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时什么样子,似乎我都需要好好的想想了,似乎对那个酷热的暑假没什么太多的记忆,似乎很多的东西都模糊了。
那年在家休养身体,那年一个夏季只是养回了一点点的气色,那个暑假开始了另一段人生。
记得一部电视剧《十七岁不哭》,也许那样的情节是我这个年龄的人所经历的,那样的情节让我感慨良多。
简宁与杨宇凌的懵懂的情感,雷蒙德叛逆,高晓峰的高傲,那是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初中、高中,我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有欢乐、有痛苦,但是终究是属于自己的一种经历,是属于好多80后孩子的青年时代。
《甜蜜18岁》,我觉得这是属于90后孩子的故事,他们的十八岁,放眼校园中,肥大的校服、短发、帆布鞋,面无表情的走着,似乎所有的学生都是同一张面孔,但是我知道,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和抗拒,对不被理解的排斥,他们面无表情的内心是波澜壮阔的,就像何那,她大多数都是那种没有任何表情和情绪的面瘫像,因为种种巧合让何那不能从李聪那里得到安慰、倾诉和理解的时候,她的感情那么需要一个窗口的时候,夏虹适时的出现了,那么她们之间的感情发生的顺其自然,那是一种理解、慰藉和认可。
青春时代的我们不也总是跟能理解的人亲近吗?
现在也依然是。
就像我18岁的妹妹,她会告诉我:“我以后不叫你大姐,那样显得我比较小孩子,我叫你姐,这是一种成熟”这才是她们的思维模式。
就是上了大学的弟弟,会直接喊我的名字,而不是叫大姐一样的。
植物的春天,动物的春天,当然也是人的春天。
我是不是也陷入了自然施予的肉欲萌动,不必羞,但是不是我太敏感而偏失,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还是真实的未受影响独自升发出来的感觉?
看到春日里颇失常态追向我狂吠的汽车总站的黑狗,早晨在空旷安静的砖道上追着玩闹的小狗,叽叽喳喳几只雀儿追向另几只雀儿,躁动的虫鸣,我都觉得跟它们一样,带着理解,我龇牙躬腰向他们表达我毫无恶意的嘲讽,连同着我对自己身上的欲望宽纳的无可奈何。
什么是爱?爱和性?
《甜蜜的18岁》一个女孩背脊骨一侧紧靠着脖脚处的一只折着两翼飞翔的海鸥侧影,另一个女孩在大腿内侧用圆规刺下用墨染了的海鸥侧影;一个女孩梦中的那片只有两人的海,另一个女孩在多年后寄来的明信片上图画酷似那片海。
她遇见她的时候,她窘迫寡言没头没脑地寻找某人找帮助;她和她紧密起来却是她穿着小姐服在酒吧被缠上和叉开双腿堕胎;她为摆脱纠缠胡纠的同志关系与相互怜惜相互帮助琴瑟和谐的超出友情的暧昧。
似乎这便是爱了,不用时间冲刷,是否褪色或者消失的验证,这当时便是爱了,不用考虑是爱自己还是爱她。
反正是爱了。
就像盖茨比迷恋着黛西,和她像钱一样令人愉快的嗓音,接近对岸别墅上那一盏绿灯是他长久的动力。
她吻熟睡的她后背的海鸥;她像她母亲一样面对离开:你去哪儿?
要去多久?
能不能别走?
