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本片主演跟他饰演的角色亚科一样,也是因为多发性硬化症而失明。
亚科是个影迷,他有一大堆的电影碟片收藏,然而多发性硬化症永远扼杀了他看电影的爱好,胸部以下瘫痪,哪怕他生活在富足的芬兰,他的生活能怎样丰富?
我想我们都品尝过空虚寂寞的滋味,亚科也如此。
好在现代生活有互联网,亚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叫希尔帕的女人,这个女人同样身患重病,他们可以聊病情,可以分享生活——这样的偶遇我们很多人也一样有过不是么?
他们也聊到电影,作为影迷,亚科固执地拒绝观看泰坦尼克号,他认为卡梅隆不应该去拍一部昂贵的,做作的电影,所以他收藏有泰坦尼克号的碟片,却从未拆封。
可是希尔帕说我就很喜欢泰坦尼克号啊!
她问他愿意跟她一起看电影吗,亚科却很直男地说片子得我来挑才行。
我喜欢这段对白,亚科是趴在地板上跟希尔帕说话的。
只是因为手机掉到地上,他捡手机时不慎摔倒,于是他便再无法回到轮椅上,亚科几乎离不开他人的护理,多么可怕的疾病啊!
可是和心心相印的人在通话时,他一点不在乎疾病造成的艰难境遇,趴在地上聊也那么愉快——我们又何尝不是?
寂寞中的温暖、暧昧、愉悦,无论真假,我想大家应该都记得吧。
没有一对相爱的人是不想见面的,哪怕他是个瞎子,哪怕他胸部以下完全瘫痪。
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终于有一天亚科决定去见她。
他在出租车上大喊自由
他计算好了,两趟计程车一趟火车,中途需要求助5个陌生人然而,我真的很讨厌然而,后来那令人痛苦窒息的一段经历。
导演全程使用浅焦,我们看到画面大部分都是模糊失焦的,只有极近处才能看清——模拟盲人的视觉体验,很有特点。
那段痛苦的经历也因为这样的长时间失焦显得格外窒息。
然而,这是一个我喜欢的然而,亚科终于见到了她,失明的影迷带给希尔帕的礼物是他那张未拆封的《泰坦尼克号》影碟。
真希望他们能永远这样相拥触摸,两个极度灰暗的人生被这样的瞬间照亮了,过往的痛苦经历算得了什么呢?
世间最宝贵的莫过于爱和勇气,希望被这部电影打动的朋友也能拥有这般美好的瞬间。
资源:在我的公号的文末,点击可达-->鱼缸里的灵魂
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 (2021)7.82021 / 芬兰 / 剧情 喜剧 爱情 惊悚 / 泰穆·尼基 / 佩特里·波伊科莱宁 玛拉雅娜·迈雅拉
*2020.8.27*含剧透简评:前半段无聊想睡觉,后半段揪心到想哭。
先说说最抓我的几个细节:男主摔倒时无声的哭喊“freedom”那种痛苦和发泄;给希尔帕带《泰坦尼克号》,自己背包里放的却是另外两部,这种傲娇又自然的爱意;梦变得完整后,终于实际接受了自己残废的状态;最后影片结尾表每一行盲文变成英文时真的感动到了,也是这个时刻我才意识到开头看不懂的文字是点字。
一些感想:很多事情你没经历过,就没资格说话,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常常太自以为是了。
“每个人都当我是小孩,都同情balabala”这是男主每天都面临的压力,幸好他遇见了希尔帕。
这个和他的灵魂有着共振也同样饱受病痛折磨的女人,最后的相拥亦是感人。
and其实有一个小点很戳中我,那就是无论是护工调侃还是绑匪威胁,男主始终坚定的想活着。
从仓库出来那一段艰辛路程,我是哭着看完的。
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坚持很打动人,“看清了生活本质还依旧热爱生活”,他和他们难道不是英雄吗?一路上无论是危机还是好心人的帮助,都那么自然,融入电影的骨血。
我不时会想到,在服务和福利系统更不完善的国内,他的此行会不会更艰难?
也许...人口基数庞大让我们更少看到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吗?
也许...信息的繁忙,社恐让我们更难对他们伸出援手吗?
