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街上,野草一样。
这句话写在电影《街娃儿》的海报上,看完影片之后,我才明白了这八个字的含义。
片名中的“街”应读作“gai”,“街娃儿”是川渝方言,指整日在街上游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
《街娃儿》以九十年代的北上广迁徙潮为背景,用一个川渝地区年轻人的青春故事,讲述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成长困境。
影片中的男主角东子和女主角九儿是像野草一样的年轻人,他们想要寻找停靠的港湾,却无奈在世间飘摇,面对命运的捉弄,他们挣扎求生,却无法真的冲破生活的牢笼。
导演那嘉佐用自己生猛凌厉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街娃儿所处的周遭环境,也带领我们走进了街娃儿的内心世界。
我看到了叛逆,看到了困惑,看到了挣扎,看到了不甘,看到了游荡感,也看到了生命力。
观影时,我始终能感受到一种磅礴的生命力氤氲在影片之中。
生命力来源于故事,来源于人物,也来源于演员。
在电影中饰演女主角九儿的黄米依,就是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好演员。
《街娃儿》上映前,我有幸采访到了黄米依。
聊了很久,聊了很多。
整理采访内容时,我再一次看到了《街娃儿》海报上的那八个字,“野草一样”,其实用来形容黄米依也颇为合适。
自由生长,不被设限。
作为演员,黄米依的表演是灵动的,是生猛的,是可塑性极强的,是未来可期的。
而在演员身份之外,我也看到了一个恣意洒脱的有趣灵魂。
01“我们没什么不一样,都在遥望彼岸”影片中黄米依饰演的九儿,是一家纹身店的老板娘,风情万种,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
这是个很迷人的角色,也是个很有复杂度的角色。
而出演《街娃儿》时,黄米依才24岁,离开校园没有太久,要把这个角色塑造好,并不容易。
但她出色地完成了挑战。
拿到这个角色,黄米依觉得自己很幸运。
她说:“当时我面试了另外一个角色,但开机头一天本来的女主角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出演了,静姐那天给我发了一条微信,说来演九儿。
那天在街头游荡了好一会儿,不知道怎么办。
但还是来什么接什么吧,第二天就飞到了重庆。
”看到《街娃儿》的剧本,黄米依的第一反应就是喜欢。
她说:“喜欢剧本里谈论的时代,和时代下每一个角色身上散发出的生命力。
影片说的是九十年代末的北上广迁徙潮,我生在那个年代。
于是想到我的母亲,她在我很小的时候,跟我爸吵架过后对我说‘要不是因为生了你,我早就去广州了’。
我想那个时代有多少人同我的母亲一样,想去北上广,或者在北上广的人还想去更远的地方闯荡。
但有人出走,就会有的人留下。
”到重庆拍《街娃儿》,也算是黄米依的一次“出走”。
刚到重庆,黄米依打车,就遇到了一位本地司机。
对方以为她也是本地姑娘,问她“是不是出去找钱了”,黄米依和对方攀谈了起来,才知道司机师傅正是昔日“街娃儿”中的一员。
刚到拍摄地,就遇到了电影中的人物,提前了体验生活,似乎也预示着黄米依和九儿这个角色非常有缘。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黄米依切换到了另一种状态。
她说:“开机过后,我就在重庆待着了,吃那里人一样的饭,做大差不差的事,感受夏天的炎热,和夜雨后的清凉。
应导演的要求,每个演员都在拍摄地从头待到尾,融入当地生活。
”除了体验生活,黄米依也会从自己的人生经历里寻找与角色的共鸣。
她聊起了自己的经历:“我妈妈在我小的时候,消失过一段时间。
那时国营企业相继关闭,我妈的铁饭碗也没了,她的生活里的一切都变得焦灼。
后来我才知道,为了养活我,她去了义乌做别的生意。
我妈本来是个简单的女人,也不得不开始要闯荡江湖。
所以我认为九儿是在大时代的洪流下,为了生存不得不而为之。
九儿十多岁从湖南的小地方来到贞武,导演留了很多想象空间,你不知道九儿是自己来的还是被骗来的,受过什么苦,直到她被四哥救下来,才将将得以生存。
而长到三十多岁,我想她早已熟练江湖。
但她来到这里目的是做点小生意、吃好点,并无意参与江湖险恶。
所以我想,她是复杂的,又保留着简单。
想过这些以后,拍的时候会安心很多。
”九儿是个在情感上处于复杂状态的角色。
一方面,想要躲开前夫四哥的骚扰,同时她喜欢上了东子却又不敢去接受东子的爱意,要演好九儿,黄米依必须得拿捏好其中的分寸感。
导演那嘉佐给了黄米依巨大的帮助。
比如,导演让李九霄和余皑磊天天一起吃饭,但不让黄米依和李九霄说话。
黄米依说:“我当时其实特别别扭,因为我跟对手演员一点都不熟。
但后来才知道,导演想用这种办法把我们身上与角色贴近的东西提炼出来,让我们自然而然。
”看过电影的观众都会发现,黄米依虽然是第一次和李九霄对戏,但两人之间的默契,竟像是由来已久,仿佛已经合作过很多次了。
谈及李九霄,黄米依说:“九霄是对表演无比真诚和干净的人,我听到过他和导演讨论,他本来就跟导演是很多年的朋友,互相了解。
这还不够,他会深挖导演每一场戏写作的初衷,和导演碰撞更多的可能性。
这都会反馈到九儿和东子的关系中。
东子留宿纹身店那场戏,原本是有肢体上的戏份的,但九霄和导演讨论,如果没有,会不会更让两个人精神相通的浓度更高呢?
