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和音乐都太美了, 导演Q&A的时候讲到每个镜头都是在油画上逐渐叠加笔触而来的,而最后的雨中镜头是在透明的媒介上描绘雨水再与油画蒙版而成的,所以格外灵动。
制作技巧比起《挚爱梵高》时更加精深,同时难度也有所提升。
拍摄所绘制的两千余幅原画正在导演的个人网站上出售。
绘画的风格融入了许多波兰艺术的元素,参考了共六幅波兰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其中四幅创作于波兰,两幅创作于巴黎。
音乐的创作也十分惊喜,具有强烈斯拉夫民乐风格,飘散于东欧僻乡中诗意冰冷的风景中。
故事节选于同名波兰长篇小说。
小说中大篇幅的风景描述,每每长达两三页的四季交叠,都被细腻地转化为美丽的长镜头。
导演表示,在记录了一个世纪间的人情世故(+很多白男故事)的九百页篇幅中,能够选中Jogna,一部分是因为情节曲折动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中细腻的女性视角。
很喜欢最后Jogna在雨中站起来,大步走向林中的部分。
导演表示这一部分也是他在创作过程中对于小说情节所增添的重要细节,赋予了这个角色更多的能动性。
非常精彩的配乐,无论是悲伤还是振奋向上的情绪都传达得非常到位,让人很有代入感。
前面三分之二,我一直觉得很一般,也非常不满意这个所谓的“爱情”故事,我觉得这就是一堆让人很无语的男女。
但看着看着我才意识到女主真的是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美艳如她,身在这个吃人的小环境里,被女人记恨,被男人惦记,被所有人造谣施暴。
以至于最后被驱逐出村庄都甚至让我觉得是她的happy ending。
(我只是觉得她远离了这个糟糕的环境,但恐怕现实是并没有另一个更好的环境给她。。
)所有人都说她是婊子,连跟她好的男人也是哈哈哈哈哈真是气笑了,所以男人和男人的区别就跟草莓味的屎和西瓜味的屎一样,没有区别她是一朵过分美丽又过分柔弱的花,只有一个让她听话的柔弱母亲。
男人像苍蝇一样围在她身边,所有人却在说她勾引男人。
我不同意简介里说的她爱着地主家的狗儿子。
在失权的环境下,她没有任何自主选择的自由,只不过这个男人在吸引力方面的确比他爸爸强一点罢了。
当有选择的权利时,我想她自然会排除掉所有这些渣滓,就像如今越来越多的女人们一样,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期许。。
最后说一下这个手绘油画的形式,我一开始以为是抽帧,然后一张一张上颜色滤镜,没想到是手绘了几千张油画,和之前的至爱梵高一样。
当然这部电影的绘画细节好像更丰富,以至于我以为它只是在原片的基础上加滤镜(实在是外行人异想天开)。
观影的感受会不太一样,也明显感受到更多的诚意
好几处画面和台词幻视《唐朝豪放女》,于是开始细想贾格娜与《唐朝豪放女》中的鱼玄机究竟有哪些异同。
贾格娜躺在田间玩着指间的丝带,安特克问她在想什么,贾格娜说想抓住天上的云,跟着它们飞向世界尽头,安特克说,我会和你一起飞。
鱼玄机用脚趾缠着风筝线放风筝,崔博侯在一旁捣乱,鱼玄机看着摇摇晃晃的风筝直接斩断了风筝线,风筝逐渐飘远,崔博侯说如果是你飞上天,我会长啸一声送你走。
贾格娜被安特克邀请和他一起去天涯海角,她没有回答,只是大笑。
鱼玄机说,你喜欢来就来,走就走,为什么不问我想怎么样。
贾格娜被村民殴打谩骂,安特克远远看着不敢上前。
鱼玄机被判腰斩,崔博侯刑场救人,她说,大英雄,真是谢谢你,我不会让你这种男人满足的。
大雨滂沱,贾格娜慢慢从地上爬起,一步步走向远方。
崔博侯大声质问鱼玄机,你走不走?!
鱼玄机说,我不走。
崔博侯问,玄机,你为什么不走?