影片中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只需要五个陌生人帮助我。
” 我们这些普通人,其实都是幸运者。
感觉导演把观众带入到主角位置上的努力做得很好……那种做点最基本的事都必须依赖他人、必须 cry for help 的感觉,想保留最后一点点自由和尊严还不能如愿的感觉,没办法搞明白周围到底在发生什么的感觉,还有明知道自己状况只会越来越差、到老了只会更加 pitiful 的那种感觉,实在太 inhumane 了……可以窥见芬兰对残疾人和 progressive disease 患者的政策保护已经比较完善了(或者可能只是该片导演没有主要在探讨政策上的问题)但依然很多东西可能是政策没办法触及的吧……这部电影还没加入什么主角得病之前和得病之后的对比的桥段,不然恐怕还更扎心吧就。
另外这部电影教育了我,让我意识到残疾人角色让残疾人来演确实十分重要……
本片的两个核心内容即“视障”-主人公物理层面的痛苦,和“爱情”-主人公精神层面的活动,两项内容共同推动情节发展-要去看女友所以出远门,要出远门所以发生一系列冲突,视障是路途中的日常,爱情是最终的目的地。
直到结局前都觉得能get到导演的诚意但面对情节一脸懵逼,像是努力想表达或共情些什么却还没找着感觉的初出茅庐作品,二人最终见面那一刻故事重心突然明确起来,也有被感动到,但如果不是在影展可能我还没看完已经放弃了。
说几个明显的问题:1.大篇幅浅焦镜头用于第一视角呈现主人公的视障痛苦(琐碎的生活麻烦、模糊的世界和噩梦),但物理层面的障碍和精神层面的活动似乎完全处于割裂的两端,前半段琐碎的生活片段并未将爱情生活与视障痛苦两项核心内容之间建立令人信服的联系,更没有为后续情节的发展作出强有力的原因铺垫,因此当天出发、独自旅行的决策都显得过于突兀和刻意(而和父亲的几段无效通话让这两件事的动机更加迷惑)。
2.《泰坦尼克号》作为本片标题和核心意象所在,其符号意义过于模糊和单薄,首先是出现频率过少,像是为了给主人公的出行决策找一个强行理由,除此之外和其他情节几乎零互动。
其次,《泰坦尼克号》作为一个商业色彩浓厚的好莱坞类型片(主人公自己似乎也认同这一点),“不爱看这部电影“是否能用来表达很多短评中提到的“主人公是否相信爱情”,我是十分疑惑的。
可是如果不能代表主人公的爱情观,那《泰坦尼克号》在本电影中作为核心意象的意义何在呢?
毕竟这部电影似乎和主人公的视障真的毫无关系,这也是一个逻辑硬伤。
3.故事讲到3/4处展示冲突确实是编剧行规,但一个半身不遂的盲人一路上碰到的都是善良的公务人员和优厚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福利政策,却在火车上恰到好处的碰见歹徒然后被拽进仓库打劫又因为几句激情澎湃的宣言恰到好处的被放走又恰到好处的碰上好心人得救,这个…???于是这场由无数个刻意与巧合堆砌起的冲突,除了说明主人公运气真的不太好,跟一个普通人某天出门突然被车撞或被人揍效果类似。
既没能批判性的揭示出残障人士的社会生活困境,也没能对主人公强大的爱情信念进行进一步的精神分析。
总之,能看出导演或许是想法很明确、真诚也很人道主义的,但事实就是,哪个故事都没有完整的讲好,缺了太多必要的逻辑链条和意象之间的互动,所以显得哪个情节都不够真实和自然,像是用来推动情节的刻意而为之的存在。
同类型作品中更优秀的是《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同样是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残障人士的世界,但没困在主人公的一方天地里,而是把格局拓展到与阿兹海默症相关的整个社会群体,第一人称读深刻共情与第n人称的换位思考同步进行,由主人公向外的视角与周遭世界向内的视角相互凝视——扭曲的审视、无奈的悲剧同时迸发,一个个人的混沌,一个家庭的崩塌,一个看似稳定而优越的社会体系中一粒尘埃的飘落。
那正是——人性的、太人性的。
第一次拆北影节天坛奖盲盒,应该是一部我不会主动选择看的电影。
