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难看太难看太难看啦!!!!
这到底拍的是什么东西?
不伦不类的?
我以为是莫高窟考古纪录片,会有很多莫高窟的壁画塑像和考古细节,结果为什么全是冗长无聊的会议和领导讲话?
如果是人物传记,前几十年的年轻时代明明是那么好的人物成长的素材为什么就一笔带过了?
莫高窟在等待那些终归要到来的人,多浪漫啊,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原因来到这里,留下来,多有趣啊,年轻的女主角多么的懵懂生涩又可爱啊,让人非常期待看着这样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如何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考古工作者,结果接下来就是生孩子?
生完孩子就四十岁了?
而且我非常不能理解,女主角明明也是一个人独自生了孩子,却要为丈夫一个人带孩子感到愧疚?
等到她做了那么多有价值的工作以后她却还要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我不知道原型是怎么样的,我只是觉得导演选取这些片段来展现就非常的有问题。
是只想展现女主角功成名就以后的样貌吗?
女主角站在山顶上打电话要国家保护莫高窟那里,漫长的凝视前方,然后黑白照片闪现的手法简直让人眼前一黑,未免太离谱了吧?
这真的是电影吗?
打完电话后面还直接就用字幕列出来女主做了什么?
这真的还有拍电影的必要吗?
你在教科书里是放一张领导照片在下面罗列出了人物生平差不多也就这样了吧?
感觉就看和不看真的没什么区别,比加长版的新闻纪实还更加无聊!
还有后面展现球幕电影的镜头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长?
我是在看什么场馆简介吗?
在电影里面看电影?
旁白苍老缓慢的节奏听得喘不上气一样让人心累,真的觉得时间太过漫长,四十分钟就撑不住了,看完简直也跟着老了几十岁。
看到片尾更让我觉得这是一场个人秀,自恋笔记吗?
通篇都是女主角的slogan,充满说教和爹味,全片前三十分钟还算能看,从第四十分钟开始就全是在开会开会开会,当时我就好奇还有什么可以拍这么长?
结果一有什么事就是开会,在会议室开会,在莫高窟里开会,和研究所成员开会,和投资人开会,和政府人员开会,这真的是考古笔记而不是领导语录吗?
难道只能有这一种展现工作的方式吗?
还有拍桌子,点手指,慢节奏断点的说话方式,总给人感觉浓浓的爹味,爹味真的不是性别问题,而是一种强烈的控制感,是上位者居高临下的俯视,要从上到下贯彻自己的意志。
感觉自己不是在看电影,是在受教育。
女主角和员工的相处也令人窒息,无论是对要离开的人,还是对请假的人的处理都莫名其妙的,莫名其妙要走,莫名其妙又留下来了?
就因为女主角自己也没时间陪孩子,女员工就被说服了?
还感动得流眼泪了?
最后招人的时候还说要带来爱情?
除了一开始是一个单独的女性以外后面就全是一对男女坐在办公桌对面的场景,这是要找一个监护人吗?
哪有找员工就问人家有没有男朋友的?
这不是一种对人的矮化吗?
难道人就不可以处于对真理对历史对莫高窟的热爱呆下去吗?
这到底是想要表现什么啊?
怎么这么令人不适?
救命啊,国产片里为什么这么多爹啊?
我真的受够了。
这个场景啊 让我想起了叶文洁呢
统帅 总是有召唤神力
这段反正有一点燃
从这开始我哭足了五分钟
喜欢彩蛋们
有心这是拿着樊老的述职报告改写的电影吗?