鱼玄机说,我走过很多女人不敢走的路,没心情再走。
贾格娜与鱼玄机,不同的时代、国度、文化程度,相似的残酷命运。
贾格娜没有鱼玄机的智慧和勇气,遇到的男人比崔博侯更低劣,但结尾似乎也显示出了一丝反抗的希望,她似乎捡到了鱼玄机的精神碎片,领悟了鱼玄机的告诫:我不要英雄。
《农民》是今年2023多伦多最期待的一部电影,看之前预期很高,看完后感觉比预期还要好!
能够超过预期的片子,一年到头也没几部,所以这部《农民》,目前能列入我本人的年度十佳了。
手绘油画的风格是当年《至爱梵高》的首创,如今到了《农民》,这种手绘油画的风格被进一步发扬光大,色彩的表现力也进一步进化,尤其是从印象派向写实派的转变,致敬米勒《拾穗者》那个场景简直太爱了!
故事方面也相比上一部更加写实和具体,电影讲的是上世纪初的一个波兰村庄,一个天生丽质的花季少女,在那种封闭的乡下社会中,她的命运逐渐演变为一个被欲望、权力、流言和暴力操控的悲剧,不得不说里面的某些场景让我看的很恐惧,不是那种直接的吓人,而是对人性冷漠、邪恶的恐惧,很难想象一部动画片会透露出这一类的情感,这一点也是出乎我意料的地方。
但好在编剧没有彻底让人绝望,在结尾还是留给她一丝如星星之火的期待。
如果说上一部《至爱梵高》留给观众的是爱、美好、遗憾的话,那这部电影则更为深刻和庄重,也很好的传达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严肃文学的特质。
片中华丽的音乐和画面,中和了故事本身的悲剧色彩,但看完全片带给观众更多的,绝不是流于表面的光鲜,而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女主命运的怜悯。
虽然我也明白黑暗永远会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存在,但我还是希望,大家将来经历和面对的,是自己和他人的善良。
强烈推荐这部片,同时也希望这部电影有机会在国内上映,不出意外到时候还想二刷一遍的。
最大的亮点就是新套路。
用油画的方式呈现动画。
但听说是先正常视频拍出来,再用油画画出来,然后动画呈现。
足够作。
油画的质感是没话说,棒棒的。
但凡没有提前拍正常视频,都不至于能画的这么好,或者没有视频参照下能画的这么好,就太惊艳了。
不过,明显不像。
很多摄影机位的转换非常明显。
大多数角色的性格都立不起来,基本都往蠢了塑造。
编剧没有生活体验。
一言不合就打架,细节处理很不到位。
编剧让打,马上打。
再比如。
女主清纯到很蠢,妖媚到很蠢,不会种地,偶尔帮着干点农活,唯有剪得一手好纸,感觉动不动就没有生活技能没有社交技能,天生一副好脸蛋好身材天然吸引全村各种男性,一会儿知道自己内心要什么,一会儿又管不住自己要做什么,矛盾的人设分分钟崩塌。
演员为这样的剧本牺牲,太浪费了,白瞎。
跟挚爱梵高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有没有一种可能,挚爱梵高画成油画动画片广受好评,是因为梵高他就是画油画的呢??
《农民》这么一个生动翔实记录了二十世纪初农民生活风貌的作品,你让真人演完了画成油画到底有什么意义……只觉得看着费劲,好像在看加了滤镜而且帧数很低的视频。
动画独特的表现力当然也有,但整体感觉就是得不偿失。
剧情实在没什么出彩之处。
所以男人都势利而现实,女人都是善妒的长舌妇,在这个揭露人类劣根性的故事里,女主又有什么样的人性呢?
