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动地》这部影片再现了汶川大地震时的惊心动魄和感人肺腑的救人场面。
地震来临时,乱石纷飞、房屋在瞬间被夷为平地,生命在灾难面前显得那么脆弱、那么渺小。
看完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不停地在脑海中回放。
为了孩子,年仅十八岁的解放军战士田野在余震来临时。
用血肉之躯挡住塌下的水板。
为三个留学生生存的空间。
为了让援人员不受到伤害。
顺利撤离。
老奶奶放弃了获救的机会……大灾无情人有情。
好莱坞有种卖座很好的类型叫“灾难片”,“9.11”过后的几部主题电影都自觉放弃利用这个与商业绝配的题材,比如纪实风格的《航班 93》、尼古拉斯凯奇加盟的《世贸大厦》,没有着重刻画视觉特效,再造恐怖发生的情景,担心观众们害怕回忆。
中国灾难片《惊天动地》正相反,开场一大段精彩的、以假乱真的汶川地震实况,导演的立意方向可能正确,想表现学校老师、普通市民,部队士兵的临危不惧和处变不惊,但过程太漫长,CG打造的镜头太多,看得人稍微兴奋起来就心底渐渐不舒服,毕竟举国悲哀的事件,毕竟刚过去一年。
然后是空洞的剧情和脸谱化的角色,那些军委专业户演员(李幼斌、侯勇等)统统上阵,朗朗地为正义、注定结果,大道理歌功颂德。
精神领袖巫刚继续板着脸演省长,每句台词都是铿锵有力的男中音,从听觉上就区别于老百姓。
他先前的代表作《超强台风》(灾难片)能秒杀所有面对芙蓉姐姐仍不呕吐的强者,突然,我意识到一个可怕的猜测……定睛导演的名字,谢天谢地,不是土鳖片之王——冯小宁。
这是一部内容诡异的影片,想弘扬高尚深刻的主旋律,却往表面化的感官刺激里努力。
用牺牲亲属来衬托领导的无私是和谐影片的杀招,所以县长她妈刚出现第一次我就猜到人家最终会为该片精神层的升华而陪葬,“5.12”时确有领导为救别人失去自己至爱的例子,但换回的是再不愿提起的悲痛被艺术需要加工成亿万人参观的视频教育课再现于银幕上丰碑永存。
“付出”是很高贵的品德,天灾降临威胁生命的瞬间,任何平日正确看待的价值观都会动摇,被考验,在《惊》里,每位主次要角色都像铁血英雄,面对极大的危险时,没有丝毫犹豫,冲,跳,钻,爆炸前还气定神闲地用女人的力气拉拽男人的身体施救,不人性,更缺乏真实。
也许你会说,当年报道过老师因为挡住课桌下的学生而死亡的新闻,但现在这是取材生活,半记录风格的电影,顾及全面才能客观,马未都聊过,“小说中全是好人没坏人为什么不好看?
顺拐了”。
总指挥梁司令的儿子沉溺网游,被地震教育得幡然悔悟去当志愿者;年轻的魏医生支援灾区巧遇年老的男友旅长,演绎了一场特殊背景下的军人之柔情;齐老师请批新婚假却放弃小家的建立和武警丈夫抢救大家(国)做更有意义的事(我倒觉得让齐老师死更能突出那啥);男同学念念不忘女同学,连交还寄予重生希望的她手中的生日礼物都是福娃京京。
该抵制的都抵制了,该赞扬的都赞扬了,读到这里的人尽情联想。
最后提两个可乐的地方:1.音乐作曲者深得汉斯基默亲传,怎么听怎么是《珍珠港》的散装光盘。
2.结尾的高潮——炸化工厂那场戏明显是为商业要素考虑生硬地添加的,“爆炸”像冲锋枪扫射一样,能让观众心里得到满足。
(原创,转载请署名,谢谢)
单就影片来讲,前半段拍得相当出色,灾难时人们的惶恐与解放军的拼命前进相互穿插,文武戏相辅相成,到后半段时质量稍有下降,可能是因为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解放军与老百姓的信任、年轻一代的成长、军人的使命感、面对灾难时的顽强拼搏、父子情、母女情、爱情等等,虽然这些东西的确都是大有可为的领域,但适当缩减也许更有利于电影观感,不过即使如此,后半段依旧是国产主旋律电影中少有的上乘作品。
尽管电影有一些缺点,我依然愿意打10分。
电影篇幅有限,再加上艺术渲染的考虑,肯定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情形,但我还是为之落泪。
当年地震我才七岁,我也处在离四川很远的广东,但年幼的我还是能明白这是一件能让所有中国人落泪的事情,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伤痛。
我给电影打十分,是希望现在及将来的人不要忘记这场灾难,也不要忘记当年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救援同胞的壮举,更不能忘记中华民族坚韧的品质。
不过话说回来,这部上映于2009年的主旋律大片在豆瓣上的口碑好像不怎么好,2019.11.16的时候豆瓣评分6.0,我记得在很久以前该片分数甚至低于五分,大概是09年的时候灾难过去不久,这种伤痛的情感还未完全沉淀下来,再加上影片确实有一些不足,导致该片豆瓣上评价不高。
不过这些年来本片评价有所回升,我乐观预测分数会升至7.5左右,今天是2019年11月16日,在此留言为据。
惊天动地。
