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灿烂人生

La meglio gioventù,灿烂时光(台),最好的青春,少年万岁,璀璨人生,The Best of Youth

主演:路易吉·洛·卡肖,阿莱西奥·博尼,索尼娅·贝加马斯科,玛雅·珊萨,法布里齐奥·吉福尼,杰丝敏·特丽卡,里卡尔多·斯卡马奇奥,安德烈提多娜,瓦伦蒂娜·卡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03

《灿烂人生》剧照

灿烂人生 剧照 NO.1灿烂人生 剧照 NO.2灿烂人生 剧照 NO.3灿烂人生 剧照 NO.4灿烂人生 剧照 NO.5灿烂人生 剧照 NO.6灿烂人生 剧照 NO.13灿烂人生 剧照 NO.14灿烂人生 剧照 NO.15灿烂人生 剧照 NO.16灿烂人生 剧照 NO.17灿烂人生 剧照 NO.18灿烂人生 剧照 NO.19灿烂人生 剧照 NO.20

《灿烂人生》剧情介绍

灿烂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里奥(阿莱西奥•博尼 Alessio Boni 饰)和尼古拉(卢伊吉洛•肖卡 Luigi Lo Cascio 饰)是亲密无间的两兄弟,但是酷爱诗歌的马里奥却在考试中因为与教授意见相左而不及格,相反尼古拉投其所好的表现赢得了医学教授的好评拿到了高分。他们几个朋友相约去毕 业旅行,但是马里奥却带来了另外一个不速之客——他从精神病院搭救出来受伤的女孩佐珍(杰丝敏•特丽卡 Jasmine Trinca 饰)。于是,兄弟俩决定陪她寻找亲人。在一片革命洪流之中,马里奥弃笔从戎,选择做警察,而尼古拉则漂泊异乡成为了精神科医生。佛罗伦萨的大水,让兄弟俩重逢,此时尼古拉已经和钢琴师朱莉安成为伉俪。而马里奥则对摄影师米雷拉一见钟情。他们的感情同样经受着社会动荡的考验…… 本片片长6个小时,通过讲述意大利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反映了意大利从1966年至2000年的社会巨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误杀3舌尖上的斗争分手再说我爱你伤城宫锁珠帘恐怖故事你的伤心理师都知道举杯畅饮的姐姐们杰夫·福克斯沃西:想当年书香门第赌侠之麻将传奇京阪沿线物语~欢迎来到古民家民宿~终极武装成年单亲孩子医生车智淑蜡笔小新怪医杜立德4:宠物司令官大长今女人不哭蓬莱间莫莉计划黑冰2神鬼也高潮暗网:蝉3301烧烤之王黑疯婆子的葬礼多大事啊潮牌大叔追踪章鱼保罗尉迟恭

《灿烂人生》长篇影评

 1 ) 历史的细节

昨晚,独自三瓶燕京啤酒之后,是一部六个小时的电影,意大利的《灿烂人生》。

第二遍看它,感触愈深。

电影是关于两兄弟和身边一些人的事,四张碟,六个小时,故事从1966年进行到2002年,应该可以说算是意大利的近代史了。

关于历史两字,实在不怎么喜欢,以前接触的无非是课本上堂而皇之的一些玩意儿:某个年月某个人某件事,缺乏细节的幽默与惊喜,看了如同嚼蜡,无趣之至。

关于细节的印象,建立在一次影视赏析课,那是看了《天使艾米莉》之后,老师布置了一个当堂的作业:每人写十个细节。

实在分不清像艾米莉迷恋把手插进米袋子的那种感受是细节还是纯粹的个人感受,于是编了十个所谓的细节交了上去。

课后想来,也算教课老师用心良苦,细节丰富了电影,但中国人不比法国人那样的浪漫与细腻,我们忽略了太多生活的细节。

在“历史”这一宏大的场面面前,细节往往更是被人忽略不计。

想来,也许是这些细枝末节过于琐碎,也许是和历史中的某个结果比起来实在不值一提。

每朝每代的历史书上除了结果,没有任何引人入胜的细节。

也许,结果真的比过程来的重要。

只是,这是个我不愿得出的可悲结论。

 2 ) 关于《灿烂人生》的看点汇总

柔之胜刚,欲速不达,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此片的主线。

佐珍隐喻这个世界的问题,马迪奥和尼古拉尝试以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去解决,两人在车站的诀别,意味着两种人生的展开。

答案在最终,时间为友,享受过程,原则性不强的尼古拉找到了正确答案。

尼古拉让佐珍每日浇水的片段,令人动容,背后是面对冷酷现实不急不躁,从容冷静的心态,这是导演认为走向灿烂人生应有的心态。

--尼古拉和妻子朱莉安是辅线,不带隐喻的方式阐述两人改变世界的方式,与主线不同的是,此辅线重在阐述人生的认知方式,学生时期与朱莉安一起沉溺于学潮的尼古拉,从错误的认知中走出来,尼古拉嘲讽着带女儿从乌烟瘴气的左派会议中走过的场景,隐喻着他与之前认知的决裂,走向科学理性的怀抱,这是导演认为人生应有的理性认知。

---片中提倡的友善与包容也是对人生认知的极重要的一点,认为爱是链接灿烂人生重要因素。

两人的母亲每周坚持探望马里奥瘫痪的好友,是导演关于爱的的隐喻。

爱的重要性在于与残缺的链接,对坏的包容,让社会不至于断裂。

然而,善恶分明,原则性过强的马里奥,因此错失了爱的链接,马里奥跳楼前,与女朋友未能接通的电话,隐喻着爱的最终断裂。

---片中一些小的片段也展现出导演对人生的看法,尼古拉的朋友从失业困境中艰难走出,暗示了我们面对挫折应有的态度。

尼古拉的另一位朋友,后来的妹夫,面对暗杀威胁选择留在国内的态度,暗示了我们面对困难恐惧是应有的坚强和执着。

--尼古拉以看似慢,看似无原则、但充满理性科学、充满爱的方式,好似龟兔赛跑,改变了世界很多很多,改变了心理学认知,改变了法律,治愈了佐珍,用爱从新与朱莉安建立链接,但,这就是灿烂人生的吗?

