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题材的影视剧一直是我喜欢的。
因为热血,因为励志,因为它是一束光,让人相信付出总有回报,成功可以幸运,但没有侥幸。
运动题材的影视剧一般有几个主要类别:人物传记,重要赛事事件,职业运动行业。
这三类又相互交集,虽然各有偏重。
人物传记也是由这个人物经历的重要赛事和事件组成;赛事事件里又是因为当时参与的人;而一个运动领域里,更是由众多的人物、事件组成。
而影视剧的创作,无论选择偏重哪个类别,都要从现实中寻找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从而达到创作目的——感人,让人感受到力量,并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项运动,起到普及作用。
一、我们为什么可以包容日本运动题材作品?
日本曾经特别喜欢拍运动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和动漫作品。
中国女排拿冠军的时候,日本的《排球女将》特别火爆;中国游泳跳水厉害的时候,日本的《绿水英雄》又有着高收视率。
动漫作品里的《足球小将》、《灌篮高手》、《网球王子》等等也都在中国有着广泛的读者粉丝。
曾经和朋友开玩笑说,日本啥运动不行,就拍部这项运动的影视作品。
但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足球小将》,日本有很多孩子爱上踢足球,日本足球的水平在亚洲提升是很快的;因为《网球王子》,日本有多少孩子都去学习网球了;甚至因为木村拓哉的一部《PRIDE》,冰球运动在日本得到极大的推广。
这些作品的诞生,是得到了民众的推崇和呵护吧。
如果只挑毛病,那么这些作品早就被喷死了。
《排球女将》里的尤佳其实就是有美国名将海曼的影子,最后都是心脏病死于球场;《灌篮高手》里大家都觉得流川枫的参考了乔丹,虽然作者也说所有人物并没有对应NBA里的任何人。
木村拓哉是我永远的男神,但实话实说,他打冰球的动作和真的运动员有很大距离吧,至少他的身板比较纤瘦。
这些要是放在国内,不是要被某些所谓的运动粉丝给喷死?!
二、我们为什么挑剔中国自己的运动题材作品?
为什么中国观众都会对这些日本作品宽容,但对于我们国家自己的运动题材作品如此“苛刻”?
对,我就是要为《荣耀乒乓》意难平,包括前几年一部足球题材的作品。
有些人为什么不能正向的去看待作品,而要以批驳的态度去挑刺,然后显示自己的“专业”?
我觉得这种“自大”很可耻。
如果我不精通球类运动,是你们口中的伪球迷,那我有没有资格看球赛?
凭心而论,中国体育运动有两大国人引以为傲的王牌运动——跳水的梦之队,大满贯常客的国球乒乓。
我也非常喜欢这两项运动。
特别是乒乓球运动,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谁小学没打过两把。
正是乒乓球的普及,我们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才如此好。
如果我们像巴西那样,大街小巷都充斥着踢足球的孩子,中国的足球也不会差吧(我扯远了)。
《荣耀乒乓》这部剧不是从正面在宣传乒乓球运动吗?
它有对我们乒乓球运动抹黑吗?
拍摄的演员不敬业吗?
他们没有提前四个月进组训练,尽量靠近运动员的身材体型吗?
练动作都是得到专业运动员的指导,慢镜头拍升格也不显得突兀吧?
这难道不是剧组全体人员的努力?
我看了《荣耀乒乓》,我就愿意让我的孩子去学乒乓球,可能像我这样的人还很多,难道这不是一部作品带来的正向力量吗?
如果不是那么多所谓热爱乒乓球的“球迷”们去喷剧,原本《荣耀乒乓》会得到更多普通人的喜爱和收看,更多孩子可能会因为这部剧去学习乒乓球,国家乒乓球队不是有了更多的后备力量?
我对乒乓球感兴趣还是80年代的一部老电视剧《阿团》,讲的是第一代冠军容国团的故事。
这部电视剧如果拿到今天,估计又要被某些球迷喷死,容国团还因为谈恋爱影响了比赛呢。
怎么了呢?
运动员也是人啊!
(这部电视剧也是根据真人事迹加以了艺术加工啊!!!
)现在看来,如今的某些观众还不如80年代的观众,观赏水平是下降了不少,理解能力也堪忧呢!
或者,就是无脑黑,为黑而黑,那真正抹黑中国乒乓球的,是你们这些人!
