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只觉得老爷子很有活力,对沙丘这部电影很有想法。
如果拍出来的话绝对是现象级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而且他好会拉团队,找到的HR吉格、丹欧班农、摩比斯(莫比乌斯)福斯还有几位创作者都是艺术家,有实力又很有想法。
最先找的摩比斯太强了,简直是用漫画画完了一整部电影。
很有张力和想象力,而且分镜好好看。
(光看纪录片里放的一点就觉得了)更别说吉格和欧班农了,这俩后来和雷德利斯科特合作的异形开创了宇宙深空恐怖的先河(是不是哦,印象中是)。
感觉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很迷幻,有点银翼杀手那种氤氲雾气,暗夜暧昧的氛围,生物外形的飞船就很特别。
找达利出演也是没谁了,达利真的很符合老爷子邀演的那个角色,很高傲自满。
老爷子和塞杜深谙谈判技巧,笑暴富了。
尤其是在跟达利谈片酬的时候,达利要一个小时十万美金,这边塞杜就问老爷子达利总共出现多久,答曰三到五分钟吧,于是塞杜转头就忽悠达利一分钟十万美金。
这达利还不得开心坏了,欣然出演。
还有达利问佐杜洛夫斯基你有没有在沙滩里找到过时钟的时候,老爷子回答我没找到过,但我丢失了很多。
达利be like:好家伙,过关了!
跟pink floyd 见面也好好笑,见到乐队的时候他们正在吃汉堡,佐杜洛夫斯基等不急就朝他们大吼,你们正要参与一部改变历史的电影!
把对方吓住,于是双方开始了“友好的会谈”。
纪录片里佐杜洛夫斯基自己用的词是insult,仔细想想确实挺吓人的though。
也许这部电影真的拍出来的话会扑,会回不了本,也许会成为划时代的作品。
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但能有这样一部纪录片讲述佐杜洛夫斯基当时筹备电影和找电影制片的过程也是非常值得的。
纪录片里老爷子说(大意)电影制片被资本支配,使得自己,或许还有其他的一些导演无法实现梦想。
还掏出口袋里的钱大骂一通,可电影公司还有剧组人员都是要吃饭的,如果票房扑得很惨,谁来为普通打工人的梦想甚至是生活负责呢。
所以也可以理解电影制片厂的态度吧。
这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我不会投资。
好想变成富婆然后投资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因为我还蛮喜欢他的风格的。
看过圣血,cult味超明显。
我也喜欢陀螺拍的潘神的迷宫、环太平洋、地狱男爵,也喜欢皮埃尔拍的童梦失魂夜(异形四明显也是同样的色调风格,不过不太喜欢剧本)。
差点忘记提佐杜洛夫斯基的折磨儿子趣事,给儿子定下了演男主(应该是),于是找来老师折磨儿子两年。
据纪录片里的这位老师的话,他每周七天,每天四小时训练小佐,整整两年,结果电影流产了。
就,很好笑但是又有点惨。
圣血的男主也是佐杜洛夫斯基的儿子(好几个都演了),圣血还蛮好看的,反转也很有趣。
比起男主我更喜欢哑女,她好可爱。
总结:可能《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就这样活在脑海和回忆里是它最好的存在方式。
本片是一窥佐杜创作历程与理念的重要作品。
但我仍对本片传达的观念存疑——佐杜的创作与表述看似极具野心和视野,却缺少扎实与深度,含义不清。
“电影是有心脏的,是有思想的,是有力量的。
”听起来好像道理,但好像也就止于一种激励式的“有道理”了。
难道好莱坞真的就百害无一利么?
它的体质难道就没有丝毫的可取之处么?
