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末日哲学家

The Philosophers,末日公投(港),After the Dark

主演:詹姆斯·达西,苏菲·洛,达里尔·沙巴拉,弗雷迪·史卓玛,瑞斯·维克菲尔德,邦妮·怀特,雅各布·雅迪斯,乔治·布莱顿,菲利帕·库特哈德,凯蒂·芬德莱,娜塔莎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印度尼西亚语言:英语年份:2013

《末日哲学家》剧照

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2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3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4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5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6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3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4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5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6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7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8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9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20

《末日哲学家》剧情介绍

末日哲学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毕业前的最后一堂哲学课,20名学生被逼参与思想实验。他们由班房跳进核辐射浩劫现场,若未能在防空洞争一席位,器官将瞬即被辐射尘贯穿,痛苦致死。然而,防空洞内的氧气及食物只够10人存活一年。 哲学生以抽签决定身份和技能。为延续人类命脉,他们需运用哲学逻辑,公开咨询并举手投票,选出10位最有价值的人物住进防空洞。聪明人比好人有资格留低?工程师的价值比诗人重要?一票延续一命,要牺牲谁去成就社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人生特别档案璀璨的婚礼愿此刻永恒猎物矫枉过正游戏结束鲜花盛开的山村铁证悬案第二季四十危机四平风云扭曲全城通缉折射绝对占领年年有余猫脸老太太大导归来美国方面斯莱思狩猎传奇魂断秦淮无限生机无力回天蚯蚓星降爱恋亲爱的我们的曾经老九门番外之二月花开追凶十九年101次求婚真实之泪心灵家园

《末日哲学家》长篇影评

 1 ) 哲学对于现实,就像手淫对于做爱

"哲学对于现实,就像手淫对于做爱"---我只是个搬运工,工人阶级对于社会的发展还是十分必要的。。。

在第一个思想实验中,教师的角色相当于上帝,因为他蕴含了所有的可能,人类拒绝了上帝,也就使自己走向了末日(柏拉图的思想在中世纪被神学家用来维护神学);第二个思想实验中,教师代表的理性,学生们依靠理性而生活,并在理性严格的指导下排除了理性,最终理性毁灭了世界(自牛顿以来,科学占据了绝对的位置,但科学的发展也同样开始危险人类社会);第三个思想实验,大家以生活的方式生存,但是生活的方式已经被理性(即教师)绑架,随时都可能被理性毁灭(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就倡导参与到生活中)。

教师自己做的思想实验其实可以看作是以上三个思想实验的结果:第一个思想实验,人们在上帝的关照下生存,有吃但是没有自己独立的精神;第二个思想实验,人们在理性的指引下获得了新世界,但是,人类的精神却陷入了危机,面临着种种问题;第三个思想实验,人们获得了自己的精神自由,在按照生活的方式生活。

 2 ) 痴狂教授营救记

心仪的聪慧女生,竟然选择了资质平庸的男生。

哲学教授恼羞成怒,认为男生借助家境才赢过自己。

于是他设计生存游戏,重设自己和男生的背景,让女生再次选择。

如果依然被拒,他就自杀了结情伤。

这是一部讨论哲学的电影?

别闹了,电影只是在展示哲学教授在失恋时如何以死相逼。

这个游戏自始至终就只有一个问题——如果重来,你会选择我么?

为了确保获得答案,教授干扰试验,让女主及其男友抽到指定身份,以便这个问题在不同题设之下分别被回答。

【第一次模拟】女主男友被设定为普通人,教授被设定为神秘角色,女主选择了男友并认为教授是威胁。

但是,第一次试验出现了意外状况。

教授因草率杀害诗人,被女主串通众人在其进入避难所前杀害。

教授未能得到答案。

【第二次模拟】教授进一步修改了题设,女主男友被设定为同性恋,教授因唯一掌握逃生密码被设定为必选角色。

结果,女主依然选择男友,只在男友出轨时,勉强选择教授作为报复。

教授选择同归于尽。

经过两轮实验,教授认定女主对他已无好感(她将神秘身份解读为威胁),不再爱他(只当他是报复爱人的工具)。

如果所有实验到此结束,教授会按原计划饮弹自尽。

但剧情出现转折,女主男友揭穿教授设置的实验干扰,女主随即明白教授意图,并打算拯救教授。

【第三次模拟】保留了之前的题设不变,但女主获得了选择权。

她从人性角度重新选择入避难所人员,得出了全新的答案:人终有一死,宁可在爱中有尊严地结束一切,也不要在功利心中寻死觅活。

女主拯救教授的意图并不隐晦,最明显的就是留下了诗人。

诗人这个角色在前两次模拟都被教授不由分说无情地枪决,代表的是“自我憎恶”。

留诗人就是救教授。

三次模拟结束后,女主特意留下开导教授:我并非因为你是你,而爱他。

所以,你不必伤害自己。

如果重来,你会选择我么?

