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tv版没有写影评,这里一并写了吧。
首先孤独摇滚!
是一部我极喜欢的动画。
它是我看过的所有文艺作品中对青少年社恐描绘得最鲜活,最得体的一部。
它把小孤独的胆怯,寂寞,勇敢,得意,多思,孤芳自赏等等心理戏份演绎得极为精彩。
更可贵得是,在这种诙谐的演绎中,作者既没有把小孤独当做纯粹的笑料,也没有把她当做病人来同情,只是一个有点点奇怪的朋友,这很难得。
后藤孤独总体来说一个幸福的姑娘,她有爱她的亲人和朋友,有小康的家庭,有拿得出的特长爱好。
所以她不必沉重,作品也不能沉重,沉重就矫情了。
我不知道那些觉得作品既不孤独也不摇滚的观众,到底在期待一个怎样沉重的命运。
她们只是因为各种理由而聚在一起演奏唱歌的女高中生啊。
幸福是本篇的底色,她们遭遇的困难,是青春之路上值得怀念的精彩。
但是幸福就不能孤独,就不够摇滚了吗?
混账逻辑。
所谓加上一抹奇幻色彩,结束乐队四人的相遇就是这个奇幻色彩。
往后她们面对的经济压力,进路抉择等等,都有相应的描写,有一定写实元素,别再指责她不够硬核,这只是一部萌番啊。
说回剧场版。
明显是缺乏诚意的。
过快的节奏使得对人物内心的描绘不够细腻,这也是我觉得本作最大的看点。
缺少高质量的重绘画面。
感觉画面和tv版没差耶。
新加入的两首歌还不错?
但够不上加分项。
总体来说缺乏诚意,圈钱收割的样子有点赤裸裸了。
原来是把番剧进行剪辑再圈一次钱,你竟然连新的音乐也舍不得换一首,就全用旧的,那我为什么要花这个钱呢?
我为什么不再把番看一遍呢?
😡😡😡😡😡😡😡😡😡😡😡我喜欢这个番但是我不是冤种,为什么要欺骗我?
再也不会相信芳文社了,我送给你的钱是不是不够了?
发不出工资了是吗?
就凑数来忽悠我😭😭😭😭
tv版已经上映很久了,剧情已经有太多I人共鸣的回响在了,我倒是想夸夸别的。
深夜动画番剧的市场这二十年其实成长并不很多,至少是远远望不见隔壁游戏行业的尾灯的,于是成本成了动画制作的重要边界约束,手绘原画是首当其冲的降本增效领域,减少原画张数,在可动范围上投机取巧,造成了越来越多作画崩坏和上色错误的名场面,京阿尼在《全金校园篇》那手绘60帧如飘柔般丝滑的转身甩发画面似乎已成绝唱。
另一方面作为最有力竞争者的3D技术,在呈现效果上却日益精进。
从建模辅助、真人动捕到3渲2,各类技术手段蓬勃发展。
而乐队动画这个题材,恰恰是3D技术最适合的领域之一,毕竟3D在舞台场景上表现力远超2D手绘。
20年前凉宫的《GOD Knows》上真人动捕的惊鸿一瞥是这场浪潮的最佳开幕,LL和BandG两大企划都热衷于拥抱3D,京吹的3D乐器也被大家津津乐道。
直到最近几年GBC、mygo、“神人tv”已经彻底用完全的3d动画来制作少女乐队番,似乎这就是乐队动画的标准答案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么?
