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一边反抗,一边脆弱的想死,她快找不到活下去的动力。
魏青叫季薇去谈正常的恋爱之后独自坐在镜子前那晚,桌子上有剃刀、包括她手腕上的新旧伤痕,感觉一片叶子就能将她压倒、一滴水就能将她淹没…反观季薇,她拥有正常的家庭,即使爸妈离婚也是在她大学之后,她的妈妈也是一个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会引导季薇的人。
季薇勇敢、即使中途有些困惑,也能很快确定自己要什么并去实践,这样的人谁会忍心不去靠近她,去汲取她散发的温暖呢。
魏青在带领学生运动时那么有魄力,内心神秘又破碎,季薇不自觉的喜欢也在所难免,但总感觉季薇不是魏青的终点,谁也成为不了魏青的终点,影片或许按导演最初所想以魏青的死亡来结束会比较贴切吗。
影片里两位主角人物都很有魅力,阿光学长这个人物也很有想象空间,他对魏青(高于他的地位)带着点利用的喜欢,或是对季薇(传统男性想法里可以被掌控)的喜欢都可以表现的更好呢,但是剧本真的不太连贯,片段片段的,看是看懂了,但也只是觉得画面蛮美的,故事本身并不怎么吸引我,没什么新意。
今天看了部台湾电影青春并不温柔,这部电影讲述了一所大学的美术系学生为反抗系主任的强权行为,争取创作自由,发起罢课行动,在此过程中两个女生彼此吸引,靠近,最终挣脱枷锁走到一起的故事。
这个题材听起来是非常吸引人的,既有宏大叙事又有细腻内心,而且青春、爱情、同性一直是台湾很擅长拍的题材,但可惜剧本展开不尽如人意。
也许是想讲述的东西太多,反倒都没讲好。
但如果抛开其他,只关注两个女主的感情线,这个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首先,两个女主的外形不错,跟角色很贴合。
尤其饰演魏青的演员,气质很特别,冷清,英气,泪眼汪汪的时候感觉脆弱极了,惹人怜爱,笑起来又特别温暖可爱。
其次,两个演员的演技都很好。
饰演季微的演员从头至尾都演技在线,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性格温柔内心强大的人物。
相对来说,饰演魏青的演员演技有那么一丢丢不稳定,有的片段表现得非常好,比如几个流泪展现内心痛苦的片段,有的地方又有点让人出戏,比如她跟阿光吵架的几个片段,不过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两个演员在戏中很有化学反应,两人的对手戏真的是演得丝丝入扣,动人心弦。
我看了一些她俩的采访,现实中的两人真的没啥 CP 感,两人在戏中能表现得如此出色,不得不感慨两人确实演技出众,导演的调教指导也功不可没。
最后我想吐槽下这个片名,中文名青春并不温柔,实在有点矫揉造作,毫无吸引力,英文名 who'll stop the rain,影片中没记错的话只在冲击教育部的时候出现了大雨,还是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么?
6. 魏青喜欢上季微的原因是什么?
a. 季微从来没有试图改变她,她喜欢的就是原本的魏青,魏青在她面前可以是极端的、疯狂的、分裂的,季微都会陪着她。
这对于魏青来说非常重要,无条件的爱对她来说是从来没有感受过的。
魏青选择在校长室外绝食,季微不见得是肯定的,但不管她认不认同这件事,她都不会去judge魏青的做法是对是错,她只是说不想你受伤,以及一起陪着她(我真的好慕季微,这样的温柔是要内心非常非常强大才能做到的)。
b. 季微非常纯粹,魏青在她面前可以很放松,甚至变得柔软。
也只有在季微面前,魏青那些秘密和难过的往事才可以自然的说出口。
像魏青这种整天想很多、思虑很重的人只有和季微这种很简单的人在一起才比较适合,季微的直给可以消解掉很多魏青的自我拉扯。
c. 季微对于魏青的关心是真正的抵达她内心深处。
当她不开心的时候,也许父亲会觉得她又在叛逆,男友觉得她又闹脾气,只有季微觉得她不开心了是因为真的难过。
也许季微是唯一一个发现她手腕疤痕和手被玻璃扎伤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其他的人对魏青的爱和关心可能只是一形式主义。
(这里我要吐槽一句这两个人真的没有一次拥抱啊喂,在广场接吻那里,如果两个人能够牵一下手、拥抱再亲会让人觉得更温暖,也会让魏青对于季微的情感转变衔接自然一些。
) (更新:突然想起来季微有抱过一次魏青!