——不会,但我喜欢你,也希望你爱自己。

教授释然,获救。

 3 ) 标题“最后的枪声”。第一次写影评 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了这部电影,又看了别人的影评,有些感想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可能写的比较乱,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希望勿喷!

谢谢。

先斗个包袱,最后的枪声的含义,大家看到枪声响过以后,老师并没有死,那是什么死去了呢,我个人认为是之前故事中老师的极端思想消亡了。

最后一个镜头给了女主,为什么?

我认为影片是想表达一种交流,因为老师的错误思想终结。

故事一开始讲了三种假设,这三种假设支撑了整部电影的框架;第一个故事是如果时间无限,猴子终有一天可以打出一部哈姆雷特,这个假设我之前就见过,我觉得这种假设不成立,因为即使是猴子,它也是一种生物,只要是生物他就有产生习惯的必然(或者可以说他有学习的能力,就是人工智能没有的能力),他的任何一种打字习惯都可能导致打出哈姆雷特的这种小概率事件变得没有可能实现,除非设定一种程序,让键盘上每个按键出现的概率都是一样的,这样我们甚至能算出产生哈姆雷特的概率是多少。

第二个假设是铁轨上1:5的假设,是关于生命的价值的假设,同时关于道德,这个故事几乎没有道德底线,让人难以选择,而且在后面三个场景的这种道德选择贯穿始终,调动铁轨的角色就是那个老师,有意思的是这种这个假设让我想到了中国的一个故事,就是老婆和老妈同时跳水里,你先救谁?

后来又用一种演变,就是如果你手里有一块石头,你先砸谁?

我记得在网上看到过一个答案,是既然他们愿意往水里跳,谁他妈救人我砸谁,这个回答给了我们一个结果,制造这种假设有多招人恨,电影里情节的发展异曲同工,几乎所有人都希望那个老师死,哈哈。

第三个假设,你身边朋友能够为了救你而不顾自身安危么?

(其实是有的,你的父母!

)不过这个假设的意思也是关乎道德底线的,它说明了在你不深刻了解你的朋友前,是一个朋友都没有的,如果你认真了,你就会陷入选择障碍,觉得无法正确选择朋友,我认为这个假设和电影情节的明显联系就是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当学生们扮演的角色增加了更多的属性后,选择谁进入避难所变得明显与之前不同了,我们发现有些可以承担人类延续责任的人变得不再合适!

在这个转变中,所有人也包括观众,估计都会进入选择障碍,可惜电影的时间有限,如果在多几次选择,人物在多一些属性(尤其是一些不为人知的隐藏属性,呵呵)估计电影里的二十一个人慢慢都会变得不再具备进入避难所的条件,这应该是电影想要表达的意思。

下面主要讲一下末日危机中三个场景想要表达的观点吧,首先三个场景代表的是无限多的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开始,第二个场景应该代表无限深入人性(也就是人物属性无限丰满)后的选择,第三个场景应该代表最终的选择,最后的选择应该不是随便选的,我相信电影没有办法让第二个场景无限重复,所以第三个场景应该是无限重复之后的哈姆雷特。

第一个场景,电影的代入感还是比较强的,如果一开始让我选择,我也基本会和电影里的投票结果一样,而且也会认为诗人是最没用的,呵呵,我也是!

工程师,议员,农民,木匠,科学家,这些继承人类先进文明的人活下来肯定更有利于末日后的重建,但是这样就存在一个严重的道德问题,就是第二个假设,于是愤怒的学生选择了用“石头”砸死了老师,结束了第一个故事。

其实这个故事还需要延伸一下,就是弱势群体存在的意义,弱势群体在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是就只有被动的选择死亡么?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是!!