芳文社给了我们展现了另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
这家擅长拍各种题材下美少女贴贴的制作公司其实抛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少女乐队番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是Live么,当然没错是Live(不,是女同,划掉)。
毕竟Live实际上往往是番剧最终情感高潮的爆点。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几首让人能够循环的好歌只是乐队番能够立住的基础,而远非全部(想起了神人tv的我心在流血)。
充分铺垫的日常,人物性格形象的塑造和成长,才是少女乐队动画的真正灵魂。
那么当选择来到了用于表现夸张的人物形象、故事进展和情绪起伏,2D动画的表现力转而完胜3D。
《孤独摇滚》中,吃草的山田凉、不断幻化为各种生物的波奇酱、随着人物情绪变化百变的画风,时而夸张,时而写实,这些名场面无不是2D动画大显身手的舞台,监督和原画师用不受常识拘束的自由多变的想象力,为人物情绪的表达增添了无穷的张力,穿越画面直入人心。
当然芳文社也不是个拒绝新技术的古化石藏家,舞台动作特别是live的高潮段,比如波奇的华彩和飞猫式的穿越镜头,都有很明显的3d辅助或者3d渲染的痕迹。
但在情节推进的非舞台部分,真的是一场极其出色的2d动画大餐。
毫不夸张的说,在3d乐队动画占据上风的今天,芳文社和斋藤圭一郎带给我们的《孤独摇滚》,真的堪称一部标志性的动画作品,向我们展现了对于动画最重要的东西绝非仅仅是动作和光影,而更是真挚的情感传递和无尽的想象力。
P.S.:聊起这个就再说点跑题的,3d与2d哪个更好的争论其实再另一个领域——R本中更早就得到了更深入的讨论。
3d制作的低成本高质量稳定量产输出,加上现在又有了aigc这个辅助利器,已经在r本生产端中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但2d的r本却并未随之式微,不管是实体消费端的销量,还是e站的平均评分,2d本反倒是更胜一筹。
我觉得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只有2d手绘更能轻松展现不可能的角度和夸张的人体。
二则更加重要,2d相对于3d在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是一种非重要信息的剪枝,光影、物理引擎互动效果当然是3d擅长的,但并不是r本需要的。
恰恰相反的是,画师精选并突出的重要信息反而增加了画面的表现力。
我大概一辈子忘不了结束乐队了写在前面,总集篇看之前就知道没有新剧情了,主要是为了电影院的音响听歌来的。
但是还是要给五星,虽然已经看过一次了,剧情还是感动人心😭这才是真正的的少女乐队。
可惜没有彩蛋,多放几首歌吧,哦内该😭周围环境很好,都是同好也没有人吵吵闹闹。
就如同用取景器拍照片一样,黑暗的环境沉浸感巨好。
专门找的有特典的电影院来的,毛到了番外漫画,这不就新剧情吗(雾)可惜没有胶片和海边了,虹夏呜呜呜😭在预想的地方断开了,并没有断章的难受(或许是好事?)如果能再插入一个《花之塔》就更劲了,梦回2022了😭那就《孤独摇滚下》再见啦
作为电影的话我觉得只值三星,但是本来就没抱太高的期望,所以还是综合一下给了四星,觉得评分7.5左右比较合适。
删改太严重了!
整个第七集居然全部删掉了,那可都是精华啊!
拍照那部分也是,删得都不连贯了。
玩女人那段也没了。
更重要的是因为前面的删除,导致电影全片没有直接介绍星歌和虹夏的关系,直到中后段才由角色之口说出两人关系,没有看过番的观众也不能直接依靠两个人发色相同就判断她们的关系吧。
删除大量片段后,取而代之的是很多段蒙太奇。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理解制作组做了很好听的原创歌想放出来的心,但是蒙太奇片段没有重新作画,人物一直在说话但是没有声音,就很奇怪,如果不是看过原作一些片段会有点不好理解。
整部影片的节奏也很奇怪,太快了,像是开了1.25倍速,这可能就是番剧和电影的区别吧。
上半部分浓缩了一到八集,明白是想断在“波奇酱的摇滚”(孤独摇滚)那里,但是还是太赶了。
总结,是完完全全的粉丝向电影,非粉不建议观看,会感觉云里雾里。
因为我是基本上不看番剧总集篇的,所以不是很清楚是不是总集篇都有这些弊端。
但是下我还是会去看的,可能我这种粉丝就是甘于被割韭菜吧。
话说第二季给我好好做就行!