终极的疑问在于,尼古拉永远无法改变马里奥,或许,复杂与多样才是人生真正的灿烂之处吧。

---第一次看长达6小时的电影,娓娓道来,感悟颇多,这部电影展现了有着千年传承的民族,理应有的文化深度。

 3 ) 一切真如你所说的那么美丽

2023.9.1三刷。

我愿称之为影史上巨大的沧海遗珠:历史背景的呼应,温和绵密的叙事,环环相扣的情节,不断循环渲染、叠加的人物层次。

无论如何选择都逃不过,人生的大喜大悲就是这样一浪一浪向你扑来。

之前我从来不懂Matteo,这次好像突然懂了。

这样一个曾让我觉得愤怒、奇葩、孤独、偏执乃至可憎的角色,我开始明白他存在和行事的逻辑,看到他身上的东西不是疯癫而是宿命,看到他作为一个清醒的灵魂背负的整个悲剧性。

但即便更了解了他,在那个新年之夜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纵身一跃,奔向他无法逃脱的终结。

在一天半之内速通了六小时,中间频频停下来,跟自己感叹是谁写出这么精彩伟大的故事。

直到电影的最后一刻,Matteo穿着他那件老土的针织毛衣,和他最爱的两个人擦肩而过、转身、抚摸他们的脑袋时,不知为什么他突然出现的脸令我抑制不住地流泪,无法停止的流泪令我自己都惊讶极了,直到最后变成痛哭。

从楼梯上走下去拿纸,窗外面正狂风骤雨,我就那么站在出租屋的中间拿着抽纸痛哭流涕。

直到我听见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一切真如你所说的那么美丽。

这句话太重了,我根本念不出口。

 4 ) 灿烂人生

人生如梦,跌宕起伏。

生老病死,几度哽咽。

黯然销魂,唯别而已。

灿烂人生,生生长流。

——《灿烂人生》6个多小时,看过的最长的一部电影,电影节奏是根据人物命运进行的,有张有弛,当你静下心和影片中的人物一起往下的时候,你会深深地陷入他们的快乐和痛苦之中。

马迪奥和佐珍在点唱机前的一段应该算是全片最美的画面吧,马迪奥生性固执、直率,这样的性格影响了他的一生,以及生命,他的自杀我能理解,母亲扔书和尼古拉告诉佐珍消息时候看着很想哭。

可能只有经历过才会真正明白灿烂的不只是人生的经历,而是磨砺出来的灿烂精神。

多希望我们也能经历漫长然后安之若素,在平淡里活的灿烂。

人生的灿烂之处莫过于即使平凡一生也仍然不改热爱生活的初衷。

 5 ) “鉴于目前太少人结婚,我决定再次结婚”

“可能的话,离开意大利,因为它要灭亡。

”——某大学教授?

一个要修读精神病学,要阻止电抽搐疗法。

某老头:“鉴于目前太少人结婚,我决定再次结婚”“争吵是好事,可以使头脑灵活”“这国家有太多争强夺理的事情,难道我们只是袖手旁观吗?

”怎样治疗精神病人?

开放病房。

“我希望银行具透明度,股票具透明度,让政治、经济及一切也变得透明”他是政府的暗杀目标。

“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喜欢的生活,结果,自由的代价是死亡。

”“相亲相爱如兄弟,保卫我们的良心。

”“那些农民虽然粗鲁自私,但是富有幽默感”“他从不放弃信念。

信念来自对人和事物的认识。

”“世界是美好的”那里的风景是不错的,绿地阳光。

 6 ) “灿烂人生”朴素的影评——

“我看见午夜的太阳落在水平线上,但并未沉入海中”;“我想起爸爸,妈妈,和你“;“你常说世事总是美好的”;“我觉得你说的完全正确,一切真的很美。

”看着悠长乐音中浮现的“LA MEGLIO GIOVENTU fine”,再看看满桌的空零食袋,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已经决定了,就由你来当我心目中电影的第一名!

” 哈哈,第一名可不是光凭电影长度得来的,所以我要来写一篇影评。

六个小时的电影,就像是沐浴着意大利那灿烂热烈的暖阳,一点一点,翻看着马迪奥(Matteo)和尼古拉(Nicola)一家近四十年所经历的种种欢乐与悲歌。

人物经历刻画地异常饱满丰富,甚至于在片子后半部分,兄弟俩回想往事的时候,连我都觉得有一种“忽而二十年已过“的沧桑感,点唱机飘出金色的歌声像真是好多年前经历的。

因为很喜欢佐珍(Giorgia),我就主要说说我对马迪奥和佐珍的理解。

(一)马迪奥(Matteo)马迪奥生的英俊挺拔,门门功课全是A+,他热爱读书,敏感脆弱,却暴躁易怒,难以接近,有种“我总是对的“(I am always right)的自以为是。

个人性格的形成很大程度来自于家庭因素,马迪奥家中,有个姐姐祖安娜,哥哥尼古拉,还有个小妹妹,父亲是个商人,很有幽默感,不常在家,一家人与继母住在一起,父亲和继母经常吵架,从后面的内容来看,继母是小学教师,工作非常认真投入,对学生很好,带学生去博物馆,送他们回家,但是对自己家的几个孩子却不够关心。

多年之后尼古拉送继母去美瑞娜(Mirella)时还说他们都嫉妒母亲的学生。

这种环境下,父母有限的关注要分配给几个子女,而且哥哥尼古拉性格温和,比马迪奥更加得人喜爱。

他想要获得关注,那必须有什么做得出类拔萃,这样父母就可以关注我了,于是,他努力学习,加之本身聪明,所以门门功课全都是A+。

但是似乎这样,仍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效,父母仍然是那个样子,或者说父母的关爱,他并没有感受到。

