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法也太魔幻了,逻辑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赶紧的拍到大仇得报那一刻😂😂为啥现在还有140字的限制了?
关键确实没啥好说的,警察连花瓶都不算,印第安人黑社会就是一帮城乡结合部的二流子,维京黑社会就像是看场子的。
还费事给每个人都取个外号,弱爆了警察当花瓶吧,还非想着老段一夜情连叔杀人杀的也太容易了,反正就是该你死了,你死就好了,别费连叔的劲
老汉机场做着扫雪这份靠谱的工作,媳妇也漂亮,本来挺幸福,结果儿子意外被一群小混混抓走搞死了,原来是儿子的朋友搞了毒品。
老汉本想饮弹自尽,结果得知真相的他眼泪掉下来。
于是老汉one by one搞死这哥仨,幸亏老汉电影看得多,处理尸体有办法,铁丝网一捆扔到河里,坐了鱼饵,吃光后还不会浮起来,经典经验啊。
干死这仨以后老汉很迷茫,想找出背后的boss维京,他以为自己是海盗头呢。
老汉找到江湖人称翼人的纯情男,打探维京的消息,翼人有情有意,被一个小鸡黏上了就找到真爱。
翼人帮着老汉雇了nb的杀手黑人爱斯基摩人,想一次性干掉维京。
结果黑人杀手不讲究,两头通吃,还忽悠老汉多要了预付款,黑人就是黑人,确实太笨了,被套出消息后,维京将其直接干死。
维京顺着傻黑杀手的消息找到了翼人,翼人自知必死,微微一笑,为了自己马子被维京他爸搞了,就要跟维京死磕到底,绝不透漏老汉半点消息,最终英勇就义。
老汉刷了半天头条也没找到维京被干死的消息,就觉得此事必有蹊跷,又没元芳可问,于是果断出击,去学校把维京儿子接走。
期间维京瞎搞,以为印第安黑帮搞他,结果把人少爷干死了,引起印第安老爷的怒火,直接宣战搞起来,维京以为随便找个马仔替死就能搞定,结果印第安老爷直接拒绝丫的,一切从实力的角度说话,维京你没资格这么做。
美帝警方也没闲着,自从无耻之徒的大姐出走了,终于有了下落,原来从芝加哥来到丹佛了,并做了一名英勇的人民警察,大姐尽职尽责非要搞掉黑帮。
维京带着小弟找到老汉,一顿猛干,结果自己杀死的那个替死鬼的壮汉男老公,早就给印第安老爷报信了,老爷开着悍马一路碾压过来,关键时刻老汉老爷强强联手,老汉用大树砸穿汽车,老爷一枪干死维京。
老汉带着老爷一路向西跑路,风雪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再生个儿子,老汉老爷一起奔向了性福。
留给警察大姐的只能是一地鸡毛和迟迟破不了的案件。
故事告诉我们,老头更有力量。
《飓风营救》里,从美国飞到欧洲,凭借蛛丝马迹在96个小时内,于茫茫人海中找到被贩卖的女儿的父亲,大家还记得吧?
《飓风营救》剧照这部影片的紧张刺激直到现在还被人津津乐道。
它的主演连姆·尼森,之后又演了《空中营救》《通勤营救》,皆是单枪匹马的动作英雄。
《空中营救》剧照可今年,他的动作新片《冷血追击》却有不同。
看《冷血追击》的海报,我以为是一部类似于《冰血暴》的风格化类型片。
洁白无暇的雪地上,一串令人心惊的脚印,不远处是斑斑的血迹。
另有俯视下,一道蜿蜒绵长的车辙带着血迹划破雪地。
还有树干穿透轿车的惊悚画面。
看完才知道,原来这是一部黑色幽默复仇片。
它翻拍自2014年挪威电影《失踪顺序》,导演是同一个,汉斯·皮特·莫朗。
只不过,北欧的冰天雪地被移到了美国丹佛一个宁静的小镇。
扫雪车司机内尔森(连姆·尼森 饰)每日开着一辆大功率的扫雪车为往来车辆清扫道路。
影片开头便是一辆扫雪车独自开在茫茫雪原上。
配上欢快的配乐,颇有点自得其乐的意思。
接着是凌晨天蒙蒙亮,扫雪车在广袤雪地里发着微弱的光。
几十年如一日地独自开着扫雪车行走在很多时候无人无车的雪地里,看上去很有几分独行侠的冷清和深藏不露。
不过,“独行侠”内尔森有一个温馨的家。
在内尔森被评为小镇荣誉市民的那个早上,妻子细心地替他打理了着装。
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内尔森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过着规规矩矩的安稳日子,家庭美满,人生赢家。
可惜,这一幕幸福只停留了短暂的五分钟。
当他在领奖台上发言时,他的独子凯尔正被人杀害......