好像根本没有,只是不断主动或被动做出一些推动情节的事而已。
她只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其她没有她漂亮、没有她无辜的女人们内心的恶毒与妒火。
作为一个既不是红颜祸水的村花、也不是能把人扒光赶出村的毒妇的、随处可见的普通女人,我看完之后有种微妙的无所适从。
首先我承认我不知道《至爱梵高》,我只是粗觉得油画风格的叙事让我耳目一新,这其中的难度我不明了,但让我一个外行人士从头到尾完整看完了,这已经是制作组的成功。
撇开风格谈剧情,跟《白鹿原》对比,同样是鞭笞封建礼教,同样苦命的两个人,同样导致了村庄的动荡,贾格娜要比田小娥的结局更耐人寻味,一个在暴雨中得到洗礼,可能走向重生,一个被暴雨浇灭生命,镇压于八角塔之下,永世不得超生。
同样是结构人性,白鹿原多了一层命运被时代裹挟的悲哀。
今年年初,在以chat gpt为代表的各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放异彩,可以说人类社会正式进入了AI时代。
在AI如此火热的今天,还有人愿意用将近40000副手绘油画画作,本身就是一件珍贵无比的事情。
人类最初用的工具是火,后来变成了蒸汽,再后来变成了电,如今,AI作为新一代的智能工具,改变的不仅是物质世界,甚至沾染了“创作”主观性极强的领域。
有人担心AI会削弱人类的创造力,但至少这部《农民》证明,再先进的AI,也抵不过人类最原初的创造力。
目前AI能做的,可以是取代动画/视效电影制作过程中某些流程化、单一化且大体量的部分——是的,即便是电影的制作过程中,也有很多流水线式的工作,而AI的意义便在于将人们从这种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在这种前提下,人类最原初的提问、发现、融合能力便显得更加突出。
对于《农夫》而言,我相信AI能让这种动画风格和技术,在未来更加发扬光大,这也可以看作传统油画在现代重新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尽管本片在技术上足够独特且精致,但该片又没有仅仅靠技术哗众取宠。
这是一部如此绚烂而又带有悲剧色彩的电影,绚烂的是动画的画风,悲剧的是故事和人物。
故事虽然发生在100年前,但其中的暴力、舆论、性别、权力等表现,让现代的人看完后依然深感共鸣,因为那些命运只是换了个形式。
莱蒙特这部100多年前的小说,在全新的动画技术和匠人精神的加持下,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力,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新技术的出现,来丰富更多的动画风格。
当然我个人还是愿意看到有新技术讲述《农民》这种带有显著历史性、传统性的故事,因为从中我们可以一瞥过去和未来的结合,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
画面十分流畅,开始还以为是AI转手绘风格,直到结尾处看到绘制过程还有点惊讶,说实话作为美术生并不觉得这种写实画风有多少艺术含量,观影过程的很多时刻都感觉不如直接用真人呈现效果也不会太差。
脱离画面来说剧情也并不复杂,对于愚昧无知的大环境,有个人的独立意识和思考本就会被当作异类,如果她还有着美丽的外表那就更加是个错误,至于她缺乏道德感的行为个人认为是她对抗整个村庄低下的女性地位的反叛行为,同时她抗拒以牺牲爱情换取土地财富的形式嫁人,但又无可奈何,所以出轨成了她发泄和逃离现实的出口。
她一直与旁人格格不入,有自由的灵魂,会剪漂亮的剪纸,哪怕在旁人眼中净是无用之物,哪怕全村的人都觉得女人早晚是要嫁人的,哪怕村边的长舌妇们在背后对她指指点点,她依然我行我素,可她力量薄弱,到底是不能抵挡世俗对她的绑架和摧残,在这场自由的博弈中她败下阵来。
男人们争夺的目标一直是财富和权力地位,而女人只能沦为附属品和炫耀的资本,所以后面男主甚至没有太多纠结的就选择抛弃女人站在她的对立面,只为保全自己。
过去的时代任何地点对女性的剥削屡见不鲜,甚至强化了作为同性间的敌对和雌竞。
比如现在社会依然有妇女对沾花惹草的丈夫视若无睹,而对小三们大打出手的案例,同为弱者的女人们并没有抱团取暖,而是把矛头指向另她们嫉妒和恐惧的源头:对自身地位有威胁的女人。
这一点在结尾处愤怒的女人们一拥而上羞辱女主的情节有了具象话的表达,甚至带头的女人还是神职相关的风琴师夫人,用那张颂读圣经的嘴说出最恶毒的话,讽刺意味可见一斑。
而被大雨冲刷过后的女主重生般立于天地间,仿佛瞬间清醒了,盲猜她要会进城发展,这一点前面有所铺垫。
本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有太多东西等着她去探索,毕竟她从不属于这个村庄,离开反而对她更好。
整个作品民族特色鲜明,波兰人民高超的舞蹈技艺和各种民俗活动生动的展现在荧幕,画风独具一格,各种镜头转场的画面都很唯美梦幻,动感的镜头代入感和氛围感都很强,使人观影体验十分享受。
结尾让我想到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同样的美女被荡妇羞辱,同样的男人集体阳痿不敢出声(此处刨除木匠,可惜被发了好人卡)。
总体是个佳作!