看《孤独摇滚》流泪了。
四个女孩怀着不同的梦想却同样对音乐的热爱走到一起,从此有了纽带乐队。
内向、社恐、自卑的小波奇,从一开始只敢默默在网络上传自己的弹奏视频,到第一次登上live的舞台;从只敢在舞台上闭着眼睛演奏,到完全享受舞台。
这样的成长是令人惊喜感动的,只有无数背后的默默付出和黑暗中的摸索碰撞,才能有那一段精彩的solo。
这也是为什么波奇坚持让喜多留下来加入乐队的原因,她表面上什么也没有说,但努力过的痕迹不会消失。
喜多同学的指尖,可以摸到厚厚的茧,那是经常练习吉他的人才会有的。
在某个瞬间进入了影片的语境,开始自怜,那种对舞台自卑又向往的情绪如潮水般涌来。
印象中第一次正式的舞台,是高中的英文歌比赛,小孙说始终忘不掉我紧张地两只手死死捏着话筒的样子,那时候唱的歌也是这辈子不敢再听第二次。
高考完的暑假重新捡回了六年没弹的钢琴,一开始连五线谱都忘记怎么认了,总是需要先把每个音都标出唱名才能开始练。
就这样练了一暑假,我慢慢有点找回了之前的感觉,刚入学就去学校的艺术团面试,但当场被学长指出了缺点,并在之后得知了落选的消息。
还是会很遗憾,六年时间真的会让人遗忘许多东西,当身边的朋友对我会弹钢琴表示钦慕时,只有我自己知道现在的水平已经配不上大家的青睐了。
从那之后我不敢在公共的空间弹琴,我更喜欢一个人呆在风之诗二楼的小房间,泡上一下午或一晚上。
有时弹到尽兴时就直接唱出声来,虽然杂乱无章,却是让我快乐的旋律。
那时并没有提升演奏水平这样的追求,挑选的都是一些影视剧的op或ed,“喜欢”是坚持我这么做的最大原因。
但是渐渐地我不再满足于一个人呆在琴房自娱自乐了,我真的很渴望和大家共同演绎一个舞台的那份羁绊。
于是大一下我鼓起勇气联系了部长,希望再争取一次面试的机会。
很幸运部长接纳了我。
虽然晚了一学期加入,但大家都很友善,也很照顾我。
一起四手联弹的小伙伴把曲目的选择权交给我,并把难的部分留给自己。
包括后来又加入了声乐部,姐姐们也总是根据我的音域把最适合我的part让出来,真的很感动,大家都好温柔,帮助我慢慢融入这个集体。
其实那段时间我总是一下课就溜去了琴房。
大大小小的作业任务堆积成山,我边焦虑边任性,把大把时光挥霍在那里。
虽然偷偷练习了好多遍,但是每次磨合因为我的问题而陷入瓶颈时,还是会很愧疚。
艺术团专场那天,一早来彩排却发现大家都在了。
一整个下午,社员们全神贯注地完成最后一次联练,最后一次调整灯光和走位。
直到傍晚,所有社员都在林杏琴做前期准备,工作人员们紧张地布置场地,帮忙化妆。
所有人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狂奔,这种感觉真的太棒了。
演出很顺利,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四手联弹舞台。
感觉自己还是不够勇敢,看到台下人群时平时的嚣张气焰被瞬间浇灭,双手止不住的颤抖。
不过还好自己有了能够站上台的勇气,大方自然或者紧张害怕都没关系,这一年来的舞台经历还是带给我了成长。
我站在追光灯处,看到大家在舞台上专注的模样,也算是圆了我的梦。
台上的人演绎疯狂,台下的人尽情欢畅。
灯光与音乐,欢呼与人群,都很乘兴,都不枉此行。
这是一场最奇妙梦幻的旅行。
很感谢风华为我带来的这一切。
有了这第一次勇敢的突破,后来的四年里我不断尝试以各种不同身份,一次次回到我最喜欢的舞台。
该说自己好奇心重吧,什么都想试试。
虽然都是半吊子,但nbu真的给我很多空间。
从最早的社团小专场,到合唱比赛,新show,十佳海选,晚会的热场,话剧社大戏,我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舞台,林杏琴大会堂、锦绣小剧场、忻元甫、大草坪、云创路演棚,哪里都是回忆,“这间小小的礼堂,就是我们的武道馆。
”我珍惜每一次舞台,小心翼翼地收藏着每一张与我有关的节目单。
昨天和trace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文化馆演出,久违地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这感觉既陌生又熟悉。
上次是什么时候呢?
