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人的灵魂真能从躯壳里抽离出来,它们是什么颜色呢?
是亮的,白的,暗的,灰的还是黑的?
灵魂究竟是什么?
是抽象化的心灵还是人的精神?
是不是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个个意识形态决定着自己灵魂生长的程序呢?
当灵魂抽出时,我们欣赏瓶中自己具体化形象化的灵魂时,是一种对过往的疼痛,还是一种对过去罪恶的解脱呢?
吉利马提舍弃了灵魂,他看到了自己可笑的蚕豆般的黑暗的扭曲的不性感的灵魂时,脑海里也浮现出过去的不美好吧。
剥离了灵魂确实让他减轻了压力,但他整个人变得油嘴滑舌,让人讨厌,工作越来越不尽心了。
看来一味的忘却过去的黑暗,不是一件好事。
可怜的吉利马提想要索回自己的灵魂时,却意外的遭遇商人的买卖,把他的灵魂卖给了一个演肥皂剧的女演员身上。
就这样异位的灵魂对他们起了意想不到的反作用,悲剧逐渐上演。
好容易想法设法取回了自己鹰粒的灵魂,却因为起初剥离的灵魂与现实的身体有排异作用,让人啼笑皆非,难道灵魂剥离后,人的精神和心灵已经变质了或者进化了?
对自己的过去要进行排斥了?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其实,最后吉利马提通过试镜看自己灰暗灵魂深处的时候,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只是那些从小到大的一幕幕片段。
其实就是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黑或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是我们真实的自己。
影片可以说是一部极具冷幽默色彩的硬科幻,算得上是一场与存在主义息息相关的精神危机,同时也是在对名声在外、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完善的美国用户至上主义或销售性服务做出的回击吧。
在这个非常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喜剧故事当中,灵魂也可以变得像日用品一样随意萃取或交易……徘徊于冷幽默和感伤的惆怅、现实和梦幻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条完美且紧绷着神经的情感线索。
最后商人们在估算人类灵魂的价值然后进行变卖,吉利马提反问,灵魂是可以估价的么?
我的理解是,每个人的灵魂对于自己都是无价的,对其他人其实是一文不值的。
再优秀人的灵魂永远不适合其他人来使用。
灵魂,是我们的一种自我觉醒,自我意识。
摄影和配乐一流,但故事不太成功,模仿《兰花贼》和《暖暖内涵光》而失败的例子。
看的时候希望不要是《纽约提喻法》那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片子,没想到……还真是比那个差,很闷但又没内涵或者架构。
除了查理考夫曼,其他好莱坞编剧企图驾驭哲学和幻想跨界的题材,好像目前还没有比较牛的片子。
不过这片配乐真的超好听~
这部电影无非要阐述的道理就是:老婆是原配的好 孩子是自己的亲==========================这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是有着向光与逆光事实虚无的雕塑它的作者是你 在不断地审视、修改中你总是找不到一个满意的完美的面这部电影恰恰给出一个满意的完美的面的另一面电影不是什么大片 却有一千一百多人观看但只得到了6.7分的好成绩我不禁要问 你们这群SB难道只能看懂Kick-Ass么?
马泽法克!!!!
按照时间顺序来说,近期看的第一部就是
影片应该想告诉观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大致在于这灵魂的重量,但是失去了它生命又将变成无所适从的轻浮。
另外,影片在一些台词中有意识地抛出了“肉体和自我意识是否统一”这个令人思考的问题。
总体来说,情节波澜不惊,叙事节奏沉着冗缓,对于镜头的处理比较随意,几乎没有刻意的特效处理。
整体给人一种只是在默默讲述一个荒唐故事的感觉。
这样的风格估计也是仁者见仁的类型。
片子里在暖色木质结构的motel中主人公产生的带点暖意的臆想,与圣彼得堡暗天灰地的冷冽形成的视觉对比倒令我印象深刻。
最后,不得不再夸一下保罗吉亚玛提的演技。
之前在其他影片中已经见识过这个法国人的演技,可能是他平凡的外表让他的名字直到如今才印刻在我脑中。
而他再次用在冷冻灵魂中的表现提醒了我的幼稚。
我一看完2009年独立制片的小成本科幻片《冷冻灵魂》(Cold Souls)就立刻上网搜寻导演苏菲·巴瑟斯(Sophie Barthes),信息寥寥,只知道她在此片之前指导过两部短片,毁誉参半,无甚回响。
基本上,巴瑟斯应该算新晋导演。
对于一位新导演来说,第一部长篇作品就如此摄人心魄,且主演保罗·吉亚玛提(Paul Giamatti)在听到整个故事框架后立刻就同意出演,这成绩实在不俗。
《冷冻灵魂》获得了不少电影节的最佳影片或最佳剧本提名,吉亚玛提也是一贯的高水准,只可惜年景不佳,影片只在美国小规模点映,没能拿下大规模的发行渠道,反响微弱,真是埋没了吉亚玛提的优秀表现。
吉亚玛提在片中饰演他自己,一位居住纽约的实力派美国演员保罗。
他任主角的契诃夫的舞台剧《万尼亚舅舅》即将上演,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无法人戏分离,苦恼不堪。
在得知可以抽取灵魂进行存储之后,他决定暂时取出自己的灵魂,卸下心理负担,待舞台剧公映完毕再植回灵魂。
在灵魂与躯体的两分论这个古老的哲学话题被实体化之后,一扇充满艺术创新的潘多拉之门便彻底洞开。
后面的故事涉及到了灵魂的外表与实质,涉及到了灵魂作为商品的租赁、买卖、走私,涉及到了植入灵魂的异体排斥,涉及到了无形资产的影子价格,甚至还涉及了靠灵魂投机而盈利的对冲基金!