为创作者们的努力付出打call!
首先还是要承认,本片相对于《至爱梵高》还是有一些进步。
剧本不错,一些调度有明显进步,配乐十分出彩。
但我还是要坚持同样的观点,那就是先拍摄真人表演再画成动画,不仅多此一举,更是对演员和画师的双重侮辱。
对演员来说,不论演技多么精湛,成片也无法视为他们表演的忠实体现。
画师则被完全剥夺了自由创作的权利,只能照着胶片履行工具人的职责。
同时,电影镜头和油画其实并不通用。
片中的很多画面构图,放在电影中是完全行得通的,但放在油画中,就会显得非常奇怪。
任何一个成熟的画师都不会画出这样的构图。
如果非要说电影转置成动画有什么优势,也就是一些镜头的切换上占据了便利。
原本电影镜头很难一镜下来的调度,凭借动画可以把不同镜头更平滑地拼成一个镜头。
无论如何,先拍片后画画这种路数,绝对不应该提倡。
老头的演员居然演过《十诫》里的《杀人短片》。
剧情而言,男主属实是个傻X。
啥本事没有,就只会无能狂怒。
刚把女主吃干抹净,回头又跟他爸骂女主是X子。
老婆孩子都养不起了,还坚持着那点可笑的自尊心,不肯去找工作。
何况最终还造成了女主的悲惨结局。
女主看上这男的,也是瞎了眼了。
女主好美 遭遇让我想起了田小娥 全程油画有点没必要吧 风景很美就是了
用真人拍就好了啊,假动画的意义是什么
独树一帜的油画风格,仿佛一下就回到了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静态的画面美得不可方物,但动态下的色块还是有些晃眼,看久了容易产生晕眩感。既是文学改编,又触及历史题材,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关系错乱的问题,用了很久才搞清楚Antek和Hanka是夫妻而非兄妹。不理解这种双向出轨设定的意义,是想塑造未蒙教化的天性奔放来展现时代局限性,还是想借由双方相同行径、不同待遇来刻画当时女性所遭受的社会压迫?简介写的为独立所做的斗争是一点没看到。如果逃脱包办婚姻追求出轨爱情也能称之为独立的话,就当我没说吧。农民依附土地生长,掌握了土地就掌握了生存的话语权,同时也意味着对封建集体的归属。生存和归属密不可分,但性资源显然是可以替换和剥离的。恰如Jagna母亲所言「爱情来了又去,但土地永远存在。」Antek深谙此道。
文学性√艺术性√电影性√。被嫌弃/被利用的女主的一生,也有可能是你我共同的命运。走出泥泞沼泽,宁愿为自己而活。
不好看 真心话嘻嘻/
Dumbo Bologna with my Poland friend Misia, also my first time to see the total italian subtitles film. Thanks for the great artwork by hand, by the literature. I asked the director if AI could speed up their production efficiency, he said they spent 3 years on it from a company and it was lost.