这个结果很残忍,哈哈,但并没有白死,这种事件会导致未结盟的权利集团内部出现严重的分化,而这种分化导致的对抗极有可能引起更大的损失(其实我想说百分之百会导致更大的损失),电影也是这么拍的,同样处在权利集团的学生一同谋杀了老师。

第二个故事让学生扮演的角色人物更加丰满,情节中很明显的使学生们出现了选择障碍,值得注意的是有可能携带病毒的医生,还记得第三个假设吧,她被所有人抛弃了,哈哈,我觉得如果人物继续丰满下去,21个人没有一个人有资格进入避难所,这应该是电影编剧的目的,就是无线循环下去没有一个人有资格进入避难所。

我记得在西方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人知初,性本恶,没有人是无罪的,每个人都有罪,都有邪恶的一面,只是不被他人知晓。

如果这个前提成立,那么人物无限丰满下去,早晚要暴露出每一个人的阴暗面(或者说是导致10人权利集团灭亡的条件每一个人都有),最终导致没人有资格进入避难所。

在这个故事中老师扮演的角色仍然是那个可以调动铁轨的人,这个场景发生的事还是在老师的控制下进行,学生是躺在铁轨上的人,而老师选择的主要依据仍然是能够继承人类文明的人,看到这我不由考虑到底什么是人类文明,哈哈。

人类文明难道就是先进的科技,工业社会,完善的律法?

这个我要后面再讲。

在第二个场景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就是繁衍后代,这也是末日浩劫后最严峻的问题,电影里描述了受孕概率很低的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提出要求大家和每一个异性交配,提高受孕可能。

试想一下连狗交配都要看母狗愿不愿意,人类怎么可以堕落到这种程度,呵呵!!

当然有人不愿意,于是有一个女的站了出来,导致故事终结。

这个情节反应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其实前面很多地方也有反应,但这里比较突出明显,而且导演在故意引导观众选择他认为正确的观点(我也认为是正确的),就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哪一个更重要,我想电影的选择很明显,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即使导致集体灭亡),这是在西方国家现在很强调的观点,这就是西方国家说的人权,如果你想想看,中国的教育还是完全相反的,该有多没人权,呵呵!

第三个场景就是无限循环后最后一个场景了,在第三幕所有人都不具备进入避难所继承人类文明的条件,我个人认为第三个场景是通过无线循环后反思得到的结果,电影里直接通过女主剥夺了老师选择权利集团的权利,建立了一种新的选择模型,电影里没有明说,我认为即是权利集团不能进入避难所(女主其实并没有打算进入避难所),先由全民公决选择权利集团(通过前两个场景,观众已经基本能够人知谁是属于权利集团的),由权利集团(这时由女主争取,其实女主就是权力集团的代言人)选择进入避难所的人。

当然这个模型在现实情况下仍然有可能被权利掌控者利用,还有很多值得考虑的问题,还存在很多瑕疵,但是这是我目前看这部电影告诉我的初步结论,这个结论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深究的地方(比如现实中法律的制定程序等等),本人才疏学浅。

咱们直接讨论下一个问题,第三个故事选择进入避难所的人物几乎与之前两个场景完全相反,这些非权利集团角色(就是弱势群体)能够承担人类延续的重任么?

电影里演的结果是他们主动选择了灭亡,但是大家可能没有留意,最后的这个九个人,他们其实继承了人类最优秀的品质“团结”。

还记得他们九个人一起挡子弹的那一幕吧,我觉得团结是人类在末日之后能够继续延续最宝贵的品质(虽然他们最后按下了炸弹,这点编剧编的感觉不太好,连续三次都把老师给弄死了,他对于强权者就这么痛恨么,如果那个老师在避难的时候就死了,估计人类文明还是有希望延续下去的)。

最后我想说一个问题,人类文明延续还需要什么?

电影在最后一个场景里尽量美化这九个人在避难所里的生活,显得那么从容惬意,同时又有点那么不上进,还吸毒,好像就一定要灭亡似的,我想说人类在原始社会不就是吃喝拉撒,采果子打兔子这些基本技能么,对了,还有一个技能就是玩耍,哈哈,古人都是这么走过来了,所以要延续人类文明,我觉得他们九个(少点,至少100个以上才能避免基因重复度过高)掌握的技能足够了,不会的让后代在慢慢研究吧!

花絮:1、九个人挡子弹救人,为什么还要按炸弹同归于尽?

我认为不是不想活了,而是为了对抗强权一切尽可抛!