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使得马迪奥开始封闭自己,没有人来保护我,我就变得坚强自己来保护自己好了;没有人关爱我,那我也不要关爱,我不要亲密关系就是了。

加之父母又经常吵架,更加加深了马迪奥对亲密关系的排斥,他甚至对小妹妹说“要像他一样长大不结婚”。

认为父母不够爱他,先是失望,后来转而怨恨,他于是用叛逆,用不配合作为武器进行反击。

比如影片开头,他父亲想让他帮忙搬电视机,他以马上考试为由拒绝,并把活推到哥哥尼古拉那,尽管父亲说最多只需要两分钟。

其实在这时候,至少是尼古拉上大学的时候,父母已经意识到与马迪奥关系不好,想努力去改善了,父亲其实想借搬电视,和儿子交流交流,被拒绝之后,他也没走,点了根烟,看看儿子在看什么书,然后夸夸儿子很优秀,高中时的论文已经登过报纸,想拉近与儿子之间的距离,马迪奥因为已经开始封闭自己,他又表示很抵触,父亲只好作罢,后来还想通过马迪奥的同学来了解他到底在想什么(问他的好友卡洛)。

另一方面,马迪奥热爱文学,热爱读书,在一次考试时,主考老师问他对一个诗人(Sennuccio Del Bene)的诗如何评价,本想让他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就像我们高中做的诗歌赏析一样,说说好听的话,但是他却说这首诗毫无意义,甚至说这个诗人内心空洞,老师让他举出一个打动他的宗教诗人来,他说出了自己的偶像—比查奥(Beccaio,我没查到这个诗人…),老师却说这人只不过是一个拙劣的模仿者,而且谩骂父母,根本不配当一名宗教诗人,自己最喜欢的诗人被评得一文不值,马迪奥愤而离席。

后来,马迪奥遇上了美丽的少女佐珍,她得了抑郁症,马迪奥的兼职工作就是带她出去聊天散心。

马迪奥带她去他常去的图书馆,为她读自己喜欢的诗,带她去花园,为她拍照。

马迪奥偶然发现佐珍额头上的伤口,才知道原来医院一直在对她使用非法的电击。

他连夜把佐珍从医院救了出来,取消本来约定好的挪威旅行,想和哥哥一起把她送回她父亲那。

但是却发现父亲已经再婚,看着佐珍的生父也不愿意接纳她,马迪奥气急,甚至和她父亲打了起来。

最后没办法,他们想把佐珍送到意大利最好的精神病院,但是途中佐珍异常的行为被警察发现,为了不连累兄弟俩,她说自己是一个人来的,最终被带走,而他们毫无办法。

这里是兄弟二人人生的转折点。

哥哥尼古拉想学精神病学,来拯救想佐珍这样的病人,马迪奥则放弃旅行,回罗马参军了。

我之前一直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他要去参军?

动机是什么?

是什么促使他作出这个决定呢?

后来才明白,从佐珍被警察抓走那一晚,马迪奥就开始了自我放逐。

网上好多评论,说马迪奥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一生是理想和现实相冲突的悲剧,我并不赞同,他并没有表现出理想主义的色彩。

为什么说马迪奥是自我放逐呢?

首先要清楚,马迪奥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在为佐珍读的诗里就表现出很浓的消极色彩,然后他辛辛苦苦,冒了很大风险把佐珍从医院里救出来,放弃计划好的挪威之旅,带她去找父亲,辗转多地,终于找到父亲,他为了父亲不接受而和她父亲打了起来。

他已经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但是最后想救出的佐珍还是被警察抓走;对马迪奥来说,我拼命想做的,你说终是徒劳。

他又想起了那次他没完成的考试,他最喜欢的诗人,教授丝毫不认可,我视若珍宝的,你说不值一提。

我想做的,我喜欢的,你统统把它们打碎了,行,你厉害,我投降。

于是,马迪奥去参军了。

参军,他只需要执行纪律就好了,只需要听从命令就好了,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也不想思考,他也不想有什么成就。

他仍然喜爱读书,内心善良,可还是暴躁易怒,不愿受人控制。

他会为了别人的玩笑而大发雷霆,他为了仅有的朋友报仇将民众打成重伤,他总是和人冲突,在每个地方都呆不长久,被调来调去。

多年来一直孤身一人,先是哥哥尼古拉生下女儿,然后自己的小妹妹都结婚生了儿子,大年夜前一天,他还在审讯犯人,看到大毒贩花钱买通无辜的人顶罪自己却毫无办法,他只好又发怒,却被同事斥责。

愤怒是他唯一的武器。

在晚上回到父母的家,哥哥和妹妹都已经生了孩子,一家人在一起玩游戏,笑语欢声,其乐融融,自己仿佛是一个局外人,格格不入,他这时还发现原来母亲这么多年来,床头还挂着自己小时候全a的成绩单,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怨恨的母亲是爱着自己的,母亲之前还一直照顾他瘫痪的战友,一直在以她的方式支持着马迪奥,马迪奥却完全没有发觉。

他想起之前因为抵触,没有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愧疚万分,他赶紧找借口逃走。

回到自己的住处,冷清至极,和刚才母亲家的热闹温馨形成鲜明的对比,打开电视,声音调大,想炒热气氛,心还很冷,想给美瑞娜打电话道歉,没打通,翻遍冰箱,连点能吃的东西都找不到,他只能接了杯自来水喝,这时已临近新年,窗外已经开始放起了漂亮的烟花。

多年来的沮丧失望累积到了顶点,就像是five hundred miles 里所唱,这般潦倒,这般困顿,,如何能够回家?

他走到阳台,帮房东浇完花草,脱鞋,准备轻生,然后忍住了。

进屋,刚好到了新年,电视里主持人兴高采烈,开香槟庆祝新年,“Happy New year!

