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追逐戏追到天台,可以先开枪打伤嫌疑犯一条腿,这样不就早抓住了吗?
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有点脑残吧。
或许算作这部电影的美中不足,看着太着急!
就像韩国其它几部片子,虽然拍的很好构思很好,基于真实案件,但共性就是好几部电影里面面对真凶时候,就感觉一下子故意脑残,看着真是干着急!
要是能处理好这个问题,那影评至少再多半颗星。
叽里呱啦叽里呱啦韩国话开篇五分钟我就想结束观看。
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动作戏开头。
代入到电影院观众已经火大了。
遂二倍速。
观影真实感受如下:三倍速看完都行,拖拖拉拉浪费时间。
除了刺杀那段有点意思,追逐戏、对峙、“反转”拍的都什么啊。
混乱。
剧情内容也太好猜了。
这点不剧透,但真不咋地,看到反转我第一反应:就这?
人物太刻板了。
很难见到战斗力这么弱的男主,这么武侠小说的女配,这么神经质的遗属。。。
拍这部电影纯属浪费车。
导演最大的尝试就是用蛇来说明个什么,但没成功。
导演眼中,韩国人都是一言不合就上街的傻瓜。
希望这部电影不要伤害到动物。
今年2月18日,朴施厚先生不幸落入了一桩令他几乎身败名裂的案件。
这部影片就如同谶语一样,预言了他戏剧般跌宕的人生。
我很庆幸,在他的不幸发生之前,他已经取得了大荧幕的首张入场券。
这样的一部电影在他挫折的演绎生涯中,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细细观察了施厚先生的表演,回味了又回味。
可以说,这是一部标准的商业片,卖点是动作和悬疑,编剧就是凭借这两点卯足了劲儿攥着观者的心。
尽管电影的思想性和故事格局都非常有限,但故事的基本节奏把握得不错,各种元素的运用使得影片也颇为精彩。
施厚先生,在影片中的表现如何呢?
爱之深、责之切,我给他的表演打分为B+。
朴施厚先生是一个标准的善良、痴情男子的形象缔造者。
一直认为,由于韩国的偶像剧的生活化,很多演员其实是带着本色出演的。
为了演戏的梦想,从乡村来到城市里的他,带着一份天真的执着坚持了十年。
纵观从前施厚塑造的角色,心灵都是温和、淳朴的,只有《家门的荣光》里一开始以刻薄、腹黑、强悍的形象示人,为了爱人也全盘悔过,被教化成一个向善的人了。
他的魅力如他的个性,从来不是具有攻击性的,是需要至少有20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观者慢慢地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去感受的。
这样的一个偶像剧演员,能够怎样出演大荧幕?
动作方面:施厚先生最关键的两场打斗,一个是在车上,一个是在电梯里。
车上的打斗很好看,是由于多方演员参与和剪辑的功劳。
而身着浴巾,刚刚被蛇咬过的施厚先生,在车辆的高速碰撞和行驶之间,显得掌控力不足,打斗的能动性也不足,他的身板略微有些白皙、瘦弱。
在电梯中的打斗,施厚先生的表现是不错的,小空间的几次交锋和摔打都很真实、硬朗,运用了一些智慧,对受伤的演绎也很扎实。
由于这是第一次拍摄如此高危的动作戏,与之前电视剧里的花拳绣腿不能同日而语,他也曾经表达了自己觉得太过辛苦甚至萌生退意的想法。
感谢他的坚持,虽然施厚先生离武打影星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但这一切都成为施厚先生演绎路上珍贵的课堂。
心理方面:偶像剧出身的演员擅长刻画一些细微的心理。
可惜在这部电影里,施厚先生的发挥空间并不是很大。
一个电影角色在短短两个小时内能够闪闪发光,在于他瞬间的爆发力和对人性深度的解析力。
可以说,这部剧对于施厚来说,有几个短促的经典桥段,但没有更深层的挖掘。
最初他的每一次出场都靠音效和故事情节的“镁光灯”,他的光彩熠熠是刻意营造的,人偶一般。
有两场戏,施厚先生演绎得很到位,一场是下跪赎罪,一场是喝红酒,从他微妙的面部表情的特写里,我看到了之前从未见过的、陌生的“恶”。
因为剧情的需要,施厚先生的角色从电影后三分之二处出现反转,他摇身一变从嫌疑犯变成了受害人,整个人物就显得更没有着实感,也就是说很容易滑向两边都没有诠释好的深渊。
与拍偶像剧变拍摄边创作不同的是,电影的剧本是事先设定的,人物是完整的,演员的创作是封闭性的。
电影里美男“杀人犯”的“恶”,是受害者“演”出来的。
不应该只是舞台上的那些没有灵魂的闪耀,而是带着受害者深重的痛楚的一层带血的外衣。
这个“杀人犯”,面部可以重生,人性是一以贯之的。
如果没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个性伏笔,施厚先生就仅仅是在用面部的悲喜在出演了。
看罢电影,有些小小的失望,希望施厚先生演出十足的恶人的心愿,还是落空了。
施厚先生的帅气是有目共睹的。
用我这不客观的眼睛,已经看不到还有哪位男星像他这样拥有优雅出众的容貌、身材和声音。
曾经很为他痛惜,焦灼于事件未有真相大白前,他所受到的种种能致人于死地的攻击、谩骂。
那时我明白了,为什么说在神赐予人的诸多惩罚中,最可怕的是语言。
只是,仍然疼惜着他想要继续演戏的想法,无论遇到什么,都还是完好如初的对于事业的坚持和对于梦想的追逐。
就算不能再出演偶像剧,做一个演者吧。
尝尽人生百态之后再走上大荧幕。
有了这种非常的磨练,才能不断地为角色注入一些新的个性和深味。
演绎的方向很多元,可塑的人性很宽广,希望施厚先生在演艺的道路上认真琢磨,仔细体会,终有一天在大荧幕上演出的“恶”和“痛”会更加着实。
所以施厚先生,一定要继续加油!