2、第三幕他们从避难所出来以后还有很多树,俗话说有水就有鱼,有树就有果,搞不好还有肉,所以他们九个出来以后完全有可能活下来。

3、第一幕弱势群体被枪杀了,不知道你们注意了没有后来的两幕,弱势群体都是跑掉了,而且第三幕逃掉的人还没死(虽然被意淫死了几个男的),其实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搞不好就是因为弱势群体的逃跑,人类学家不是说人类的祖先是非洲人么?

那我们和欧洲人不都是逃跑的弱势群体,你在看看非洲的权利集团现在混的也不咋地,还有最近的美国人,其实早些时候都是欧洲的弱势群体(相对弱势啦,至少不是权利集团的,你看美国独立战争就能看出来)去美国淘金的。

4、我的结论是“弱势群体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但不代表我同意人类文明是人民创造的这句话!

这句话忽悠的成分大于它真实的成分。

5、电影里面好多gay啊!

我赞成同性恋(至少绝大多数同性恋都是弱势群体,需要得到保护)可以进入避难所。

理由么,这是一部关于权利的电影,如果我有权利选择,我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不是多数人,也不是少数人,而是每一个人!

6、记得第三幕老师的枪被偷了么?

这告诉我们民主社会权利不能靠枪说话,记得女主给老师的枪里没子弹吧,这告诉我们赋予别人权利的时候同时要限制他的权利,不然你会死的很难看,记得男主拿了老师藏起来的枪么,这告诉我们权利需要监督,如果你监督了,说不定能有意外的收货,呵呵,我可不是反动,大家别喷我!!

7、瞎子的世界,独眼就是国王,告诉我们在供需社会,道德的底线其实是很低的(如果没人强迫,估计那六个女人都会爱上她们的国王的),呵呵!!!

其实道德没有必要标榜的过高,过高的道德其实是有权利在作祟!!

8、电影里一直强调逻辑,其实逻辑一直不怎么好,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10人的给养如果他们少运动,像印度人那样做做瑜伽,估计多住几个人也没问题。

9、我估计没有人能看到这吧!

如果你看到这就给个赞吧,我要32个!!

嘿嘿!!

不给也没关系,别喷我,我也要谢谢你能看到这!

 4 ) 迷失在理性与感性之间

《末日哲学家》是由美国导演约翰·赫德斯(John Huddles)执导的一部剧情片,讲述了一位哲学系教授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半引诱半胁迫性地要求20名学生一起参加思维试验。

实验假设他们面临世界末日,核弹即将冲击地球,留在地球表面会因为受到辐射痛苦而死,要想活下去,就必须竞争10个可以进入地下掩体的名额。

第一次模拟实验中,他们按照实用主义功能挑选对末日重建有用的人才,工程师、医生、化学家等具有实用主义功能的人入选,而品酒师、歌唱家、竖琴表演家等非实用主义的人则被拒之门外,更为过分的是,诗人刚刚介绍完自己的职业就直接被射杀。

在第一轮模拟实验中,他们对以神秘人身份出现的地下掩体建造者充满怀疑与不安,他的冷血与理性让所有人心有戚戚,他不透露身份的行为也使人们怀疑他是否真的知晓地下掩体秘密,怀疑打开地下掩体是否真的需要密码。

在不了解与不安中,他们设法除掉了神秘人,一年之期到时,他们也因为无法出去而饿死。

第二次模拟实验依然是按照实用主义原则,只是增加了生育能力一条,入选者都是具备生育功能或者对重建世界大有裨益的人。

这一次地下掩体建造者抢占到名额顺利进去,他们一心想着如何实现人类延续、灾后重建的事情,导致压力过大迟迟无法受孕,而地下掩体建造者也在生育理念上他和其他人爆发严重冲突,最后选择打开大门同归于尽,实现了最不理想的双输场面。

第三次女主角要求教授不能插手,由她来选择,这一次她选了葡萄酒鉴赏师、竖琴演奏家、歌唱家、诗人等之前被排斥在外的人员。

他们不考虑种族繁衍、灾后重建,只是一起品酒、聊天、学习、表演话剧、享受歌剧、沉浸于爱河,度过了欢快的一年时光。

即便他们出来后,无力重建人类文明,也欣然接受,带着爱、带着幸福与世界同眠。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发人深省的电影,不论是电影整体还是这三次模拟还是开头提到的几个著名思想实验,都寓意深刻值得细细探究。

