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一位朋友的提及后,看了《七十七天》这个片。
2017年的片,票房1个亿。
堪称文艺片里的成功作品。
老实说,看得有点膈应。
后在豆瓣的提示下,又找来看了《荒野生存》,2007年的美国片。
这个片我以前看过一次。
这次重看。
这才发现,《七十七天》从结构处理手法上,与《荒野生存》完全一致。
如果说前者是对后者的模仿,应该不冤枉。
但深度完全不一样。
观影体验也大不相同。
横穿西藏羌塘无人区,是《七十七天》的卖点。
我承认,有一个地方,美炸了。
就是水天相接的某处。
虽然片中江一燕饰演的残疾女人说:“不要给我喂鸡汤。
”但不幸,《七十七天》依然是一碗鸡汤,并且带着馊味,消费着中国大众的“西藏”情结。
江一燕的表演有点恶心到我了。
把一个花样作死的女人“美颜”成一个执著追求生活梦想的女子。
不知道原型的故事是怎样的,此片为什么不用原型人物直接上场演出,要用这么一个打文艺情怀牌的女星?
当然,我这样问也显出傻。
要不然怎么有好收成?
(至少按传统商业片思维来论。
其实,素人的真挚演出越来越成为电影的卖点,而不是千年不变的明星牌。
)尤其受不了的是江一燕角色在片中的自述,当自己为了拍照而从悬崖上跌落时,仰面下坠的瞬间她看到了“最美的星空”。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原型人物的真实瞬间,还是为了煽情而添加的“动人细节”。
这个细节非常恶俗。
哪怕把情节调整为:在看到最美的星空时,入了迷,不慎跌落,也要好一些。
男主角也基本上没啥演技。
好在生活中他是一位资深的户外极限运动爱好者。
这也是他自任导演一手促成拍摄的片。
他手中积攒的大量素材也用上了。
据说有西藏情结的陈坤想演这个角色,结果还是自任导演的这哥们自己来演了。
可以想象得到,陈坤来演,票房会更高,可能会翻番,不过,终究也强不到哪里。
因为确实没啥真东西,就是消费了一把“题材”而已。
难道想搞明白怎么活着非得跑羌塘无人区去体验把生死穿越?
本片的表演如果说是弱项,最弱的,还是文本本身,弱爆了。
立意低下。
迎合流俗。
一碗臭鸡汤。
相比之下,看2007年《荒野生存》,不仅是更强烈的视听震撼——镜头、剪辑和音效均是一流,提供沉浸感,相比之下,《七十七天》的音效很弱,尤其江一燕说对白时,明明在开阔空间,声音却是闷闷的(就像在是厕所里拿着手机对着嘴巴录的)。
这个片还是台湾几位大佬操刀把握技术细节的——摄影李屏宾,音效杜笃之,剪辑廖庆松,都是台湾侯大师的御用班底、黄金团队。
却搞出这么个二三流的影音效果来。
确实有点尬。
《荒野生存》的技术没得说——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影片最后十几分钟,那位青年临死前的一系列镜头、剪辑、音效,从前面还有些过于平整的工业化运作痕迹,一下子升级为“幽灵影像”的感觉。
可谓炸裂。
(全片音乐也配得非常融入情境。
)而文本才是《荒野生存》可称作一部好电影的基础。
一个少年,叛逆于家庭,与整个僵死的社会格格不入,大学毕业之后选择了流浪生活,最终流浪于无人的荒野,乃至死在那里。
一方面,这个少年对家庭、对社会、对整个生存状态的不满,透着哲学反思的高度。
包括这个少年与人交流、表达内心想法时,动不动就引用哲学家的著作中的经典语句。
少年提出了问题,这问题是非常真实的。
而少年用自己的行动,乃至以生命代价,去回答这个问题,试图找到契合自己灵魂的生活方式。
在此过程中,他结识了不同的人,感受到许多种人生里的快慰与不幸,并亲身经历了自己想要的荒野生存体验,最终在孤独的生活里得出一个感悟:还是要与人分享生活,缺乏分享的生活没有幸福可言。
你可以将少年的临终前人生感悟理解为一句鸡汤。
这没问题。
或者他的某种妥协。
经历了人生种种处境的艰难后,开始不那么“尖锐”了,开始心态变得更平和了。
但无论如何,这位少年用自己的叛逆行为来对抗他所讨厌的生活与社会——在他获得新的平和、丧失尖锐之前。
而当他产生新的、与原先持有的尖锐观点相背离的感悟时,他已经无法回头了。
自然阻止了他向人类的回归。
或者说他运气不那么好。
想要回归人类时,遇到了雨季的障碍。
