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参考了百科,有不当之处还请谅解,谢谢!
克里斯蒂安并不关心自己唯一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佛雷德里克六世。
然而施特林泽却与这位皇太子关系密切。
他教授给他启蒙思想,和卢梭回归自然的理念,在教育上他也践行着卢梭关于如何使孩子更好地成长得建议,鼓励他自理生活。
这些都对这位将来命途多舛的王子日后的生活和执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克里斯蒂安对自己扮演的职责越来越得心应手,他似乎很享受那些贵族在听到他做出那些决策时震惊而又不敢反驳时的表情,他接下来的法案也越来越有实用价值,其中包括废除酷刑,建立流浪儿童收容所和全民强制性的疫苗接种等,所需资金全部从贵族的津贴里扣除。
克里斯蒂安的理由是,贵族的田产已经够多,毋需国家支持。
国家渐渐朝着正轨行驶。
暗流却在悄悄涌动。
克里斯蒂安谋划着让施特林泽成为正式议员,然而这时,那些被剥夺了特权罢免了职位削减了津贴的贵族们奋起了反抗。
以太后朱莉安娜和议长伯恩斯托福为首召开了临时会议,终于看清施特林泽原来是启蒙运动中的一员,而他的思想正是他们所万万不能容忍的。
于是伯恩斯托福议长受王太后朱莉安娜的支使,在一次议会上痛陈施特林泽的罪状,其中包括控制国王,不尊重丹麦和挪威的习俗等,最后公然举行表决,是否应将施特林泽逐出议会并处流放,结果全票通过,士兵上来带走了施特林泽。
施特林泽看向克里斯蒂安,然而克里斯蒂安却苦恼地低下了头。
这个傻子只是无力地默念着,不,不。
然而就在他绝望的时候,那个他已不抱希望的人突然爆发了,他像是一头愤怒的雄狮一般跳了起来。
“放开他!
否则我砍了你们的脑袋!
”然而话刚出口他自己就惊呆了,仿佛第一次知道国王有这个权利。
然而好在他又很快回过神来。
所有人都惊呆了,在他们心中这个向来逆来顺受的国王接下来终于展现出了他毅然决然的一面,为了守护着他也是他所要守护的人,他作出了一个他此生最荒谬然而却是最伟大的一个决定。
立刻罢除伯恩斯托福总议长的职务,解散议会,成立内阁,内阁仅由他和施特林泽组成。
整个决策从公布到实施全程不出十秒。
当克里斯蒂安精疲力尽,最后一个走出议会时,他看到了道路尽头等待他的的施特林泽,他激动地扑上去搂住了他。
宁负天下,不负一人。
也就这样的,施特林泽完全掌握了国王,这与历代奸臣的手法很是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为自己而施特林泽做实事。
作为一个当时被殖民的德国人,他却把丹麦人民看的比天重。
在他执政的1770年12月到1772年这十六个月中,他发布了不少于1069个法案,平均每天三个。
其中包括减免冗官,国有医疗制度的改革,废除腐朽的审查制度,取消贵族在机关里的任职和允许平民子弟进入大学等等。
美好故事的开始,悲剧就在倒计时。
王太后朱莉安娜和古德伯格散布施特林泽与王后卡罗林不轨的谣言,买通了哥本哈根各大媒体报业。
人民从来都是盲目的,在他们心中施特林泽只是一个利用国王的弄臣。
他们不知道颁布那些有利于他们权利法案的人是谁,却记住了这个和王后通奸并哄骗国王的医生。
闹市里上演着皇室的丑闻,报纸里满是恶意的诽谤,说王后肚子里那个女婴是她和医生的野种。
就连克里斯蒂安这个傻子也坐不住了,他在两人经常游玩的市井里发了疯,逼施特林泽发誓王后肚子里的那个女孩儿不是自己的。
他不能容许他的施特林泽爱上别的人。
为了保命,施特林泽发了誓。
“这不是真的,克里斯蒂安。
”他温柔地安慰他,像是安慰一只狂躁的小狗。
国王果然安静了下来,投入了他的怀抱,把眼泪和鼻涕都抹在了他的肩上。
获许他是真的相信,获许他只是太害怕失去他而不得不相信。
施特林泽应该要为国王容易相信他人这一点感到庆幸,然而不久后他就要为他这一点付出血的代价。
然而被侵犯了利益的贵族们从来不肯善罢甘休,他们要的是这个德国人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只要医生还存在一天,他们的的权利和财产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威胁。
当那些因为裁员政策而失去了工作的士兵和那些被煽动的人民涌进宫来,举着火把彻夜围守在腓特烈堡宫并大呼着“绞死德国人!