在魏青讲完钢琴老师的事突然emo的时候,季微从后面抱住了她,还亲了她的背。
)(牵手的问题我觉得有没有可能是季微对男生的牵手比较介意,对女生之间的牵手觉得没什么,在魏青家跳舞的时候,魏青用深情狗眼看着她还拉了她的手,感觉季微没啥反应,她自己平时也会拉着心美的手)d.季微可能是魏青遇到的第一个愿意走进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人,比如她第一次去魏青家,就很想知道她在看什么书,问到了之后也没有去judge魏青的回答,而是若有所思的微微笑着看着魏青,这应该会让魏青感到很大程度的友善(有人长那么好看还愿意跟你聊你喜欢的很小众的东西,真的很加分)。
e.季微是一个很有性格也很有自己想法的人。
在开始几次参加系学生会组织的活动时候,季微几次站出来讲话,魏青都很欣赏的注视她,如果季微只是一个单纯的小白兔或是任人拿捏的无脑白痴美人,魏青估计对她的兴趣很快会淡掉。
(其实我一直觉得季青这段关系表面上一直是魏青单方面想怎样就怎样,但是实际上是季微没有跟她一般见识,如果季微来真的魏青早就被鲨了,而且还不管埋。
)f.季微对魏青是永远坚定。
魏青自从钢琴老师那段之后,应该说是有点ptsd的,老师否认了她们的关系,而且再也没有见过她,来自恋人的背叛和临阵脱逃让魏青觉得这样的感情不会有结果,一定会被家庭所击沉,同时也对真爱这件事失去信任。
季微的坚定和勇敢让她愿意重新相信爱情。
7. 魏青接纳自己,选择与这个世界和解的契机是什么?
在电影中,在阿光和季微的最后一次吵架之后,她坐在广场的台阶上,望着坐在身边的季微,选择光明正大的吻她(仔细听的话会发现这部分背景音里面有嘈杂的人声,导演自己的陈述也印证了这里是有意要暗示一个公开的环境),之后两人开始自然和开心的交往。
那么让魏青改变的契机到底是什么?
我想了很久,我觉得最后一次吵架很重要。
在美术系学生决定命运的时刻,阿光提出让美术系的学生自己来投票做决定,魏青被排除在外,即使她是这场strike的sponsor( 我甚至怀疑她也是整个strike的发起者 ),她也失去了决定权。
魏青参加(抑或发起)整个strike本来就是为了看热闹不嫌事大,在别人身上找自己存在感的替身文学剧本,在这个事件中她以为自己拿的是主角本,到了要结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只是个NPC。
这让她发现,每个人、每个群体的抗争,最终都只能由自己来完成,别人不容置哙,而自己则责无旁贷,她在美术系学生身上投射的是自己无法完成的抗争幻梦,而这终究只是镜花水月和空中楼阁。
她对自己身份和对自由的抗争,这条路要由自己来走。
所以她最终决定接纳和正视自己,也接纳季微(感谢季微小天使没有放弃她),最终的结果是接纳了阳光和快乐。
她转变的时间点其实不是在广场kiss之后,而是在她跟阿光吵架分手、也甩了季微之后,回家看向镜子的时候(镜子的事晚点再单独说)。
在这之后的最后一次讨论,如果细数整部电影中魏青参与的所有的美术系学生会讨论,这是唯一她很平静的一次,其他的时候,要么她整个diss整场,要么就直接放空。
但是这一次的魏青非常的安静,就算意见跟别人不同也只是情绪稳定的表示反对,对于季微言语行动上的力挺也第一次表现出了感动,也是第一次让人感到两个人感情之间的双向奔赴。
这时的魏青和之前相比,很明显是已经reset了的状态了。
8. 季微是圣母吗?