但导演似乎想将诸多思考都搬到同一部电影里,并且又给出自己的答案,便大大削弱了电影本身的神秘性与隐喻性。

我觉得电影中探讨的最为深刻的主题是理智与情感。

哲学讲究理性,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无不贬低身体,歌颂精神,贬低情感,赞扬理性,认为一个理性的人才是高贵的、智慧的。

然而当前两次模拟他们按照理性原则挑选人员时,均是同归于尽的结局。

而当他们按照感性方式挑选了一些世俗意义上并没有用的人,却获得了团结、快乐、安宁,虽然最后的结局同样是灭亡,但让人为他们相处的过程、他们的想法而动容,电影所表达的也是让代表感性的学生战胜了教授代表的理性。

看起来,电影中感性战胜理性,但实际上感性与理性的纠缠将永远进行下去,永远都分不清胜负,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绝对理性,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感性,人类将永远摇摆与感性与理性之间。

 5 ) 挺有思想的一部片子

刚看完这部电影,就第一时间来豆瓣看影评了(估计大家都有这个习惯),第一次写影评,不喜勿喷。

其实也不能算我自己的影评,主要还是看了空腹PanDa写的《炮灰的逆袭》觉得很赞同,自己也写点。

影片取景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算是一个佛教的国度吧,充满了东方的禅意,而开篇就一群亚欧美非世界各地的学生在古色古香的书院里上着哲学的最后一课,似乎导演想表达东方的哲学更有智慧些。

然后老师出了一个天启之灾的哲学实验,从结局我们才知道老师的用意,只是解解恨,报复折腾一下傻小子,当然老师也想通过这个实验让女主明白他自己更聪明,比傻小子更有资格和女主在一起。

实验勾画模拟了三个末日场景,都是为了生存与种族延续,三次都是通过逻辑来做出取舍,区别在于,前两次是通过科学逻辑、生存逻辑,而第三次是情感逻辑,或者说更尊重于人性。

第一次通过逻辑本来已经筛选好了,但是人就是人,人是有情感的,是有思想的,不会像机器一样按照编好的程序走,所以女主和男主说了不想和老师一起进入避难营,就导致了9个人抛弃了老师,而结果也是他们无法再次走出避难营,在里面的一年中如行尸走肉,只是为了生存而活着罢了。

这就是压抑了个体的人性,全面按照大的逻辑走的时候,一旦一个个体爆发出突变情况的一种结果。

第二次10个人都进入了避难营,但是为了绝对服从集体利益至上,(我想延续种族可以延伸为集体利益至上)的逻辑,当有人不服从的时候,内部矛盾便发生激化,冲突,争斗,最后所有人全部走向毁灭,这也是个体爆发突变导致走向自我毁灭的结果。

两次湿哥刚想自我陈述就被老师崩了,太酱油了!

这也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而湮没了个体的声音。

而对冲基金经理带着金银珠宝就被接纳也反映了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冰激凌哥哥,服务小生更是无人问津,底层人民不被重视啊,竖琴大师和歌剧家也被排斥在外,艺术在集体利益面前丝毫没有存在感,卡牌师这种娱乐大众和品酒师这种提高生活品质的也同样没人缘。

到了第三次人性终于站了出来,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被体现了出来,前两次的弃儿这次愉快的生活在了一起,没有了人类生存、种族延续的枷锁与包袱,活在当下是唯一主题,个体的意义被释放。

最后老师的三种结局也映射了三个实验结果,第一个吃面包,如行尸走肉般生存下去,只是生存;第二个开枪自杀,遇到了与自己意愿相左的情况,又无力改变,自己的逻辑走入死胡同了,只能自我毁灭了;第三个顿悟了,放下执念,享受美好,女主的美照浮现了出来。

算是从个体的角度来阐释如何去生活。

其实导演选择以印尼雅加达为主场景,想借佛学来阐释东方哲学有些不妥,佛学讲究轮回,而相比之下中国的道学才更注重自我、个体与当下。

 6 ) 其实就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

哲学有啥用;学了哲学和没学哲学,不是一样的过活。

如果人类文明、社会崩溃了,学的那些东西有啥用。

前面的试验,大家都以逻辑的方式思考,留下来的人都是科学的需要,但是都忽略了人的需要。

最后一次,以情感的方式思考,留下来能带来快乐的人。

虽然最后死亡了,但是能够快乐的度过最后的时光。

推广开来,就是人生。

我们的人生说到底最后都是死路一条。

这个路上我们对情感的需求远大于技术的需求。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学习哲学,为了度过一个圆满和快乐的人生。