导演临场写了一场戏,让这段情感越发朦胧,我个人非常喜欢。
”
和沙宝亮对戏,黄米依则贡献了我个人认为的全片最高光表演。
那是前夫四哥对九儿骚扰并意图强奸的一场戏。
面对前夫,黄米依饰演的九儿并没有表现出巨大的慌乱和紧张,反而很镇定,只是去狠狠地唾弃他,挣脱之后露的笑容,更是让观众内心一震,难以忘却。
黄米依说:“和宝哥争执那场戏,我慌了一天。
他是真的浑身散发着成熟男性的气场的,见到他我都会紧张。
幸而那天虎哥来探班,和导演一起开导我很多,我才豁出去了。
而完成那样的表演,也是自然而然。
”说到那个笑容,她说:“这个来自于四哥在我要走的时候,先用跪下的方式挽留,再动用暴力。
那一刻,我作为九儿的内心不悲切,反而很‘自嘲’。
怎么到头来还是个‘玩物’。
”黄米依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和东子在河边说出走的那场。
她说:“那天不热,拍摄地是个野码头,平常是没有人的。
天知道我最喜欢拍戏的一件事,就是可以跟着去一些好地方。
那天到了现场,我和九霄就在河边静静的待着,导演也在待着,江水的言语不动声色流进心里。
佳能老师踩着鹅卵石扭得跟泥鳅一样试机器。
可能是因为自然的力量,大自然也知道摄影背着机器拍这场戏不容易,拍了一两条就过了。
”体验和共鸣,在黄米依诠释九儿这个角色的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
谈及自己和九儿的相似之处,她说:“我虽然生在长沙,但我生活的地方,靠近一个交通要塞,鱼龙混杂。
而且我的小学在一个菜市场旁边,每天上学都经过一条布满鸡鸭鱼血的路,我从心底厌恶这条路。
但我小学的马路对面,是一座精致的大学城。
那个时候我就总是在这头望着那头。
我是这样理解东子的。
所以影片里我很喜欢一个段落,九儿走了又回来,来到关了的纹身店,先看了看曾经的自己,又回头看到装着芭蕉树的船,她也学着东子蹲在船上看对面,在那一刻,九儿才真正理解了东子。
但实际上,我们没什么不一样,都在遥望彼岸。
”02“我想他献给存在世间每一个你”在《街娃儿》之前,我已经在不同的影视作品里看到过黄米依的精彩表演。
她在《隐秘的角落》里演秦昊饰演的张东升的妻子徐静,在《亲爱的小孩》里演任素汐饰演的方一诺的闺蜜雷雯,在魏书钧导演的《永安镇故事集》里,她演一个小镇饭店的老板娘,但与这次在《街娃儿》中饰演的纹身店老板娘九儿又截然不同。
黄米依第一次演电影,在《冰封迷案》中饰演的就是一个有双重人格的角色,后来参加《演员的品格》,也会在节目中主动挑战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角色。
多变,是黄米依的特质,不断尝试走出舒适区,也是她从出道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聊到“舒适区”,黄米依说:“还在上学的时候,我总是把自己框在舒适区。
直到毕业大戏的时候,我的导师李雅菂跟我聊过一次,那时候毕业大戏定演员,他想让我尝试一下我从没演过的角色类型。
我拒绝了,我觉得我理解不了。
他当时在教室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我破口大骂‘你就只能这样吗?
你要当一辈子瘸了腿的女演员吗?
’,在这之前他还说过我是‘没有灵魂的女演员’。
后来也当笑话讲了。
同年我又看了一部电影,是凯特·布兰切特演的《宣言》,她在里面一人饰演了十三个人,我被她的塑造震撼了。
一个人怎么可以变成那么多人?