而继续孤身一人在荒野时,他不得不觅食求存,最终误食有毒的植物,终致命丧荒野。
无论是他的出走,还是他的回心转意,都是一场悲剧。
他出走之际,他所唾弃的家庭,是他悲剧的承受者,当他无力返回、命丧荒野时,则是他个人与家庭的双重悲剧。
家庭永远失去了他,而他,也失去了拥抱新生活的机会。
电影用两条或三条叙事线,展示了这位少年的冒险之旅与内心之旅。
他因何成为如今的他,这其中他个人的性格原因,家庭悲剧的因素,均交待清晰。
而家庭悲剧——往往又是社会悲剧、生活普遍悲剧的一个缩影。
所以,少年乍看是反对家庭,反对被资本主义牢牢把控的社会格局现状,实际上,他反对的是命运,是“他之所在”的所有因素,是他无法摆脱的牢笼。
而他抱着少年的血气方刚和理想主义倾向,聆听大哲对生命本质的阐述,并试图在自己的人生中身体力行,找到新的“光辉图景”。
最终,大自然没有给他带来这种光辉图景。
他在大自然中体验过短暂的自由感觉。
毕竟那里山青水秀,动物们自由奔跑,没有人设的牢笼限制他的感受。
但是,他虽然生活在大自然中,却也不得不用资本主义制造的枪去猎杀动物,以获得食物,栖身于一辆被抛弃于荒野的工业产物——旧汽车里,来躲避风雨和寒冷。
他缺乏足够的荒野生存经验,成功地杀死了一头壮实的鹿,却不懂如何贮存鹿肉乃至肉坏掉生蛆,他在饥饿之际草草地拿着一本植物图谱去按图索骥寻找可食用之物,结果还是误食了有毒的东西,最终送了命。
他逃离的不仅仅是家庭和社会,他逃离的还有自己。
一路之上,他遇到了各种人,对他想要去阿拉斯加的想法给予了形形色色的情感反应与意见反馈。
可以说,导演的心思也体现在这些反应里。
这是一个悲剧。
然而,它只是一个无知莽撞少年花样作死的悲剧吗?
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英雄。
一个敢于直面人生中的问题并勇于探寻答案的英雄。
他的死,也是死于命运的无情。
死于自然的残酷。
当然,也死于他的选择。
他的选择本身,就是冒险的。
但这样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导致的结果,被一部电影平摊到我们面前,带来我们的,是许多思考的素材,因此,不应该仅仅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他花样作死。
相比之下,《七十七天》远没有这样的厚重。
因为《七十七天》的影像所依托的文本,幼稚得可笑,只是肤浅地迎着“西藏热”“诗与远方”热。
好像勇敢地出走一回就能够找到或体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七十七天》里一大段情节是男主角与两匹跟随他的狼的周旋,貌似于杰克·伦敦描写荒野的小说。
但看这部电影,你绝对不会感觉到自己进入了杰克·伦敦那壮美而又残酷的世界。
你只感觉到导演为了所谓的看点和戏剧感,不断地把经念歪了。
任何一部成功的影像作品(无论是偏商业还是偏艺术表达),都需要有一个强大而严谨的内核 ,这就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
当导演对此思考不深,就会矫情地加入一些看似戏剧性的桥段,或是多制造些美好的画面。
然而,灵魂缺失的苍白,是什么技术手段也掩饰不住的。
一些涂抹过度的行为,只会让作品看起来更恶心、更矫情。
虽然不知道什么原因请到几位大师帮助把关技术,虽然也小火了一把获得了一个不错的收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十七天》这种东西就是个速朽的垃圾,而《荒野生存》这样的影像,会在时光里,保持着它的闪光。
终于看完了期待已久的《七十七天》,以杨柳松作为拍摄原型,所以我不太喜欢个中参杂的与蓝天的暧昧情绪。
想要单独横穿羌塘的人,一定是内心足够坚毅、疯狂和纯粹的。
不过我对电影的期待,本来也不是故事上的编排。
当男女主人公面对岗仁波齐一醉方休时,他们说:为了心中的自由,为了远方,去他的命运。
我并没有被这句台词打动,杨说自己过了大半辈子,就是想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
到这里我内心觉得很可悲。
前半辈子你为什么不能为自己而活,你又在为谁而活?