三、有诚意的作品,应该有正常的评价“内卷”这个词如今被常常提到。
竞争的残酷性可能超过以往的认知。
我只想说,在众多可选择性里,人应该保持自己的立场,尽量客观的看待事物。
《荣耀乒乓》,通过几个球手从青涩到成熟,从年少莽撞到勇夺冠军,他们将乒乓球运动的魅力展现给了观众,将这条路的艰辛和竞争的残酷也展现给了观众。
唯有拼搏多壮志,青春的热血在这部剧里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没有人生来就是冠军,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把热爱化作动力,去夺得冠军——徐坦有些人是天才,但孤傲的性格也是人生进步的阻力,上场是比赛,也是人生——于克南无论是年少成名,还是蜗牛前行,我们终将会走到人生的峰顶,只要不放弃,就能看到最绚丽的风景。
这就是《荣耀乒乓》让我看到的,让我热血澎湃的,让我重回青春的,能量。
所以,没有看过《荣耀乒乓》,可以去看看;没有看过《荣耀乒乓》,不要跟风黑;如果你还爱乒乓球运动,还想让更多的人喜欢乒乓球运动,多点宽容,多些呵护。
少有的不是以爱情为主题的青春励志片,在一众苍白没有灵魂流水批量生产的国产剧里,看到了导演的抱负及对祖国对国乒的赤子之心。
演员演出出色,为剧提前几个月集训也是国内少有的用心,每个镜头都没有替身却又令你信服。
两位主角互相比拼,相互成就,乒乓在现今以资本引导为主流的单一甚至扭曲审美中杀出血路。
以为会是个无聊的体育运动剧,但是意外地发现剧情很饱满。
群像人物每一个都很生动,目前的主要人物四对师徒和总教练,总教练大局在握不动如山,于克南和滕指像孙猴子和如来佛,徐坦和雷指像父子(也像女婿和岳父哈哈),刘石和秦指像兄弟,阿春和郑指像严师高徒,不同性格的师徒有不同的相处方式和训练成长的故事,每一对都很有看点,有搞笑有温情有冲突有热血!
很想知道暴躁小甜心、天才但努力的于克南什么时候被降服,怂但内秀、脑力担当人缘最好的徐坦什么时候能大声喊出“飒”、颓废的秦指背后有什么故事,最稳重也最懂事的阿春会不会带伤遗憾退役……还有众多配角,大区集训时期的“新西兰”和教具小队“江南七怪”、二队时期的小胖和“解说组合”、一队时期的夏可方岳、“扫地僧”贺老、女队等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和喜怒哀乐的故事,仅用寥寥几笔,不喧宾夺主也不脸谱化,却刻画的入木三分,令人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故事真的是个好故事。
最近几年看剧没有1.5倍速、2倍速根本看不下去,也不知道是自己浮躁了,还是剧注水太严重,大家不再认真讲故事了。
但是这部剧,我一直是正常倍速看的,即使不是主角出场的戏份也看的津津有味。
但是,悲哀的是,本身体育题材受众就少,乒乓运动更是不好拍,估计适合的演员也不好找吧,要有运动员身材,还要肯花大力气、花大量时间训练固定的动作和套路,听说训练4个月,拍了5个月?
看花絮导演还画了分镜,这年头画分镜的真不多了,可惜剧播出0宣传、争议还挺大,被骂得狗血淋头,简直是吃力不讨好,听说导演还想拍篮球题材,真的是勇气可嘉。
有这时间拍个小成本的狗血偶像剧多好,用脚写个剧本,花钱上几个热搜买多多的营销号买多多的水军,肯定一部热剧到手还能赚钱回本……额,不是,还是要说正能量的话的,那啥,导演要再拍篮球题材,我还会再看的哈!
预警:1.虽然从来没给白敬亭做过数据,但是按逻辑来说我应该算他的粉丝,而且有滤镜,慎点2.凌晨失眠一边肝考试一边随手乱写,只想写点给自己看的东西,慎点身为中国人,谁能不喜欢乒乓球呢?
谁能没看过乒乓球的直播录播呢?
甚至谁还没有学过一些乒乓球,打过一点点呢?
但是有多少人了解乒乓球的一切,算是铁杆球迷呢?
也许很多球迷不能相信,这就是很多人在小时候和大人一起看比赛之后再接触乒乓的一个契机,在很多人看来很荒谬对不对?