我开始回味导师对我说过的无数狠话,发现我习惯把眼睛蒙起来,只看想看到的东西。
在那之后,我才把眼睛张开。
”“张开眼睛”后的黄米依,说自己接到角色后,会“向外看也向内看”,演每一个角色,她都会好好读剧本,认真地去理解人。
人味儿,在黄米依的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
很多年轻演员都会把前辈演员当成榜样或偶像,我问黄米依时,她给出的答案则让我印象深刻:“我会喜欢某些作品里的角色,但我从没想过到达什么样的目的地,所以没有。
反而我在生活里认识的人会有很多榜样,梁静姐,陈冲导演,或不是演员的,还有说出来都不知道的人,不止是戏不戏的,更因为他们的思考,生活智慧呀,或者只是因为那个人做的鸡丝凉面很好吃。
”
会记得鸡丝凉面很好吃的演员,演技一定不会坏。
或许也是她身上这种恣意生长又扎根生活的“野草气质”,吸引了那嘉佐、魏书钧、张大鹏等年青一代的新锐导演,成为了他们的缪斯。
她用自己身上强大的生命力帮助年轻导演完成了自己的表达,缺她不可,非她不可。
黄米依也有着很多年轻演员不具备的创造力。
她是不折不扣的才女,平时会写东西,有自己的公众号,写过歌,《亲爱的小孩》的片尾曲《北方》,就出自她的手笔。
我问她是否有创作剧本的想法,她说:“平常会瞎写写,拍拍,剪剪。
有机会就做出来,但我慢慢悠悠的,不值得期待。
最开始这么做,是觉得可以通过学一学更好的回到表演上,因为和舞台不同的是,影视是画面,手段是不一样的。
后来觉得也挺好玩的,有想法了就记一记。
”
采访到最后,已是闲聊。
聊到她最近看的电影听过的歌读过的书,她说:“昨天看了电影《现实之舞》,最近听得多的是《且听风吟》和《肖邦升c小调夜曲》,书的话,《黑镜头》。
”我让她再推荐一下《街娃儿》这部电影,她找出来自己5月份写下的一段微博发给了我:连日阴晴不定,今天是5月18。
5月18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但是天晴,空气佳。
无需出门,呆着就可以疏通筋骨。
《街娃儿》在今天定档6月16,那一天好像也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夏至未至,不灼人,也不凛冽。
就像我看到这一幅幅海报换了又换,《街娃儿》来时的路已经模糊不清,如今它是看不出时间纹理肌肤上的画,没有字眼。
看黑塞的书,上面写“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
然而到此,世界也不重要了,埋进混沌的河流,送还有愿望的你去绿水青山,送你一个梦。
也许看起来不那么美好,但他足够温柔,足够体谅。
借用卡瓦菲斯的诗句,“是伊萨卡赐予你如此神奇的旅行,没有它你可不会启航前来。
现在她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
而如果你发现它原来是这么穷,那可不是伊萨卡想愚弄你。
既然你已经变得很有智慧,并且见多识广,你也就不会不明白,这些伊萨卡意味着什么”。
我想他献给存在世间每一个你。
黄米依用了“他”而不是“它”,在黄米依看来,《街娃儿》像是自己的一个老友,陪伴多年,终要成行。
一部电影要上映的时候,也是一个演员要开启新旅程的时候。
我也想借用卡瓦菲斯那首《伊萨卡岛》里的一句,送给黄米依:“但愿你的旅途漫长,充满冒险,充满发现。
”
整部电影偏文艺,滤镜色调很有写实纪录片的感觉,真实纯粹地震撼有很多景别的特写如小虫子,不知道是不是想表达生命的渺小,有两个镜头很美,一个是东子和九儿站在纹身店里向门外看,外面下着雨,还有个躲雨的人,三个人存在这一个画面,对称的美感,还有一个最后面大大的烟筒冒烟之时,烟消云散,过眼云烟一切都结束了的感觉,震撼感还有来自阿东找不到逃跑的爹觉得自己爹快嘎了,在街上奔跑扇自己耳光的场面,对着湿冷弥漫着大雾的街道奔跑,就真的很迷茫,无助从开头东子和九儿嘴上挂着的不知道到结尾东子让九儿把不知道纹在手臂上,都代表了两个人对生活状态的迷茫无助,街娃儿从表面指留连街头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实际宽泛了指每一个在精神上无依无靠,没有精神寄托的人,似浮萍,没有根,又似野草,生命力顽强东子和九儿的感情线谈不上恋爱,更像是两个把对方当