当然最重要的,是影片提出的灵魂究竟为何的永恒问题。
在主人公保罗第一次到达灵魂存储诊所询问如何摄取灵魂时,电影非常灵敏地避开了解释灵魂实质的必要,负责的主治医生告诉他目前的研究并不能解释灵魂究竟是什么,到底有何功效,但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可以抽取、存储、再植入灵魂,仅此而已。
而当保罗被告知他可以戴上特殊的眼镜观察自己灵魂的深处之时,因担心灵魂内部一片空白而缺乏自信的他立刻拒绝。
因此,观众们除了看到被抽取出来的灵魂的各色古怪外在形态之外,并没有直面灵魂的内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我觉得这个安排非常巧妙,因为灵魂是什么这个话题实在太重大了,根本不可能一句两句解释清楚;更何况,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过结论,保罗在舞台剧的台词中反复提到叔本华、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万尼亚舅舅》这幕话剧本身,都在旁敲侧击提醒着,关于灵魂的话题其实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精神思辨,而不是“一颗鹰嘴豆”,形态鲜明,放在透明的玻璃瓶里,一目了然。
那么,究竟该怎么回答灵魂是什么的问题呢?
这就要依靠吉亚玛提的精湛表演了。
没有了灵魂的保罗首先变得不那么敏感,情感逐渐衰竭,内心空洞。
他的舞台剧表演变得肤浅而夸张,甚至猥琐恶心。
他的物理形态也有所改变,妻子说他“摸起来好像生了鳞”,“很干”。
为了拯救演艺事业,他租用了一位俄国诗人的灵魂,这时的他不仅在穿戴上多出了一股苦寒之地的凝重之气,就连表情气质也发生了变化,整个人看上去肃穆萧煞,心事重重。
不仅如此,他还在睡梦中见到了本属于俄国诗人的回忆碎片,这让他变得沉重而忧郁,禁不住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影片接近结尾,保罗灵魂的内在形态才终于得以揭晓。
这个片段让我有点失望,因为它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反复出现的孩子与生命的意象多少有点流于俗套。
但转念一想,又有什么样的表现方式才能充分展现出灵魂的模样呢?
童年的回忆?
交织的光影?
明灭的坑道?
翻涌的浪潮?
一朵花?
一棵树?
一粒砂?
笑声?
哭声?
脚步声?
风?
云?
星?
或者是一切加总的加总,直到一切复又剥落,海天幻化于无形?
有评论批评《冷冻灵魂》的故事太像出自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之手,摄影风格太像《傀儡人生》(Being John Malkovich)或《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但我觉得对于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来说,这实在算不上批评,甚至可当作鼓励。
要知道,考夫曼是好莱坞最受人尊敬的编剧之一,能让故事具有考夫曼式的天马行空气质实属不易。
而说苏菲·巴瑟斯在刻意模仿,甚至“抄袭”考夫曼,我觉得就实在有失公道。
抄袭了什么?
一种气质吗?
如果灵魂真的可如影片中那样互换,如果才华、想象力和气质真的能够依靠抄袭,那么,上帝,赐予我力量吧,我也要抄袭托尔斯泰、抄袭卡夫卡、抄袭马尔克斯!