 7 ) 末日下的生存哲学

仿真的思想实验影片一开始,老师埃里克为这学期最后一堂课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前卫思想实验,假设整个世界经历着巨大的毁灭危机时,在资源仅能支撑10人生存一年的有限环境中,身处灾难漩涡中心的这群学生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抽签选定自己的角色扮演后,群体开始了内心中的抉择。

选择的变化在第一轮游戏中,选择的偏好基本倾向于功效性和实用性,更多地职业选择是出于对生存的保障,但尽管如此,在老师扮演的神秘人被拒之门外的时候,因为无法得到避难所的密码,生活一年后的这群人不得不面对难逃一死的处境,成员们最终还是一个一个结果了自己。

而第二轮的实验假设前提建立在如何让人类继续繁衍生息,扩大自己族群这样的道德使命之上。

同时由老师抽签设定的主题又丰富了每个角色个人背景。

群体在筛选过程中除了考虑到性别的差异化,重要的考查则放在了身体素质上,毕竟繁衍生息需要一个好的体魄来保障。

但这仍然没有让结局逆转,因为由老师扮演的神秘人与成员间的内讧,最后换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共输结局,群体再次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自我觉醒后的抉择输了两轮的成员当然不甘示弱,决定通过自身努力再挑选一次,这次直接将老师埃里克排除在外——这个即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同时又是游戏的参与者。

排除了来自老师方面的干扰,女主人公这次的挑选结果让埃里克大跌眼镜,那些看似在紧要关头无足轻重的人选竟然都上了名单,只会种花的花匠、身患Ebola病毒的骨科医生、冰激凌糕点师、得了咽喉癌的歌剧演唱家、葡萄酒拍卖师、时装设计师、带有自闭症的竖琴演奏家、还有那个每次刚一出场就被爆头的无用诗人。

尽管最后的结局仍是死亡,但被挑选的成员脸上没有遗憾,也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只有对未来生活的大胆尝试后获得的欣慰和满足。

这种虽死犹荣的姿态是对心灵宽慰的追求,胜过了实用主义诱惑性地考量。

生活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个体在面对建构自己生活时,总会面对多种多样的选择,自由或者不自由地决定着未来生活的方向,究竟是什么牵引着我们一步一步向前行?

支撑的力量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

“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给出自己对于生活的答案,重要的不要牺牲对于今天的生活意义的追寻来换取明日那漂浮变换的未来之景,就像影片中老师扮演的神秘人面对诗人时,总是残酷地一枪了结其性命,生活的意义也再次被阉割了。

“哲学之于生活,就如同手淫之于做爱”。

也许影片中这句调侃的话倒是道出了哲学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基本道理,二者都不会让对方形单影只地走在思想的康庄大道上。

 8 ) 搞艺术的很高兴没有被抛弃

和女朋友一起看完了整个影片,从最开始诗人都没有说话的机会就被无情的放逐(枪决),女友就在旁边充满了对于老师的不爽和埋怨。

我们两个人都是学习艺术甚至偏向一点哲学方面,因此对于其中三次思想实验都有着各自看法。

可能在电影桥段中是平庸无趣的,但是却值得给人去进行有趣的讨论,也就是当我们在某种限制条件下,应该去进行什么样的生活。

(人生)第一次实验中有着纯粹的理性选择,可以说是平面化的(性别,职业),唯一较为不同的是这样的民主小团体中会对统一的一个权力机构(老师)进行厌恶和反抗,即使这个权力机关作为了必要的恶者来代替他们对剩下未被选中者进行制裁。

但也并非说是不够理性的选择,只是进行了风险的偏好。

(赌没有密码或是有密码)第二次实验也是基于理性,但与上次不同的是选择了和权力机构进行共存,并为团体的族群利益来进行牺牲个人情感的诉求,直到最后掀起了来反抗。

第三种实验与前两者却是相反,不如说是反向讨论了诸如文学,诗歌和艺术的作用。

而诗人也是其中最接近于哲学家的“无用”职业。

他们愉快的度过而不是单纯为了走出避难所的活着了一整年,如果最后没有按下核弹的按钮,或许有一定概率延续下去(或许很小,毕竟我也分不清外面的草哪个有毒没毒,椰子我都敲不下来。

)对于上面三个实验来说。

我有两个想法。

当看到第一和第二个纯粹理性的实验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便会脑海中浮现康德去讨论纯粹的理性这一件事情,而这种理性触及到人类的“底线”或者说是“原则”的时候,产生的“情绪的反抗”。

