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rschblüten - Hanami》中译(《当樱花盛开》、英译《Cherry Blossoms》)Director:Doris DörrieRelease Date:19 February 2009 强烈推荐一个德国片子《Kirschblüten - Hanami》(《当樱花盛开》)。
2008年巴伐利亚电影节金奖,2008年柏林金熊奖提名,2008年釜山国际影展,西雅图国际影展参展片,目前正在韩国上映。
德国小镇。
一对老夫妇。
大儿子,女儿都去柏林工作了,小儿子远在东京工作。
妻子担心丈夫Rudi的晚期癌症,带他去看在柏林孩子孙子,意想不到的是老太太忽然先走了。
此一番生离别,平时无动于衷的丈夫醍醐灌顶,带着妻子遗留的衣衫项链,去妻子一直想去的日本。
身穿着妻子喜爱的睡袍,涂着粉面,在为妻子招魂的舞蹈中,倒在富士山下的湖边。
在这段故事梗概中,你已经看到了《东京物语》的影子吧。
是的,电影中女儿的同性恋女友陪着老夫妇逛柏林,女友到乡下看望寡居的老头,老夫妇在柏林大儿子女儿家的遭遇,两人最后一次看海几场戏,简直是从《东京物语》中剪下来的。
不论是东方西方,长大成人的孩子都显得对父母冷漠残酷,漠不关心,拒绝理解。
小津表现人生的无奈温良含蓄,对死亡以及死亡后的承担也是东方式的隐忍通达(起码在外观上),生活毕竟还是要过下去的。
西方对死亡主题则更晦暗更沉重,无法躲闪。
我喜欢《当樱花盛开时》多于《东京物语》。
倒不在于对死的态度上,而大概是因为我是那种既然爱了就要做的人。
爱要有表达,有沟通,有回应。
心里纵然怀着云垂海立般的深情,不表达就像自己是个空心人一般。
可是,我们人类是那么拙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深深爱了,埋在心里,临了对异国的树洞喊几声。
仿佛只有通过一支歌,一回舞,一封信,一段影像才能连接生死,让爱起死回生。
电影中风姿卓绝的老太太心知老头好,爱护了他一辈子,可老头得等妻子去世后才彻悟,痛得活不下去,痛得和孩子们吃吃饭也要抹眼泪。
而老太太生前呢,看一场戏,老头子宁可在剧场外等,也不愿陪着看。
爱和死。
死后方觉有爱。
《东京物语》里,我们就像看自己胖胖的,慈爱的,记性不好的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之间还爱得死去活来的啊?
是啊,死去活来的,比少年时还深挚,沉甸甸的,扎心扎肺的。
东京。
小儿子真不像话,在写字楼里上班,让老头在对面酒吧等他。
老头子等到天昏地暗,不见人来。
把老太太生前熨烫好的蓝手帕扎在栏杆上做标记,自己去转转。
日本,什么都有的国度。
公园里流浪少女的招魂舞,钢管俱乐部的逼真下体,成人旅馆的泡泡浴,就是没有老太太。
而这是她要来的国度。
老头子原只是个上班下班的普通人,并没什么大的超越平凡的志愿,他现在只是想让她看这一切,想看看她。
可如何跨过生死的门呢,贴着她的脸呢?
幸好,如云的樱花盛开了。
老头子抬头看着樱花。
多么热烈的盛放啊,拼命地绽开,一生一世只这一次。
而这的盛开,真好。
老头老太太表演得实在太好了。
对生,对爱那么自然地留恋,不舍得。
我最喜欢的镜头,波罗的海边,老太太怕老头冷,脱下自己蓝毛衣的右手袖子,套在老头右臂上,两人紧紧靠着,和穿一件毛衣。
老太太当夜在梦中走了。
上午听《锵锵三人行》,梁文道讲,好的电影,好像是影片在和自己单独对话,好像一把钥匙,它开启了你的某段记忆,这些记忆,或许已经遥远,似乎要消失了,但在观影的那一刻,影片帮助你找回了它,它重新活过来,重新清晰。
那么,《樱花盛开》,也是一把钥匙,它开启的,是你的未来。
它向你打开一个世界,一个将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在无太大意外或者变故的情况下,是必然来临的。
暮年必然来临的疾病、死亡。
这样的时刻,如何与离去的人相处?