抱歉不是。
季微是一个非常有反抗精神的人,而且是在以一种现代的温柔的方式在反抗,她没有进入疯狂状态,只是平静的拒绝一切不喜欢的东西。
所以她说「什么男女关系不清不楚,我自己可是很清楚。
」在雨中和同学撑一把伞回家,她宁愿淋雨也要拒绝,面对同学突然的牵手,她选择了立刻抽回,同学对她表白,她也直接说「我对你没有感觉」。
对于阿光突如其来的吻,她立刻推开,阿光的两次表白,她也直接拒绝。
她并不是一个容易被人拿捏的人,说实话,在除了魏青之外的人眼里季微应该也挺难搞的,魏青对于她属于一物降一物。
讲真,她甚至对周围的事情都有些漠不关心,当阿光让她留下来陪自己喝酒的时候,她并没有发现阿光的心情很差,后来的安慰感觉也是被迫营业。
但是季微对于魏青就显然不同,基本上魏青一出现,她就眼神只盯着魏青了,魏青一个微表情,她都能捕捉到情绪变化。
魏青无论是对她说一些意有所指的话还是突然的吻她,她都感到意外而心动。
她完全不是母性爆棚的中央空调,应该说她的心里眼里只有魏青。
她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会很坚定的去追求,甚至有点腹黑的(狗头),详见第17条。
而且她也没有因为失恋就寻死觅活,日子该过还是过。
反而是魏青,一旦发现自己喜欢上季微,就开始要生要死的,到底谁才是恋爱脑啊(白眼)。
更新:突然想到,其实季微只用了34天就把魏青重启了,好强大,太厉害了,吹爆季微!!!
9.季微的强大精神内核季微不是圣母,她是强者。
魏青在亲了季微之后,在阿光家学生会人讨论的时候,两个人在楼梯间对话,魏青单方面在躲着季微,让季微的很多话像是一拳打在棉花里,有气无处撒,但她一出门出来之后,看到魏青的手上缠着绷带,我觉得季微那个时候在心里面把魏青身体受伤这件事情放在了自己心理受伤这件事情之前,她连续问了三句,很想知道魏青的手怎么了,魏青没有打算好好解释,然后她才问第二个话题,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才是爱的本质,就是会把对方考虑在自己前面。
第一次DO了以后,两个人贤者时间,一开始季微是握着她的手指在抚摸,魏青提到喜欢上钢琴老师时候,季微的手就停下来,笑容也僵住,后面又讲到魏青老爸发现了她们的关系,季微又开始抚摸她的手指安慰她。
坦白来讲,你说季微听到喜欢的人提到以前的恋人有吃醋吗?
那肯定是有的。
魏青直接就说「我喜欢上她了」,季微心里应该是一万头草泥马过:淦,你都没说过喜欢我哎。
这就是季微伟大之处,她永远把关心魏青的先级放在处理自己情绪的前面。
魏青在校长室外面绝食的时候,季微因为担心她,陪她在外面坐,还在画她。
那个时候魏青突然搭话,从季微的应对态度来看她心里应该是有情绪的(魏青之前亲了她,让她当做没发生过,还当她面留阿光在家里过夜,根本不会考虑她的感受),但是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情绪就也用情绪去回应,而是耐着性子认真回答魏青的话。
在影片的最后,季微打开魏青的鬼画符(bushi),说「我得到了魏青的第一幅画,还不算太糟」,她用的表述是「得到」。
这充分体现了她在和魏青的关系里面的态度——魏青本来就是她要去争取的东西。
因为魏青原本就是一个很珍贵又很美好的人,她表现出的破坏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环境对她的压制,当她遇到对的人,她会恢复她本来的面貌(这里不是为她洗地,而是对一个溺水的人来说,站在岸上干燥温暖房间里的人指责她为什么不自己游上来,这本身就很不负责任)。
季微这个角色,确实是导演所塑造出来的具有现代内核的完美恋人,她穿越回90年代的台湾,点燃了魏青,生活太苦了,我们需要一个温暖的结局。
电影不错,值得细细品味的点挺多,如果是期待一个纯纯的爱情故事的话,也许这部影片不太适合你。
其实内容不光是对于明面上的艺术自由的抗争,也有魏青对于父亲的抗争以及魏青与季薇的觉醒与自我认同.1.镜子。
镜子在影片中很多处应用,其实是潜意识或者说隐藏的自我的一个体现。
比如说女主们从海边回来后,镜头先切到镜子中的魏青再切回到现实中的,暗示着她的心境从海边的突然展示的真实的自我又重新回到现实中那个隐藏的自我,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开始躲着季薇并通过减少见面等方式试图把她推开。
在比如两次深入交流都有切到镜子,也代表着在那个当下她们有做真实的自己。
最后一段的魏青对着折叠镜子,有了三个影像,效果就是自己看镜子中的自己,右边镜子中的自己也在看着左边的自己,是自己与自己内心的审视和对话,个人感觉这也是最后能HE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2.镜子中间的照片。
如果不按暂停的话感觉挺难看出来这是那位高中钢琴老师的照片。
这张照片一直留着就知道她在魏青心中的分量,并且照片也是贴在了代表魏青内心世界的意象,即镜子当中。
在季薇给魏青留呼机号码的时候她注意到魏青手腕有割腕的伤疤,根据剧情猜测这应该就是之前为了钢琴老师割的,还有在此段对话中季薇提到钢琴,魏青脸色一下子阴郁起来。
在第一次之后魏青主动提起钢琴老师这个也许是她最大的一个伤痛,也表示着她逐渐向季薇打开心扉,让对方得以慢慢走进自己心里。
3.季薇的画。
那副蔷薇/牡丹?