本片的讲述者一致赞美佐杜的《沙丘》,但没有详细分析佐杜电影的创新性;而本片的反对者则是集体“缺席”,这让本片缺少思想的碰撞,缺少思辨性,缺少说服力。
无论如何,《沙丘》没有拍出来,这也是一个有关艺术与商业之间如何权衡的教训。
另外,纪录片本身拍的实在是好,剪辑精彩,配乐带感。
今天已经不知道是第几个写的影评了,感觉自己被掏空,就是说,完全就是为了当天犯的懒而补得锅jodo一直都是我的心头好,假如说让我在拉疯园子温和jodorowsky里选一个人的电影去海岛,我肯定会选jodo的电影 这部纪录片我边看边想,看到最后开始破防,我想,一群理想主义者们建起的巴别塔就因为一堆肮脏的粪土,所谓的钱而倒塌了,而更讽刺的是没有一个人离得开它。
明天没有变得更好,明天永远不会变得更好。
哪怕最后大家释怀的释怀了,去世的人也去世了,但这么巨大的伤痕谁来弥补呢?
越想越痛,只想到一句话,冬天走了,但理想主义者们的春天没有到来。
真的越想越恨,和朋友破防得讨论了好久,在现在这个时代,假如用技术把曾经去世的那些演员的脸还原,假如把这部电影改编成叙事性游戏,那是不是还有可能。
但最后讨论结果发现挡在前面的最大的障碍还是钱。
版权费各种费,演员肖像费。
又或者说,技术做到了,但谁能复原那些演员真的还在时演戏时出现的惊喜呢,谁能复原PF的音乐呢。
总之是不可能了。
还想说什么来着,还想说,电影里的设计真的神中神,真的很想看到像迷幻药一样的效果,或者给我看一眼电影的设定集也好啊…
70、80年代曾有神光闪现,而他们是最后一代光之子。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更像一部动态的概念设定集,一台有声万花筒。
神作因未被完成的缺憾而封神,幻想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没有句点,皇帝的新衣其实是超出时代理解能力的光学迷彩服。
辉煌绚丽又浪漫新潮的70、80年代,那个时代达利、 奥逊威尔斯还活着,科幻片野心勃勃摩拳擦掌,乔治·卢卡斯、 雷德利·斯科特等人进行着太空竞赛,惟独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只留下《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和项目见证者无限的哀惋,像一场少数人的狂欢,如梦似幻。
如果,如果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能像皇后乐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那样坚持下去,会是如何一番风景,会否撼动《星球大战》的地位,会否改变好莱坞大片的结构、格局,我们不得而知。
毕竟没有人有远见,敢冒那样的风险。
这是受制于时代和技术所流下的眼泪,超凡的想象力被金钱粉碎。
截图自《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截图自《波西米亚狂想曲》 两部作品的关联还存在于,佐杜洛夫斯基打算找平克·弗洛伊德为《沙丘》谱写乐章,而以”6分钟太长“为由拒绝发行《波西米亚狂想曲》的金牌制作人,制作过平克·弗洛伊德的《月之暗面》。
好莱坞将《沙丘》交给了更为信任的大卫林奇,大卫林奇拍砸了。
而皇后乐队一意孤行要发行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在英国单曲榜连续九周冠军,并在英国国内销售超过200万张,创下当时英国史上销售最高单曲纪录。
此曲直到今日仍被视为皇后乐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我觉得之一可以去掉)。
《沙丘》成为了佐杜洛夫斯基永远的意难平。
没想到《沙丘》串联起了我最喜欢的三个幻想片导演:佐杜洛夫斯基,雷德利·斯科特,维伦纽瓦。
佐杜洛夫斯基拍摄《沙丘》时找H·R·Giger做概念设计,而后者后来凭借雷德利执导的《异形》获得了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
纪录片中有一句话,“没有沙丘就没有异形,没有异形就没有银翼杀手,没有银翼杀手就没有黑客帝国”,沙丘影响了后世无数的科幻片,像巨人的尸体哺育了陆地上的生灵,像“鲸落”壮丽寂静的过程(注:一座鲸鱼尸体在沉入海底的过程中可以供养一套以分解者为主的循环系统长达百年)。