”的时候,国王慌了神,他问带兵前来的古德伯格,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古德伯格却递给他施特林泽的逮捕令,要他在那上面签字。
克里斯蒂安像是大喊着,不!
不!
哪怕在古德伯格哄骗他再不逮捕德国人那些愤怒的民众就会冲进宫来将他撕成碎片时他仍哭喊着,不!
不!
古德伯格迫切地递上笔,却被国王一巴掌挥开。
即使再傻,他也知道签了这个对他的施特林泽意味着什么。
然而真正打倒国王的却是兰彻伯爵说的,施特林泽,王后和勃兰特密谋要杀死您。
这个自私的贵族为了利益最终说出了连他自己都不会相信的谎言:我是勃兰特的朋友,我偷听过他们的谈话,我说的句句属实。
克里斯蒂安太容易相信别人,他在听到这个的时候已经完全呆了。
整个世界空寂如死,散如飞灰。
他的脑中从此只剩下这一句:施特林泽要杀死您。
他目光呆地滞瘫倒下来,最终像是傀儡一般在逮捕令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那时他的大脑已时一片空白,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
王后承认了这段不合法的恋情,那些因为他颁布的裁减军队的法案而失去工作的士兵冲进施特林泽的宅邸,逮捕了他并将他关进了监狱。
克里斯蒂安在伤心欲绝的情况下与卡罗林离婚。
她先是被囚禁在了卡隆堡宫,接着被流放到了德国,施特林泽的故乡。
而施特林泽则在三个月后被送上了断头台。
他终于为那个不属于他的国家,为这个国土上子民的自由,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了最后的祭献,死在了离故土千里之外的异乡。
为期十六个月的改革以改革者身首异处而告终。
那一夜,哥本哈根满城风雨。
也就在那之后,克里斯蒂安彻底成为了疯子。
他不愿见任何人,也没有人愿意听他说话,他陷入了最后的,深深的沉默。
他的继母扶持自己的亲生儿子重组了议会,与古德伯格大权,原先颁布的所有进步法案全部被撤销。
暗云笼罩在了整个丹麦的上空,国家在一夕间倒退回了中世纪。
三年后一种罕见的疾病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这种疾病后来被我们称猩红热,卡罗林便死于此。
就在所有人都将此事遗忘时,克里斯蒂安却没有忘记,他在很久后依然会对着画像喃喃念叨:I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saved them both.这个两人里,一个是勃兰特,一个是施特林泽。
十年后,他的儿子,佛雷德里克,那个从小在施特林泽教诲下长大的孩子,在父亲的支持下发动了武力政变,粉碎了以朱莉安娜和古德伯格为首代表大贵族利益的议会。
佛雷德里克在位五十五年,他在他的执政期间改良了施特林泽的法案并将他们一一颁布并实施。
在那个时期各国的海上商船为了躲避海盗的侵袭往往挂上别国的国旗,其中以英国国旗居多,其次便是丹麦国旗。
然而那也已经是很后来的事情了。
所有的尘埃终于得以落定。
“......伟大而杰出的思想家,人性光辉的守护者,以自身的殒落换取了永恒的安宁,长眠在大地的圣殿里......乔纳森•佛雷德里希•施特林泽。
”“远古的先灵会在神圣的天国彼岸为他祈福,愿生者幸福,逝者安息......”…… ……在这个曾经发生过惊天动地的浩劫的土地上,如今已经恢复了她应有的静谧。
傍晚的风簌簌而过,像是母亲的双手般一一抚过那些沉寂的生灵。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平静的大地里,死去的人是多么的安详。
“Man was born free, and everywhere he is in chains.” —Jean-Jacques Rousseau.The Social Contract.国王和王后都是孤独的人,一生不由自己,被婚姻和皇室规矩锁住,被内阁与太后控制。
她们遇到了医生,第一次觉得不孤单,他接得上莎剧的台词,他也追逐“禁忌”的自由,他们也许都遇到了爱情,三人一起做了有益于人民的勇敢变革,是互相成就与救赎的一段时光, the very best of time。