前作采取这种油画式美术风格作为对梵高作品的还原与衍生存在一定的创意性,但这次仍接着这么拍令人费解。但在通向封建女性悲惨命运的途中,两位导演对波兰封建乡村文化的摆展还是可圈可点。
一个很美的悲剧,音乐很有民族特色,把一个爱情故事和农民的苦难串联起来,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阶层的悲剧。动画比《梵高》看着更舒适。几场戏很精彩,跳舞,以及结尾。
B|《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团队的又一新作,依然是高艺术水准的三渲二油彩动画风格,但故事没有特别打动到我(尽管原著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秋嫁,冬逝,春葬,夏逐,因为是很强烈的现实主义题材,所以全片基调越往后越悲怆,貌美的少女和她的情郎终究没有像其它童话那样迎来一个幸运完满的结局,现实的残酷、他者的私欲和人心的阴暗将她推倒陷在了永不可能再翻身的泥潭黑暗之中,生命的灵魂被无情地抹杀。话说女主造型好像年轻的玛格特·罗比。
8.0分 啊啊啊啊啊创死我了,一部电影怎么可以美成这样!我想说本片的主创你们都是神~!(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把创作者想象成一群不苟言笑的老头…)。天啊,怎么会在一天之内看了两部有诸多共通之处的电影。还以为本片是弱剧情的情景画小清新,不曾想… 中部觉得三观有些稀烂,结尾才明了叙述的意图,直到大雨中的重生让人只想高呼Bravo。不是个多么新的故事,但每每看到都让人感叹;这样的创作需要放下所有的体面,将人性中那些恶心的褶皱一一摊开。一场看似盲目的“铲除异己”,似乎是那些枯萎的花儿惹得祸,其实是整个村庄的根,这个社会的根腐烂掉了啊。每日一部(两部)电影,掌握更多厌世小技巧,我现在真的对两性都没有任何信心了。p.s.为什么不能让女主和小牧师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啊!我要气死风琴师大妈气死她气死她气死她。。。
《至爱梵高》后Dorota Kobiela又继续了她的油画叙事,努力的很努力。
秋天的故事也太陈旧老套了,但从冬天开始对几个主角和群像的描写变得有意思起来。
单幅的油画很美,是因为给到观众的空间超乎想象;油画画面堆叠而来的电影,为了剧情的推进,在艺术表达上有些顾此失彼,打了折扣。国产的艺术片有些写意的画面,对美术的呈现反而非常讲究。另外,惨烈的结局让我挺失望的。被唾弃的那一段,想起《权力的游戏》女王游街示众,女王她总能逆境翻盘,荧屏中她的女性形象极具生命力。在这部影片里,女主太傻太天真,跨过了几道坎,却什么都没醒悟,什么都没改变。也许腐朽的时代真有这样的女性,但这部电影除了卖惨还表达了什么?油画是有生命力和思想的,而不只是写生练习。在梵高的星空和向日葵里,能窥见悲情的夹缝里爆发出的光芒万丈。
个人是不想看反抗封建婚姻的故事了,这部手绘数帧的油画电影,看着美就好了。最喜欢躺在已收割的麦田里,手里缠着一根长长的白线,油画表现得轻盈飘逸,又具有透彻的力量感,线随风摆动的节奏是画可以控制,而实拍难以控制的。民族乡村曲调的古典和电子乐也是烘托氛围的亮点
1帧数低,画面变换过快,色彩过于艳丽,眼花缭乱,视觉感受并不好。2故事太典,有点像小时候看的格林童话。3主角儿不好看。
女主的命运实在悲惨,即便生在如油画般的环境中,也不能摆脱生活中那些绝望和黑暗,美好、独立对她来说注定是转瞬即逝的,但结局的那一个眼神也说明,只要保持对独立、自由的渴望,最终还是会有一丝光明出现。除此之外,将油画变成动画的创意也很好,十分独特的观感,开始还会觉得这种风格影响入戏,但事实证明只要故事和人物足够出色,完全不影响电影的故事过程,这个团队的前作《至爱梵高》还没看,这下赶紧补上。
自从《至爱梵高》后就一直关注这个团队的新作,如今终于再多伦多看到了这部电影的真面目,真心没有失望,其实对于这样一部匠心满满的电影,主创肯定不会在故事层面打折扣的,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原著作者本身就因为这个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对历史、现实的反思自然是足够的,加上这种华美的画风,两者简直太搭了,期待这个团队的下一个故事!
biff#13 米勒粉丝狂喜
7分,新奇的表现形式没对作品起到明显加持…甚至让人怀疑这么辛苦绘画的目的何在…
既是对电影这门艺术形式的侮辱,也是对动画这门艺术形式的侮辱,无数工作人员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最后呈现的效果就像是用手机上那种廉价的AI滤镜软件拍的,只能说是自我感动,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