演讲
杀害内尔森的生活轨迹,从这天开始朝着另一个方向前进。
真应了他在领奖台上说的:“当你每天行驶在同一条路上时,你很容易想换一条路。
”他真的换了一条路。
这让他的下半句“而我尽量让自己不这么想,因为,我很幸运,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
”显得无比讽刺。
“一开始就选择了条正确的路”内尔森不信警察说的,自己的儿子是死于海洛因过量,但儿子终究是死了。
感情隐忍的他,在办完丧事后,独自一人来到自家车库决定饮弹自尽。
扣动扳机前,他知晓了杀害儿子的凶手——镇上的大毒枭“维京”。
这次,这位锲而不舍救女儿的老爹,开始了锲而不舍的复仇。
但当你以为连姆·尼森又将无往不利时,影片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大毒枭“维京”认定自己莫名其妙接连消失的三个手下,是被对手——印第安帮派杀死了。
于是,他将印第安帮派首脑“白牛”的儿子爆头,并曝尸荒野,以示回应。
曝尸荒野于是,影片戏剧性地转变为两大帮派的你死我活,直到最后。
而内尔森,从电影中期开始,就成了一个旁观者,或者,是跟在正在捕蝉的螳螂后面的黄雀。
甚至最后,还和印第安帮派首脑“白牛”联手,两个痛失爱子的父亲向大毒枭“维京”报了仇。
步骤很简单,你开扫雪车卷起一根树干“定”住他的车,然后我一枪毙了他。
定住
击毙配合得天衣无缝!
这种来自北欧的粗犷方式,突如其来的最后一击是全片的亮眼之处,生猛、戛然而止,带点让人想笑又笑不出的无厘头。
就像全片给人的感觉,就像每一个人的死亡,内尔森的命运,事态的发展。
如内尔森干掉第二个人的时候,曾若有所思地问了对方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史上最伟大的四分卫是谁?
”
“史上最伟大的四分卫是埃尔韦还是曼宁”对方一脸迷惑地回答了。
“埃尔韦?
”内尔森依旧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干错利落地举起枪结束了他的生命。
这看上去是让对方选择一种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死法,而内尔森大叔“若有所思”的认真样与他的利落形成了一种“反差萌”。
可怜对方还以为大叔要放过他了呢。
同样的“反差萌”也体现在他收拾第三个人的时候。
先是一路雪地追踪,在音乐调节下,气氛紧张。
眼看着扫雪车越追越近。
突然,内尔森将扫雪车拐到了另一条路上,前面吉普车里的人松了口气,我们却知道——好戏要来了!
果然,狭路相逢出其不意者胜。
此处配乐满分。
我不禁感叹一句,内尔森大叔真会玩。
这种猫捉耗子般的追踪,趣味十足,又闪烁着致命的光芒。
看多了好莱坞流水线生产的套路化复仇电影,源自北欧的这个小故事让人觉得特别。
带着极寒之地的肃杀与凛冽,举重若轻地用诙谐来掩盖对生命及命运的深深的嘲讽......
它有一点昆汀·塔伦蒂诺恣意张扬的暴力美学,展示了各种各样出其不意的死法。
善于利用我们的心理,每当我们觉得内尔森要收手了,下一秒屏幕就黑了。
嘲讽的十字架除此之外,还有一点英式冷幽默,一点美式自嘲。
比如电影后半段,印第安帮派用“你要是非让我们预约房间,我就投诉你种族歧视”来威胁前台小姐。
“你告诉我和我的朋友,我们只能去保留地”不过,原版挪威电影《失踪顺序》更加粗粝,反派也更有特色。
毒枭
塞尔维亚老爹无论是癫狂的毒枭,还是慢吞吞的塞尔维亚老爹,都极具个性化色彩。
翻拍成的美版《冷血追击》,加入的好莱坞元素中和了一部分粗粝,显得更诙谐,也更温柔。
比如让人捧腹大笑的“维京”大毒枭掌掴前妻,不仅没掴着,反而还挨了前妻一记“猴子偷桃”。
而在原版中,这一记掌掴可谓快、准、狠。
但大体上,《冷血追击》仍保留了北欧电影孤独、安静的叙事风格,和深沉的故事架构,毕竟,导演是同一个嘛。
我是看完《冷血追击》,再去看《失踪顺序》的,虽然后者各方面较前者粗糙,但是我喜欢北欧电影的独特质地——野性。
你呢?