”,马迪奥也轻声说了一句“新年快乐”,想到新的一年,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然后开门,从窗台一跃而下。

窗外夜空,烟火绚烂。

(二)尼古拉(Nicola)相对于马迪奥,哥哥尼古拉更加乐观,同时温柔而坚强,经历的打击不比马迪奥少,但是当姐姐问起他是否还认同多年之前所说的“世事是美好的!!!

”的话时,他回答说“不认同那三个感叹号”,“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放在他身上真的万分贴切。

(三)佐珍(Giorgia)多图预警!

佐珍是关键人物,青年时期,她被抓走,导致兄弟二人命运开始发生转折。

中年时候,她坚持要找到那张照片的摄影师,让尼古拉可以遇到美瑞娜,发现原来马迪奥还有儿子,也最终让尼古拉和美瑞娜走到了一起。

分析完马迪奥之后,我一度有种电影名字应该叫“悲惨世界”的感觉,但是现在发现,导演是真的很善良,借用豆瓣上一句写的很好的话(@ 青陌 ):“他让激进的朱莉娅弹得一手好钢琴,让暴躁的马迪奥成为一个书迷,让美瑞娜在失去马蒂奥之后得到儿子,让尼古拉在女儿离开后重新得到爱情。

他端详、雕刻、安抚每一个辗转反侧的灵魂,让你觉得世界可以变得更好,正在变得更好,还会变得更好。

”家里唯一爱佐珍的母亲去世,父亲又找了一个继母,父亲和继母对待佐珍非常不好,比如她说她“没有父亲”,说继母是“混球”。

挚爱的母亲突然离世,佐珍深受打击,同时还要面对来自新组成家庭的恶意,她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避免与外界接触,行为上出现异常,然后父亲就把她送到精神病院了,在精神病院,她经常受到电击,受到折磨,这又进一步加重了她对世界的戒心,世界是可怕的,是不安全的,外面能带来的只有痛苦,她害怕,却又毫无办法,她没有谁可以依靠,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思念爱她的母亲。

然后马迪奥出现了。

他虽然有时候会凶她,但是,他带她去看花。

去图书馆为她读诗.

给她拍照

所以后来夜里佐珍被叫醒,发现是马迪奥的时候也没有惊慌,而是静静地看着他,安心地坐在摩托后座上,她知道,马迪奥不会伤害她。

早上醒来后,马迪奥问她想在咖啡里加几粒糖,一粒,两粒还是不要?

她乖乖地伸出了一根手指。

在去找佐珍爸爸的火车上,佐珍安心地歪着头,靠在马迪奥肩膀上睡着了。

再来看看佐珍的画。

画的内容其实很好理解。

第一幅,是一张可怕的脸,周围全是十字架,应该是象征着折磨她的医生,在她心里,就像是魔鬼一样可怕,他身上有数不清的罪恶,所以需要这么多十字架。

第二幅是两个女性形象,毫无疑问象征着佐珍和妈妈,表达了佐珍对妈妈的想念。

第三幅图,画面只剩下一个女性形象,也就是说妈妈去世了,只剩下一个她一个人,而四周都是像幽灵一样的人影,对她来说,妈妈去世之后,世界就像是全都是幽灵,那么可怕。

第四幅图,是一棵长满眼睛的树,就是说对佐珍来说,外界到处是这样可怕的眼睛,在不断监视着她,在盯着她。

第五张图,写满了字,然后又划掉了。

仔细辨认,可以看出是“Caro Matteo”,意思是“亲爱的马迪奥”。

她写了一整页的马迪奥。

接下来是我最喜欢的点唱机片段。

火车站旁边的小商店,在马迪奥塞进一个硬币,点好歌之后,看着唱片开始转动,略带沙哑的歌声徐徐响起,有着一种隐含的深情。

女孩先是深深的埋下了头,深吸一口气,然后转过身,抬头望着马迪奥,见他没有反应,又把头低了下去,歌声唱至动情处,女孩突然又抬起了头,在歌声里,就这么勇敢地凝望着他,她目光灼灼,却又清澈见底。

斜照的金色夕阳,还有她深深的凝望,就这样印在了我的心里。

这首歌歌名叫“A Chi” 意大利语,意思是“给谁”,英语字幕翻译成“who can”,确实比“给谁”要好听点。

网易云链接在这里http://music.163.com/song?id=28879562&userid=60951267。

我认为这里佐珍就是在向马迪奥表白心迹,可是马迪奥并没有反应过来……歌词都这么明显了好吧!

Who can I smile at, if not you?Who , if you are no longer here? 歌词我贴一下:

(四)一些小细节。

1.马迪奥也是真厉害,佐珍的手势居然一下子看懂了,猜出了歌名。

这里我看了好几遍才领会到原来佐珍用手势比划的是“A”,“C” ,”H”,”I”,也就是歌名“ A Chi”。

看到马迪奥居然一下子才到,佐珍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2.马迪奥得到的那个项链本来是希望送给佐珍的,但不小心被美瑞娜发现了,撒了一个谎之后,只好把项链送给美瑞娜了。

这里明显可以看出马迪奥有些犹豫,特别是帮美瑞娜带上项链的时候。

马迪奥进车之前去打的那个电话,很有可能是打给佐珍的,他站在电话亭里想了足足有半分钟,最终还是没有打。

美瑞娜,演技非常细腻。

她看到车里的项链,表情有点失望,因为她害怕是马迪奥准备送给女朋友的,看到马迪奥进车之后,又先笑着同他交谈,然后试探着问他项链的事,在听到马迪奥说是送给她的时候,她才真正地露出开心的笑。

美瑞娜是真的好。

3.马迪奥之所以说12月7号去接美瑞娜,后来没去,是因为他也很矛盾。

如果他跟美瑞娜在一起了,那佐珍又该怎么办?