既指汶川大地震来得惊天动地,也指汶川大地震的救援活动惊天动地。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的泪水几乎就没断过。
网上有人批评这部影片的特效做得好,这点我不予评论,因为我对于特效这些东西向来不是很了解。
我要说的是影片中那些让人动容让人流泪的细节。
关于县长任玥的母亲(宋春丽饰演)一个老人,一个为女儿买好了樱桃等着女儿回来的老人,在面对地震时,义无反顾地用最后的时间把婴儿车推了出去,而自己被压在了钢筋水泥下。
尽管把死亡留给了自己,但为了见到女儿,她依然忍受着莫大的痛苦,在钢筋水泥下用力呼吸,告诉自己不要放弃。
可当她的不要放弃遇到了那些坚持要救她以至不肯在水坝泄洪前疏散的人时,她毅然地选择了放弃,拨段了最后一根支撑的钢筋,彻底任自己被永远地掩埋在地底下。
三个细节,一个比一个更令人动容,也一个比一个更赚人热泪。
关于旅长唐新生(侯勇饰演)作为摩步旅的旅长,在联系不到上级的情况下,他果断地带领众官兵赶赴灾区,这种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就不需多说了。
我这里想说的是他作为一名丈夫面对妻子的那份共生死的不变深情。
在他们从峭壁上攀梯子下去时,他毅然地把自己和妻子绑在了一起。
比起精致的同心结,把他们系在一起的的那根绿色的腰带显得更为鲜艳。
在影片中,他不仅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军官,更是一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男人。
关于广大官兵最让我动容的并非广大官兵在展开救援时的行动与魄力,而是在救援前侯勇要独生子举手时军队里静悄悄的一片,而要非独生子举手时齐刷刷举起的一片手。
没有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军魂在这一刻得到了彻头彻尾的体现。
有感动、有震撼之处。
就细节而言导演不用太表演化。
比如第一点:学校小孩救出来之后,全员站立唱生日歌,什么鬼,救人在那时是第一位的,就算全民被救出战士应该抓紧时间休息、进食才是。
第二点:华峰山方向出现气体泄漏,那开始的浓烟滚滚,到后期的满地火心,居然还没有爆炸,还有时间给你慢慢炸山掩埋。
不必为了追求效果而一定要留到最后一刻出现奇迹。
就是给人感觉很假、在表演。
只看了5分钟,地震的镜头,很不舒服。
果然是在用这样的效果来吸引眼球,有点揭心理伤疤的感觉。
至于其他主旋律的部分,就不恶心自己了。
2008年五月十二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这是这部电影的背景,想一想那时的我十二岁,已经对这件事感触很深了,但这次的观影再次拉起了我的记忆,因为是我们全中国人的共同经历,所以现在来看依旧是感触颇多。
影片的开头我看到的是汶川是一个多么平凡又幸福的地方啊,每个人对生活都有着期盼,请到婚假的女老师是多么的幸福,校园里的学生又是如此的有活力,母亲带着新生的孩子在热闹的超市,老太太手里的樱桃又是多么的鲜红,是这样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满满的地方。
可是无论是谁都不会想到一场灾难将会降临在他们身上。
没有预兆的灾难就那样发生了,令人措不及防。
在影片中,我们身为旁观者但我们同样能感受到地震时生命的一点一点流逝。
自然灾害的瞬间带给人们的是不可磨灭的打击,房屋建筑的倒塌,生命的逝去,环境的破坏,但就是这样一个最突然的时刻我却在里面看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一位老母亲为了救一位自己都不认识的婴儿,自己却被倒塌的房屋压住,鲜红的樱桃掉落,洒在了倒塌的房屋之下。
一位老师,将学生推到讲台下,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学生的安全,灾难是一瞬间的,人们的反应也是下意识地,他们都将活下来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在灾难来临之际,人们都想着快逃快逃,可总有那么些人想着却是你们快走。
在灾难的这一瞬发生过后,人们才反应到自己的家没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痛苦和崩溃,这同样也是地震后人们的感受,我们别无他法,只能在这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找可能存活的人,我们无助但坚强,我们难以坚持,但我们必须坚强地坚持下去。
我们尽自己最大努力将自己能救的人救出来,影片中的任书记扛起自己的责任,即使再怎么忧心自己的母亲也从未回去看一眼。
依旧坚守自己岗位,安抚群众,组织群众。