第二个便是对于道德,在为了一个群体的延续时候,不同男性对一位女性的性行为,是否合乎所谓的道德,这也就成为了理性的局限性。

那么即使是为了延续人类,在一个这样受限制的终极目标之下,最后发现理性其实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能成为了一种一维度或者二维度去评判一个人类时候的机械标准。

当然我们可以说其中选择一种折衷的选择(这种可能也合乎理性),也就是说尽量尊重个人的意志的情况下来进行选择,但这样也就没有谈到纯粹的理性的问题了,也不是这个实验的目的。

而我的女朋友,或许用了“动物之森”来告诉我关于这个思想实验的答案,原先在游戏里面快速还款,刷狼蛛,满足“目标”的朋友已经早早放弃了游戏,而她每天在玩着花花草草,建造摆放建筑,寻找新的乐趣点的时候 不知不觉就已经过了一年。

 9 ) 选择你的理性与人性

先大致谈下剧情,最后一堂课里的三次选择题。

第一场:告诉大家选择理性,这是世界逻辑的基础,就如人的本能,渴了喝水,饿了吃东西,不存在对与错,所以正常人都会选择对延续人类繁衍为目标的人。

第二场:是细化的选择,仍然以延续香火为目的,但是在理性选择之上加了权重比例,类似于渴了要喝水,但是如果水有毒,你仍然会放弃,比第一场多的只是增加智慧的理性选择,依旧是第一场的老套路,选择整体上对自己有利的。

第3场:人性的选择,纯粹的文艺范,选的绝大多数是精神文明相关的,大家也知道精神文明没有物质支撑,是无法生存的,所以导演得让你们都死,不过死的比那些选理性的更潇洒而已。

好,来看看3场为啥都得死,第一场,说起来是理性选择,但是他们老师的愤恨(也就是负面的人性)将理性推向死亡,说白了就是理性选择的再好,也是为人性服务,如果你们不接受我的人性取向,我也利用理性的手段完成我的人性偏向,不给你们密码,你们还是跟我一起死,什么延续香火,在老师个人负面人性面前都是屎。

第二段依旧,选完了是吧,不听我指挥,我让你们都得死,这老师体现的不是什么强者生存,直接就是完全的自私。

第3段呢,既然还是死,不如大家快乐的死吧,所以女主选的文艺范留下来,就如同你已经都癌症了,在医院躺着也是挂,彻底的放纵也是挂,不如就放纵吧。

当然女主的选择肯定不是依着人人平等之类的,搞精神文明的人是人,那些搞基础建设的就不是人了?

所以女主的选择也是很有倾向性的。

最后来讲大局,扯那么多理性和人性的选择,不就是 老师自私的为了泄私愤玩男猪脚么,而女主为了对抗老师,选着所有老师都不要的人来跟老师对着干,话说他两都是最聪明的,利用者人性和理性完成自私的本意,而其他同学都沉浸在选理性和选人性时,他两玩的不亦乐乎。

所以总体上讲,两个聪明人用一个哲学完成着内心自私的对决。

不过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聪明人利用者世界逻辑甚至是人性的选择,逼迫你为他们的自私服务,犹如老板跟新员工说,做的越多能力提升的越快,这话听起来当然有道理,而却对于新员工来讲,难道老板说的不对吗?

可是在这句话后面还藏了一句,从你身上得到的价值就更高了。

不过也算导演在最后从另一个方面解释关于人性的恶与善的选择,老师在每场中都扮演着恶人性的选择,最后得到的都是大家的反抗,而第三场女主的善人性选择,带来的是意外的收获,同时也体现着拥有精神文明的生活才会比忙碌于物质世界的生活精彩,没有精神文明就是行尸走肉,所以也算是导演告诉大家应该选善的这一边,同时最后的结局也昭示了这一点,学生离开,留给老师的只是教科书,3个上楼梯的结局,老师始终是一个人,在人性上都是孤独的,灰暗的,着也是他在各个方面非要去选恶人性的一个结局吧。

 10 ) 好的,取景地+1

让我来水一篇极懒的影评。

bromo火山应该出现在电影里的次数不是很多吧。

这部准备看下,主演好像是Dunkirk里演陆军上校的英国佬James?