作精神寄托的伙伴,因为Ta俩还存有底层人的善意,干净,就像九儿只是因为四哥救过他而选择在一起,但对方想要得到的利益太多了,反而不是九儿想要的生活,东子和军哥去要债也是为了混点钱给自己的爹治病,哪怕最后逼到绝境,脑海中构思挟持别人孩子去要债,内心存在的善也没能付出行动,而卖掉了自己最后的财产摩托车,都说人还有没有良知,区别在于羞耻心,东子对老爹让人来家里干不入流的事感到羞耻,九儿对四哥的为难感到羞耻,所以本质是一样的人,九儿这个角色在剧里气质很突出,文艺干净地像涓涓的河流,看不出底层人的气息,但却没想也是缺少了根,对东子来说九儿的包容有母性的温柔,很像他妈妈的存在,那种感情是一种安心稳定感看电影感受最深的是底层人往往与犯罪只有一线之隔,随时会因为生活的困境而崩塌,在这样的生活环境还能保有善良良知的人只希望他的结果会好,东子的结局还行,但没给九儿一个好的结局有点儿遗憾,与我设想的完美结局有点出入
一部纯正川渝风味的影片,关于街溜子的故事。
故事主要包括几条主线:东子和九儿的爱情故事、军哥、四哥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很喜欢电影的宣传语,长在街上,野草一样,这是形容街溜子的生长环境和背景。
但同时我也非常喜欢另外一句评价:相比修剪整齐的植物我们会更喜欢杂草,野生的生命更有力量,也能让我们看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而野草的优势,又何尝不来自于它本身的坚韧呢?
那导的这部影片,关于爱情、亲情的描述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不要错过一部好的影片。
首先说一下感受,对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感觉。
我是去看的超前点映,开场半个小时就想离场,后面决定再留半个小时看看情况,最后还是提前半小时离场。
关于电影,一开始的开场、镜头让我以为风格还不错,类似贾樟柯那种风格,但是后面并不如我的预期。
1.导演没有讲好一个故事,人物用了许多的第一视角旁白来介绍,我觉得没有太多必要,反而能够看得出导演讲不好一个故事;主要人物的个人特质、经历、行为动机交代不清,粉头发女孩为什么要用瓶子砸客人?
九儿为什么要接着砸那个人?
导演只是为了让片子、人物看起来很“酷”才这样安排的吗?
2.导演在人物义气的刻画上很“中二”“老套”,用一堆“符号”来代替,尤其是在男主接近九儿被爸爸、老大发现后,动不动就是“你知道她是谁的女人吗”,很无语,以为在拍古惑仔吗?
3.如果要用方言,可以全部人物全片讲方言,一会儿方言,一会儿普通话,很出戏。
4.很多没有必要、无意义的空镜头堆砌在一起,让人看不到为什么要有这些镜头,反而有一种故作高深实际内容空洞的感觉。
5.导演或许是想展现一个街娃儿无依无靠、自己流浪打拼的故事,但是并没有找好一个主线展现,和大哥的故事莫名其妙没有后续,和自己爸爸,尤其是自己母亲这个没有好好展开(毕竟他很珍视母亲的骨灰坛)。
属于是爱情、亲情、友情一个没讲好。
影片的摄影、画面不错,但是故事并没有讲好,全篇没有一个主线、一个核心,全是各种感受堆砌,无意义的镜头、对话展示。
前几天看的一本热门网络小说,作者把角色刻画得很惨,但是碰见了很好的爱人,于是爱情成为角色一生的救赎。
某种程度上讲,《街娃儿》是部属于街头的电影,电影本身有很多巧妙的点,我个人认为,最巧的一定还是那条爱情线。
黄米依饰演的是一个纹身店的老板,清瘦、漂亮、脆弱又聪明,这样的女人,是能让男人产生保护欲的。
李九霄的角色,困在家庭里,困在上下级关系里,困在社会里,偶然又必然地救了企图自杀的女孩,然后坠入爱河。
(从左到右依次是 男主 导演 女主)他们俩的情人关系,是源于生活所迫的开头,但维系却只是单纯的因为感情。
导演刻画街头混混的角度是从一个青年人的视角出发,所以让我感觉更亲切些。
电影一开始从视觉效果上就深深地吸引到我,美术摄影一定是没话说,但我现在回忆起来,昏暗的城市里,爱情的微弱却是最打动我的东西。
暴力美学点染诗意气息,矛盾冲突正欲引“燃”爆发。
曾于2021年戛纳电影节获得肯定的#电影街娃儿终极预告#释出,独树一帜的影像风格,着力勾勒“迁徙潮”中小人物的挣扎和希冀。
“街娃儿”们的命运如何随江潮涨落,跌宕起伏?