(首发于 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
1.铲雪我连叔,人狠话不多2.连叔作为营救专家,复仇爸爸专业户早已名声在外,黑帮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等着连叔营救,孩子必被救走,所以这次黑帮不按套路出牌,开局就把连叔儿子用海洛因注射过量给整死了,相当利落。
所以本来片名应该是《风雪营救》的,被迫改名:《冷血追击》3.连叔一贯风格是谁动我孩子,我要你篮子,但是本集里居然有举枪自杀的意思,导演和编剧这样做让我很不爽,败坏了连叔十多年来的坚强爸爸形象。
4.孩子离世母亲自然神伤,但是连叔这集里的老婆长的像老巫婆一样,孩子离去她自己搬走了,精神分裂一样态度恶劣的对待连叔,非常心疼连叔,我觉得那个新来的女警非常适合给连叔续弦,可惜片长不够了,要是剧版可以安排5.本片中除了前三个被连叔弄死用铁丝网裹着扔下冰河喂鱼外(这样尸体不会上浮就不会被发现),对待其余黑帮简直是太仁慈了,都死得没啥痛苦。
导演还特意为每个挂的黑帮兄弟安排悼念页面,配上姓名、道上的外号和信仰符号,很贴心6.我被片里的巨型铲雪车和伐木车圈粉了,太帅了,想想国内北方普遍的装载机加推土铲的搭配真是又弱又土。
片里的铲雪车是沃尔沃卡车改装的,直接把雪抛到几十米外,还可以清障。
片中把小汽车撞飞跟玩似的,都不带减速的。
我国工业化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嘛。
7.本片是爸爸和儿子二选一的游戏。
爸爸活着的,儿子就得死,儿子活着的,爸爸就得死。
三个爸爸和三个儿子,活了一个儿子和两个爸爸,还都不是一家的,死亡率50%啊。
海盗的儿子还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跟连叔玩得挺好,作为小儿子毫无违和,女警再续个弦或者小男孩他印第安妈妈续弦也不错,又是和睦般配的一家人。
这告诉我们:爸爸好换,孩子不好生,而且孩子要生两个及两个以上。
8.就是想不明白那个出卖连叔的黑人杀手外号为啥非叫爱斯基摩人,难道因为曾经的爱斯基摩人以妻待客?
意思就是老婆都能“卖”何况别人?
只有问编剧了。
2020-8-3 小米盒子丹佛 滑雪胜地基欧 內尔斯兢兢业业开铲雪车获得年度最佳公民 內尔斯的儿子凯尔在机场搬运行李 一日下班在更衣室里被速比达等人抓走 另一被抓的但丁从车上逃跑 凯尔被注射海洛因并扔到大街上 警方通知內尔斯夫妇认尸并告知吸食海洛因过量而死 內尔斯想吞枪自尽 但丁前来 內尔斯问他事情经过 但丁说出速比达的名字 内尔斯去夜店找速比达 速比达把他带到地下停车场让他离开 內尔斯打了速比达并问他事情原因 速比达说自己奉命施行说出地狱的名字 內尔斯将速比达尸体扔到海里內尔斯把狙击枪锯成短枪来到礼服店找到地狱问出圣诞老人的名字 