有那么多比赛录屏,要看乒乓可以去看啊,可问题是,更多人能接受的在休息时间娱乐放松的方式就是追剧而不是去看自己没有喜欢到极致的体育比赛。
就像这一季的“qps”,我觉得好多地方好烂啊,念稿讲故事居然比讲逻辑更能拉票,这算什么辩论节目呢?
大家有这个时间不如去看看正规辩论赛,新国辩什么的录屏那么多然后我转念一想,很多人接触“辩论”可能就是通过qps这个蒙着辩论色彩的节目吧,没办法的这就是娱乐化,想通这些之后我就包容很多了。
以“电视剧”而非“纪录片”的角度去看待这部剧,可能一切都会好很多。
有没有尬的地方?
有啊太有了。
但我觉得一两处尬点(“我不想拿世界冠军”)在整个快节奏紧凑的剧情以及我前期对整个市场超低的预料之下我是能接受的因为个人知识水平的欠缺,我甚至没觉得有什么别扭的地方(eg.16岁省队年龄基本没希望了),我从这部剧里面反而学到了相关知识(片尾那里),我觉得还不错然后兴致冲冲打开了豆瓣,刷到让我(划重点:我)惊讶的满屏一星我能理解自己特别喜欢尤其是对中国有特别意义的东西被冒犯时大家的愤怒,也能理解同为小白的一些影评的不解甚至我在想,是不是乒乓球在中国发展的还不够好,如果真的做到全民乒乓,是不是这样存在bug的剧根本不会出现。
后来我想了想,也不对,那些日常剧(全民吧,设定简单吧),拍了一部又一部,雷点似乎也不少。
那怎么办呢?
专业的高要求的人避开这些东西不看,想要娱乐的人找点事做,互不打扰,给一星的大家都能理解,但也希望给3+的下面不要那么多指手画脚(如果影评礼貌的话)。
我不能理解的是对演员本人的嘲讽(eg.白敬亭别沉迷于少年感人设了,许魏洲是平面模特吗)这个世界太纷杂了,但我们总有资格享受快餐吧。
你要说导演编剧不了解乒乓球吧,他倒是融梗了很多胖球圈的真实事例你要是说导演编剧了解乒乓球把,看他们拍出来的东西,但凡看过几场乒乓球比赛的人都拍不出来。
更别说了解乒乓球的人。
竞技体育如果不追赢,请问比赛的意义何在。
天降紫微星不适合年级大的人,那是小年轻才会出现的。
也许你要说编剧是为了增加戏剧性和冲突性。
你既然那么会融梗,你照搬乒乓球现实的剧情啊,都可以很热血啊。
张继科,你醒醒马龙全五星选手张怡宁大魔王这些拍出来难道没有戏剧性,没有热血性,就是编剧导演太垃圾,太俗套。
而且根本不懂乒乓球,也不尊重乒乓球、
2021.8.11 更新,东京奥运会看完全部国乒比赛 + 考古部分采访比赛之后按道理,编剧收集素材进行剧本再创作是是必要的,而且这个剧乒协还是挺支持的。
但被吐槽融梗并不冤,这个剧本浪费了这些素材,说白了就是融的生硬,移花接木似的,再创作的故事本身不够流畅(结合原型的优秀剧本如亮剑、破冰行动)。
只看剧的时候,感觉剧本后期很多致命bug,最近了解了更多国家队员,我认为编剧最大的问题是把三剑客,硬改成了双子星。
剧里徐坦的经历综合了马龙、许昕两个人,性格背景像马龙,经历的时间线更像许昕(和张继科同一年进国家队,需要练体能,防守打法,深圳大运会等),但并且没有表现出这两人的年少成名、天赋异禀,前期人物就立不住;直到参加完大运会回来,切换回马龙的经历,转折的更显突然。
于克南不用说,几乎照搬张继科的经历,没有进行再创作,人物的魅力不是剧本的,而是其本人的。
另外付竞春很可惜,除了左手直板打法,人物剧情太少了(看人物进队时间和世青赛更像马龙)。
总结:素材非常优秀,编剧差劲;导演和演员尽心尽力,于克南和剧中的教练们都演的很好,拍到27集27分就可以了 。。。
~~~~~~~~~~~~~~~~~~1. 第一集徐坦妈妈收拾奖杯,担心儿子打不出来不是说他差,只是从省队到国家队,到拿到真正的全国冠军世界冠军,是极其困难的,所以劝他去准备高考。
7. 人物原型,于克南的原型比较清晰是张继科,大满贯时间线完全重合,其它故事虚构;徐坦并没有现实原型,他热爱乒乓,但体能差没有攻击性,后期很虐,为手术费打商业赛,再回到国家队也从没参加过世界大赛。
直到最后几集苏州世乒赛 综合了马琳的神算子和马龙的六边形全能技术,拿到第一个世界冠军,这才有很多类似马龙的描写。