代表着季薇自己的觉醒。
季薇是用画来表达自己,这幅画就是她对于这段感情的表达,开始是模糊的,她也不知道最后会是什么样子的,再后来慢慢的清晰成型,花朵鲜艳绽放,代表着季薇的内心与成长。
所以在分开后她狂暴地在绽放的粉红色花朵上面涂抹灰黑色,此时她的内心也乌云笼罩4.魏青对于父亲的抗争/隐藏自己。
虽然吵架的时候话语最伤人,但很多时候也是一直隐藏起来的真实想法的流露。
阿光一直知道魏青参与罢课一方面是为了不平等发声,其实另一方面也是对其父亲的抗争的体现(说不定魏青自己都没意识到)。
包括有些观众诟病的魏青态度的反复(又跑去跟男友亲密),其实背后都是她不想面对真实的自己,怕又会被伤害(钢琴老师的巨大阴影)。
甚至第一次的契机都是在跟父亲吵架后。
明明知道对方喜欢自己,开始却是躲闪季薇的靠近,感觉除了有喜欢的人来理解安慰伤心的自己这层之外,说不定还有对于父亲最后一句"不要搞相同的事情"的反抗(自己都没觉察的心理)。
可以说这时候对于季薇的感情不是成熟的爱,要不然也不会要对外隐藏两人的关系,甚至对男友都不透露半分,让季薇瞬间黑脸,她不会不知道这样做季薇会不开心,但是她完全没在管的…最后两位在占领广场上公开吻,魏青终于勇敢地诚实地面对感情,没有隐瞒躲避了。
最后的最后她给季薇的简笔画,终于考虑了对方,用对方喜欢的方式来表达爱,让对方开心5.钢琴就是魏青封锁的内心。
男友从来没听过魏青弹钢琴,因为从来没走进过她的内心。
她的内心在钢琴老师事件后死了,影片的最后终于打开了心,钢琴不再是一个不能被触碰的禁忌,一个人弹钢琴一个人画素描,有种高山流水心灵相契之感。
门铃声响,魏青男主人般的看向季薇,两人不用言语就心意相通,季薇如同女主人般自然地起身开门,女主人般的招待像客人一样的前男友问喝点儿啥,是真正地融入了魏青的生活中。
与影片前半段男友说魏青不喜欢别人留在她家,她喜欢一个人呆着形成了鲜明对比。
题外话:1.会画素描的女生真的好厉害好有魅力2. "魏青”只存在于影视文学作品中就好,真实生活中这种个性的人相处起来应该会十分消耗心理能量,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电影:《青春并不温柔》类型: 中国台湾|同性|剧情|爱情导演:苏奕瑄上映时间:2023年好像每一部湾湾女le片都带有时代运动,但这并不妨碍我嗑两位女主!
魏青一眼姬好嘛,太拉了!
两个女生感情线很细腻,美好的青春校园恋爱,即甜蜜又带点伤痛,海边的镜头画面太美了,眼神都拉丝了,💋xi绝啦!