她将椅子摔向母亲放荡花言巧语的情人,原先她不屑,把母亲划为同自己不一样的太重感情的人,而她后来和她母亲一样作了同样语言的挽留。
原在未知里的相似和重合,像谶语像轮回,这便是爱。
女孩终于理解了母亲,选择留在小镇。
穿插着世俗的柔弱却坚韧的生存和丑陋,粗暴,虚荣,衰老,粗糙。
这可能便是窦唯中意的原因了吧。
在讲台上满脸傲气的高三物理老师通过托关系强逼着她的孩子辍学去银行工作,发现儿子有意复读,争吵使儿子在雨夜出走后,蓬着头蹲坐在厨房撕着揪着烧了崭新的参考书;日渐苍老的母亲换上当年的戏服拂袖入帘的轻巧,仍是满眼骄傲和小女人;她咿咿呀呀唱着词,断断续续,并不成连贯,却仍旧能受到小镇上老人小孩的稀罕;她像年轻女子一样坐在摩托车后座亲热地搂住吻着给接她表演的情人;他们在女孩房间旁边的屋子里喘着气做爱;她珍视年轻时一张黑白照片,当时她脸庞丰腴,透着年轻气儿,看不出会有今日的世故和虚荣;她让女孩照着照片再画一张,她酗酒时举着相片端详……窦唯喜欢的一定是那个在他住的小杂院里清早倒痰盂的王菲。
他喜欢沉默无言的深情,和普通人真实粗糙的生活气儿。
他们虽然都在卑微或者挣扎着活着,却都是以自我的姿态活着。
想起卡夫卡自传里:我什么都不缺,就缺我自己。
可能在生存的危险边境上的生活,对像我们这样的人才可以是纯粹个人的,我们太过被动和向内。
窦唯在 未知 里的歌词:你以为知道什么 我以为明白什么你以为相信什么 我以为担心什么何不来抱着我 何苦要不停地说岁月如水流过 年轻无知的我
真不知道怎么形容这部电影,电影的内容和片名反差太大。
电影的前三分之一内容让我以为此片是描述青春期少男少女们早恋的苦与甜、家长的反对、女主角单亲家庭对其童年的影响等等,但没想到马上的一幕幕神展开让我大跌眼镜。
这部电影一点都不甜蜜,而是非常压抑,包括那怪异的结尾,和女主角去世的母亲。
女主角抛弃男神选择女神,到底对与错我都无从判别,最后的结尾,男神出狱、女神寄了张海边的照片给女主角,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女主角到底如果选择?
反正是一部让人看了思维混乱毫无三观可循纠结凌乱的电影。
总之,建议改名为《残酷18岁》。
电影《蜜甜18岁》用舒缓清新的方式展现了一段关于青春的故事,这次妩媚的推介海报以“青春季”为主题,草绿的基调配上稍发灰的蒙版,流逝的18岁跃然纸上;三位新人演员白衣上阵,神态乖巧、举止亲密,浓郁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在主创阵容这面,该片大胆启用新人。
影片的编剧、导演、剪辑均由80后新锐电影人何文超结束,《蜜甜18岁》也是其第一部剧情长片;主演周文奕、滕飞、祁琪为北电、中戏在读学生,该片为他们的银幕首秀。
对此,推出人魏仲环示意“即使组里新人许多,但大概正由于他们那股青年拼搏的劲儿吧,片子的质量确定是有保障的,可说清新却不青涩”。
而影片参加了多内外多个电影节及影展,颇受注目,业内人员也示意“该片的人物设计饱满,台词和剧情环节值得推敲玩味”。
影片中少男少女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这让三位主角变得敏感而又躁动,内心世界的孤独让他们彼此渴望着对方给予自己爱情、友情。
导演何文超称三年筹备的影片终于要和大家见面,希望这部影片能够让观众想起自己的18岁和青春。
导演也否认片中女同性恋情节是电影的噱头,"创作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么多,青春懵懂的年纪,在友情和爱情面前都是青涩的。
"
去电影院看这《甜蜜18岁》时发生了点曲折。
首先去的第一家电影院直接取消了今日的唯一一场。
而当我无奈地走到另一家电影院选座位时,却发现只有我一个人选择了看这部电影。
很久没有因为一个电影的名字想到要孑然一人去看电影。
或许是当大脑的某根神经被“十八岁”这个词儿触动所以满怀期待着。
可是,看完,又大失所望。
这分明是一个骗局,让我以为能抓住青春的小尾巴享用一会儿甜蜜的回忆。
由不得自己想起狼狈丑陋残忍的,属于我的那一年。
当我十八岁的时候,也是短发。
艺术生。
骑自行车。
逃课。
用着一只时好时坏的手机。
只是只有到不得不穿校服的时候,我才会勉强披上被我画上简单涂鸦的校服去升国旗或者抵挡天寒。
何那在右腿大腿的内侧用圆规纹了同夏虹一样的飞鹰。
我在右手的小指下用圆规刻了一个字母。