內尔斯把地狱尸体扔到悬崖海里內尔斯开铲雪车截停圣诞老人车辆开枪打死他 同样处置了尸体內尔斯老婆格蕾丝离开了 內尔斯找到哥哥布洛克询问 布洛克说出海盗的名字 內尔斯坦白自己杀了三个人 尸体绑在铁丝网里扔到海里可以让鱼吃尸体不会浮出海面老大海盗的儿子身体不好 住豪宅 有很多手下 海盗发现手下三个人消失怀疑是印第安人干的 两个手下聊在酒店把请打扫的牌子挂门上 一丝不挂躺在床上 下边放二十美元 成功率百分之三十一 手下不放过任何搭讪服务员的机会 印第安人雏鹰被抓住 怎么审问都没有结果 海盗一枪打死雏鹰挂在路牌上 男警官看到吐了 女警官打听到雏鹰是印第安人贩毒老大白牛的儿子 白牛和海盗都是丹佛贩毒集团老大 怀疑是二人抢地盘內尔斯找到哥哥 哥哥外号僚机 僚机给他介绍杀手杀海盗 內尔斯去接杀手外号爱斯基摩人的黑人 黑人收取三分之二订金后去找海盗告诉他有人出九万美金杀他 杀手要九万美金然后告诉海盗雇佣者姓名 海盗转账后说爱斯基摩人没有职业道德杀了他 海盗以为是僚机要杀自己 僚机曾是海盗父亲的手下海盗找到僚机问他爱斯基摩人的事情 僚机说是自己干的说自己得了癌症不怕海盗的威胁 说海盗父亲曾经上了自己的女人 说海盗遗传了他父亲下贱的笑容 僚机被杀白牛要血债血偿 海盗发现自己杀错了人杀了自己一手下嗜血法医让手下把他头砍下来说是他杀的雏鹰交给白牛女警得到前男友缉毒警察的消息说但丁吸毒过量死了 女警去找內尔斯 內尔斯表示无可奉告 海盗手下滑头去把头颅给白牛 白牛杀了滑头海盗手下骨头给滑头发了短信告知自己房间号 骨头又把钱放在弟弟上等待女服务员进来 白牛手下前来枪杀了骨头白牛手下在海盗儿子瑞恩学校门口等着绑架 瑞恩被內尔斯带走 白牛手下跟丢了 瑞恩来到內尔斯家里要求讲睡前故事并躺在他怀里门卫查克来到海盗家里说开货车带走瑞恩的是內尔斯 查克被杀白牛带手下去雪山酒店娱乐 一手下雪崩去玩滑翔伞 內尔斯带瑞恩开铲雪车 海盗带手下来到內尔斯家里抓到內尔斯 內尔斯让瑞恩藏起来 海盗一手下电话通知了白牛 白牛带手下前来与海盗手下枪战 两方12名手下全部被打死 白牛开枪打死海盗 瑞恩开铲雪车在警方视线下离开 白牛来到內尔斯车上 白牛手下雪崩玩滑翔伞滑到铲雪车下被绞碎 结束
骨骼碎裂之声不绝于耳,鲜血爆浆之势稀松平常,杀人不耽误聊天,爽快直接不废话。
把杀人贩毒复仇这种事表现得极为生活化,跟喝水吃饭一样平常,这就很反转。
很成功的黑色幽默——每个人都挺有性格,杀人如麻来形容一点不过分,但是一点感觉不到残酷,反而觉得这些黑帮很搞笑挺有趣。
倒显得把复仇这件事看得很凝重的连姆大叔过于严肃,容易出戏了。
出来混,生死是不太重要的事,无论是杀死他人,还是自己被杀,他们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事,比如以血还血的复仇,以牙还牙的意气之争。
人生信条异常简单:你不服吗?
打到你服!
要我服?
打死我都不服!
