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paul的中年生活如一潭死水,本人也是无趣,虽然二十年前就有了“蚁巢”idea,但执行力颇低的他从未真正动笔输出,研究对手也抢在他前面发了nature名利双收。
影片的开头交代了paul中年生活的一系列困境:妻子对他不再关注,女儿觉得他不够cool,课堂上学生旁若无人地聊天,工作了二十年,学院的人脉圈也从未邀请他参与。
这一切都让他感到人生驶进了某个挣脱不了的牢笼。
当他在车里,录音中竞争对手铮铮有声地告诉他:有想法和执行到位是两码事,痛苦的他终于意识到不能再逃避自己平庸的事实了。
这时,他碰见了他的ex,对方征得他的同意后,发布了一篇杂志并引用他的博客,人们猛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梦中那张熟悉的面孔,竟是一个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
他生活的平静终于被打破了。
他的博客收到了几百条私信,他接受了电视台采访,学生坐满了课堂在他进来时鼓掌,争相举手跟他交流这些奇特的梦,他的妻子开始正式他并迸发了久违的激烈性爱。
他的梦想似乎终于要实现了,一切的美好都在向他招手,他志得意满,聚光灯终于打在了他的身上,然而【梦想情景】会如此轻飘飘的落到一个人头上吗?
这份命运的馈赠又岂会没有价格?
然而梦中怯懦无为的他,随着现实中他自我的扩张和躁动,开始侵犯起梦的主人,直到他现实中伤害了女儿的老师,直到他向现实低头认错方止。
A24+尼古拉斯凯奇,袖手旁观梦算是一个不错的点子,以此来探讨中年危机这一主题。
然而恶梦后,电影明显跑偏,成了几乎毫不相关的另一个主题:继人类的新媒介互联网后,另一个可能的媒介,相通的梦。
电影有个非常重要的转折,中年危机中的男主,偶然成为名人,有一个艳遇的机会,并且他控制不了自己、没有阻止这次“出轨”,可就在年轻女孩正解开他腰带的时候,他秒了。
电影如果围绕此深入探讨中年危机,以及婚姻关系,本大有可为。
编剧这时候已经忘记了一条重要的法则:不要追兔子。
不管多么有趣的点子、场景、甚至包袱……可能属于另一部电影,但不是这部。
尽管最后男主也试着做梦,与老婆重归于好,并且说了句相当感人的话:我多希望这是真的。
但中间追兔子追得太久,这句话已经失去了份量。
应该是两部电影,一个是有点意思,一个是比较有新意。
但两者都需要做到足够深刻才能算得上优秀。
大数据和AI思维模式,提供了很多方便,但对于真正的创作者而言,也有一个巨大的陷阱:海量的兔子来吸引或分散创作者的注意力。
我们也不难看出一种趋势,现在电影创作有一种趣味组合的倾向,与此同时,也变得日益肤浅,没有观点,只剩情绪。
这片子是直接戳到了我的心巴上的颠片,而且讲述出了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关于流量/网红/道德标准/网暴到底度在哪里?
虽然影片最后并没有给我一个答案,但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社会现象。
影片用了入梦这样一个带有科幻色彩的故事,呈现了一个非常现代非常实时的问题。
默默无闻的人一下子拥有了某种关注和入梦的能力,并且这件事和他本人的生活没有任何联系,然后他吃到了关注的红利,又一下子成为了所有人梦境里恶魔被所有人唾骂和排斥,他从红变成黑红,生活乱作一团,甚至被排挤被暴力,最终也离开了家人也离开了众人的视野,却依然在某个角落被人和梦境联系在一起,这一切都太太太像当下网红经济所带来的一切了。
有多少网红是因为某个原因一夜之间成为爆品,又因为不够完美偶尔展露出的真实或并不知道的原因被舆论颠倒然后成为众矢之的?
大家在网上狂欢的时候,不管是起初的看热闹参与热闹,还是之后的墙倒众人推,都真的是因为他吗?
事实上根本没有任何人了解他,作为一名教授和一名丈夫和父亲。
大家因为某个原因开始折磨他的时候甚至认为自己是正义的,那么他又做错了什么呢?