以死哺生,才能生生不息。
维纶纽瓦既延续了雷德利的《银翼杀手》,又准备开启新的《沙丘》宇宙。
*说一个有趣的共同点,《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和《 黑暗之星:H.R.吉格的世界》两部纪录片中均出现了暹罗猫。
猫既是迷思,又是打破迷思的象征。
喵呜
黑暗之星:H.R.吉格的世界 (2014)8.72014 / 瑞士 / 纪录片 传记 / Belinda Sallin / H·R·吉格 Leslie Barany 今年佐杜洛夫斯基已经90岁了。
我希望他的狂想曲能再次响彻好莱坞。
拓展阅读:《黑暗之星:H.R.吉格的》仅作为补充
(芷宁写于2015年1月4日)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Jodorowsky's Dune)》,以稠密而充满激情的调子,带领观众回溯了一部旷世奇作从思路到雏形到半成品再到夭折的过程,看后令人不无感慨。
佐杜洛夫斯基大概是一个才华横溢又特立独行的导演,在他的几部颠覆人类固有思维理念的作品《鼹鼠》、《圣山》等获得好评之后,于上世纪70年代初,他开始野心勃勃地致力于将科幻经典《沙丘》搬上银幕。
大概天生血液中充满了创新和革新的因子,佐杜洛夫斯基从一开始就构想了一个极其宏大的梦,而他要将这个梦付诸实践,就仿佛一场豪赌。
作为一个想象力惊世骇俗、敢于启用有才华的制作新人、有魅力将一干大咖(如达利、奥森·威尔逊、米克·贾格尔等等)收至麾下参演、不按牌理出牌的导演,需要大笔制作资金的佐杜洛夫斯基在求利的好莱坞金主那里,逃脱不了四处碰壁的命运。
如今回看当初的那些激情澎湃的创作理念和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的确充满了超越那个时代的诡异多变的想象,仿佛将彼时人类的幻想能力提速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也将人类对电影的哲学艺术诉求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这样一部堪称空前巨制的影片,却在历时两年的筹备,花掉大把大把的预算后,夭折了。
以现代视角反思其夭折的原因,大抵是过于超前的意识、脱缰野马般的野心和巨额的制作费用令资本方感到失控,继而望而却步,于是,这样一部似乎本可以创立一个科幻王国巅峰的作品,“顺理成章”地被利益至上的好莱坞大佬们搁置了。
虽然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夭折了,但当年摄制组为这部作品所做的人设、置景乃至拍摄理念,都藉由那本彼时由佐杜洛夫斯基分发给各位金主的厚重的《沙丘》筹划书,流传在了如今的光影科幻世界里,观众们在诸多的影片中发现了那些似曾相识的“遗迹”,从《异形》到《普罗米修斯》,几乎每一部重要的科幻题材作品都在图文并茂的《沙丘》策划书中获取了营养,于那壮志未酬的强大灵魂下滋生出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胎死腹中的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已然超越了它的形式,以灵魂的姿态延续着它的价值,这一点和《沙丘》中被割喉的英雄保罗死后所达到的精神力量如出一辙。
(杂志约稿)
黑暗,寂静.........他缓缓的张开了他紧握的拳头,深吸了一口气,刀锋轻易的划开了食指。
一颗晶莹剔透的血珠带着奇艺的光钻了出来,他的眼睛被它点亮了,伴着加速的心跳他那放大的瞳孔里反射出的光也越来越耀眼。
接着他轻轻的托起了食指,血珠悄悄的滑落食指接着悬浮在了半空中。
它开始改变,放射出琉璃般五颜六色的光华,一段优美的旋律随着它的飞速旋转打破了永恒的黑暗和寂静。
它不属于这儿,它的美超过了认知,所以旋律嘎然而止,光芒逐渐暗淡,它开始了收缩直到无声无息的泯灭。
他轻叹了一口气……黑暗,寂静........“它是我...” 一开始这只是黑暗中一声低语,但是更多的声音开始堆叠,“它是我”。
单一的喃喃的细语慢慢变成了壮丽的合诵,那琉彩的光也开始涌现,“它是我” “它是我” “它是我”......光明,旋律.......
