜜渐渐转入沉重。
全片的主旨,或者说导演想表达的核心,除去对政治的丑化,就是罗伊送给尼莫那块手表背面那句话:爱情总会找到途径。
黑暗的地方固然存在,但光明之地永远向你敞开怀抱。
尼莫从最初在酒吧里和罗伊邂逅时便说,将来要去美国。
如今同志权益在欧美得到非常大的改观,美国一向在电影题材中都充当着自由光明的一个代表和诠释,在《暗之光》里也起到了这个作用。
在潜逃中的尼莫,是一种爱在禁忌之下永不服输的象征。
电影名为暗之光,这暗指代的,是同志之爱不被接受的政治动荡的国家,也是无情的家人;而光指代的,是爱本身,也是能够让爱得到认可的地方。
这部片子也让我们知道,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明的国家是多么幸运。
至少这个国家没有同志罪,也不在政治上反对同志。
而如今中国社会对同志们持有的态度也愈发开放,无论从影视作品,音乐作品,还是明星相继出柜的消息。
网络上更是津津乐道,微博豆瓣名媛,夫夫甜蜜生活照满天飞,京城名gay,正太受,大叔攻,八卦头条,处处惹眼,腐女成群,伪直当道……暂且不说世界,这也俨然是走向国家大同的前兆。
微信公众:xmnswx。
写作、分享、回归深度阅读。
恰巧是在刚看过 TNT 剧院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二天看到了这部电影。
今天突然意识到,二者何其相似。
两个故事里最主要的矛盾冲突都是恋爱双方的家族或国家互为仇敌,当然电影里巴勒斯坦同学这里矛盾更加复杂。
并不那么显然的相似之处是,两个故事里的爱情都是干柴烈火进展迅速,都是少年人两情相悦眉来眼去就匆匆忙忙许下诺言,冲动多过审慎。
罗密欧和朱丽叶是标准的闪婚,放在今天也没多少人认为其能成为爱情的典范。
初中时候语文老师就说过,《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悲伤的故事,但悲惨结局源于阴差阳错,不是文学意义上的悲剧。
我们不妨设想,假如送信者没出差错,罗密欧和朱丽叶逃出维罗纳,来到曼图亚,没有家族的资助,两人如何生活?
蜜月期过去,他们是否有足够成熟的心智、互相的 commitment 来经营这段关系?
到时候如果彼此看对方都不再是星辰明月,或者爱上别人,又该如何收场?
同样,电影里罗伊在帮助尼莫逃亡前甚至都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人。
如果他们到了法国,从小到大两个国家两种宗教那么多的差异,能不能被很好地弥合?
罗伊放弃了自己在以色列拥有的一切,尼莫连本科学位都还没拿到,在法国二人怎么长期生活下去?
轰轰烈烈被柴米油盐打败并不稀罕,爱情婚姻都不是做交易,再感人的牺牲和付出也换不来长相厮守的保证。
「好人被坏人杀了」并非最大的悲哀,殉道者成就道本身,古典悲剧仍然是建构性的。
「好人被好人杀了」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样才是真正没有任何意义,人最怕的就是一切意义都被消解,那还活什么,「做」什么。
所以《断背山》即使再悲伤,里面的四个人实际上都是殉道者,生命有意义,爱情有意义。
而如果导演对本片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似是有意为之,则最后留白看似留下希望,实则无论哪种结局都是可怕的:如果循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隐喻走下去,罗伊穿上尼莫的衣服跑出去的那一刻,朱丽叶正喝下那瓶让人假死的毒药,而彼时在曼图亚的罗密欧就是坐在游艇上的尼莫,对即将到来的悲伤结局仍不明了。
如果二人确实到了法国,前面的叙述明显可见这段爱情面对这次逃亡作出的准备远不够充分,罗伊是到了生死关头才出此计,并无周详安排。
冲出了黑暗,迎来的并不是光明,而是彻底的无意义。
这样的结局对意义的消解更甚于上面一种。
这几天的心境不允许我写出更正能量的东西,何况作品离开了作者就获得了自己的生命,我并非在寻找导演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而是在回顾这两个刚看过的故事,仅此而已。
名字真心切题,但是因为不了解,所以无法深刻体会。早几年看也许会好点
没看下去
這一對也許能逃出生天,但愛情永遠跨不過宗教、種族、國家如此之类更沉重的概念,除了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更應該期冀世界和平,雖然這更是痴人說夢……挺帥的兩位主演,劇情虽然稍老套,但影片大背景如此真实,當年我竟然錯過了
以色列帅哥就是养眼
在同志片的外衣下是巴以问题的一个视角...管中窥豹 不见得,但是巴以题材的片还是比较少看到的,看看也未尝不可...本身也是一个有些小虐心的爱情故事...
两位主演很到位,很养眼。剧情很残酷,让人透不过气!怎么以巴人民谈个恋爱这么辛苦!
夜场里随便一搭讪就碰上真爱啦,还是那种为了你可以不顾一切放弃前程连自由权利都搭上的真爱,巴勒斯坦小哥你这是透支了中五百万的运气啊。爱情线太淳朴,巴以冲突的政治线又过于简单粗暴。以色列律师小哥胡子拉渣的神气好像拉科尼亚号沉没里的Ken Duken,怀疑有德国血统。
种族信仰之间的矛盾和动荡的政局 令这对跨越了巴以国界的同性恋人只能承受最终分隔的命运 题材不错 可惜导演没能给这则现代爱情悲剧注入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 深度不足
快一个月前和基友半夜看的。前面像往方便面里浇开水,后面像发现忘记放调料赶紧往里猛倒。我并不相信没有前期经历的感情,包括爱情。我更喜欢牛肉面。
老子涉猎的真是越来越广了。。
讲真巴勒斯坦小哥演技是不是烂爆了,本片虽然试图加入巴以局势但事实上不痛不痒,噱头大完成差
出不去的,就你那小样,早点跟警察叔叔走
看了五分钟决定去了解下相关国家背景是个正确的选择 本来是打算调侃一下演员的 看完全片一点心情都没有了 就像热评说的‘希望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吧 我现在需要一些无脑的甜美爱情片平复一下心情靴靴
置身巴以冲突的政治大背景下艰难的同性之爱....可惜拍得不够High~
结尾好绝望。祈祷他们相聚。
想说的很多,但又什么也说不上来。
8/10开放式结局太妙了,让人不禁回想,两人的结局到底是怎么样?我更愿相信六天后他们能够可以在法国相见。剧情意外的比较惊险,紧张感十足,非常有冲突性,也是比较吸引人的地方,当然两位主演的颜值应该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吧。
从头到尾的点到为止并没有丝毫觉得克制和高招,结尾的戛然而止更是为不骚不痒的剧情增添了绝对的寡淡。
恶`~啊~!滴滴滴,我是超时空警察,我表示十多年后今天回来看,恶心!简直了!恶心!跟它玛日侵时期拍731前的爱情似的!恶心!
以色列电影很多都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