解放军向他们走来的身影,仿佛就像是黑暗中升起的太阳,充满着光明和希望。
在救援过程中,我看到的是满片废墟,但同时,李老师为了保护学生,用身体护住他们,最后不得已要锯掉他的身体来保护学生们。
还有田野,一个独生的解放军,再过河时,明知自己本来就是独生子,举手不会那么危险,但依然毅然决然的向前冲,在营救学生时,害怕孩子担心,钻进危险的废墟里陪着孩子,安慰孩子。
最后余震来临,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下面几个孩子的生命,却牺牲了自己。
在这里,我想,他就是英雄。
还有一个老奶奶,她和她女儿都特别让我感动。
她的女儿虽然十分想回去看看家里的情况,却因为身上的责任一直没有能够回去看,哪怕一眼。
而母亲为了救一个孩子,推开了婴儿车,却留下了自己。
在等待救援中,因为害怕连累了其他的救援人员甘愿推开最后的支撑,压住了自己,她能给女儿的最后的回答就是她已经尽力了,她坚持过,努力过。
红樱桃、砖头林、千纸鹤这些都是生命的代表,渺小但也却伟大。
生命是弥足珍贵的,珍惜现在,并大步向前努力吧!
灾难片是西方电影界最喜欢拍的一种体裁,特别是在灾难片中可以无限拔高人性,亲情,从而骗取观众的眼泪,得到不错的口碑,再加上高额资金砸出来的特效,从而能达到不错的成绩。
一些大牌名星在中间客串几个镜头就能得到很好的收益。
但在中国,灾难片是最难拍,也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不论拍多长,演员的演技再好,编剧导演再用心,都无法真实还原出灾区的全貌。
因为我们是中国,是一个有把所有老百姓都入在心头,关键时刻能拉得上打的赢的军队守护着的中国,是一个政府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中国。
汶川地震时,我在解放军报社工作,当时社里要派人到前线采访。
那些将近60已经功成名就,头发花白,军内军外都非常有名的摄影记者,一句话都没说,当听到地震的消息后,立即就开始收拾行装,除了军装就是各种摄影器材。
他们是第一批进入震中进行采访的。
紧接着是第二批,第三批记者。
我认识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少人去之前都是英俊小生,回来时都黑瘦黑瘦的。
他们在去之前都是很开朗,很善谈,都是很好的采访记者,在回来后,至少半年时间都很沉默,一谈起救灾,最常说的就是太惨了,太可怜了。
但就是这样,汶川地震我们救回来了。
当时,我们杂志要求立即出一本救灾专刊。
我们编辑部连续工作72个小时,60多岁已经退居二线的老主编一直跟着工作。
我们在办公室里不停的收集各种信息,讨论稿件。
我是图片编辑,前方发回的照片,我要立即跟进。
虽然都是初审过的照片,但其中很多照片至今我也不想回忆。
但只要图片中有那一抹绿色,那一面红旗,所有人脸上就没有绝望。
看得出来,所有的灾发都明白,有那一抹绿色,他们就没有危险。
国外的灾难片,只要拍一两个人,有个近乎于超级英雄的主角,然后其它人围绕着他打转就可以了。
中国的灾难片不可能这么拍。
因为在中国救灾中,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不论是一线的战士,还是后方的干部,还是普通的民众。
他们都在发挥着自己每一份气力。
中国的灾难片不用拍,只要把那些现场照片,录像归纳到一起就足够了。
任何人想拍中国的灾难片都太难了。
看看今年的抗洪,在抖音上发出的短视频,哪一个编剧,哪一个导演,哪一个演员敢说自己能拍出那种效果。
那些战士吃饭吃到一半就沉沉睡去,如果拍到电影里,无数人会骂,可现实中那只是非常普遍,非常简单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女主角的戏,很多编剧无聊的加入感情戏,完全没有必要。
真正的救灾中,有什么感情戏。
都只是一句句非常贴心的话,一个简单的拥抱,然后就立即投入救灾中。
今年的抗疫中,有多少这样的闪光点。
可这些如何拍进电影里,太难了。
任何一个真的经历过那年5月的中国人,不论是否到了汶川前线,都会留下极深的印象。
电影不可能拍出那些在汶川救灾的士兵、干部、志愿者的真实作为。
这部电影也只是还原了极少一点当时我军指战员的日常救灾。
2016年我又在电影频道看到了这部片子,距离汶川地震已经过去8年,此时南方湖北等地又发生洪灾,比1998年更严重,还有福建等地的台风,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灾难,依旧有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扭曲事实,这部电影本来就是以汶川为原型拍的,它的内容是不能诠释当时地震的万分之一,不能以专业的眼光去评判这部电影,有些人说解放军桥段太煽情,对此我只能呵呵,没有经历过你有什么话语权,难道你能否认解放军做出的贡献?