虽然已经入社一个多学期,先前总觉得和大家有些疏离,昨天第一次真的感觉到被包容和接纳。
大家都好可爱,泪目。
这样的羁绊在哪里都不会有了吧。
我会记得演出前的反复磨合,演出时的不安与享受,记得台下观众们的笑容,朋友们的远程应援。
我知道,不完美的我,永远有你们的支持。
那就继续在自己热爱的世界里努力发光吧,唱你喜欢的歌,弹你喜欢的曲子,虽然受众可能很少,但应该能深深感染到一部分的人吧。
再渺小的同频,都是爱啊。
在后藤独身上看到了曾经完整的自己,却少了一份对梦想的热爱与坚持。
小学时候也是,虽然班里同学不少,但真正能交往的朋友却几乎没有,或许也是直到现在很多事情都喜欢一个人的原因之一,却又在孤独时刻渴望着和人交流…曾经也是那个面对陌生人说不出话的小孩,虽然现在也要进行一番心理斗争后才能说出口…害怕他人的目光、差评,到现在也依然会遇到,但正如后藤独在第一次街头表演所领悟的,那些并不是我的敌人,是自己虚构脑补出来的,那些胡思乱想的心里话,也不过是虚幻世界的一抹灰。
我们从来不缺少勇气,但也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我们从来不需要别人的看法来影响自己,所以坚定的自我信念比真金还宝贵。
或许一个个bad mood冒出来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和后藤独一样,找个地方开始躺倒哭泣胡思乱想,但没关系,台风天也阻挡不了自己的价值在台上闪耀,总有天晴的时候,而孤独,至少在我看来,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吧!
孤独摇滚(上) (2024)8.22024 / 日本 / 动画 音乐 / 斋藤圭一郎 / 青山吉能 铃代纱弓
既然下篇都标了,毕竟都是跑到影院看的,上篇也还是标一下。
本来打算写个短评记录一下观影那天,没想到越写越多只能放长评了。
电影本身的内容倒是平平无奇,就是纯剪辑。
唯一的新画面op部分还因为和老队友一起吃饭的时间太长而错过了。
说起来电影首映的那天还是自从乐队解散的这两年来我们六个人第一次聚那么齐。
其实事情的起因只是我想找个伴一起看孤独摇滚,想起上次去崂山校区的时候找键盘手约饭他没空,说我们下次再约。
就问了问他要不要一起去看。
没想到之前他没空那几天正好是他在澳洲做交换的女朋友——也就是我们主唱回国的日子。
而电影上映的第二天就是她要出国的日子。
在键盘手的张罗下问了这次每个人居然都有空。
于是本来打算的俩人看电影改成了乐队成员聚会。
我们上一次聚还是在去年年底我正好考完研,主唱也正好回国的时候,但是贝斯手有事没来所以那次只有五个人。
电影勾起了我很多回忆,现在想想两年前的那个夏天是我玩乐队最快乐的时候,也可能是整个大学生涯最快乐的时候。
我们一起在livehouse演奏着翻转岩石,晨光洒落你身。
一起登上了鱼山校区的礼堂,一起在操场上参加了西海岸校区的第一次音乐节,演出结束后去吃对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的海底捞,在夜晚的烧烤店里告诉他们我是如何失恋的……那些鲜活的回忆构成了我大学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所以尽管那段时间失了恋,身在荒僻无比的西海岸校区,却仍感觉每天都是那么充实,那些日子是如此熠熠生辉,以至于直到失去了才知道是多么的珍贵。
当那个学期结束,围绕队内谈恋爱产生的矛盾,乐队走向分崩离析时。
那时的我故作成熟,心想乐队换人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安慰自己将来总会找到更好的队友的,选择顺其自然没做任何事 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和他们联系。
过了很长时间我才意识到自己当时失去的是很重要的东西,尽管事后来看就算当时找他们说开了我们后续也可能只是再多玩一个学期就要面临学业的压力不得不停止乐队,就算乐队没有解散我们还是会面临和当初一样选歌难的问题,或许以当时自己的阅历事实上也无法做出比当时更好的选择,但是还是无数次会后悔为什么当初自己什么都没有做。