电影《青春并不温柔》讲述了美术系女学生季微有着坦率霸气的性格,恰逢她所在的美术系学生会反抗校方及教育内容,学生会里非美术系的女学生魏青是主要带头人员,魏青的男友是学生会会长,三人形成小团体共同抗争,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季微与魏青的关系逐渐变亲密……“我真的是被你们搞乱了”觉得女主说这句话时很可爱捏,被喜欢的女生亲完再被喜欢的女生的男朋友亲,论谁谁不迷糊啊!
季微纯粹的可爱,一次次的守护着魏青,太吸引人了,为了和爱的人在一起,不断打直球,追求自我追求感情。
弯弯的百合片向来拍的都很细腻唯美风,魏青身上带着一股忧郁感让人心疼,年轻时钢琴老师的痛让她不愿面对自己,直到遇到了季微,愿意不顾一切站在自己前面。
如果大家遇到了那个永远对你温柔相待的那个人,请好好珍惜,狠狠爱她吧
昨晚其实就有点想看这部电影,后来选择了看书。
睡到凌晨五点醒了,打开投影仪...说到投影仪,我想到前几天看过的一个劝人不要乱买东西的短视频,播主列出了10件买了必后悔的电器,其中就有投影仪,他说,投影仪这玩意最没用,白天吧,看不了,因为天太亮,晚上吧,要看还得关灯,放在客厅要么占地方,要么挂墙上不美观.... 他说了半天,我都不知道他究竟是不是在讨论投影仪!?如果劝人慎重购买,难道不是应该说,看投影就像在电影院一样,所以需要周围尽可能没有光亮,并且投影仪对片源分辨率要求比较高,720P以下用投影仪观看反而会降低观影体验,等等。
在我看来,播主根本就不懂投影仪真正的价值和用途,似乎是自以为是的在拿电视机和投影仪做无谓的比较,可笑至极。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有的短评就像上面提到劝大家别买投影仪的播主,说什么现在台湾同性电影尺度越来越小,演员一点都不露, 越来越保守,也没有女演员愿意为艺术献身出演;有的说政治和青春的关系为什么一定要用同性探索来表达。
大家真的将关注点放在电影本身了吗?
关于露不露的问题,难道不是应该根据电影的整体叙述风格和基调为主吗?
如果是情色片当然要大大方方的露,如果不是,那么点到为止就很正常啊。
还有就是关于政治、青春、同性这些议题放在一起讨论,并不矛盾啊,经常听到有人吐槽东亚电影对女同的讨论还停留在寻求家庭和社会的认可,看看人家欧美已经怎样怎样了,现在这部电影元素明明就多了一些,大家依然感到不满。
在我看来, 这部电影, 并不是借由同性探索来表达政治和青春的关系,而是借由青春这个议题来探讨个体和集体、个体和家庭,个体和自己之间的关系。
至于同性议题,我认为,反而不是导演关注的重点,只是恰巧两个女孩相爱了而已,只是恰巧其中一个的自我认同之路走的慢了一些而已。
导演自始至终都没有从社会舆论的角度探讨同性之爱,唯一一处,Qing父亲的那一句“不要再搞同一件事”,这句话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出了Qing曾经喜欢女生的往事,也让Qing更加直面自己的内心。
所以,其实,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我没有抱着单纯只是要看同性之爱的期待去观影。
并且这部电影和我喜欢的另一部6分电影(《无赖汉》)很像,是一部情绪给的非常满的电影,要靠不多的台词,光线、镜头、人物的表情,人物在集体中所处的位置、人物的社会属性,等等要素综合在一起,好好的体会,才能品味出妙处。
镜子在电影中的用处不用我再多说了,但,导演的表达依然不落俗套,很有自己的个人风格。
可能算是我的过度解读吧,这个镜头里,有三个Qing,镜子里两个,背影一个。
镜中正面的Qing大一些,侧面镜中的Qing小一些,背影的Qing则更小。
更奇妙的是,正面的表情看起来更忧伤,侧面的表情看起来多了一些犹豫和怀疑,光线全部打在镜中,留下一个暗黑又模糊的背影,这是Qing内心较量的时刻。
最终哪个胜利了呢,或许只有人格分裂的人才会有一个人格战胜另一个的情况,现实里当然是接纳全部的自己。