如何与亲近的人相处?
如何与当时身处的世界相处?
妻子杜丽突然故去,那种毫无征兆的突然。
不知自己已经得癌症的丈夫鲁迪,懵懂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葬礼时,他能说出的只是:“大海真安静啊!
”之后,要一个人生活了。
他才逐渐觉察出妻子离开了自己。
可一下子接受不了,于是,他开始寻找她,按照她身前的梦想,穿着她的衣装,去她喜欢的城市,跳她喜欢的日本舞踏。
鲁迪结识了在富士山与影子跳舞的女孩:优。
他们成为好友。
从灵魂到心灵。
那个贫困的女孩,搽着粉白的脂粉,鲜红的小小的嘴唇,映花的白色和服,在樱花下与影子跳舞,与她故去的母亲对话。
她像一个天使。
最后,鲁迪终于见到富士山最美的一刻,终于在倒影着富士山的湖水边跳起舞踏,他感觉到,并感觉触摸到了自己的妻子。
他倒下的那一刻,应该是幸福的。
那个天使一样的女孩优也这样对鲁迪的儿子说。
整个影片,进展慢,但我享受这样的缓慢,甚至觉得可以再慢一点、再慢一点。
影片日本舞踏的部分,都很惊心,无论舞者、杜丽、优,还是鲁迪在跳,都被惊到。
另外,如果以后遇到行为怪诞,穿着怪诞的人,我要求自己不再诧异,要想到,他(她)或许正在自己的故事里。
再另外,很喜欢在饭桌上妈妈唱的《蜉蝣》:住手吧!
你要怎样?
戕害它吗?
何其残忍,你可知你的所为?
它的恩赐只有一天,悲伤的一天,喜乐的一天。
哦,让它生,让它舞,直到敲响暮鼓。
一天的光阴,那是它的宿命,黄昏的飞翔,才是它的天堂。
看完《樱花盛开》 泪花轻柔滚落 惦记着这段台词 女主角:“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你最想怎样度过 ?
” 男主角:“还是愿意每天去上班 只要下班后回到你身边” 突然好想你 想起你说的“明知你累了,可我想见你 想见你” 想起你说的“我在这里,你想听我的声音,我就说话给你听” 想起你。。。。。。
一遍又一遍在心底诉说对你的感激 一个缺乏勇气不敢接受爱情的女孩 因为有你的执着、你的用心 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着爱情 懂得接受爱、用心付出爱 有时候 会很害怕会很慌 因为都说美好的东西稍纵即逝 因为都说爱情难敌时间与现实 会变得有点点不知所措 变得很多话不敢直白 一起前行彼此珍惜 握住我 别让我逃离 谢谢你一直把我当做你未来的妻子 我没有你想的那么不在乎你 我在用心一步步努力,做一个值得你深爱的女子
http://axinlove.com/2008/11/cherry-blossomscherry-blossoms/《Cherry Blossoms[樱花开]》俗世的快乐by @xinl.ve 081121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一度是我人生信条,堂而皇之地挂在某处的qmd。
现在因为年龄的限制,颓废和堕落的理由不再合适,在清空qmd所有文字的同时,暗暗把此信条放入心灵深处,让其指导我前行,道德和斯文面具的教导。
相较于我等常人少年时即立志于物欲生活,《Cherry Blossoms[樱花开]》讲述一成不变生活的老人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时才开始探寻俗世的快乐。
失去伴侣的鲁迪(艾尔玛·韦伯饰)突然老无所依,家庭成员之间已经积累的情感问题夫妻、父子、子女之间的种种不恰抚慰不了老人鸳鸯失伴的伤痛,鲁迪生命的旅途注定进入新的阶段。
影片以妻子杜莉的离去为界限,被明确分为两段,连接两段之间的纽带除了老人鲁迪外,还有就是妻子杜莉对日本“舞踏”(不了解的舞蹈形式,影片的中文字幕使用了这个翻译,借用于此)和富士山的着迷,精神和情感的迷恋浓得化不开,电影的场景从德国换到了日本。
父亲与子女的问题,曾经在德国的一幕重现,子女们觉得被挤压和侵占的生活空间,日本那个幼时倍受宠爱的小孩也一样不愿接受父亲的到来。
狭小住所里,埋怨父亲的电话,影片的着眼之一,探求着家庭亲情的道路上走的很远,亲情教育失败、父亲性格使然、传统习惯养成、还是社会逼迫着解决自己的生存空间?