他是爱着佐珍的,但是美瑞娜又是这么热情美好,让人难以拒绝,所以他也很难办。

马迪奥选择了佐珍,虽然他当晚没忍住开车去了图书馆,但是最终还是开车从美瑞娜旁边走了。

4.在12月31号,新年前一天,美瑞娜来找马迪奥的时候,他的行为依旧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他还是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尤其看着美瑞娜还带着他送的项链的时候,一方面,美瑞娜知道了他其实是马迪奥,这让他不得不使用自己真实的身份来面对美瑞娜,而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潦倒而糟糕”,另一方面,真实身份所带来的是一种“隐私被刺探”的感觉,马迪奥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别人进入自己的内心,即使是母亲和姐姐,想深入了解他内心所想都被强烈抵触。

多方面的原因,让他再一次诉诸愤怒,大吼大叫,就把美瑞娜气哭了。

这么看来,马迪奥非常可怜。

真的如同鲁迅先生所讲:“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像是马迪奥的房东大妈所说,“他那么好,那么仁慈有风度”,然而在生活里偏偏屡屡受挫,被撞的头破血流,最终在痛苦中离开人世。

5.佐珍在马迪奥去世之后,主动找到尼古拉谈话,而尼古拉在这之前并没有告诉她马迪奥的死讯,那佐珍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

这里就验证了之前那个雨夜马迪奥在电话亭其实是想给佐珍打电话的。

因为之前马迪奥会定时,或是说经常给佐珍打电话,他死后佐珍都没有再接到电话,她感觉到不对,想找尼古拉问问清楚,才得知马迪死了。

6. 多年后佐珍居然在的张马迪奥的照片里,从他的眼神看出来,拍摄时马迪奥在看着一个女人……好厉害!

这就是女人的直觉吗?

不过也正是她坚持要找出这个摄影师,才让她有了走到外面世界的勇气,也让尼古拉可以遇到美瑞娜,这里真是感受到了命运(编剧)的奇妙!

最后,我还是相信“alt som eksisterer er vakkert!!!

“(剧中尼古拉用挪威语写的,意思是:Everything that exists is beautiful。

 7 ) 一齣值得用六小時細心欣賞的絕佳電影

"The Best of Youth" (La Meglio Gioventu)是2003年的意大利電影, 導演是Marco Tullio Giordana, 第一次看他的電影, 租了回家欣賞這齣六小時的特長電影都是因為口碑.當然要一次過安坐家中連看六小時電影一點也不容易, 我用了兩天, 分開了三次看完. 電影給我的感覺是, 很舒服, 很真, 很細膩, 看完了就像讀完一本內容十分豐富的小說. 基本上故事中每一個人物都可以寫成一篇長長的文章. 要在這兒用數個段落作看電影後感真的不容易.主角是兩兄弟, Nicola及Matteo, 從1966年說到2003年. 六十年代, 他倆還是個大學生, 兩兄弟感情十分要好. Matteo認識了一個在精神病院的女子Giorgia, 和他們年齡相約, 拿了她的相片給讀醫科的哥哥Nicola看, 發現她被院方任意用電擊電她的頭部, 設法把她帶回她的故鄉. 兩兄弟本與友人約好一同出發往北極去, 希望途經挪威, Giorgia的出現令他們計畫大亂, 亦改寫了他們往後的路向.電影人物眾多, 每一個都刻劃得十分細細膩, 很真, 就像我們身邊會認識到的人一樣. 電影觸及親情, 友情, 愛情, 愛國情, 叛國情, 內容極之豐富, 六小時一點也不悶, 亦沒有"消化不良"的感覺.從六十年代說到現在, 當中亦描繪了許多社會及政治問題, 最深刻的描繪當然是人生. 故事中人物的生活及經歷都不是一帆風順, 充滿波折和荊棘, 有患了精神病的, 有面對婚姻破裂的, 有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而放棄家庭的, 有仕途不濟的, 有身患重病的, 有面對公司裁員的, 有最終選擇了斷生命的... 這不就是我們都正正面對的人生難關嗎?演員都演得十分出色, 把角色的性格都表現得很清晰, 每一個人都可獨當一面, 正如我說, 要寫關於他們每一位, 都可以寫一篇長長的文章. 電影中不少感動的片段, 不太煽情, 卻足以令人從心底裡哭出來.看Rotten Tomatoes的評語, 98%都是讚不絕口, 是一齣值得用六小時細心欣賞的絕佳電影!

 8 ) 一种角度:佐珍代表着什么

这一张电影海报上,是夕阳下远山和平原映衬的佐珍那平静成熟的脸庞,像是在凝视,凝视着一个人。

当她走向新的生活的时候,尼古拉对她说道:你应该感谢马提奥,是他令你走了出来。

若干年前的一个夜晚,马提奥把刚刚认识不久的佐珍从那个非法电灼她的牢笼里带了出来,可她的父亲只关心自己现在小家庭的安乐,拒绝把她留在家里。

这次在外人看来是疯狂和不可理喻的拯救以佐珍被带走,被带向那未知但早已是注定的归宿而告终。

无力改变这个失败结果的马提奥在苦苦思索之后,毅然弃笔从戎。

告别了他原本应是一片光明的前程,开始了以他生命为赌注的一次博弈。

若干年以后,步入中年的尼古拉缅怀其自己的弟弟时,他说道:他像阿喀琉斯一样,充满着勇气和悲哀。

马提奥代表的是那一代为意大利这个民族的种种困局而试图突破的人(导演语),佐珍就是他心中民族的美丽的图腾。

疯癫..马提奥..疯癫 最终,这个一直活在内心自我挣扎中的马提奥,无法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马提奥,无法面对佐珍(民族)那本应是完美却仍然疯癫的马提奥,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只留下他那比烟花还寂寥的背影。

尽管他有着种种小毛病,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无法像尼古拉那样有着真挚的朋友,无法像尼古拉那样得到几乎是人人的喜爱,但他也同样爱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是他从你不轻易表现出来。