残障人士的生活细节很细碎也立体,奔跑的梦境、自主刷牙吃早餐、摔倒后等待助手、不锁的门、隔壁邻居的挖苦、父亲定时的电话问候、无聊的广播….最重要的是相隔百里未曾谋面的病患女友,他们彼此通话陪伴,互相理解又在绝望中相互扶持,是父母和正常人的帮助、同情、怜悯无法触及的灵魂深处,最终有一天只喜欢约翰卡朋特的他,决定带上未拆封的泰坦尼克,搭乘两趟出租车和一趟火车去见她,长途跋涉、周密计划、被歹徒挟持,穿蝎子乐队文化衫的混混,社会的不安、庸俗和一丝良知尚存,腌渍鲱鱼罐头的callback和被吐槽的德国牧羊犬的callback都很有趣,亚科两次呼喊出freedom,一次在出门的出租车轻松喜悦,一次爬出仓库栽倒在地重获生机,一个恋爱中的男人去靠近另外一座冰山,他自己就是泰坦尼克。
自由的滋味,经过磨难显得分外珍贵。
亚科由于多发性硬化症失明并下半身瘫痪,他每天被困在家里,和诸多收藏的影片为伴。
他认识了一个罹患绝症的女人,他们通过电话恋爱,相互陪伴。
女生的病情加重,促使亚科决定要去见见她,无人陪伴的他踏上了未知的路,遭遇了抢劫和意外后最终得以见到了心爱的姑娘,送给了她未拆封的《泰坦尼克号》。
这是一部短小精悍但很惊艳的作品。
全程浅焦镜头大特写,试图模拟出一种盲人的世界的感受,使观影体验非常特别。
简单的剧情,大量关于电影的讨论,主演的心理和表情的描写,特别令人着迷。
他大喊着freedom的样子,接到电话的兴奋,发现被人绑架后的小聪明,最后真情实感的咆哮和见到爱人的眼泪,这一切都太真实了。
无论是他说的“可怜一下谈恋爱的男人吧”,还是咆哮着说“你根本不知道我们活着有多难”,“只是同情同情同情”都让我意识到对于特殊的人群和群体,也许他们之间真实的爱与关心尤为重要。
他们都挣扎在生命的边缘,每天吃药是机械的闹钟,他们互相之间的陪伴的力量是任何人都无法理解的。
完整的爱和互相理解的语言中包含的有趣的灵魂和浪漫,也是只关心他们残破的躯体的其他人所无法感同身受的。
也因此在最后两个人想见的画面格外的感人。
这么小的故事里却饱含了一个重病之人的全部的热情,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个故事啊。
在他的世界里,他希望能获得尊重,去和他聊电影和乐队,而不希望得到同情,去问他今天去哪里怎么去吧。
主演本人就是一个因多发性硬化症致盲的人,他本人一定也尽力了很多的痛苦,但今天的他拥有一部自己主演的电影作品,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不同的人生吧。
这个电影的妙也许就在于用小故事小冲突讲了大爱和人性的魅力吧。
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全篇都在跟随电影主人公亚科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毫不夸张来讲亚科的亲身经历活脱脱的演成了或者成就了这部电影。
电影主人公亚科的扮演者佩特里·波伊科莱宁太有感染力,深深地把小编给打动了。
片中,他是一名患者,患有多发性硬化症,导致双眼失明,胸及以下的残疾让他成为了一个植物人,面对每天邻居对他的是非议论、父亲对他疾病上的每日问候,居家护理员对他的“束缚”。
影片只是简单明了、只言片语、轻描淡写的几笔来描述亚科是一个爱好电影和收藏DVD影碟的发烧友,全然没想到这故事的背后,他却是一个为了自由挣脱家庭的“束缚”不枉留下遗憾,不顾一切远赴1000公里之外,为找到网上的女友而埋下伏笔。
在出租车上、在火车站、在女友家,他就像是个孩子一样,多么渴望自由。
但是命运对于每个人来说却总是不顺,在火车站他遭遇了盗窃的小偷,到达目的地却被小偷带到一座废弃仓库,拷问他银行卡密码,同时将亚科滞留在废弃仓库,好在之后遇到好心人,帮助亚科找到其女友,故事才圆满画上了句号。
强烈表达了导演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于盲人的冰冷无情和漠视,表示了深深地谴责。
导演多次运用亚科的个人镜头,其内心独白是影片一大亮点。
看到亚科与病魔顽强抗争;面对命运不公勇于迎难而上;为了见女友远赴1000公里外也得见上最后一面,观影完毕后,小编不觉得亚科有多么可怜,而是感觉被这样一个顽强生命力的人,赢得了观众们的尊敬和钦佩,因为他做了一个常人都不敢做的事情,敢于挑战的事。
如果10分满分,我会给这部电影8.5分,因为小编的心情看完是十分沉重、百感交集,这个人物同时教会我们很多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一部值得深思的好作品,很赞!