温暖出现在已经听到了电话的父亲,依然把孩子抱在怀里,为他掖了被子,打扫房间,分类垃圾。
纯粹的付出也是一种快乐的话,愁困母亲送给即将远去的孩子5块的车费,便不能再以有钱作为借口而拒绝。
有快乐的地方就是天堂。
鲁迪在脱衣舞厅寻找到感观的快乐,年轻的肉体和生命,未曾体验的日本生活的一部分酒池肉林,“所有人”梦想的商纣王的生活沉溺与放纵被无名指上的戒指惊醒。
刹那短暂的樱花,令人愉悦的忧伤,曾经感动妻子杜莉的舞蹈,流浪的女孩Yu(Aya Irizuki[入月彩]饰)和鲁迪等待云淡风轻的富士山风景。
间或穿插的“舞踏”,白漆的面谱,如中国的白无常般带走杜莉的死神,free hug,女孩全裸伴浴时的旋律(我们熟悉的《祈祷》),种种意象由于不了解的文化和艺术,总在意会之间。
还有前半部分缓慢的镜头和后半部分的正常节奏,被反复等待的富士山,关于长者的电影总是非常有趣。
Cherry.Blossoms.2008.PROPER.DVDRip.XviD-AsiSter
德国2008年的电影 Kirschblueten 是该年度德国拍摄的最成功的一部电影,票房不错。
一对德国老年夫妻住在巴伐利亚州乡下,老头Rudi,公务员,负责垃圾分类管理,每天规律的生活,第二年就要退休,却查出得了绝症快死了。
老婆Trudi决定不将实情告诉老头以及儿女们,而是带着老头去柏林看他们的大儿子和二女儿。
他们坐着火车到了柏林,住在大儿子家中。
他们的突然到来,儿女们都十分吃惊而且觉得很麻烦,连孙女都觉得爷爷奶奶来了,占了她的房间睡觉,而盼望着爷爷奶奶快点离开。
儿女都没有时间去陪父母看看首都,只有二女儿的同性恋情人抽出时间开车带他们小转了一下。
感到不受欢迎的两口子,觉得自己完全不认识自己的小孩们了,决定离开柏林,去了北海海边,老婆Trudi却意外的在睡梦中过世,比老公先走一步。
儿女们赶到海边,连远在日本东京工作的小儿子,也是妈妈最操心的这个儿子,也回来了。
遗体火化后,儿女们坐在一块,感叹的是,居然是妈妈先去世,把这个老爸留下来让他们照料(如果反过来就好了)。
老头对儿女们说他自己一个人生活没问题,一个人回到乡下。
老婆骨灰安葬仪式上,儿女们一个都没到,理由Keine Zeit(没时间)。
又是二女儿的同性恋情人单独来参加,并且告诉Rudi,他老婆很喜欢日本的某种舞蹈。
Rudi意识到,他应该圆他老婆的去日本看樱花的梦,一个人飞去东京,住在了小儿子家里。
由于语言不通,小儿子给他老爸做了一个狗牌,挂在脖子上的那种,上面写了儿子的电话和名字。
老爸一个人在东京逛荡,穿着老婆的毛衣和裙子,去公园看樱花。
公园里面,他遇到了一个跳着老婆一直着迷的那种日本舞蹈的小姑娘,名字叫You,老头问她,这种舞蹈的含义是什么。
后来他们每天约好了见面,结伴逛公园。
老头发现这个You是个流浪的艺人。
老头感觉身体越来越不好,加上听到小儿子和他姐姐抱怨老爸如何难对付,一个早上他离开东京,和You结伴去看富士山,因为他小儿子周末也要上班,没时间带老爸逛日本。
富士山连续几天被云雾笼罩,终于最后一天,富士山显出了全貌,老头穿着老婆的内衣和浴袍,在湖边跳着那舞蹈,感觉到他死去的老婆也和他共舞。
然后,老头死在湖边。
小儿子把骨灰带回到德国。
三个小孩坐在老爸老妈的屋子里,首先感叹的是短短时间内失去了父母,自己变成了孤儿。
然后对父亲如此的死法(和一个小女孩住在旅馆里很多天,最后身着女士服装而死)感到完全无法理解。
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孩子也无法理解父母。
但是重要的是,Rudi在Trudi死后,通过这次旅行,在死亡到临之前,完完全全的理解了Trudi。
影片中好几处让我会心一笑食物。
老夫妻看望柏林的儿女,带的见面礼是巴伐利亚州特产小白肠。