每个人拥有选择出牌的顺序,请不要把自己的牌技怪罪于社会的胁迫,这会让人内心舒服一些,但依然是逃避呀。
于我,我想说我对自己所有的选择负责。
我想到了其他一些文艺作品。
电影into the wild 书籍刀锋,这些都是在找寻自我,找寻人生的意义,试图脱俗。
包括杨柳松等一些户外探险家,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这类主题从来不曾缺席过。
直到现在,我也还时常在追问生命的意义,追问我是谁?
这些问题从来不会有答案,可是人类还是忍不住沉思。
我曾经一度拒绝市俗化的生命,做过一点抗争,后来我发现,这简直徒劳无功,因为人生来就俗,这是与生俱来的特征,为什么不去承认自己的平凡与庸俗呢?
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要去荒野里寻找生命的答案。
我觉得这也许是一种回归母胎的行为,人其实是大自然生命的一部分,社会化让我们戴上了太多的标签、面具,只有回归到大自然以后,我们才回归到自我的真空状态。
当然每个人去荒野探险的动机不尽相同。
发着烧瑟瑟发抖躲在被窝里看七十七天,感受着杨柳松在高原上趟水失温,我觉得生命其实非常脆弱。
最后三图男主反而对横渡羌塘没那么执拗,反而释然了,说走出去后回去过好每一天。
我在海拔4700的高原上徒步时,遭遇脚伤复发,生理期,高反,淋雨失温,和外界没有办法任何的通讯。
当我每天要去勘测不错的地方大小便害怕被动物袭击,我躺在帐篷里听着外面牦牛藏獒凶猛地牟叫,听着外面不远处石头从山上落下来,柴火不够身体缺温,每天有走不完的路……我的愿望就是回到文明社会好好洗个澡,有张床可以躺着。
可是即便这个过程这么难,杨他在遇到狼袭击差点丧命时眼泪夺眶而出,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都害怕过。
但是,我们都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
没有人愿意一辈子流浪,但是,我们需要偶尔一次让自己的身心灵在大自然中彻底地放松。
结尾我想到了《百年孤独》这本书,我们生而孤独,努力做很多的事情试图打发它而已。
但是生命也并非因此这么的消极,至少要为美和爱过好这一生。
可以看出导演美好的初衷;但,整部戏只能给六十分感觉导演为了笼络各种不同口味的人群,拍了一部:伪纪实片+故事片+理想主义+文艺片的四边不到岸的四不像最感人的是江一燕气急败坏的控诉,那一定是蓝天发自内心的真实话语最跳戏的也是江一燕[捂脸],结尾那突兀的文艺插入实在是败笔最不爽的是虎头蛇尾,断粮越山,活着走出困境,应是最艰辛和最有毅力的部分拍得了了……导演心很大,而能力有待提升
第一,我想说的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请不要尝试徒步穿越高危地区,尤其是像羌塘这样的地区,必死无疑。
第二,请不要迷信片中的数据,所谓骑行携带量只有50还是55公斤这样的数据是个P话,没有参考价值。
事实上,我见过携带100多公斤仍然能翻二郎山的,也见过带个背包在二郎山下就喊着要回康定的。
这都是根据你的个人素质来决定的。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野外夜宿有非常重要,且必须执行的一点,那就是点燃篝火。
大部分夜行野兽是不会靠近篝火范围。
即便是在羌塘这样的高海拔缺氧地区,你也必须点,还必须呆在篝火旁,坐着睡。
无人区不点篝火还睡帐篷,那是找死。
第四,所谓片中那种取雪水来饮用的情况,不是不行,但是必须携带大量的药物,如抗生素等,否则,短期可行。
77天,那就是找死。
随便一种病状就可以要你命。
还有,高浓度盐水可以经过蒸馏得到饮用水,方式很简单,不多说,百度一下能有上百种方法。
第5,拿口杯砸狼那种行为,请自重,我无力吐槽,如果在不点篝火,且无燃烧棒和防身武器如弩之类的情况下,遇到无人区的狼,你只有两种选择,跪下拜佛,然后被吃掉,或则,直接被吃掉。
第6,关于狼的设定我个人不想多说什么,我从没见过两只狼为一个捕猎群体,且超越范围的捕猎。
第7,片中用特别煽情的方式描述了主角喝尿的情形,这个是事实,在极度缺水情况下可以饮尿。
但是,请别扯淡,极度缺水,你不可能有尿。
第8,你如果能在无人区遇到一只幼狼,请联系我,我马上献上我的膝盖。
这个蛋已经扯上天际了好吗?