8. 看完最后三集的整场苏州世乒赛,两个人物都是伤病复发,但坚持打完比赛,也找回了最初对乒乓的热爱,很好看,也很戏剧化。
这场比赛和现实决赛只有队长夺冠是一样的,要说比赛过程,更像第四轮许昕对方博那场,许昕肩伤复发,第七局医疗暂停,打到11:13输给方博;解说过程更像是半决赛张继科对战方博,卫冕冠军且从未在大赛交过手,还各叫了一次暂停。
9. 用错的日本选手照片,剧里已经全部删除。
后面大赛决赛不是国乒内战也被嘲故意弱化,这实在是没有必要。
剧情是队内一号种子在半决赛输日本选手,但于克南在决赛逆转夺冠。
这场比赛拍的很热血。
完结 长剧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378268/~~~~~~~~~~~~~~~~~~但事实证明徐坦正如雷教练相信的一样,虽然慢热、想得多不自信,但有实力打进国家二队(16岁不晚)。
去集训的是 苏畅 吕小北 徐坦,苏顺没去另外,去集训的是 苏畅 吕小北 徐坦,苏顺没去。
徐坦赢过吕小北,所以吕小北才一直损他。
(北京队集训结束时,有两人排省队前三,徐坦并不弱)
2. 于克南开头发脾气是因为被队友背叛开除过(贾昱),不想来集训是因为会遇到二队的队友。
而且他基本只会跟他爸杠起来,并不会无缘无故发脾气。
急躁冲动是该治治,后面成熟多了。
滕彪教练很懂于克南,心思单纯,外冷内热的,有这样的教练真好。
第十集 于克南说的真心话,解释了贾昱如何背叛他的3. 国乒03 04 不太顺的那几年,确实该悠着点写 。。。
(更新:重看发现提这段的有两处,第一处主要还是鼓励在二队的队员们,说的比较细;第二处有批评戒骄戒躁的意思,语气比较重。。。
第6集和第9集)https://www.iqiyi.com/v_1rvbhspjupo.html?vfrm=pcw_home&vfrmblk=CZ&vfrmrst=712211_cainizaizhui_image1#curid=6613556602731600_65390ca4456a23d612909179dfb7b78a4. 这是电视剧里的冠军墙,方岳是剧里的角色,刚刚获得冠军,也在墙上。
左下角是张怡宁。
(更新:网站里把用错照片和名字的视频 重新做了模糊处理,哎。。。
早干嘛去了)
张怡宁这张名字和照片是对的。
5. 去看了2015年苏州世乒赛男单决赛录像,马龙对方博。
第一次认真看乒乓球比赛,节奏好快啊。
“小将方博第一次参加世乒赛,一路淘汰了许昕张继科,闯入决赛,是本届比赛最大的黑马,他能不能一黑到底呢?
” 解说提了好多遍哈哈。
最后还是马龙赢了,拿到了第一个世乒赛冠军。
最终比分4比2,3比1的时候有冠军点,但方博那几球特别精彩。
小tip: 剧里徐坦穿的就是马龙夺冠穿的衣服,于克南穿的应该是那一届的国乒队服。
剧里的比分设置是 3比2 到 3比3,最后应该是 3比4, 徐坦逆转夺冠。
6. 作为乒乓小白看剧学到好多东西。
有空就去打乒乓,看比赛!
每集后面的科普小剧场,会结合剧情
这部期待了一年的剧,因为是我感兴趣的题材,很期待乒乓球会怎么拍,演员选得很贴合角色,同时也都很敬业。
开播前是又焦急又忐忑,开心终于能看到这部剧,忐忑的是不知道他能不能让大家满意。
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这部剧完全没让我失望,画面质感、镜头转换、造型和服化道都很精良,一下子把我带到了那个环境里。
看着两个少年的故事拉开序幕,许魏洲和白敬亭太适合这两个角色了,包括各个配角演得也很自然,截然不同的性格,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两个人在一起也必然会摩擦出火花,就很有看点。
画面很舒服,叙事的节奏也很舒服,人物也很真实,是我喜欢静下心来专心看的剧。
但是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骂声和吐槽声。
我也都有在看有在判断。
骂得有错吗?