医生是一介平民,淡漠的背后是渴望改变现状,推行启蒙运动的抱负。
我喜欢他尚未获得实权前的疏离、克制与小心知进退,惊于他获得实权后的大胆、冲动和欠考虑,伤于断头台前他的惊慌、害怕和哭泣。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看着篮子里好友的头颅,想起了对Caroline动心的那一刻,骑马、雨天、树下,是否后悔,不得而知。
他确实失败了,是一个有抱负但不够心计的人,那些弱点让我惋惜,但他的形象却更光亮,虽然是冷的微弱月光,一个笨拙的普通人心系天下,困于人性局限,陷于爱情。
这个故事最大的成功是国王这个人物,鲜明而饱满,最大的失败也是他,因为他并非第一主角却这样明目张胆地鲜明而饱满。
编剧偏爱他,让他长期处在大冲突的风口浪尖上,把最意味深长的细节都用来塑造他。
医生和王后都很不幸地因他而显得单薄了。
王后脾气不好,每一次发怒都被国王忽视,再因为国王的戏谑态度而又被观众忽视,我们都要刻意回想一下,才会稍微提炼出她的一些性格以及她在那次并不风流的爱情中的表现。
刚入宫时,她说她只好认命,不再奢求争取什么,结果她就真的不再争取奢求什么了。
这便是她面对第一次渴望破碎之后的行动:放弃。
真的不是很主角。
然后,医生出现,她有了新的渴望:真正的爱情,却又得到得太过顺风顺水。
无论是在餐桌上舞会上眉来眼去,还是在城市的暗处设立一间偷情用的小卧室,也都不算是一个人面对极大困难时的竭力克服。
这样疲软的起伏,无法使观众过瘾。
我本以为,面对突发的爱,医生会先矛盾克制一阵,先拒绝她,令她痛苦伤神,然后她再因为这痛苦而有所作为。
谁知医生还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当然,如我所愿的话会有些狗血,然而在那样逼仄的情境下狗血最容易突破升天。
再来是最后,王后面对私情败露、医生被国民声讨的大难境地,她照样没有作为,照样虔诚地认命、咆哮两声之后继续接受惩罚。
一个成天把启蒙思想的书籍抱在怀里的女人,仅仅用偷情的方式来追求她的自由,是不是不应该坐在第一女主角的位置呢。
至于医生,他在与王后相处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情,还没有他与国王相处时所表现出来的一半多。
他也顺风顺水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受人之托去博取国王的喜爱与信任,然后干涉政治,激励国王,改变国家,与王后相恋,直到最后死在断头台上,他一直想要完成的理想与半路绽放的爱情始终就只有唯一一次劫难:政敌利用他与王后的私情和民众来摧毁他。
然而他的挣扎也如蝼蚁一样微弱。
这便是两个悲剧主角的悲剧命运。
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迟钝与无所作为让这个悲剧毫无悬念。
不知道这种悬念的缺失算不算是一种新的狗血。
要知道,再古典的悲剧,无论人物的结局成败,倘若缺失了人物的竭尽全力的抗争就等于缺失了故事之躯的最有力的几根肋骨。
这应当是令人敬畏的铁律。
按照常规,这部电影的镜头的色调与构图都很漂亮,也很温柔,正如大多数同类电影那样,努力地追求着古典油画一般的精致,优雅,从容和暧昧。
一切运用都中规中矩。
音乐顺服得总令人忘了它的存在。
叙事节奏也无可挑剔。
没有野心。
唯是主旨有些含糊,缺乏利锐与坚韧。
故事发生的时代处在人类思想的转折点,可惜的是,宗教,启蒙,自由,变革,伏尔泰,这些名词在整个故事里都显得尤为跳脱。
如果它们是主旨,那么本片的重点就断然不会在一对染指禁忌爱情的恋人身上,而片名的中心语也不会是风流史这三个字。
那就只能把它当做爱情故事了,就会再次回到之前说的:一个想要改变世界的小镇医生,因为遇见国王而找到出路,一个被禁锢在命运中的女人,因为遇见医生而找到出路,然后两个人联手,分别用僭越王权与追求爱情的方式来体现出各自的反抗以及对自由的渴求。
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两者都不够蓬勃热烈。
况且,在他们的理想与爱情的自由里,还生存着一个无辜的人。
谈起这个无辜的国王就让人严肃不了了。