吃饭、说话、出错,这便是川渝青年东子的单调日常。
在这个困局里,该做什么,该怎么办,我和他一样,不晓得…但总有一股冲劲儿,让戏内戏外的我们挣扎向上。
#电影街娃儿终极预告#已来,看被风吹雨打的命运如何野蛮生长。
采访:笑意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曾经那些没有离开家乡的人都怎么样了?
二十一世纪初的他们是否奔赴了自己的心之所向......《街娃儿》以北上广的迁徙潮为背景,故事聚焦于2000年初。
一群想离开却没有离开家乡的年轻人,依托最真实的市井面貌,一步步深入该类人群的内心世界,探讨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和生命体验。
它曾经是“狂徒”,经过岁月荏苒与沉淀,它变成了“街娃儿”。
《街娃儿》是由那嘉佐导演执导的一部长片。
影片由管虎监制、梁静担任总制片人,作为新生代导演那嘉佐先生的处女作,它是中国大陆唯一一部入围第74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单元的“一种关注”单元影片,备受瞩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街娃儿》会与中国的观众见面,让我们拭目以待。
以下是抛开书本记者对那嘉佐先生的采访: 您好,首次来到戛纳的心情如何?
那嘉佐:心情很好,因为戛纳天气很晴朗,就是有点热。
您的影片入围戛纳,有什么想说的?
那嘉佐:很感激戛纳电影节给我这个机会,我是一个新人嘛,第一次拍,然后就起点这么高,我还挺意外的。
《街娃儿》这部影片的故事核心很独特,当初创作它的原因是什么?
那嘉佐:因为可能源自于我对自己的一种假设,假如没有学艺术的话,我会是那种在街上瞎晃的人,跟我电影里的人差不多这种状态。
那我在想,如果类似于我的人生的另外一个走向,就开始写这个部落以及故事内容。
《街娃儿》从剧本到剧本主题上都很精良,您能否具体说一下创作历程?
那嘉佐:可以。
剧本创作大概两年多,从2015年开始写,然后2017年夏天参加了上海电影节的创投。
有幸认识了我的监制和我的总制片人,管虎导演与梁静女士。
在他们的鼓励下才拍了这个电影。
大概是什么时候杀青的电影?
那嘉佐:是2019年杀青的这部电影,2019年总共拍了51天。
从创作到拍摄再到入围电影节,这个过程十分艰辛。
对于首次入围电影节,您有什么感想吗?
那嘉佐:作为新人来讲,我是很意外的,同时也很惊喜,非常感谢这次机会让我来到这里。
当初为什么想到拍摄《街娃儿》的故事?
那嘉佐:文字于我对自己的是一种假设,假如我没有学艺术,我希望就像那些孩子那样游荡,然后出现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就写了这个故事。
作为伯乐,管虎导演对《街娃儿》这部作品是不是也做出了一些指导呢?
那嘉佐:在作品上,他不会给你讲具体要如何做,而是让你自己去体验,他会点到为止,剩下的需要自己去感悟。
因为我相信虎哥一点点走到现在,他也能理解我的想法。
填鸭式的灌输大多年轻人都不喜欢,他也没有这样指导过我。
基本都是话到此处、点到为止,剩下的需要自己领悟。
您和管虎导演交流有没有记忆深刻的事情?
那嘉佐:包括在影片的调性、剪辑以及演员合作方面都有过交流,也不只是作品,还有人生的方方面面吧!
管虎导演在我人生迷茫的时候,他会告诉我电影是一条正道,文艺再造要立于苍生,这个是让我很受益匪浅的事情。
从“狂徒”到“街娃儿”影片名称经历了更改,里面有什么故事能否和我们分享?
那嘉佐:因为从20多岁的时候,我那个状态还比较年轻,难免目中无人,所以当时起名叫狂徒,会有向上顶的那么一种力量。
现在我三十多岁,经历五年之后,反而那个东西逐渐就越来越弱了。
街娃儿这个名字就用了话音,他其实说的就是不想在一个相对悲观的故事里有一个悲观的色彩。
我还是想给它一点稍微俏皮的名字,所以用四川话翻译叫街(gai)娃儿,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个群体。
所以这个故事是根据您的以往经验而创作的吗?
在选择演员时是如何考虑的?