其实没有错,的确剧集里有很多错误,的确有很多地方触到了乒乓球迷的“雷点”,是需要批评指正,这没有问题。
但是我看到的他们的评价是这部剧烂到一无是处,我却并不认同。
这绝对不是一部烂剧,是主创人员付出心血付出努力付出感情的诚心之作。
他是没有那么完美,但是我也看到了很多可取之处。
在我看来,这部剧说白了就是一部青春励志剧,所以这才是看剧的正确角度。
只是因为讲述的乒乓球是国球,同时又和原型有关,所以可能在专业度上会有更高的要求。
反而缺乏了对剧情的讨论。
在剧里,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他们因为乒乓结识也因为乒乓发生各种事情。
于克南和徐坦不断得成长,一起度过追逐梦想时最重要的那几年。
比赛赢了以后的欢呼,遇到挫折时的沮丧,朋友之间的互相追逐,师徒之间的感情,就连产生了争执,都觉得他们可爱得不得了。
剧集已经过半,触动我的点特别多,大部分时间节奏很轻松,人很多会吵吵闹闹,会很欢乐,也会突然被某个情节感动。
他们热爱他们不放弃他们坚持自己的梦想,他们有无限的热情和无限的可能,他们会为朋友出头也会为朋友改变自己...... 我不会用精致漂亮的措辞,但我想把最真实的心里话表述出来,因为我不愿意看到一部积极正能量的剧,被打成一部烂剧,被埋没被忽视。
不是说不允许有批评的声音,只是如果因为批评的声音太响而不让人喜欢,这会让我觉得有些遗憾。
看剧之余,我也特意去搜了乒乓球的比赛啊纪录片啊采访来看,想看看批评的原因是什么,也是想借此多了解了解乒乓。
批评如果有理由就要接受,我也想表达我的喜欢,夸赞我喜欢的地方。
在我看来这两者并不冲突。
总之呢,荣耀乒乓作为我喜欢的题材,我不认为它是烂片,我也是发自内心得喜欢,喜欢里面的每一个角色。
荣耀乒乓,整体上很不错的一部剧,没有什么奇怪的滤镜演员肤色很真实,演技自然,热血,很努力。
重点表扬一下演员开拍前半年就已经开始跟国家队训练,他们整个团队都是想用心做好剧的。
荣耀乒乓 (2021)6.1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运动 / 程浩 李嘉 / 白敬亭 许魏洲
这部剧让我们普通人知道了乒乓运动员在我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刻苦的训练背后的伤病,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哪有天生的猛虎,都是不懈的努力换来的。
你随便去街上问一问除了奥运会拿金牌得乒乓运动员剩下的,有几个能被人记住的,这部剧至少让我们知道了他们在背后付出的努力,我觉得这立意就够了但是有些人硬要拿只训练了四五个月的演员和练了十几年球的专业球员比动作的专业度?
你是在瞧不起谁呢,你让你自己支持的球员情何以堪,人家练了十几年球都是在混日子吗,有本事你让他们和两位演员比比谁戏演的好,你看他们会不会演的尬出天际。
你们现在做的事说好笑都是给你们面子.好了这点不说了,有人要当聋子打雷都听不见的 聊聊剧,于克南和徐坦身上分别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体育精神,分别结合了很多运动员身上的故事,其实我挺理解编剧的,他是舍不得好的故事,全中国那么多打球的,多少心酸多少血泪,许多故事都值得被人记住写下来,现在拍成片子我觉得纪念意义非常好,和剧情结合的也好。
多一些尊重少一些谩骂,运动题材本来就不好拍。
请不要把创作者心血和热情都浪费了,这样下去运动题材这块没人在敢动了。
你要知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里讲的是所有乒乓运动员的故事这里不是一个人的故事,是整个团体的故事,把许多运动员身上的经历加工在创造,重新塑造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故事。
于克南和徐坦代表的是两种精神,而不是单一的个人。
这部剧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请不要因为你们某些人的过激行为让他变成一地鸡毛互相尊重共勉
对线实录粉丝:那又不是人人都能拿冠军,看不到冠军希望的总得靠别的什么坚持下去吧,比如热爱呀!