说这么多不是说这片子不好,事实上也算是难得的走心的国产剧。
但是,请不要错误的传达某些专业知识。
我本人是战斗部队退伍兵出身,野外生存经验算过得去。
且玩了十年的户外。
现在不敢想穿越羌塘这类的事情。
还是劝大家,不要冲动。
应朋友之邀看了《七十七天》的试映场,结果她半途看不下去,抱头鼠窜了,留我一个人数着日子坚持到最后,出来后又想大嚎大叫又想当街暴走……如果以一个词来形容这电影主创和故事原型,那就是“找死”,而观影者就是来“找虐”……被虐完再面对这花花世界,明明白白地看到自己的怯懦,所谓的无畏、勇敢、披荆斩棘,只是为了寻找安全、舒适和应有尽有。
而这世上真的有人要放弃这所有,骑个车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寻找自由……我在西藏走个路都呼哧带喘的,这些人拍了三年,主要景点还在无人区取景,大写的服[强] ps:感情线有点鸡肋 女主每每出现就秒变恐怖片 是否为了兼顾商业性 怕拍的文艺了太小众?
个人觉得直接拍成纪实片 让人与自然的冲突更猛烈些更抓眼球
最难的不是穿越无人区,而是生活。
照顾一位瘫痪的人是冒险还是走进无人区是冒险?
这个我傻傻分不清。
男主一头栽进无人区所谓什么想证明自己活着?
而那个瘫痪的女子想尊严的生活都难。
我不懂这种行为的意义何在?
内心之灰受到的涤荡?
男主:成为想成为自己的自己!
成为什么?
看到一半我还是感觉不值。
我觉得不值。
这个影片最狗的就是,这个男人到底是经历了什么?
没有…鸡毛没有,上来就干,我只能理解为当代堂吉诃德吧。
四分是为美景而打的。
高三的某个下午 ,我考完试回到家,打开电视,百无聊赖的寻找电影,想着从尚未平复的兴奋中脱离出来。
这部电影以横穿羌塘无人区这样的简介吸引了我的眼镜。
我知道那是什么地方,一个远离城市喧嚣充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净土,同时也是人类不能轻易踏足的危险地带。
高三的我正如影片里的作家一样企图短暂脱身社会。
同时也是出于对地理的浓厚兴趣。
我对地理的兴趣也是起源于一部电影:高一开课没几周,地理老师在课堂上放了一部《金蝉脱壳》,让我觉得认识地球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慢慢的,我的书架上多了《中国国家地理》,美轮美奂的照片令人目不暇接,带有专业名词的游记依然引人入胜,这带给繁重课业压力下的我一个神游出逃的机会。
我幻想着在和书中的科研家一起勘测、克服困难、见证奇迹。
甚至,像我这样一个懒洋洋、毫无运动细胞的人,有一天会破天荒的和妈妈说假期想去爬山,随便什么山,只要够高,能爬的很累就好。
那次,我故作高深,这儿瞅瞅岩石,那儿望望地势,俨然一副小科学家的样子,过足了瘾。
不过我还真在一片天池旁遇见了真正在勘测岩石的人。
他们背上压着仪器,接着力爬上光秃秃的峭壁。
峭壁向阳,阳光正好打在他们身上,非常耀眼!