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极为野蛮、鲁莽,却有迷之血气和野性。
影片《冷血追击》讲述获得了荣誉市民的除雪车司机连姆尼森,在儿子意外身亡后,决意为儿子复仇,不意卷入当地两大毒贩团伙火拼的故事。
有观众调侃连姆尼森最近几年拍的电影都过于形式化,不是救老婆就是救女儿,这回又来救儿子。
我本人也没打算看这部电影,因为看剧情简介就觉得很套路,但阴差阳错最终还是看了,出人意料的是,本片并不是那种很模式化的类型片。
身亡、追击、贩毒、黑帮,当这些词汇汇聚到一起,观众的想象是枪声弹雨,但本片没有过多的暴力场面,每个人的死亡都是轻描淡写,甚至略去了大部分的击杀镜头,只是在人被杀之后,来一个字幕卡。
在白雪皑皑的小镇上,这种一反常态的拍摄手法,让本来可以火爆的一部电影,变得异常平静。
而这种平静的背后,则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态度。
伴随着诙谐逗趣的台词,影片的字幕卡越来越频繁的出现,直到最后的火拼,整个屏幕被死去的人名覆盖,看着这些人名,不禁让人感叹,在毒贩的世界里,正应验了那句中国的古话——人命如草芥。
人命如草芥,是对毒贩极端自私的讽刺,也是对警方办事不力的不满。
大毒枭对待自己的儿子关怀备至,他甚至会规定每一顿餐食的食材配比,但就是这样一个对亲人极度关心的人,当手下在错误的时机开了一个错误的玩笑,便一怒将其射杀,这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径,而这种自私带来的是草芥般的人命。
最近人们常说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这里,手握财权之人,亦是。
而片中的一幕,对这种自私进行了精准刻画,连姆尼森雇佣杀手意图暗杀大毒枭,但杀手却转手就把连姆尼森出卖给了大毒枭,当然,杀手自己也没落得好下场,而大毒枭在惩戒杀手时,其对杀手的评价便是,“你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你为了钱不守信用,我们之所以能立身,就是因为我们守信。
”这里的话,可以说一语成谶。
除了对毒枭人性自私的讽刺,影片也抨击了警方:看到人们在路上吸大麻,警官不管不问,其依据是“想要在这里混下去”的潜规则;人命接二连三,警方却总是慢人一步,连毒贩都不满意地说,“警方总是慢半拍”;面对儿子的死因,荣誉市民不是求助警方,而是以暴制暴,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只有血债血偿,才能伸张自己的正义......影片在类型片的套路上有所摆脱,令人意外,但影片在多逻辑关系线中的处理,不甚令人满意。
影片刻画了三对父子的形象,但这三对父子的关系没能形成足够的对比或关联刻画,让人费解其用意;连姆尼森绑架大毒枭的儿子,并拍了一段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好好的父子情变恋父,有些匪夷所思;而影片安排两大毒贩集团的火拼,更像是安排好的命中注定,无论连姆尼森做什么,其结果都会导向这一事实,信服度很低;而毒贩轻易招供,更是非常理想化的处理。
彩蛋影片在内地上映,惯例有删减,这一次的删减对影片的解读会造成一定的误区。
大毒枭愤怒的杀死了一个乱开玩笑的手下A,随后,影片给到另外一个手下B特写镜头,而随后的两方火拼正是因为手下B向敌方通风报信,如此剪辑会让观众以为是“手下B看不惯大毒枭不把弟兄当人看,所以给敌方通风报信。
”但如果观众知道,自己在影院看的是删节版,而删节的部分是手下A和B亲吻的画面,那么肯定会产生另外的解读。
真没想到大叔还有这么一部反套路的电影,满满的惊喜,各种黑色幽默、出其不意和恶趣味,好几次给我笑到前仰后合。
总结一下就是《两杆大烟枪》式的荒腔走板、错位巧合,加上昆汀式的说干就干、血肉横飞,再加上科恩兄弟式的世事无常、命运难测。
刚好几种最喜欢的风格揉在一起,太对口味了!
最出彩的形形色色的黑帮小弟和轮流上场的小人物。