而他那几乎是一意孤行般地对整个民族的博爱和仿佛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使命感,最终压垮了他。

轻轻地说出那几个字:新年快乐 然后,带着幻灭式的苍凉完成了那轻轻一跃。

最终,在尼古拉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佐珍渐渐复原。

就像渐渐复苏的意大利民族,带着对以往那些曾为她献身的英雄们追问的勇气,走出了她的自我封闭。

这一次,迎接她的不再是惊惶和不知所措;这一次,迎接她的不再是失败。

而那些英雄,那些曾经失败的英雄,她已经牢牢铭记。

当安祖生活在他的父辈们所希望看到的“他们应该看到新的东西”的时代,并且沿着父辈的足迹,完成了他们所未竟的夙愿,发出“生活是如此美好”的感叹时,也算是对那些英雄们的一种告慰吧。

胜利属于那些活着的,死去的,正直并都心中充满爱的人们!

可能每个人看电影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也不尽相同。

不管怎么说,这一部流畅的,给人留下巨大思考空间的杰作充分展示了电影的魅力所在。

感谢电影!

 9 ) 陷落在青春里

当一切已成定局时,我们总是会频频回首,发现过往如此美好。

那时我们对将要到来的苦难和疼痛都还没有知觉,我们拥有一颗敢爱敢恨的心,那时一切都有可能。

有些东西是注定要让人热血沸腾的。

Matteo和Nicola送Giorgia回家的旅程是那样的美丽,典型的意大利的夏日,摄影师仿佛带着青春的过滤镜,所有的图像于是镀了金似的,流动着温和明快的调调。

水洗似的透明感让人激动不已。

还有被风拂动的思绪,袅袅绕绕,盘旋而起。

当Giorgia在火车上枕着Matteo的肩膀安睡时,她第一次走出了戒备的屏障。

她的睡眠那样安详,让兄弟俩的眼神染上温柔的雾气。

当他们在杂货店里为了意大利队输球而欢呼时,当Matteo在自动售卖机上为Giorgia点歌时,他们的心息息相通起来。

A Chi,Fausto Lealie 的歌声让我陷落。

据说这首歌原来是来自美国,它的原版歌词如下:I am so hurtMuch more than you'll ever knowDarling I am so hurtBecause I love you so而Fausto重新演绎了它,他的身音充满了一种被压抑着的痛楚,仿佛能穿越时空,穿越坚硬的壳。

我不懂意大利语,所以我无法参透这首歌的意思。

我只知道他大约在说,当我忧伤无比时,我到底要向谁述说呢?

这世上会有谁了解我并爱我象你这么多?

我爱上这部电影,象少不更事的孩子不可救药地第一次堕入恋爱,不容置疑,全无余地。

Giorgia在我眼中,代表着一种清澈,纯洁和执著的力量。

她象一朵初放的羞涩的花,散发着一种柔和却有杀伤力的气息。

她年轻时的固执和笑容都打动我。

Matteo在我眼中像火焰一样。

他有一颗最敏感的心,他总是把心里复杂而细致的情感隐藏起来,而后辞不达意地与人交流着。

他曾经热爱文学,曾经在图书馆里为Giorgia读诗,安静而无人的图书馆是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去处。

而后他又在图书馆里第二次邂逅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女人美拉莉。

书在Matteo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沉迷于书中,来逃避对生活中的自己的不满。

美拉莉曾经指责他,热爱书,是因为书可以由他决定什么时候拿起和放下。

而他的母亲在他跳楼以后,坐在他的屋里,看着满屋的书,仿佛浸润在他的灵魂之中。

最后母亲挑了几本他的书抱在怀里走,象抱着当年的那个婴儿。

当书滑落在地时,她眼里的痛楚那么深刻,就好像她不能抱住那个她挚爱的儿子。

他不仅放下了书,也放弃了他的生命。

他是唯美的,所以父母的吵架让他认得婚姻是不美好的。

这个一直拿A,是父母眼中的骄傲的好学生,因为不愿意屈从于迂腐的老师,而不得不品尝考试不及格的后果。

他是父母和兄弟眼中最才华横溢的那一个。

这么个人,为了不能如愿地救出Giorgia,不能淘到生活中的公道,伸张他为之而奋斗的正义,弃学从军。

他离现世是遥远的,他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他的心被他的理想主义和激情的火焰灼烧而后干裂,他的坚硬,坚硬到无从弯曲,所以注定要破碎而后断裂。

无论家庭的温情还是爱情于他而言,都是杯水车薪。

他的心是自我封闭的,在这一点上,他与Giorgia是如此接近。

我在看到他们第二次相遇的时候,泪水盈眶。

他们恪守一个距离,不肯让别人靠近。

但其实他们的两人的心有着相通的能力和经历。

“还记得我们年轻时的那个夏天吗?

那时的你是怎样的?

那时的我又是怎样的?

我们还去投币听音乐,好吗?

”我以为,Matteo是在克服着内心对温情的抗拒,用爱情的语言对那个离他咫尺,却被多年的创伤阻隔在千里之外,无数层壁垒之外的Giorgia说话。

在此之前,他路过罗马,曾经想去看年迈的父母,他与他们擦肩而过,就像他后来选择与深爱他的美拉莉擦肩而过一样。

Matteo一直在躲避爱,他只对那些相对于自己而言更脆弱的生命流露他的柔情。

比如Giorgia,比如对年幼的孩童。

他到底是否是在惩罚他自己。

Matteo的一跃而下,让我想起颐和园里李缇的一跃而下。

从六十年代到2000年,影片里意大利的社会发展和变迁,让我总会联想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那些历史的沉重的篇章,和我们周遭环境的迅速装换。

那一代人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的实践。

而生活中更通常的是,时间打磨掉青春的棱角,而岁月终于在我们的面颊和心里都重重地划上了刻痕。

我们所付的代价到底是什么?