一开始我不知道本片是纪录片,本来在期待一场平行宇宙异世界的遨游,结果进来后发现这么多人物介绍和采访,有一点失落,但本着广涉猎的想法,我继续看了下去。
一点一点的,我了解到这是在讲述一部电影的拍摄过程,漫画家莫比乌斯、画家达利、pink floyd,相比起公众认可度或者专业度,佐导更相信直觉与相吸的灵魂。
现在看过去,他们都是不羁且自由的艺术家,做出格的作品,有自己的脾气。
虽然说非常大程度上,这部纪录片里他们吹嘘的成分占多,关于一切伟大的设想、《沙丘》对世界的影响,但是我的确被感动到了。
佐导眼中,电影不是赚钱的利器,他想拍的不是风靡世界的好莱坞大片,而是存在于他梦中的场景。
一个有感受的生命、会悦动的知觉、能自我抒发的表达,一个纯粹的极乐园。
"Movies have heart",他说。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传奇电影梦,它的梦境富有激情和想象力,却也因为跨越时代的思维而注定无法投射在现实之中。
达利、奥森威尔逊、平克弗洛伊德、HR吉格…哪个不是超越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先锋艺术家,而这几个不同领域的顶尖人物居然被一个艺术梦境拧到了一起,这将是一个多么华丽的梦境,让人忍不住颤抖。
我想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即使真的拍出来了,也不一定会如佐杜洛夫斯基所言将改变世界,但它必定会给世界绽放一朵奇异的花。
佐杜洛夫斯基是一个相当具有才华的导演,从《鼹鼠》到《圣山》、《圣血》,爆棚的艺术想象力夹杂着丰富的喻意,从思维深度到艺术上的广度,均向人传达了其独树一帜的艺术观念,他本来可以用《沙丘》来完成一次冲击艺术巅峰的尝试,但是事实上这也是一次豪赌,最终现实不愿意去承担这笔失败的代价,而这笔“昂贵”的代价在佐杜洛夫斯基眼里连粪土都不如,这是奴隶的选择。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佐杜洛夫斯基本身便是一个充满了个人魅力的艺术家,他身上的魔力可以吸引才华出众的艺术家们跟着他创造,去打破规则的束缚,野心勃勃的去征服世界,他身上的澎湃激情和抑制不住的想象力也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渐去,如今耄耋之年的他和四十年前的他一样,都是一个值得去尊敬的艺术家,一个真正的战士。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虽然夭折了,但是沙丘的梦却依然活着,它没有投射出现实的躯体,但是却没有人敢否认这个梦境的存在,这个梦境如保罗的身体一样真实,它具有跳动的心脏,蓬勃的血脉,呼吸着想象力,怒视着躲在角落里恐惧的奴隶,手上紧握着佐杜洛夫斯基不断遗失在沙地的钟。
真没想到无意中看的片子对我会有这么大影响,到现在还依然在冲击中。
回顾过去包括现在,我应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唯结果论者。
虽然也认同过程、感受的重要性,但归根结底还是看重最后的结果,总觉得如果达不到目的,过程如何,感受如何,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因此也总是因害怕达不到预期而担忧,距离预期哪怕有一点点偏差也会烦恼。
直到今天看了<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这是一个多么理想主义的人,如此愿意为了一个想象而倾其所有甚至甘愿献身的人。
在准备的那样充分,决心那样坚定的情况下,还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梦,可那又怎样呢?
沙丘是没有成真,可如果没有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做超越时代的领路人,如今如雷贯耳的许多经典科幻电影可能都只是平行时空的泡影吧。
打开这部电影,有沙丘的影子;打开那部电影,也有沙丘的影子。
那么,能说沙丘没有成真么?