像在过去的人生中所准备的,所做的那样。
印刷媒介擅长讲述故事,但文字的媒介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在印刷媒介的接受过程中,想象的空间依赖于想象的时间。
读者由足够的时间读完书籍,也能从足够的时间中找到更多的理解契机,以便把自身的体验、期待与书中所述结合起来。
特别是,那本书在讲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且采取第一人称实录的说法。
阅读的体验把读者裹挟到那件事当中。
但“罪犯”的自白是一个借口,它是一个引诱,用虚构的炫耀故事调动真正的罪犯的炫耀欲。
直播的电视访谈节目是直接辩论的天然场所。
它一定要在有限的事件内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
问与答的口吻和观念都被紧绷的时间表所推动。
观众期待真相,节目策划者为揭示这个真相牵线搭桥,争取两方面的收益:其一是社会正义的伸张和真相的搜寻;其二是关注度和广告费的变现。
(虽然有些节目只渴望实现第二个收益,而把第一个收益当做手段。
)电视节目揭晓的事实是时间线上的紧急事件——案件的(实际)追诉期已然临近,不同的嫌犯围绕真相展开辩论。
真凶参与节目的目的不是认罪,而是彰显自身的“事迹”。
一个来宾的虚假陈述是书中虚构故事的延续,另一个来宾的陈述是事件的回顾。
前者是讲故事的人,是文学的参与者;后者是回顾事实的人,是新闻的参与者和犯罪事件的始作俑者。
10年隔壁国就已经拍的这么游刃有余了,不仅把犯罪题材玩的那么花哨,顺便还讽刺了自己的无脑粉文化,真的是有点套路在!
设定确实都不错,一上来因为不能给母亲报仇而自杀的小伙子,变成了向世界承认自己是罪犯的朴施厚,破案不得而且女友被杀的警察自己写了本书,并且设局让朴施厚引诱真凶出来!
期间朴施厚被整的好惨,又是被蛇咬,又是穿内裤在车上打架!
在控诉期满前的十五分钟,凶手归案,虽然最后凶手一路开挂,看的有点心烦,其他的确实都很不错!
朴施厚这个角色很讨喜,又耍帅了,又搞笑了,又悲情了!
朴施厚前后演技的变化真的是就在一个眼神,从前面自己是杀人犯的那种戏谑眼神,转变成受害者家属那种痛苦眼神,只用了一秒!
虽然深陷绯闻,但是演技确实还是有的!
结局有点悲,所有受害者家属面对杀害亲人的真凶但是不能手刃事那种痛苦都表现的很好,看到最后终于是被了解,可算心情好了一些!
顺便电影展现的粉丝文化很可怕,本以为是搞笑用的,但是想到之前某凡事件出来的一群无脑粉,这确实是客观存在!