事到如今,我想我在这个乐队的经历就像是我的初恋一样充满着美好与遗憾,大概这也是为什么之后我会对一部名叫bangdream it'smygo的作品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那就是后话了。
那天晚上电影结束是八点半,不算早也不算晚,走出电影院我们再犹豫下一步是再做些什么,好像时间也不太够了。
还是直接回学校,但是仅仅是一顿饭加一部总集篇剧场版电影的时间又显得是那么不尽兴。
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今年年初去找在上海的哥们一起看tmp的时候,演出结束后他说我们再走走吧,走到下一个地铁站。
是啊,相聚的时间实在太过短暂,我们试图通过多走这一站地铁的路来填补那些没能见面的日子。
于是我向老队友们提议,我们再走走吧,走到下一个地铁站。
从影院出来是以夜景著称的第三海水浴场,我们沿着海边向前走,想起我们好像还没有一起来过海边,再往前是我之前一个人来过很多次的湛山三路,夜晚总是很安静,一路上我们好像也并没有说什么话,只是走着,一直到下一个地铁站。
这两次相聚大家都是在聊彼此的现状,而很少提我们之前乐队的事情,或许我们本来就没有什么矛盾。
其实该说的话也差不多说完了,但是还是想再和大家一起多待一会儿,仅此而已。
人与人的缘分总是断断续续,就像两年前我们彻夜长谈时绝不会想到如今几个人聚一次会这么难,但是至少今天,我想就算乐队解散了,我们还可以一直做朋友。
和波奇酱同为infp4w5,哭了四处地方:第一处是“自卑着 但也向往憧憬着 我明白这种感觉” 我也是啊… 会羡慕耀眼的舞台、羡慕人群中的主角、羡慕天生就享受舞台的阳光人士,也曾为上台发言和与不熟的人交流等一点小事而紧张不已 努力扮演理想中的自己 但就像狼王梦的双毛 再怎么扮演也会有瞬间被打回原形… 提醒自己并不是天生阳光的人群主角…可我只能活一回 当然想要自己理想的样子 不想就这么算了… 哪怕会被一次次打回原形 也想要努力扮演 说不定哪一次 真的就成了自己的主角…第二次是她们稚嫩但拼尽全力的努力 其实真的是“尽力了 不留遗憾就好” 只是想要这样的体验…第三次是波奇酱室外演出 她害怕他人的审视 但其实大家都很友善 “敌人并不存在” 就像我之前说的 isolate 很大程度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 不要去假想敌 没有人审视你 即使有 他们也不重要第四次是乐队演出时 团队陷入低谷 观众的不利评价 波奇酱回忆起了室外演出时的友好感受 即兴solo 还是那句话 没有值得你在乎的人在审视你 如果有人审视你 那他们一定不是你重要的人 只要做自己的主角 留住那些值得的瞬间就好了…有些人看了会失望可能是孤独和他们理解的不太一样 但后藤那种自认有才能的社恐 班级透明人但内心渴望认同又多少带点自命不凡 自卑着但又憧憬着一个聚光灯下闪耀的时刻 只能说对上了频率就会有共鸣 “那时我含泪发誓各位必须看到我”也不只是天生阳光的e人的特权…
高考完的暑假重新捡回了六年没弹的钢琴,一开始连五线谱都忘记怎么认了,总是需要先把每个音都标出唱名才能开始练。
就这样练了一暑假,我慢慢有点找回了之前的感觉,刚入学就去学校的艺术团面试,但当场被学长指出了缺点,并在之后得知了落选的消息。
还是会很遗憾,六年时间真的会让人遗忘许多东西,当身边的朋友对我会弹钢琴表示钦慕时,只有我自己知道现在的水平已经配不上大家的青睐了。
本片為存在社交障礙/溝通障礙之症候者,建構了一套充滿光明的、十分理想化的社會實踐方案:毫無疑問,女主角已屬於社交障礙患者中的幸運兒,她不僅具備獨特的能力禀賦,有能夠變現的巨量線上粉絲,還擁有並不構成威脅的原生家庭環境,同時能夠在危機四伏的校園生活中,交到志趣相投的真心朋友。也正因此,在影片和原聲帶的評論區看到了不少與小獨“比慘”進而自慚形穢的觀後感,例如,“波奇醬只是有社恐,而你只有社恐”,“孤獨搖滾實際上並不孤單,波奇醬還有她知心的朋友,而屏幕前的我們呢?不信你放下手機,看看誰更孤獨”。也有人試圖互相寬慰:“當我放下手機,我知道還有千千萬萬和我一樣‘孤獨’的人,所以我們並不孤獨。”2025年4月26日00:15於珠影星寰8號VIP廳,廳中僅一人。