斑马的例子早早就讲述了一切,就是我们所说的枪打出头鸟。
当你默默无闻即使你不够正义勇敢也没事,但一旦你收到了关注,一句脏话也会成为所有人的噩梦,这就是关注和流量的能量,它能把你推多高就能让你跌多惨,这也恰恰认证了“当明星”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受和接纳的。
故事的结尾更现实,科技股踩着意外事件推出了新产品,而他则是负面典型;他出版的书和自己毕生的专业毫不相干,最终也只能靠这波流量实现出版的梦;被摧毁的生活在梦里都无法得到修复,而他到最后都不知道在这其中自己究竟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片子的色调很舒服,还带有一点悬疑色彩。
少量的梦境中的情节也很颠很有趣,整体是轻松的。
只是看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感受到了流量的残酷。
旁观者总在点评用人多势众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丑恶,而被放在闪光灯下的人仿佛带着一切的原罪被审判,连道歉都有标准答案。
其实没人知道世界到底怎么了,大约都是一场梦惹的祸吧。
看《梦境场景》的感觉,真的就像是坐了一趟心灵的过山车,从头晕目眩的高空俯冲,一直到最后温柔着陆,每一刻都充满了“哇塞”和“噢哟”。
尼古拉斯·凯奇,在这里不仅仅是尼古拉斯·凯奇,他更像是个梦境界的游乐园管理员,带着你我穿梭在各种疯狂的梦里。
时而他变成那个会让你捧腹大笑的喜剧大师,时而又像个深邃的哲学家,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索人生的意义。
电影里的每一个梦境,都像是用最炫的特效和最疯狂的想象力打造的,让人目不暇接。
但凯奇就在那里,就像个老司机,带着你我在这些疯狂的梦境中穿梭,每次都恰到好处地加上一点点幽默调料,让整个旅程既刺激又好玩。
而且,这部电影不只是让眼睛过瘾,它还触碰到了你我的灵魂深处。
它用一种轻松诙谐,却又不失深度的方式,让我们思考到底什么是名气,什么是现实,什么又是梦境。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名人的一举一动似乎都能影响到我们的梦,凯奇在这部电影中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存在,他的每一次出现,都让我不禁思考,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连接到底是什么。
当电影结束,灯光重新点亮,坐在座位上的我,有一瞬间还分不清是梦是现实。
但一件事是肯定的,《梦境场景》这趟梦幻之旅,让我笑过、思考过,最后留下了满满的感动和不舍。
简直就像是尼古拉斯·凯奇邀请你我参加的一场超现实派的盛宴,既有笑点,又不乏深度,绝对是那种看完了还会在心里回味无穷,偶尔还会笑出声来的电影。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这简直是一次心灵的觉醒之旅,让人再次确认,尼古拉斯·凯奇,绝对是个演技派的怪才。
当凯奇万众瞩目,成为名人、宠儿、好父亲、摇钱树时,他做了什么?
Nothing。
当凯奇千夫所指,成为混蛋、变态、Loser、嫌疑犯时,他做了什么?