同样不完整的家。
在一座小到不能再小的城市成长。
学校的对岸就有一条江。
去学校的路上也有桥下火车鸣笛的回响。
有爱着的男孩儿,只是忘了是谁。
有爱慕着欣赏过的女孩已经离开去了北方。
他们彼此不曾认识。
女孩也再也没联系。
然后我进了一所令人厌恶的师范学校,越发忘了过去的人与生活。
城市在变化,曾经路过的房子都已经拆迁盖上了美丽的新楼。
时间一晃,头发也渐渐变长。
所有关于年少的故事很多时候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局。
至此,我也彻底确切地忘了十八岁那年我到底干了些什么。
电影的节奏有些缓慢,我一个人坐在不大不小的放映厅里感到一丝寒凉。
窦唯作曲的音乐让我说不清具体的滋味。
没有感动,没有落寞,没有完全地感同身受,但却让我在一种情绪使然的强加作用下,大脑接收到了压抑的信号。
我坚信导演何文超是非常真诚地在用这部电影讲一个让我们回想青春的故事,可又残忍地用这狗血地竟然像真实生活的景象让我恐慌这些都真实的发生过了。
母亲为爱黯然酗酒。
他爱她,她爱她。
他为她爱的她入狱。
她为她离开去南方。
她为母亲而选择留下……少量的台词,矫造又青涩,甚至有些对白的设置让我莫名其妙的情绪涌动。
这大抵也跟这部电影的背景有关:导演的首部剧情长片;大量的新人演员的使用;低成本的制作。
这些缺乏经验的初体验让这部电影的语言有了更加纯粹的解读,十八岁的分岔口,左边联结着青涩和懵懂,右边成熟长大。
只是《甜蜜18岁》逾越不了娴熟的创作,而亘古停靠到了在这条岔口的左边。
情感的“欲言又止”只能归咎到剧本创作遗留下的问题中去。
除却何那一角,其他人物的性格描绘也只有淡淡几笔。
可能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后,再也想不起其他的他和她都是什么模样有着怎样的性情了。
不过正是这样的不完整和残缺,让我愈发相信心细梳理曾经岁月的点滴,用语言及文字和影像来诠释,都得不到它最初最真实的模样。
所以这部电影对我而言,好不好看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东西。
借用《致青春》宣传片里说的一句话:青春是用来怀念的。
即便残酷的十八岁落到长大后的眼睛里,也会变成甜蜜的十八岁。
它就是这样的不成熟,幼稚又带有笨拙的气息。
狗血地像言情小说里被人看烂的桥段。
或者简单,或者复杂。
而各中滋味,在不同人的回忆里,也有了不同的说法。
看了一大大半看不下去了!
何那是侦探吧!!
好奇何那对夏虹这个她老妈的男友的情人怎么产生感情的!!
尼玛圆规也能纹身啊!!
尼玛痴情男友是同父异母的哥哥啊!!!
受不了了!
居然还拿蕾丝片做噱头,导演编剧脑子有翔吧!
三角恋个毛线啊啊啊,这十八岁哪里甜蜜啊!!
后青春期尼玛伤感孤独单亲情爱情依靠扯出同性之爱?
好多元素啊,当初看宣传片还挺期待的…以为女主至少是个小奶t…都没必要短发啊!
= =π_π
看到评论骂声一片,呵呵,说明近年来中国电影洗脑成功!
看片看的就是大牌明星,大牌导演,绯闻炒作。
对含括以上的电影,大家都追着风去看,看完骂的过瘾叫声好。
而显然,这部电影并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
有骂演技的,我承认普通话配音很怪,但是主角的眼神很有内容。
有骂剧情的,一个小地方邻里之间有一腿的不要太多好不好,男主喜欢女1没准就是扯不断的血缘关系作祟,女1和女2之间认识的经过很狗血吗?
你们以为优雅的擦肩然后一见钟情才是爱哦?!
当命中注定无论两人如何相识,都会彼此吸引,要讲道理逻辑的常情 的,麻烦你,这不是数学题。
电影确实有不足之处,无论如何表达,只要你懂了,这样就够了。
其实不想为它贴上很多标签,但是如果非要说,它是部很不错的文艺片。
中国电影在被大批暴发户承包的商业大片中,它让我突然耳目一新。
我不是个爱看电影的人,看着部片子,纯属为了催眠,没想到居然忍不住的看完了。
不得不说,影片里的对白少的可怜,突然的普通话切换,让人略感不适,不过想想自己,也就释然,我们这一代很多都是父母操着浓重的家乡话,而我们却在讲普通话。
对白的稀少不知道是导演因为担心演员的台词问题,还是故意为之。
从镜头的语言来讲,我觉得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已经很不错了!