也就比PPT能强点。
尤其是开头那些扒,一眼十年的感觉,赶得好急,年轻樊老好像都没有台词。
常、段二先生的戏份给得好潦草,都不如一些纪录片用心,台词也很塑料(感觉是想快进到第三代leader)。
但演员真是好演员——陈瑾身上有一种超能量,能演出常人所不具备的境界、维度和深度,所以《三体》的选角导演很了不起,虽然《吾》的剧本比较简陋,但陈瑾依然给出了一些难忘的片断。
比如为了旅游开发而吵架的那场,虽然开吵时有些突兀,但吵起来之后还是很精彩的,吵完后用身体语言拒绝旁人帮忙而愤愤地用力拧酸奶瓶盖的样子也是真气(光明的植入有点硬来啊,很扎眼)。
林永健还是挺好,这回的身份与比常伟思将军更贴合他的形象,戏不多,台词也没啥亮点,打个酱油的戏份,但还是出了彩儿。
最喜欢的是老彭,也最被他打动,去查了一下演员和作品, 黄品沅,陌生的名字,他的影视作品我只看过《人民的名义》,但已经不记得他的角色了,大概角色不重要吧。
《吾》中,他的表演很有细节和尺寸,比如给樊老带酸奶那场就能看出表现的纹理。
当然,最动人的还是医院那场,导演镜头给得很长,而他的表演也真是当得起这样的给予,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四字出口前的眼神里却有万语千言……我就崩了……此时光明的广告进得有点急,我还没崩完,广告就出现在了樊先生出车站的镜头里——这时我的情绪还远没有走出来,所以,抗议一下。
结尾的光明广告,不再那么急赤白咧了。
彩蛋也比正片略出色。
电影是好电影,就是不怎么好看。
1.拍得太过沉重,看着很是沉闷。
2.旁白太多,很是出戏,倒不如第三人称拍旁白可能更好,电影可以拍成纪录片。
3.女主声音不好听,旁白苍白无力,不生动。
4.电影是单女主设定,其他所有人都是工具人,看着实在索然无味,没有剧情,没有人物。
真就是纪录片。
5.这个导演拍过秀美人生,十八洞村等电影,拍风景还是很好看,就是这部电影属实浪费了好风景。
总结,纪录片强行拍成电影,结果四不像,观感很差。
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让观众知道还有那么些人一直在默默守护莫高窟,其精神令人敬佩,达到旅游和文化宣传的目的。
今天去看了《吾爱敦煌》怎么说呢这部电影那种安静悠远平稳厚重的力量感足以震撼一切从陈瑾老师的旁白一开始就让这部电影的基调稳稳的定下来了这样平稳厚重的声音在敦煌这样广袤的土地画面上响起将人类那种恢宏的宿命感表达得广阔又宏大好伟大的力量好伟大的人看完电影真的久久不能平复想要跟所有人分享这部极好的作品樊院长的平静力量坚韧伟大被陈瑾老师用很安静的方式清晰明确的演绎了出来但说实话当电影的最后真实的樊院长出现在荧幕上的时候那种高尚的灵魂自带的所有力量和气场无人能敌她身上的那份镇定那份浑厚的伟大高尚是自带罡气的太过伟大太过高山的灵魂了电影有展现出来这样的好电影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安静的力量厚重的力量伟大的人格高尚的灵魂永远震撼着所有了解它的人的心比如我这样的伟大和高尚如同莫高窟挺立的那一片西北厚重的土地一样坚定 宏大 广阔无边让人永远敬仰
五不翻其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
京极夏彦有过这样一句话:这世上的书,有的是不应该存在的。
如何解释自然百花绚烂。
我理解的一个角度就是很多美,但凡知晓了,就会生轻视心。
譬如现在的莫高窟,已经不需要先到离敦煌最近的柳园火车站。
然后再经由颠簸的汽车,从柳园到敦煌跋涉一百三十多公里的路程。
然后从敦煌步行到莫高窟还需要二十公里,而且,那可不是二十公里平整的马路。
如今的敦煌莫高窟机场离莫高窟大概五六公里。
但敦煌就真的距离我们更近了吗?
无论难易,别说亲历敦煌,就是知道世界上有莫高窟这样的奇迹,很容易吗?
《吾爱敦煌》的意义之一就是“生善”,就是拾取尊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叫做莫高窟。
其实稍微了解一下敦煌的保护和整理,都会有人产生:到底那里有什么?