依旧是Nothing。
大家向他涌来,又离他而去。
一会儿办他的狂欢节,一会儿又开他的追悼会。
但这些,都与他无关。
“传播时代”的诡异和反常识在这一刻不言自明。
通常,我们通过自我实现来感知、满足自我,通过别人的评判来认识、完善自我。
但在“信息-传播时代”的今天,你不需要做什么,甚至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成为了“焦点”,无法逃避也无法拒绝。
大众藉由自己的认知和喜好,塑造了虚拟的“你”。
“你”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角色。
大众灌注了这个符号含义,赋予了这个角色生命。
但诡异的是他们仍会把这个“你”和现实中的你做连接,做映射,划等号,虽然你清楚,“你”与你自己无关。
但却无能为力。
当这个符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角色的塑造越来越成功时,这个“你”便开始了它反常识的操作——它开始剥夺你的存在感,扭曲你的真实影像,甚至开始取代你本身,虽然你清楚,虚拟不应当影响现实。
但却无能为力。
创作的故事一旦被第二个人阅读过,那么这个故事就再也不属于作者了。
从我们在虚拟世界中发布生平第一条讯息,进行第一次互动开始,一个全新的,重构的,未知的“你”便诞生了。
虚拟世界中,无数个“你、我、他”,汇聚在一起,审视着彼此,黏贴上标签,划分出群体,然后开始建造堡垒高墙,开始“生人勿进”和“顺我者昌”。
我们敲打着键盘,创造了看客,恶龙,刽子手。
我们点击着屏幕,投掷出石块,利剑,燃烧瓶。
然后我们愉快地下线,从没想过那些个“虚拟形象”,随时可能踏出虚拟世界,给自己致命一击。
这图画面是结尾,但其实开头本来正常生活就如此,但最终变成结尾,要梦才能梦想所想。
开始尼古拉斯无所谓,上司觉得他被关注成为红人后,会变,但他想的还是自己要写书,此画面,背景四个thoughts,这是商业者的t,并不是凯奇的t。
但是自己怎么样又能怎样,从被追捧,到变化,如此时图中,如果你自己一旦身处网络,或置身群众大环境之中,就算不是,众人觉得就是,这里女生从,梦,梦想,到想了,凯奇也由独善其身,到被动,幸好最后没有往下走。
真真假假也成真。
网友何不是这样,什么都自认为是。
人就算知道情绪不应该受影响,但只要你接触,100%多少受影响。
最终受影响,愤怒,痛苦,最后直接被动为恶,索性随波逐流。
而社会,毫无成本,人们只是关注,追捧,生怕,追打,享受产物入梦宝。
而凯奇,家庭没了,生活没了。
又回来最后这里,梦,梦想,只能通过想来做个梦而已。
自己作为恶存在,这时他的无所谓跟开头的无所谓已是不同的了。
无论你想不想,注意现实情景,不是梦想情景,现实能影响你,不要后知后觉。
电影《梦想情景》( Dream Scenario)具有浓厚的寓言意味,由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大学教授出现在了每个人的梦里。
开始的时候,凯奇在梦中出现只是奇怪地观望,并不做什么,这导致了现实中的凯奇一下子成为了社交媒体的名人。
可是后来,凯奇在梦里变得残暴、凶狠,开始攻击、强奸人们,让现实中的凯奇又被抵制( Cancel culture)。
社交媒体时代,群体意识被凝结,形成了一个集体人格。
每个人都是这个集体人格的一部分的同时,每个人又都可能从集体人格中剥离。
凯奇饰演的大学教授被社会群体通常认为“无聊”,沉浸于自己的研究,有点nerd。
凯奇突然出现在每个人的梦里,虽然什么都没干,虽然没有做任何有趣的事情,但时代早已不是传统的精英话语了。
如果是过去,发生的这件事情很可能根本就不会引起热潮,即便引起关注,结果可能也只是一些相关领域的记者去写个特稿。
可如今是社交媒体时代,掌握话语权的是集体人格,相比精英,哪里在乎或者根本没有能力去在乎事件的合理性、事件的价值意义、事件是否真的很有趣,集体人格需要的只是乐子与狂欢。
集体人格可以在没有任何特长、价值、贡献的情况下捧红一个人,同样可以在没有任何错误、过失、丑闻的情况下扼杀一个人。
捧红一个人的例子太多了,精英才看不上于文亮、闻神呢;扼杀一个人的例子也太多了,网络暴力最恶心的点在于暴民真的只是想攻击一个人,理由可以只是“因为你,我不舒服”。
批判与讽刺这种集体人格,这是精英的行为,所以我喜欢这部电影。
看了很多评价,都在说前面导演和编剧都在想搞个对中年危机和普通人被互联网新浪潮裹挟的反思。
但我觉得梦境里的情况不是因男主心情变化的。
应该说是梦境在主导者男主的生活进程。
这样是不是就更细思极恐。
梦境的传染扩散都是先于男主在现实中处境的。
最开始的几个人都是最认知他的,女儿,前女友,坏种女同学,后来是学生,经常光顾地方的服务员等等等等,直到最后是陌生人。
这个阶段是预示了男主要被更多人认知。
而男主本身对这种被众多人认知的情况其实并没多在意,所以之前梦境里他被陌生人关注却无视他们,不去打扰他们,哪怕他们处境危险。
之后核心的论证来了,是先有了春梦,男主才后有了出轨的念头和实施。
再之后的暴力倾向,其实不像是男主在中年无力出轨之后懊恼之后产生的,而是预演他之后的情绪,先出现各种暴力梦,然后他才逐渐被舆论裹挟开始暴躁,直到无意中伤到了女儿的老师坐实了暴力,而再之后的事是他消失在别人梦里,他在现实里也开始被遗忘,到最后,他的梦成了别人的景点。
这一点很奇怪,一开始他籍籍无名的时候,他能突兀出现在别人梦里,怎么声名狼藉之后就消失了?