本以为看完电影就洗洗睡了,没想到片子最后还是触到我的G点了。
(1)如果没看过《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孩子们》这三部电影这片子我会给四星,但无疑我是知道韩国历史上这三大悬案的。
于是这部电影就只是导演编剧们对《杀人回忆》的一场意淫了……十恶不赦的boss最后挂了总是大快人心,何况还挑了一个那么猥琐的演员,如果最后郑在泳没弄死他,估计我今天晚上都得睡不安稳。
但越是这么顺理成章,电影就越单薄的禁不起推敲。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永远都有份最好的剧本。
太多直接的正面冲突反而弱化了故事本身给的冲击感和压迫感,于是开场时候主角与反派间的动作戏无疑又回归到最弱智的警匪老套路了……一上来将近八分钟的打斗追逐,最后主角用枪指着反派大喊不许动,拿出手铐的瞬间,我的心就凉了,因为知道一部好电影就这么被毁了。
好吧,其实我们应该有这种觉悟,故事就是故事,但总觉得一个好的编剧,不应该如此弱化人物。
观众不是傻子,故事里的人物也不是……不过韩国的电影有个传统,一项喜欢弱智化警察,大多都是冲动无脑型占多数。
接下来的剧情开始中规中矩,该挖下的坑尽量深挖,剧情的峰回路转永远都是最能抓住观众眼球的。
帅的掉渣的"凶手",复仇者联盟,面具邪恶大BOSS,无脑的警察最后成了诸葛亮逆袭全局。
这一切的一切,太符合一部电影所需要的了……但这个局视乎布的也太深了点,以至于深的朴施厚随时都能被挂了,如果复仇者联盟们稍微被编剧提高一点智商,结果一定很可怕,当然是么说很吹毛求疵了。
故事的最后还好,没苦逼的彻底沦为无耻的老套警匪剧。
如果最后郑在泳没弄死那货,而要是说了句“还有10分钟诉讼时效才过期,你应该接受法律的审判。
”估计我今儿肯定不能写这篇影评了,凡是裤裆里还有个东西的爷们,最后肯定得弄死那货啊。
当然,如果是在我党自导下的电影,结局八成会是我想的那样,和谐社会,公务人员有法制精神才是关键。
(2)其实,我今儿主要是想说关于,死刑诉讼时效的问题的。
我一直很难理解法制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只是单单的以法律为一切的准则嘛……韩国死刑犯的诉讼期限为15年,于是围绕这件事情上,韩国拍过很多类似题材的电影。
也有国会议员提案要延长至20年。
法律的准绳有的时候让正义完全不知所措,每当这时候我脑子里总能想起《一级恐惧》里爱德华诺顿那最后一笑,视乎在说真正的正义法律根本没这个能力去声张。
如果最后故事仍旧回到电影里,有人能接受那个猥琐变态的家伙大摇大摆的走出法庭无罪释放吗?
我国对死刑诉讼时效是20年,理由是为了减少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节省司法资源。
于是你若能成功的在我们神勇的人民警察的法网下躲过20年,恭喜你,无论你曾经多么罄竹难书都将回归成良民。
于是,无论如何我也不敢去假象有过多少这样的事情发生过。
亦或此时我仍旧迷茫与法律的精神和本质。
若非人在做天在看,就真的是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吗?
法律在罪恶的面前没有妥协,哪怕是一万年,哪怕是就此殉道。
对于喜欢朴施厚的亲故门,肯定是力荐啦希望朴施厚在影片里的精彩演绎等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期待中国上映
《我是杀人犯》。
7分。
主演不太熟,导演也不算熟,只看过他另外一部片。
应该说很努力,但诚意度不够,没拍出动作、悬疑等任何一种类型。
连环杀人犯屡次逃脱,崔警官纵然身手矫捷也没抓住凶手,竟然还没凶手伤害、羞辱。
而最不堪的是,他的女儿竟然也被嫌犯掠走,下落不明。
十五年后,有效诉讼期即将结束时,崔警官一手导演了后面的闹剧,搬出以假乱真的嫌犯诱导真凶出现。
又是出书,又是演艺,四处捞金,号称抓住了真凶虚荣的致命弱点。
过程极度反讽而近真实,但也漏洞百出,逻辑牵强。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这才是法制社会和法治社会。
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节奏,每时每刻我的心都是揪在一起的。
这部片子虽然是十年前的韩国电影,但是视听语言很精彩,尤其在转场上面,对于电影的留白也处理的很好,节奏把控紧凑。
真是反转。
保留了韩国重口味的犯罪片,在人物塑造上面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两个人都争抢着去证明自己是真正的杀人犯,真是讽刺。
韩国的公诉期每次都让人恨的牙痒痒。
真凶万一真的像李斗石那样,公诉期一过,才出现在大众面前,那人民的安全又怎么保障。
在射击李斗石的时候,出警这么快,也是在讽刺韩国现实出警速度,还是说只保护那些有身份有地位在社会上有权威的人,而普通老百姓靠边站呢?