到底那么多研究出了什么成果?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毫无障碍地看懂《敦煌石窟全集 第1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
假设真知道考古报告是什么的前提下。
敦煌石窟全集 第1卷9.4敦煌研究院 编 / 2011 / 文物出版社电影用一个朴素的语言,借由陈瑾扮演的樊锦诗如是说:【把莫高窟保持住我们最早看的样子】所以当年轻的樊锦诗在电影里第一次看到月亮,她轻叹:我痛惜。
电影的叙述是平缓的,你当然可以理解这是这一种冗长平淡。
因为没有什么刀光剑影,呕心沥血也并不能直接拍出来。
没有触目惊心的血迹斑斑,也谈不上什么爱恨情仇。
就是一个人六十年代来到敦煌,此时的莫高窟还得首先完成清理流沙;然后不得不直接说八十年代开始逐渐人多了起来,然后九十年代人越来越多,面对的世界也水到渠成地更复杂了。
这一切,五十年。
水滴石穿是个漫长的过程,漫长到人的生命不可能坚持观摩整个过程。
但樊锦诗和她的那些同事们,对莫高窟所做的一切和水滴石穿一样漫长,或者说一样坚定。
她们和他们:希望将来的人,也能看到洞子。
电影平静地述说了那些困难:樊院长老彭分居十九年,靠妈妈手册学会哺育小孩;同事们一个个要求调回北京(樊院长自己也在回忆录里说过几度想离开敦煌);更糟糕的是关注度的增长也带来了《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大景区建设规划》。
整个规划设计目标“大景区”把莫高窟纳入其中,认为莫高窟不应该由敦煌研究院管理,应归到敦煌市管理才合理。
该规划认为,应把莫高窟交给当地政府办公室管理,由政府办公室交给当地旅游局协管再由旅游局交给企业开发……就像当年张大千在1943年初离开莫高窟时,半开玩笑地对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所说:“我们先走了,而你却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研究保管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呀!
”。
这个玩笑未必是玩笑,这个玩笑一点都不好笑。
第一任院长常书鸿;第二任院长段文杰;(有意思的是这两任颠沛流离的院长寿元都超过了张大千的84岁,而都过了90岁)第三任院长樊锦诗;还有出现在电影末尾大合影上的,以及已经无法出现在这张大合影上的所有同仁。
他们一起在服这个无期徒刑,他们都在前赴后继:这样的敦煌得让人看到,而为了这个,这样的敦煌又不能一次让太多人看到。
电影就是幽蓝幽蓝的天空,电影就是夕阳下的三危山。
透过这些无穷无尽的困难和烦恼,似乎也能产生身处158窟的涅槃佛的感受:“任何一个人,过的只是他现在的生活,而不是什么别的生活,最长的生命和最短的生命都是如此。
过去的已经不能追回,未来根本不确定,一个人能拥有的只有现在,唯一能被人夺走的,也只有现在。
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能也不再会失去什么了,因为本来就没有拥有什么。
”(摘自《吾心归处是敦煌》) 于是就有了一卷卷的考古报告发表了出来;于是就有了《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于是就在电影里过去了五十年。
陈瑾老师的独白就像泰坦一样担起了整个敦煌,整个五十年。
让你逐渐走入莫高窟的那种苍茫,让你产生这世界毕竟还是有这样的地方,有这样的人在做这些事情的浩叹。
如是我闻。