到底要怎样做,才能塑造出一个如混沌一般即复杂又单纯的人物。
当你以为他是病态的时候,你又会同时看出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合情合理。
以为他只是单纯的顽劣,又发现他一直都满怀那种想要治理好国家的急切愿望。
以为他是懦弱的,却又忽然看到他为了保全医生,在议会上吼了一句震惊四座的‘我才是国王’与‘解散议会’。
那便是他面临极大困境时的一次突破自我的抗争。
还有,也千万不要以为他愚蠢,哪怕是在医生让他签署那份‘部分文件不再需要国王亲笔签名’的文件时,他最后利落的一笔‘同意’,也仅仅是因为那个始终如一的唯一理由:医生懂得他的孤独,他需要他。
所以他才会微微低头,会刻意笑称医生为普鲁士国王,好掩饰自己眼神中的警觉与心中的一闪而过的不安。
只是因为他太需要他了,才甘愿放手一搏。
而这份需要一直很直接。
正如国王每一次说的,他要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开心。
这也体现出国王的孩童秉性。
这秉性是无罪而且无重量的,不懂得背叛。
看一看,国王在发现医生与王后的私情时,没有因为背叛之类的事情气恼,反而质问医生:一直以来,你真正需要的就是她吗。
后来国王在餐桌上发泄,气愤地喊出小杂种的生父是普鲁士国王,然后离席。
医生跑出去劝阻他,说的话是:难道你又想孤独一个人吗。
于是国王便消气了,还主动与医生拥抱。
就是这样,编剧不遗余力地明示着国王的渴求与行动,以各种正面、侧面、直接、细节的方式,从而令他这个人物鲜明且丰富。
面对这样一个无辜的单纯的、不懂得什么是自由却一路执拗地追求着爱的年轻国王,谁还忍心指责他什么呢。
所以,为了这个人物,多给一颗星吧。
首先中文片名翻译真的不符合剧情。。。
一个初恋没有过远嫁异国的公主自然会对感觉对的人产生感情这再正常不过的戏路根本谈不上风流史这样的字眼。
好吧,然后马上可以猜到皇帝不是搞基就是脑残,果然有强烈的安全感缺失和搞基趋势。。。
自己女人出轨只是生气了一小下但是马上被失去好基友的恐惧打败拼命挽留好基友为他争取生命这样的行为,足见对公主真是一点都不在乎,在乎好基友多几万倍。
最后被欺骗没能救回好基友郁郁寡欢了好多年,还是儿子帮忙报了仇,这个国王对好基友的感情也真是深似海了。
重点还是说这个医生,深谋远虑久经社会的熟男,连看喜剧笑起来也非常有魅力,自己富含革新思想却找不到伯乐难得有机会接近王权果然没有浪费顺利博得国王的宠爱(胜过任何女人啊),终于有机会将自己的抱负一一实现的紧要关头,爱上了可怜的公主,这样就使得原本看似一帆风顺的仕途变得前途未卜。
虽然国王爱他胜过一切,但是这样的危险行为势必被反对派利用而最终得以借口讨伐,找了几个贵族来个游行抗议就能迫使国王下令逮捕,最终在砍头台想起爱过的女人,看着下面那些为了他们拼了命争取权益的麻木观众,泪水是为自己的一生抱负而哀叹。
你做得多么好,为了他们争取权益,他们却不知道所以然,只是麻木地接受压迫,麻木地过辛苦的生活,麻木地看人被斩首,然后麻木地回家继续生活。
自上而下的改革永远难以唤醒全民的思想,他们也只是把这改革当成弄权者的游戏而已。
这改革太早了,早到所有人都不理解,包括你为之奋斗的民众,可悲。
但是历史会留下你的一笔,为你所做而纪念。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段丹麦18世纪启蒙时期的宫廷史实在波澜不兴。
不管是历史还是演绎,中国的宫廷总是不乏精彩的故事。
人性的欲望和残暴,野心和嫉妒,背叛和复仇,我们都看得太多。
以至于当我看到这部讲述法国大革命前夕的丹麦宫廷故事时,实在感到寡淡无味。
欧洲的艺术家对自己的历史讲述总保有一种冷静和刻制,而对于电影从业人员来说,对历史题材的选择和拍摄方式更受到了工业水平和资金的限制。
于是欧洲的艺术家们把宏大的历史题材留给了好莱坞,而将那些微观的历史细节和不起眼的宫廷逸事留给了自己。
从而我们也看到了好莱坞大历史叙述文体之外的微观历史画面。
所谓的“微观”其实是以小见大,历史是由每个人的故事所组成,而通过每个人的历史细节可以建构出一个时代的完整历史画面,而这正是司马迁写《史记》的方式。