带去东京的见面礼也是食物。
人的胃啊,童年时候的食物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
负担。
虽然德国没有赡养父母这一说,小孩还是觉得要对自己父母负责,要照顾他们。
可谁都不愿意成年后,再和父母生活。
一方面真诚地讨厌父母的到访,一方面真诚的为自己没能对父母好而流泪。
理解。
亲人是用来爱的,而不是用来相互理解的。
一起生活时间的长短,有没有血缘关系,都不是理解和被理解的充分条件。
老两口生活这么些年,老头对老婆的爱好是忽视和嘲笑的。
儿女长大后,父母年老后,理解变得越发不可能。
反而是萍水相逢的人,由于共同的爱好和经历,彼此的理解能迅速的直达心底(Rudi和You都失去了至亲的人,以及Trudi和二女儿的同性恋情人共同看日本舞蹈表演)。
打扰。
父母不想打扰儿女,只希望和儿女融洽相处。
可是,父母在自己房间内出现,儿女觉得这就是打扰。
鳏夫。
老爸死了,老妈还可以自己照顾自己。
而老妈死了,老爸就需要人去照顾。
所以,宁可老爸先死。
德国和中国的情况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偏心。
孩子都认为父母偏心。
孩子越多,对谁来照顾父母意见越不能统一。
小儿子认为大哥大姐应该多担当点。
而大哥大姐觉得,母亲一直偏爱小弟,自己受到冷落。
你看,生小孩有什么意思呢。
我们离不开感情我们需要尊重人生失去了总是会让我们懂得很多然后再去忘记我们通过懂得而收获的再失去再懂得生之渺小生之沉重一览无遗一百二十分钟的人生。
在回家的地铁上看到这部片子的介绍下了在电脑里 一直未看终于 在这样孤独的夜晚 按下了播放键爱一个人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有时是顺其自然的 我们的爱 无需多说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 还是愿意每天去上班 只要下班后回到你身边也有时是隐忍的爱你 为你放弃自己想要的人生 只要在你身边 就是幸福想跟你一起看海 没有你 风景就不是风景我们在年轻时相识 结合 生子 一起老去 经历病痛可从没有想过有一天你会离开我于是按部就班 以为生活就该是这样卡尔问 为什么你们以前没有一起来看我rudi滞了一下 然后说 我总以为还有很多时间这一刻 我的泪水汹涌而出就像寓言里修行的蜘蛛一直认为最珍贵是未得到和已失去直到堕入轮回 才在最后感悟最珍贵的是当下拥有的在日常的表象下深沉凝重的爱 因为一方的离去才终于喷薄而出一直以为自己是你的精神支柱如今却发现原来我是如此的依赖你你去了哪里我对你的思念和记忆还都在我的身体里而你 去了哪里****我写不下去了回想电影中的画面泪水又一次凝聚最近泪腺比较发达 每天顶着杏核眼上班有人说哭能缓解压力 哭出来会比较舒服也有人说 哭泣之后体内致使你感觉忧伤的分子会更加发达此时呼出的气都是灰色的是很不错的片子但要在能静下心来的夜晚 才能看得进去很多次失声痛哭当他们在蓝色的波罗的海边穿同一件毛衫当杜莉拥着爱人在宾馆翩翩起舞当rudi说我总以为还有很多时间***爱情的话题讲过想讲讲父母与孩子之间我们都是相爱的 这毫无疑问可越是最亲的人越是容易互相伤害说实话 家人来京我也会觉得好麻烦要抽时间陪他们四处逛还要担心他们自己在家无聊出去又怕走丢。。。
很多时候 老人需要的只是陪伴一边看片一边想起在外公去世后我姥姥也常常是这样坐在那里不发一言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很想上去抱抱她
失去爱的人,像看见苍蝇在爬,心头觉得有东西在抓,应该痒,但摸摸身边,什么都没有了。
Rudi到了东京,说没有看见一只苍蝇,抓挠的感觉没有了?