电影的后半段,当樊锦诗捕捉到窗外那钩弯月: “在莫高窟这样的自然环境里,我常常会想到李商隐的一句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夕阳还是那样的夕阳,只是人已不再是昨日之人,有多少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苍茫之中。
人其实是很渺小的,人一生中能做的事情非常少,我们都只是过客。
”这段在《吾心归处是敦煌》和《吾爱敦煌》里都出现的话终究让人会相信:“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就是生善。
这就是善莫大焉。
没有看预告,直接看的正片,本以为主线是要讲敦煌莫高窟的考古发掘过程,实际上更多的是讲敦煌院长樊锦诗与莫高窟相关的人生经历,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刚毕业学生,到满头白发还依然不舍离开的老奶奶,她的这份几十年的坚持,很让人动容。
敦煌这个地方是典型的西北内陆荒漠气候,干旱少雨冬冷夏热,植被少风沙多,一千多年前那些开凿莫高窟和在洞窟里完成精美绝伦绘画的工匠们也面临着类似的气候环境,能在那样的条件下完成如此令人惊叹的艺术工程,简直就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奇迹。
在我们这个时代,能把先祖在敦煌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保护好,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保护性研究更需要长时间的专注。
所以莫高窟很需要像樊锦诗那样,愿意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投入到研究事业中的考古科研人员,不断的前赴后继,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们有机会瞻仰千年前先祖们创造的文化奇迹。
在年轻的女职员想跟樊院长请假去看孩子的时候,两人的思想交锋也能反映出时代和观念的变迁。
老一辈的研究人员,在他们的那个年代提倡的,是舍小家为大家,舍弃个人生活和欲望,来成就宏大的集体愿望。
但年轻一代的角度上,更多的注重事业和生活的相对平衡,觉得没有必要一定舍弃一边来成就另一边。
其实两者的思维都没什么大错,只是所面对的时代环境不同了,在过渡期产生了思想上一些交锋。
其实这点表现的很好,时代在变化,看待事情的思路也应该跟着变化,没必要因循守旧,也不应该彻底否定特定环境下的历史过程。
希望有更多有志于此的考古工作者可以继承樊锦诗院长的事业,继续保护好我们祖先留下文化瑰宝,也希望更多的人在有机会欣赏到这些令人惊叹的奇迹时候,不要忘记所有为此默默付出的每一个樊锦诗们。
从丝毫不吸引人的片名《吾爱敦煌》就知道不是一部商业片,看完全片果然是类似纪录片样子。
说实话,剧情非常平淡,剪辑甚至还有幻灯片似的片段,但是听到樊锦诗说“这样我就不用离开敦煌,我也离不开敦煌了”的时候还是哭了。
多变且三分钟热度的人永远都会为坚守,为多年如一日,为巧合相遇却最终深爱而感动。
一九六三年,她从未名湖走向莫高窟,第一次与二五九窟的佛像相对微笑,六十年后,再与禅定佛对望,他们依然微笑,一甲子的时光对于千岁的佛像而言不过是几轮日升月落,敦煌的女儿已是青春变白发。
电影还原了《我心安处是敦煌》好多的场景,三危山上的佛光、夜深人静的孤独、与老彭的相聚与分离…电影用古琴作配乐,穿插许多敦煌和莫高窟的空镜,像是轻轻缓缓的叙事诗,写着樊锦诗一生的故事,她也曾有犹豫有彷徨,有对家庭对孩子的愧疚,也曾想离开想退缩,可敦煌在梦里呼唤她,叫她“敦煌的女儿”,于是她走回来再也没离开。