何那的名字,那边的那,夏虹,夏天的彩虹。
最后在夏天,天的那边出现彩虹,何那手上拿着那幻想中的大海的明信片,最后是18岁那年,一个人坐在码头的长镜头收尾,一气呵成。
一个人坐在那里,妈妈去世了,爸爸不知道是谁,夏虹去了南方,男一进了监狱,18岁,孤单的坐着。
很多次给到远方撑船人的镜头,那是夏虹的父亲,幸福的一家,而何那,夏虹只能远远的看着那幸福,不忍打破。
而大量的背景音乐配合着镜头,彷佛更加升华了,背景音乐很多是一种调子的吟唱,没有词,到最后直接是纯音符的音乐了,对白少,背景音乐里的词更少,似乎更加突出导演想要表达的一种感觉。
18岁,爱情的懵懂,还在叛逆期,跟父母的矛盾,高考的压力,谁又能用语言很准确的讲述自己的18岁呢?
很多青春类的大片其实刻画的都是我幻想里,时间摒除所有不美好后的美好,或者期许。
这是一部不错的文艺片,值得一看。
话说我真的很喜欢里面的配乐,吟唱的人鼻头酸酸的,感觉又回到了那个迷茫的18岁…
可能我确实被国外影片洗脑了,宁愿看国外的暴力烂片,也不想看国产片,国内这些成名已久的什么张艺谋......等等,拍的片越来越迎合当局,而且动辄投资巨大,看的恶心。
新生一代就是不一样,抓住了想要表达的灵魂,很感动,影片表达很现实,这就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啊,就像莫言的作品一样,低调的进入了你的灵魂。
演员表演的也好,自然、生动,尤其是窦唯的配乐,很灵准,我坚信窦唯会再一次为戛纳电影节中国导演的电影配乐而走红的!!!
何文超加油!
窦唯加油!
中国电影加油!
很纳闷整体评分不高,甚至比不过国外的三级片、恐怖片,国人啊,是五毛太多?
愤青太多?
还是对国产电影失望太久了?
记得那年春天,和男闺蜜从电影院出来,他皱着眉头,呲着大牙,哭笑不得地对我说:“这片名不是骗人吗?
哪里甜蜜了?
"我没有回话,当然也没有告诉他,观影途中我曾几次无声落泪。
走过一条长长的阴暗走廊,再走到嘈杂陈旧的中厅,这家影院小而旧,票价只有万达的三分之二,适合我们这样的学生。
我并不排斥小而旧的东西,这让我回忆起我的童年。
就像这部片子里陈旧的珠帘,款式老旧的台灯,女主角朴素的白背心,都能唤起我内心里某个温柔的小角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部电影被许多人诟病狗血、俗套,我却沉浸在窦唯的配乐里,联想到了自己的十八岁,联想到和女主留着同款短发,有着同款倔强的自己,联想到我也曾经对像夏虹(女二)那样的女生产生过一种似有若无的迷恋。
有人说这是出柜之作,但我认为不是。
只是一个女生对温柔的向往,对女人味的渴望。
那是班上一个口碑不太好的漂亮女生,曾经有段时间我们是同桌。
她有着小鹿般的眼睛,甜美迷人的酒窝,和及腰的长发。
她喜欢躲在厕所抽烟,深吸一口,然后以无比享受的表情吐出一个个烟圈,仰起头,露出天鹅般的脖颈和近乎完美的侧脸。
第一次觉得女生抽烟也那么美。
她会穿小裙子,露背装,高跟鞋,这在高中生里面是很叛逆的,但是她不在乎。
我很欣赏她这种不在乎,在一群没有表情的做题机器里,格外耀眼。
有一次,她和我并肩走在一起,我穿着肥大的运动服,不太合身的校服裤,一双黑不溜秋款式了老旧的皮鞋。
她呢,却是青春洋溢,扎着高马尾,蕾丝裙,裸色丝袜,小高跟鞋。
我想走在她旁边,又不想走在她旁边。
想的原因是她身上若有若无的香气很好闻,不想的原因是这样衬托得我更丑了。
但很快我又释然了,这样走在一起,才显得她更美不是吗?
我喜欢她的美,也希望她的美被全世界都看到。
高考结束后的某一天,我在理发店遇到了她。
她问我晚上去不去邻市一起吃饭,唱KTV,蹦迪。
我说我只有二十块钱,还要剪头发。
她说没关系,有人请客。
假小子的我当然不懂得漂亮女生的众星捧月,还傻傻地问,为什么要请客?
是有人考上重点本科了吗?
她笑得花枝乱颤:没有啦,他们几个男生早都不读书了,他们社会上混的,有钱!
你和我一起去吗?
还有另一个姐妹一会过来。
作为从未收到过男生邀请的同为十八岁的我,脑子半天没转过弯来:那花别人的钱,还是不好吧?
她好像听到了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话,酒窝更深更甜了:哪有男生邀请女生出去还让女生花钱的道理呀?