带着蓝毛衣来到这片土地,也许是有一种别样的归属感吧。
文化的碰撞,却不惊异,带着爱,很好地杂糅了在一起。
“把孩子们养大,却成了陌生人。
”内心是推崇孝道的。
但是尽孝也意味着要牢牢锁在父母身边。
走不了那么远?
怎么办?
独生子女更加,怎么办?
没看过《东京物语》,儿女的“忙”和淡漠和内疚可以用常理理解。
但是善良的姑娘哪都有,为你们送上一枝樱花。
近期看不了关于死亡的电影。
还没到点呢,就会哭的乱七八糟。
坐在偌大的影院,还得忍着憋着不出声,眼泪呢,流吧不去擦。
没怎么看过德国电影,但好电影都有共同点。
真诚且平和是目前最最看重的。
有气度,不作高深,淡然,不用“惯用”那套表达大悲大喜。
配乐么,只想再听一次。
看完大卫 芬奇的《本杰明 巴顿奇事》,瞬间有些懵了,带着些茫然,压抑,而依稀略有感悟,不一样的人生旅程,同样的忧郁爱情,有些似曾相识,而又遥不可及。
似曾相识的是人生,爱情,遥不可及的依旧是人生,爱情。
今年看的电影也是参差不齐,瞬间想到了一部可以同这部电影的爱情主旋律相媲美的电影《樱花盛开》,在重温过之后,才发现女导演桃丽丝.多利的柔情镜头下那一段如樱花般的爱情,忧郁得就像富士山下那一池湖水,在天空的映射下显得格外的蓝。
《樱花盛开》是今年最好看的德国电影,似乎有些情节莫名其妙,仔细揣想,而又在情理之中。
影片的节奏含蓄,舒缓,女性导演在生活故事里插入了许多带有抒情性质的镜头,花草,树木、蓝天,大海,此类入画事物无一不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体现与过渡,富士山下的一池湖水,那段难以描述的死亡起舞更是陡然达到了情景交融的顶点。
与《迷失东京》相比,同样的女性导演却诠释了爱情不同的那份轻与重,东京街头栏杆上的白手帕,在传递的仅仅是信号么?
传递的是更为神伤的心理历程更为恰如其分。
电影中主人公那几段看似莫名其妙的哭泣,有无声的眼泪垂下,到抑制不止的抽泣,在到黯然神伤的泪水拂面,当RUDI的爱人得知他的病情后,忧伤就没有从她的脸上消逝过,她会想到自己的儿女,会想到日本,会想到富士山,会想到樱花,她也会想到RUDI的以后的人生,可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事事难料,谁也不会想到她是最先离开亲人的,离开了她深爱的男人,她的儿女,和她的日本之旅,和她对富士山的向往。
在海边的那一夜,是一个难眠之夜。
她拥着他起舞,含泪的眼里满是几十年夫妻相濡以沫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也许是她不愿意面对他离开以后只剩她一人的孤寂现实,而宁可自己先离开。
太阳升起的早晨,她竟在睡梦中,安宁地死去了。
如此突兀,毫无征兆。
两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的归来。
她的离开,他无法承受,也无法接受。
多重的人生啊,我们总以为时间还多。
他想不明白,她去了哪里?