书中说敦煌研究院墙上有这样一段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行至尾声,又是冬天,莫高窟天高云淡,年轻的女孩跑着跑着变得步履蹒跚,穿一身红衣戴着小帽的老人走入画面,真正的樊锦诗走进电影,她缓缓抬头望着九层楼,与二十五岁的自己相遇于敦煌,“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又哭了两次,是幸福是感动的泪水。
陈瑾老师精彩的演技台词简直是灵魂,非常简练而富有诗意的旁白。
我真的很喜欢电影的打光色彩,空镜运镜,整个画面干净纯粹,大漠黄沙,远山河流,还有屹立其中的莫高窟,屋檐角上晃动的风铃,窟内经变壁画的异域,佛音缭绕的配乐,会让人沉浸其中,仿佛沐浴在佛光之下,充满禅意,与樊老师给人的感觉相吻,温暖沉静,让人不自觉慢了下来思考。
整部电影看下来真是给人视觉延展。
这部戏真是给所有大女主戏有关丈夫的处理做了示范。
彭老整个戏份不超过十分钟,每一处却都是精华,两位相濡以沫,互相支持刻画得很细节,很心动。
生活上细致地照顾,工作中全力地支持探讨,散步牵住的手,最后落下的吻,会让人动容。
我原以为剧情很零散,但其实不然,除了几处比较生硬刻意的刻画,整体是完整呈现樊老师的一生事业,也会让人窥探到她的伟大人格魅力与女性力量。
这部戏很好做到了她与莫高窟二者之间彼此守护彼此相偎融为一体的诠释。
前面十几分钟会又不解,但是陈瑾老师出现后,尤其她担任院长之后的事业戏份很精彩。
作为院长,一位女院长,一位以前专注在窟内的学者,身处高速发展的九十年代,她为了守护莫高窟,不得不与外部各种变化竞争合作。
利用前沿数字技术,面对过度商业开发的逼迫,寻求国家规制保护,最终找到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她都完成得很好,强硬坚守的一面。
对内关系处理也表露出她的智慧,是柔和的一面,她能开解事业开端迷茫不解的下属,能找出办法让女同事不耽搁工作的同时回家探望儿子。
同时,莫高窟也守护了樊老师一生,是她的精神归属,身处其中,会感受到渺沧海之一粟的悲凉。
最后樊老本人出现的时候,廊柱间走过的青春与岁月,真是让我泪流满面。
能追寻自己热爱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是很幸福的,也是充满力量的。
与大家共勉,希望我们都能坚定。
这部电影很难以整体去评价,一部有很多问题存在但我依然喜欢的电影,我将喜欢的原因归结于人物本身的力量感、演员表演的细节感和这部电影拍摄的克制感。
下面流水账式的分享我的观看感受。
一开头,先是陈瑾的一段自述。
第一遍看的时候,听到她极具历史厚重感的独特的嗓音,我浑身一个激灵,眼泪差点流下来。
二刷时依然为这段激动,这种激动和文段内容无关,不夸张的说,我在影院两次听到这段时根本没注意到这段话的内容。
陈瑾的声音强大到我可以忽略内容去纯粹的感受她声音的魅力。
林永健演的好,陈瑾的旁白和林永健回忆的故事交织,平淡但我觉得拍的很好,林永健非常恰到好处的一点幽默是影片肃穆中一点暖色的点缀。
年轻樊锦诗(李沐然饰)我第一遍看时觉得挺好,一看就拥有年轻人的朝气。
二刷时,我觉得陈瑾过于强大的旁白影响了我对其他演员表演的判断。
李沐然樊锦诗的表演不够成熟,跟着常书鸿在沙漠上大踏步往前走——给近景时,她的手摆的很高,步子迈的很铿锵,很有年轻人要干一翻大事业的志气;但在给远景时,手不摆了,步子也恢复成正常的步伐。
一刷时,远景时我视觉的关注点全在苍茫的大漠风景,根本无暇关注远处两个小小的人,二刷时强迫自己去看演员,所以注意到了。
在洞穴聆听李云鹤的教诲这里演的也不好,用手电筒找壁画,手移动的太快太快,明显是没用心看的样子。
陈瑾后半段有一个类似的表现,那个表现才是合理的。
生孩子这段拍的非常电视剧式的老套,男演员肥头大耳的,根本不像那个时代的人。
这里是我二刷时第一次发现台词和字幕对不上的情况。
完全不值得说的一个片段。
冲奶粉这里,李沐然演的也不好,冲进屋先把头埋在孩子身上半秒我没搞懂这个动作拖延的意义何在。
这里,年轻的女演员终于有了好像是她在电影中的唯一一句台词。