每年出差一百天,能用20美元骗炮旅馆服务员的小弟A,对成功率31%的战绩引以为豪;计划去爱尔兰度蜜月的基友小弟B和C,背着老大和同事谈恋爱,C因为话多被老大当了替罪羊,B目睹爱人被杀毅然出卖团队;以及不讲诚信出卖买主,想一趟活儿赚两份钱的黑人杀手;贪心赚赏金不成反送命的学校门卫;那个头一天当众示爱,第二天就冲着亡夫坟头吐口水的越南老婆;当然还有自称天生会飞,在天上飞了一整夜,不知道有没有被冻死的,最终命丧除雪车的印第安小哥…… 还有这位维京团队老板,婚姻上不如意,和前妻打官司争儿子抚养权;生意上讲规矩、有条理;同时还是一位和平主义者的贩毒团伙BOSS。
我记住你了。
每死一个任务就出现的人名字幕,加上绰号和信仰,这个设计真是把黑色幽默发挥到极致。
既可以看作前面一小段落的结束,又把你不知道人物命运如何发展的荒诞、戏谑感觉直接呈现出来。
譬如维京团队对黑人杀手下手前,拉上窗帘的远景,屏幕一黑加上枪声配合字幕弹出,直接让人发笑。
更有维京团队和印第安团队火拼过后,整整齐齐出现的三行四列人名,各有各的名号,各有各的信仰,仿佛一群崭新入土的墓碑。
Some cause happiness wherever they go, others whenever they go.- Oscar Wilde
《冷血追击》(2019)2014年,挪威导演汉斯·皮特·莫郎(Hans Petter Moland)执导了一部黑色犯罪喜剧《失踪顺序》(Kraftidioten),主要讲述了一个雪地道路清理工人,因儿子意外死亡,而被迫秘密寻找并暗杀所有杀害他儿子的嫌疑人的故事。
到了2019年,莫郎再次出手,重新翻拍该电影,而这次稍微不一样的是,启用全美版的主创阵容,在保留了几乎大部分的原版的故事与细节外,新增加和修改了部分设定,而这些细微的不同也正是两个版本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色彩的主要原因。
《失踪顺序》(2014)、《冷血追击》(2019)本文将列举挪威原版与美版的部分不同点,并聊聊这些区别背后所暗藏的实际意义。
1. 在挪威原版中,男主角的名字叫尼尔斯·迪克曼(Nils Dickman),而Dickman本身也可以拆分为Dick(男性阳具)和Man(人),故在影片里,许多角色都曾嘲笑过Dickman这个名字;而在美版中,这个类同的设定也有被保留下来,男主角的名字改为了尼尔斯·科克曼(Nels Coxman),而Coxman与Cockman音同,Cock除了公鸡外,也有男性阳具(J8)的意思,而毫无疑问,美版片子许多角色也没有放弃这个好笑的谐音梗。
《冷血追击》(2019)2. 两部电影都有一个桥段,便是代表了反派集团的敌对集团的塞尔维亚人(在美版中为旧印第安人),来到酒店办理入住手续时,挪威版并没有太多戏份,而在美版中,办理入住的酒店服务人员误用了Reservation(有预定服务和美洲印第安人的保留地的意思)这样的敏感词汇,造成了一定的笑点,在某种程度上,这个笑点的设计也算是体现了美版实质上是对挪威版的进一步的完善。
《冷血追击》(2019)3. 在挪威版中,当格瑞文-奥尔·福斯比(Greven - Ole Forsby)成功掌掴了他的前妻,而在美版中则没有得逞,前妻不但躲开还给予其一个饱满的偷桃;某种程度上既是削弱了美版中“维京人”特雷弗·卡尔科特(Trevor 'Viking' Calcote)这个角色的威严度,强化了女性自主的一面,同时也使得美版的整体氛围更加诙谐幽默。
美版这一幕十分解气4. 挪威版中有提到尼尔斯·迪克曼是个移民,但并未提及来自哪儿,也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尼尔斯·迪克曼之前的故事,也无法解释他为何如此擅长狙击、杀人、藏尸等一系列非常人能轻易做到的事,而他与其兄弟之间的故事也并未过多描述,而美版亦没有对此有解释,可以说在这方面影片绝对有着超强的bug。
《失踪顺序》(2014)5. 两个版本都有集团首领的手下与首领的儿子吃牛奶麦片的桥段,而美版在这个片段中则增加了该手下与儿子探讨赛马博彩业的事宜,这段小小的对话的增加,既是完善了该手下的性格特点,又对犯罪故事本身的氛围增加了一份反差萌的戏谑性。
《冷血追击》(2019)6. 尽管挪威版中也有出现两位警察的身影,但其戏份远远没有美版中来得多,美版不仅修改了其中一人的性别,增加了许多两人互动的戏份,使得这两名警察的存在并非像挪威版那样的“可有可无”。