她的身体究竟去了哪里?
睡觉的时候,他在原本属于她的位置,放上她最爱的和服。
他穿起她的衣服,好象这样,他就能在镜子中看到他的她。
带着对她的思念,他带上所有的积蓄和她的衣服踏上了寻找她的梦想的东京之旅。
RUDI也曾在爱人向往的东京迷惘,也曾会在享受泡泡按摩的时候失声哭泣,身处东京,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的爱人,仿佛整个城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爱人的痕迹,此时的他,也曾后悔没有在爱人的有生之年没有同她一起来到这她向往了很久的城市。
《樱花盛开》用不小篇幅来展示外来者——RUDI老人的见闻,他的目光所及之处有摩天高楼的夜色光亮,街头行人的川流不息,这些都是在映射RUDI心中的那份忧郁。
影片中两位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处理得有些残酷,但无非是现实的写照。
儿女们都有着他们自己的生活,而谁又会在忙碌的生活中来顾暇老人的那份感情。
樱花怒放的场景只有一小段落,RUDI和小儿子还有其他人携酒带着佳肴在树下赏花,飘零落尽的风花短暂道出了生命的无常。
老人的时日无多从片头埋设开始,中间或有起落,总算还能安详而归。
能接受老人,倾听他心声的不是自己儿女,导演安排了一个不相识的、无家可归的日本少女承担该角色.他们之间的相处为影片增色不少,一起去看富士山,一起做饭,一起舞蹈。
相逢何必曾相识,只叹人生苦短,他们之间短暂的相处让RUDI深切体会了盛开的樱花,忧郁的富士山,这些无非都是生命的符号。
“一天一苹果,疾病远离我。
” 真的按照中国的文字,这句话韵压得很有味道,就如同这部电影,越品越寓味十足,开篇的温情的音乐就已把人带入一个平淡的世界之中,电影处理了很多人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老伴之间的彼此相依,还是Rudi和日本女子之间离奇的相遇,但这都平淡的发生了,温情,就象《ONCE》一样,一切都匆匆而过,电影从德国南方小镇阿尔高伊展开,镜头遍及日本、德国柏林、波罗的海等地,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但却发人深省,当RUDI的爱人得知他的丈夫的病情的时候,似乎得病的就是她,给孩子的电话欲说还休,去看望子女的时候心情依旧如水,她在剧院里面的哭泣,以及她和RUDI的深夜舞蹈,她的一举一动似乎都牵涉到我们的心理,其实最想去日本的是她,但没有他的爱人,她是永远不会一个人去的,但最后,我想她真的完成了她的梦想,电影的镜头一点也不含蓄,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当RUDI身着爱人的衣服那段舞蹈时,似乎真的眼泪就会不自主的流下,让我想到电影《樱桃的滋味》,当一切明了的时候,我却依然迷惘,也许,人生真的就如同灿烂的樱花一般,也许我们可以继续虚度我们的年华,但我们无法遮掩我们的感动。
我在温暖的背景音乐中码字,同时慢慢留着温暖的泪好象有瞬逝的樱花飞舞在周围,好象有富士山下清新的晨风拂过人生不过是拉长的蜉蝣,却被生活剥夺了飞蛾扑火的勇气人生即便是杂样的片段,却不会是金属/塑料/纸张的叠加年少轻狂,年老蹒跚,回首时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即便灯红酒绿,声色犬马,难覆盖伊人一回眸即便世人匆匆,瞬息万变,无你我世界已荒芜--为什么总是无可挽回的伤痛成就了唯美--不要让我们的日子成了金属或者塑料或者纸片因为生活不可以分类括弧:纯属看了类小津法西斯电影Kirschblüten后不能自抑的瞎掰