我是个喜欢计较时间的人,影片开始15分钟左右,年轻樊锦诗戏份结束。
这部分看很多人评价太平淡,但我反而觉得还不错,陈瑾的旁白太强太强,配合她台词的画面故事性已经足够(导演请原谅我这么说,陈瑾旁白的重要性远大于画面)。
因为进展快、台词编排的也不错(尤其是林永健的表演),配上陈瑾肃宁的台词,刚刚好。
到此时影片大概过了20分钟,后面大概就是所有观影者观看该影片最受折磨的60分钟。
我甚至不想回忆这几十分钟的电影内容,每一分钟,我只想痛骂苗月。
这段是非常典型的苗月电影的缺陷性表达。
陈瑾的第一个镜头,笑的,太美了。
我匮乏贫瘠的语言无法描述陈瑾这个笑容的美丽和伟大(对,我就是要用伟大这个词语,她的表演就是伟大的),可惜这种惊人的美丽在这段又臭又长的剧情中只出现了一次。
这段拍的实在是太烂了,我努力回想剧情都回想了好久。
下面这段先后性可能存在问题,因为太特么断断续续了我实在是记不清。
一些细节记录。
1.烤火。
陈瑾在揉腿。
2.去见大民小民。
陈瑾进屋前先捋了捋头发,我二刷时才发现的细节。
一般人进门紧张都会下意识整理仪容仪表。
3.坐着开会时的小动作。
就发言是吧!!!站着讲,坐着讲,站着是宛如ai的机械台词,坐着是嘴型和台词又没对上。
中间有一段走来又走去的镜头,像镜像翻转一样莫名其妙,我看了两遍都注意到这里,不知道啥意思,写出来吧。
上述这些讲话的地方我觉得都可以去掉,内容过于浅尝辄止,问题说的不够深入,快速转换的画面和不连贯的剧情让人莫名其妙。
嗯,这也是苗月导演电影的一大特色。
开会这段一刷时没感受到明显的枯燥,二刷时就完全看不下去,在影院努力克制自己不打哈欠不看手机。
下一段是吵架。
第一遍看我全程没进入状态,剧情进的太快,没有什么发展,突然间孙敏演的领导就嚷嚷起来。
就是我标题说的,ppt式电影,故事没讲清楚,来一段矛盾冲突还不如没有。
这段的吵架镜头,给的太差太差了。
导演自己仿佛都不知道重心在谁,一会给王总特写,一会给樊院长特写,一会给樊院长的手特写,一会给文物局的小古特写,给来给去所有人的演技都没拍出来。
我还和朋友吐槽,下次别让苗月老公客串了,苗月都不知道该给谁镜头(。
)喝牛奶那里,广告太生硬,第一遍看我一直在笑,完全进入不了状态去感受陈瑾的演技,二刷时才沉浸进去了。
我求求苗月别自作聪明给一些自以为很高级但实际上愚蠢的不得了的镜头了,特意给手镜头反映人物心理真的很傻。
苗月采访说到的坐在车上流泪和发呆的镜头,要不是她说,我完全没注意到后期加的车的喧嚣声,看的时候光觉得这里缺画面。
给陈瑾的特写这段也差的离谱,一点不讲究,像电视剧的镜头一样,全是逆光!!!那个角度陈瑾演的再好都显现不太出来我真是不知道苗月怎么回事我真是不知道,那个流泪的动人我感觉苗月没拍出来十分之一!!!我今天是文思泉涌啊,继续往下写。
然后就到了墓前,苗月给了近一分钟的ppt镜头:左边是陈瑾不变的表情,右边是照片,这个表达在影院看简直太莫名其妙了。
我就说苗月适合ppt电影,后面陈瑾站在那,给远景,她一个小小的人俯瞰着苍茫大地,拨打出电话,逻辑上完全不连贯,但那种气势,纯靠着画面,居然拍出来了。
这部电影的情节全部是由樊院长“教育人”推进的,这不,又在洞窟里教育大家要设计球形影厅了。
这部分和前面开会的问题一样,不再赘述。
苗月别自己编剧了,她这整得剧情一跳一跳的,时不时来一段动人的ppt片段。
樊院长在洞窟里观测、临摹这段虽然没有实际剧情,但拍的很好,陈瑾的细节相当到位。
擦眼镜片上的雾气,拿手电筒照壁画(这里表演的细节度吊打李沐然),眼神的专注,这段镜头给的也还不错。
漫长的几十分钟终于结束,终于来到了最后二十分钟。
最后二十分钟的水平,和电影的前面部分,简直不像是一个导演拍出来的。
我只能说,苗月无法驾驭哪怕是稍微复杂一点的剧情,但对于一条线没有剧情的处理比较拿手。
突然不想写了,明天再写吧。
开场作为旁白背景音的陈瑾台词很有故事感好评。
剧情断断续续故事不连贯!!