通过《国王的演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王的二战,也看到了英国人的二战;通过《芭芭拉》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东德生活,从而看到了整个东德的体制画面,而《皇室风流史》为我们带来了法国大革命前夜启蒙思想暗流涌动的丹麦。
影片用丰富的历史细节,精致的画面,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和演员们各归其位的演绎为我们构建出18世纪启蒙时代的丹麦宫廷逸史。
虽然在笔者看来,丹麦的这段自上而下的改革史实在不起眼,它没有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伟大,更没有法国大革命的壮阔和残酷,但它仍是整个18世纪欧洲启蒙时期历史的一个精彩篇章。
想想看,一个国王的御医跟王后闹起了绯闻,且直接摄政于朝推行改革,最终被贵族保守势力推上了断头台……这样的故事其实足够精彩。
但导演却用刻制平淡的笔法为我们描绘这段宫廷角斗,可以想象用好莱坞的方式或者说用罗伯特·麦基的方式这个剧本完全可以更精彩。
克里斯蒂安七世和王后的生活矛盾,而国王既是医生施特林泽政治上的盟友又是感情上的敌人还是一对好基友;还有保守贵族和改革派的矛盾,以及皇太后及贵族的宫廷政变……这个故事有太多的焦点和高潮,却都没被导演扩大和利用,他选择用最平缓最真实的讲叙方式还原历史的原有颜色。
将精彩而复杂的故事拍得单调刻制,这本身就是一种功夫。
大概丹麦导演受拉斯冯提尔的影响太深,本身就需要一场革命。
影片有两条重要线索,一为革命,二为爱情。
两条线均是缓慢推进稳扎稳打。
单以改革这条线而论,影片开头,王后透过车窗看到了丹麦市容的肮脏和市民脸上的茫然,影片只用这一两个镜头就为我们呈现了丹麦的中世纪现状,这也为改革埋下了伏笔,继而王后的启蒙书籍被禁以及影片随时插入的“伏尔泰、卢梭”的名字,以小见大地为我们描绘出了当时的政治空气,启蒙人物施特林泽入主皇宫为丹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改革也随着影片爱情这条线索不断深入,国王先从最不起眼的市容市貌改起,增加环卫工人改善居住环境,城市的亮化工程总是官员们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显政绩的一个方面,接下来就是医疗体制改革,王后及御医建议丹麦实行全民医保,给每一个国民接种天花疫苗,但国王受到了比奥巴马医改还要大的阻力,这一提案被议会否决。
既然改革推行不下去,国王和改良派决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国王一发狠解散了议会重组内阁,于是接下来的改革顺利推行,取消审查制度,开放大学教育以启民智;关注儿童成长成立儿童之家;大量削减军费开支;对贵族及富人征税保障人民利益;解放农奴,关注农民权益;减轻刑罚取消酷刑,改善人权现状……丹麦的改革在当时简直可以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盏明灯。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百日维新还是被太后扼杀于襁褓之中,太后和贵族及保守势力勾结,软禁了国王,流放了王后,继而屠杀维新派人士,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跟我们的历史如出一辙。
鲁迅、孙中山、卡特林泽又都是改革派人士,医生这个革命团体不能小觑。
导演用不同于好莱坞的细腻手法,为我们层层剥开丹麦启蒙运动的历史篇章,又通过卡特林泽和王后的惊世未了缘增加了故事的意趣,改革和爱情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相印成趣。
想看的这有地址:http://www.duokan123.com/A/9121.html
有革新的想法,奈何力量尚弱,明知自己螳臂当车,在法院和日常装疯卖傻保命。
认识医生后知道他是人才能堪大用,所以让他随侍左右。
即使在知道医生与皇后有染后还能原谅医生,是个爱江山不爱美人的主儿吧?