割裂的文化撕裂的影像。前半段是家庭伦理片,后半段是魔幻现实追梦片。病夫帮助亡妻圆梦,穿着亡妻的衣物游荡日本,和日本流浪女汉子舞者忘年交情。很小津很禅意,樱花般的绚烂生命,最后一段湖畔共舞是泪点,还好他终于看见了富士山
3.5;“一天的光阴,那是它的宿命。” “我们还以为,我们有的是时间。”人物架构太像《东京物语》了,前后断裂挺严重的,不仅是文本内容,影像风格亦如此——前半段是胶片感的唯美,后面则是西方目光下猎奇式的对日本文化的想象(数据化的明亮失真),倒反而成为某种风格特征了。以游历异乡实现生命救赎,这个概念委实太流俗。
我清楚记得他们小时候的样子,现在他们长大了我却不认识他们了,一直做父母的儿女吧,不要让他们不认识我们
3.5,“我们看过柏林了,来过波罗的海了,现在该走了。”对于《东京物语》的拟像构成了《樱花盛开》漫长的第一幕,在凝重的情节之外,多丽丝·德里的重复反讽地出现在“小津调”的凝滞之中,通过跳切,镜头忽然运动以及台词的reference将其破坏。不同于小津的stasis,“运动”是《樱花盛开》的第一特性,有如台上表现主义的日本舞踏,身体的解放是死亡的前兆,而死去的妻子又在逐帧照片中以一种机械运动“活”了下来,在影片之中,充满了对于电影与媒介的元评论。直到东京,被放逐的陌生城市及其转镜头中展现的空间,影片找寻着一种东方的严肃,在富士山的显现之中凋零。
看电影时最怕遇到女性导演的小情小调,基本上舞踏一出来就不冷静了,又是推焦、又是起乐、还切脸部特写,反差特别大,摄影机的中立全没了,仿佛角色的死亡都不及舞蹈本身来得重要,活脱脱的广告。
虽然痕迹有点重,但是最后那一刻只要有感动,就足够了。
非常感人。
暗黒舞踏
最后收拾火化遗骨的部分,令人心酸。
2.5 无论德国本土(巴伐利亚、柏林、北海边)还是日本,全是刻板印象。
是好电影,不过不适合我。
210804 【C+】喜欢前半段。面对死亡逐渐逼近时的忧虑老者回顾曾经被经历的时间,来到现代都市的喧嚣,对于儿女的印象仅仅停留在记忆中,而当下的他们并不真正认识与了解彼此,在一副拼凑的景象中不再可以感受到亲情,客厅中电子声音的响起预示着与另一个世界的隔阂。一切都在遭受时间的消磨,而时间不只改变了我们的容貌,还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如今它与我们逐渐疏离,全新的潮流中充满陌生与惊愕,曾经所身处的时代却被抹去了踪迹;届时我们将无力去尝试改变,身体中积累着衰老的机能,失去连贯性的精神被时间和自身所负累,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自我与世界的丧失。我们可以试着安慰自己,放下对生存的执念和恐惧,既然腐朽已经注定,那便无需再做挽留,向生命深处的终结走去,以一种伤感的方式承认对衰老与死亡的接纳,作为和解也作为反抗。
完全没有德国电影的节奏,整个日本电影的速度,不知道好看在哪里!怎么总觉得导演把日本形象地展现了声色娱乐场所,难道日本在欧洲导演眼力都是这形象?!
有些东西有点不能接受,主要还是猪脚的日本舞蹈舞得有些过了,还有那小姑娘给人感觉不真实,虽然有遗憾
“暗黑舞踏”令人着迷。
如果我先死了怎么办
所有的冷漠無情歸於德國,所有的美麗感人歸於日本;意味深長,表達刻意--反差(文化),視角轉換(妻子過渡至丈夫),虛實並置(最後一場舞)。
生命如蜉蝣。唯爱非也。
有线通
日本女孩那段舞踏真是惊艳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