我意识到自己的狭隘,想象力的缺乏。
过去的我,死死盯着我能想象出的唯一结果自我纠结,可今夜过去后,我希望自己最好会时常想起佐杜洛夫斯基,得失了都是yes,当一个行为发生后,产生何种影响何种结果,如何可能是唯一的? 如何可能被全部预见到? 说句恶俗的话吧,尽力而为,接受结果,反正这看到的结果也并不一定是全部的真相。
像沙丘那厚厚的几大本手稿一样,虽然没有成为那部佐杜洛夫斯基理想中的电影,但其中的无数细节,成为了科幻电影的奠基石,成就了无数他认心中理想的电影,这又何尝不算是梦想成真呢?
虽然没有明说,佐杜洛夫斯基依然认为大卫林奇版的《沙丘》是一坨翔。
同样没有明说,他还是觉得名垂青史的不该是《星球大战》,而应该是他拍的《沙丘》。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因为没有投资,佐杜的《沙丘》没拍出来。
多年以后,他们开始为那部没拍成的电影拍纪录片。
其实随便怎么说都可以啊,反正也没拍成。
纪录片里有一段很有意思,充分反映了佐杜的性格。
佐杜洛夫斯基认为只有达利(没错,画画的那个)才能演好《沙丘》里的皇帝角色,于是佐杜和达利以及达利的12个跟班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的某间餐厅见面。
两大神棍开始互相炫耀逼格。
达利:“请坐,我有个问题想问你。
”佐杜洛夫斯基:“什么?
先生。
”达利:“当我还年轻的时候,我和毕加索常去海边。
每次我们下车后,总是能在沙子里发现一个钟。
佐杜洛夫斯基先生,你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在沙子里发现过钟?
” (此处不仅搬出了毕加索,而且还提到钟这个意向,明显是想用他的《记忆的永恒》来炫。
最后还用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来升华一下。
逼格杀伤力巨大。
)(毕加索:“呵呵”)佐杜洛夫斯基有点懵,妈的,这什么鸟问题,怎么回答!?
但是佐杜洛夫斯基也是见过世面的人,面对兴致勃勃等待答案的达利还有他的12个跟班,开始整理思绪,怎么说老子也是个有情怀的艺术家,拍出过《鼹鼠》和《圣山》这样的工匠精神的佳作。。。
佐杜洛夫斯基心想:”如果我回答说’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钟‘,岂不是显得我很虚弱?
可要是我回答’从来都没发现过这样的钟,又显得逼格被比下去了,我就成了个可怜的人。
“突然,佐杜洛夫斯基灵机一动。
他的答案是这样的。
“虽然我没有找到过钟,但我丢了许多。
“达利回答说:”好,我们巴塞罗那见。
“佐杜洛夫斯基暗道,装逼成功。
哪怕有个先导或几分钟短片也行,这么宏大的蓝图看来只能等到VR时代的英雄重新开启了。也许对电影的膜拜光有激情和热情是不够的。倒是林奇在有限条件下接拍沙丘,这种激情和热诚背后是强大艺术素养和没钱也拍的一根筋精神(林奇版Dune不能算他完整作品。但影片中舞美设计一点不差,现在看也不落后时代)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再牛逼,也挽救不了这个纪录片的傻逼。它仅仅做到描述了筹备《沙丘》的过程,至于对《沙丘》最终成品的想象和理解,只需去看那堆牛逼的人名、概念图和分镜,不必花一个多小时看这部纪录片。除了缅怀和致敬,它没有存在的意义,连佐杜洛夫斯基的采访都救不了它。
传说中改变电影世界的遗珠,有生之年系列,立贴为证
导演的个人宣传PPT,个人风采展示
感觉就是洗脑神剧
傻逼。
看完感觉还好没让他拍。
反复打开不下七八次,没有一次能啃完这个大饼
白男互相吹嘘,所谓的想象中greatest真的假的..