说回电影。
景物的拍摄自然不必说,广角镜头下的羌塘悠扬神秘,满足了我对西藏美景的向往。
剧情方面,开头结尾紧凑,但中间描述横穿的过程比较沉闷。
我了解了人物原型,和影片表现的相去甚远。
(我没看过作者的书,但从照片以及新闻报道来看是个活泼开朗的人)一组乐观爱冒险,一组沉默悲观。
像影片中表现的这种低能量的性格,会与必然存在大量的空镜头融合,给人一种沉闷的情绪体验,不外乎创作者想渲染绝望、困难的氛围,但个人觉得与原型不符。
而且照这样分析下去,主角大概率会是被狼吃掉的结局。
剧情的情感线(包括主角与小狼)挺精致美妙的,中规中矩。
总的来说,画面和剧情都美,空灵的美,美是易逝的(如果导演想表现这个主题也不错),仿佛下一秒就会飘散在空中,叫人抓不到的捉急。
但缺少冒险精神和激情,按我的经历和理解,一个人逃离生活体验不一样的环境时的心情大概会是激动的,这应该也是原型作家去无人区的原因。
七十七天 (2017)6.42017 / 中国大陆 / 剧情 冒险 / 赵汉唐 / 江一燕 赵汉唐
我不知道有多少从未理解户外的人看了这部电影倍加鞭挞,真正的户外从来都是艰难危险与壮观的美丽并存的。
相对于七藏沟、可可西里,我想羌塘和冈仁波齐是更加艰险的,羌塘我并未深入了解,但小至冈仁波齐和墨脱都如此不易,我只曾设想从未抵达。
我向往冈仁波齐美丽的星空和天地无限的美感也恐惧于狼群和大自然的侵袭,我们每个人都向往远方,向往自由的成长,可将自己安放于无垠的天涯旷野,没有现代文明的一切,没有便捷的生活所需,且要一个人面对这诸多困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来的。
朋友问我,他这是穿越失败了么?
成功和失败又有什么区别呢?
他已然找到真正的自己。
当一个人内心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会拥有强大力量来面对余生的。
记得小芸豆置顶微博里有这样一段话:亲爱的自己:多数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就死了,他们变成自己的影子,往后的生命只是不断的复制自己 ,请永远不可这般!!
我的国真的是强大了。
强大有个很刺眼的特征,就是不给理由,做事爱谁谁。
《七十七天》里,自行车男要横穿羌塘无人区,没有原因,这么想就这么做了。
这种拿美好的生命不知如何是好的精神,在《荒野生存》里有过,在《摩托日记》里有过,在《七十七天》里也有。
这部电影好就好在不给前史,自行车男是离婚了也好,是丧爱了也好,是买房限购受刺激了也好,是完成朋友的遗志也好,电影都不给交代。
自行车男拿生命死磕这个世界,在羌塘发现自己残存的野性,这理由就足够刺激了。
当自行车男遇见轮椅女,这个楔子也很不错。
两个人结伴上路,他帮她实现了高原看星空的梦想,她把他载到了无人区的起点。
接下来自行车男遇见的是荒野主题电影里常见的桥段:饿狼跟踪、洪水来袭、粮食短缺、自制力失控……《七十七天》的结构不错,自行车男与轮椅女的呼应,让叙事显得更加有节奏感。
不过自行车男的塑造还是有点粗糙:他可以是一个精打细算的行者,每天的食物、饮水、里程都经过精细算计;也可以是一个狂热的动物权益保护者(宁可舍身饲兽),或者是功利主义户外活动家,或者是暗存死志的伤心人。
现在电影里的自行车男,就是一个见招拆招的常人,没有更强大的内在驱动,他的旅程虽然艰难,却找不出内在冲突的亮点。
对大自然来说,人类的存在几乎毫无意义,这个道理在荒野里更加明显。
实际上,这个世界对人类恶意满满,不论是在有地铁和24小时热水的城市,还是在饿狼尾随、喝尿舔瓶盖的戈壁,这种恶意都触目皆是。
荒野电影的两大固定高潮,一是在行者脱落城市人的身份,变成荒野生物的瞬间;二是在走出荒野,由野性动物变成两足高级生物的瞬间。
走进荒野,是为了更细腻地体验人类在聚居地的脆弱的权能,这一点,《七十七天》做的不够彻底;自行车男最终没有把小狼吃掉,这是自杀。
《七十七天》的豆瓣评分只有6.8,这个分数还算公允。
如果将来出一个导演剪辑版,我建议把所有台词、对白音轨去掉。
自行车男和轮椅女的每一句对白,都铺向“你的梦想是什么”这个烂梗。
如果去掉对白,自行车男变得缄默、英武、强悍,轮椅女更加执拗、喜怒无常。
对于荒野电影来说,不解释、零对白,可能是更加贴近荒原本意的状态。
急不可耐,下班之后,定了《七十七天》的电影票。
看完,听着仙乐飘飘的主题曲,久久不愿离去。
就象第一次在大屏幕上看到《变形金刚》一样,看到心中大神的经历出现在大屏幕上也满是激动,尤其是里面的鸡汤:为了自由,为了梦想,为了远方。
活就是要活的不一样。
虽然看到这一段有些出戏,但对这鸡汤的口味还是不拒绝的。
西藏戈壁的磅礴,雪山的壮美,龙卷风,野狼袭击,洪流雪崩,惊险又震撼,风景广阔豪迈。
所有这些都是很值得赞美的地方。
盐湖上那一段纯色的影像,把大屏幕的美完全的释放了出来。
看到电影中一些细节:三秒快刀,救命哨,控制不住食欲,小腿的伤口,突出其来的降雪......一边看电影一边对应中《北方的空地》中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
可是你把众多驴友心中的大神如此塑造真的好吗?