所以这梦境能力不像是他自己的,而像别人在他身上做实验一样。
如果是以梦境左右他生活进程的想法去看,那整个片子可以更商业些更惊悚些,那个最后研发出梦境设备的公司,怎么研发的?
明明没有很具体的科学内核实验数据,而且男主的下场明明就在那,为什么还要研发那么危险的设备?
或许一开始男主就是一个被那个公司挑选出来的实验目标,他们最核心的目的是通过梦境引导舆论左右用户生活。
而坏种女同学很可能是主导者之一。
这样一拍片子就商业多了。
其实内核表达也没变多少,中年危机,互联网新浪潮的裹挟,都体现到了。
甚至还深刻讽刺了用虚假信息哄骗受众,引导舆论肆意毁掉一个人人生的行为。
那梦可以是互联网,可以是电视,可以是报纸,可以是无线电,只要是传播媒介,真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受众的认知。
只要掌控了这个渠道把控受众认知,受众就是用以驱使的尖刀,能肆意收割任何无辜的人。
以上,吾一家之言,勿杠。
片子最后凯奇在梦里离开的时候是飞走的,片头凯奇女儿也是飞走的。
那是不是意味着那些梦到凯奇的人,并不是凯奇到了他们的梦里,而是他们到了凯奇的梦里?
所以我可不可以理解成,大家网暴凯奇是完全没有分清事实的,因为大家网暴的基础是凯奇进入了他们的梦,可以理解成一种以“你侵入了我的领域”为前提的网暴,但现在看来这个基础好像都是站不住的,因为其实一开始就是“大家侵入了凯奇的领域”。
因为这个事件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出现,大家在并不明白这个事件因何发生,以及运作原理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就理所当然的从已有的认知去评判一件事一个人,从而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一个家庭的状态,这应该比单纯的网暴更令人恐惧。
当然以上都是抛开其他好玩儿的点不谈的,比如,首先凯奇在梦里确实出现了怪异行为,但也许是因为大家多次进入他的梦境,让“屋主”启动了防卫机制?
不过rape等暴力行为在文明上确实是绝对不被认可的其次还有凯奇老婆的同事,就是让他老婆进项目组又离开项目组的人,总是在凯奇不在他老婆身边的时候出现在她身旁,工作中是这样,凯奇去“雪碧公司”时也是这样,凯奇不能参加的女儿的毕业舞会上也是这样。
也许这就是大家都提到的所谓中年危机吧。
2023年最好的电影,在最后一天我没有错过!