于克南既然是个16岁省队吊车尾的菜逼,那就说明他不是马龙啦,马龙配说拿冠军我们吊车尾不配,所以菜逼不敢说想拿冠军完全有理有据怎么能骂我们不讲体育精神呢?
我们是在给优秀但不顶尖的运动员发声!
你再问他16岁省队都出不来的菜逼是怎么进国家队的?
进了国家一队(拢共就20来个人)的哪个不是全国冠军青少年组冠军世青冠军堆出来的?
哪个一队的小孩进去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没机会去打三大赛?
至于走到最后结果是啥,中间是运气是机遇是天赋是命中注定是不可抗力是天性使然或其他种种,那就是无数个更残酷惨烈的故事了。
粉丝又:我也知道很惨很不容易,但编剧不敢这么写嘛,观众都喜欢看升级流爽文,开局必须够low最后观众才够爽呀。
这么说吧,真实竞技体育充满了各种开局超牛逼结局贼他妈惨和开局牛逼结局也牛逼但过程贼他妈惨的故事,开局不牛逼的一般没有故事,你这么想爽为啥不去搞斗罗大陆啊?
比赛有输有赢,大循环打不好降二队、再不好降省队,直通少一分去不了三大赛,每年一届世界杯、二年一届世乒赛、四年一届奥运会,一场球一个机会过了可能一生都不会再有,看球的这么多年看人看球起起伏伏上坡下坡,圆满的少遗憾的多,但一代一代运动员和球迷都没说不敢,这家伙代表观众出来说一个“如有雷同纯属虚构”的电视剧不敢了,编剧又不是你爹,为了一个傻逼表演我也傻逼还试图拖全体观众下水扮演傻逼,真有你的嘿。
还想睁眼就说这是个为了配合普罗大众特意打造的热血运动番,真要是群众突然拿出16年全民搞獒龙和17年支援国家队罢赛硬刚体育总局的精神头关注上这个戏了,那就不是今天这一个半个凉透的球迷诈尸起来嘴几句的局面了。
以前损自己人的时候老说“没打到过奥运会男单决赛的不足以谈CP”,当然磕法千千万,但群众包括国际乒联应该也不明白同队十几年没打过比赛的双子星是咋来的(由于瓜队多年手太黑以至于被阴谋论过的ittf操纵抽签结果终于反向实现了是吗)。
见好就收,OK?
这部剧就目前来说给人的感觉挺惊喜的,我真的已经剧荒很久了,昨天打开爱奇艺看到主推乒乓,就进去看了一眼,没想到停不下来了,一下看完了8集,而且是没快进的那种,我平时对体育类项目不是特别关注,所以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几乎不会打开看,昨天偶尔打开这部剧,很惊讶自己竟然看完了,就目前来看这部剧剧情紧凑,各位演员呈现也都很好,每集结束后还有关于乒乓球的小贴士,这些都一定程度让我了解到乒乓,了解到我们乒乓运动员们平时在训练中到底付出了多少,其实说到乒乓,就算我再不关注乒乓球,它作为我们国家的国球来说,还是知道一些打的比较好的球员们,比如张怡宁、张继科、马龙、许昕、方博等等,我知道他们多是在一些体育赛事结束后,身边的人会有说“咱们中国乒乓又夺冠了” “嗨,这不是很正常吗,今年是谁呀”.... 我之前总是觉得我们国家乒乓球夺冠才是应该的,我知道他们为了我们国家的荣誉肯定付出了努力,但远远没有看完剧来的这么直观,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队甚至是一个省队的乒乓球员的诞生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到底付出了多大的艰辛,就像在剧里徐坦妈妈说的“在咱们国家,每年都有几百万个孩子,学打乒乓球,8岁开始集训,每年能进省队的就700多人,能进国家二队的,也就30多个人,能进一队的也就20多个人,如果能拿下冠军的几率也就一千五百万分之一”这个数据给的很直观,很心惊,我开始反思自己,我是不是不应当把我们运动员夺冠直接事定义为理所应当,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他们每个人无论成败,都为了成为世界冠军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就如剧中天才如于克南也是一直默默训练,不因自己的天赋而沾沾自喜,我们应当给予我们所有的运动员们,以鼓励以敬佩,他们真的很棒,感谢我们的乒乓运动员们,谢谢你们捍卫了乒乓的荣耀,我们因乒乓而自豪,同时也谢谢那些默默的为乒乓夺冠而做出贡献的人