害怕爱的自己,想要去爱的自己,渴望被爱的自己,叛逆的自己,为了反抗而反抗的自己,莫名其妙的自己,忧伤到想要了却生命的自己,正视这一切的自己,勇敢的自己。
这一切力量的源泉始终是心底对爱的感知力。
Qing问,什么是爱,Wei说,应该是可以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可以自由自在的做自己和聊天。
Qing说,像...我们现在这样。
其实爱很简单,只是遇到爱很难,守护爱更难,但,还好我们有电影。
这幅画真的太美了啊啊啊花瓣不断从花心中涌出,是新生的、热烈的、恣意生长的、娇嫩的、温柔的爱意,如果不是因为强烈的爱意,根本创作不出如此有生命力的作品。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耐观影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Q5gncwaWsRDbMbe8HVDA “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了这个与九十年代发生在台湾的大量政治运动不同的案例,它有着很强的个人性,它追寻和捍卫的是艺术创作权,也是我作为导演和创作者深有共鸣的地方。
”台湾导演苏奕瑄在映后向观众分享了她拍摄《青春并不温柔》的初衷。
该影片也已在第二十五届台北电影节、第六十届台北金马影展以及第三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相继亮相,并摘得台北电影节最佳新演员奖。
这部糅合了九十年代台湾解严后社会事件(1990年的野百合运动)以及更为开放自由的女性意识觉醒和多元浪漫关系,并且携带着绕不开的政治色彩,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浪漫故事的青春与残酷。
与同样涉及激进社会事件与青春浪漫/情色关系的70年代左翼日本电影不同,《青春并不温柔》对复古怀旧影像的回溯与对爱和性的讨论似乎更与入围第七十五届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罗马尼亚电影《节拍器》(Metronom)更相近。
然而,后者遵循着罗马尼亚新浪潮长镜头、直切严肃社会话题的现实主义风格,让片中少男少女之情更像遗憾下的阴影,苦涩并充满杂音。
而前者所批判的僵化教学体系下滥用职权的教师与反叛追求自由的学生所构成的二元对立,在政界的沽名钓誉与对儿女的掌控的父亲形象出现后,影片的批判色彩才稍微显得浓烈一些。
外在体制的抗争更像是个人革命的背景,影片中主角所感受到的学生组织内的矛盾更是通过她的美术天分(油画的制作过程)不断更新外化。
最开始由同学们向心相拥而组成的花朵,逐渐被抹去脸庞成为更为平凡的装饰画,最后在内部争吵后被愤怒涂上杂乱的颜料,反映着主角内心理想与秩序的混乱。
而女性对自由意识的渴望与父权结构下男性控制女性的本能之间的矛盾,则更像是当下进步意识对过去的显像投影。
两位女主出色的演出为影片117分钟的体量带来缓解,为观众带来当下时代有遗憾也有温柔的《爱情万岁》。
今早在《写作好故事的科学原理》中看到一句话:“角色的痛苦产生于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矛盾。
在他们看来,自己一直以来生活于其中的神经模型,就是现实本身。
这个模式本身存在缺陷,从而影响了角色控制现实外部世界的能力。
混乱来袭时,这些模式便开始瓦解。
角色会渐渐失去对世界的控制,而与周围的人和事件产生进一步的戏剧冲突。
然而,这一切变得复杂的是,故事中的人物不仅仅是在与外部世界斗争,他们也在与自己作战。
这场战斗的主要部分,是主人公在潜意识这间奇怪的地窖中进行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驱动所有戏剧的根本问题:我是谁?