看完当时,没法像之前那样,电影一结束就马上写影评,而是连着缓了一天多、思考再思考。
盲人视角观影,让我感慨但又陌生,不知道是应该写做为以前的我的影评,还是盲人般的自己的影评。
这部电影,真正的盲人是很难有我这样的观影体验的,因为给到我身上的新奇和感慨,不过是他们的日常。
他们看这部,没准没有看《泰坦尼克号》觉得新奇有趣,甚至他们会觉得—没劲、无聊。
这就好比说,把我的日常遭遇纪实地写下来,我也不会觉得有多特别或者多震撼一样。
但是可能这就是电影的特质,达成让观影者们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短暂交换人生。
谢谢这部电影,让我重新理解了电影的存在意义—交换体验感;感谢这部电影,让我重新理解了惊悚和恐惧感的投射原理—对于普通人,必须要见到鬼、杀人或者被杀、疑神疑鬼……诸如此类,才可能产生惊悚和恐惧感;但是对于盲人,走出家门、遇到陌生人、丢掉手机、离开人群,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惊悚之旅!
谢谢电影节,这场尾声收官电影让我下定决心继续探寻电影与我更多的存在价值和观赏意义!
挺特别的小众影节片,芬兰电影,就是讲了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
当然,这标题或许略微有些标题党。
男主未失明之前是个资深影迷,而他就是不想看拍出《终结者2》的卡梅隆拍爱情片,这是事实。
只不过,许多电影梗只是锦上添花,主线其实偏向惊悚性质。
而男主也不仅仅是盲人,而是多发性硬化患者,不仅失明,还下半身瘫痪,且容易耳鸣。
当然,片名某种意义上又是合适的。
首先,这让我这个想知道他为什么不想看《泰坦尼克号》的人很想去看。
然后,标题中体现的幽默感其实挺符合本片的精神。
确实,整部电影的气氛偏惊悚。
因为整个拍摄方式模拟了男主的视角。
除了男主自己的脸,其他一切外界环境都十分模糊,行动不便+视觉受限+摔倒之后听力也雪上加霜,足够让五感健全的人体会到多发性硬化的无力感。
只是在家就算了,可当男主决定出发去见同样病重的网友时,不熟悉的环境所带来的危机感立即剧增。
当然,环境还在其次,出门后男主还感叹这久违的户外十分freedom,最令他担心的是换乘途中那些需要依靠陌生人替他推轮椅的时段。
固然,大部分是能够依靠的好人,可一个起了歹心的人就能致命。
所以他被两个混混勒索的一段最令人胆战心惊,正常人遇到这种情况足以令人紧张,而男主,以及受沉浸式拍法影响的观众,就更加无助了。
可同时,本片并没有高强度卖惨。
男主被绑架的时候甚至反而跟着劫匪小哥唠嗑,谈心谈电影,并没有示弱。
这不知不觉拉近了他和小哥的关系,导致一顿情感爆发后劫匪小哥最终决定放他一马。
当然,有命有钱是好事,可是把男主一个留在无人问津的废弃仓库里,可能比听劫匪勒索自己还难受。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什么都看不见,没有除了自己之外的声音,摸黑走几步就摔倒在地不省人事,这感觉和被全世界抛弃没两样。
所以男主不断叫喊着有没有人在。
幸好,有一个好狗狗和一个好人听见了他,也带他到了女网友家,面基成功。