美版的两位警察的相处模式为典型的职场模式结语在电影业中很少会出现同一导演拍摄同一作品的两个版本,也较少会有同一导演翻拍其自己的作品,而汉斯·皮特·莫郎与他的《失踪顺序》、《冷血追击》就是非常特殊的例子了。
整体来看,《失踪顺序》的气氛与画风都偏严肃冷酷,演员们不苟言笑的表演与人物冲突所造成的黑色幽默,都能够给观众造成一定的冲击感,而美版的《冷血追击》则更像是一出犯罪喜剧,新增加了大量台词与包袱都显得非常滑稽幽默,对部分角色的扩充与完善、以及对挪威版故事的美国本土化等举措也让这个发生在冰天雪地里的故事,多了一份人情的味道。
《冷血追击》(2019)
《冷血追击》是连姆尼森大叔今年出镜的一部新片,导演是个挪威人,这部片子是他翻拍的,翻拍的就是他自已以前的一部片子。
呃嗯,这本身已经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这位导演是有多爱这个故事啊,拍一遍挪威版还不够,又拍一遍美国版……受大叔“营救”系列片的影响,我以为这又是一部动作猛片,结果看了三分之一就发现不对,这分明是个黑色喜剧嘛全片笑点多得数不过来。
先简介一下剧情:大叔是北方冰雪小鎮(镇名似乎是虚构的,带双关)的铲雪车司机,有个儿子是小镇附近城市机场的行李搬运工,有个太太贤惠淑良,大叔本人一脸憨厚老实,影片一开始还得了小镇的年度公民奖,简直看不出来有任何刺激出现的可能……结果转眼反转,大叔儿子突然被当地毒贩害死,全片节奏瞬间跌入时不时觉得好笑,但又总觉得不应该笑的起伏之中。
简单地说,这就是大叔私刑杀人为儿子复仇的故事。
然而杀再多人,他的儿子和老婆也回不来,他本来拥有的平和温暖家庭再也无法复现……这是多么冷硬悲伤的故事内核啊,结果拍成一本正经的搞笑模样,实在是很难言表。
而且,我本来以为大叔又会贡献各种打斗场面,结果导演十分厚道,一到关键血腥场面就全部跳过了……大叔最出力气的镜头只是扛着铁丝尸体包扔到冰瀑下面去,那略显蹒跚的背影与其说是恐怖还不如说是滑稽,特别是连续扔了三遍的时候。
片中充满了各种讽刺和暗喻的细节,我就不一点一点剧透了,有兴趣的人自已去看,总之从没见过哪部片子死了这么多人且每个人都死得莫名搞笑,每死一个人还都有字幕出现认真介绍该人的宗教信仰(图片)、姓名以及外号,于是最后一幕黑帮火拼大战后出现满屏的字幕(死人太多),效果无比令人喷笑。
连姆大叔在这部片子里连个来路都没介绍,铲雪车司机大叔为什么杀伤力如此之大?
完全不加背景说明(只有他老婆提过一句“打猎”),不过,从大叔的爸爸和弟弟都曾经是毒贩手下的细节来推断,大叔也应该是练家子吧,而且很显然,大叔对法律这种事一点儿都不感兴趣。
莫非大叔曾是法外之地的深山猎户?
儿子蒙冤而死,大叔唯一打算做的事就是靠自已把杀害儿子的仇人全部干掉(其中听弟弟的找了个所谓职业杀手结果鸡飞蛋打,证明什么人都不如大叔自已靠谱),什么警察,什么正义,什么揭露真相,都一边儿去,大叔杀起人来,那叫一个干脆利落绝不含糊。
是不是,在真正的痛苦面前,任何道理制度都显得非常荒唐,唯有“以眼还眼”才是这世间真正的公道?
复仇这件事,其实没有什么算盘可打,有的只是复仇者自已心里的那一杆秤。
什么样的报复才够呢?
端看复仇者的能力大小了。
兔子永远无法向野狼报复,只能变成佛系……法制仅存在于不让报复只让算计的文明社会里,当什么样的痛苦都可以用算盘珠子打来打去衡量数码的时候,报复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交易:也即,我的痛苦,可以为我换来多少补偿?
不要任何补偿,只想将痛苦的感觉如数甚至加倍奉还,这才叫报复。
问题就在于,想让别人痛苦,那得自已够强大才行。
而且,报复有一个先天的缺陷,就是复仇者已经遭受的痛苦根本无法消除,无论报复得多么彻底,无论被报复的对方有多么凄惨,都无法改变复仇者已经遭受重创的事实……这么一想,复仇者刻骨而无法治愈的悲哀真是永夜般漆黑。
如果可以选择,谁愿意当一个复仇者呢?
这片子从头到尾,没见大叔哭过,但儿子刚死大叔还不知道有仇人的时候,那一场准备吞枪自杀的戏,已经完整刻画出了大叔痛苦的深重,复仇成功之后又能怎么样呢?
大叔最后开着铲雪车下山,是打算潜逃,还是打算自首呢?
影片没有讲大叔的结局,而最后警察与快要咽气大毒枭的喁喁私语,应该是在暗示这警察也是毒枭的手下吧?