水瓶座疯逼老佐满世界组团在上世纪70年代拍科幻片最后拉不到投资流产的故事🤷🏻♀️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说动另外的艺术家一起疯!莫比斯、达利、H.R.giger这些名字放在一起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老佐沙丘的设定在那个时代无法实现是必然,但是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们创作的激情和超乎普通认知的想象力已经是艺术瑰宝。影片最后老佐对于失败的解读让我为之动容,失败在他强大的意志力下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如果想永生,就去朝着永生奋斗吧!
佐杜真是自大狂,偏执狂。纠集一群梦之队,做一个耗资巨大的电影项目,在艺术层面是需要疯狂的,但是并没有拍出成品,还要嘲讽林奇版《沙丘》,表演型人格把人性的可笑呈现的淋漓尽致。
未完成的电影并不能评判好坏 即使其中有很多很好的元素
2.5。作为纪录片,居然完全用狂热的情绪代替了事实和逻辑,要知道堆砌各个领域的精英,绝不是佳作诞生的充分条件。电影是集体的艺术,尤其对于这种大体量的商业巨制,更不能尽是导演的独裁统治,需要制片人来权衡预算和创作之间的关系(资本不认可你的计划,不代表资本就强奸了你)。这片更像是对一则影史轶事的过度神话,浓墨重彩地渲染艺术家们荒唐的才华。《沙丘》的前期工作或许滋养了众多好莱坞电影,但把这部夭折之作抬到《星战》的高度,未免也有些言过其实——未完成品终究是未完成品。看到佐杜说为了电影愿意砍掉一只手,我突然就想起贾樟柯在《十三邀》里讲:如果有一个人说电影是我的生命,那我基本上不跟他来往。
3.0 我觉得佐杜很适合去搞传销,都是对着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事物王婆卖瓜,在他激情的谈吐间流露的人格魅力定能为他发展大批下线。从他这样的人身上最能摸清“艺术家”与“导演”之间的区别,想象与执行终究是有流通门槛的两种货币。嗯说实话我有点期待纪录片《张番番的三体》了
Too good to be true. 光是想到阵容都会颤抖。映后talk导演讲Jodorowsky和Michel Seydoux,J以为Dune没做成Michel会怪自己,导演进到Michel的办公室迎面墙上两幅Dune原画,进到会议室又两幅。导演说I couldn&#39;t imagine a man hated another while he actually lives with him. 确实,以及这必定是真爱
太棒了,现代电影届的堂吉诃德,哥们儿从兜里掏出钱的时候我笑疯了
就当时的制作条件而言,以动画作为载体更合适
Jodo和制片人不是没拍过电影的人,那些玄了吧唧的话术和闪耀的阵容不等于电影;纪录片更是搞笑,烧了一千万刀到头来还是只能给我们看分镜,到底是导演拿不到胶片还是当时拍的东西的确没法成为一部电影,或者连苗头都没看到?《东邪西毒》一样套拍了《东成西就》来确保收回成本,只能说工业的游戏规则的确就是这样,Jodo手上的是太多人的生与死,不是奥逊威尔斯的红酒和达利的智力问答。
电影永远是没拍出来的最好,这个逻辑就跟国内历史圈粉丝吹捧李建成是一样的,幻想总是美好的嘛!我其实很欣赏喜欢佐杜洛夫斯基的电影风格,但对于他被好莱坞抛弃我并不感到同情:《鼹鼠》《圣山》好归好,可B级cult片跟1500万美元大制作科幻片能相提并论吗?没人敢搞这么大的风险投资,好莱坞不像苏联一样愿意为了拍一部片子斥巨资建一座真的城市来烧,他们总要遵循资本运作模式的。当然,由于维伦纽瓦拍的真的很烂,我倒也承认佐杜洛夫斯基更具备把《沙丘》拍好的实力。日后有时间看了大卫·林奇版的《沙丘》,我说不定会想来改成四星的。
真看不懂,我还是低层次的影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