不得劲儿
第一次看电影排队,排到一楼大门外,《孤独摇滚》真受欢迎啊。新的开场和新曲,(还有新的抽象演出,划掉)更有现场Live感。要是有杜比版,就更爽了。抽到了凉前辈的色纸,还行。就可惜,TV第二季应该是不会比芙莉莲第二季先出了。两部同时做,斋藤监督估计要过劳死。在如何把动画改编做得有趣不无聊这点上,我很欣赏他。
没燃起来,回家补番。
第二季快出吧清流啊
边缘人也有梦。
完全地看哭了,特别好看爱看。上了好久才去看的,领到特典一包很萌的贴纸。前段时间真的去下北泽了,到了她们的根据地SHELTER结果发现被拉了围栏贴了告示,原来是来打卡的人太多影响livehouse正常运作。在官网上有看到卖学生乐队演出的票,结果那天也在路上看到穿着制服的学生背着各种乐器一起走着。心里羡慕,要是我一生下来就是那样呢,如果我一生下来就在那里。
好烂,真的好烂,不是烂片那种烂,是大脑空空那种烂,没有烂的剧情点因为它真的什么也没有,在电影院半个钟头朋友提出要不走吧我说再等等花钱了,一个钟头我说我们走吧。怎么说呢,有人拿着针管往我大脑里注射纯净水,无毒无害,但是影响到我大脑渗透压了。
番花了一个半月才看完一半,确实对二次元的质感有些微不接受,12集内容同质化的也比较多,看番的进度就迟迟推进不完。正好看院线上映这部总集篇,既然是凝炼版,观感肯定会好很多,遂进入电影院。果然,不负期待。剧情都很熟悉的情况下依然看得还算投入,笑点也很密集,依然是忍俊不禁。剪辑真好,好多番中较次要的情节用歌曲混剪一笔带过,详略得当,故事背景交代得也简明扼要。没想到一个上部拍完了12集的番中的8集,最后到了我还不知道剧情的地方,观感是真的好,livehouse歌曲直接起一身鸡皮疙瘩,最后小孤独和虹夏的一段对话也提升了深度,人物刻画真不赖。期待下部,番就留着不看了,把最好的观感留给下部的电影院体验吧
较为精炼的本体基础上再剪出90分钟的总集篇,不是一个好主意。从路人反应来看,甚至称不上“无用功”,帮了倒忙了。而对粉丝来说,他们最缺的是剪的这般敷衍的东西吗?……快🐴加鞭去做第二季😭👊 快🐴加鞭去做第二季😭 快🐴加鞭去做第二季😭👊
大概是第一次在影院看动画总集篇
#中影汇#真是把原番节奏剪得一塌糊涂啊,但是光冲着我在影院每次虹夏开口的时候都在用手偶帮她做动作对口型并且笑到最后被狠狠感动得快幸福落泪了也要打不理性的五星😭1.这部的剪辑思路很明显突出“孤独”和“摇滚”这两者,后者所要求的歌曲量被迫地使得很多重要的情节和转折都被一个蒙太奇来略写还是有点取巧且可惜的处理。2.但意外之喜是乐队的每位成员和配角形象都成功塑造的十分立体而且保留了原番里喜多x凉的淡女同线,爽!3.把第一个喜剧爆点选择为《孤独摇滚!》完结绝佳,大银幕上看这段剧情实在绷不住一点。4.删去了重要的第一次排练和夏日祭出游段落导致时间线略显前后凌乱,但整体影响不大。5.在影院听吉他与孤独与蓝色星球太幸福。6.猜对了落幕,爽。7.没个性和死了有什么区别|小孤独在梦一定会实现!(8.5/10)
与其说是“要去做一部电影”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明显有和TV版区别开来的视角的意识,TV版是在过程中寻找目的,剧场版是知晓目的(组乐队的意义)的前提下重新回望过程,波奇和虹夏的两次私会作为线索贯穿全片。以及TV 版播出的时候自己带了太多理性去看,去影院看总集篇回顾这个片虽然还是能挑刺,但感觉整个人的防御都卸下来了,不仅可以接受梅原翔太冻鳗的混沌(大概去年《少主逃得快》就已经开始接受了),也感觉可以爱上每一个角色了。
果然演出才是动画王冠上最璀璨的钻石!
除了歌好听,其他实在接受不来。过于琐碎的内心戏,既聒噪又让叙事节奏被打乱,让人看得很累。肯定不是这片的受众了。
之前被同事力荐过,漫画也试着看过,不过可能是年纪大了,果然还是有点难以代入。A社的作品还是有保证的,总集版剪的也很流畅,也算是补番(?)了。
只能说太社恐了吧
一般般,表演的片段也太少了…全程在讲初中生如何适应与人相处
emmm
我承认是我的问题,三十大几的人就不应该去影院看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