片子很好的利用媒体来讲诉事件,利用社会媒体的关注度,让一个凶手能够处在弱势方向,也正是媒体的功劳。
片子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把女性角色刻画的让人感觉不适。
真凶永远脑残粉,颜值至上“要相信哥哥,哥哥才是真正的杀人犯”把所有的女性,包括工作人员,都因为颜值而去赞美名义上的杀人犯。
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用奉俊昊的《杀人回忆》来说,杀人犯长着一张很普通的脸,没有什么凶手脸,也不会因为长相帅气就不是杀人犯。
而凶手下毒手的正是女性。
导演刻意用这些来说明电影里面记者的那句话“就不能让女记者提问。
”在剧情创作上面,有创意。
对于秀妍的刻画不太具体,有点片面。
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摄影加大分,动作的设计,比如朝李斗石丢杂酱面,也是十分具有冲击力。
但两段车戏就有点不符合常理,过于夸张化。
《熔炉》里的那位校长,你还是让我印象深刻,看到就害怕……
(一)现今,越来越习惯以样貌评判他人,在这部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因出色的外表,只是过了法律的诉讼时效,就可以成为一个无罪的人而昭告天下,过得大部分人的理解和支持?
而媒体人更是追着这个热点,大势宣扬,甚至一场谁是真正杀人犯的辩论场,都能让一群小妹妹说出相信哥哥,他是杀人犯!
请问,这有个值得炫耀的?
(大家都是趋利,到底,什么才是媒体人该有的责任?
)我想这肯定是个悖论!
无论如何,能在当初残忍的杀害十个女性的人,必定其在内心深处是已经腐烂了,或许他会改变,一旦处于危急时刻,必定本性暴露。
或许说的有些偏激,在从心理角度,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反思,相貌不过是附着无灵魂之外的皮像,美的帅的会给我们增加愉悦感,而灵魂才能驱动行为奏响生命乐章。
(二)虽然电影有些情节拍的一般,但依然有三段印象深刻。
一是凶手在警察家对面吸着烟在招手,那缓慢的动作,好像一直在跟我说来呀来呀,有点招魂的感觉。
在警察踉跄跑过去,中途踢倒凳子,跑到那个位置时,凶手已经不在了,下楼时,那个凳子摆好了,在上面留下了凶器和磁带。
凶手是该多自信,才能做到如此的悠然自得,享受他给所有人带来的恐惧?
二是李斗石和经纪人在喝酒的场面,经纪人猜测李斗石都是计划好了的,恭维李斗石这样的策略很完美,相与他碰杯庆祝,他回答不喝酒,经纪人尴尬说你还挺爱惜身体的。
那一瞬间李斗石五味杂陈。
确实是计划好了的,只不过是为了吸引真正的凶手。
爱惜身体,可笑,如果爱惜的话,怎会那么残忍对待别人?
而李斗石确实也是时时刻刻在为报仇时刻准备,不喝酒,保持锻炼。
三是崔警官营救李斗石,刚开始还奇怪,为何要偷偷营救,还不许惊动警察,也不对复仇联盟采取任何措施。
送他回去之后留了纸条告诫他不要再惹事。
还以为只是猜到他应该不是凶手。
到最后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局,为了揪出潜逃了十五年的真凶,为了配合真凶爱好聚光灯的表演。
(三)从深度来说,还是部不错的电影。
Car crashing ruined the traffic, and elite actors too.
韩国警匪情仇的故事,没看下去
晚上回家路上看的,真想吐了,太恶心了,那个杀人犯变态到一定程度了,可怕,太可怕了,基于什么我看的这片啊,自找恐惧
过多的动作戏影响了本来可以挖掘的悬疑故事,再加上各种因为智商捉急的吐槽点。
穿着浴衣打在街上拍追逐戏。。。想卖肉请直接拖,在车上追逐看到内裤这样的卖肉一点都不美好!!
有的悬疑剧让人觉得太神了,但有的就让人觉得被坑了,扯淡是杀人回忆的续集...
6.5/10 分。初看,蓝光。娱乐至死的年代。娱乐性8分!逻辑性2分!明明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却拍得那么搞笑,特别是前面部分,各种花痴妹子。明明枪在手还要来一个万分纠结,然后让犯人跑了,然后再搞一大段的追车戏。东亚电影的通病,时刻不忘煽情励志这些,连基本的逻辑都扔裤裆里了。看起来好尴尬。。。
开场追逐戏真的可以 那之后就又臭又长 闹剧一场
不伦不类
还行,整个逻辑比较顺
还好吧
太浮誇
动作戏太拖沓,用力过猛。
棒子对这种类型已经得心应手了,不过剧情很扯,结尾更扯。
最后的反转很精彩,朴施厚演技很不错,韩国拍这种带点现实题材的悬疑惊悚电影很得心应手啊,好片不断。
我认为跟讽刺没什么关系,是劈头盖脸一通黑。
剧情太幼稚,看到三分之一就知道后面的整个故事。
如同好莱坞类型片一样,韩国现在也可以将这一类型的电影量产了,故事框架设定的还不错,加入大量狗血情节,最后的结尾太坑爹
韩国这种类型的片子似乎很多,但这部嘛,特点在于,又变态又搞笑
不错的商业类型片,有一些讽刺社会风靡偶像的意味,一些打斗场面略显多余。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