哈哈哈哈😂凑个140个字是真的不容易,找回了早年微博的感觉。

勾选了原创声明,怎么还没凑够字数。

我真要疯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末日哲学家》短评

形式很独特创新的一部电影,很惊艳,喜欢这种特别构思的电影。

4分钟前
  • liudae
  • 力荐

前面三段假设都很喜欢,后面搞这么一出就没意思了嘛……女主像Blake Lively,教授像伏地魔,还有金妮在打酱油,害得我总出戏……

6分钟前
  • 滴滴滴滴笛姐
  • 还行

总的来说就是扯。。。。。。开始还以为21个人10个对10个剩下一个很重要,要玩博弈神马的呢,没想到从头扯到尾,怎么作死怎么来。

10分钟前
  • yumaxwell
  • 较差

有意思的,老师总是因为过于变态而和大家格格不入,变态的意思大概是过于强调有用而扼杀人的自由和尊严。那他对女主角的爱是什么呢?爱从来应该超越功用。雅加达的布景设置还挺特别的,第一次看印度尼西亚(合拍)电影。

12分钟前
  • 阝女
  • 推荐

GG

14分钟前
  • 狂梦
  • 推荐

其实蛮有意思的 yy无极限啊 文艺青年就他妈知道及时行乐 没有艰苦奋斗哪来的条件你喝红葡萄酒听歌剧

17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喜欢这样的假设和思考……

18分钟前
  • 梦魂寒蝶幽鸯
  • 推荐

多么难的一场选择!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优点缺点,每个人都应该排除掉,每个人又都不应该。所以,人人的选择均是利己的。这种心理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无论你怎么去掩盖他。摄影实在是美的不行,配乐也如是:后现代以及禅宗风格结合。只是主人公的恋情以及最后的师生恋比较狗血,直接导致了影片的烂尾

20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这帮人在这意淫毛呢?

21分钟前
  • 莫邪
  • 较差

尼玛被预告骗了。

25分钟前
  • 南药的雪
  • 较差

除了美女帅哥没什么看点。

28分钟前
  • lemo男
  • 较差

哲学老师在世界末日的主题下给学生们准备了一个个难以抉择的选择题,“电车难题”和“猴子打印机”都是经典的思维训练。继而进入到生死抉择,开始大家都主张要留下对社会有用的人,放弃艺术家和诗人,最后发现正是视听的享受才使人之所以为人,要留存的是人性。这个讨论还算有意思,但也仅此而已,烂尾

31分钟前
  • 通米
  • 还行

名不副实,或者应该说,除了前15分钟以外都名不副实。刚开始扔出几个经典哲学思辨案例,然后开始假想末日,还以为会来个形而上版的大逃杀,结果却乱七八糟瞎胡闹。倒是吴哥窟和火山群的取景都还不错。最搞笑的是生死投票时,抽到“诗人”签的倒霉鬼每次“我是诗人”话音未落就被枪毙,够无奈。

36分钟前
  • Anna喃喃
  • 还行

本以为是哲学论题,看着看着变成了非诚勿扰,结果来个琼瑶狗血师生恋。。。。这是闹哪样啊,那些想要表达的科学理性重要还是人文感性重要的悖论早被女主圣母女神光环给秒没了好么。。。。PS:画面拍的挺美

40分钟前
  • GS
  • 较差

这是我今天做过的最浪费时间的事。

43分钟前
  • 仲雪春山
  • 较差

来来来西西老师带你们玩桌游…哲♂学嘛就是谁比谁的脑洞大没有逻辑只要理(yì)想(yín)。开始想法还不错也不算太闷,越来越不科学越来越狗血…受不了女主装女神以至于看到后面快进…西西这片里倒是又帅回去了,凭什么要虐他啊,这群小崽子怎么可能在繁殖的争夺战中抢得过西西老师!啊呸!

46分钟前
  • 脑子白腔荡骨鹅
  • 还行

看预告的时候还满期待的,以为要么是部特效牛逼的末日灾难抉择片,要么是部盗梦空间之类的烧脑逻辑片,结果呢!?不过他们的教室真心美腻啊。

51分钟前
  • 林潮
  • 较差

题材不错,末日生存测试,人性本能显露,可惜逻辑性比较差。最狗血莫过于结尾的师生恋,一切都是因为老师被甩孩子气的报复情敌。

53分钟前
  • 请叫我腹黑
  • 还行

人和动物终究是有区别的

54分钟前
  • 施教年
  • 力荐

挺有意思 场景很美~

57分钟前
  • Cia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