他是对相关地理、历史以及实用信息有着极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为了迷恋的羌塘而孤身前往的旅行家,杨这个角色理应是极为丰满而深刻的。
然而在电影里双线讲故事真的好吗?
非要穿插进男女主的暧昧,你可以为了电影效果将丁丁带领蓝天转山的事情转嫁到杨柳松身上,你也可以安排蓝天送男主去旅行。
然而你为什么将杨的角色塑造的如此简单与鲁莽。
这个电影主要是要讲爱情的伟大力量支持一个人战胜自然的吗?
为什么不能讲杨为了梦想而不顾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哪怕你讲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历史的使命成为第一个横穿羌塘的地球人。
我要看的是对自然的敬畏!
对人生的坦然!
对命运的不妥协!
对生命的尊重!
而不是狗血的爱情剧。
杨在《北方的空地》中反复提到关于野生动物,关于自然的理解都是超出常人的。
他反复的说:不向荒原索取一份食物,你居然让他拖着残腿去砸冰河以期捕鱼。
还有羌塘的风,除了一次卷走所有装备与食物的龙卷风,影片开始时借助风力撑伞帆骑行之外,很多时间羌塘安静得如同的夏日的正午。
因为无风,居然可以将单层帐篷换成双层帐篷,要知道,让杨得意的事情之一就是选择了单层帐篷,如果是双层帐篷完全无法一个人操作。
还有每天早晨在太阳升起之前利用夜里冻硬的土地进行一段愉快的骑行,在影片里成了日光下的HAPPY。
日出之后或浮沙、或粘土,完全没有体现。
以至于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不会理解受伤的腿的原因。
杨不是一个鲁莽的人,他不会在湍急的河流中推着满载的自行车强行逆流横渡险些被淹死,他是探路之后一次次搬运的。
《北方的空地》中有七次遇到狼,电影里为了效果,两匹狼纠缠半部电影,我几乎怀疑我看的是狼图腾,而且赋予了男主强大的主角光环,假的一比。
是不是帐篷厂家出了很多的赞助,可惜我没看清牌子,那衣服到是不错,那么多天依然洁净如新。
关于蓝天,关于仙足岛屿的卡蓝,我没有丝毫的不尊重的意思,不是说她不能成为一部电影的主角,相反这也是一位让我佩服的大神。
附上某位网友写给蓝天的小诗一首:蓝天是一个人是一个姑娘她现在就站在对面 离我不远的地方她上网她听维塔斯的歌她会洗床单洗被套她会洗全部的杯子她会打酥油茶她会和糌粑她会煮粥她会炒菜她会煲汤她会做米酒酸奶她会逮着谁就让谁给她晾衣服 套被套她说 现在最想要的就是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她会扭着我 让我帮她除去院子里的那些杂草因为那些杂草淹没了她喜欢的格桑花她会吆喝我打扫房间她会提醒胡须大哥 该吃苹果啦因为她狡猾 自己想吃了就提醒旁边的好朋友们她看着自己一天萎缩的双腿她不会哭她会很开心地笑因为她明白生活一定要继续曾经 她是合格的运动健将现在 她是病友们心中的偶像去年的6月3号她在墨脱 就是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那个墨脱半夜的时候她从房间里跑出来看满天的星星她靠在二楼的栏杆上仰望星空可是 那腐朽的木头怎么承受得了她的体重她就这样仰面掉了下去 背部着地经过很多很多的辗转才从墨脱出来从此以后她就成了现在的样子她必须坐着她的下半身完全瘫痪 失去知觉 没有了康复的可能每天 她要靠器具站立2小时因为 老是这样长时间坐着不动会长褥疮她要调节她的肠胃系统她要靠腿部辅助支具和助行器才能艰难地向前挪动了几步她要走给我看蓝天 你的乐观和坚强感染我也可以感染到很多很多的人所以我亲爱的朋友们从容地面对以后的生活吧勇敢一些不要畏惧和退缩就像我们的蓝天一样……