年轻的时候喂奶那段很奇怪突兀。
早期旁观者视角,和同事镜头差不多体现不出主角,没有体现出樊作为考古人的专业素养太游离了。
有些台词太文艺有些太官腔喊口号。
有时候感觉还是物理学家叶文洁哈哈。
所长做一辈子敦煌儿女不往此生,感觉有点强加在年轻樊身上我感觉不太好。
所长随便就拉个人还要他一直留下来,原先计划新疆棉花不去了就在这建设社会主义?
有点令人迷惑。
演讲的台词部分,敦煌历史老人我是敦煌的女儿在座的各位做儿女,喊口号太空。
开会女主一个人讲话,数字化,其他人都不发言怪怪的。
小伙子的想法想搞自己的创作,来错地方了,小伙子自己要走又问樊是不是赶他走敦煌壁画只有镜头画面,没文字介绍希望能有。
有人投资钱想翻新莫高窟,樊说不能有了钱就随心所欲瞎改动。
年轻不爱说话,打交道吵架,什么也不懂书呆子入股上市游客太多破坏莫高窟商业化旅游公司发财文物局女员工好抓狂,旅游公司王总樊吵架樊莫高窟后代看不到了流泪先辈守护艰难同一条路前行不易,有点触动左边樊眺望,右边历史老照片工作照好感慨为莫高窟奉献的人们,有几张照片上的人们带着笑容樊打电话请求国家保护莫高窟球幕电影再统一坐车进洞子,缩短时间增加人数原先二氧化碳浓度湿度限三千人。
很喜欢这句“我倾尽一生的时间,也未必能穷尽它的谜底”请假不同意这段时间太忙,说什么老敦煌人找合适的机会探亲看孩子,耍脾气走人,生气辩论专门看不要顺便俗世不要苦哈哈。
大民好心酸,妈妈可以做一顿饭吗,请同学来吃,去酒楼行吗,必须在家做,同学才相信我们是有妈妈的。???
樊问你最熟悉哪个窟成立小组复制窟子外地展览探亲假戴高帽子,人类的世界的大成就者樊老彭房子给你,留住回鵠文专家2011考古报告出版获得国内外学者认可那段台词不错。
老彭亲亲我,这里陈瑾的台词好感动😭😢前面做酸奶两个儿子捂肚子爸爸之前做的酸奶拉肚子放心。
老年人看电脑的姿态好评樊对快研究生毕业想来敦煌工作的女生说“你有男朋友吗?
忠告:带着你的爱情一起来???
莫高窟一直在等待着必然要来到它身边的人,喜欢。
幸福靠你本性所要做的事情,有意义地活着,根本性力量,最终坦然面对世间、生活、死亡,所有一切必然离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2024年第100部电影,献给无私的敦煌工作者们!
垃圾
影评未看,不会再看第二遍了,拍的还可以,看完很想去莫高窟旅游~院长对家人、子女亏欠太多;院长的洗脑能力很强~
电影还是带了点主旋律的匠气,同是人物传记片,同期的高山就处理得更自然舒服些。音乐倒是做的比后者好。片尾主演和原型同框还挺感慨的。陈瑾很有气质,最后的神态气场让人感受到什么是用心创作的文艺工作者。有生之年,想去敦煌看一看。苍凉壮阔的大漠,落日晚霞,还有无限自然里的渺小个体。
北京至拉萨航班上看的,虽然通篇冒着根正苗红的主旋律宣传意味,可在信息爆炸、人人短视、一味追逐效率的当下,这一抹不计个人得失的长期投入,泱泱大历史观下的超长期主义,让人敬仰,让人动容,让我泪流不止
非常喜欢,很安静沉稳的电影,看完之后内心获得了平静,感受到了敦煌佛光普照的力量。值得回味,后劲十足,好几次都是因为诗意而又朴实的旁白以及台词而落泪。选角也特别好,陈瑾老师身上有一种内娱演员稀缺的知识分子气质,长着一张一看就读过书有文化的冷静自持的脸,让人相信她就是能守着莫高窟一辈子的人。很多表演细节也拿捏到位。还有,当我以为只是在看一个人物传记时,没想到还惊喜奉送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爱是日常,爱是我每天冲泡好牛奶给你装进工作包里,爱是我愿意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和你相隔两地默默支持你的事业,爱是一次次奔赴千里去你的所在地牵起你的手一起散步看千年敦煌的夕阳……句句不提爱,却处处都是爱。还有樊锦诗老师对敦煌的大爱,把一辈子奉送给西北大漠的石窟,这种爱,真的只有敦煌莫高窟千年的大佛才能配得起。
