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世界边缘的、艺术教育里走出来的当代艺术家,至少是没成名、没发财的芸芸众当代艺术职人们,不就是这么回事嘛:拿着微薄收入在机构里做些行政工作或教课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下班才能做作品,但总受到生活琐碎的打扰,其中包括自家的猫和其他处境相似却总略有不同的艺术朋友;准备自己的小展览,还需要不断地去同僚们的小展览上「露个脸」,但通常也就是尬聊—— Showing Up 根本就不是什么「好戏登场」,只不过是「露个脸」这么频繁又无聊却总是被美化为对艺术家的事业至关重要的日常行为罢了。身边很多朋友都差不多是这样,也许缺少Lizzie的特权,但艺术作为一份工作带给大家的(无)意义感被本片很真实细腻地捕捉到了。能既不赋魅也不藐视当代艺术、只是呈现以当代艺术为生(亦为生活)的人的存在状态,这样的电影其实并不多见吧。
拒绝仰望,忠实注目平淡无奇的生活涓流足以构成特立独行于种种自造陷阱的叙事织锦的类型开拓,微弱但显眼的焦灼鼓点始终隐匿反戏剧化的舞台幕后。挣扎在教职和创作,生活琐屑和艺术建树之间尴尬窘迫循环的普遍处境捕捉不过道出一种禀赋平庸的自知之明滋长的身份焦虑。就像影片了无野心的淡然笔触,那些偶尔灼痛的恶意神经也如情绪般转眼即散,化入虚空。在将艺术作品的生产本身祛魅至平常劳作的同时,lizzy身为虽不显赫却仍属实的艺二代所享有的寒酸特权也不动声色地给文本渗透了另一层当代艺术从业人员的观察镜头。是会心一笑的清丽俳句影像转制,然而你也无法期待一组生活切片之外更多深刻的洞悉。
3.8
★★★☆瓷器易碎,一如心情,一如生活。——但却要更多偏爱于不完美。就像始终没有的热水会换来一场提前的开场赏阅,就像花猫爪下幸得生的鸽子会又一次飞回枝桠光斑间。好戏即将登场,自在些。
莱卡特用安静的镜头和平缓的语调拍摄了一位女艺术家如何工作以及她的工作如何被打搅、打断:家里热水坏了房东不及时修、鸽子飞进家里被猫抓伤、爱吹牛逼的老爸在家接待游手好闲的朋友、脑子不太清楚的弟弟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现……对艺术创作进行的一次全面而温和的祛魅、为这位在诸多小困难小焦虑之中努力找到舒适环境并努力确认自身(鸽子的比喻)的女性艺术家勾勒出的一幅准确而动人的肖像。片中小动物很多:猫、鸽子,还有办公室门口那只每次进门都要跨过的大狗!
“可以搞艺术但是没必要” //在一定程度上搞艺术和搞生活总是会被视为两种比较对立的存在 似乎搞艺术的人十指不沾阳春水 搞生活的人充耳不闻丝竹声 但人终归还是人 不能做到这么极致的提纯//或许灵感和那只鸽子一样来去无踪也不定时 就剩下两脚兽心里牵挂也想来支烟
一只断翅的鸽子陪伴女艺术家度过创作中的拮据与孤寂。创作不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创作是时刻与周遭的鸡毛蒜皮斗智斗勇狭路相逢。愿每一个创作者都能获得振翅高飞那一刻的愉悦与满足。
一倍速看不下去,换成1.2、1.5、2!
10++/10 #NYFF 莱卡特的视角依旧朴实而不失灵动,真实却饱含温柔,作为巴德学院的驻留艺术家,她显然将其生活化的观察融入进了此部作品,不加修饰地展露“艺术家”的“日常”以复杂化“艺术”:通过对不同媒介的工作室的展现,“艺术”重新回到了其“过程”和所必需的“劳动”(或生产),平等的观看/被观看,其对“手”的注视又赋予必要的亲近。她眼中的艺术绝非精致或中产的,而带有浓烈的生活质地,正如最后她将个展空间构建为一种杂糅着家庭纷争,恋情,孩童般好奇与社交等等的复合空间。她带着幽默的口吻,灵巧的调度,与颇有质感的影像风格来令“艺术”回到生活,回到你我之间。当女主带有油漆的手轻抚鸽子的头时,正如她塑造黏土的手,艺术的“灵气”被释放。通过对姿态的凝视,对琐碎的重构建,对周遭的“态度”与“参与”,令“艺术”在场。
略无聊,没有什么吸引力。
静物电影。完成度很高可惜不是我的菜
依旧延续莱卡特自首部长片就奠定下的两人架构,只不过关系越来越散,并变为了女性非友谊简单关系的描绘,走出了之前一直对准的亲密关系(爱情-友情-动物情),可以看做《第一头牛》的些许“重复”,甚至动物的作用都是类似。但比以往的任何一部都更生活化,即便有着先天冲突的时间设计条件,依旧没有走入激烈的情节剧中。比以往更日常,让这部展现出太多个人生活化的痕迹和心理体验,有关琐碎和纠结的描绘,虽然最后还是到了了某种之间的开始,但放弃情节和之间的相互连接转向个人内里,是否是莱卡特改变的开始?PS:大量艺术家聚集莫名像别样的《纳什维尔》。
在艺术世界边缘的、艺术教育里走出来的当代艺术家,至少是没成名、没发财的芸芸众当代艺术职人们,不就是这么回事嘛:拿着微薄收入在机构里做些行政工作或教课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下班才能做作品,但总受到生活琐碎的打扰,其中包括自家的猫和其他处境相似却总略有不同的艺术朋友;准备自己的小展览,还需要不断地去同僚们的小展览上「露个脸」,但通常也就是尬聊—— Showing Up 根本就不是什么「好戏登场」,只不过是「露个脸」这么频繁又无聊却总是被美化为对艺术家的事业至关重要的日常行为罢了。身边很多朋友都差不多是这样,也许缺少Lizzie的特权,但艺术作为一份工作带给大家的(无)意义感被本片很真实细腻地捕捉到了。能既不赋魅也不藐视当代艺术、只是呈现以当代艺术为生(亦为生活)的人的存在状态,这样的电影其实并不多见吧。
沉重的毕设。
不必刻意露出马脚
导演几乎是在自拍嘛。周洪真是越看越像我妈……
出其不意的鸽子 才是自由
#EIFF2023# 创作者的挣扎在于意义总是若隐若现,但若这种感觉蔓延到成品则是一种不幸,缺少一些电影时刻使得整部作品的气韵也如游丝一般,当然作为一部私人电影还是不错的。
像是吃了个泡芙,虚假的充盈感
看之前:这种入围电影节的怎么评分不高。看之后:很难评,这电影令人又焦虑又无聊。焦虑于女主展前千头万绪并诸事不顺,无聊于这剧情寡淡无味而且也看不懂女主的作品。不是本人的菜,也完全不想重温。
如果片子的迷惘和无趣就是为了让观众对角色感同身受,那应该是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