实际心里还是过不去的,抱住医生时留下的那滴泪。。。
最后还故作随波逐流姿态扮做受胁迫忍痛签下逮捕令。
解决完一切,韬光养晦,保住性命再说。
要不儿子怎么在16岁能够成功政变?
还照常实行了医生的法令。
医生或许是四分之三吕不韦,皇后不会是赵姬,皇帝更加不是嬴异人。
这片给出的片名严重误导人,这根本和风流不挨什么边,完全应该叫皇室改革史,看的时候我就总觉得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突然醒悟过来这不是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百日维新吗,同样是草根小民带着政治抱负进入皇宫并得到皇帝的全力支持;同样是没有任何政治经济基础只靠皇帝一腔热血, 当然,光绪是真热血,这位丹麦疯国王只是对宠臣好的不得了外加喜欢玩;最后政治体制改革同样是因为以皇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兵谏而告终;带着理想的改革派同样是断头台上我自横刀向天笑了,真是一样一样的,当然了,里面有点桃色事件,不过这位改革派的御医和文艺范的皇后真不能说是情欲压倒理智,正相反倒是情投意合人生观世界观对上眼了才良师益友在一块。
所以故事看着相当有感觉,毕竟咱们也有过这么一段落后就寻思着变革的历史。
而且这个片必须夸一夸他的画面感觉,非常有那个年代的气氛,不是极尽华丽,而是看着靠谱,有一种宫廷范在里面。
不过总觉得他的情节实在是略显拖沓,切入正题太慢,切入正题以后进展的更慢,让我一边觉得剧情挺吸引人一边还犯困,这也算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效果了。
总之算是不错的历史事件片,而且也算改变了我对欧洲皇室的一些看法,虽然仍然是皇室喜怒无常,但真的不那么有架子,跟平民见面也很正常,没那么多麻烦事,可能就是这种骨子里的不特权,让他们打倒特权比咱们容易些吧
千万不要被《皇室风流史》这个片名吓到,被埋没的好电影总有一个二逼名。
它赢得了去年柏林影展两项大奖。
麦德斯·米科尔森的演技的确令人折服。
该片以18世纪欧陆启蒙运动为背景,讲述丹麦历史上一段离奇的政治改革——由国王的御医摄政后一手推动,并与丹麦王后(英国公主)于禁卫森严的宫廷中展开一场旷古绝恋。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再次鼓足勇气观看完这个电影之后,感觉曾经只认为这是一部乏味可笑的爱情故事是多么的可笑,影片的名字是多么苍白……斯特恩斯死前的泪水似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向每一个为之动容的观众……穷尽一生的奋力抗争,为人权而战的他,最后换来的竟只是人群的麻木漠视,和因与王后私通后感到尊严践踏的仇恨气愤。
或许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会发现国王的疯傻,竟然也是一直清醒和智慧,人生,不过只是一次戏剧,你也不过是被安排的一个小小的角色罢了,你可以被塑造为英雄而歌颂,亦可被人踩着脚下随意凌辱,只在一念之间,一切都可以如过往云烟而消散。