地震抗洪的时候你们在哪里?
在干嘛?
你有什么立场诋毁和攻击别人,当你遭遇灾难的时候,你们依然能挺着腰和他们一样坚持坚守,我敬你们是条汉子!
我们不一定能像他们一样,永远冲在第一线,但也请一些人不要信口雌黄,心安理得的享受别人保护的同时又抹黑别人,不要求你们知恩图报,也不要恩将仇报,电影只是电影,不要借着电影对真实历史指手画脚。
影评中太多的“抄袭”、“主旋律”、“虚假”、与美国大片相比,是不是厚点儿自卑了,这么多年了难道还有人生活在19、20世纪被人欺负的阴影中吗?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拍一部电影如果完完全全拍真实的话,那就不是电影了,就是纪录片了。
主旋律有什么不好吗?
有些人这么自卑,拍一些主旋律片子,让那些自卑的人,增加一些民族情自尊心、民族自信心不好吗?
说抄袭的,难道一些东西只是欧美的专属吗?
中国电影事业起步晚,难免有一些借鉴外国比较新型的技术和技巧,某些地方确实借鉴过渡,说是抄袭也可以,但是这证说明中国电影有待进步,并且虽然说现在中国的演艺圈有一些不合理现象,但是还是存在许许多多努力的人的。
如果一件东西不行,不去想如何发展,而是一味抵制,那么我们就更不会超越其他国家了。
外国很多电影,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或是一个团体,可以拯救世界,甚至拯救宇宙,难道中国电影,成千上万的普通人拯救中国的一个城市就不可以了吗?
外国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的月亮更圆,欧美文化也不会一直是世界文化主流,美国也不会一直称霸世界,现在网上很多人看到外国政客对中国的评价都会说他们双标,但是中国的一部分人有何尝不是呢?
虽然还是主旋律,脸谱化的那一套,但终究比《超强台风》剧情来的连贯,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只是特效制作的确实很假,前面地震发生时候的还能凑合,最后化工厂大火那段不是一般地假啊,还有要吐槽一下,这个海报确实是抄袭的《父辈的旗帜》啊,不过话说回来,拍这种片子的人可能也不会去看那种美国片
同学们在结束后的掌声
好题材,可惜完全没拍好,还不如直接看新闻联播
ccav6 烂片烂片
这海报好意思往外贴么
20130420四川雅安强地震 20130421三亚cctv6 惊天动地 不过 这电影太泥马的次了 原本想打两颗星 结果看了海报 果断一颗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是一般的,可是这个故事本事是在太特殊了,特殊到不能剥离开故事本身凝结的时代记忆而独立于单纯的电影,所以我推荐大家去看,去了解那段历史。但是说实话,作为正旋律电影,依然有太多可以拍得更好的地方。
吐槽显得我没觉悟,主旋律题材好歹也是传播正能量呀,三颗星吧!
还行吧
国人戾气好重,主旋律怎么了。。从开头就忍不住泪水了,大灾后有大爱,我们是集体主义,都被所谓的漫威英雄主义洗脑了吗?
高中班会时候放的。汶川地震题材。宋春丽那段看着太难过了
地震无情,人间有情。电影拍得实在是,一言难尽。。。
7分。《惊天动地》是10年秋季开学前军训期间与教官一起看的。所以肯定与出生入死的官兵兄弟们有关。挺感人的,比《唐山大地震》好
08年有太多不可磨灭的记忆了 那时候真的每天都揪心经常落泪。豆瓣评分低倒一点不奇怪,自以为清高的人太多
如果将坐标对比放在81厂自身来说,本片的特效做的的确是有进步,但是如果横向和国外大片比较,本片再特效上只能说做到了“高中生的水平”,和美国的“大学生水平”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我早说过主旋律电影不是我们不去看,是人物塑造及故事上的乏力。惊天动地可以看出八一厂是下了本的,但依然不够,明明医生说要急救,你却跟人家唱生日歌。
为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大灾大难面前,最美丽的人永远在第一线,可敬可爱。希望本次疫情早点结束,有个正常的生活秩序!!
这海报真当观众没智商呀!
。。。LR fd十二月观影 假就假吧 某一段还是哭到差点不能无法自己。。。。
拙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