我猜测娄烨是否多少受到这部片子的影响。

我不断地质疑,颐和园的故事是否可以拍得更好。

我想起我的兄长们,在圆明园的水边放歌的群情激昂,想起那些被理想燃烧的眼睛和年轻的心。

“请为我唱一曲出赛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請用那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 岁月给于我们什么,又从我们这里拿走了什么?

我们的目光开始闪烁,开始回避正视别人的眼睛。

我们开始随波逐流,我们开始拥有现在,然后淡忘曾经。

而那些努力象断了线的风筝,仍然飞着吧?

有谁还能找到那个线头,让它越飞越高呢?

还是回到电影上。

意大利的文化似乎更崇尚家庭,意大利不曾经历中国文革时的人揭发人,人背叛人,人投靠权利,人背弃价值观的信仰大危机。

所以,在意大利的电影里我们会不断遭遇家庭的包容和友情的温暖。

那个年幼时的妹妹对Matteo说,长大了我要嫁给你,也要嫁给Nicola。

妹妹,仿佛是这个家庭的凝聚力,她代表着善良,平和及稳定。

那么大姐呢?

大姐仿佛是社会规范下的正义之眼,她会规劝早年的Nicola送Giorgia回一个更好的精神病院,会代表整个家庭去停尸房认尸,会帮助Nicola把Sara的母亲,那个暗杀行动中的工具交付法律。

还有这部电影中的母亲,她的眼睛是我见过的最美的老年人的眼睛,清澈而有力,写着忍耐,宽容,爱和韧性。

在她的房间的墙上,挂着Matteo小时候的成绩单。

她背着Matteo去照看Matteo的朋友。

她的心中有多么深厚的爱,也就有多么深厚的痛。

以致于我感谢电影在结束前送给她一个孙子,Matteo的儿子。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我注意到自己还没有化任何笔墨在Nicola身上。

而Nicola似乎是生活中的美好的化身。

他几乎具备了理想男人所需的各项素质。

年轻时的他就宽容而正直,而这些品质从来没有离开过他。

在他和Sara, Sara的母亲,他的家人,他的病人和他的朋友的相处中,无一例外,我们都看到他的美德的闪光。

他是执著而有行动能力的。

这样的他,会在第一次没有救出Giorgia以后,化悲痛为力量,选择了去修精神病科。

也是他终于在几年后找到了Giorgia,并帮助把那些虐待精神病人的人,绳之以法。

他是浪漫而坚定的,他会在Matteo抛下他,又与卡路他们失去联络后,仍然独自启程。

他会在对Giulia一见倾心时,追随去都灵读书。

并在那个城市扎根繁衍下去。

他知道怎样应对生活的考验和打击。

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

他是我们理想中的模样,有一颗善感而坚强的心。

有看破尘世的慧眼,还不灭的对未来的希望。

但Matteo打动了我的心。

Matteo让我落泪。

大约人总是倾向于爱生命中的脆弱和真实。

这是一场368分钟的旅途,对于观众来说。

这更是我们的青春写照,在生活里。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没有办法写它,就像你不能去写你最爱的人,你需要时间和距离给你勇气。

而写完以后,我还暂且不能看它,还有诸多的想法仍然沉淀在心里,重重还涩涩地,说不出口。

 10 ) 往事值得反思— 《灿烂人生》观后

连日来忙着观看早晚的美国网球赛,电影看得少了。

下载了一部意大利2003年拍摄的电影《灿烂人生》,发现它竟然长达6个小时!

一天看一点,拖了近一周才看完了它。

是部好电影!

在豆瓣上评分达到9.4,有54,883人评价;IMDB评分也高达8.5,21,341人次投票。

两个网站的TOP250 排名中都没有算上它,估计是因为其超长的形态。

当年它参加了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栏目,是分为上、下两部放映,每部3小时,后获该项目大奖;随后在影院公映,但主要还是在电视上以4集的mini系列剧形式公映,每集1.5小时。

影评人“亵渎电影”的评语概括了影片内容:“6个小时,1个家庭,44年的时间跨度,一晚上看完一群人的一生,太完美了!

★★★★★”(2012-10-27)

我对对此片感兴趣,是因为它写的是和我同龄一代人的人生,即上世纪40、50年代出生的一代。

影片从上世纪60年代写到本世纪初,主角们开始时还都是些未毕业的大学生,相似于我们国家“文革”前的“老三届”(它一般指当时尚未毕业的66、67、68届初、高中学生,其实也应该包括当时还没完成学业的各届在校大学生,他们也一样地卷入了失学、革命、下乡的历史浪潮之中)。

电影中展现了60-70年代席卷世界、欧洲的“红色风暴”。

以马特奥和尼古拉两兄弟为首的一家人,在漫长的40年中,经历了意大利战后最混乱的时期,大洪水,红色学潮,工人暴动,足球世界杯小组被淘汰到夺冠,黑手党横行,菲亚特工厂大裁员,红色旅恐怖组织的兴起,等等历史事件,兄弟姐妹、父母、爱人、孩子的命运都被纠缠了进去。

编导以青春时期对理想、革命、爱情的选择为主题,运用“性格决定命运”的法则,展现了一幅耐人回味与共鸣的社会人生画卷。

影片拍摄于本世纪初,还是使用的胶片拍摄(查IMDB上,底片用的是Super16mm,拷贝用的35mm胶片),制作精良;遵循了电视电影“小屏幕”的要求,特写、近景多,人物肖像拍得特别成功。

当然,几个意大利演员的出色外部资质及表演也极为添彩。

我之所以没有打满分,是感觉用了如此巨大的篇幅,编导的立意还是狭小了一些,对涉及到的社会思想和政治问题的涉入过于浅薄,影响了作品的“历史史诗”分量。

不过,我还是向没看过的人推荐该片;特别是我们这些出生于40、50年代的人们应该去观看它。

在我们已经进入耄耋之年时去回忆往事,你会发现它“并不如烟”,而是厚重又丰富,非常值得去回首与反思!