很好的传记片,弹幕里管女士叫先生的非常败坏好感,我就要说是樊院长是樊女士就不可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先生,虽然拍出来轻飘飘的但是作为老年人懂得与时俱进用新技术去突破和保存真的非常伟大了,感慨以前的高知分子含量的确很高
去除敦煌题材,两星都不值
也许是文物所含的内容太过丰富,短短一部电影是不能展现的,所以总觉得少点东西。做为传记不咸不淡,但为了文物保护我给4颗星。
因为之前听了个敦煌研究所老师的讲座,所以对这部片子很感兴趣。但是电影也拍成报告可太难看了,有些台词适合上新闻联播而不是成为电影台词。另外浅浅数了下,影片中起码有十来次口型对不上声音,违和感太强了。我其实一直都不满为什么要管杰出女性叫做“先生”,当年在作文素材中,看见“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就觉得很疑惑了,误导性太强。另外悄咪咪说一句,是不是去敦煌工作必须是拖家带口?不欢迎单身狗去工作?
为伟大女性打call!
我大无语,这什么如实酸奶广告整个很粗糙,每个角度都浅尝辄止,敦煌内容之繁杂,朝代更迭审美变迁;三代院长守护敦煌之不易,百几十年守心科研。吾爱敦煌,结果“吾”“爱”“敦煌”都没讲好,着重点放在吵架上让我以为樊院长就是个cpu员工的刻薄小老太太。。。陈老师的台词非常好,但是纪录片味道太重了,日常感略显不足也有一点点难受。Ps.不要把文宣材料放到院线上骗票房迫害观众好不好,什么叫大盘冷,你就是是冻死大盘的片子啊!!!
很像流水账,把她的经历写的太仓促了,甚至有些有人情味的片段都只是几个镜头一笔代过。什么都想要反而什么都没做好。
不知道拍了什么,卖情怀???无语。大晚上特意去看,突然感觉樊锦诗有点自私,自己献身敦煌,我们会歌颂。别人请假看儿子,还不让,有点过了,虽然后面弥补了,但是感觉有点牵强。
我很震惊,“千年莫高窟”和“敦煌女儿”竟被拍得如此平庸,内容浮于表面,低级的视听制作和拙劣的影像质感令人诧异。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顺便给评论区里的几位无知文盲科普下:「先生」不单只是男性称呼的意思,也可以是对老师、医生的称呼,同时也指尊称,是对有一定地位与身份的知识分子的一种恭敬、尊敬的称呼。
电影纪录片也好,电视纪录片也好,拍的差也好,拍的土也好,宣传片也好,纪录片也好。都不妨碍我哭着看了100分钟。“莫高窟一直在等着那些必然要来到它身边的人”一代又一代人坚持成就了现在的莫高窟,也许他们就是不变通,固执,但就是需要这样的人。千年的敦煌,百年的寂寞~那些佛像默默的注视着一切。看完了,我相信他们都知道。
一定又是假分6.5+sima
事情讲明白了,立意很好,演技很好,节奏不好
把伟大的故事用非常平庸低成本的方式讲述,更像是为当地旅游产业的一场辩护,恰如我亲身抵达敦煌洞窟前的感受——没有特色的人造主义已经包裹了莫高窟,与“盛大辉煌”一字不沾,降格了我多年的想象。回来之后虽然失望,但每次遇到敦煌题材的任何影片都会看,似乎并不妨碍我对敦煌文化和气象的永恒向往,它已经不见,但仍可以不断想象它曾经存在时。
不伦不类的,说不清楚是什么类型的电影。主要是生活中频繁出现的人出现在大银幕,反复提及的“考古报告”,都让我如坐针毡。我也不喜欢最后什么一对一对的情侣出现在办公桌。但作为正在亲历的第一视角,倒是对这句“莫高窟一直在等待必然来到他身边的人”还挺感同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