那双看不见的眼睛仿佛在那刻看清了彼此的容貌,结局圆满。
甚至男主身上还带着《泰坦尼克号》的碟片,也不知道他之后会不会看。
我最喜欢的本片地方之一就是沉浸式的拍摄手法,二则是男主身上的幽默精神。
在嘴碎无比的调侃中,仿佛一些悲惨都被稀释了。
固然,关爱残疾人的心是必要的,不过,或许对于他们自己而言,怜悯真不如幽默有用。
男主能和劫匪唠嗑,却不想接父母电话,觉得他们操心过头了自己反而有压力,不想被当作残疾人得到额外的关心。
话说父母这条线竟然没有转折。
我一开始看见他爸爸每天下午三点固定时间给他打电话,我还感觉这是个伏笔。
男主出事没接电话他爸爸会知道出事了,赶来最后父子和解,结果他爸爸最后依旧只活在电话里。
看来我是带有亲情元素的商业片看多了,直接带入常见套路了。
父母赶来的几率确实不如正好在附近遛狗的陌生人大,而不敢接电话的毛病也不是一场绑架能治好的,或许这就是人生吧。
对待残疾人的正确方式依旧道阻且长。
哈哈哈哈哈哈这朴素的电影名,我在上海飞赫尔辛基的航班上看见这个电影名的时候真的噗嗤一声笑出来,这是什么看上去就是好莱坞大烂片的电影名啊!!
我真的太好奇了!
于是忍不住打开了!
结果!
大!
错!
特!
错!
啊!
首先这居然是一部芬兰电影!
(怪不得在上海-芬兰的航班上能看)然后!
他一点也不烂啊喂!
影片其实讲述了一个肌肉僵硬的盲人因为太想见同样身患绝症的网恋女友,终于在中了大奖之后鼓起勇气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去往几个小时火车以外的女友家去见她的故事!
听上去好像也不是很吸引人是吧!
但是!
但是!
他居然是以男主这位僵硬的盲人视角拍的诶!
全程怼脸拍,能看清楚的只有男主的脸哎!
其实一开始我会担心一直是这个视角会不会觉得很无聊,但是整体的镜头语言让我整个沉浸在了盲人的角度里,真的略有体验到盲人的生活。
他们的那些无助,但是又不希望自己被当成异类而帮助。
以及像男主这样坐着轮椅的盲人出门有多么的不容易,但是他又多向往自由的生活!
他费劲全力,就只是想走到他女友面前,“看看”她,拥抱她!
整个电影对于男主整个人的内心和情感做一次深切的分析和解读,真的沉浸下去之后,就会体验到他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未来的绝望和那种在生活中拼尽全力的挣扎和无助。
看到最后当他最终摆脱抢匪,被好心人送到他女友面前的时候,看着他们头最终碰在一起我真的泪流满面!
北京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真的实至名归!
看完电影我真的久久不能平静,好在飞机上还有用积分换的免费WIFI,我就立马全网搜索了起来。
因为电影最后有提到男主的演员本人其实就是相同病症下导致肌肉僵硬并变盲的,所以我搜索了演员的资料。
在看到他坐在轮椅上出席威尼斯电影节的时候,我突然get了,真的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演出男主这个人物吧!
虽然故事不是真实故事,但是这样的人群却确切的存在,并且他们身上有更多故事。
这真的是今年到现在为止让我真的大受震撼的电影,真心希望更多人能看到他!!
超级强烈的推荐啊喂!!