那嘉佐:不是基于我个人的视角。
我是觉得每个人都有跟我角色接近了一部分的特质,另外一点有很多戏剧上的处理,包括表演的处理,都是他们给我在选择演员上的提供。
比如说九霄的干净,黄米依她可以特别接地气,也可以有仙气。
宝哥是一个深藏不露的,然后姚橹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没有一个特别厚重的岁月的沉淀是达不到的。
磊哥第一时间就知道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就能体现出来。
我首先会从形象上进行考虑然后再接触,接触的时候聊的内容就和剧本没什么关系了,聊一聊其他的事情,基本就定下来了。
男主角对女主角还是有些想象,有点对于像母亲那样的感觉。
他们之间的关系您如何看待?
以及他们的角色您是如何塑造的?
那嘉佐:我没有特别想往母亲的方向走,因为我想往姐姐的方向走,我甚至没有想到爱情。
其实当你聊到爱情的时候,我觉得只是在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和他们发生的事情。
我觉得人物和人之间真正的关系其实没有任何定义可遵循的。
您对于这些角色的定义是什么?
如何塑造这样一群人?
那嘉佐:因为我一直认为市场的趋势都是不同的片段,就等你去见到一个朋友,然后什么时间见过他一次,十年后又见到他一次。
那你对这个朋友这一生的认知只有这两次,你其实就会拿这两次来代表他的一生说给别人听吗?
所以我是认为当人面对别人是一面,面对自己是一面,然后面对不同的人就是另一面。
比如九霄面对宝哥那个角色,宝亮老师面对九霄的角色的时候,他完全是两面的。
包括从方言上来说,他跟沙宝亮老师说话的时候,角色说话的时候说的其实是长沙的普通话,就是家乡话。
因为他们有过一个过去,两个人不断聊天那一场。
那一刻其实与我的设定是反了的,其实是他再说给自己听,所以在方言上我们也是有很多的考虑。
最后一幕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他在迷雾中的船上,就是您在考虑最后一幕的时候,您是怎么考虑的?
那嘉佐:我觉得这个世界在发生的事情或者人生,在为人所经历的这一切,或者就是当我们生命失去的时候,其实你的那个意识如果能飞向宇宙,我觉得那是一种绝对的超人。
对我来讲我希望给的多一点,就我不希望只是一个笑,或者只是某一种平静或者哭泣或者暴怒,我觉得情绪从来没有单一的,其实都是叠加的。
关于您的一些个人经历,之前您也有拍过很多小短片,您能否和我们讲述一下您的经历?
那嘉佐:我自己会有一些想法想做出来试试看,然后就拍了一些偏实验性的,没那么叙事。
但有过一个相对叙事一点的,可能现在还存世的就是那个相对叙述一点的黑白短片,因为其他的那些短片我都放在硬盘里头就丢了。
您之前是美术出身,是什么契机想到去做电影?
那嘉佐:其实最开始,我是没想做电影的。
我高中是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而且我九岁就开始画画,没考上美院,但我考上电影学院,然后就去上了,上到大二就退学。
然后就开始自己创作,跟人接触跟人家交流,到处去转。
有没有什么喜欢的导演或者作品可以分享?
那嘉佐:其实还挺多的,导演的话是迈克·李,但是我和他的距离太远了。
还有就是管虎导演真的是对我人生有帮助的。
影片作品的话《菊次郎的夏天》我也很喜欢,喜欢的作品挺多的。
我也很喜欢力量型的导演,就是能够感到他那个能量的过程。
那您自己的风格您觉得会像哪些人?
那嘉佐:我觉得都不像吧,我觉得他们也没有像谁。
就我不太想定义我的风格,因为刚第一步,也不太适合现在有结论。
我觉得可能后面还会变化吧!
您后期有没有什么拍摄的题材,能否透露一下?
那嘉佐:我正在准备一个年轻人的故事,然后是关于欲望和梦想的。
目前也是正在做剧本,现在《街娃儿》拿到了龙标,应该以后会和大家见面吧!