”看到这段话,我想到前些天看的一部台湾电影《青春并不温柔》,在1994年的没有创作自由,言论自由,在追求自由的大背景下,演绎了一个文化大学美术系罢课过程,产生的感情纠葛,战斗、追求自我、自由的冲突中,穿插着一条爱情线, 隐喻在追求自我中对现实的反抗。
季薇初入校园,结实了魏青和美术系会长阿光。
开展了被“我真的是被你们搞乱了“的感受。
季薇在美术上的创造追求自身的感受,违背主任的意思,因为分数过低,而跑到系主任办公室要分数,她的直白纯碎,让人感到单纯可爱。
她在对待魏青的感情也从有感觉到渐渐失去自我,勇敢追爱,坚定自己要什么,不放弃。
她是懂魏青的,也看出她和阿光本就不合适。
她被魏青推开过3次。
第一次在海边的拥吻,整个画面很美,同时带着大海的绝望,令她失去理智,总是会想起魏青,想要更多,她不曾怀疑过她们是否合适,在追求爱情方面,她也有自己的主见:见到那个人,心一定是怦怦跳的。
她确定自己想要什么,而且勇敢在阿光家的门外,问魏青那个吻,勇敢表达自己天天想她的感受,魏青让她当作没发生过一样;她的委屈在那一刻被留在了孤独的楼梯间。
第二次,在发生关系后,魏青不想让别人知道这层关系,包括阿光。
当时的她,在画着魏青睡觉的样子,听到又被拒绝,她感到很失落;在阿光哄魏青的时候,她吃醋,她开始混乱,她想要的只有她,她却不想让别人知道她们的关系;第三次,在任何冲突中,季薇都会维护魏青,她懂她的脆弱。
在这次的被推开后,经历爱情感受的画作被她毁的一干二净,爱是混乱又复杂,可怕又自私,还需要大胆。
她跑回家,母亲的话给了她力量:”这个世界每个人的想法本就不一样哇,不管别人怎么想,你怎么想?
“她本就坚强的,在一次次的进攻,打直球,她想和她在一起,可以一步步的进,这一点在容错率很高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能做到。
最后魏青为她打开心门,为她画了一张”鬼画符“,她很开心。
最后的画面,都变得清澈。
她为什么喜欢魏青呢?
是心疼吗?
还是吸引?
大多看起来像是她更心疼魏青。
我思索了好久,魏青哪些方面吸引她?
魏青很独立,身上有反抗的那股劲,她们的观点很像。
她对反抗没有更多的言论,她不懂政治,更多的是沉默,注重自己的感受,她时不时都在作画,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她总能在激烈争吵过后,出面表达自己的观点。
那么,魏青为什么喜欢季薇?
看了很多评论大多数人都喜欢季薇。
魏青更多是自我的破碎和重整。
她在经历了与钢琴老师的关系后,钢琴老师拒绝了对她的感情,从此她开始抑郁,变得反复无常,尤其是自己在喜欢上季薇的时候。
她对季薇的感情更像是一见钟情,她会不自觉的约她,看她,问她在画什么,问她的感受,更会情不自禁的吻她。
她在不能做自己时,开始伪装自己,真实的自己和现实的冲突令她开始变得激进,当她对季薇产生感觉的时候,令她变得更加破碎不堪,季薇的一个电话都能让她抑郁发作,自己能得到却不敢要的纠结,是她一次次推开季薇的根本原因。
在绝食中,季薇问她:”你会感到心痛吗?
会是因为他心痛,还是因为我。
“季薇一次次的进攻,令她看清楚自己的内心,拥有坚定的力量。
她在一次次被排挤,只有季薇的安慰,令她心生力量,坚定她们的未来。
看完之后,颇有感触,对爱情,对破碎的生活有了重新认识,青春并不温柔,这个名字很好,苦中有甜,看似成功的成功,看似失败的失败,看不到未来的现在,需要更多积蓄下一次出发的勇气。
初遇
互相探索爱意
关于你的发现海浪里亲吻,因为在乎所以回应楼道里索答,最想见的人意外出现在她家的争执,还是想关心一直画的那幅画,从混沌到共舞后的着色,从无形到瑰色的绽放,又被混乱归零纯色,回味身上的味道和洗好的衣服“Rebellion, welcome to the f**king world, save me”, threatened to be a coward画成了毁灭,回到了家里还是会回到你身边,视线便移不开,缺氧呼吸加快
你的主动,一次海浪里溃流的泪水,一次争吵后无言的吻,又一次被伤害后不舍的门缝一次悸动,一次回应,一次又一次在画画表达自己之外感受到的一切
如此一生编者按:有些画面像Disobedience,有些镜头像照明商店里(尤其是最后3张图配画面里在公交车上的场景)青春并不温柔,等青春在时间里成熟,温柔的人出现,你可以被温柔以待
很青春期的电影,自我动荡,神经质,无处安放的愤怒,莫名其妙的情绪。