也别整改了,能不能直接下架?别给国乒抹黑:)
你们这个剧其他的地方都还好,唯一OOC的就是说“本故事纯属虚构。”
演技尴尬
开头又是负伤比赛,又是带伤上场
你看乒乓球比赛带灯牌??????????????????????????????影响运动员回球质量你承担得起吗???于克南脾气变化莫测转变得莫名其妙
谁说直男不能组cp
对乒乓一窍不通,不当纪录片和人物传记来看的话觉得瑕不掩瑜
青春励志剧,一是事业线要燃要热血,二是情感线要惺惺相惜,这两点《荣耀乒乓》都做得不好。剧情冲突和人物成长都太呆板,没有新颖活力或是突破常规的表述;台词表达不准确,与人物年龄、性格不相符,与背景设定不相融。剧组有工夫科普乒乓小知识,有工夫对标原型的出生年月日和家乡,却不知道竞技体育没有天分是熬不出头的?为励志而忽视天分,鼓励年轻人在并不合适的路上坚持,这不是体育精神,是黑作坊呢;演员也没那么合适,白敬亭许魏洲两张熟面孔扮演半大小伙儿,不自觉地就会认为他们老于世故。以上几点,注定了《荣耀乒乓》不可能像《棋魂》靠口碑逆袭。不知道为什么,白敬亭总接唯唯诺诺的老好人,看着就让人觉着苦,再这么下去,陆之昂将成为白敬亭从影生涯的唯一高光角色。
第一集一上来就是赛场 以比赛作为引入让人很容易能看进去 然后闪回十年前 徐坦的人物状态和开头的他区分得很开 马上出现冲突和抉择时刻 感觉整体节奏蛮好的 画面质感也上心 酒店的洗手台上居然放了东西说明也有好好做布景 感觉后面也应该还不错 先五分观望
浪费了这个题材,开头就不吸引人
热血啊,好久好久没看过这类竞技热血青春剧了,很早之前是灌篮高手,荣耀乒乓让我找到当年的感觉,紧张激动笑的肚皮痛,又好期盼能一场场打好比赛,攀向更高,每一个演员包括配角都演的很好,新西兰特殊打法7人组,每一个教练都演绝了,很喜欢看教练斗法。一部好电视剧,
不是一个特别懂乒乓球历史和特别会打的人,只有在大学选修过体育课。感觉结尾的科普是比大学体育课讲的更多一点的东西,有对我这种人起到科普作用。除了两个男主出现的情节,其他我会倍速看,但真的没有很拉胯啊,还是有一些很强的技巧,很好的配合帅到我了,可能灯牌啥的确实有槽点,郑指真的很烦人,不相信国乒会有这么偏心的教练,但是整体的剧情紧凑性和燃点还是让我三四天把30集更新都看完了。打个五星帮忙拉拉分,怎么说还是比无脑言情剧好看的
拜托,這是乒乓球诶。
呕
看到苏州世乒赛换人了我的火蹭就冒上来了 非常不尊重运动员
这是啥?融梗就不去说了,编剧根本不懂乒乓精神。个别演员是不是带资了,不相干的戏份怎么这么多,一点不觉得他的存在对两位男主的成长进步有什么决定性的帮助!
剧本与实际出入过大,没必要套用现实的苏州世乒赛吧,这样对选手和比赛都不尊重
说实话看了网上一些人的评论,归根结底这是一部电视剧而不是纪录片,电视剧讲求戏剧冲突性,看完更新这几集真的不错,值得追呀
这剧真的踩雷很多,比赛规则、运动员管理等等讨论区很多人都说了,有些剧情但凡剧组制作团队有人对任何一个竞技体育项目有了解,都写/拍不出来,但进一队前从讲故事这个层面讲还是可以的,虽然有的地方拖沓;进一队后,都不热血了,各种勾心斗角矛盾层出偏心打压,为了冲突而冲突,看得都无语了。。一星给演员,一星给OST,一星是希望更多人看了以后能了解乒乓球,了解国乒,然后给其他人科普这个剧里不合理的地方吧。PS,推荐组里让编剧去了解规则的帖子,那个评论里比较友好,也有科普向的内容
剧情有点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