我们也很期待这个作品能够和国内的观众见面!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北京的老炮儿,香港的古惑仔,成都的街娃儿,都在反映着繁荣城市下,“道“上的那么一群人,这是被生活所迫、来不及喊疼的一群人。
影片并没有评判他们,很现实,通过他们几个的生活展示着社会中个体的迷失与茫然。
电影体现出生活和命运的无奈,主角为了父亲选择留在小镇,九儿对不满的婚姻做出斗争,四哥却为爱情所苦,希军试图保护爱人。
这可能就是生活,就如: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
同时命运总是在不同选择下做出改变。
影片有着深刻的故事内容,独特的电影气质,沉默无声的电影情绪,比较容易让人代入“他们”的世界,镜头表现也很有个性,在寂静中恰到好处的展现了人物的情感。
影片的问题可能也是这个片子的好处:深沉。
如果不思考的话,比较难理解导演要具体表现什么样的世界观,会让人感到只是在讲故事,所要表达的东西也在台词上并没有深刻的刻画,很平淡也很真实。
观影之前是有不小的期望的;期望一:从片名看应该是川渝片;期望二:影展上好像反应不错;所以期待是一部好看搞笑热血的剧情片;
观影过程有点煎熬,剧情发展有点慢,有点隔靴搔痒的不爽快感;几条线都有期待,期待爱情轰轰烈烈,期待亲情宽恕谅解,期待江湖恩怨水落石出;可惜后半段画风完全变了;
剧情片变文艺片了,故事表达的情感越来越复杂,坐船过江又回来,断绝父子关系又送医,替男主纠结,好像有什么走不出来的怪圈;
故事的高潮竟然通过一场车祸来推动,果然能感动人的永远是悲剧;老感觉导演想表达的有点多,各种情绪的杂糅让人憋闷,其实单一的情感宣泄也是一种表达,躺在船上看天,一个街娃儿需要这么文艺的思考人生么?
不应该是快意恩仇活的潇潇洒洒么?
电影很文艺,不是我想看的剧情片,片名有点不符合气质。
备注:以上皆为个人观影感受,不喜勿喷;第一次写长评,各位看官手下留情
街娃儿 (2021)6.0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 那嘉佐 / 李九霄 黄米依
#SFC EVENTS##藤井树观影团2011##藤井树观影团##电影街娃儿# #那嘉佐 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真诚,导演的真诚。
就像导演采访时所说拍电影目的不是拿奖,拿出好的作品才是重点。
故事的剧情并不复杂,以东子,一个小地方的留守青年的日常展开。
他的“工作”,一个瘸大哥的所谓打手。
他的家庭,父亲有家庭暴力,失去母亲后长期父子关系紧张。
和纹眉店的老板娘九儿的“爱情”,这么近又那么远。
整个影片色彩都比较暗,片子里也有好几个雨后的景,就如同上海这6月的阴雨天,空气湿漉漉,人又潮又闷,却也无可奈何的只得慢慢挨过这些日子,等待放晴。
就像影片里所有人物的命运,如困兽之斗,任凭你怎样呐喊、挣扎、抗争,铁链只会越锁越紧。
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希军,看似是坏蛋,其实并不是真坏。
对身边的人有情有义。
这情义是什么?
情义就是不让别人吃亏,而我宁愿自己吃亏。
这本来应该是社会里人和人交往的基本道义。
希君卖命要来的钱给自己的女人,就是不让从16就开始跟着自己的女人吃亏。
为发小打架落下残疾,多年后也没有为了当年勇为难发小,或者大肆宣扬。
对小弟也很真,在撞死九儿后还告诉他给他道歉。
片子里人物结局各不相同,仿佛每个人都有己的命运道路,如同天上星轨,偶尔交汇,最终各奔东西。
交汇的时候抱团取暖,分离的时候却来不及道一声离别。
里面还有对“英雄”迟暮的感叹,讨论“英雄”需要加上一个维度就是时间。
“英雄”在不同的时间洪流里需要做出适合的选择,一成不变或者选择错了,一不小心,“英雄”就成了一个传说。
听说这部电影一开始的名字叫狂徒,我觉得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
每个人都有过一段“狂徒”时光,“狂徒”的内心不过是个“街娃儿”。
还有里面的配乐也很出彩,也很喜欢东子在船上那段。
有一点疑问,为什么希军撞了人就是把九儿撞死了,这么巧吗,可以安排九儿死,为啥要让希军撞死呢?
增加喜剧冲突吗?