不知他在最后可否有一刻的后悔……
曾痛恨王后的可笑和愚蠢,只为所谓的爱情落得如此下场。
在她的命运早被决定的那一刻,就已经没有任何选择,一心期待未来的丈夫而满心欢喜是多么可笑,她早该明白职责早已高于爱情;对丈夫失望而选择作对逃避也是多么愚蠢,直到最后陷入斯特恩斯的爱河之中,我一直气愤她的情绪化、恋爱脑、和过于理想化的天真。
拥有先进思想,为民的追求和一定的身份力量,她明明可以做得更多、更好……可能对她的惋惜对于厌恶吧,才会让我一直没有看下去的勇气。
历史滚滚,或许作为一个看客的我们,没有太多评价的资格,当局者迷,也不会只是少数……最后,还是震撼于那一眼万年的情感碰撞,心动于心心相惜的爱慕之情,最美好的爱情也不过如此了吧。
也曾一直看不起愚蠢疯傻的国王,最后发现他不过是一个一直渴望朋友来支持与陪伴的孩子。
不然,为什么会给予斯特恩斯如此之高的信任,为什么会原谅斯特恩斯多次的言语冒犯,为什么还会接受一直看不起他的王后,又怎么会原谅让自己成为别人孩子父亲的斯特恩斯,甚至还在最后一刻期待着他的赦免而重归于好。
他是善良的,善良到让别人耻笑;他是纯真到无知的,一直相信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会放过愿意让步的他。
但现实已经残酷却到让这样的人成长,最后看清现实,用余生去支持儿子去完成属于他们闪着光的岁月里的理想。
只是,他早已失去了他珍视的一切……这样伤痕累累的他,让我好像看到了也曾天真的自己在残酷的现实中无奈地成长。
原本在书本中冰冷带过的的历史进程,和一步步的改革,是一首饱含鲜血的挽歌……
故事感觉看来恶俗,不过不知道为啥,过了至少一个月后我还偶尔回想起这个故事。
所以我想这个故事应当有可取之处。
就此我做个总结。
那年时代。
那个时代。
我想这个故事还是很深刻的反应了那个时代,在恶俗的外表下。
那是启蒙主义兴起的时代。
如今启蒙主义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个课本上的名词。
而回到那个时代,由电影中可以看到启蒙主义在与旧封建主义之间的相互作用。
说实在这一段看起来实在是非常震撼。
当国王因为收到签名表扬信感到激动不已的时候,我也有一种非常被鼓舞的感觉。
类似于追星成功后,但事实上感觉更为让人激动。
其次,有启蒙主义就有与之相对应的封建主义,故事中也较为详细的讲解当时封建主义在丹麦的运作,以及对于普通市民的影响。
那个黑暗的时代,对于自小学习人本主义的现代人是相当难以想象的。
再来是丹麦国王,显然这不是一个有人望有能力的国王。
但由角色的塑造上而言倒是合情合理又相当的成功。
起初你觉得他粗鲁无礼,后来发现他的单纯,你才意识到那是由于他的生长环境使他成为一个不健全的人。
当到最后时,当他自知无法成为一位伟大的帝王,反而支持自己的儿子时,我忽然感到一种欣慰感。
一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为一个健全的大人。
至少不会辜负医生对他的期望。
事实上那位公主也并不成熟。
无法适应自己的丈夫,无法在一开始对他施加影响力,无法认清自己的丈夫。
要知道有这样的丈夫又是国王是多少权欲强劲的女人的梦想?