全程浅焦的形式感并不新鲜 以所谓迷影堆砌台词也显得肤浅
沉浸感佳,代入感强,但缺少一定故事性,题材和手法注定是一部小品之作。
国航上的一股清流
#BJIFF2022 用限制视角带你沉浸式体验视障人士的一次网恋奔现旅程,实则是一次冲破禁锢、不再逃避的心灵之旅。(ps:地质礼堂真的好破,探着脑袋从前面人脑袋缝里看外挂字幕治好了我的颈椎病。
#BJIFF# 很特别的观影体验,模拟盲人感知的处理方式和《推拿》又不太一样。看完出来发现天坛奖拿了一堆。
7.8
穿越城市来看你。
不新鲜但依旧动人,我真是容易被这种粗浅但鲜活的力量攫住,但男主角的笑容真的特别特别有感染力啊。
挺特别的一部小众影片,拍得还算不错。
2022.09.25
别有新意的视听,非常令人动容的小故事,以及令人心碎的表演
刚闭幕的北影节给了最佳影片、男主和编剧三大奖项,短短的82分钟全程以“轮椅盲人”视角“微距”拍摄,压抑的镜头代入感极强。极简的北欧式剧情里全都是一个“为爱走天涯”的执着和勇往,被束缚的永远不是自身的顽疾,而是这个社会给你的枷锁。只要有爱,一切都不是困难。于人于社会于国家都如此。
大部分时间在看主角的后脑勺,景色虚焦,音效也特别,他的生活是土拨鼠之日,很多脸部特写,常常自嘲地笑,其实是空洞压抑的,我靠在床上看的时候半睡半醒,后来一句“我们面对的死亡你们根本不知道”,人都清醒了,哦,这句的分量真的挺痛。想起脚伤不能自如行动的日子,事实上所有的生物受伤了都会挣扎求生,但人类因为有智慧和情感才格外痛苦,无力感,以及与无力感的斗争比疾病还要沉重,冰山无知无觉所以坚不可摧,泰坦尼克上发生的事是因为情感才强大。
230226丹麦文化中心放映。视障+行动障碍双重困难,惊悚元素不再是一种摄影手段而是一种日常。
7.5
浅焦镜头的运用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扑面而来的压迫感,无法抑制的绝望感,片头的盲文字母到了片尾滚动的时候全都转化为我们能看懂的文字,随之而来的还有那份属于他的复杂情感,与我身体上的疼痛感融为一体,心里有太多想说的话,但这一刻,除了哭泣我什么也做不了。就像别人问他过得怎么样,而他总是回答:我还活着。整个世界都在颤抖,而他看见的只有模糊不清的船只在大海上漂泊,内心深处的孤独在耳边徘徊,那是歌声、呼喊声都掩盖不住的刺耳轰鸣,躺在地上无力反抗,却还要大声呐喊自由的瞬间,泪水沾湿了我的眼眶。为了奔赴素未谋面的爱情,他勇敢的走出了自己的房间,踏上未知的路途,用尽全力去冒一次险,因为讨厌被现实束缚,因为讨厌被别人可怜,哪怕在这个过程中被偷、被骗、被打,被威胁、被嫌弃、被抛弃,但在见到她的那一刻,他是快乐的。
6/10。当他做出穿越城市去见女人的决定时,观众已经预判了冒险,而导演编排绑架的情节过于粗糙刻意,毁掉了前半段的真挚,这点远不如《行走距离》。浅焦摄影模仿盲人视点也不新鲜,河濑直美的《光》更有意思。趣味都是大量迷影元素带来的。
今年北影节三项大奖获得者,芬兰的这部片名很长的电影确实好看!全部以长焦镜头的特写表现故事,别出心裁,一贯到底,完成度令人叹为观止,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当之无愧!写一个,也可以说是两个残疾人(一个患多发性硬化症至瘫致盲,一个患不治癌症)的特殊的爱情,很容易让我联想到正在国内热映的电影《隐入尘烟》!相似的残疾与困苦,相似的对爱情、生活的渴望,这些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平凡、渺小的人物们,确实应该得到社会、大众、艺术的关注与爱护!两个片子都没有回避社会恶势力及不当政策带给他们的危害与灾难,又都非常节制,向上、自强,实在值得赞赏。李睿君导演从二十年前的《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等我都看过,还在澳洲“金考拉华语电影节”上给他发过奖。他能坚持至今,太值得赞扬了!
全浅焦镜头让观众像男主一样封闭视野寸步难行,前方目不能及的未知加重了恐慌感,全程特写也给了男主足够的表演空间,无助、仿徨涌现在孤独的面庞上。反复的日常孤独且枯燥,直到绑架戏才集中起注意力,两个身体残缺的丰满灵魂相拥的一刻得到情感的释放。
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