大概会让我怀念起在8264上追大神帖子连载以及后来自己也浪得飞起的岁月
即使有李屏宾的摄影,也丝毫拯救拯救不了故作热血,到底为什么要冒险,到底为什么向往自由?既然向往,那肯定有羁绊,什么羁绊了?没说,一句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不行的。建议导演去看看西恩·潘的《荒野生存》,同样的类型,完成度判若两然。
不敢折腾的生命都是浪费,没有情怀的生活只剩乏味,有的人看似活着却终日颓废,有的人生命短暂却英勇无畏!大自然太美,就是现在看来,穿越无人区这个决定,无疑是破坏生态环境了吧?
不管是冒险,还是证明活着,都是有准备的情况下的前行,尝试,这是所谓的即使害怕依然前行。下车忘带东西,遇到狼的措手不及,遇到熊侥幸,让冒险变成了一件侥幸的事。
弹幕真是毁电影啊,虽然电影确实挺差劲儿的,但是弹幕里老是问“残疾人也能开车”“这只狼怎么比人还大”之类的问题,让我觉得这批观众比电影更差劲儿,在此对比之下,反而觉得电影能看下去了。。。
稀罕的路
又是一部妄图炒作起来的伪文艺片,看着猫眼评分不错才去看,结果非常失望。没有岗仁波齐好,景也不是羌塘的景,无厘头,没有拍到真正的点上,看完没有向往的冲动。江一燕真是伪文青一枚。
公映。摄影美
冲着西藏风景来看的。
挺别致的感觉
勇气!
原著党买票看景
……除了风景美,情感表现、情节呈现与节奏把控全都不及格。同样是李屏宾掌镜,《长江图》甩这片一百条街。奉劝艺术喊得响的,情怀代替不了技巧。多次对话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最后实在无聊到几乎坐不住……最后问一下,断粮后小狼吃什么跟着走了这么远,嗯?最后我们小狼怎样了,嗯?
热爱旅游的人不会不关注羌藏李聪明事件,人为何要放着安逸生活去生死探险?不仅是前无古人的荣光,更是自我实践的突破。然而因为大部分不是真实影像,非实景部分无穿透力,对人物的刻画停留表面,用一些鸡汤发言带过寥寥。摄像精致,花絮里都是对着绿幕布拍,逃不离它伪文艺的本质。
1.片名应该叫《战狼》。2.男主徒步70多天,经历了沙尘暴、龙卷风、洪水之后衣服还那么干净,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
很美的景色,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能有些人生来就是为了梦想和自由,勇敢、拼命地去追寻是他们最想做的。
看得出拍得很努力,也付出了很多。但叙事还是有点笨拙,也缺乏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关键还是我对这些展现都市青年到藏区花样作死的片子一直就没什么耐心。
一部比较好看大型的户外用品广告片。但是故事讲述的还不错,因为个人经历所以感觉有共鸣,有些手法有鉴李安式的夸张感。哭了一半的剧情。其中两只狼出来的时候,我就才到狼一定救了男猪的命。女的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她一定是来自杀但是死不了。
西藏好美!江一燕的部分很奇怪。不太明白导演为什么一定要自导自演杨柳松的人生。看了杨柳松自己拍摄制作的三分钟的短片,感觉比电影还要棒!三星给羌塘的美景和拍摄此片辛苦的鼓励!
文艺青年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