这部电影绝对不是在讲中年危机,一句话剧透:凯奇是文化产品。
他可以是一种音乐类型,一篇学术报告,一个群体习惯,一句魔性口号……这种文化产品突然出现在社会,激起千层浪,人被其影响,也反馈给他。
他要跟其他文化产品竞争,比如吃素与吃肉,自由与取消。
人对凯奇的态度不只是被凯奇影响,更重要的是被凯奇的竞品所影响。
简单又高效,自利又气壮的文化产品可以迅速占领了群体思想,凯奇很快从后浪变成了前浪,生于社会也死于社会。
他因为想要回应社会而生,他有欲有求,但群体对他的回应永远跟他的欲求无关。
他死后,很快被遗忘。
只有在原始丰饶的浪漫主义起源地,他才能作为小众爱好偷生。
不装深刻,直白地批判cancel,拍得也不闷。
还是A24猎奇抓马的风格,但趣味性由开场的惊艳到最后逐渐落底,虎头蛇尾的论文选题,用入梦的设定切开真实的困境,以超现实手法窥探信息化时代乱象,将最擅长的惊悚,诡异与奇情元素植入其中,话题看起来极具潜力度与超前性,但最后母题落脚白男中年危机流于形式,一类对Ta因与本因的探索,一种流量媒介与资本主义对个体的价值榨取,成名危机,占领意识,封杀决策,舆论审判,对社交媒体和当代群体可谓不遗余力的讽刺,概念和剪辑都颇有意思,但部分逻辑和急转直下的后半段拉胯又迷惑,让前期的主题立意变得无法自圆其说,混杂,间离,不得要领,最终荒诞魅影错落成了粗浅小品。★★☆
Dream Scenario是一部非常有趣的自命题作品,Nicolas Cage的表现一如既往地充满他的特色;这是一场怪诞诡异且有趣的软科幻/人文探索之旅。
这片儿的感觉也像中年男人,前戏还行,随着时间推移就蔫了
有一个非常棒的点子,以为会做成“爸的多元宇宙”那种奇片,但没想到最后落脚于对于“取消文化”的探讨。本片设置了一个完美受害者形象,凯奇大叔饰演的保罗,因被所有人梦见而爆红,而又因让所有人做噩梦而被抵制,人们仅凭自己的想象就对一个什么都没做的人发起抵制。不过还好还有法国人,不管谁被抵制,法国人都欢迎他们!笑死!
这部挺棒的啊!人类就是这么可怕,作为主角并不一定都是受到善意
自己射自己 也是忏悔的一种形式
为尼古拉斯·凯奇专门加一颗星,自身属性就在给角色加分,过于贴合了,其实相比离奇的部分,保罗的中年危机就已经很致郁了,是那种平凡甚至有些卑微的人对自己的人生无能为力的窒息感,就像起初梦中的他永远是一位旁观者。这种无力感随后又融入到了对当代社交媒体集体潜意识的讽刺当中,流量塑造出的保罗早已脱离其本人,令保罗成为了“公众形象”的“提线木偶”,一时被捧上神坛,一时被无情倾轧,他却只得对自己的命运袖手旁观。直到最后,只有在梦中,才能短暂体会他本就拥有的现实,无论是简中网络,还是大行其道的“取消文化”,我们太熟悉不过了对吗?
@ mk2 bibliothèque
红或黑被流量裹挟都是不由己。一个有意思的题目但不算是一部有趣的电影
真以为烂片王要翻身了呢,想多了想多了。。。
开头不错,立意开始挺有趣的,但是内核想说个啥,以至于观众在过了新鲜劲后快速的感觉到了无聊
尼古拉斯凯奇就像中国影迷老朋友一样,即使烂片无数,但是每一部都会特别光顾。240120//
好久没看过这么特别的剧本了,尼古拉斯凯奇真适合演这角色,那段还原春梦简直给我当场尬到窒息,比看恐怖片还难受哈哈哈哈
感觉可以再完善一下 是不是还有续集呢 与特别梦境的女孩差一点有了外遇 他在别人梦境里的样子开始转变
A24式,胶片质感,loser故事,看到源于凯奇的meme困扰也可以会心一笑。我甚至都觉得,这个如果被国内翻拍让周杰来当男主似乎会挺不错。
看过:飞机上看完,很喜欢。@2025-1-31想看:港版海报也太有意思了 @2023-12-27 10:35:48
很有趣的点子,如果发生在现实中应该是被网络污蔑的人所遭受的网络暴力吧
厉害,把一个好笑荒诞的有趣想法延展成长片故事还持续不掉线的能力
With Beck.. 一个奇怪的电影 不知道要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