我出去玩,就从没花过钱。
说完她甩甩头发,那时候她已经烫了个大波浪,兼具妩媚和青春。
她锁骨上也有个纹身,是一只蓝色的蝴蝶,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呼之欲出。
我看着她长长的睫毛和红润的嘴唇,再看看镜子里自己鸡窝一样的男士女发和发黄的脸,还是摇头拒绝了。
因为我根本不相信有人会请我吃饭,对啊,从小到大,都没有过。
那天晚上我梦见了她。
梦见自己触碰到了她雪白的肌肤,是那样滑,那样香。
我梦见她在我面前抽着烟,长长的睫毛垂下来,烟雾里她的大波浪书写着一种早熟的风情。
第二天在家附近的早餐店,我听别的同学说,她前晚在邻市差点被人侵犯了,还报了警。
事情已经过去很久,如今我也已经蓄上长发,再看到留着波浪卷风情万种的抽烟女人已经毫无感觉,但我依然会经常想起那天她在理发店的笑,和那天晚上如此真实的梦。
路边的橱窗映出了我的影子,也是长发披肩,裙裾飞扬。
十八岁之前,我是没有性别的模糊动物。
花了几年时间,才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女人,至少是外貌上的女人。
我想,甜蜜的另一种解释,也许就是对未来有期待吧,现在没有的,将来会有。
"喂,发什么呆呀?
"男闺蜜说,"我们去吃必胜客火锅吧?
""必胜客有火锅?
你确定?
""有啊,我带你去。
"走到一家火锅店门口,男闺蜜停了下来,冲我一扬下巴,喏,就是这儿啦。
我从左至右读出了那店名——"思必客"。
他也有点囧,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咳,记错了。
没事,有火锅吃就行,哈哈。
"涮着火锅,我忽然对他说:"其实,这个电影还是挺甜蜜的。
期待,不管最后会不会落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甜蜜。
""哈哈,还在想电影呢?
赶紧吃吧,电影你请的,吃饭我请!
"他说。
推进情节不靠冗长对白而是靠镜头和较长的静默,光这一点已经可以好评了。城市化和未来抉择的大背景合理地罩在了外部,演员略显稚嫩但也尚可。郑爽演得不错。周文奕的颜不太像拉拉。夏虹有点儿像香椎由宇。
3星。剧本是硬伤。那么漂亮的母亲有点太不接地气。拍的我大衡阳和铁一必须要加分,有些场景不要太熟悉- -原来沿江的高层江景那么好看的,还看毛开发区的房子,最后的一个镜头和音乐大赞。导演有潜力么我觉得
两女表演不错;配乐和方言;想起了麦婉欣的《蝴蝶》,不过故事的线路穿插吃力,难接受
男主角不适合短发
要很仔细看
混乱~~~~
一直想看的原因是因为在衡阳拍的啊
小清新,画面不错。。。
纯属冲评分。作为一个衡阳人,里面的每条街道看一眼都很熟悉。但里面的故事就真的不太认同了。有这么慢的节奏吗,一点我们那的性格都没有。而且男主一家人说的衡阳话都不标准,还是群众演员说的亲切些。里面那个酒吧明明是39度,把苏荷打什么广告啊。最爱的是那条河,衡阳人最爱的消遣有去河边散步吧。
这三颗星完全是为窦唯的配乐打得分,如果没有窦唯的配乐整个电影像是个只在纪录故事的微电影,且纪录都是很低俗的,不得不说看这部电影是预告片时音乐吸引了我,窦唯的配乐影响了整个电影和看电影的心情,不得不说配乐很棒,但遗憾的是配乐发挥至极,电影整体不行也提升不了电影分数
评论都在讲很狗血,我觉得一点也不。因为你们没有见过更狗血的生活。
他人的生活旁人真的很难领会。
二星三星,徘徊犹豫
看一半看不下去了
剧情刻意而做作且不失凌乱。
青春就是逐渐发现自己的过程。成熟就是慢慢偏离原始的轨道。音乐很赞。
百合么
乱八七糟的。。。 。。。。
配乐很好片很烂!一颗星全给配乐。
最后 一个人 穿着校服 还是少年时的模样。尽管与母亲敌对 但最后还是为了她留下 受了委屈是只能去她病房呆着 难过时醒来 是她穿着旧时的衣服在你对面抚摸你的脸颊 他们都说你们相像 你不相信也不屑承认 可最后还是成为了你嘴里不愿意承认的人 哎 人生真的很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