《灿烂人生》短评

六个小时还叫电影么,分明是八集电视剧捏成的。而且意大利语是真心难听,碎碎念。

4分钟前
  • Sagittarius
  • 很差

看了上部,中下部没有兴趣了。史诗鸿篇巨制并不一定非靠时长取胜,《少年时代》不到三个小时,一样宏大。

7分钟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还行

一直有种没抓到重点的感觉,另外现实题材电影不喜欢happy ending的大圆满,六个小时太久了,电影太假了,马里奥的书都白读了,尼古拉最好但是活的太累了,也不算浪费时间,听了六个小时意大利语还有很多挺好看的风景人物画

9分钟前
  • 清凉滋补汤
  • 还行

不得不说,真的非常好看!!需要回顾学习的历史1966-2000年的意大利及周边。1968 都灵;1974 特维索;1977 巴勒莫;1980;1002巴勒莫屠杀 祖云尼费干被杀;1995 托斯卡纳。

13分钟前
  • 狐狸牌葡萄
  • 力荐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爱这个世界?是马提奥那样宁为玉碎,朱莉叶那样飞蛾扑火,还是像尼古拉那样柔情似水?追寻自由之路究竟通向何方?到底怎样才能用爱换取爱?这些最重要的问题,我们从来也得不到回答,多少人的一生就这样枉惘而过。数度落泪,想给六星。

17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到后面有两处一激灵式感动:小孩读信和女儿张口叫妈妈。顺藤摸瓜马里奥的悲剧,是尼古拉比划两根手指对神经女孩说“你有脚”。

20分钟前
  • 我突然
  • 还行

这跟一部普普通通的电视剧有什么区别?

25分钟前
  • Billy
  • 较差

我愿肝脑涂地地深情推荐这部电影。所谓“人生中不能错过的六个小时”,我看,可远不止六个小时,因为,看完一遍还会想看第二第三第四遍。我记忆中的意大利,我所不知道的意大利,真实温暖或炽烈灿烂的感情。漫溢于所有的画面。

27分钟前
  • 舞!舞!舞!
  • 力荐

对于意大利社会的巨变什么的,没兴趣

28分钟前
  • 秦小川
  • 很差

23.11.12 1号厅 3.5zz隐喻意味确实蛮强的,我这种毫不了解意大利近代史的人从这一家人的遭遇中都能窥探出一二

31分钟前
  • mr.left
  • 还行

生活还是美好滴。说出这句话的人或者啥都不知道,或者啥都想明白了。

33分钟前
  • 容安
  • 推荐

我膨胀了,在根本不了解意大利、与他们没有任何共情的前提下,居然敢看这部6个多小时的电影

37分钟前
  • dolce.vita
  • 较差

真长真长真长 1966-2000年意大利编年史 仿佛一面小镜子 折射着三十年意大利社会变迁 两兄弟性格迥然不同 原谅我没看太明白为啥马里奥纵身跳窗 片中有很多意式元素 足球 绘画 音乐 海湾 贸易 黑手党 两兄弟一个去北欧旅行 然后去英国留学 弃医从融 另一个当兵 后来做警察 尼古拉的妻子参与了一个社会政党 种种意大利尽情展现 有种时光的沧桑感 演员从年轻演到老 对演技有考验 看着很煎熬 不好看 对意大利思维有时不是很理解 最后收割了兄弟媳妇儿 这也算个好结局吧 费解

39分钟前
  • 泰哥不是谁的哥
  • 还行

尼古拉是美好的创造者和代名词,以至于当马里奥邂逅心爱女孩,介绍他自己时,下意识脱口而出“尼古拉”的名字。马里奥是斑驳而破碎的,尼古拉是完满而光润的。他们一个躲在暗处,饱受精神对抗的折磨;一个站在阳光下,如暖风温柔地拂过周边人。马里奥在离幸福最近时选择了结束生命,让人想起塞林格笔下的西摩,“我怀疑人们在密谋策划要让我幸福”。你很想爱他,可他本身的绝望和悲痛已经筑成了坚硬的外墙,阻挡住一切爱意。另,真心希望人类的进化能够逐步趋近尼古拉,语言和行为,思想和情感,多些同情心,多释放些。

44分钟前
  • 陳一吨
  • 力荐

催眠神片,花了大半個月的夜晚終於看完了。我以為天堂電影院是我的極限,但是被這部刷新了。我只能說我愛意大利登峰造極的藝術,除了電影。太慢了,他們的一個故事就是這個人的一生。

48分钟前
  • 光怪与陆离
  • 较差

虽然有点长,但绝对是每一个人值得一看的好电影。从一个家庭(具体两兄弟的家庭)的成长,大到囊括意大利的历史变迁,小到每一个个人的领悟,转折,和生老病死。看得我泪流满面,而且极度想家,也想拥有一个家庭。Everything that exists is beautiful!!!也许青春以后就不再相信感叹号了,但是世界依然美好。

50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我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

51分钟前
  • 小猴子偷桃
  • 较差

六个小时的片长,每个小时大概有一百分钟。完全不赞同此片的影像表达手法,看个50集电视剧都不会这么累和无趣。绝对是影史上数的着的任性之作了,不知那些预算窘迫珍惜胶片的导演们看了会不会吐血?也许是我受惜墨如金理念影响太深了呵呵..

56分钟前
  • 未卜
  • 较差

2003戛纳一种关注奖得主,表演摄影布光配乐都精美绝伦的电影。影片用6小时讲述意大利一个家庭1966~2003年的成长历程,同时囊括了意大利47年的历史变迁。导演笔触平缓,暖色贯穿始终,毫无刻意煽情却令我数度落泪,所有的情感都润物细无声般渗透进体肤。Everything that exists is beautiful!(9.0/10)

5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流水账,支离破碎。100分钟处有张涂着口红的M。

1小时前
  • wps
  • 很差