你是导演你说了算咯。
我这点觉得不服。
至于藤姐说爸爸死之前还这么有生命力我倒觉得可以理解,老头是心脏病容易激动。
还有就是觉得结局太乖了,东子在船上的风格和最后黑白字说明对比,觉得变得有点仓促,船上那段很有意思,在天上飘着,黑白字那段,就像突然跌倒地上。
如果有字幕会观影体验会不会更好一点?所有人物的表演都很饱满。贞武应该是川渝地区的某座城市,湿漉的街道,小混混们的日常生活,老大与老大的女人,父子关系,当然还有那点小小的尊严。
这怎么入围戛纳的!?这矫情劲,又是车祸又是绝症的,每一种关系都是导演凭空臆想,父子不像父子,恋人非恋人,李九霄像个狂躁症患者。唯一值得一看的是余皑磊的表演和长寿小城街景(以及让人眼前一亮的黄米依,感觉她特别适合张律
戛纳一种关注首映,感觉主创能出席也挺不容易,毕竟国内防疫这么严格。是挺典型的新生代导演作品,有自己艺术想法。不过还是更喜欢能先好好讲述故事。电影配乐不错,有的场景印象深刻,两代人,四种选择。喜欢这种人物的空虚和无能。但爱情戏份量有些多。最后,多一星鼓励。PS: 最有意思的应该就是结尾极具社会主义特色的字幕完全没有被翻译。
有点太照顾观众了,旁白很多,而且承担解释性的功能和串联剪辑逻辑的功能,戏是不顺的,靠的是剪辑来拯救。导演是反类型的路子,摄影和配乐都走的很情绪化,明明是在弱化强戏剧的类型元素和套路,但另一方面又过于照顾观众,没有把他的创作理念执行彻底。片子整体上很不错,属于今年卧虎单元那些外语片的平均水准。
新生代导演拍小混混就和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完全不同了,除了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更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有品位也有才华。
拍身边人太多,拍自己太少,拾人牙慧不过如此。
蜗牛芭蕉霓虹灯,去哪做啥不晓得。
沉重感自始至终都没消散,粘稠的空气,黑夜,嘈杂的街道,加上故事给角色设计了无尽的不确定性,都让人物连观众一起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内卷,自打耳光、下跪是常态,像是考验年轻男主的忍耐力,给予了一定的表演空间……这样的国产影视剧太多太多。《街娃儿》倒是在摄影和节奏上保证了质感,音乐很点题,比如主角路过码头时的路人的唱段,年轻人不要愁也不要焦,不小心就把青春给焦没了。但是导演为什么不想想,是什么让这些人活着这么压抑、痛苦呢?不敢触碰根因,只能靠内卷推动戏剧冲突,那就必然不太好看。2.5
看不懂讲了个啥
成熟的处女作。提前场观影,导演仿佛就是身边的哪位朋友那般亲切、随和。镜头对于门、窗的运用很多,门和窗代表希望,但也能把人关住、困住。生活很艰难,笑容弥足珍贵,但我们到最后也要保持笑容,即便那是傻笑、是疯狂。
没有边缘的人生就不要去试图去模仿那些和你的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寻求认同,这部电影我只能看到自恋和做作,也请青年导演放过川渝
恭喜我又看了一部娇柔做作的电影
无意扫射,但是这部片子就是典型北电导演系或者摄影系的作品。视听语言无可挑剔,但是故事核心松散莫名。有这么好的技术多拍点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处女作就开始炫技。
4星,剧本有硬伤,但贵在元气充沛,多一星一颗就是为了拉分,平遥的普通观众真是我去过各影节里最令人讨厌的。
【下场看什么】NO.013
没懂 尤其结尾很神秘
没学好怎么讲故事,就已经在装深沉,要不是表演还不错,就更难“入口”了。
一些纯粹的身体性的段落挺有灵气的,但整部电影偏偏还是要把重点落在那些陈旧又刻板的情节上,这使得影像难以真正飞扬起来,而是被拍扁在潮湿的街道。究竟是导演对自己镜头的不自信,还是他对犯罪类型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迷恋?用旁白去补足人物塑造的做法也非常偷懒,实际上它无法扭转观众对角色的观感,在这个男性的世界里,所有令人厌恶的男人都理应领受他们悲剧的结局。
视听语言很棒,镜头很美,配乐也不错。虽然导演们经常揪着重庆不放,但我看不腻……长江,雾气,小巷,霓虹,湿漉漉的山城,都很喜欢。演员都是好演员,故事不太行。主角一个是和他爸之间的矛盾,一个是和女主之间的暧昧,哪一个都没有说清楚,隔靴搔痒。(或许就是闷着这一口气?)尤其是和女主,莫名其妙,不知道在矫情啥玩意……最好的一段反而是最开始和余皑磊的大哥小弟,那几段是真的不错。(有点高泊飞和天外山手下的感觉!哈哈)花花衬衫好看,再加上小电驴,想到《南国再见,南国》。还有就是我真的很厌烦刻意的巧合和超现实镜头结尾……
看了。李九霄余皑磊黄米依沙宝亮演得都不错。那嘉佐导演文艺片儿没少研究。拍得很顺。气氛到位。弱情节片子,玩儿得就是个情绪对头。没有方向,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放不下,拼了小命也看不到结果,但是还年轻也不可能平静。当下大多数青年人都这样吧。另,片尾曲《我先》很棒一首歌。学美术出身的那导音乐搞得挺好。真会唱。另另,黄米依恍惚周迅,余皑磊恍惚黄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