我实在太喜欢这个故事了,我真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设定很好,人们可以抽取贩卖存放租用灵魂,用灵魂的得失与变化体验别种的滋味。
只是整个故事试图营造一种似悲似幻的深度,内容却看起来有些轻飘飘。
尽管有男主人公患得患失的表演带动电影的节奏,女主人公神情的僵硬却着实让整部电影都陷尽一种冰冷麻木的感觉中。
有些内容也不太经得起推敲,比如女主人公偷走男主人公的灵魂,以及抽取老板妻子的灵魂,都是如此轻易的得手,不给半个解释的镜头,却在过海关检查中,着重拍摄指纹膜的换取过关过程,总让人觉得这个疏离且扭曲的世界科幻得不够协调。
creative idea (to me) about soul extracting. however the plot wasnt fruitful enough to allow to go deep into the discussion of all the topics ppl can think of when seeing/hearing the function of the machine. the movie is not about moral issues, its about social issues, how ppl feel about their existence. how ppl deal with stress and anxiety. the whole film is spreading a light flavor of sadness -- as many critiques said, more like a typical european movie than hollywoods. nevertheless, still worth to watch if ur having a bored sunday afternoon and wanna think about some philosophy.
1.如果人类的灵魂不是无形的,它是有形的实体,就像电影中说的“灵魂的位置是位于大脑中央的小腺体。
”你会希望你的灵魂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大小?
电影中提到,很多人外表光鲜亮丽,但是他们的灵魂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多彩,而是灰色的。
2.身体疲惫了,休息一夜就能恢复。
可是灵魂疲惫了,却未必那么容易恢复过来。
所以男主选择了将自己的灵魂暂时冷藏起来。
没有的灵魂,好处是没有了烦恼,坏处是没有了生活的热情。
这种方法可以偶尔急救,但长期使用,就犹如一个行尸走肉。
3.临时借用别人的灵魂。
男主临时借用诗人的灵魂,让自己的演出大获成功。
但是他的身体实在不适合这么纤弱的灵魂,所以他最终希望找回自己的灵魂。
可以偶尔虚拟借用别人的灵魂,那完成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但是不能失去自己的灵魂。
第2005部,《冷冻灵魂》……影片比较有意思的是,把虚无缥缈的灵魂实质化,人们可以通过手术对其任意处置。
而在这个大背景下,保罗•吉亚玛提本色出演自己,一个被焦虑压的喘不过来气的演员,通过移除、更换和寻回自己灵魂的过程,领悟人生真谛……创意不错,保罗的演技也无可挑剔,但编导苏菲·巴瑟斯对自己剧本的执行能力却差强人意,片子的主基调又闷又拖沓,充斥其中的说教意味基本磨平了所有对观众的冲击感……个人认为,横向对比,可看性要较题材类似的记忆大师略逊一筹,当然,就冲保罗片中神经质一般的演技,本片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人的肉身只是一副皮囊,是灵魂定义了我们的身份和价值20171215
设定好有趣 故事讲得不有趣
what the .... of this?
不可解
没感觉到灵魂每次更换后的有什么变化,或者不够深入,整部电影让人觉得漫无目的,看了三次才看完这部100分钟的电影,而且每次都睡着。
When your soul is fucked
深意 不错的OST
有趣以及讽刺的电影。
记忆大师
不要放弃灵魂,因为她是你手中唯一无法估价的东西。
都不想写
聪明的电影
多好的片子啊,那一片冰冷的俄罗斯海原。我从未想象过,我有妖娆的灵魂,那个有瑕疵的,有明暗面的,我的灵魂。“很多人就像棍子拴的马戏团大象,他们从不质疑他们给自己设定的极限,灵魂就是你的锁链。”科幻故事的文艺式解读,美国人的俄罗斯老知青梦……动人。
想起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了,连演员饰演自己本人的方式都相似
看介绍挺吸引人,看后才发现比想象中差很远。
保罗太可爱了!!
片子的概念很有意思~正是我需要看的,很荒诞很幽默,可惜后半部分就一般了。最总生活还是需要直面自己……(灵魂的形态还会被嫌弃~哈哈)
看一半
烂片,整部戏情节不紧凑,男主人公分明咎由自取,一个好演员就应该把生活和演戏分的很清楚,如果不能投入就休息,让自己沉淀,何必要去抽取灵魂~~~再说了,没有灵魂的演员会是一个好演员么。。。导演逻辑不清楚,至于那个走私灵魂的团队在戏里我觉得可有可无~~~实在毫无看的价值
结尾收得太莫名其妙了
一星給Paul Giamat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