强势父权成长环境中的魏青是幸运的,她弥漫的愤世嫉俗,情绪阴晴不定,破碎的信任感被温柔的季薇所包容,从而自我得到整合。
季薇是坚定的,看向魏青的眼神满是心疼,那句“我不懂那些大道理,只是希望你不要受伤。
”听得让人泪目。
我喜欢这样的结局,喜欢阳光和煦她们依偎在车上开往下一站的样子,充满希望和向往,愿每个人都能在爱中得到治愈。
青春也许并不温柔 但永远珍贵抗议也许不能改变什么 但也获得到了什么(某些年代的特定设定了 有的男的果然该是自觉退场 小小年纪就已经掩盖不了的男人味了👋🏻)这个电影确实也是像青春一样有笑有泪 还有累觉无语的时候 但有的人终究也要从你的青春谢幕 只要最后是你们俩就好🤗季薇是真的勇敢且坚强啊 好几次我以为要放弃 遇到这样的人就偷着乐吧魏青🦄
出轨。不长嘴。逃避式sex。不公开关系。是怎么做到每个剧情都在我的意料之内并且精准踩雷的。。跪求一双没看过的眼睛。(但是女主们身材好好,某种程度上也算安慰了我的双眼。
女同不能让出轨变得更道德
季薇被不负责任的魏青亲了之后,又被阿光亲,她说我真是被你们搞乱了。那里又惨又搞笑😅
剧情一般。两位主演演技很不错。
剧情有点拖沓,纯粹是为了两位女主的化学反应看下去的,有些剧情真的不太懂……
再多看一秒都是对我寿命的不尊重
太难看了。。看得我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这一女同片。。怎么男性的戏份那么多。。还有女主角被魏青亲完。。又被阿光亲。。这是在干什么。。展现闷湾湾的开放与包容吗。。感觉这片拉拉和直女都不会喜欢。。太矫情了。。
相信真的有发生吧
表演细腻真挚又青涩。故事是饱满而可信的。魏清外表冷峻内心对感情渴望却胆怯,季薇的的温柔从外表到内心都如一始终。温柔而坚定,才是迷人又纯粹的力量。这样的青春,赛高!
珠玉在前
So so主题模糊,有些不知所云。亲密戏还是拍的挺有氛围感的。
昂?藝術系出老變態是傳統嗎🌚從小遇到的美術老師和音樂老師都挺奇葩的、對女一女二以及男二感到臉盲🥲像是新版的女朋友。男朋友、季薇有種完全不知道魏青心裡在想什麼但還是會追出去抱緊她的溫柔🥹
谁都无法阻止一场大雨的倾盆,如同我无法闯进你的心门。引以为豪的作品被无故贬低,因掌权者的主观意识决定一个人的去留,所谓的专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上层领导的放任助长了压榨者的气焰…解严后遗症弥漫在80年代末期的台湾校园。“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努力去争取自由?自由不是我们本来就应该拥有的嘛?”简单的想法往往藏着最深刻的真理,我们只不过想要做自己而已。抗争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要被看见,是被剥削者挺直腰杆的发码,为了平等为了尊严,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所以要为被恶意评不及格的作品讨说法,加入罢课抗议,拿起画笔画自己想画的,陪在喜欢的人身边…不论别人怎么想,重要的是自己想要什么。我无法阻止一场大雨,但我可以等雨停,等她狂风大作,等她阴晴反复,等她风平浪静,等一切尘埃落定。青春不够温柔,但我想对你温柔。
魏青完全长在我的审美点上
我觉得反倒是李玮霖的演技更好吧,被拒绝那里演心碎真的是很能共情。但是有一说一,这个剧情就很瞎啊……亲了睡了但就是不承认喜欢你系列
所谓的政治与立场 艺术与价值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 终究是看你要什么。强权生来就不能被改变 但我们可以 protest 就算不会得到结果 也不失为一种自由。
我深陷她俩的对望眼神里出不来了……吻戏的试探拉扯,简直就是在我这种感情敏感型人格的人心脏上蹦迪!!!
一星给坚定、温柔的女主,一星给明媚的结局,一星给清冷的镜头感。导演的野心很大,但大事件叙事能力和台词都非常之一般,撑不起剧情的推动。女主角三场吻戏,一场试探性质,勾起自我怀疑与拉扯,一场关于宣泄型情欲,最后一场才是认清内心,黑暗幽洞迎来光亮的释然感。抛开乌七八糟的主线剧情,两位女主角的递进处理得很好!
拉拉一定要自残有个不爱自己的父母吗?导演没少看郭敬明的青春疼痛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