所以法律在此地真正就是个笑话,如果可能的话,希望大叔还是远遁比较好,也许去印第安人保留地藏身是个不错的选择,痛苦虽无法消除,但经过这么一番报复的宣泄,估计大叔该可以获得些许平静,兔子的佛系里饱含着无可奈何,野狼的佛系里却会多一丝随遇而安……总之佛系没什么错啦,只要还想继续活下去。
最后给大叔点个赞,拐骗小男孩之后读铲雪车说明书当睡前故事的场面太萌啦,大叔这种形象,就算当绑匪也会让人觉得安全感满满吧……好吧,鄙视一下我自已这无可救药的外貌协会心态。
结局很美好 商品标签有特写
打破了连姆尼森营救三部曲造成的类型预设,铲雪官为子报仇竟无意间挑起两大黑帮仇杀,风格是昆汀+马丁·麦克唐纳,非常cult的黑色幽默片,黑老大真的太可爱了。剧本闭合性不错,梗玩得前后呼应,但潦草地方也很多,女警线未和主线有效互动,劳拉邓恩演的老婆离家后竟然就没有然后了。更可恶的是大银幕版剪了四分钟。
导演本人改编自己的影片《失踪顺序》,将背景也从挪威放到了美国。美国版增加了一些情节,但少了原来的凛冽风格,也没有了黑色幽默。虽然由利亚姆·尼森主演,但明显不如原版的斯卡斯加德。
改编自导演自导的作品《失踪顺序》。没看过前作,是一部混合了多种元素的电影。黑色喜剧的基调,加入家庭抚养纷争、毒品交易、丧子之痛,甚至有忘年交,又是一部犯罪类型片。总之观感十分奇异。痛苦的部分让你不想哭,充满喜剧场景之处又有那么一丢丢想笑。
感觉完全照搬了原版 反派还不如原来的
这就是个黑帮片啊,大半段时间碎片感强衔接不顺,有些黑色幽默。连姆尼森大爷看起来时而像鲨鱼时而像秃鹫。比较平庸的片。
20190909 没利用好连姆大叔的好身手啊,太无趣了!
看起来像是昆丁拍的,黑色冷幽默风格,多了冷静却少了暴力打斗场面,低于预期。比营救系列差。应该改名《冷峰营救》
失踪顺序。
黑色荒诞幽默过于刻意了些,剧情也太温了,看得人昏昏欲睡
比预想中要好看的片子。跟剧名不同,其实本质是个带着黑色幽默的剧情片,冰天雪地下的复仇之旅,很有意思。片子也是翻拍自导演自己的作品,里面有很多让人会心的笑梗,还蛮有趣的,目测对很多人群友好。
Anti-stereotype Liam Neeson, Dirty Harry-tributing, Kanye-hating(😼) Fargo.(要素也太全了, 黑,印,白,同,亚,毒,麻,屎尿屁笑话,不确定读没读蝇王的天才小孩,消失的女人(劳拉演了两场然后就去婚姻故事片场了是吧),婚姻关系,妻管严,不被PUA的女警,菜鸟老警,太多了以至于消解了严肃性)
傻里傻气的
6.0/10 分。翻拍自挪威的《失踪顺序》。2个月前看的原版,如今大大的失望。基本上都是照搬原版的,但完全没有原版的那种北欧的冷峻气质。从画面到音乐,都比较粗糙。室内设计更是差太远了。原版的配角,每一个都很有特色,翻拍的差一截,特别反派BOSS,原版的太有特色了。。。总的来说,除了连姆·尼森比较符合人物气质外,本次翻拍比较粗糙,只能说勉强凑合,唯一稍微出彩的,是那个20美元的笑话。。。更黑色幽默的是,导演是同一个人。。。
7分,导演为了防止连姆大叔再次营救,上来就先把他儿子挂了,后面黑色幽默小惊喜。
当黑帮老大找一个不是同性恋的手下很重要
这片子给我的最大的感觉就是“冰血暴”的电影版(虽然冰血暴的确有电影版),片中的荒诞和黑色幽默还是可以的,只是细节处理不到位,很多情节并没有圆过来,连姆尼森这样的硬汉形象貌似与本片风格有点不搭。
一部适合午夜场的电影(看午夜场的由衷感叹..),顺序杀人的墓碑和荒芜的冰天雪地的另类感掩盖了故事重复的单调(让人感兴趣的只有铲雪车和冰瀑),如果用它寻找孤独的人的共鸣或治愈失眠倒是不错的选择...
对电影里的黑帮严密体系的一次解构,有个问题是主角杀了两个凶手后的动机就不够了。
20200524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