武则天只能在中宗手里夺权,但绝不可能有李世民的手里得到权力。
事实是这对夫妻各有问题,而使他们产生问题的是当时的社会。
再说说狗血的偷情。
在中国人看来简直不能理解,作为一个向有大作为的人而言,你知道自己必然要处在风口浪尖上,多为人诟病。
那时候一定是避嫌都来不及,医生居然真的偷情偷到国王的床上去了。
不是,外国人的想法有时候真的是搞不懂,因此我想也没必要一定要套用中国理论吧。
偷情一截是整个故事走向狗血的根本。
说到宫廷剧百姓想看的不过是那些达官贵人的不干净历史,类似于张家长李家短唠嗑,有了这些百姓也就觉得皇家也不是那么神圣的,再神也是一群人。
不过看完片子,回头来看这倒是挺有意思。
医生死前叫嚷着:我是为了你们啊。
百姓们根本不想听,反而仅仅为了一段丑闻就将医生送上了绞刑架。
到这里开始时的八卦嘴脸,和最后快刀斩麻的痛快淋漓反讽的揭示:人本主义的医生不懂的人。
他不懂的下层百姓,他不懂得小贵族,他不懂得皇家。
世界上的人除了启蒙运动中形而上的人他懂得,每一个形而下的人他都不懂。
因此他的改革遭受了完全的失败。
但人文主义在这次实践中依然播撒了种子。
最终从未一条心的皇后与皇帝一个以一封信另一个以自己的支持实现了医生的遗愿,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告慰吧。
北欧的电影一如既往的冷冽干脆,虽然由于偷情合理化减弱了这种意味,但片尾干净利落的处理还是体现出了北欧电影的这个优点。
总之作为有个有机整体还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片子。
拍的很好,是真的很好,各种精致与用心。。。
后半段不错,故事倒也完整有致。
我肿么就介么喜欢这个年代的服装呢,真漂亮~~~
最佳男演员我觉得还ok,但是最佳编剧……也太勉强了。
看名字以为是宫廷爱情剧,看开头以为是历史革命剧,看内容又回到爱情剧……最后又是革命……
华丽丽的宫廷戏,叙事流畅毫不做作。但,我就是不太喜欢看宫廷剧,那能咋办~ 话说国王演得真好啊!我怀疑演员本人是否就是轻度智障,当然这个贬义绝对不含必须有,可能是对他演技的不知咋赞扬的一种智障似悬疑~ 囧
女主姑娘太没皇室气质了,演个女仆啥的没准还能惹人怜爱。看安娜卡列宁娜的时候就琢磨,这姑娘太不像回事儿了也。
全剧极富张力,串合启蒙、卢梭自由主义思想引导下的变革,展现王朝新盛与衰败的起落极端;在北欧行之前能遇此片,不失为一种嘉赏
丹麦今年的申奥片,全片节奏缓慢无惊喜无亮点,倒是古典范儿的精美服装设计有望提名明年的奥斯卡。一段宫廷艳史引发的宫廷政变,一出画面精致唯美的古装剧,一切都是情理之中,除了新晋柏林影帝的表演很有趣之外,荒唐,讽刺,真的很难了解这个将历时添油加酷的剧本怎么拿到最佳编剧银熊奖的。★★★
当国家的自由遇上王室的禁忌爱情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惨剧,跳舞那段眼神拍的很出彩
一场宫廷政变剧被冠个这样的翻译名真是悲哀~
精致而庸俗。主要是为了看柏林和戛纳影帝的对手戏。
导演功力很深,值得看。
剧情老一套 欧洲皇室那些小事情。 看皇室的妆发还原 看个气氛。
看了半天都没搞明白是哪家皇室的故事,另外节奏感超级超级慢
【130513】2012年度遗珠啊!原来真爱就是把老婆和权力都给你还毫无怨言的人。克里斯琴那个演员发挥地相当出色!大陆译名屎爆了好吗!旁白再多一点效果肯定更好更能深入王后的内心。
好无聊的电影,这是谁给译的中文名字,纯粹唯恐天下不乱啊。风流个屁啊。这个故事是真的吗,看着像真的,但是电影已经让我无聊到都不想去考究历史的真假了。这个变革真的是自己找死啊,还是真实的历史里是没有这么儿戏的。
画面质感、布景、表演都可圈可点,情感布局工整略现火花。有意思的是丹麦这种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方式充满了知识分子革命的天真与脆弱,竟然不去认真思考军权问题。虽说历史无情人有情,但这两位有情人对待那可怜可笑的国王却过于自私冷酷。这个复杂的人性层面在片中最具回味。
小三是不道德的,别理直气壮。太恶心了。
男配长的实在太磕碜太腌臜了,男主是个二球,女主的哑嗓子很好听,片名翻译的忒不着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